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抗拒人多的地方,也不願意去食堂吃飯。 如何克服這樣的心理呢?
9
回覆列表
  • 1 # 海是那樣愛

    和你一樣都困擾我幾年了。太敏感,愛亂想,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能影響到自己的心情。碰見朋友還得繞道,不愛說話,感覺說多了都沒什麼用,有聚會臨時取消了,心裡莫名的輕鬆,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救

  • 2 # 知芯大哥哥

    現代人的一個重要的本領,是學會與人相處和合作,沒有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很難取得事業成功的。要克服社交恐懼症,首先要戰勝的是自己。要知道,沒有誰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不要無限誇大別人的優點,擴大自己的缺點。不必仰望別人,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很優秀。克服了自卑心理,就會增加交往的慾望。

    爸媽線上心理專家為我們做出了一些指引:

    1.不必擔憂被人討厭。大多數交談都是從瑣碎而平凡的事情開始的。瑣碎的談話使我們感到輕鬆。

    2.如果你不知道說什麼,讓你的眼睛接觸對方的眼睛,並露出微笑。

    3.提出一個問題,聽取答覆,接著提出另一個問題,使談話繼續進行。

    4.別戴過緊的腰帶或領帶,別穿高跟鞋或者使你出汗的織物。

    5.抬起你的頭,挺起你的胸,進行深呼吸,這是你感到放鬆的途徑。

    6.要懂得,如果其他人不與你說話,不是他們不喜歡你。他們是喜歡你的,但過於羞怯,不能主動開始交談。

    7.請記住,沒有人知道你的心裡在想什麼,我們的內心世界全都是隱蔽的

    恐懼症時刻影響著你的身心健康,危害著你身邊的家人與朋友,其危害不可忽視。如果你患有恐懼症,要儘快的到正規專業的醫院進行檢查,並接受專家的治療。

  • 3 # 小闖愛娛

    一般患有社交恐懼症是由於在某些認知方面的習慣而引起的,如可能性高估、僵化的信條,不少人在青少年時期就出現了社交恐懼症;一般來說,人們面對一些重要的場合,出現緊張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些人會因為這種情緒,嚴重擾亂了日常生活,那麼患有社交恐懼症,該如何進行自我治療調節呢?

    你害羞過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和大多數人都有著共同之處。

    大多數緊張是正常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體驗到煩惱、擔心和恐懼,特別是當面對重要的事情時,比如面試、演講或第一次約會。

    這些帶有主觀色彩的負性情緒,被統稱為「焦慮」。

    輕度或中等程度的焦慮很少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應對能力,相反,它還能激勵我們去嘗試新事物。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焦慮對我們是有益的。

    「恐懼」是另一個常用於描述這種情感反應的術語,它被認為是人類和其他動物共有的基本情緒之一。

    正常的情緒反應能夠幫助人們形成減輕環境威脅的行為,並提高自身的應對水平。

    患了社交恐懼症

    但也有一些人,因為被這種情緒困擾,嚴重擾亂了日常生活。

    比如,在與他人交往、和陌生人談話、在他人注視下做事情、於公眾場合說話等等,都會有類似下面的表現:

    感到自己臉部潮紅;

    心跳加快,甚至出現全身顫抖;

    笨拙,尷尬,不敢抬頭,不敢與他人對視;

    覺得侷促不安、無地自容;

    怕會成為人們恥笑的物件,想借機逃跑。

    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有可能是患上了社交恐懼症。

    認知習慣造就社交恐懼

    很多人的社交恐懼症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了,常常因為某些認知方面的習慣而引起,包括:

    可能性高估;

    災難化想法;

    僵化的信條;

    對讚賞過度追求。

    比如這種情況:

    你將要在一個公眾場合上演講。你為此感到很緊張,擔心自己講得不夠好,更不願人們看到自己有多緊張。

    這其中,大部分的焦慮都源於認知習慣,如:

    災難化想法:如果我講不好,那後果會很嚴重,絕對是一場災難;

    僵化的信條:我必須表現得一點兒都不緊張,別人絕不可以看到我這個樣子;

    可能性高估:如果他們發現我這麼緊張,那我就會成為所有人的笑柄,再也沒臉見人了。

    改變認知戰勝社交恐懼

    這個時候,用「認知重建技術」來盤查我們的想法會特別有效。

    我們可以這樣駁斥這些「自我挫敗」的認知,客觀地衡量支援或反對這些觀念的依據:

    災難化的想法:他們都會看出我不行,很無能。

    支援該想法的依據:我已經練習了很多次了,可還是失敗了。

    反對該想法的依據:這只是我第一次演講,大部分人向我投來的是鼓勵的目光。

    修正後的信念:他們不會因為我表現的不好,就看不起我。任何人接觸演講,緊張都是很正常的。

    當人們失去了客觀看待事物的能力,只關注當前,而不是綜觀全域性,災難化的想法就很容易產生。

    這時,「風險評估」對我們認知的建立就很有幫助。

    評估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可以讓我們退後一步,客觀地思考自己的處境,考慮那些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出現哪種情況該怎樣具體應對。

    提醒自己:我可以應對任何結果。

    視覺想象克服社交焦慮

    除了認知方面的技術,還可以運用「視覺想象」技術。

    大體上講,就是讓自己逐步暴露到害怕的情境中去,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讓我們面對自己畏懼的情境。

    剛開始時,最好躺下來,花一點時間讓自己的身體放鬆;

    然後,發揮想象力,在腦海裡進行「練習」:設想自己走進了報告廳;看到自己演講時口齒清楚、表情自然、充滿自信、不慌不忙;想象聽眾也聚精會神,在自己演講結束後,還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演講開始前的一段時間,每天練習這種想象,並且與「認知重建技術」結合起來。

    這可以幫助我們在真正演講時保持鎮靜,顯著降低焦慮水平。

    客觀衡量讓焦慮更可控

    再比如這個情境:

    正當你走進門時,會場突然安靜下來,此時你感到每個人都在盯著你看,你覺得好緊張啊,可這個時候又有人走過來和你搭話。

    你一下子就感到自己的臉很燙,渾身不自在,心裡暗想:不好,他們都看出來我很緊張。

    你不敢正視別人,不知道自己應該說些什麼。你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只好縮在一旁不言不語,覺得別人肯定認為自己很傻,總想找個機會偷偷溜走。

    讓我們來客觀衡量所擔憂的依據。

    可能性高估:我的表現實在是太糟糕了,我敢肯定每個人都看到我臉紅了,他們會認為我看上去很傻。

    接著,給你的焦慮感受打分(從 0 ~100):80 分

    支援該想法的依據:一來人多的地方,我的思路都會很亂。在別人面前表現出緊張,我覺得這樣很傻。

    反對該想法的依據:有人向我投來友好的目光,還有人想和我聊天。

    修正後的信念:儘管我的表現不夠完美,但我也不傻。

    最後,重新評估你的焦慮感受(從 0~100):40 分

    透過更合理、更妥當的觀點,我們的焦慮水平能得到顯著降低。

    儘管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焦慮,經過客觀衡量所擔憂的依據,我們畢竟可以讓焦慮不再失控。

    訓練社交技能越來越出色

    還可以練習一些社交技能。

    心理諮詢師和治療師會用示範、糾正、角色扮演等方式,教會人們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比如眼神接觸、語音語調、姿勢體態等。

    這些技巧,也可以透過書本、線上課程等方式獲得。

    然後,我們可以將這些技巧應用於實踐中,還可以把社交實踐拍成影像,這樣,我們就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實際反應。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人降低社交情境中的焦慮,並能夠獲得更積極的迴應,也能獲得社交行為的反饋和練習新技能的機會。

  • 4 # 清風情感及戒賭諮詢

    第一次聽說這個詞的時候還是在好聲音還是什麼選秀的現場,有一個演唱的男孩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是社交恐懼症,當時並不理解,現在有些理解了。我覺得社交恐懼症就如同後天的自閉症一樣,喜歡安靜的做自己的事,不希望被過多的關注,內心很單純不善於言談,不善於去處理這社會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我覺得適度的慢慢讓自己去改變吧,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就儘量的融合吧。

  • 5 # 王老師的心理諮詢室

    有的時候你並不是恐懼社交,而是社交帶給你的東西,比如不承認,比如不認可,比如排斥,比如被漠視,比如針鋒相對或者熱情過度,或者曾經被社交、語言暴力過。

    還有的時候你不是恐懼社交,是你本身不喜歡社交,內向的人就不喜歡太多社交,一兩知己足以,外向是多,但是沒那麼深,內向少,但是深,如果不是別人說三道四讓內向的人自我懷疑,其實內向這樣是很健康的。

    現代社會就是這樣,要人快速的能結交陌生人,要人能更多的展示自己結交朋友,但是 這些是違背內向人本性的。往上數一兩百年,內向的人叫謙遜穩重,貞靜賢淑,外向的叫嘴上無毛,水性楊花。以前是外向的人給你掰成內向的,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內向的給你掰成外向的。

    其實各有各的好,揚長避短才會更優秀。回頭我寫兩篇推文講講內向有多好。

    所以如果是性格原因,要學著接納自己和欣賞自己,發現自己好的地方,順應自己的性格,才會活的心安。

    如果你想好好社交,多多社交,解決你的社交憂慮,你可以去解決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單純的解決社交這個事。要解決背後原因,要一對一的諮詢,如果只解決這個事,你可以用系統脫敏法來解決,這個只要你有毅力,就可以做到了。當然沒毅力還是選擇諮詢吧。

    我簡單寫個系統脫敏法的例子哈。

    首先,把你對社交的恐懼分個級,從1到10,1不恐懼,10最恐懼。好,我寫我的,你按照我的格式,改成你自己的感覺哈。我寫的是我的感覺啊。我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不恐懼,我在公司年會這種場合最恐懼,要社交的人太多了。

    1. 自己在家2.兩個人交談,認識的3.三個人交談,認識的4.四個人逛街,認識的5.逛街的時候朝一個陌生人問路6.抱著交友的目的,去我常去的吉他社認識一個陌生人,聊天,交友7.相親8.和新認識的朋友出去玩,並且新認識的朋友還帶了一個他的朋友9.過年回家和七大姑八大姨寒暄10.公司年會

    寫完以後自己評估一下,每一級的差別都差不多大,差很大你就很容易卡住進行不下去。

    感覺差不多了就開做,從第一級開始,如果很輕鬆,就接著往下做,做到感覺有難度,有恐懼,有身體或者心理的反應那一級,就暫停下來,再練習一個星期上一級的內容,然後再來嘗試這一級,直到這一級可以輕鬆過。比如第5級難了,就再做一個星期第4級,再來嘗試第5級。如果還是不行,你就要考慮第4和第5中間跨度是不是太大了,如果是,就再在4和5中間加一個過度級。然後一級一級的練習。最後就可以克服社交恐懼了。

    方法給你了,自己做不到,又很痛苦,就不要省那點錢了,去做個心理諮詢,就當出去旅遊了一趟。一般一個雲南雙飛遊的錢就差不多了。

    加油啊,小夥子/小姑娘。

  • 6 # 鴨梨心理

    首先要看自己的程度如何,可以用《交流恐懼自陳量表》來測驗一下自己的社交恐懼水平,以及是否構成了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症狀

    處於一種或多種社交或表演場合時,就會產生顯著而持續的恐懼,認為自己可能會做出一些使人難堪的行為,併為此感到害怕或顯示出焦慮症狀。

    認識到這種恐懼是過分的或者不合理的。 社交恐怖症的原因泛化的生物學易感性——認為某些事件很可能會失去控制——易於焦慮;和(或)社會行為抑制的生物學傾向(4個月大時就表現易於壓抑和害羞的氣質)。

    暗示或創傷體驗

    特定的心理學易感性:認為在那個社會評價中生活是危險的。

    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怖症患者更傾向於記住批評的表情。

    如何緩解自己的社交恐怖

    很多人害怕當眾講話是因為焦慮情緒與各種情景建立了前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即一遇到這種情景就會自動產生焦慮。你可以嘗試在完全放鬆的、心情愉快的狀態下,想象一種能引起焦慮的情境,然後設計好一段話反覆訓練,使其自動執行,進而形成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接著想象一個更加焦慮的情境,用同樣的方式加以訓練。這些訓練落實到現實對話中可能還會使你感到緊張,這時你可以運用一些方法例如深呼吸、積極的自我暗示來控制情緒。

    同時你也要樹立信心,克服自卑的情緒,積極參加一些活動。或是嘗試心理諮詢,尋求更加專業的幫助。

  • 7 # 小成talk

    社交是心與心的碰撞,心理學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會讓你明白很多社交現象背後深層次的心理動因。這十個社交心理學效應希望可以幫到你。

    首因效應:抓住第一印象的好機會

    首因效應也被稱為“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後被人們總結為:人與人第一次交往時留下的印象會在對方的頭腦中佔據主導地位,比以後接觸中得到的資訊更強,持續的時間也更長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言行舉止、面部表情、衣著打扮等,判斷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徵。初次謀面時,一聲溫馨的問候,一張甜美的笑靨,一身得體的服飾,一個優雅的舉動,都能給對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這種良好的印象將會持續保留下去。

    1.穿著得體

    2.注意細節上的修飾

    3.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4.提高整體素質 。

    情緒效應:第一次見面小心情緒傳染

    如何避免自己的不良情緒傳染給他人?

    1.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2.用自我暗示法調節情緒

    3.用行動轉移法調節情緒

    4.學會自我解嘲

    親和效應:以親和虜獲人心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舉動、表情和說話的表達方式等,往往代表著他的素質和格調,都影響著他人的心理評分。通常,親和的人讓人感覺很親切,願意與之接近,得到的心理評分就高;相反,一臉嚴肅或者一臉陰霾的人,則會讓對方產生一種距離感,得到的心理評分就低。

    一個展現自己親和的方法

    1.微笑的魅力

    2.眼神的力量

    3.手勢的感染力

    詼諧效應:幽默是最生動的語言

    幽默是一種人生的智慧,體現著樂觀積極的處世方式和豁達的人生態度。幽默是以輕鬆的話語來表達某些嚴肅的概念;幽默是人際溝通的“最佳調料”

    瀑布心理效應:不該說的話不亂說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你明明只是無心說了一句話,卻“有意”地傷害到了別人,輕則引起對方的不滿,重則給自己引來災禍

    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說話的分寸很重要。

    1.要維護別人的自尊心

    2.說話時要注意自己的分寸

    3.不要讓自己過於興奮

    4.客觀才能得人心

    費斯諾定理:與人交談,多聽少說

    在傾聽的時候,有以下幾點是需要注意的。

    1.要有足夠的耐心

    2.要真心真意聽並集中注意

    3.適時進行鼓勵和表示理解

    刺蝟效應:距離產生美

    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適度的距離,這樣才能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才能使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刺蝟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太遠了關係會顯得生疏,太近了勢必會出現摩擦、厭煩情緒,唯有保持適度的距離,才能使雙方的關係處在一個和諧、融洽的氛圍中。

    將社交區域分別劃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

    1.親密距離(15釐米之內)

    2.個人距離(46~76釐米)

    3.社交距離(1.2~2.1米)

    4.公眾距離(3.7~7.6米)

    約哈里之窗: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約瑟夫和哈里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取決於對方暴露的程度。對每個人來說,他都存在著自己瞭解、別人也瞭解的“開放區域”;別人瞭解,而自己卻不瞭解的“盲目區域”;僅僅自己瞭解,卻從不向別人透露的“秘密區域”;自己和別人都不了 解的“未知區域”。這4個區域,就是“約哈里窗戶理論”。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際之間的交往狀況好壞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相互之間“自我展示”的程度。人與人的交往是一個互動過程,對別人開放的區域大,往往容易獲得對方相一致的開放區域。一般而言,儘量擴大“開放區域”,縮小“私密區域”,多向對方袒露心扉,自然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三明治效應:變批評為美味

    在批評心理學中,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能夠欣然接受批評的現象,被稱為“三明治效應”。第一層是認同、賞識和肯定;中間一層夾著建議、批評或是不同觀點;第三層則是信任、鼓勵、支援和希望。這種批評方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而且還能夠讓他積極接受批評,並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

    三明治效應告訴人們,批評他人要講究原則,最好的原則是“表揚後的批評,批評後的鼓勵。

    讚美效應:人人渴望被讚美

    1.要有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這樣的讚美才不會給人虛假和牽強的感覺。

    2.讚美要看物件。比如,一位你所熟悉的美貌女士,你可以對她說:“你真美。”這樣她可能會感激你對她的讚美;但如果你對一位其貌不揚的女士說這句話,則可能會引起她的反感。

    3.在讚美的同時要把握好一個“度”。事實證明,在特定時間內,一個人讚美他人的次數,尤其是讚美同一個人的次數越多,其作用力也就越低。

  • 8 # 瀚思心理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

    社交恐懼症的表現有很多:

    不敢問路。

    不敢去人多的地方,總覺得被別人看著。

    不願意參加聚會,覺得害怕。

    不敢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

    過分在意別人的想法

    社交恐懼症造成的原因有很多:

    自卑

    完美主義

    懼怕挑戰 害怕出錯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我們該如何去克服自己的社交焦慮呢?

    第一個建議就是:學會接受自己,無條件地接納自我。

    不再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外在的“表現”和“成就”的基礎上。

    無條件地接受自己,喜歡自己,愛自己,愛那個“有缺點,沒成就,表現不好,不夠優秀”的自己。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來改善自己、超越自己。

    第二個建議是:

    合理的看待“出醜”與“拒絕”。

    任何一種提出請求都有一定的可能被拒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如把這些當作經驗,多嘗試去 ,不要把拒絕當做是對自我價值的否定。 多認可自己的行為。

    第三個建議是:

    多多練習“交談"這件事,從周圍的朋友和親人開始,大多數人其實都是友善的,如果你願意表達自己,相信對方也願意傾聽。

    如果實在害怕的話,可以先從虛擬的社交網路上開始,反正對方也不知道你是誰,換一個IP又可以重新開始。

    第四個建議是:

    從關注他人的情緒看法轉移到關注自己的情緒與看法。

    找自己喜歡的那件事,專注於自己的領域。自我感知能力的提升,自信就像我們打怪遊戲時候的積分一樣,當你為了自己感到驕傲時,便不會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感到焦慮。

    最後一個建議是....

    如果你覺得一個人待著舒服的話··········· 那 一個人不是也挺好嗎?

    很多技術人員一個人生活也很快樂~

  • 9 # 小墨慢慢說Hmo

    新環境恐懼症,是社交恐懼症的一種。也是所有具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最為敏感的特性。

    心理詞解——新環境恐懼症

    是社交恐懼症的一種,也叫做社交焦慮。表現為面對新的環境時,內心充滿恐懼,不願意與新同學、新同事交流,常常一個人獨自待在一個角落,很難融入新的環境。應對新環境恐懼症,應主動學會與人交流,建議從做好自我介紹、記住別人的名字、積極發問這三個方面進行訓練。

    孩子的社交焦慮不容易被發現,除了和孩子的個性,氣質有關係之外,和家庭的養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時,會產生一種說不清楚的緊張感甚至是恐懼的心理,特別是和陌生人交往,或者是公共場合需要講話,和別人對視等等。這些場合的情況下,會產生一種渾身上下不自在的感覺。

    社交恐懼症的典型表現

    在別人面前顯露出焦慮,極度緊張,害怕,甚至是想立馬逃離的衝動。而有的人則是毫不猶豫的做出逃離這些場合的行為。這這就是社交恐懼症。它是一種境遇性的過分害怕。當個體在公共場合下演講,表演,或者是和別人對視等等,害怕自己出醜,行為窘迫。

    社交交往上的焦慮和窘迫感,對於成年人來說是可以清楚地意識到或者描述出那種感覺和痛苦,成年人也會主動的找到方法和辦法來緩解這種痛苦,然而兒童沒有辦法用言語很好的描述出自己的這種痛苦,別人很難去理解,他們表達痛苦的方式是用行為來表達的,比如說哭鬧,逃避,甚至是會表現出行為上的紊亂。

    對待愛情,社交恐懼症是什麼心理表現?

    對待愛情,有社交恐懼症的人起初會有所保留,但在相處的過程中,該心理表現者的感情會越來越濃烈。社交恐懼症不治而愈,總是秒回你的資訊。“沉默是金症”也好了,主動把秘密說給你聽。當他們非常非常愛一個人時,會變得很沒有安全感。即便已經愛你愛到發狂,也不會把情話掛在嘴邊。這樣在失去你時,才可以裝作沒那麼在乎。

    八個小技巧教你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

    治療社交恐懼症可以分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個部分,如果症狀不嚴重的話,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1、適當的放鬆

    這樣做能夠緩解心理的恐懼感。將兩腳平穩站立,輕輕地把腳尖踮起,堅持幾秒鐘,然後放下,同時,邊做有節奏的深唿吸邊數數,這樣做二到三組,每組三十下,一般就能緩解心理恐懼。

    2、接納並信任自己

    社交恐懼症在某種程度上時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種表現。從現在開始,停止對自己的挑剔,批評,責難,也不要以恐懼就逃跑。

    3、讓自己有事做

    心理學家認為,雙手空空會讓人的社交恐懼感增加,而手裡握著東西能夠給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4、試著看著別人眼睛說話

    直盯著別人的眼睛,感覺可能會比較尷尬,當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即使看著他的眼睛,他也不會咬我一口。

    5、自己演練社交情景

    經常自己在腦海中預演,或者把板凳,桌子等當成陌生人進行社交演練。次數多了,時間久了,效果就明顯了。

    6、選擇友善的人交往

    友善的人比較懂得如何尊重一個人,我們也比較容易從他們那裡獲得認可,進而建立起我們的社交自信。

    7、不刻意迎合

    壓抑自己,迎合別人和外界的做法並不可取。一方面,這樣的方式讓對方無法瞭解到真實的我們,另一方面,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讓自己排斥社交活動。

    8、關注社交本身,而非自己的表現

    將注意力轉移到怎樣才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怎樣才能發掘對方的有點等事情上來,這樣就能夠自然從容了。

    小墨在此分享這些心理小技巧,以求朋友們可以共勉!早日戰勝恐懼心理。

  • 10 # 大佬的日常

    沒事,多研究研究學問,比如天體物理,又比如生命哲學,再比如心理學,多去探討生命的意義,拓寬自己的視野。從宏觀認識生命乃至人的渺小,再從微觀洞悉人性,你會發現你的恐懼源於你對自身的低估,以及對於你無關事物上錯誤的關係認知。

    你只去想自己的缺點,無視自己的長處,你只去想一段關係失敗後要承擔的後果,卻想不到本該開始沒開始才是最大的損失。

    這世界上太多的美好值得我們去發覺去深究。同樣對於未知我們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敬畏,但卻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去恐懼。

  • 11 # 心理諮詢師海德

    恐懼症又名恐怖症,其臨床表現的中心症狀是恐懼,屬於神經症性障礙(通常稱為神經症)的一類。而社交恐懼症屬於恐懼症三大型別中的一類。

    社交恐懼症是對人際交往的恐懼。恐懼物件可以是某個人或某些人,也可以是除了特別熟悉的以外的所有人。這類人極力避免與恐懼物件交往,如不得不與之交往,往往會臉紅、心悸、出汗或顫抖,或者舉止笨拙、驚慌失措、忐忑不安。這類人對被人注意尤為敏感,因而經常拒絕出席各種聚會,也不願與人打交道或者去與人打交道的公共場所。

    由於社交恐懼症需要嚴格且嚴謹的依據診斷要點進行評估和診斷,所以需要前往醫院由心理科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診斷後才可確定患病。或由有國家從業資質的心理諮詢師先進行評估後,如評估結果是有社交恐懼傾向,那麼再行前往醫院也可。

    若由專業醫生確診為社交恐懼症,除了遵循醫囑外,針對疏導恐懼情緒、儘快恢復社交功能,也可以進行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可以幫助來訪者找尋社交恐懼與內在可能存在的聯絡,同時找出可能存在的不良條件反射,並加以脫敏和抱持。

  • 12 # 騎士1224

    社交恐懼形成有很多原因,大部分跟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

    社交恐懼可採用“系統脫敏療法”進行治療。系統脫敏療法分三個步驟:

    一、建立恐懼等級。

    具體操作就是將你所面臨的恐懼進行等級劃分,等級儘量細到你在放鬆情況下可以接受的層度。比如你進行社交時有的面對是你熟悉的人有的是面對你不熟的人,這兩種情況下你的恐懼程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面對你熟悉的人如親朋好友和熟悉的環境你的恐懼情緒會相對更小,以此根據這個不同程度進行劃分出等級。

    二、進行放鬆練習。

    放鬆一般有三種,分別是呼吸放鬆、想象放鬆、肌肉放鬆。能掌握一種就好,網上放鬆方法很多,只要能對你起到放鬆作用能讓你進入松馳平靜狀態就好。這裡簡單說一個呼吸放鬆的方法,首先舌抵上顎,然後平緩呼氣,再平緩吸氣,然後閉上眼睛,數自己的呼氣次數,數到十再從一開始數,反覆三到五次。開始的時候要每天多練習,放鬆訓練的目的就是讓自己快熟平靜下來,不再緊張進入松馳狀態,各人可根據自己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三、在放鬆的情況下進行系統脫敏。

    進入系統脫敏階段就是將前面兩個階段的工作連續起來。對社交恐懼這種情況可直接進行實地訓練,就是將你在第一階段所做的分級,進入實際場景進行訓練,從你恐懼最小的等級開始,當你進入場景後感到緊張恐懼的,就馬進行放鬆練習,讓自己平靜松馳下來,直到你在這個場景中不再恐懼為止,然後再進入下一個讓你恐懼的等級,就像遊戲中打怪升級一樣,最終實現你的目標。確實沒有實際場景的也可採用想象訓練的方式。

  • 13 # 職場路人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以一位曾經患有社交恐懼症患者的身份進行解答。我們先了解一個概念,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是神經症的一種。人作為社會性動物,聚會、工作、面試以及像上面我們說的約會等社交活動對我們來說再正常不過,可是有一類人群在此方面卻躲之不及,這就是社交焦慮障礙者。社交焦慮指的是當個體處在被他人關注的社交或工作場合,比如公眾演講、面試或者向老闆彙報業務時,會感到明顯和持久的害怕,同時伴有臉紅、出汗、顫慄、噁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症狀,並主動採取迴避行為且伴隨痛苦體驗。同時,社交焦慮個體特別害怕外界對自身的負性評價。社交恐懼症一般分兩類類:

    一般社交恐懼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會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你會發現周圍每個人都在看著你,觀察你的每個小動作。你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場所進餐、喝飲料。你會盡可能迴避去商場和進餐館。你不敢和老闆、同事或任何人進行爭論,捍衛你的權利。

    特殊社交恐懼症,對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場合特別恐懼。比如,你害怕當眾發言,當眾表演。儘管如此,你在別的社交場合,卻並不感到恐懼。推銷員、演員、教師、音樂演奏家,等等,經常都會有特殊社交恐懼症。他們在與別人的一般交往中,並沒有什麼異常,可是當他們需要上臺表演,或者當眾演講時,他們會感到極度的恐懼,常常變得結結巴巴,甚至楞在當場。

    這兩類社交恐懼症都有類似的軀體症狀:口乾、出汗、心跳劇烈、想上廁所。周圍的人可能會看到的症狀有:紅臉、口吃結巴、輕微戰抖。有時候,患者發現自己呼吸急促,手腳冰涼。最糟糕的結果是,患者會進入驚恐狀態。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讓題主去對症下藥。我之前患的是一般社交恐懼症,我一直擔心自己成為焦點,怕自己出洋相被人看到。這些說白了就是自卑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產生的,而且隨著病情的加重,你的自卑心理也會加重,從而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那麼,我是如何走出來的呢?

    1.健康的生活方式,較準時的作息時間,堅持鍛鍊,進行有益閱讀。我之前是那種沉迷網路的網癮少年,長時間的上網以及流連虛擬世界的虛假繁華,導致與現實社會脫軌,逐漸的與大家談話接觸越來越困難,這些是導致我患病的一個原因。

    2.自我暗示,從克服自己害怕出錯,出醜的心理。只有自信,才能戰勝恐懼!筆者為了克服這種心理,曾選擇正面面對,每次抓住機會在公共場合發言,甚至給員工做培訓,把恐懼化成聲音的分貝,發生的說出來。當你成為焦點以後,你會發現你的表現別人給你的都是善意的鼓勵,你不比任何人差。目前為止,我已經成功克服這一心理障礙,並且成了一名企業內部培訓師。

  • 14 # 心夥伴

    有些人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不能在公眾場合講話,不敢大聲說話。其實社交恐懼症的成因有許多說法,生理心理學任務是遺傳影響的,行為主義流派認為與早年的正性或負性刺激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有關;精神分析流派認為與早年的一些經驗和壓抑有關,等等。其實這些因素都是有影響的。

    當我們處在一種社交情境下,我們的心理還沒有感受到恐懼時,我們的神經系統和行為已經有了反應,比如你還沒有進入到情境中,你的手心已經開始出汗了。當你的手心開始出汗,你便更加的焦慮緊張,這是一個迴圈的強化。有時我們還沒有進入情境,我們的肌肉已經開始緊張了。行為主義流派認為我們的情緒是儲存在肌肉中的,這種緊張使人的心跳加快,臉變紅,而這些反應會加劇人的恐懼。心跳越加快的人,越說不出話,恐懼症就是在這種迴圈狀態下得以強化的。

    不論是條件反射機制,還是早年壓抑造成的,我個人有一個觀點:在所有的動物及人類社會里,都有一種社交恐懼症的現象——低等級動物見到高等級動物時的焦慮。動物園中的猴子見到高於自己的猴子便緊張,狗和狼剛進入群體,遇到高一級同類也會不敢吃食,縮作一團或發抖,這就是在等級社會中個體對等級的恐懼。原因是高等級在社會中有更強大的力量,在動物世界中可以殺死低等級的個體。

    人類社會中有一種遺傳的傾向,人天生對高等級動物產生一種服從。有一個心理測驗,女人如果在心理覺得某個女人等級更高,月經週期都會隨她;男人的世界也是這樣,如果一個男人的睪丸分泌水平高,人的嗅腦部分會嗅到,會分辨出汗液裡的荷爾蒙濃度。權力情境、等級情境使人自然的作出情緒反應,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在潛意識評估之後,若判斷出自己的權力等級低,於是便產生社交恐懼症。

    那麼如何改變這種恐懼狀態呢?獲得權力感。

    獲得權力感的一個方法則是做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權力不對等,他比來訪者權力更大。我曾經為初做諮詢的人做督導,起初他在來訪者面前是不自然的,他害怕,但慢慢的他發現來訪者不如他的權力大,他比來訪者似乎擁有更多的權力,慢慢的從來訪者那裡獲得操縱感和控制感,使得他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權力感恢復了。一旦在等級社會中權力感和優勢,那漸漸對其他人也產生了權力感,自信心得以建立,社交恐懼症便得以緩解。

    如果用一些行為主義的訓練技巧,我個人認為社交恐懼症的程度是可以用技巧解決的。

    如果因為早年經歷,可以用精神分析法釋放了早年經歷的驅力之後得到解決。

    而我認為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如果你既想透過行為主義的訓練技巧,又想透過精神分析解決早年情結,那麼你可以先找一個可以在他身上找到權力優勢的人,在他那裡找到權力感之後,再遷移到其他人身上。當你的權力感恢復了,你的恐懼自然就下降了。

    大家可以自己試試,用這種方法恢復自己的權力感,這種感覺自己會有生理反應的。我們身體的狀態代表我們的權力。如果在這個時候化驗人的唾液,其中的壓力荷爾蒙水平會有變化。當你覺得自己的等級提高了,壓力荷爾蒙則低;當你覺得自己的等級降低了,壓力荷爾蒙則提高,神經系統的水平也隨之相應變化。所以克服恐懼感的前提是,大家先恢復自己的權力感。

  • 15 # 隱於小城

    你好題主!嚴重的社交恐懼症怎麼辦?我也很怕社交!就像你說的去一個地方,沒有人一起,自己就不敢去了,我和你有過類似的經歷!給你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吧!

    社交恐懼症的人很多都比較內向和不自信,嚴重點說甚至可能有一點自卑心理,看到人不願意打招呼,很怕接觸新的環境圈。但是又不知道為什麼會怕。我也就這兩年慢慢的改掉的。其實這個你也不用太擔心,因為以後你總會有自己做事的時候,人都是被逼出來的,當你不得不自己應對那種情況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我以前見到人說話都不敢,為此父母也總是說。後來出去上班了幾年吧,就像上邊說的,你必須要自己應對一些事了,因為那是個陌生的環境。於是我也開始反思這些問題,心想吧,自己也那麼大了,何況大家都是人,為何要怕呢?怕的結果是什麼?你不主動去接觸別人,別人會主動去和你接觸嗎?

    現在已經好多了,最起碼不會那麼恐懼了。可能最大的恐懼還是來自於不自信吧。題主大可不用害怕。慢慢的經歷的多了,你就能想開了。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都是人,沒什麼可怕!

    希望題主越來越好,早日能夠克服這些困境!

  • 16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社交恐懼者總是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害怕在公眾面前出現,害怕被別人觀察。你無法自己去上公開課,影響了你的正常生活,這會給你帶來很多的煩惱。但是隻要你願意接受調整和治療,這些都是能夠完全恢復正常的。

    不要被“社交恐懼症”所嚇到,痛苦大多來源於對問題的過度反應

    當一些心理學名詞普及之後,會發現一種不太好的現象,我們似乎有一些情緒上的不安時,總想要給這種情緒命名,很可能我們並不能深刻的理解“社交恐懼”它的含義。其實在心理學範疇中,社恐是最接近健康心理狀態的問題,除了我們要予以重視之外,並不需要過度的害怕,因為很多時候,你的痛苦來源於對問題的過度反應。

    接納自己

    社交恐懼者都會有一些共同特徵:自卑,對外界資訊敏感,自我否定,錯誤的認知。增強自信可以先從外表入手,買一些漂亮的衣服,早晨出門前把自己打扮好看,站在鏡子前認真的欣賞下自己,一天的心情都會好起來。接納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內在成長,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硬著頭皮去上課,讓自己對挫折免疫

    這樣的做法對於現在的你來說難度可能會有些大,剛開始你可以尋求朋友的幫助。你可以選擇讓同學陪你進教室,嘗試和朋友分開坐,剛開始只能接受做同桌,下次你們中間隔幾個人,再下次你們坐在教室的兩邊,直到最後你可以不用朋友陪就可以自己上課,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嘗試一下。

    最後,如果自己無法自愈,建議你尋找專業的心理老師,進行系統的諮詢治療,專業的諮詢師不會對你進行負面評價或者攻擊,他會幫助你慢慢的成長,讓你重新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

  • 17 # 我說精神

    你好,社交恐懼是一種焦慮障礙,屬於精神疾病的一種。治療社交恐懼其實有跡可循。

    社交恐懼症是指人特別懼怕或過分擔心某個特定的情景,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場所。治療方面雖然屬於焦慮障礙,但是單一應用藥物治療效果並不理想,需要進行系統脫敏療法。

    簡單的說就是你怕什麼就有限度的逐漸接觸什麼。當然,這個限度要在患者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如果接觸讓你焦慮的情景時感到緊張焦慮,可以相應的應用抗焦慮藥物,可以起到改善情緒的作用。

    系統脫敏要逐漸增加接觸程度,一個程度適應到不緊張不焦慮了再進行下一個程度的接觸,直到最強烈的程度也不緊張焦慮為止。

  • 18 # 美果廚記

    分享一下我的真實感受

    我也有社交恐懼,但是不嚴重。

    我不喜歡熱鬧的,陌生的人群,會讓我感到很不自在。

    不喜歡別人看著我,會讓我覺的他審視我,讓我很不舒服。

    相反我更喜歡一個人獨處,可是隻要是社會人,避免不了和人接觸,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去克服這種心理呢?

    其實說的再好再多不如鼓起勇氣多出去和別人交流。熟能生巧,誰天生也不是什麼社交高手。

    出去社交避免不了和人溝通,那我們溝通有幾點注意的地方:

    1.注意措辭,想說的話要表達準確

    2.簡潔明瞭

    3.措辭和表達形式要視對方情況而定

    4.對對方的要求要特別明確

    5.下結論時要明確闡述其依據

    6.想好對方可能的反問,以節約時間和增強說服力。

    經常去鍛鍊自己按著這思路來看待溝通,會有很好的收穫。

    當然還有一些人,像我這樣,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相處起來很輕鬆。

    但是和不同的人相處卻很累,比如你在公司上班,小A她性格與你完全不同,甚至做事處事讓你很討厭,這個時候怎麼辦,如果很討厭不和她交往,工作中難免會有接觸,給自己樹敵也不好,而且你開始討厭一個人會越來越討厭,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

    那就試著與你不喜歡的人交往

    你能夠與那些你不喜歡的人交往,而且交往成功,並轉變對他的看法。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算你有高明的交際術了。美國的馬爾藤博士甚至這麼說:“常常勉強自己去同本來不願意交往的人交往、親近,這是最好的一種訓練。”

    如何和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

    1.不要為小事情和對方爭個臉紅脖子粗

    2.伸出友好之手,主動和對方打招呼

    3.把自己想象成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4.接受他的本來面目,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點。

    5.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對方,影響對方。

    綜上,說的再好不如自己親自去實踐,熟能生巧,臉皮厚寫好也沒有關係

  • 19 # 秋哥心理學

    你好

    從你的描述可以看出你一直待在一個自己舒服的地方,但是內心卻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所以造成了你內心的衝突,我給你的建議是邁出自己的舒適圈,當然這一點是不容易的,但這是改變自己的必經之路,然後多去社交,積累一些社交經驗。

  • 20 # 青音約

    社交恐懼是種精神疾病,有環境,遺傳,神經遞質和心理等種種原因,如果沒有醫生確認,就不是心理疾病範疇的社交恐懼。這就好比現代人總說自己有強迫症什麼的,但是其實真正是強迫症的人很少,大多是自我調侃。而社交恐懼比較少人得,因為畢竟是種疾病,但是社會恐懼這種症狀,很多人都有,有症狀不代表就是這個疾病,好比感冒症狀之一是打噴嚏,但是不代表你打噴嚏就是感冒了。所以首先需要從心理上正視這個問題,不要給自己太多心理壓力,覺得社交有些問題就是不正常,擔心焦慮什麼的。

    在陌生的環境,本身就會使我們焦慮,誰都希望有個人能和我們說說話,哪怕是大環境下,出國的人希望有個老鄉一樣,就是心理有個安慰,這是很正常的。其實沒人和你去,你所焦慮的,無非就是對未知的情況會發生什麼事沒有準備,如果我告訴你,老師很好,課堂氛圍很好,不點名,同學也很友善,最後一排有座,你是不是即使沒有認識的人,自己去也不害怕呢?這就是環境是否安全給你的感覺,而有個人,是確保了環境即使不那麼安全,你也有個伴。這是很正常的心理,沒有必要有壓力。

    同時你也要知道,不是每個環境都是安全的,也不是總有人陪著你,比如去公司應聘面試,環境就是有挑戰的,在一起的人都是你的競爭對手,所以跳出這個舒適區不斷鍛鍊自己是有必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笠手下的軍統四大金剛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