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見古今
-
2 # 四川達州人
宋代,全國軍隊確實很多。
宋仁宗時期,全國禁軍82.6萬,廂軍大約50萬,鄉兵、番軍、勇敢、效用軍約20萬,合計150萬。
但是,能夠打仗的,只有禁軍及番軍、效用軍、勇敢軍,不足100萬。
所謂廂軍又分校閱廂軍與不校閱廂軍,實際與鄉兵一樣,基本淪落為各級軍官、州府長官的私人勞動力,純屬廢柴。
當時,禁軍的六成堆積京畿以防禦。而童貫所領的西軍主力15萬禁軍則在進攻燕京時被遼國屠殺乾淨,這也是女真看破北宋腐朽而突然南侵的原因。
京畿禁軍在女真進攻下多是失敗潰散,只能堅守少數城市,各地勤王軍達到,京城合計有大約30萬,女真無法獲勝而退走。
女真第二次捲土重來,京城禁軍及第一次勤王軍經歷損失與遣散,剩餘不足7萬。投降派又下令各地趕來的勤王軍解散返回,只有南道總管張叔夜及其兩個兒子抗旨領1.3萬勤王軍經過十多場戰鬥後進入汴梁,但已於事無補,因圍城女真軍超過15萬。
-
3 # 林城朝雨
因為北宋的建立者是武將出身,經歷過五代十國軍隊主導政治控制國家的時期,對軍隊非常不信任,所以 北宋建立時採取的是強幹弱枝的軍事管理制度,即將強軍收歸中央由皇帝親領編為禁軍,地方駐軍分散各地防守,天子親軍主征伐。
這項制度在北宋初期並沒什麼問題,因為北宋前兩個皇帝都是武將出身,能征善戰,軍隊也身經百戰,所以宋太祖控制禁軍南征北戰收伏各地割據勢力,即使北宋第二個宋太宗親征燕雲大敗而逃,但由於軍隊都是打了很多仗的老兵,四散而逃後居然又跑回來十之七八並快速集結到了宋太宗身邊,北宋的禁軍精銳居然莫名其妙的保住了。
但是老兵也真的會老,強將也真的會死,宋太宗之後的宋朝皇帝沒幾個真的上過戰場,和軍隊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北宋和宿敵遼國講和後,軍隊承平日久,禁軍基本上沒打過什麼仗,最後的精銳強兵在西夏被李元昊打敗之後,新組建的禁軍更是沒怎麼經歷戰火,皇帝也不指望禁軍能幹啥事,老老實實呆在自己身邊不出去惹事生非就不錯了,邊疆的戰鬥就指望各地邊軍,並由此產生了北宋最最後的護鼎之軍~~西軍。
到了女真崛起,大遼潰敗,北宋直面這個崛起的強軍時,承平百年的數十萬禁軍早已不堪一擊,有點夢想的軍人早投在西軍門下建功立業了,很多禁軍士兵連操練都沒操練幾回,當金兵圍困開封時,禁軍只能站在城牆上防守,朝廷急招各地兵馬勤王,而能夠真正對金兵有威脅的只有一直處在戰備中的邊軍。
-
4 # 風吹下的洛夜
宋朝八十萬禁軍,我們很多人都是從《水滸傳》中,林沖任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得知的。所以我們會有疑問,堂堂大宋有八十萬禁軍,為何抵擋不了區區幾萬南下的金軍?
據《宋史兵志》記載,宋朝兵力分為禁軍、廂軍、鄉軍三種。其中禁軍是主力部隊,負責拱衛京師、戰士出征及控制戰略要地。廂軍分散於各州,主要負責徭役,戰鬥力較弱。鄉軍位於邊境,主要是流民組成,戰鬥力很弱。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為了防止後世在再出現造反將領,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同時在全國所有部隊中,挑選精壯之士組成禁軍,戰鬥力較弱的才留下來成為廂軍,這樣使禁軍戰鬥力遠遠高於其他部隊。當時禁軍也就二十多萬。
同時為防止禁軍將領傭兵自重,對於禁軍統領,朝廷定期是要輪換的,這樣就造成禁軍中,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在實際戰鬥中,士兵不能很好履行將領的戰術意圖,將領不認識士兵,不能充分發揮士兵的優點,在這種情況下,戰鬥力本身就要大打折扣。
宋仁宗時期,由於西夏的崛起,北宋需要同時面對遼軍和西夏,為應對局面,北宋對禁軍進行擴充,禁軍數量達到巔峰一百二十萬之眾。但據《宋史》記載,“所募多市井選懦,不足以備戰守”。由此可見,禁軍數量上去了,但戰鬥力卻不可同日而語,即便說毫無戰鬥力也不為過。
由於數量上去了,財政壓力也巨增,神宗時期王安石進行變法,重新對禁軍進行挑選考核裁撤,禁軍數量被壓縮到六十萬。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北宋又回到之前的體制。蔡京主政後,禁軍都是收錄一些逃犯、罪犯,質量可見一斑。據《宋史》記載,駐紮河北的禁軍十無二三。然而據河北實際上報,十萬編制僅六七千人。由此可見,吃空餉程度多麼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禁軍還能有戰鬥力嘛。之後,童貫統兵時候,每次遇到敗仗,史書記載如下:凡遇敗仗,恥與人言,第申逃竄。意思就是,童貫打了敗仗,就將缺編人數彙報成逃竄。
當時,金軍南下只有六七萬人,但卻是久經沙場,戰鬥力強悍。反觀北宋,號稱八十萬禁軍,其實也只是吹出來,而且戰鬥力是相當的差,怎麼可能抵擋住金軍的虎狼之師。
《宋史》記載,金軍南下時,“陝右諸路兵亦無幾,种師道將兵入援,止兵萬五千人”。种師道可是北宋末年的名將,可是入京勤王卻只弄到一萬五千人。透過這也就能看出,當時的北宋軍隊腐敗是多麼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北宋決策者卻也是昏庸無能,豈能不被金軍所滅。
-
5 # 吾味雜譚
提到禁軍,大家想到的自然是戍衛京師和天子的軍隊,但在北宋時期,禁軍並不是單指拱衛京師和皇帝的衛隊。
北宋軍制後周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透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而成為宋太祖,當了皇帝后的趙匡胤為了防止唐末和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地方和武將擁兵自重之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收攏軍權,其中最著名的即是“杯酒釋兵權”。
經過太祖和太宗二朝的改革,北宋的禁軍或禁兵已經不僅僅是以往戍衛京師的天子衛隊,而是分佈全國負責實際軍事任務的正規軍,只是為了強調軍隊直屬天子的中央集權管理原則而繼續使用“禁軍”之名。
北宋軍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禁兵相當於是正規軍,隸屬中央和皇帝統轄。廂兵是地方軍,名為常備軍,實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機構的雜 役兵。鄉兵可以看做是民兵。
北宋時期皇帝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其下軍權由三個機構分任。樞密院為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掌軍權及軍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為中央最高指揮機關,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率臣,為禁軍出征或鎮戍時臨時委任的將帥,統領地分屬三衙的禁軍,事畢皆撤銷。
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領兵出征,從而實現了“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
諸多禁軍裡只有隸屬殿前司的殿前諸班(近衛騎兵)與御龍諸直(近衛步兵)是傳統意義上供奉殿前護衛天子的“禁軍”,我們也俗稱為“班直”。
八十萬禁軍。據錢穆《國史大綱》說,宋開國之初禁軍二十萬左右,以後則愈增愈多,至宋徽宗時代,林沖被稱為“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
以上是北宋初年幾個朝代的軍隊數量,其中仁宗時軍隊人數達到了中國歷史的高峰,126萬人,禁軍是八十二萬六千,此後哲宗、徽宗朝也基本維持在100萬左右,禁軍比例也維持50%的比例左右,也就是說至少有50萬禁軍。但這個資料只是樞密院的紙面上的資料而已,軍隊實際上並無這麼多的人數。
至宋徽宗時代,林沖被稱為“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實際上這也是個虛數。因為宋朝軍隊貪汙嚴重,吃空餉十分嚴重。也就是說,軍隊的名單上有名字,但是實際上沒這個人,因此,軍官可以領取這些人的軍餉收入自己的私包。
到了北宋末期,徽宗任用奸佞高俅、童貫等,政治黑暗腐敗,軍隊戰鬥力更是弱得不能再弱,退役,老死的兵員長期得不到補充,到最後空額一度達到70%以上,也就是說,號稱50-60萬的禁軍,其實際的人數可能只有十幾萬。而且除去在地方關口的駐守兵卒,能挑出來打仗的也就不到10萬人。政治上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此時北宋戰鬥力最強的只剩下駐紮在陝西對抗西夏的西軍。
禁軍消亡關於北宋末期禁軍的消亡徐夢宰在《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九中有提到:“ 國家以兵為重,方熙豐之時, 內外禁旅合九十五萬人 , 至崇觀間 , 闕額不補者幾半 , 西討夏人; 南平方寇; 北事幽燕 , 所腕折者又三分之一, 至靖康間,金人再犯闕 , 淸散逃亡者又不知其幾何。”
到靖康之難前北宋對外的幾個大的戰爭導致禁軍基本覆滅。
1,徽宗與金的“海上之盟”訂立後撕毀澶淵淵之盟開始進攻遼國欲取回燕雲十六州。陝西和河北的精銳在幽州在童貫的指揮下被遼國剩下的老弱病殘給打得爹媽都不認識損失慘重。
2,金軍滅遼第一次南下圍攻開封的過程中,河北諸軍是望風而逃,四處潰散,更奇葩的是各地前來勤王的禁軍在金軍北歸後一部分被遣送復員回西北,一部分被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經濟上的理由被就地解散,朝廷連軍餉和路費都不提供。
3,金人北歸後,宋廷救援太原的兩次大規模戰役中在徽宗不放權的指揮下,北宋前前後後估計損失了十幾二十萬人還賠上了种師中等將領,可以說西軍精銳也基本覆滅了。太原失守後金軍就佔據了潼關封鎖了其它西軍東來勤王的通路。
4,金軍第二次南下,宋宣撫副使折彥質領兵十二萬對壘於河外,結果還未開戰宋軍見到金軍旗幟就四處潰散。
綜上,到金軍二次圍攻開封,靖康之難發生前,北宋已幾無可勤王的禁軍,國之滅亡也是遲早之事!
-
6 # 穿越再現彼岸
《水滸傳》中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千萬不要以為宋朝都城真的有80萬禁軍守衛,林沖的職位很高,這是對宋朝軍隊編制的誤讀才會導致這樣的現象。(林沖、魯智深劇照,所謂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只是虛名,實際上是一個下級負責訓練的軍官)
宋朝的軍隊編制,林沖到底是多大官?一、北宋軍種編制。
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禁軍、廂軍、鄉兵、蕃兵四大兵種。所謂的禁軍等同於現在的正規軍,是宋朝最精銳的常備部隊,也是軍隊中數量最多的;廂軍類似於現在的武警部隊,也是常備軍隊,屬於地方政府或者某些中央機構的雜役兵;鄉兵則是民兵,屬於地方部隊,非常備軍;蕃軍則是邊境地區的邊防部隊,如种師道家族管轄的“種家軍”就是屬於這種部隊。
這四大類軍事力量的編制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禁軍的編制最為齊整。二、北宋禁軍編制。
北宋的禁軍編制分為:廂、軍、營、都四級,一都有100人,相當於現在的連長,《水滸傳》中的武松“都頭”也就是一個連長級別官員;五都為一營,500人,設定指揮使、副指揮使;5營為一軍,2500人,設定軍都指揮使,軍都虞侯(類似於參謀);10軍為一廂,25000人,設定廂都指揮使。
三、北宋禁軍數量及其安排。
北宋初年,北宋軍隊總數37.8萬人,其中禁軍19.4萬人,其中約有10萬人守衛京師汴梁,佔到禁軍數量的一半;宋太宗趙光義年間,全國軍隊66.6萬人,其中禁軍數量35.8萬人;宋仁宗慶曆年間(范仲淹改革期間),全國禁軍約有82.6萬人,所謂的80萬禁軍的數量大都由此而來的;宋英宗時期,禁軍總數66.3萬;宋神宗時期,禁軍總數為61.2萬。
北宋實行強幹弱枝的軍隊安排方法,禁軍的主力大都安排在都城附近,拱衛東京汴梁。(北宋禁軍體系圖)
四、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是一個什麼職務?
《水滸傳》中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乍一看十分嚇人,其實就是一個底層軍事訓練教官,屬於底層軍官配置,這樣的職位上有很多人,負責訓練軍隊的武術、戰法等。
而陷害林沖的高俅則是太尉,是北宋軍隊中二號人物,屬於頂級軍官,因此高俅敢於對林沖下手,畢竟是一個負責訓練的小軍官。(作戰強悍的金國軍隊劇照)
靖康之難中的禁軍都到哪兒去了?如果真正保持80萬禁軍的數量,一半用來拱衛京師,金朝也不敢覬覦北宋的國都了,到了北宋末年,拱衛汴梁的禁衛軍早就已經形同虛設了。
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軍隊中的腐敗也十分厲害。北宋禁軍軍官手下大都沒有多少人馬了,大都被上下級軍官吃空餉了,也有很多士兵成為了將軍們家中的家丁和僕人。所謂的幾十萬禁軍十不存一,都是停留在紙面意義上的軍隊。金國軍隊圍困汴梁時,京師的禁衛軍也就3萬人左右,加上戍衛皇城的軍隊,數量和作戰能力遠遠不及金國的軍隊。(折家軍雕塑)
軍隊的腐敗也導致禁軍中的人員良莠不齊,有富家子弟吃空餉,也有流民編入軍隊,數量上雖然多,戰鬥力下降的非常厲害。金軍圍城大戰到來,很多人趁機溜走,不再願意為宋朝賣命了。
其實北宋禁軍中的一部分軍隊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金兵圍城汴梁之時,徽欽二帝下達指令,凡是殺敵有功的軍人一律重賞,結果禁軍有部隊出城與金兵作戰,殺傷了3000多金軍,回到城中之後,宋朝朝廷的賞賜卻沒有了。忽悠了這一部分作戰的禁軍之後,所有禁軍都不願意作戰了,士氣非常低落。這一幕在明朝崇禎年間也曾經上演過,答應的獎賞最終卻落空了!導致軍民都不願意為王朝作戰了。
面對這種情況,徽欽二帝的選擇是讓各地的禁軍、廂軍和蕃軍勤王,以他們的兵力解除汴梁之圍。其實北宋末年,皇帝能夠調動的北宋核心戰鬥力軍隊也就10-20萬,大都集中在宋夏邊境的西軍,約有10萬。他們常年在邊境與西夏、遼、金作戰,戰鬥力強悍,著名的有折家軍、種家軍等,一旦這些最強悍的北宋軍隊戰敗,金軍可以如入無人之境,其他北宋軍隊更加不堪一擊了。(《水滸傳》中的种師中劇照)
1126年,种師中率領的種家軍被金軍擊潰(上層亂指揮導致),這也就預示著北宋滅亡已經不遠了,1127年北宋滅亡。
-
7 # 萬花叢中一點紅
靖康之辱就是因為杯酒釋兵權所帶來的後果,所謂80萬禁軍根本不可能,宋經濟文化的繁榮正因不重武才有清明上河圖的繁華
-
8 # 歷史新紀元
單看靖康之難,北宋軍隊毫無還手之力,而此時北宋卻仍然在國力正旺的勢頭上,應該有著龐大軍隊的數量,讓人不禁聯想到秦朝滅亡時,不可一世的幾十萬秦軍玩失蹤。
但其實北宋末年軍事實力究竟如何呢?
這是北宋初年幾個朝代的軍隊數量,其中仁宗時軍隊人數達到了中國歷史的高峰,126萬人。此後哲宗、徽宗朝也基本維持在100萬左右,禁軍比例也維持50%的比例左右,也就是說至少有50萬禁軍。當然,這是紙面上的資料。但是這裡必須要說明一下,北宋的這個禁軍和別的朝代不一樣,並不是全部駐紮在京城,而是分散在各地。駐紮在京師和邊防重地的稱為“駐屯禁軍”,駐紮在各地並且經常調換的稱為“就糧禁軍”。
北宋末期,朝綱黑暗,政治上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此時北宋戰鬥力最強的都是邊防軍,主要駐紮在陝西(西夏方面軍),河北(大遼方面軍)等地。王曾瑜先生在《宋朝軍制初探》中提過:北宋禁兵主要屯紮在北方 , 駐兵一千七百三十二指揮 , 其中, 開封府界駐禁兵六百八十四 , 京東。京西。河北、河東和陝西駐禁兵一千零四十八指揮 , 而南方僅駐兵一百九十五指揮 。“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童貫童樞密,歷史上童貫在軍事上還是有兩下子的,他是陝西方面軍的總指揮,他跟西夏在西北周旋了一段時間後還回師剿滅方臘起義。由此可見其實北宋末年戰鬥力強的軍隊其實已經不多了,在剿滅農民起義時都要調集邊防軍。
關於北宋的軍力消亡,《會編》有這樣的說明:
徐夢宰《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九:“ 國家以兵為重,方熙豐之時, 內外禁旅合九十五萬人 , 至崇觀間 , 闕額不補者幾半 , 西討夏人; 南平方寇; 北事幽燕 , 所腕折者又三分之一, 至靖康間,金人再犯闕 , 淸散逃亡者又不知其幾何。”
北宋主力軍消亡的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宋廷聯金滅遼; 二、金軍第一次南下;三、宋廷救援三鎮; 四、金軍第二次南下,靖康之變 。
在宋金海上之盟後,北宋開始北伐攻擊大遼,準備一舉奪回燕雲之地。此次北伐趙宋可謂精銳盡出,調集了幾乎所有的陝西和河北禁軍,由童貫主持。可見童貫其實在朝廷中是一個主戰派,這主和也被罵,主戰也被罵,也確實挺無奈的。
北宋本想怒搶一個大遼的人頭,沒曾想居然打不過大遼的殘餘部隊,可謂損失慘重。
“ 平燕之役,延慶提數十萬眾, 當契丹殘破之師 , 兵鋒未交 ,一夕遁去 , 儲糧器甲委為盜資 , 兵夫枕藉 , 填滿坑谷 , 挫損國威。”
北方的女真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連昔日的北方狼大遼都滅國了,南方更加文弱的大宋又如何能檔我大金鐵蹄?
1125年,大遼國滅,大金不做停歇,準備一鼓作氣南下消滅大宋。
金兵第一次南下,剛剛伐遼失敗的北宋河北禁軍又損失了一部分。河東、河北等地的禁軍望風而逃。此時北方防線已無兵可守,只能調集各路勤王軍,其中的主力是西北軍的种師道、姚平仲。總算是擋住了第一次南下。
其實說到北宋的河北路防線雖然是正面最重要的一道防禦,但自澶淵之盟後,北宋和大遼已經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雖然北宋對這一防線還算重視,但長期的和平讓河北守軍戰力全無,伐遼失敗也是情理之中。整個北宋帝國可以依靠的軍事力量只剩下一隻——西北禁軍。一個人口上億的龐大帝國,軍事到這種地步,大遼的命運在北宋身上也不會遠了。
金兵退去後,北宋開始救援河北三鎮。主力是之前前來保衛開封的勤王軍,當然也就只有西北軍。其中的太原保衛戰,其實才是真正決定北宋命運的一戰。太原一丟,則整個河北路防線的支點全無,開封將直接暴露在金兵之下。在救援太原的戰鬥中,北宋前前後後估計損失了十幾二十萬人,可以說西北軍也覆滅了。至此,北宋的主要戰鬥力可以說已經全部拼光了。
接下來就是金兵第二次南下,我們現在總是大罵趙宋一味求和,殊不知此時北宋確實已無力與金兵一戰了。徽宗此時居然還不遷都,實在令人詫異。他選擇了退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欽宗。
第二次南下前,宋廷在靖康元年所置四道都總管 , 本為拱衛京師之用。但至金第二次南下 , 僅有張叔夜一路兵馬進京勤王 , 其他三路非饋即亡 。
當然第二次勤王軍根本就不可能有百萬之眾,前面也提到過,北宋在南方的軍隊很少,所以韓世忠等人並非不戰,而是實在無兵。北宋滅亡後,北宋的軍事力量瓦解,南宋只能由各路將領重新組建軍隊,這就有了岳家軍。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違背趙宋王朝“祖宗家法”的。在南宋初期的一段時間內,南宋樞密院最主要的任務不是指揮軍隊抵抗金兵南下,而是從幾大軍區的將領手中收回軍隊的控制權,在岳飛死後,樞密院才完成了這個目標。既阻止了金兵南下,又將新組建的軍隊重新奪回到手中,可以說樞密院和宋高宗還是挺懂政治的。
與其說是金兵不費出灰之力滅了北宋,不如說是北宋自身軍事力量的瓦解。從南宋幾百年來看,宋金之間的實力基本是持平的。金既滅不了宋,宋也伐不了金。到最後北方蒙古崛起,何種結局大家也都是清楚的。 -
9 # 歷史的小學生
在這裡,必須要搞清楚什麼是禁軍。在很多讀者看來,禁軍類似於皇帝的羽林軍,其實這是錯誤的。禁軍是北宋中央軍、正規軍的叫法,也稱“上軍”。禁軍的職責是“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負責保衛皇帝、皇宮及宗室安全的部隊在北宋叫“班直”,就是我們通常叫的羽林軍,這些士兵被稱為“最親近扈從者”。入選班直的條件非常嚴苛,都是身材高大,武藝精強者,北宋皇帝對他們也非常恩寵,班直將士娶妻,皇帝都要親自接見。另外,班直的身份是世襲的。
禁軍建立的時間是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下旨“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以後又選“兵樣”,以木梃作為從地方軍中挑選禁軍的標準,將精兵調集為禁軍。
禁軍在宋太祖時約為二十二萬,到真宗末年達到四十三萬多。班直在宋初有一二千人,到了南宋紹興年間增長到三千四百餘人。北宋前期,禁軍分佈的情況是一半駐京,一半駐守外地。中期以後,為了對付來自西夏的威脅,將大部禁軍調往陝西。陝西禁軍由於長年與外敵作戰,是北宋的精銳。金軍南下時,陝西禁軍被金軍全殲,北宋政權拿不出像樣的部隊與金軍作戰,只能坐以待斃。
宋太祖為了消除五代以來軍事將領稱雄一方,威脅朝廷的情況,實行“更戍法”,就是不改變駐營地,將禁軍定期調往其他地方戍守,而且士兵與士兵對調,將領並不隨著本部士兵一起到另一個地方駐軍,這樣一來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這種辦法雖然消除了武將稱霸一方的隱患,但由於士兵與將領之間缺乏溝通和感情聯絡,彼此之間沒有形成熟練的戰術體系,對戰鬥力必然造成削弱。這也是為什麼北宋軍隊戰鬥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宋建立後,宋高宗雖然不願看到將領專兵的局面,但為了抗擊金軍,只能暫時把祖訓放下。以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岳飛、吳玠、劉琦、張浚等名將為例,都是長期統領一支部隊,並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比如岳飛在平定楊麼起義後,就把投降的義軍編入自己的部隊。這也是為什麼南宋軍隊能抵抗住金軍的主要原因。
-
10 # 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朝禁軍不是都在京城駐防的,很大一部分駐防外地,宋前期實行更戍法,就是軍隊駐防地定期輪換但將領不動,這裡的軍隊主要是禁軍,其他廂軍前期更多是雜役兵,到仁宗時一部分接受訓練稱之為教閱廂軍,承擔部分作戰功能,其他蕃兵之類數量太少,不起主要作用。
-
11 # 邱曉cvp
中國古代沒有職業軍人,無論是府兵制還是募兵制都極大的限制了戰力。宋朝的禁軍是輪換制,更是徒有虛名。有戰力的兵都抽到京畿地區,而真正需要戰鬥力的邊防卻都是老弱病殘。
-
12 # 小小環縣
第一:吃空餉
宋徽宗時,北宋的樞密院確實記錄全國有80萬大軍,但是不滿編,也就是有名額但是不補充兵員,這樣各地駐軍就在吃空餉,也就是我手下應該有10萬兵,現在實際只有5萬,但是朝廷撥了10萬兵員的軍餉,然後主將就拿這些兵餉迴路上級官員。更甚的是當時的童貫軍隊居然只有30%的兵,由此可知當時全國軍隊的虛誇程度已經歎為觀止。
第二:當苦力
吃空餉還不算,當官的居然又開始打軍隊的主意,禁軍太尉高俅就讓禁軍:就拉著禁軍給私人修園林、幹磚瓦、泥土之類的活,也就是講軍隊當成苦力為自己謀私。如此禁軍,不怨聲載道就不錯了,焉能打仗?
第三:發私財
太尉發的是大財,下面的什麼偏將、副將也不傻,雖然不能出去接大的私活,但是可以在軍隊裡產出價值啊。他們讓士兵或以組繡而執役,或以機織而致工,或為首飾玩好,或為塗繪文縷,公然佔破,坐免教習,名編卒伍,而行列不知,身為戰士,而攻守不預。
也就是讓士兵乾女工活,什麼刺繡、織布、打造首飾等,就是不訓練。
更奇芭的事,皇帝居然知道這事,亡國時宋欽宗的詔書寫到:今三衙與諸將招軍……既到軍門,惟以番直隨從,服事手藝為業,每營之中,雜色佔破十居三、四,不復教以武藝。如此下來,還能有幾個可戰之兵,焉能不亡國。
-
13 # 笑談文史生
靖康之變,是當時的金朝南下攻打北宋的歷史事件。據史料記載,當時金兵共發起兩次攻擊。第一次攻打宋時,兵力6萬左右,第二次攻打時兵力翻倍,到了15萬左右。可即使如此,80萬對戰15萬,在冷兵器時代相當於5個打1個,獲勝的機率是極高的,但事實卻是面對著6萬或15萬的金兵,北宋王朝搖搖欲墜,要不是李鋼堅守,种師道率十萬西軍順利趕到開封勤王,北宋可能早被金兵所滅。這到底怎麼回事呢,為何宋朝有80萬禁軍在靖康之變時還需要各地勤王呢?
一、靖康之變時,北宋禁軍並沒有80萬
禁軍,就是北宋的正規軍。禁軍除防守京師外,並分番調戍各地,使將不得專其兵,
《宋史·兵志》:"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
北宋的禁軍數目非常大,據錢穆《國史大綱》說,宋開國之初禁軍有二十萬左右,以後則愈增愈多,至北宋中葉,禁兵增至八十餘萬人。《續資治通鑑·宋仁宗慶曆八年》:"向因夏人阻命,諸路增置禁軍約四十二萬餘人,通三朝舊兵且八九十萬人,其鄉軍義勇、州郡廂軍、諸軍小分剩員等不在此數。"從這些史料不難看出,宋朝80萬禁軍是有的,但可惜不是在靖康之變之時,而是在北宋中期。不難看出《水滸傳》寫道林沖是80萬禁軍統領,也只是一個虛數。
那麼,靖康之變時北宋禁軍到底有多少呢,據史料記載,金兵第一次圍城時開封原來的禁軍加上西北陸續開來的勤王軍,總數達到二三十萬人,而當時种師道率的西軍多達十萬,所以當時的禁軍最多不過十萬。據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載:“國朝舊制,殿前、侍衛、馬步三衙禁旅合十餘萬人。宣和間,僅存三萬而已。京城之破,多死於敵。”“宣和”,就是宋徽宗的第六個年號和最後一個年號。這裡說有禁軍僅存三萬,未免有些不實,但從中我們也可以推算出當時禁軍絕對沒有10萬,更別談什麼80萬。一面試久不作戰不足10萬的北宋禁軍,一面是已經過關斬將打到家門的6萬虎狼之師,北宋的統治集團早已經沒有了抵抗的勇氣,只能指望各地來勤王為自己續命。
二是靖康之變時,禁軍戰鬥力極弱
禁軍在北宋初期戰鬥力是極強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五代後周的禁軍統領,後由禁軍擁護當上了皇帝,並帶領禁軍南征北戰,最後建立了宋朝。可是後來,宋朝“重文輕武”,出現了文官帶領武官打仗的怪現象。再加上透過對遼二次大戰,禁軍精銳損失大半,後來收錄的禁軍,大多是毫無戰鬥經驗的流民,戰鬥力慢慢地變弱。王安石在改革時就曾講道:“宗廟社稷之憂,最在於募兵皆天下落魄無賴之人。”雖然王安石改革禁軍,軍隊戰鬥力有所提升,但後來北宋與周邊的西夏求和後,就沒有了戰事,禁軍也就養尊處優了,等到了宋徽宗時,禁軍軍官及其腐敗,禁軍頭子就是作惡多端的高俅,而下屬官員也是貪汙腐化,而禁軍待遇極低,吃不飽、穿不暖,戰鬥力自然高不了那去。
公元1125年8月,完顏宗望、完顏宗翰以"張覺事變"為由奏請攻宋,這就是金兵第一次攻打宋朝。這次完顏宗望的東路大軍率軍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島市盧龍縣)出發,攻克燕山府(今北京西南)、信德府(今河北邢臺),渡過黃河,攻下滑州(今滑縣),公元1126年1月31日,包圍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而這時的北宋禁軍與對方兵力相當,戰鬥力又不強,親虧李綱堅守,种師道率軍勤王,最終才有了與金兵議和的資格。
回覆列表
第一,首先這個80萬的數字來自小說,不可信。
第二,唐朝的全國總兵力最高峰是60萬,唐朝領土面積是宋朝的幾倍。宋代的兵形式多樣,但是實際總兵力估計也不可能太多。畢竟那時候的生產力並不高。
第三,禁軍屬於高階,也就是現在的所謂特種部隊,安常規理解,特種部隊都有80萬了,那普通部隊得上千萬吧,不合規律。
因此當時沒有這麼多的兵。實際上人口達到4億的清朝的北京城內兵力也只有2萬左右。加上豐臺大營,西山大營,也達不到5萬人。所以當時實際開封府兵力應該也只有幾萬人。
實際上當時靖康之恥 ,就是兵力不夠。一代戰神岳飛的兵也只有幾萬人,古人只是動不動號稱幾十萬上百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