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之鷹1
-
2 # 父母世界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尤其是對寶寶而言,這“春捂”還真是有必要,有道理。
Q:為什麼要強調“春捂”?
A:春季多風,晝夜溫差大,加之小寶寶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完善,春寒入侵易致病。如果天氣稍一轉暖就急著給寶寶脫掉冬衣換上春裝,一旦氣溫驟降,尤其是遇到“倒春寒”,寶寶就很容易著涼感冒。因此,對於小寶寶,特別是抵抗力較弱的寶寶,適當的“春捂”還是有必要的。
Q:“春捂”的重點是身體的哪些部位?
A:腹部、背部、足底是春捂的重點。因為寶寶脾胃功能發育不是很完善,當冷空氣刺激腹部時,很容易引發肚子疼等不適症狀。因而保持腹部溫暖對保護寶寶的脾胃很重要。同時背部適當保暖也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機會。因此,春天外出時給寶寶穿上一個較厚實的馬甲,對寶寶的背部和腹部保暖十分有益。人體足底的末梢神經非常豐富,對外界氣溫變化十分敏感。因此,不要急於給寶寶換單鞋,注意寶寶腳部保暖,可大大減低寶寶著涼的機率。
Q:“春捂”要捂多久,何時開始減衣?
A:當晝夜溫差小於8℃時,媽媽才可以考慮給寶寶減衣。春天的氣溫變化就像“孩子的臉”,前一天還是春意濃濃,剎那間就又可能寒流來襲。即使在同一天,早晚的溫差也會很大。這樣忽冷忽熱的氣溫變化,最容易導致寶寶著涼生病。因此在晝夜溫差大於8℃時,媽媽最好不要忙於給寶寶減衣。
另外,春天難免要經歷幾次“倒春寒”,氣溫總是在反覆的升降之中,逐漸回升。當氣溫升至15℃以上,且持續7至14天沒有變化時,才說明氣溫回升至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這時媽媽才可以考慮逐漸適量地給寶寶減衣。
Q:給寶寶減衣服從上衣減起還是從下衣減起?
A:寶寶春季穿衣應遵循“上薄下暖”的原則。人體下半部血液迴圈比上半部差,易受風寒侵襲,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給寶寶穿衣應遵循“上薄下暖”的原則,減衣時先從上衣減起,逐步過渡到下衣。
Q:春天晚上睡覺還需要讓寶寶用睡袋嗎?
A:建議還是給寶寶使用睡袋,但可選擇相對較薄的款型。一般來說,春季晝夜溫差較大,雖然白天天氣較為暖和,到晚上還是會比較寒冷。如果寶寶晚上睡覺時踢開了被子,很容易著涼感冒。因此,建議媽媽最好還是給寶寶繼續使用睡袋。如果在停暖氣後,室內氣溫較低時,最好用空調將室內溫度調節至25℃左右。
Q:春天踏青或郊遊,給寶寶怎樣搭配衣服最科學?
A:帶寶寶出門遊玩時,最好給寶寶帶上一件穿脫方便的外衣。在早晨或夜晚氣溫降低時,及時給寶寶穿上。媽媽也可充分利用圍巾、帽子、襪套等隨身的小物件給寶寶保暖。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當寶寶玩得滿身大汗時,千萬不要立刻給他脫掉衣服。應該首先把汗擦乾,讓寶寶安靜下來,待汗水消去後再脫衣服,這樣才不至於著涼。要知道“先捂後脫”比“先脫後捂”更容易使寶寶感冒。
Tips:“春捂”要適度
雖然,“春捂”有道理也有必要,但是媽媽也不能給寶寶“捂”得過度。媽媽可參考天氣預報,並結合自身感覺,有計劃地給寶寶增減衣服。以寶寶不出汗,手腳不涼為標準。一般情況下,寶寶的體溫會比成年人略高。通常小寶寶的穿著只要比成人多一件就好,大些的寶寶可以和成人穿一樣多。如果給寶寶穿的太多,導致寶寶渾身是汗,甚至發生面部發紅,手心出汗,全身乏力,心情煩躁等情況,則需馬上減衣緩解症狀。事實上,如果寶寶捂得過厚,大量出汗且沒有及時擦乾並換上乾爽的衣服,反而更容易導致寶寶著涼生病。
秋天凍一凍
老話常說“春捂秋凍”,適當地“秋凍”能幫寶寶提高耐寒和抵禦疾病的能力。“秋凍”是指在氣溫剛開始下降的時候,不要給寶寶過早地穿太多衣服,讓寶寶的身體接受適宜的涼爽的刺激,可以鍛鍊寶寶的耐寒能力,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量,提高寶寶對低溫的適應能力,以減少疾病的發生。在寶寶的肌膚經受鍛鍊的同時,適當適應冷空氣,對寶寶的呼吸系統也是一種鍛鍊。另一方面,從中醫的理論上講,秋
是養陰的季節,如果穿得多,就會導致多汗,從而耗氣傷陰,影響寶寶健康。不同的寶寶應該用不同的“秋凍”方式,不妨聽聽中醫的建議吧。
0~1歲小寶寶
不要太“凍”,但是可以慢加衣,避開早晚太涼的時間段來適當接觸冷空氣。
避免穿太多。有時媽媽們總擔心寶寶會冷,尤其是越小的寶寶,越覺得他們柔弱,所以天氣稍有變化時,就給寶寶早早地添加了衣服,這樣寶寶的身體一點也得不到來自冷空氣的鍛鍊,會使寶寶的防寒能力降低,不利於機體的調節,反倒到了更冷的冬季,更不能抵禦寒冷和病菌的侵襲了。而且,小寶寶穿得太多,有時即使身體出汗了,也有可能因為不會表達而不會被及時發現,所以反倒更容易導致出汗後受涼引起感冒。
選擇溫度較高的時間段外出。小寶寶也應當多外出進行戶外的空氣浴,這樣有利於寶寶抵抗力的提升。到了秋季,早晚較涼,所以可以選擇在上午10點以後溫度較高的時間段外出,也能幫他們適應冷空氣的變化,只要避免受涼即可。
幫寶寶做做被動體操。不要覺得小寶寶不會走路就不會運動,擔心他們會冷。其實可以幫寶寶做做被動體操也能起到鍛鍊的目的,而且小寶寶自己在嬰兒車裡伸伸胳膊、踢踢腿也是在運動。
1歲以上健康的寶寶
可以適當“秋凍”,少加衣、慢加衣,讓寶寶循序漸進地適應冷空氣,用冷水洗手、洗臉,多多進行戶外鍛鍊。
適度地慢加衣服。一般情況下,溫度在處於15~20℃ 的時候,可以適當少穿一點點衣服,讓寶寶有機會暴露在冷一點的環境中。在逐漸變冷的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可以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但是不要盲目地凍,也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調整,尤其是早晚和中午溫差比較大的北方,更要根據溫度及時地調整衣物。如果寶寶鼻尖和手腳都發涼,則說明寶寶穿得可能有點少了。
切忌突然加或者脫衣服。從中醫的角度講,寶寶屬於稚陰稚陽的體質,體溫調節的功能發育尚不完全,受外界冷熱影響,體溫容易變化很快,所以不要突然地給寶寶增加或減少衣服,這樣當寶寶遇到熱或冷的刺激時,身體不能很快適應,極容易因為受風寒而引發呼吸道疾病。在天氣變化比較頻繁的季節,外出時可以給寶寶多準備不同薄厚型別的衣服,最好是可以逐層添或減的衣服型別,這樣方便及時調整,避免突然穿太厚或者太薄。
秋凍也要多多運動。除了在衣服上給寶寶及時調整,還要讓寶寶多進行戶外鍛鍊。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適合寶寶的活動方式,讓寶寶處於活動的狀態即可。比如小一點的寶寶走一走,大一些的寶寶跳一跳,或者拍球、玩滑梯都可以。只要身體微微發熱就可以,避免劇烈運動讓寶寶出很多的汗,否則涼氣侵襲,寶寶更容易生病。最好選擇每天固定的時間段讓寶寶外出活動,這樣寶寶更能跟著天氣規律的變化,循序漸進地增強身體的耐寒能力。
用冷水洗手洗臉。讓寶寶嘗試用冷水洗手洗臉,也能幫寶寶提高身體的耐寒能力,冷水也能透過刺激寶寶的鼻腔,幫助寶寶的鼻腔更能適應外界冷空氣的刺激。即使到了冬天,用稍涼一些的水幫寶寶洗臉,也對寶寶的耐寒能力更有幫助。
秋凍有度,注意三暖
人的正常體溫總是要維持在37℃左右,一方面是要靠自身的調節,同時需要透過增減衣服來輔助。捂得太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都容易導致呼吸道疾病,所以即使“秋凍”也要把握好度。另外,寶寶的腳部、腹部和上背部這三個部位要注意保暖,上背部是肺臟的敏感區域,如果著涼,寶寶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給寶寶穿個小坎肩,可以有效保護上背部。
體質弱的寶寶
不適宜“秋凍”,慎重增減衣服,最好透過飲食、運動等增強體質,必要時諮詢醫生。
體質比較弱、愛生病,或者患有慢性病的寶寶,身體機能本身就比較差,最好不要盲目地進行“秋凍”,以免冷氣入侵導致感冒。對於體質比較弱的寶寶,最好是在秋、冬天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儘量減少在感冒高發季節到公共場所的次數。除了身體上的保暖,可以諮詢醫生,透過調整日常飲食及選擇合適的運動來增強體質。
有內火的寶寶
別穿太多,多吃蔬菜水果,最好找中醫調理。
有的寶寶屬於內火偏旺的寶寶,比如飲食不均衡,愛吃肉、消化不好、大便幹、愛汗或者愛流鼻血等,這類寶寶最好別穿太多,否則一凍更容易著涼。而且平時要多吃蔬菜水果,可以吃一些梨、蘋果等潤燥的水果,並減少吃肉的量,可以幫助改善便秘及消化不良等問題。如果透過生活飲食調理效果不好,最好找中醫調理。
氣虛的寶寶
不適宜"秋凍",根據天氣及寶寶的表現慎重增減衣物,並找中醫調理。
有些寶寶存在面色發白、沒精神、消化不好、大便較稀、手腳冰涼等表現,這類寶寶屬於脾胃比較虛弱的寶寶,不適合“秋凍”,否則盲目地“凍”,可能對寶寶的健康更不利,所以增減衣服應當更謹慎。而且,最好找中醫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理。
生活在南方的寶寶
適當延長"秋凍"時間,透過改善飲食及生活環境等防潮防溼。
北方晝夜溫差比較大,所以應當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地給寶寶增減衣服。但是南方秋涼來得比較晚,而且晝夜溫差變化也不大,所以可以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晚一點、慢一點給寶寶增加衣服。而且南方的氣候比較溼冷,應當注意幫寶寶祛溼,比如寶寶的被褥多晾曬來防潮防溼。特別溼冷的天氣,要多穿一點,尤其要腳部保暖,避免溼氣進入寶寶體內。除了注意飲食的均衡,食物最好清淡一些,適量減少大魚大肉等厚重的食物,有利於促進消化系統的功能,還可以多給寶寶吃一些利溼的瓜類蔬菜。
-
3 # 使用者情感導師zmj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這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愧寶。
春捂。就是春天要多捂。
春天天氣多變,忽冷忽熱,要是天氣一熱,就更換單衣,容易得感冒等疾病,春天是南方的暖時氣流與北方的冷空氣交換對流,使天氣逐漸變暖。所以春天要捂,就是不要把冬衣換的太早或太勤。
秋凍。就是秋天要多凍。
不要換棉衣太早,因為秋天往後,天氣越來越冷,這是北方的冷空氣,趕走了南方暖時氣流,天變的冷起來。就是秋天要凍,讓身體慢慢適應冷空氣,逐漸加衣。不但對身體好,還有那健康,減少疾病。
因此,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會對身休有好處的。
-
4 # 小太陽丶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養生防病諺語,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中“春捂”,是指春季氣溫剛轉暖,人們不要過早脫掉棉衣。那麼,捂多久最好最養生?怎麼捂才能防病?哪個部位最該捂…
一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這是因為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捂”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
-
5 # Bling_Bling_Bling
初秋,夏的暑氣逐漸消去,秋的寒氣隨之逼近,然而“乍寒還暖”,這是個不知道穿什麼衣服的季節。大街上,有裹著圍巾匆匆前行,還有一身清涼短裙的。穿的少的往往都是年輕的姑娘們,不僅僅是風度重過溫度,還有古訓的支援:“春捂秋凍”。
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經驗之談,春秋都是過渡季節,春季回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派生機驅走了嚴寒。這時不要急著換薄衫的原因是由於人還未從冬天的“慣性”中恢復過來,人體血管仍處於收縮狀態,溫度調節系統功能較低。適當地多穿點衣服才能適應忽熱忽冷的變化,不然則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秋季天氣逐日轉涼,雖然氣溫降低十幾度,但只是溫度低了,涼卻不寒,過早地穿上厚衣服會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得不到應有的鍛鍊,調節體溫能力會下降,隨之下降的還有人的抗寒能力。因此,適當地凍一下身體能增加面板對寒冷的耐力,利於人體的抗病。
後來,我國氣象專家們又從室內外溫度差的角度對此加以剖析。大地回春後室內溫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要注意保暖預防凍感冒。秋季則剛好反過來,雖然室外溫度降低了,但室內溫度還是較高的,這時適當地少穿點衣服。
其實,對”秋凍“的理解,除了不急著增加衣物,還應該注意加強耐寒鍛鍊。比如適當地做一些室外運動,常用冷水洗洗臉洗洗鼻子,以此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
然而,什麼事情都是有度的,”秋凍“並不是人人都合適,也並不是處處適用的。有統計資料顯示,80歲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引起肺炎的原因大都是受涼而引發的感冒。也就是說,”秋凍“並不適合老人。
“秋凍”並不適合抵抗力弱的人群
專家稱,抵抗力較低的人群,比如老人和孩子,還有手腳冰涼、容易氣短、脾胃不好的人群,氣虛陽虛體質者都不太適合”秋凍“。這些人的遇冷抵抗力並不夠強大,受凍後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容易誘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另外,有慢性疾病的人不宜“秋凍”,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壓患者。受到寒冷的刺激,支氣管和血管會痙攣收縮,進而可能引起患者舊病復發,出現哮喘、心絞痛、心肌梗塞和中風等狀況。
那麼,對於適合”秋凍“的人,又到底應該怎麼凍呢?
秋天到來後,氣溫會稍有下降,這時不要過早穿上棉衣。讓機體對寒冷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但是也不能一味地不增穿衣服,當戶外氣溫低到10℃左右時,要適時地結束“秋凍”,不然不僅無法預防疾病,還容易招來病症。
當然,即使是凍,也要注意,“秋凍”有五個不能“凍”的部位。
首先要注意的是頭部,秋季要注意頭部不能受涼,晨起時最好不要洗頭,否則易受風寒。頸部也是需要保暖的部位,否則,頸部血管一收縮,不但不利於腦部供血,還融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還有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不然肚臍受涼易引起腹痛腹瀉,長期下去還易患泌尿系統疾病。”腳作為離心臟最遠的地方也得留心,腳冷,則冷全身“,這時病容易趁虛而入,所以千萬不能凍著腳了。除了這些之外,關節的保暖也應該格外注意,如果常常在陰冷天氣穿著裙子,腿部會因為風寒的侵襲出現麻木、發涼、痠痛的症狀,時間一久還會引起慢性風溼性關節炎。
-
6 # 笑笑孃親
這是地球變暖這前的養生法啦。現在尤其在北京,春秋特別短,基本厚外套剛脫就可以穿短袖了。
基本講,如果是體質弱的,就別讓自己受凍,特別是遠離溼氣。如果體質還不錯,不如凍一凍,三分飢與寒才對孩子好。特別是冬天游泳,對於過敏體質的孩子,有好處。
春天注意過敏原,比如花粉,柳絮。過敏體質的人要帶口罩,稍微注意保暖。正午時候可以曬曬太陽。秋天,身體好的可以不著急加衣服,可以穿馬甲戴帽子來禦寒。但是記住,早晚都別凍著。
-
7 # 紫水晶129856045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一會暖一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後,風
和日
暖,遇到颳風下雨就會冷起來。由於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變化而容易著涼
得病。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的減衣服。秋季氣溫處於下降階段,室內氣溫因房屋熱惰性而落後於室外大自然,從而產生相反的溫差。從室外走進室內,氣溫升高,自然需要脫衣秋“凍”,以防出汗傷陽,影響身體健康。 -
8 # 怪獸bobo
秋風凜冽,氣溫驟降,不少父母堅信“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諺語。這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秋天天氣雖然越來越冷,但不能過早的新增棉衣,要讓身體慢慢適應即將到來的冬天。低溫刺激將有效增強體溫的調節能力,提高機體的耐寒抗菌能力,對於發育期的小孩更是如此。
家長們也不可片面的將“秋凍”理解為“少穿”甚至“不穿”,而是不要過早、過厚地給寶寶新增衣服。對於正在成長髮育的嬰幼兒以及體質較弱的孩子而言,要注意根據天氣適當添減,一味地“秋凍”,只會引發腸胃問題、傷害關節。
“秋凍”除了增減衣服,還可進行戶外耐寒訓練,增強身體抵抗力。注意:秋冬季鍛鍊,不宜大汗淋漓,只要身體微熱即可,否則涼氣會透過表皮擴張入侵肌體。
-
9 # 格姆思Games
俗話說:春捂秋凍,少災少病。眼下9月最後,秋老虎蟄伏起來靜等來年,天氣轉涼,給孩子少穿衣服“秋天凍一凍”真的有益於健康麼?
其實小G老師想說,這個問題不僅僅傳統風俗和當代科學的對抗,也是奶奶輩和媽媽輩們的矛盾。
我們其實不能全盤否定“春捂秋凍”的理論。古人信奉“春捂秋凍”,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沒有空調、暖氣、羽絨被的時代,透過“秋凍”這種原始的方式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來面對即將到來的冬天。
春秋兩季氣溫不像冬夏那麼極端,我們人體舒服了,病毒也同樣舒服,所以春秋兩季病毒滋生迅猛,抵抗地較弱的幼兒就更容易被盯上。
老一輩人喜歡按照自己的經驗論來帶孩子,相信“秋凍”可以增強幼兒抵抗力,遠離疾病。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幼兒體溫一般比成年人高,活動量大,雖然大腦皮層下丘腦在接受氣溫變化的刺激下會增強體溫的調節能力,提高肌體的耐寒抗菌能力,但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卻尚未成熟,無論是“春捂”還是“秋凍”都容易造成孩子過多出汗著涼,引起疾病。
特別是爺爺奶奶輩人,習慣用經驗論判斷孩子衣著多少,這是不對的!應該摸摸孩子後背,如果是暖和且無汗的,證明這時候衣服多少正合適。
秋凍的正確開啟方式1、正確的秋凍時間
初秋時節,暑氣未消,不必給孩子加衣;到了仲秋,氣溫開始下降,雖然有一絲涼卻不至於寒冷,這時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可以不要著急給孩子添厚衣服;而10月中下旬的晚秋,氣溫下降幅度大,早晚溫差也大,就要結束“秋凍”了。
2、注意室內外溫差
當室外溫度低於室內2~5℃時,孩子外出不必增加衣服;如果室內外溫差超過7℃,就應該及時新增衣服了,否則容易感冒。
3、注意晝夜溫差
相比於室內外溫差,晝夜溫差更需要家長注意。一般晝夜溫差超過10℃,就不適用“秋凍”了。
4、循序漸進
“秋凍”不可盲目貪進,要循序漸進,從秋天開始,讓孩子適應用冷水洗手洗臉,水溫開始控制在35℃為佳,然後下降到28℃,讓孩子逐漸適應。
5、科學適量的運動
多給孩子參加秋季戶外運動,加快他們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強抵抗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季運動在沒有備用衣物更換的情況下,不要讓孩子大汗淋漓,不然會導致毛孔開啟,寒氣入侵。
6、停“凍”訊號
如果孩子呈現出面色發白、手腳冰涼、噴嚏流涕、起雞皮疙瘩等情況,說明過冷,應該加衣了。
7、因孩而異
“秋凍”要因人而異,對於體質較弱、有先天性心臟病、貧血、營養髮育不良,患有肺炎、哮喘、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孩子都不宜進行“秋凍”。
8、這三個部位不能凍
孩子的肚子、手腳、背部要避免著涼。幼兒腸胃功能發育較弱,肚子著涼容易誘發腸胃疾病;手腳末梢神經豐富,也是人體溫度的重要保溫中心,不宜受涼;背部是否有汗,可以幫助判斷孩子穿衣多少是否合適。
如何提高孩子免疫力“秋凍”本質目的是為了增強孩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從而獲得健康的體質。大家要知道,幼兒免疫力由弱到強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家長不必因為年齡小的孩子抵抗力差而過分擔心。
<1.5歲,孩子天生免疫力正逐漸耗盡(6個月後容易生病的原因);1.5~2歲,重新適應環境,獲得抵抗力,但抗病能力微弱;2~3歲,幼兒獲得免疫力達成人的90%;3~8歲,抵抗力逐漸接近成人;>8歲,免疫系統的抵抗力和成人相當。
增強孩子抵抗力,有這些辦法:
1、均衡膳食營養
讓孩子膳食均衡化、多樣化。培養孩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飲食習慣。同時,要保證食物種類的豐富,新鮮的瓜果蔬菜,適量的肉類幫助孩子多種營養的補充,也要適量吃一些深海魚,補充生長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記得不要忘記多曬太陽,幫助維生素D的分泌和吸收。2016中國膳食指南已經明確指出應該補充維生素D,深海魚類如沙丁魚、金槍魚、鱈魚,蛋黃、菠菜、動物內臟等都富含豐富的維生素D。
遠離高糖高脂的垃圾食品,少吃油炸食品,少喝碳酸飲料。
2、規律的作息
讓孩子在家的作息規律和在校、在園同步,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高質量的睡眠能減輕免疫系統負擔,從而幫助抵抗力的增強。幼兒每日需要10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午睡必不可少。
3、良好的生活習慣
父母監督孩子養成勤洗手、漱口的習慣。細菌和病毒多是透過口腔、鼻腔進入人體,外出回家消毒很重要。
4、接種疫苗
按計劃免疫手冊去醫院接種疫苗很重要,同時記得保留疫苗注射記錄,作為幼兒園期間統一疫苗注射的備註。
5、慎用藥物
抗生素藥物對幼兒免疫系統有干擾作用,激素藥物是免疫抑制劑,可直接破壞免疫功能,所以,一旦孩子生病需要用藥,謹遵醫囑。
6、足夠的運動
運動是增強抵抗價效比最高、最簡單、最經濟、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淋巴系統是人體初期最重要的防禦體系,運動可以幫助淋巴迴圈,促進淋巴系統發育。10歲以前,機體對各種疾病抵抗能力不強,需要強有力的淋巴系統來進行保護,10歲後,淋巴系統迅速發育,進入青春發育期後,隨著身體各系統的發育和機體對疾病抵抗裡增強,淋巴系統又逐漸萎縮。
所以運動表面上似乎僅促進了骨骼和肌肉的發育,實際上也同時促進了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的發育,從而幫助了機體抵抗力的增強。
注意!
1歲以內是孩子的感覺運動期,孩子用動作反映感覺,動作和感覺相結合。這時候,需要在家長老師的幫助下,做一些被動活動,比如嬰兒體操,每天活動3~4次,時間總長5~10分鐘即可。而3~6歲的孩子骨骼硬度小,彈性大,可塑性強,要做一些全身性活動,粗大運動。運動時間應控制在20~50分鐘。
還要強調的是,對於孩子的運動一定要適量、適度,適宜的運動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過度運動則會降低機體免疫力。
最後,小G老師還要羅嗦一句,當代醫學對於增強抵抗力已有較為完善的科學性辦法,“春捂秋凍”這種老辦法,還是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
回覆列表
由冬的冷轉為春的溫,可以理解為由至陰向少陽的轉變,到夏天為至陽,應該是逐漸減少衣物,可是物理學裡有個規律是要阻止事物變化的規律,耗費了視在功率,所以春天就得捂,秋凍也是如此,古人的陰陽交替規律,呵呵!僅供參考,有點牽強附會吧,你看了高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