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長河五千年
-
2 # 愷寶2015
因為漢朝是中華帝國第一個巔峰期,文治武功,威加海內,繁榮昌盛,聲名遠播,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威望,同時也是漢民族成型期,自此有了漢族漢人這個稱謂。
玄漢更始帝劉玄,自稱是漢景帝劉啟兒子劉發的後人,既然是漢朝皇族,那政權肯定稱漢啦。
東漢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的政權自然稱漢了。
蜀漢昭烈帝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和之前兩位一樣,政權也稱漢,相比魏國和吳國,佔據道義制高點,畢竟在當時人們心中,大漢朝聲望依然存在。
劉淵對臣下說的:“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所以建立的國家國號稱漢。劉淵飽經詩書,是個漢化的匈奴人,所以說中華文明融合能力超強,周邊異族再強大,只要邁入中華大地,那遲早要被融合。
劉知遠是沙陀人,建立的後漢,為什麼要稱漢,和前面劉淵一樣,抱漢朝大腿,好被中原人士接受。
劉崇是北漢建立者,劉知遠的弟弟,後漢被郭威滅亡後,繼續沿用漢這個稱謂。
-
3 # 沒事閒拉呱
引言
因為劉邦建立的漢朝,政權強大,影響力深遠,漢族由此得名,漢文化深入人心。歷史上的政權都紛紛以“漢”為國號,尤其是開國皇帝為劉姓者,更以劉邦後代自居,以彰顯當皇帝的合法性,政權建立的正統性。
以“漢”為國號的政權從公元前202年劉邦建漢至公元1466年劉通起義軍被滅的一千六百多年中,共有二十一個人建立漢政權。
分別為劉邦(西漢)、劉玄(綠林軍玄漢)、劉嬰(另一支起義軍)、劉盆子(赤眉軍)、劉秀(東漢)、劉備(蜀漢)、丘沈(西晉末年山東起義軍)、劉淵(匈奴漢)、劉芒蕩(五胡亂華後北方漢政權)、李壽(成漢)、李弘(偽成漢)、邢杲(北魏山東起義軍)、侯景(侯漢)、朱泚(唐末涇原軍)、王建(五代十國時的前蜀)、劉龑(南漢)、劉知遠(後漢)、劉崇(北漢)、郝定(金朝紅襖軍)、陳友諒(元末起義軍)、劉通(明憲宗時期河南起義軍)。
劉宋建立的歷史背景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之後,中國歷史進入黑暗的“五胡亂華時期”。匈奴首領劉淵趁機殺進中原。劉淵是匈奴人,之所以姓劉源於漢朝與匈奴的的和親,匈奴有母親高貴,子可隨母姓的傳統。
劉淵為了籠絡中原人心,自稱漢高祖劉邦的後代,追尊蜀漢劉禪為孝懷皇帝,自立國號為“漢”。
劉裕稱“宋”不稱“漢”劉淵率領的匈奴人大多尚未開化,尤其是其他胡人大量進入中原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出現殺人、吃人的現象。再加上後來的繼位者劉聰、劉曜是無道昏君,因此,當時的“漢”名號人心盡失。
劉裕自稱是楚王劉交的後代,是劉邦旁系後代。
東晉時期,劉裕的封號是“宋公”、“宋王”。
劉裕靠戰功起家,滅掉晉安帝、晉恭帝、桓楚桓玄、南燕慕容超、後秦姚泓、焦蜀。最終改朝換代建立劉宋。實力雄厚,無須借用“大漢”名號。
因此劉裕建國號為“宋”。
結束語大漢強大深遠的影響力,使得大量政權紛紛借用其名號以壯國威,而劉宋建國有其歷史的特殊性,除此之外的劉姓開國皇帝都會自稱劉邦後代,以證明得位是天命所歸。
-
4 # 讓生活更有趣
劉裕,東晉末年的名將,南北朝時期宋朝的開國皇帝,不過有一點很有趣,一般來說,因為漢朝的影響力,大多數劉姓人建立的皇朝都是喜歡建國號為“漢”,而劉裕不單姓劉,還是正宗的漢室宗親,而且他的東晉離東漢並不遠,他為何不復興漢室,而是取了一個“宋”的國號呢?
劉邦之後劉家人都喜歡復興漢室
我們先看看各朝各代那些劉姓人建立的皇朝,劉邦就不用說了,他建立的西漢是第一個以漢為國號的朝代,第二個是劉秀,他是漢朝中興之主,東漢開國皇帝,他直接以西漢繼承人自居,而第三個是劉備,他建立的蜀漢也是以東漢繼承人自居,第四個比較奇特,劉淵,他是匈奴人,但是被賜姓為劉,他在攻打西晉的時候覺得自己和漢室世代通婚,自認漢室繼承人,尊劉邦劉秀劉備為先祖,建立了一個漢朝,不過他侄子的時候就改國號為趙了。
劉裕
第五個就是劉裕了,他建立的皇朝國號是“宋”
第六個是五代時期,劉知遠建立的後漢皇朝,是五代之一。
第七個和第八個也是五代時期,是五代十國中的兩國,北漢和南漢,分別由劉崇和劉龑建立。
此外還有一些劉姓人建立的政權,但是都比較短期就不列入了,但是這些劉姓人建立的皇朝,大都是遵奉劉邦為先祖,自稱復興漢室,或者再建漢朝,為何真正的漢室宗親劉裕反而建立了一個宋朝呢?
劉裕
首先呢,劉裕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他是楚王劉交後裔,楚王劉交是劉邦的弟弟,所以說劉裕並非劉邦的正式子孫,不像劉秀劉備是正宗的劉邦後代,所以他對漢室復興的念頭比較淡薄。
劉備
其次,當時漢朝已經滅亡多年,雖然也有人認為兩晉取代曹魏和漢得國不正,有懷念漢室的呼聲,但是總體上來說,復興漢室的支持者不多,尤其是士族,他們可不願意皇朝像兩漢一樣強勢。
士族是反對漢室的
再次,也是比較重要的,劉裕被封宋王,很多皇朝的習慣就是王爵是什麼封號,朝代就是什麼封號,比如劉邦是漢中王,所以國號漢,曹丕是魏王,所以國號魏,司馬炎是晉王,所以國號晉,劉裕是宋王,就國號為宋。
那麼問題又來了,劉裕為何要了一個宋王的封號呢,要知道劉裕當時是權臣,想要什麼封號還是要看劉裕自己的意見。
要知道劉裕是一個很迷信的人,他相信司馬家還有多少代皇帝,還特意多立了一個皇帝,他要的這個宋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實在漢之後各代選擇國號都是從春秋戰國中尋找的,比如曹魏選擇魏是戰國七雄之一,晉朝選擇的晉是春秋霸主,還有孫吳的吳,十六國裡的後秦前燕各國都能從古代找到相應的國號,劉裕選擇的宋也不例外。
而宋代表什麼呢?宋國其實是殷商遺族,原本是商人後代,在周朝滅商後將殷商後人封於此,而劉裕也是漢室遺族,晉國將前朝遺族的劉裕封為宋王不是很合適嗎?而且劉裕看上去也是挺滿意的。
不過,宋這個稱號其實不算很好,宋國在春秋戰國一直是被強國欺負的中等強國,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兩宋也是如此,就算劉裕這樣的千古名將,建立的宋也命運一般,劉裕北伐差點一統天下,結果中途遇到急事不得不跑回來,功敗垂成,日後劉裕建立的宋國疆土雖大,卻被子孫後代敗了許多,而且內鬥頻繁,最終被齊取代了
-
5 # 百勝軍節度使
漢朝太強大了,劉姓子孫又多,而且中國人自古的傳統就有攀親戚。
首先得說一下為什麼劉裕作為漢室宗親國號不是漢,反而是宋呢?劉裕是徐州彭城人,是漢太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因為劉裕並沒有一個先祖做過漢朝皇帝,並不是皇族一系的,而且劉裕的年代離漢朝也不遠,也不容易矇混過關,所以劉裕用漢這個國號並不能服人心。
那劉裕既然是楚元王劉交的後代,為什麼國號不是楚這個大國,反而是宋這個小國呢?這就要扯到劉裕發家了,瞭解東晉歷史的都知道,劉裕掌握朝政之前東晉發生了一場大亂。東晉權臣桓溫之子桓玄叛亂自立逼皇帝禪位,國號為楚,史稱桓楚政權,但最後桓玄被劉裕等人剿滅。
剿滅了東晉叛賊大楚皇帝桓玄的劉裕,再用楚這個國號不是打自己臉?所以劉裕只能想其他國號。劉裕家鄉彭城在成為楚地之前是宋地,所以劉裕北伐後請封爵位就是宋公,最後稱帝國號再沿用爵位。
另外宋其實也不是小國,宋是周天子的賓客,不是周天子的封臣,地位十分的高。
還有種說法宋就是商。王國維認為,宋和商在上古發音接近,故此商也稱宋。武王封武庚,武庚國號依然是商。直到武庚叛亂被誅,周公封微子於商丘,國號未改,即稱“商”,又稱“宋”。可知宋即是商。
然後再說一下,劉姓子孫建立漢國號的原因東漢:
漢世祖劉秀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的後代,是漢室宗親,所以劉秀建立的東漢國號也是漢。
季漢:
漢烈祖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後代,也是漢室宗親,所以國號也是漢。
趙漢:
匈奴人劉淵為了得到漢人們的支援,提升自己的號召力,於是就說自己是漢朝以前和親公主的後代,強行和漢朝攀關係,所以為了名正言順國號也是漢。
後漢(北漢):
五代軍閥劉知遠也認為自己是漢朝繼承者,所以國號也是漢。
南漢:
地處兩廣的南漢國號本來是大越,但皇帝祖籍是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也是自稱大漢子孫,於是改國號為漢。
-
6 # 青言論史
中國歷史上,由劉氏子孫建立起來的王朝,一共有這麼幾個——
西漢(劉邦)、東漢(劉秀)、蜀漢(劉備)、胡漢/前趙(劉淵)、宋(劉秀)、後漢(劉知遠)、南漢(劉龑)和北漢(劉崇)。
劉邦之所以建國號為漢,是因為他在滅秦後被封為漢王,此後便以“漢”作為國號。而劉秀則是他的直系子孫,自然也要以“漢”為國號。劉備的血統雖然被質疑,但是也一樣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西漢景帝玄孫”,號稱是紹續東漢正統,自然國號還是“漢”。
同樣的道理還發生在和漢族人一點關係沒有、純粹是自己給自己找合理性的匈奴人劉淵身上。他以自己是匈奴單于後人、而匈奴單于又世代和西漢皇室通婚為由,把自己也說成是漢朝的外孫子,他的王朝自然也就定國號為“漢”了。
至於沙陀人劉知遠,就更是和漢朝皇室一點兒邊也挨不上了。他定國號為漢,純粹是發揚了五代時期定國號復古的傳統——李存勖定為唐,石敬瑭就比他還早(定為晉),到了劉知遠乾脆再往前翻兩百年,定為漢得了。而後漢滅亡後,其宗室建立的北漢,自然也就可以視為乞丐版的蜀漢政權了。
至於劉龑建立的南漢,本來不叫這個名字,叫越國。後來大概也是為了和漢朝貼金,才把自己的國號從越改成了漢。
只有劉裕,既不攀龍附鳳,也不往臉上貼金。儘管他的身世據說可以追溯到漢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劉交那裡,他卻並不以漢為國號(估計也是覺得旁支繼承名不正言不順),而是以他的封爵“宋”為國號,建國為劉宋。
-
7 # 蘭州李曉東律師
中國歷史中,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期間由劉姓建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共有六個,分別是:1.劉邦建立的漢朝(史分東漢和西漢);2.劉備建立的漢(史稱蜀漢);3.劉淵建立的漢(後改國號為趙);4.劉知遠建立的後漢;5.劉龑(yan)建立的漢(史稱南漢)6.劉崇建立的漢(史稱北漢)。劉姓政權大多以漢為國號應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是繼秦朝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均達到一流水準,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創立的一系列制度大多為後世所採納和模仿,而剩餘幾個政權實際上均為地方割據勢力,國號的選用亦如此。
2.同為劉姓,從儒家傳統思想的角度分析屬於同宗同族,以此為國號有較強的心裡認同感。
3.封建王朝講究出身和歷史承繼,為尋求政權的合法性和歷史傳承,以同樣的國號彰顯出與眾不同的身份。
4.歷史存在諸多巧合和偶然因素,當然不排除此純屬歷史巧合或開國皇帝的個人喜好等原因導致出現這種情況,就像劉裕建立的南朝宋,並不是以漢國號建國。
-
8 # 南嶺說史
劉姓建立政權自漢高祖劉邦開始,後世劉氏子弟多以此為號,其原因無非就是攀關係,一部分也是因為沒有多少的文化,就知道自家祖上有個漢,乾脆跟著叫得了。
以下具體說說各劉氏政權國號來歷:
東西漢東西兩漢以及三國時代劉備建立的蜀漢(季漢),一脈相承,均是來自於秦末之後項羽分封諸侯時,漢高祖劉邦的漢王封號。
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
後兩位光武帝劉秀和昭烈帝劉備都是標榜是漢室後裔,自然是繼續以漢為國號。
劉淵之漢西晉在“八王之亂”後,劉淵等北方部落相繼進入中原,匈奴人劉淵在公元304年建立漢國,其即位之時已說明原因:
“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乃建國號曰漢。
總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當做了漢家人,雖然是“外甥”,其實無外乎就是表明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而後,在公元319年,劉曜改國號為趙,決定摒棄劉淵蹭熱點的行為,因之前為中山王,屬於戰國之趙地,故以此為國號。
群臣奏:“光文始封盧奴伯,陛下又王中山;中山,趙分也,請改國號為趙。
南朝劉宋劉裕其實是可以以漢為國號的,因為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後裔。
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
不過劉裕出身寒門,不屑攀附先祖,憑藉自己的雙手打出了天下,有另立門戶的資本,畢竟此時已經沒有“人心思漢”了。
另外由於劉裕原籍為彭城,戰國時屬於宋國,可能是對家鄉的牽絆,劉裕掌握實權後,授意東晉朝廷以宋為封號,之後受禪建立宋朝。
五代之後漢、北漢、南漢後漢高祖劉知遠,本是沙陀族人,冒姓為劉,稱帝也借用漢家之號。
不過有說法,劉知遠的祖上是漢明帝劉莊後人。
四代祖諱湍,帝有天下,追尊為明元皇帝,廟號文祖,陵曰懿陵。-《舊五代史》
湍為東漢顯宗第八子淮陽王昞之後。-《五代會要》
北漢的建立者劉崇是劉知遠的弟弟,兄終弟及,繼續以漢為國號。
南漢最初的國號為大越,原因應當是其統治區域在秦漢時為南越王之地。
貞明三年,即皇帝位,國號大越,改元曰乾亨。-《新五代史》
第二年,可能是想到自己姓劉,有熱點幹嘛不蹭,於是改國號為漢。
劉豫偽齊北宋在“靖康之難”後滅亡後,金國扶植傀儡劉豫代為管理先前北宋故土。
而劉豫並沒有以漢為國號,而是齊,原因是他曾在濟南做過知府,戰國時濟南屬於齊國。
自以生景州,守濟南,節制東平,僣位大名。-《宋史》
結語:隋末唐初,亦有劉武周和劉黑闥蹭漢朝的熱點,僭號為漢。
劉氏政權,除少數不以漢為國號的之外,均是蹭熱點以漢為國號。
-
9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還有桀燕和偽齊。
劉姓是我國的一個大姓,此姓崛起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劉邦建立了漢朝,這是劉姓人建立的第一個政權,一開號就是四百來年。在這期間,劉姓繁衍生息,直接把人口數量推到一個非常龐大的地步,奠定了其成為大姓的基礎。
正所謂強漢盛唐,漢朝和唐朝是我國古代最為強盛的兩個王朝,是不是因此導致後世姓劉的建立政權都喜歡以漢為國號?
事實的確如此,國號的議定跟開國皇帝本人的想法有很大關係,許多姓劉的開國皇帝都是劉邦的後人或者想當劉邦的後人。
我把劉姓人建立的政權分成四類。
第一類,大一統政權只有西漢和東漢兩個。
兩漢皇族其實是一家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雖非嫡脈,但卻是他再造了漢朝江山。
劉秀也以漢朝繼承人自居,打的旗號是“實為開創,而名為中興”,也就是說他乾的是打天下的活,名義上卻是繼承天下,為此他還尊漢元帝為自己宗法上的父親,他的生父劉欽便沒被追封為皇帝。
第二類,二分割據政權只有南朝宋一個。
宋武帝劉裕跟劉邦沾點親戚,但他並不是劉邦的後人,而是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人,從傳統宗法角度看,他壓根就沒資格繼承漢統。
劉裕所處的晉末南北朝初,人心早已不思漢,以漢為國號對他聚攬人心並沒有多大的幫助,還容易讓他想起幾十年前接連覆滅的那兩個漢(匈奴漢和成漢)。
當時流行的是以“出身之地”賜爵,異姓封爵郡公以上,無特殊情況必授人以“出身”之郡。劉裕是彭城人,不出意外的話,他應當被授予“楚”的封號,尤其他先祖劉交也是楚王,更符合了。
那為什麼成了“宋”呢?因為劉裕就是靠打桓楚起家的,桓溫代晉立楚,被劉裕打死了,劉裕就算要代晉自立,也不好要這個封號吧,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宋”。
第三類,三分割據政權只有蜀漢一個。
這點不需要多說,劉備一直打的就是漢室後人旗號,完全照著劉秀的玩法來,而他本人也是漢高祖的後人,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一脈。
第四類,群雄割據政權這類就多了,我們按時間來看。
1、兩漢之交:玄漢、赤眉漢等等。
王莽代漢建新後,一通亂折騰,搞得民不聊生,揭竿而起,由於漢朝滅亡不久,為了爭取人心,反抗新朝的起義軍不少都扛著漢朝的大旗,其中喊得最響的就是綠林軍,他們最初的根據地是綠林山,因而得名。
後來綠林軍連敗新軍,聚集了數十萬眾,擁立了劉秀的同宗劉玄為帝,國號漢,是為玄漢。
劉玄稱帝是在23年正月,訊息一出,四海震動,各地紛紛棄新朝而去,接受漢朝的官職。到當年九月,漢軍攻破長安,新朝滅亡。
隨後劉玄遷都長安,彷彿大漢已然復立,開始沉湎酒色,但此時劉玄更像是周天子,地方上的割據勢力只是稱臣,並不聽他號令,有些更是悍然稱帝,想跟他爭奪天下。
在劉玄的胡亂治理下,玄漢混亂不堪,諸將爭權,地方上的各大割據勢力頻頻向其發起挑戰,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赤眉軍。
赤眉軍是新末另一支大起義軍,因把眉毛塗紅而得名。他們原本有意投降玄漢,但劉玄給的待遇很差,赤眉軍於是與玄漢開戰。
到25年9月,赤眉軍已經殺到華陰縣,長安已經是近在咫尺。為了找個名頭,他們決定效仿綠林軍,擁立一個皇帝,這就是建世帝劉盆子,是為赤眉漢。
赤眉軍攻入長安後,因為缺糧而亂了起來,劉秀的軍隊趁機殺入關中,赤眉軍連連敗退,很快走向滅亡。
同時期的漢政權還有很多,比如河北王郎詐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被西漢宗室劉林等人在邯鄲擁立王郎為皇帝,因地處趙地,史稱趙漢政權,被劉秀消滅。
又如西漢末年的鐘武侯劉聖,他在新末起兵,在汝南稱帝,沿用漢朝國號,自稱“大漢嗣元皇帝”,被劉玄派兵攻滅。
還有貨真價實的西漢皇太子劉嬰,也就是孺子嬰,在玄漢剛亂起來的時候,平陵人方望將劉嬰從長安接走,在臨涇尊其為帝,被劉秀攻滅。
梁孝王劉武的第八代孫劉永曾被劉玄封為梁王,在劉玄搞腐敗的時候,劉永起兵自立,史稱梁漢政權,後被劉秀消滅。
還有個更扯的盧芳,他在匈奴那邊編故事,說他的曾祖母是匈奴谷蠡渾邪王的姐姐,嫁給漢武帝為皇后,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是太子。後來遭遇江充之亂,長子遇害,皇后連坐被殺,次子名叫次卿,逃命到長陵;三子名叫回卿,逃往安定三水縣境內的匈奴屬國左谷。後來大將軍霍光平定了內亂,迎立次卿,回卿則留在了左谷,生子孫卿,他盧芳,就是孫卿的兒子劉文伯。
在匈奴的支援下,盧芳在九原稱帝,佔據五郡,隨後被東漢打的亡命匈奴
以上所有漢帝,其實打的旗號跟劉秀一模一樣,尤其是劉嬰,他可是實實在在的的西漢皇太子,繼位是名正言順,只不過沒有實力,什麼都是廢話。
2、東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漢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剛從三國亂世熬過來的百姓遇到了更加混亂的局面,不經懷念起了大一統的漢朝,匈奴劉淵察覺到這股思潮,開始扯皮。
劉淵的扯皮技術比盧芳高,漢朝不是跟匈奴和過親嘛,他說匈奴人隨母姓,於是他就姓劉了,後面割據建立了匈奴漢國,一度佔據北方大部分地區。
到了李淵的兒子劉聰在位,覺得“漢”這個名號沒什麼用,就改國號為“趙”,用冒頓單于配天,史稱前趙。
這個漢政權也很明顯是借漢朝大旗的。
3、隋末唐初:劉武周
隋末唐初的軍閥劉武周曾經稱帝,史書沒有記載他的國號,從《郭靜墓誌》(全稱《大漢故上開府儀同三司郭軍墓誌》)來看,應該是“漢”。
這位就是純粹處於對於劉漢的敬羨了,畢竟漢朝對當時的亂世可謂毫無影響。
4、五代十國時期:桀燕、南漢、後漢和北漢
桀燕國的奠基者是唐末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他是原盧龍節度使李可舉手下的將領,善用挖地道攻城,人送綽號“劉窟頭”。
李可舉被李全忠攻滅,劉守光跳槽,李全忠去世後,其子李匡威繼任,被弟弟李匡籌驅逐,劉仁恭趁機反叛,想奪取幽州,被李匡籌吊打,逃到河東投降了晉王李克用。
在李克用的幫助下,劉仁恭攻陷幽州,任盧龍節度使。隨即反叛李克用,割據燕地。
李克用很不爽,親征幽州,卻大敗而還,於是乎,在李克用臨終前留下的三支箭裡,劉仁恭佔了一支。
劉仁恭後來也搞腐敗,在幽州城外修宮殿、藏美女、煉丹藥,結果被兒子劉守光奪位幽禁。
此時唐朝已經滅亡,劉守光接受後梁的冊封,為燕王。接著他不滿於此,在911年稱帝,國號大燕。
稱帝后不久,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率大軍殺來,劉守光父子都被處死。
南漢的歷程跟桀燕很相似,二者一南一北,卻是一樣的殘暴。
南漢的奠基者是唐末的清海節度使劉隱,受封后梁南海王,割據嶺南。劉隱死後,其弟劉龑繼任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是為南漢,最終亡於北宋。
李存勖在攻滅後梁後,建立了後唐,後唐又被後晉取代,後晉建立在割地借契丹兵的基礎,同時也亡於惹怒契丹。
契丹騎兵南下攻滅後晉,後晉將領劉知遠起兵稱帝,國號漢,是為後漢。
後漢只存在了四年,被後周取代,但沒有滅乾淨。在後漢滅亡後,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劉崇據河東稱帝,史稱北漢。
桀燕算是以地為國,南漢、後漢和北漢則全是牽強附會,這種情況在當時並不少見,比如南唐就是從齊國改過來的,因為皇帝改姓李了。
5、兩宋之交:偽齊。
這是一個在金人扶持下建立的偽政權,金國攻滅北宋後,佔領宋朝北方大片國土,但晉國自己無力統治,只得扶持偽政權。
金人先扶持了一個偽楚張邦昌,張邦昌膽子小,不敢當皇帝,向趙構投降,於是金人又扶持了一個偽齊劉豫。
當金國學會如何治理漢地以後,偽齊的命運也就走向了終結。
-
10 # 不負人不負己
我是燦若朗星,一個熱愛歷史的年輕人。
古代開國皇帝對自己國家的國號其實是相當重視的。一般來說取國號有四種基本原則,除了南朝陳那個自戀的陳霸先。
一、以自己所轄地界或與其有關地界簡稱命名;例如吳、蜀、燕、涼、晉等等。五胡十六國的鮮卑慕容氏統治戰國七雄燕國的舊地,五代十國的吳越王錢繆統治地區是春秋時吳越故地,宋太祖趙匡胤治所在宋州等等。
二、以自己在前朝的爵位官號命名:楊堅在北周時被封隨國公,李淵在隋朝時被稱唐國公等等。
三、沿用以前的國號,這個要分很多種;例如前蜀、後蜀,兩個政權都是掌控蜀地。
劉宋、趙宋是一個巧合。
西漢、東漢自無需多說。
南北朝劉淵的漢只是向漢朝致敬,因為劉淵是個匈奴人,跟劉氏漢朝沒有半毛錢關係。
至於五代十國劉龑,劉知遠。一千多年了,說是劉邦多少世的孫子,智者見智吧。
南唐,後唐都是向唐朝致敬。李克用是被賜姓為李,李昪則是認了個唐朝爺爺。
就算是自戀如陳霸先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認了一個太太太太太爺爺陳胡公,陳胡公是周朝時的陳國君主,受封於陳地。兜了一大圈終於圓回來了!
四、任性頑皮類元:取自古書典籍《易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明:明朝的國號一般認為來自於宗教。清:承襲於宋朝時期的金。滿語的金,音譯為清。一般認為清朝的國號定為清,目的是讓漢人理解接受,所以形容它為改漢不改滿。貌似跑題了,其實宋武帝劉裕本身就姓劉,隨便認個漢朝太爺爺,立國號為“漢”怎麼都好說。為什麼他沒有這麼做呢?
第一,我覺得不是因為他不想,也不是因為“漢”這個國號它不香,而是因為在南北朝時期,“漢”這個國號的名聲便被劉淵、劉聰父子玩臭了。到了劉裕這裡再拿漢朝的名頭招搖撞騙可就不好使了。第二,與劉宋相峙而立的政權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大漢是被誰抬走的?曹魏啊!!!就憑這個,劉裕也不能讓北魏佔這個便宜啊!以上都是封建迷信,切勿當真。劉裕出生自彭城,春秋戰國時屬宋國統治,所以這個地方叫宋地也不為過,劉裕生於斯長於斯。
其次,劉裕還在東晉被封為宋公。
劉裕立國號為宋,符合古代王朝立國號的基本規律。所以這兩點才是最靠譜的真相!
回覆列表
首先,可以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在古代一個人的出身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從漢高祖建立大漢以後的劉姓朝代,用漢作為國號更容易顯示出自己出身不俗,顯示自己的皇權地位。劉備在建立蜀漢之前就是一直以大漢皇叔自居。
其次,漢朝是非常強大的,影響力也最大。古代國人均以漢人自居,由此可見漢朝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之大。如果以漢朝為國號,更容易讓人接受,更容易穩定政權。
再次,漢朝的影響是深遠的,以漢朝命名更容易得到百姓的支援。因為漢朝的強大是任何朝代都難以比擬的,如果以漢作為國號,人們會想著國家還會像原來一樣強大和富裕,更容易給人認同感。
最後,以漢為國號,可以讓政權更加的明正言順,劉家王朝想到的就是漢朝,劉家拿回屬於自家的江山,也是理所當然的,人民的抗拒心裡不會很大。
綜上所述,劉姓政權,以漢作為國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出身和皇權正統,更加容易的統治國家,使國家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