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
2 # 陽光語言矯正師
以前一遇到這個問題,我們可能直接找方法,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方法很多,不贅述。
今天想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這個問題。
每次遇到諮詢語言障礙的家長,我們除了測試孩子的語言、語音問題,還要評估一下孩子的運動能力。
比如讓孩子做輪指等精細運動,讓孩子直線雙腿跳,單腿跳等大運動。很多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這兩項運動指標都不合格。
為什麼語言障礙要參考運動能力?語言中樞是語言能力的核心,想要健康的發展,離不開“四大金剛”,1、運動性語言中樞。2、聽覺性語言中樞。3、書寫性語言中樞。4、視覺性語言中樞。
其中,運動性語言中樞會關聯到肌肉調節能力,能分析和語言有關肌肉的刺激資訊。如果這個地方受損,或者發育受限,那麼孩子可能會缺失說話的部分能力。
說話是一種運動能力很多孩子發音不清楚,被判定為功能性構音障礙,其實是他們的發音器官功能方面的問題,我們的發音器官有很多,比如口腔,鼻腔,咽喉,胸腔等,這些都是我們說話需要的重要器官,這些器官的功能一旦出現異常,我們的發音就會出問題,像頰面、口周、唇部,舌部、喉部,軟顎這些器官的肌肉力量不足,或不夠靈活,就會影響我們發音動作做得不到位,甚至完全做不出來,即使做出來,對複雜發音的精細動作協調的不夠好等等,這樣,孩子說話的時候,就會不清楚,發音不準。
那麼,溯本求源來看,孩子的運動性語言中樞是不是出了問題呢?失去了對口腔、鼻腔、咽喉等肌肉的運動協調能力呢?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我們必須要考察孩子的運動能力,包括大運動能力,精細運動能力等等。
運動發展會促進語言發展嗎?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必須的。沒有運動能力的孩子,很多都會有語言方面的缺陷。因為運動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
大腦是四肢運動的指揮官,又是語言資訊的解碼器,要想正確指揮四肢做出相應的動作,必須得到語言中樞收集資訊,發號施令,運動能力越強,我們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等)反饋的訊號越敏捷。
語言作為我們必備的工具,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進步和發展。如果孩子缺乏大運動能力那麼,就不會爬、坐、翻、走等,那麼他就會缺少很多資訊源,感知不到語言發展的相關資訊,甚至會讓大腦中樞的運動神經產生誤判,尤其是無動作,動作不協調,動作畸形等情況,可能會讓語言能力發展滯後,並最終陷入“無路可走”的境地。
一個關於運動和語言的實驗看過BBC的一個“關於嬰幼兒運動能力發展”的科普影片,其中對幼兒出生後的運動發育軌跡,科學家研究發現,除了運動能力的發展與語言和認知的發展軌跡非常相似,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科學家選了6個同齡的幼兒,主線是兩項運動能力試驗。一個是精細運動控制能力,包括手部運動,例如抓撿東西;另一項是大運動能力,包括肢體動作,例如爬,站立,行走,單腳跳等。
為了區分運動的功能性和差異性,把6個孩子分成兩組,每組3個孩子。
第一組,為孩子設計各種遊戲場景,讓孩子充分得到翻滾爬走的鍛鍊,抓玩具,咬玩具等。
第二組,給孩子特製的電子產品,讓孩子學習用手指觸屏,學會體驗和認知新鮮事物。
實驗結果:
第一組孩子的發育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屬於同齡幼兒普遍發育的水平。
第二組孩子,明顯出現語言發育的滯後,對很多在運動中帶有指令的詞彙,出現理解困難,對語言動態的感知不佳,對事物的指代性理解不清。
這個實驗設計上雖然有缺陷,飽受詬病,但是最終的實驗結果,還是給人予啟發,我們在養育幼兒的後天環境影響下,過分追求讓孩子中規中矩,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學習,可能不如讓孩子在玩耍中得到的更多。
同理,這個實驗結果,也給了很多向我們這樣的語言障礙康復專業的從業者,更多的啟發,在矯正語言障礙的程序中,如何從功能角度給予孩子更多幫助。
-
3 # 一久夏
“孩子能說會道”我理解您的意思是讓孩子敢於在人前表達,不羞澀。並且說的話很有邏輯性。
提升孩子語言能力我做了以下幾點努力,並且現在有一些效果的。
1.讀書,即使在簡單的繪本故事也是有邏輯關係的,而且是孩子喜歡的故事,孩子更能跟著裡面的邏輯關係走。比如並列關係,因果關係,轉著關係,這些都是表達中基本的邏輯關係。先讓孩子認識和接觸這些詞句,接觸多了,自然對他建立自己的邏輯有很大的幫助。
3.編故事,我經常和孩子玩角色的扮演,比如消防員,警察,透過編故事,孩子可以發散思維,我發現小的時候孩子說的情節都是書裡和生活裡的,大點了之後他會編造一些情節出來。
其實從能想明白再到能說出來,並且表達明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不要逼迫和為難孩字,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孩子,也許他的表達已經沒有問題了,只是不喜歡在前人表現,家長不要為了面子,就強迫孩子。
-
4 # 小林子啦啦啦
今天和閨蜜吃飯,飯間聊起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她特別煩惱。原來她家孩子已經三歲了,但還不怎麼會說話,只會說簡單的一些詞語,例如:爸爸、媽媽、吃飯、哥哥、姐姐等,遇事不會表達,急得團團轉,只知道大聲哭喊。閨蜜說,本來計劃九月份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但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這麼差,真的擔心沒有辦法和老師、同學正常交流。
2~3歲寶寶語言能力特徵首先,我們來看看2~3歲寶寶語言能力的特徵,大家可以對照自己寶寶的情況,看看寶寶是否落後?在這個階段的寶寶,語言能力一般都有以下四個特點。
寶寶已進入語言複合句階段這階段的寶寶在大人強化作用下已將主謂賓結構的句式鞏固下來,說話的句子明顯加長,到了逐步學會說複合句的時候了。 比如,會說“寶寶吃這個,媽媽吃那個”“寶寶要看書,不吃飯” 我今天去公園玩,好開心”等。
寶寶慢慢學會了用語言表達眼前不存在的事情在這個階段,大多數寶寶慢慢學會了用語言表達眼前不存在的事情,比如,回到家會說:“媽媽,爸爸還沒有回來”,晚上出去玩時會說“今天沒有看見月亮,為什麼?”等。
寶寶慢慢學會了用語言來描述人和物的相互關係這階段的寶寶慢慢學會了用語言來描述人和物的關係。比如,“這是我的玩具,不是你的”“這是我的媽媽,不是你的”“這是我的座位,不給你”等。
寶寶學會用語言來評價人和事這階段的寶寶學會用語言來評價我和事。比如,看到某個小朋友不聽話、哭鬧,他會說“不乖,不是好寶寶”等。
用什麼辦法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寶寶目前正處於語言敏感期,雖然他的發音和吐字還不是特別清楚,但是表達慾望和熱情十分高漲,爸爸媽媽要注意鼓勵並保護寶寶的語言熱情,引導寶寶愛上用語言表達自己。父母可以試試這六個辦法,來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01.教寶寶學習語言複述
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做語言複述的遊戲。 比如,媽媽對寶寶說“今天我們一起吃了蘋果”,並叫他將話傳給爸爸。 這種遊戲簡單有趣,寶寶樂意參與。複述的語言從短到長,不一定要求寶寶複述完整,主要目的是激發寶寶說話的興趣。
02.教寶寶學習場景提問
媽媽帶寶寶到戶外活動時,可以拿能看見的情景提問,讓寶寶回答,這非常有利於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公園,我們玩滑梯,還是玩盪鞦韆?”“開過來的車是小汽車,還是公交車?” “你喜歡黃色的小花,還是粉色的小花。 這種場景提問是寶寶生活中親眼看到的情景問題,寶寶自然喜歡回答,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03.教寶寶學習時間概念
爸爸媽媽可能教寶寶學習時間概念,首先要從寶寶的實際生活經歷中教他領悟。 比如,逐步告訴寶寶:天亮了,我們起床的時候叫“早上”;吃完早餐到吃午餐之間叫“上午”;吃完午餐到吃晚餐之間叫“下午”;吃完晚餐以後叫“晚上”。
等寶寶慢慢領悟了這些概念後,可以問寶寶:“吃完早餐你去玩皮球的時候,是上午還是下午”“吃完午餐你睡覺了,是上午還是下午”“現在是下午還是晚上”。
04.教寶寶背兒歌和小古詩
在這個階段的寶寶,父母可以教寶寶背兒歌和小古詩。這個時期的寶寶背誦完整的兒歌和小古詩,能與看到的實景聯絡起來學和背就更好了。
比如,媽媽教寶寶背了一首“秋天到,秋天到,紅樹葉,黃樹葉,片片落下像蝴蝶”的兒歌,若在戶外看到秋天的落葉,就要引導寶寶邊看邊背這首兒歌,這樣寶寶背的兒歌或古詩就更有意境了。寶寶也能學習得更快。我家女兒小時候,最喜歡用這個方法。現在學會的大多數兒歌和古詩,都是在這個階段學到的。
05.教寶寶學習簡單的複合句
寶寶在能說完整簡單句的基礎上,媽媽可以教他說由2~3個簡單句組成的複合句。 比如,“我想刷牙 ,再吃早餐”“月亮起床了,太陽就睡覺了”“我喜歡紅色,也喜歡綠色,還喜歡黃色”等,這種句子說得越多越好。
06.父母在故事中的內容提問
2~3歲的寶寶最喜歡聽大人講故事,而且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許多,父母要抓住寶寶這一心理,對他進行語言訓練,邊講故事邊用故事內容提問,讓寶寶參與互動,或複述故事內容,都是很好的語言訓練方法。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5 # 一隻考拉一隻殼
我孩子的語言能力也不強,6歲,至今見人不敢打招呼,害羞。
她快5歲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時候經常帶她去陝西自然博物館,博物館裡在招募小小講解員,我覺得我女兒比較怯生,應該讓她去試試,就給她報了名。
講解員的講解內容不難,但是需要和遊客互動。
經歷了32次獨立講解,我覺得她真的大方了很多,在很多人面前說話不害怕了。
這真的已經達到了我對她的期望。
但是她是不是變成了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我覺得完全沒有,性格使然,思維使然。可是她比以前那個她真的勇敢了太多,這一步對她來說已經很大了。
-
6 # 聽小悟育兒
美國的調研員在80年代就提出了一個閱讀的簡單模型(SIMPLE VIEW OF READING):
解碼能力*語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
解碼能力就是識字的能力。語言理解能力就是一句話讀出來能夠明白、讀懂。奇妙在於他是乘積的關係。如100*0.1或0.1*100,都很小,反之亦然。
比如解碼能力很高,語言理解能力很低,這種情況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切身體會,就是咱們經常說的,所有字我都認識,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反過來,不認字,但是智商很高很聰明,可是是文盲,乘起來還是很低。
所以我們要兩條腿走路,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解碼能力--識字識字的年齡:沒有明確的線來劃分,沒有幾歲前不能教,有的孩子透過親子共讀就已經能識300-400字了,有的孩子5歲還沒有認多少字,但可能過了5歲會爆發式上漲。
識字的工具:字卡、日常生活識物(如站牌、超市)、識字APP、共讀中自然習得等多種方式。
識字的方法:
1.堅持親子共讀:
親測非常有效,堅持給孩子做閱讀,該書面用語的地方就書面用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記憶裡非常好,父母讀幾次後他們會記得內容,然後自己看書的時候會對號入座,慢慢就知道每個字應該怎麼讀。
2.紙質識字卡遊戲:
我們家寶貝用的小象識字卡,依我們家寶貝的識字情況來說,我並不排斥識字卡,但必須與日常閱讀相配合,孩子有迫切的想要認字的想法的時候可以引入。
每隔一段時間可以用字卡與寶貝玩翻翻卡遊戲,扣著放字卡,然後和孩子輪流翻,翻到猜對+1分,這樣一方面增加識字樂趣,父母也能大致瞭解孩子處在什麼樣的識字階段。切記不要強迫孩子認字,或評價說你怎麼才認識這麼點字之類的話,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最好是多種方式一起來,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及家庭的日常養育情況,來調節各種方法的比重,爸爸媽媽們一定不要生搬硬套一種方法給孩子,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講識字類的讀物給孩子聽
這裡我重磅推薦由劉墉編著的《漢字有意思》這本書,書中收錄了11個常見的漢字,透過圖畫、剪影和各種字型來介紹漢字的演進,讓孩子從識字伊始就知道漢字不是刻板的功課,而是生動的藝術,而且,每個漢字之後都有來自世界各地拍攝的含有某個漢字的照片,提醒我們漢字來源於生活,學習漢字自然也要回歸生活。
寶貝在識字爆發期每天晚上讓我和他的爸爸通讀這本書,100多個漢字一口氣讀完需要2個多小時,經常講的眼皮打架,書已經翻散頁又重新用熱熔膠粘起來。看到孩子對漢字純粹的熱愛培養起來了,那些一起燈下讀書的時光也變成了珍貴的回憶。
語言理解能力--增加脫離語境的語言輸入這個理論是在聽常青藤爸爸創始人黃任的直播課程中學習到的理論支撐,分享給你呢~
當時當下的語言輸入:這個概念相對於脫離語境的語言輸入,一般而言都是吃喝拉撒睡的對話,比如:“該吃飯啦,該起床啊,該睡覺啦,該刷牙啦”等等。
這些語言在孩子3歲以前基本都已經聽過了,如果一直在重複這些話,孩子並不能提高語言能力。
脫離語境的對話:這是我們增加寶貝脫離語境的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主要有3種方式:
1、解釋 學齡前的孩子都是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孩子會問:“天為什麼是藍色的”咱們應該怎麼回答,對孩子非常關鍵,家長回答:“那天本來就是藍色的,哪來那麼多為什麼”這顯然就不是一個好的回答。
正確的方法是:如果你不知道,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查,查百度查書,找到一個比較好理解的來解釋給孩子聽,這個時候的對話用到的詞語比如折射、反射就是平常對話中不會用到的。
所以,在孩子提問的時候,要好好的回答他們,好好的解釋,這是提高對話檔次的重要途徑
2、角色扮演 孩子喜歡玩角色扮演,比如過家家,當醫生、當廚師等等,這就是一種脫離語境的輸入,需要模擬那個身份場景的對話,在扮演過程中會用到高階的詞彙。
要用心的和孩子一起扮演,這樣也能提高孩子對真正社會環境的認知能力和應對能力。
3、敘述 就是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描述一個不在眼前的事物,比如說帶孩子出去玩,看到流浪貓,晚上睡前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寶貝,你還記不記得咱們今天在院子裡遇到一個流浪貓?黑白相間的,看到咱們過來就很警覺,當我們過去的時候,他就呲溜一聲就鑽到灌木叢裡”。
這個就是語言的描述能力,孩子就會去想黑白相間是什麼,為什麼會警覺,呲溜一下溜走的畫面,這是一種轉化。所以說,跟孩子好好聊天會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好好回答孩子的問題,好好陪孩子玩,好好跟孩子聊天。
能把這3點從孩子小就做好了,那麼孩子的語言能力應該是差不了的。有的家長會說,能力有限達不到呀,常爸說:“也不是讓你去設計火箭什麼的,你不懂就陪孩子就查。”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其實,我們對待問題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他看到爸爸媽媽遇到問題會想辦法和他一起去解決,等他長大了,也會自己努力去解決一些事情,這就是以小見大,這也是真正提高語言能力的不二法門。這個世界上沒有空手套白狼的傳說,養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
7 # 宇陽呀
我來回答下吧
我家雙胞胎目前兩歲半,他倆有著非常明顯的語言區別!
老大在家裡能說會道語言表達清晰,而且還有自己的表達能力。比如最常見的就是他想做什麼事或者要什麼東西從來都不會說他想要,總是說弟弟想要什麼 弟弟想幹什麼。如果想讓我們幹什麼,他也不會直接說,總會拐彎抹角的說!這一點讓我一直很頭疼,但是不知道怎麼改變這種性格就好像與生俱來的一樣! 但是到了外人面前又靦腆的像個小姑娘,不好意思說話必須經過家人提醒他才會叫人。
老二完全就是相反的,人家就是要什麼說什麼,從來不拐彎。兄弟倆搶東西老二從來沒贏過,一直告訴老大他們不能搶弟弟東西,把他搶走的東西還給弟弟。在外邊老二也比較乖,會叫人 也愛笑!
我覺得他倆天天在一起互相學習終歸能夠多少彌補一點吧,我在家的時候沒事就帶他們玩,叫他們說話和溝通。這麼大的孩子基本上已經有獨立意識了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我能做的也就是適當引導!
儘量讓他們一點點改變,想讓孩子能說會道,我覺得最要緊的還是讓他多說 多練。去掉害羞的情緒,大膽表達自己想法!
畢竟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習過程也不盡相同。父母一定要起好榜樣的作用!
-
8 # 薯片話梅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呢?
《朗讀手冊》中有這樣一句話:孩子是透過聽來學習說的,如果這個詞你沒有聽過,那你一定不會說。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一書中寫道: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聽到豐富的詞彙。
我們上學時老師常說的“聽說讀寫”,就隱藏著學習語言的秘密。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基礎都是聽。讓孩子從小聽到豐富多彩的語言,積累豐富的聽力詞彙,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
《朗讀手冊》中有一個對4歲兒童進行的實驗,孩子們表現各異,智力指數也大不同,而造成這種差異的竟是因為他們在4歲以前掌握的詞彙量差距較大,構造了不同的大腦。這些孩子到9歲時再進行測試,差距依然巨大。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並不是房間裡的玩具,而是他們頭腦中的詞彙量。除了擁抱以外,我們給孩子的最不昂貴的東西——詞彙,將變成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如何讓孩子從小聽到豐富的詞彙呢?分享兩個爸爸媽媽很容易做到,對孩子的成長卻意義非凡的方法。也是我自己一直在做的。
1、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說話交流,從出生開始。
很多家長都會忽視和小寶寶的交流,總覺得孩子聽不懂又不會說,即使我們說給他聽,也沒什麼用。然而並非如此,不管孩子是否能聽懂,他都能聽到,聽到我們說的話,他就能積累詞彙。
從兒子出生開始,我們就喜歡跟他聊天。只要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會跟他說很多話,特別喜歡跟他聊天,小時候他不會說話,我就說給他聽,關於生活,關於工作,關於我的喜怒哀樂,我小時候的故事……,彷佛對著一個朋友一樣。
我總覺得他能聽懂,不過這不重要。慢慢的他開始用他表情迴應我,我們的溝通依然很快樂,慢慢的他會說話了,他開始說給我聽,我們互相分享,互相傾聽。一直到現在,他已經上小學了,交流,聊天依然是我們倆特別喜歡的事情。
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一點,就是爸爸媽媽們不要總覺得孩子聽不懂,然後刻意的去轉化語言,用不正確的表達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刻意簡化語言,減少生僻詞彙。例如不說吃飯,說飯飯,而且過來過去就那麼幾句話,就那麼幾個詞。這怎麼能讓孩子聽到豐富多彩的語言呢?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家長要有意識的去和孩子交流,知道自己該說什麼,怎麼說,儘量把豐富的詞彙放到有意義的句子中,說給孩子聽。而且要有感情,帶著平和的情緒,滿滿的愛,和孩子交流。孩子聽到的就會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語言。
2、堅持讀故事給孩子聽
我們跟孩子的日常交流,即使每天說很多話,但能涉及到的詞彙,我們自己所掌握的詞彙量畢竟是有限的。並不能隨著時間的增加讓孩子增加更多的聽力詞彙。那怎麼辦呢?讀故事給孩子聽。繪本故事裡有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是經過作者精雕細琢的,而且是根據孩子的特點設計的,孩子們很喜歡聽故事。
從兒子出生開始,我們就買各種各樣的書給他玩,就像玩具一樣,從孩子3歲開始每天堅持讀故事給他聽。在幼兒園的三年中,我們一起讀過的書大概有一千多本。直到現在上小學了,我們仍然每天讀給他聽。
這不僅讓他積累了大量的詞彙,而且能夠在正確的語境中應用。即使他並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意思。這就是神奇之處,正應了那句話,聽的多了,自然就會說了。
就是這麼兩件看上去很容易做到的事堅持下來,讓我收穫了意外的驚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明顯要比很多同齡孩子好。雖然是個男孩,但在這方面並不比女孩差。
從現在來看,驚喜遠不止語言能力的提升,對孩子的邏輯思維,人際關係處理,好奇心想象力的培養,價值觀的建立等各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讓我們彼此之間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
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9 # UBTV小主播官方號
能說會道,能言善辯是現代人的標誌之一,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這方面的才能。那麼,作父母的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口才呢?
一、認真傾聽孩子說話。當孩子回到家裡見到父母通常會把自己認為有趣的、稀奇的事兒說給父母聽。這時父母應認真傾聽孩子的講述,並用一些神態和肢體語言讓孩子感覺到你聽得很投入。如果父母正忙著無暇傾聽,就可以溫和地跟他商量:“瞧,媽媽正忙著呢!等會兒我坐下來仔細聽,好嗎?”因為孩子在講話前總是一腔熱情,如果父母因為忙就不耐煩地說:“去去去!沒見我正忙著嗎?”那麼孩子會覺得很失望,說的慾望受到了壓抑,久而久之,便會不想說。
二、耐心引導孩子說話。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常愛一個人默默地玩,默默地做事。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就需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孩子說話,把孩子說的慾望激發出來。例如問一些學校裡的情況,如“老師是怎樣誇獎你的?”“班裡和你最要好的同學都是誰?”儘量避免問那些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之類的問題。
三、細緻指導孩子說話。兒童說話時常會有發音不準、用詞不當、前言不搭後語等現象。家長在聽的過程中,應隨時幫助孩子正音,教孩子選用正確的詞,讓孩子把話講完整,引導他把自己的想講的話聯絡起來思考後再講。長期的正確指導,孩子的語言的準確性也將不斷提高。
四、評析孩子思辨能力。兒童由於知識淺,接觸外界的機會少,因此,辨別能力較低。因此,他們說的話常會與客觀事實不符。家長在聽的過程中,應隨時對孩子的說話內容做出肯定或者判斷。如果孩子一時還不能理解或接受你的判斷。家長就要進一步舉些例子來幫助孩子弄懂這些問題。在父母與孩子共同的評析過程中,孩子思想的準確性、深刻性會變得更好。
五、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說話環境。單調的生活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很不利。家長要為孩子多提供不同的說話環境,讓孩子多聽、多說,以充實其說話的內容。在孩子的曰常生活中,應隨時養成孩子聽話和表達的能力,並要注意語音技巧、習慣和禮貌;要啟發並鼓勵孩子說話的膽量;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問話,並耐心解釋說明。
有些孩子有了說話的興致,但因缺乏說話的勇氣,還是不敢張嘴,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在家請客時,讓孩子當眾說話、表演節目,這樣可以讓孩子得到鍛鍊的機會。還可以為孩子創設環境,讓孩子與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進行交流。如果孩子講錯了,家長及時糾正,但不要批評訓斥、諷刺挖苦。鼓勵的作用是巨大的,不斷得到肯定的孩子,會踴躍發言,無所顧忌的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六、利用多種媒介進行語言訓練。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家長可以藉助圖書,例如各種文圖並茂的圖書等,用簡潔、生動、形象、適合孩子口語特點的語言講出來,這樣使孩子感到親切,便於他們記憶和複述。對於較大的孩子來說,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可讓他們自己對著圖畫練習說話,大人只是適當地加以指導,這對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和發揮其想像能力將大有好處。
-
10 # 寶媽的七十二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語言能力不是透過報什麼培訓班訓練出來的,而是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的。首先家庭關係要和諧溫馨,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性格上才會很Sunny。多和孩子聊天,可以把睡前故事改成聊天,語言說到底就是溝通,多說多交流自然很會表達。我們家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就非常好,從小就開始跟她聊天,不管她聽不聽的懂,你耐心的跟她溝通,帶上動作都沒關係,稍微大點可以帶出去玩,多接觸人,尤其是同齡的孩子,孩子的語言天賦是很高的,堅持一段時間你就會收到明顯的效果。最近我在給孩子看奇趣蛋影片,現在她自己都可以獨立錄製一段玩具小影片,有模有樣的,思路清晰,口齒清楚,劇本也編的不錯。
-
11 # 考試研究所
想讓孩子活潑開朗,遇到生人也能平常對待,不懼怕,不拘謹,不膽怯。其實方法有,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都有哪些為孩子做的吧!
1.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外出活動,一定要適當的給孩子自由,比如有的媽媽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瞌到碰到,但是你無微不至的關懷正是在逐漸扼殺孩子的活潑開朗。
2.多帶孩子出去玩耍,公園,商場,遊樂城。週末爬爬山,遊游泳,動物園,要儘可能的讓孩子接觸自然,接觸陌生。
3.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給孩子多準備些書,內容可以包羅永珍,主要是為孩子做啟蒙教育,讓孩子充滿對世界的美好期待,動力滿滿。
4.家庭和諧是孩子快樂的最大保障,一旦家庭混亂,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幼小心靈,嚴重的就會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逃避現實,結果可想而知。
-
12 # 欣盟老師
① 多聽。從十二個月開始,利用寶貝蒐集詞彙階段的敏感期,多多講給孩子聽,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多“磨嘰”,越磨嘰吸收的越多。寶貝語言爆發期時候,才能說的好。
②多引導。有時候,我們應該在語言上延遲滿足,想喝水,要說(喝),要玩具要說(拿)多引導寶貝說開口音詞彙,多等一會,就多說一點,多說一點就多積累一點。
④誇張的語音語調,帶點表情。
看著寶貝眼睛交流,誇張得嘴型,語音語調也要到位。慢一點說,帶點表情,寶貝會模仿你的一舉一動。學的也快。
⑤平時閱讀一些繪本書,豐富語言。為寶貝朗讀,是最好的禮物,用繪本書磨耳朵,寶貝會捕捉豐富詞彙,知道如何表達,家長可以多讀繪本,跟寶貝一起閱讀。
⑥不說話,說的不好也別急。語言發育有早晚,只要用心引導寶貝會能說會道。寶貝磕巴就做示範給寶貝,寶貝不說彆強求。
⑦問有價值的問題。寶貝需要挑戰有難度的問題,一味總問名字,喜歡顏色他自然不願意表達。多問(你最愛的動物,吃的,)你看那是大的小的?深的淺的?豐富認知才能說的好。
-
13 # 魚魚育兒
想讓寶寶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環境很重要!環境方面需要給寶寶創設豐富多元的語言環境:1、閱讀:每天堅持陪伴寶寶閱讀,在閱讀時用誇張的口型、語氣、較慢的語速、精彩的故事內容來刺激寶寶進行模仿發聲,在此過程中也能給寶寶積累大量的詞彙,以便於寶寶往後語言組織的快速發展。2、模仿動物:寶寶的模仿能力非常強,父母若能時常帶寶寶做模仿動物聲音、體態的遊戲,不知不覺中的模仿發聲,就解決了寶寶開口發聲難的問題。3、音樂: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定的音樂天賦。父母可以每天都給寶寶聽兒歌、念童謠,帶有節奏、韻律的兒歌和童謠能讓寶寶更快的發展語言能力。4、發音:寶寶學說話時總是發音不清晰,說話含糊不清,這時父母應及時說出正確的發音給寶寶聽,不可重複寶寶的錯誤發音或以此逗樂玩笑。鍛鍊寶寶發音準確可以嘗試做些簡易的口腔操促進口腔小肌肉發育,以遊戲形式開展寶寶一定非常喜歡。
-
14 # 粒媽分享
語言真是人類擁有的一種非常神奇的能力。透過語言,寶寶有助於記住更多的事物,學會更多的本領,而且還能促進認知能力與智力的發展。家長透過寶寶的語言能更準確的理解寶寶的行為和需要,進而更好的照顧她。
怎樣教寶寶學習語言呢?
先說說寶寶語言學習的普遍規律:寶寶從出生後聽到的第一個詞開始,就進入到語言的理解期,學習理解媽媽說出的話與客觀事物之間的關係,直到寶寶正確理解了這種關係,加上逐漸發育完善的發音器官,寶寶便能正確的說出一些含有意義的字、詞,這時就進入到語言表達期,寶寶能與媽媽用語言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寶寶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語言詞典,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語言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我從粒兒語言學習的過程總結出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
粒兒從出生第一天起,我就事無鉅細地給她說,比如:“早上好,小寶寶該起床啦,媽媽給你換衣服哦,今天想穿什麼顏色的呀?粉色?藍色?嗯,穿粉色吧,你是個小女生哦……” 一開始並不是奔著培養語言能力去的,而是我做為新手媽咪,感到無比緊張,致使我不論對她做什麼,都想要事先告訴她,若她沒哭,我才敢動手,後來我不怎麼緊張了,但我若不說,直接行動,粒兒就會哭鬧,所以,這種只有我一個人說話的“嘮嗑”模式持續到粒兒會用單個字、詞迴應我。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為了使寶寶精準的理解語言與客觀事物間的關係,我們為其描述當下發生的事情時,語言要儘可能的精確,不多加贅詞,不使用疊詞,最好能像與成人聊天一樣。
1歲左右,粒兒便能說出單個字、詞來表達自己的需要,比如:爸爸、媽媽、抱、拿、吃、水、走、拜拜……
當粒兒指著桌子上的果盤說:“拿”。
我會問:“寶寶,你是想讓媽媽幫你拿水果嗎?要這個蘋果還是那個香蕉?”
雖然她只對我拿對的東西微笑,拿錯的東西拒絕,但我依然會藉機多說一些,對粒兒說出的字詞進行擴充套件, 企圖她能儘快記住各類物品的名稱,豐富她的詞彙量 。
1歲半左右,粒兒能用兩個或三個字來表達自己的需要,還會用“Yes/No”來回答我。比如:吃飯、喝水、尿尿 、拉粑粑、媽媽抱……
當粒兒說:“吃飯”。
我會問她:“寶寶肚子餓了,想要吃飯是嗎?”
“Yes”。
“飯馬上就好,你先坐到餐椅上等一等哦。” 我每拿來一樣東西都會報一下名稱“這是你的勺子,這是媽媽的筷子”“這是你的飯,這是媽媽的飯…… ”
這種補充與擴充套件,能更好的幫助粒兒對“吃飯”這個詞進行認知,提高她使用語言的準確性。除實際生活中的練習外,我們也透過一些繪本來強化練習。
1歲8個月左右,粒兒詞彙量出現爆炸式的增長,與我的日常溝通已無障礙,整日不停地碎碎念,比如:“媽媽抱,媽媽不抱抱,爸爸回來能抱抱我,爸爸和我看大熊,大熊怕怕,企鵝不怕怕,還有一個游泳圈,我要游泳,我也有一個游泳圈,遊啊遊啊遊” 。
我會幫她整理一下:“寶寶,你是在說上次爸爸、媽媽陪你去極地海洋館的事情嗎?”
“是的”
“當時媽媽太累了不能抱你,爸爸抱你去看了北極熊和企鵝還有海豚,對嗎? ”
“是的”
“你說的游泳圈是北極熊的黑色大游泳圈還是海豚的彩色小遊泳圈”
“海豚小小的游泳圈”
“海豚用嘴巴轉的是呼啦圈”
“是呼啦圈啊,哈哈哈~ 好搞笑”
……
在粒兒初步掌握了語言的使用時,她每天嘴裡總是說個不停,各種之前聽過的兒歌、古詩、還有生活中大量她感興趣的事情,對於兒歌、古詩轉述的準確性較高,但對大多數生活經歷轉述的都比較混亂。只要我有空,都會幫粒兒梳理、糾正,引導她回顧事情的正確發展過程,使她對這些經歷的記憶與表達更為準確。我也陪她讀一些簡單的故事書,並要求她自己複述故事內容,練習她描述事情的準確性。
總結一下:
家長事無鉅細的與寶寶“嘮嗑”,有助於寶寶對語言與客觀事物間關係的理解。
寶寶語言表達的形式是由單字、詞逐漸過度到句子、篇章的。
家長應在寶寶說出單個字、詞、短句時給予補全、擴充,豐富寶寶的語言詞典,當寶寶對過往生活經歷描述混亂時,家長應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寶寶對過往經歷的記憶與表達更為準確。
藉助繪本的閱讀,增強寶寶對詞彙、句子、篇章的理解。
-
15 # 愛嬰念念老師
1.多跟孩子說話
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孩子學習語言的基礎是模仿,因此,父母首先要多跟孩子說話,讓他們熟悉語言,才能讓孩子對語言保持高度的敏感,這是鍛鍊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最初級的步驟。
2.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意願
當孩子提出了對一件事情的理解的時候,不管孩子的想法正確與否,結果怎樣,家長都不要抹殺孩子的積極性,因為這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意願,重要的是讓他“說出來”,而不要在乎他說得“對不對”。
3.抓住生活中的各種表達機會,使孩子有話願說。生活中,孩子隨時有表達意願和感受的要求,父母應關注孩子的想法,滿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種表達的機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孩子有話願說。
4.對給孩子講故事,繪本
不要小看故事,繪本,不但可以鍛鍊寶寶的語言能力,同時還會豐富寶寶的想象力
5.口型誇張
在孩子丫丫學語時,家長要口型誇張,吐字清晰的和孩子對話,以便於孩子的模仿
-
16 # 育兒知識聽陽陽老師說
0-6歲是寶寶的語言發展關鍵期,寶爸寶媽想讓自己的寶寶能說會道就要抓住這個關鍵期,多多重視培養寶寶的語言天賦,提升寶寶的語言能力。隨著寶寶的成長,通過後天的語言培養,可以使寶寶的語言能力會逐漸增強。
如何來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呢?寶爸寶媽可以從三方面來著手培養。
1、能說會道的寶寶是練出來的
寶爸寶媽要多和寶寶進行交流,訓練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即使寶寶還不會說話,但寶寶會透過寶爸寶媽的語言進行學習,會將學來的知識在寶寶的大腦儲存起來,隨著寶寶的成長和發育,寶寶接受了良好的語言刺激就會明白寶爸寶媽語言中的意思,並加以學習,慢慢的寶寶就學會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2、能說會道的寶寶是玩出來的
寶爸寶媽每天抽出一些時間陪寶寶進行一些遊戲互動,還可以帶寶寶到戶外去玩,使寶寶的視野開闊,增長見聞,對寶寶與人交流、語言表達有良好的作用。
3、能說會道的寶寶是聽出來的
寶寶不僅僅要練習語言、學習說話,更要培養寶寶學會傾聽。寶寶學會傾聽可以讓寶寶瞭解說話者語言所表達的意思, 並且透過傾聽別人的語言可以增加寶寶的詞彙量,可以更好的與人交流。 寶爸寶媽要訓練寶寶的語言,要給寶寶良好的語言刺激,要進行正確的語言發音,不要用兒化音來與寶寶溝通。多與寶寶進行遊戲互動,和寶寶一起看一本書,給寶寶講一個故事,在互動時寶爸寶媽可以與寶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寶寶在遊戲時、看書時、聽故事時都可以進行語言詞彙的積累。長期如此,可以增強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
17 # 顧媽媽來了
為什麼要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呢?相信每個寶爸寶媽都有自己的觀點,顧媽媽也有。與其說提高,顧媽媽更願意說保護,保護我們寶寶的語言能力。
首先,語言是我們與外界溝通的最重要的工具,沒有之一。
語言還是我們自省的重要工具。就像:今天我有點尷尬。如果我不會尷尬這個詞,那我只能說,我不開心,不知道為啥,反正不高興吧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會讓寶寶有挫敗的感覺喲
既然與內與外都這麼重要,我們又憑什麼不讓我們寶寶擁有更好的語言能力呢那如何能保護寶寶的語言能力呢?
一、統一的語言環境
如果寶寶還沒有建立良好的第一語言,那我們務必先幫寶寶建立良好的第一語言。不要老家話,普通話,老家式普通話,英語……一起上是個人都得暈,更別提小寶寶了我到底該說什麼好呢?
當然我們建議寶寶培養外語耳朵前期不需要強迫寶寶說喲
二、避免包辦
“寶寶,你是不是渴了,快喝水”
“寶寶,是不是餓啦?來吃”
………………
寶寶有一個隨身翻譯,這個翻譯太瞭解寶寶了,一個眼神,翻譯就懂了,那寶寶還需要說話嗎?
你是那個翻譯嗎?你是不是秒懂寶寶?你是不是怕孩子玩高興就忘了?
讓寶寶多多的表達,而不是你全部幫助他。其實寶寶天生喜歡吚吚呀呀,如果我們阻止了他的表達,我們又有什麼權利說,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呢
三、避免兒童用語
“吃飯飯,喝水水,睡覺覺,小車車……”
在語言方面,我們的孩子不需要我們把他們當成特殊群體,或者特別弱小的群體。
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的語言邏輯,那我們和他說話就要帶邏輯,想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詞彙量,就認真的說話。家長的引導很重要,請時刻謹記:孩子是在模仿中長大的。
孩子不是洋娃娃,他是有自己的人生的。
四、豐富詞彙量
孩子的語言是有累積期和爆發期的。大多數孩子的語言都是成井噴式爆發的
所以積累就格外的重要。那我們怎麼積累呢?除了生活中不說兒童用語,多溝通外,還能做什麼呢?
讀繪本,講故事
從小培養我們寶寶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從孩子40天眼能視物以後,我們就開始給看一些黑白卡片,孩子6個月開始,我們就要解決孩子的閱讀習慣。當然啦,你可能要問顧媽媽,這麼小,他能聽懂嗎?
顧媽媽堅定的告訴你:能!
你可能還要和顧媽媽說:我講了,他不聽啊。
顧媽媽告訴你:你可能講的太……沒意思了多用誇張的語言,動作。放下你的偶像包袱
講故事,讀繪本益處多。不僅培養了親子感情,還能保護孩子的專注力,提高認知能力,更更更能豐富孩子的詞彙量。
如果還沒有開始,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
-
18 # 東方愛嬰新津早教中心
1.孕期的時候,就應該時常聽聽音樂,經常和寶寶說話.
2.寶寶出生後,父母不管做什麼,都要邊說邊說,也就是所謂的自言自語,讓寶寶多聽到父母說話,日復一日,耳濡目染,為寶寶聽說打下基礎。
3.當寶寶大一點,會咿呀學語,可以告訴她看到的一切東西,儘量用簡短明瞭的詞語和她說話,儘量發音標準,配合口型,反覆重複.
4.可以買一些簡單的繪本 給寶寶養成讀繪本的習慣,不僅可以豐富寶寶語言能力也可以養成寶寶讀書的習慣,還可以給寶寶唱兒歌,和她做遊戲等等都可以。
5.多多鼓勵孩子說話,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教會寶寶用正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6.要多帶寶寶出去與人交流和玩耍,在與小夥伴的玩耍中,不知不覺就開啟的話匣子。
7.積極參加各類語言表演活動,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多把孩子帶出家門遊玩,不但提高語言詞彙而去還能豐富見識。
-
19 # 行走中的育兒媽媽
語言能力受外部環境影響很大,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很強的,我認為語言能力分為兩部分,一是聽的能力,二是說的能力,這兩部分發育情況是不一樣的,比如鄰居家的寶寶,和我兒子一般大,都是2歲半,但是鄰居寶寶目前只聽得懂,表達不出來。
我提高兒子語言能力根據年齡層不一樣,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我兒子是語言能力比較強的,這點我很自豪,當然每個階段對他的小要求也不同,具體如下:
1、發現兒子半個月就會“o”,聲音很好聽,我在這個時期會讓他聽很多音樂,並在他耳邊學著唱給他聽,聽聽得好認真。
2、叫第一聲媽媽應該是4個月的時候,很認真的喊了一聲“媽媽”,我當時熱淚盈眶。我們發現他會叫以後,就把家裡經常在他面前出現的人一一介紹,每次出現一次就介紹一次,後來慢慢就問他誰是誰,他可以用手指出來,基本不會錯。除了人,家裡物件一個個告訴他,所以沒有到9個月的時候,家裡物件他都知道。
3、有很多育兒的書,就是水果、汽車、玩具、動物的那種都告訴他念,只要他願意念就一遍遍教,慢慢的他都學會了。
4、後來就是兒歌和唐詩,一歲半的時候就可以背誦很多詩歌和可以唱很多兒歌了。
5、可以放電視,或者學習機,裡面有很多節目可以看,比如小豬佩奇、熊樂園、米咔等等,孩子喜歡學那些動物說話,這也是一個好的平臺。
5、2歲左右基本可以和我們對答如流了,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我現在會教他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華人”、“明月幾時有”、“龍的傳人”等等
總之,不要把孩子當小孩子,覺得他聽不懂或者小不懂就不和他交流,要把他當大人一樣的溝通和交流,他們會有願意交流的慾望。這就是我的經驗啦……,
回覆列表
如何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讓孩子能說會道?
多數家長都會被現實打臉,自己熱情滿滿,孩子卻一個字都說不出來。其實,孩子不愛說話並不是智商或者是發育有問題,而是語言爆發期還沒有來到。
什麼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
通俗來說,語言爆發期就是指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學會了溝通技巧,在某一時期就會變的很愛說話,而且說出的語言很有水平。大多孩子會從2歲半到4歲之間表現出“話嘮”本質,這段時期就是他的語言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想要培養出能說會道的好孩子,家長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現在很多80、90後的父母,自己還像個孩子,不知道如何才能教育好自己家的娃,有的時候會讓長輩帶娃或者是自己偶爾的陪孩子交流,老人的普通話不標準,會影響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家長陪伴孩子時間很少,他就會變的自閉不愛說話。建議家長平時要多陪陪孩子,豐富一下親子活動,比如:陪孩子搭積木、做遊戲、外出遊玩等等,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也增加了和孩子的溝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