-
1 # 尋夢踏鄉客
-
2 # 此木曰
首先,華北平原的形成不能說和洪水有多大關係。
眾所周知,華北平原是沖積平原,世界上許多大河的中下游都由於沖積作用形成了廣闊的沖積平原。但洪水只是沖積的一種,不發洪水正常情況下河流也在沖積,這和史前的大洪水關係不大,且大洪水的記載往往見於宗教性或者神話文獻中,是不是真的存在還有待考證。那麼華北平原到底怎麼形成的呢?
對於整個地球而言,洪水只是地球出出汗而已,地殼運動才是構成當前地貌的主力,因為地殼運動構成了當前世界的主要結構,後來又因為河流沖積、風化等作用,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地貌。
在數億年前,太行山及其以西黃土高原緩慢抬升,太行山以東整體緩慢下沉,形成了西高東低的狀態。而現在的華北平原所在的地區由於地勢較低,在數億年前是太平洋的一部分,華北平原上有些丘陵地區在當時也就相當於島嶼。怎麼證明呢?從華北平原挖掘發現的各類遠古海洋生物化石和礦產就能看出。
舉個例子,華北平原發現了很多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在遠古就是生活在淺海的淤泥當中。還有山東的石膏礦,石膏的形成就是靠海的池塘裡隨著漲潮退潮,並伴隨蒸騰作用,海水中的硫酸鈣等礦物鹽逐漸沉澱形成結晶,就是石膏礦石。而當時靠海的池塘形成的石膏礦現在都在百米深的地下。
所以,在當時的地貌下,黃河、淮河、海河將黃土高原的土壤帶到入海口逐漸沉積下來,形成了土地,我們也可以看出華北平原的土地都是黃土。就這樣隨著不斷的沖積,河流的入海口也逐漸東移,平原面積也逐漸擴大。
現在處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每年還由於沖積作用增加大約2平方公里的土地。
不知道數百萬年後,我們的海岸線會向東延伸至何方?
-
3 # 灌木叢裡的蜈蚣
華北平原不是沉積的,沉級一般都是河口他確實能帶來肥沃的土地,但是不會出現多大面積,你看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的規模就知道。中華文明北方沃土主要是來自沙塵。每當沙塵暴飛起的時候,何嘗不是自然的恩賜,
-
4 # 太興真人
黃河泥沙含量主要在六七八月份的汛期比較多,而華北平原的形成過程是黃河經過至少五千年的沖積。從現在考古發現,黃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出現在大地灣時代,那時候的先民已經進入農耕時代,農耕生產破壞了黃土高原本來就很脆弱的植被,一到夏天,洪水氾濫,導致泥沙俱下,黃河洪水把中游的泥沙帶到下游沉積成陸地,以每年向海洋推進一公里算,五千年就是五千公里,但是黃河下游的河床是遊移不定的,最早應該是向東南方向進入黃海,形成淮河平原,而後由於河床抬高,黃河改道向東北進入渤海灣,沖積成冀北平原。)
-
5 # 戀香惜玉王
在我們家鄉發現了許多大洪水的證據,黃土高原的邊緣有因泥石流滑坡帶下來的山體,巨石深入地下,應該是之後又發生更大的洪水,把巨石掩埋。5年前在公路旁土山腳下發現了許許多多的貝殼,顯然這是泥石流形成的。我很當心修公路會把這珍貴的資料毀掉。去年在山上打核桃,發現了許多的碎瓷片,我還撿了幾塊。應該是發生了超乎想像的大洪水沖毀了人類的家園。前幾年在汾河60米以下,打出了淤泥,應該是大洪水抬高了盆地60米海拔,我們這以前叫定陽湖,從此消失了,現在還有關於湖的傳說。 這些所有證據證明4000多年前一定發生了萬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禹也不可能治水,放現在小水災都治不了,別說是萬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再說當時的人都是一個個部落,住的都是毛草屋,都住在相對高的地區,更沒有必要治水。你大水來了我走就行了,說治水那不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之所以說治水,那是有了城市以後,為了保城市,就必須治水,到底城市出現在什麼年代。特大洪水還衝走了平原幾乎所有的動物,也衝出了現在的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也就是為什麼南方古代為什麼人少的原因,頻繁的洪水使得南方人類很難生存。 新聞上說榆林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駝鳥蛋殼,之前還發現了4000多年楊子鶚皮。這可以說明當時的華北一定是大熱帶。 從挖掘機挖土的拋面上看,黃土高原至少發生過3到4次大的泥石流,而溝壑的形成肯定要晚於土山地下的貝殼。現在黃土高原地下都是一坐坐山脈,黃土不及大洪水之前的百分之10,也遠沒有平原上的黃土多。那種說黃土高原風成說,完全是對黃土高原的不瞭解。要想研究黃土高原,就必須找到最原始的黃土,你從只有4000多年的高原上得出風成說,簡直是笑話。大禹時期,傳說下了13年的大暴雨,地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分之90的動物被沖走,人類幾乎滅絕,山西介休的定陽湖被泥石流添平,河南大象消失,也形成了現在的3大平原,大洪水使極少數倖存者被大禹帶到了山西更高的山上。所以今天說華夏是山西人走出來的,基本可靠。
有些專家說黃土是風成說,這是不科學的,他根本就不瞭解黃土高原。他以為黃土高原有幾百萬年的歷史,所以他在,只有4000年的黃土高原研究黃土的形成,是不嚴謹的,也不科學。我更傾向於黃土的形成源於冰河期,每十萬年一次的再造黃土才不至於被大水沖刷乾淨。如果大禹時期的大洪水再發生一幾次,黃土能存在多少,所以說黃土的再造不應該超過10萬年。當然人類再面對大禹時期的大洪水,我們該往那逃。 -
6 # 天高兮雲淡
太行山岩石雖然比較古老,到太行山還是比較年輕,是二百多萬年前剛剛隆起,二百多萬年的歲月裡,雨水從太行山沖刷而下,帶著大量泥沙沉積在華北平原
-
7 # 船長72610156
華北平原的形成與青藏高原有直接聯絡,由於青藏高原阻斷了南來的雨水,導致新疆地區雨水減少,形成我國西北大沙漠,大風起,將滿天黃沙吹到黃土高坡,黃土高坡的沙土是新疆地區吹過來的,因此新疆地區形成了盆地,盆地最低端甚至比海平面還要低。流經黃土高坡的黃河,又將大量沙土帶到下游,形成了現在的華北平原。
-
8 # 亞軍愛攝影
我說個簡單明瞭的,並不是洪水有多大,而是看時間有多長,水滴石穿,把這個過程放到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歷史中去看,就不足為奇了!滄海桑田!人類歷史眨眼間而已!
-
9 # 大黑狗JACK是我的好朋友
俺哪裡有個鎮,叫沙河站鎮。有記錄以來,那裡都是大平原。可是,刨開地面幾米深的土層後,下面都是沙子,很厚,很很多貝殼殘骸。我們那的農民一度挖沙賣錢,因為毀壞良田太厲害,被政府禁止了。但是,古時候,那裡是河流湖泊肯定的。
-
10 # 劉權林
河流無論怎麼發大洪水,也是衝擊不出來華北平原的,要知道華北平原的土壤層是非常厚的,華北平原主要是由於海洋和地殼運動形成。
在遠古時代,地球會比現在熱很多,也就是海平面會比現在高很多,所以華北平原那個時候應該是在海里,就比如在青藏高原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那個時候青藏高原也是在海里。
海洋的潮汐作用下,靠近陸地的地方會有大量泥土淤積,就像沿海沼澤、沿海灘塗形成一樣,這樣在海底的華北平原就淤積了厚厚的一層泥土。
後來全球變冷,以及地殼運動,華北平原浮出水面,變成了陸地,這塊陸地上有厚厚的泥土層。河流是沒有這麼大的能量的,只要海洋和地殼運動才能夠做到。
-
11 # 使用者創維
華北平原的形成,是地球地質運動的結果,不是大洪水所致,也不是河流沖積形成。
大洪水不能改變地形,待水退後,山依然是山,平原依舊是平原。至於說河流沖積可形成華北平原,
但華北平原有數十萬平方公里,除非上百上千的河流同時沖積,但的確沒有這麼多河流去沖積它,因此此理論也不成立! -
12 # 歷史寶藏
俗言道: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華北平原的形成過程中,黃河帶來的泥沙確實是形成這一大平原的主力。
但是並不意味著黃河洪水大才能形成如此廣闊的平原,洪水固然是泥沙肆虐的特殊情況,然而更多的時間裡,黃河是依靠長年累月的緩慢泥沙沉積,造就了華北平原的主體部分。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後,攜帶大量的泥沙,號稱一石水六鬥泥,經現代測算,每年黃河從中游攜帶的泥沙有16億噸,其中大約12億噸輸送到大海,而剩下的,則在河道沉積。數千數萬年來,這就成了華北平原的主要塑造力量。
根據河流發育的規律,我們知道,河流改道是河流發育的基本特點,改道、決溢,是河流發育的正常狀態。
河流是不停在變動的,泥沙也是在動態沉積的,最終的結果就是,線動而成面,泥沙在一個面的範圍內積累。
谷歌衛星地圖下,一條河流25年的變遷歷程
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地球上的河流多偏向一個方向,再加上流水的動力學特性,以及河流水文水系特徵,最終會造成河流發育過程中不斷改道,尋找低的地方流動,最終使大地的起伏趨於平緩。
這是河流長期演化的必然結果,也是河流這種地球外力對地形影響的具體表現。
沖積平原形成示意圖
華北平原的形成就是黃河這條“泥沙巨流”長時間淤積的結果。
黃河史研究專家、歷史地理知名學者鄒逸麟曾言:歷史上的黃河,北至天津,南至蘇皖,這片廣闊的區域基本上被黃河掃射一遍。“掃射”一詞及其精妙。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就在這片廣闊的空間上氾濫淤積,最終行程了肥沃的華北平原。這一切不是靠幾次大洪水,而是靠時間,幾千年幾萬年的緩慢積累。
歷史上的黃河流路
綜上可知:華北平原的形成確實與黃河密不可分,但是並不是黃河決溢這個因素,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正如一句俗言:一切都害怕時間。
-
13 # wu吳金泉
謝邀!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入海口都會有或大或小的因衝擊而沉積的灘、洲、平地。但我國華北平原面積如此之大,我想只靠黃河及其支流的洪水可能根本就不夠。我認為再大的洪水都不可能沉積成華北平原,當然洪水會有一定的作用,但華北平原的成因主要還是靠地殼的運動。
-
14 # 郭民485
一億多年前,中國現在的範圍內都是汪洋大海。
距今一億年左右,地球發生了燕山造山運動,形成了一座大山,對了,就是華北北部的燕山,到7000萬年停止
在3000萬年的造山過程,海底逐漸上升,海岸線後退,華北平原形成了
-
15 # 金童希瑞
華北平原是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光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二氧化矽和矽氧四面體混合後逆掩形成的。
洪水淤積是次要的。
-
16 # 我不是六娃
1、衝擊平原的大小不僅和洪水的大小有關係,還和衝擊的時間,泥沙的含量,還有水的緩急有關係。
2、是由於黃河、海河、淮河、灤河等所帶的大量泥沙沉積所致,多數地方的沉積厚達七八百米,最厚的開封、商丘、徐州一帶達5000米。
3、古代的黃土高原植被其實是很茂密的,黃河含有的泥沙量也少,原有的黃河河道並沒有現在那麼高,也不會因為有人的堤壩阻礙黃河在洪水時期的溢流,總體來說平時的水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總結:洪水量和差別不大,時間久才是關鍵
-
17 # 中國太行人家
從河北省坐汽車去山西,路過井陘口,兩邊山頭下半部分較緩,山尖很陡峭,可見幾萬年前洪水從此處流入華北,一洩千里。較緩的山體是水下部分,陡峭的山尖是水上部分,華北平原應當是一片汪洋。只是不知道這次洪水流了幾十年幾百年。洪水過後,土地露出水面,人類慢慢遷徙繁衍,形成今日繁華景象!!
-
18 # 千佛山車神
華北平原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平原,它是在黃河、海河、淮河、灤河的共同作用下衝積形成的,其中黃河是塑造華北平原的絕對主力。今天的華北平原大約形成於200多萬年前,目前還在不斷擴大。
華北平原面積高達2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二平原,也是漢民族的龍興之地之一。試想面積如此之大的一個平原,竟然是由河流沖積而成的,確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事實上華北平原確實是由黃河為主的河水沖積形成的。(華北平原的大致區域)
眾所周知,河水中是帶有泥沙的,不論多麼清澈的大河,它的水中都或多或少帶有泥沙,只不過是泥沙含量不同罷了。
既然是帶有泥沙,那麼在河水入海口處泥沙就會衝入大海,然後淤積在河口兩岸,久而久之形成新的陸地,這就是“沖積平原”的來歷。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型平原都是沖積平原,就連面積高達560萬平方公里的亞馬遜平原都是沖積平原。
華北平原所在的地區以前就是大海,與渤海灣屬於一片地質結構,今天我們稱之為“渤海—華北盆地”。由於地質運動,渤海—華北盆地一直不斷下沉,但即便如此,黃河巨大的含沙量仍舊慢慢的將這裡填滿。可能大家無法想象,在河南中部地區,泥沙的沉積厚度高達5000米,這真的很難去想象,而直到今天,黃河的造地運動仍未停止。
黃河在經過黃土高原後,河水中攜帶著大量的泥沙,目前黃河每年所攜帶的泥沙含量高達16億噸,其中12億噸被衝入渤海灣,年平均造地2萬畝以上,這個速度真的是相當恐怖。
不過黃河每年仍有4億噸泥沙沉積在中下游河道中,長此以往使得黃河的河床越來越高,甚至遠遠的高處兩岸陸基,成為地上懸河。
其實“懸河”這個詞是我們人類造成的,自然界中原本是不存在“懸河”的。
黃河攜帶泥沙並非全部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黃土高原原本就比較乾旱,只不過是人類的活動加劇了這裡的水土流失,在沒有人類文明出現之前,黃河本來就攜帶不少泥沙。
而這些泥沙就會導致黃河中下游河道經常淤積,如果不是人類去加固大壩,在河床抬升之後,黃河在遭遇大洪水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衝出原河道,轉而從其它地方改道入海,這就會擴大平原的沖積面積,這就是為啥華北平原如此廣大的原因。
即便是在進入人類文明之後,古人對黃河河道的約束能力仍舊時有限的,黃河改道的情況仍舊時比較頻繁。
從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其中以山東和江蘇為主要的入海口。在先秦時期,河北和天津也曾是黃河的主河道。
(黃河所有故道示意圖)
華北平原的形成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不規則扇葉形,從北邊的天津到南邊的江蘇中部,這南北長達700多公里的區域都是黃河為主力沖積出來了(山東中東部地區除外,因為這裡是高大的魯中丘陵地帶,黃河拿它也沒啥辦法),而江蘇省更是接近一半的地區都是黃河在最近的2500年時間裡沖積出來的。
(自從春秋戰國以來,江蘇省形成的土地,在2500多年前幾乎半個江蘇還都是在水裡,然而就在這25個世紀中,人類用肉眼可見的速度看到了滄海是如何變成桑田的)
如今雖然黃河含沙量很大,並且在調水調沙的作用下,黃河攜帶入海的泥沙量也大為增加,但由於近年來黃河水量的減小,黃河的造地速度總體上就變慢了些。
不過大家也不要為此而感到遺憾,黃河造地速度的減慢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照這個速度下去,渤海灣遲早也被填滿。而渤海灣的消失對於周邊的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而言都絕非好事,這會降低大海對華北地區氣候的調節能力,對環渤海沿岸地區是沒有好處的。
舉個例子,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山西和山東兩省的氣候,相比之下山東的氣候更加好一些,這是因為山東三面環海,大海對山東氣候的有著重要的良性影響。
而反觀山西,深居內陸,晉西北地區就屬於半乾旱區,降水比較稀少。但是在華北平原被締造出來之前,山西也是沿海的,當時山西的氣候是非常好的,有著大片的森林。只是隨著海岸線的遠離,山西的氣候就逐漸發生了轉變,降水也變的稀少,環境也大不如前。(當然,山西氣候的變化也不能全賴海岸線的後移,太行山脈的崛起也阻擋了大量海洋氣流的深入)
所以一旦渤海灣消失,對華北地區的影響還是很負面的。即便是渤海灣一直再下沉,而黃河的造地速度也在減緩,但從現在的狀況來看,黃河的造地運動仍舊比較旺盛,渤海灣依舊有消失的可能。
-
19 # 享之1997
華北平原的形成
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慢慢地它從汪洋中“生長”出來成為了陸地。生長過程中,它也曾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佈,氣候溼潤,叢林茂盛……慢慢地它繼續長高,好像它也有青春期,在青春期它快速增長,漸漸地它巍峨聳立,頭上結了一層冰霜,冰霜融化了再結,週而復始,使得它“汗流浹背”,汗水沖刷著它身上的“汙垢”,奔騰咆哮流向腳下,身上“汗水”流過的地方形成了一條條巨大的“溝壑”,漸漸地“汙垢”在它腳下沉澱下來形成了一塊好大好大的平地。在它偏東方向留下的這兩條“溝壑”就是現在的黃河和長江,這兩條溝壑下的平地就是現在的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漸漸地它的個頭高過所有的同類,它就是現在的青藏高原,據研究它從出生到現在已經8000萬歲了。在地球北半部,這個由印度板塊撞擊歐亞板塊所形成的神奇的大地就是中華大地。
-
20 # 地理有意思
華北平原的形成不是因為古時候流經這裡的河流洪水有多大,而是流經這裡的河流時間比較久遠,與其說華北平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不如說是河流泥沙積累而形成的。華北平原歷史上主要是斷陷盆地,並不像當前一馬平川,甚至有的地方都不是陸地,而是淺海地帶,是很多內陸河流的下游彙集地,比如黃河,海河,淮河等(注:不同時間,河流情況不同)。當時整個山東可能是全島地形,以泰山山脈以及膠東的山脈為主,而河南過了中部的洛陽,以東區域也是峽谷盆地,經過長時間的泥沙沉澱,最終形成了廣闊的華北平原。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黃河自有記錄以來的5000年雖然多次氾濫改道,但當時華北平原已經形成,所造就的陸地更多是河床抬高。其實黃河的歷史距今已經有將近120萬年,雖然最初的黃河並沒有貫穿高原到東部入海,但是從上游衝下來的泥沙已經相當可觀,經過100多萬年的積累最終形成華北平原,更何況還有海河,淮河等協助。華北平原所包含的區域遠遠不止河南和山東地區,往北可以到達河北中部,往南也包含安徽和江蘇北部,如此大面積的平原,功勞主要是黃河,因為歷史上黃河無數次改道,有時候從山東入海,有時候在河北入海,還有的時候在江蘇入海,流經區域的造陸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從當前東營入海口的陸地面積增加速度就能看出。歡迎點選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回覆列表
史前大洪水是指史前地球北半球突然被來歷不明的洪水包圍,近千米高的洪峰,以雷霆萬鈞之勢,咆哮著衝向陸地,吞沒了平原谷地,吞沒了這些地方的所有生靈。高山在波濤中顫抖,陸地在鉅變中呻吟……這是上古神話傳說和早期宗教裡的記載。有人認為它是人類傳訛附會的記憶,也有人認為它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孰是孰非,千百年無定論。讓我們拋開所有的爭議,實事求是地面對這些人類早期的記憶吧!各國書籍都有記載那次大洪水
古巴比倫
“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吉爾伽美什史詩》
“那種情形恐怖得讓人難以接受,風在空中可怕的呼叫著,大家都在拼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麼都不顧了。每個人都以為戰爭開始了……” ————出土的公元前3500年前的蘇美爾泥版文書(注:公元前3500年泥板符號不能成形,無法詳細辨讀!公元前3100年時烏魯克才有古樸楔形文字,而真正能辨讀的是公元前2600年法拉時期出土的楔形文字。因此公元前3500年是不存在所謂“蘇美泥板文書”一說。詳見《《泥板上不朽的蘇美爾文明》。)
中國
“洪水滔天,鯀竊息壤以湮洪水。”
————《山海經·海內篇》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水逆行,氾濫於中國。”
————《孟子·滕文公》
“望古之際,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泱泱而不息。”
————《淮南子·覽冥訓》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尚書·堯典》
“洪泉極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楚辭.天問》
古代墨西哥
“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內,所有的人都滅絕了,山也隱沒在了洪水之中......”
———— 《奇馬爾波波卡繪圖文字書》
印第安地區
“發生了大洪水......周圍變得一片漆黑,開始下起了黑色的雨。傾盆大雨晝夜不停地下......人們拼命地逃跑......他們爬上了房頂,但房子塌毀了,將他們摔在地上。於是,他們又爬到了樹頂,但樹又把他們搖落下來。人們在洞穴裡找到了避難的地點,但因洞窟塌毀而奪去了人們的生命。人類就這樣徹底滅絕了。” ————《波波爾一烏夫》
瑪雅地區
“這是毀滅性的大破壞......一場大洪災......人們都淹死在從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 瑪雅聖書
聖經
有關那次大洪水[1]的過程,《聖經》中有所描述。雖然《聖經》是一本宗教書籍,但很多學者認為《聖經》描述的是真實的人類歷史。以下為《聖經》中關於那次大洪水的摘要:“洪水氾濫地上40晝夜,水往上漲,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山嶺都淹了”;“5個月後,方舟停在拉臘山上;又過4個月後,諾亞離開了方舟,地已全乾了。”那次洪水同時伴隨著大陸的變遷完全摧毀了當時整個地球的人類文明,只有極少數人活下來了。考古學家發現的許多史前遺蹟,如亞特蘭第斯大陸、希臘文明及海底建築物等等均可能因那次洪水而失。 亞特蘭蒂斯在有關於亞特蘭蒂斯覆滅的記載中,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記錄著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亞特蘭蒂斯沉沒於大西洲。而且亞特蘭蒂斯沉沒的時間節點與大洪水出現的時間節點相吻合。
英國的民族學家弗雷澤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個印第安種族中,沒有一個種族沒有以大洪水為主題的神話。事實上,記錄大洪水的並不限於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世界各大陸上生活的民族中幾乎都有關於大洪水的記載。
大約1萬2千年前左右,上一期人類文明曾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襲擊,那次洪水也導致大陸的下沉。考古學家陸續發現了許多那次大洪水的直接和間接證據。人類文化學家也透過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關於本民族文明起源的傳說則發現: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傳說都普遍述及人類曾經歷過多次毀滅性大災難,並且如此一致地記述了在我們本次人類文明出現之前的某一遠古時期,地球上曾發生過一次造成全人類文明毀滅的大洪水,而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存活下來。
全世界已知的關於大洪水的傳說有600多則。例如,中國及日本、馬來西亞、寮國、泰國、印度、澳大利亞、希臘、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傳說中都保留著對一場大洪水的記憶。雖然這些傳說產生於自各個不同的民族、文化,卻擁有極其相似的故事情節和典型人物。對於這一切證據和現象,用偶然或巧合是根本無法解釋的
華北平原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平原.塑造華北平原的主要河流是黃河、淮河和海河,故它又稱為黃淮海平原.
這裡地殼下陷,應該是廣闊的海域,由於大量泥沙的沉積,使地勢升高,形成海拔50——60米的平原.
世界上許多大河的中下游都形成有廣闊的沖積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