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桑扒皮

    發展心理學理論中三歲的孩子是形成自主性和鏡中我—初期自我概念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沒有好好引導的話,會發展為自卑、焦慮、自我懷疑等,自然不利於人生成長。

  • 2 # 雲俠心理師

    童年早期的生活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有很大影響。有些心理學家認為6歲前兒童的人格框架大體形成,之後的人格塑造就是在這個框架內進行完善。

    但是青春期也很關鍵,一個人的三觀在這個階段開始確立,如果這個階段沒有順利度過,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還有些心理學家持畢生發展的觀點,認為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每一階段都很重要。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一定的道理,它強調了兒童早期成長教育的重要性。不過並非絕對,對於一個追求終身成長的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能改變。

  • 3 # 師至潔

    是有一定關係的。

    3歲以前,是人心理成長的第一個非常重要時期,且3歲前的記憶存在腦內的杏仁核裡。所以,3歲開始,孩子就會透過他/她和這個世界最初接觸的經歷,來總結形成對這個世界的大概印象,比如這個世界是不是安全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受到嚴重驚下或長期捱餓,那他可能會認為這個世界不安全。試想,如果一個人骨子裡認為這個世界不安全,那他會願意走出去?喜歡和他人交際?會能相信這個世界上的人事物嗎?不會,起碼會很警惕或多疑,性格會是較內向的,儘管他長大後,想開朗一點,道理也明白,可無意識中的反應就是“這個世界不安全”。

    另外,從童年期就開始在大腦中形成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的模式,也會持續影響到成年以後的生活。而這些模式是個體發展歷史和生物特點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在中國,大家有“三歲看到老”、“七歲定八十”的說法,是有他的道理所在的。

  • 4 # 嚴西藻

    小孩三歲看大,與心理有關嗎?你是怎麼看的。我是這樣看的,三歲大的小孩,模仿能力,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了。他在接觸社會上的種種人和事之時,也會按照自已的思維去發揮。在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下,慢慢養成良好的品格,思維。所謂三歲小孩看大,我們要綜合性的分析和判斷。套用一句俗話就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是千真萬確的。當然與心理有關。

  • 5 # 洛曉棠

    小孩子先是學行動,模仿大人,那些都會成為他的生活習慣,時間久了,行為就滲人心裡,成為一種對待世界和別人的態度。

  • 6 # 親子心聲

    “相由心生”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他對事物的看法和做法,直接反應了他的內心,是由他的內心所決定的。古人說得好,“從小看大三歲至老”這句話就蘊含著深刻的含義。這也充分說明了未成年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從出生到成人是個漫長的過程,他將接受著來自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教育。其中時間最長,也是影響最深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家長們重視更多的是孩子的身體發育、孩子的成績、孩子的學習表現,忽視或不重視孩子心理教育。其實心理上的教育要比生理上的照料和學習上的成果更為重要。將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和成人後將變成怎樣的一個人。是內心充滿著愛、充滿著正能量、積極向上、活潑開朗、勇敢堅韌;還是斤斤計較、孤僻自卑、優柔寡斷。所以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要從娃娃做起,這將使他受益終身。

    我是梵雲,一位心理學的熱愛者和從業者!

  • 7 # 夢明101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該子兩三歲,他的性格也基本顯現出來,他的性格是可以看大的,但並不是全是。性格也取決於環境,有的孩子的性格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根我人,學好人。

  • 8 # 搞笑一根筋

    人們經常說小孩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說的就是小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可以基本看清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等。到孩子七歲了,就基本可以知道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大的成分,但是其中也並不是毫無道理的!

    老祖宗說的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的確很“科學”,一方面是先天因素的瞭解,一方面是環境與教育的重視。祝願每一位寶寶能夠得到很好的親子教育和高質量的陪伴,成就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心理學研究表現人際關係中最被看重的品質就是真誠一個真誠的人最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友誼和認可一個真誠的人立足於社會。在孩子三歲以前,不是培養一個聰明孩子,而是培養一個社會能力發展良好的快樂孩子。

    因為,儘管孩子不會將三歲前的事物記得很清楚。但是,孩子三歲前所碰到的事物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性格及行為習慣等。當孩子已經有六歲了的時候,孩子一生的性格就已經基本定型了。父母如果再想要改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孩子之前所受到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它對孩子以後做事情總是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影響,所以,父母還應該是早行動為好,儘量在孩子三歲前就注意孩子的性格培養!

    天底下,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特別是人心的變化最大。“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一句老話,講的是人的本性在三歲時的時候就會體現出來,到七歲時,基本定型下來。但人在七歲以後的歲月,有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有所影響和改變的,雖然如此但本質還是在的。從當下社會來看,更加不靠譜。小孩成長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階段,如果沒有看好,那就會變壞,變了您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

    父母想要孩子以後有好的性格特點,有一個順利美好的人生,就一定要注意孩子三歲前的性格培養。父母應該要對自己有要求,要對孩子付出足夠多的愛,但是不能溺愛,對於孩子犯的小錯誤,不縱容能教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父母還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三歲前會有一些不太好的性格特點,對於這個父母也一定要重視起來,找到孩子問題的根源,幫助孩子改正這些毛病,從而養成更加良好的性格。

  • 9 # 龍映熹

    孩子三歲看大其實就是父母疏於管理,孩子可塑性是無限的,本性上大家是有點差距,可是後天引導可以彌補!另外針對孩子的喜好,選擇性的培養他們,依然會有好的結果,同時父母要認識到,不是每個人都是愛因斯坦,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現在孩子的教育非常的難,我想透過我對孩子教育以及孩子應該如何引道多說幾句!

    現在孩子出問題,主要責任不是孩子,完全是大人造成的!

    現在家庭父母沒有正確的引道孩子的能力,孩子其實從孃胎裡來到世界的時候,孩子其實就是一個旅客!孩子在羊水裡泡大,在孃的肚子裡其實也是心裡充滿恐懼,孩子一定是希望有一條船可以載著自己,讓自己可以在大海中得到安全,那麼這個船就是母親,母親是孩子堅實的依靠的那條大船!這個每個母親應該檢查一下孩子有沒有得到這條大船!

    好了孩子出生以後,隨著自己的成長,孩子需要的不簡單的是安全感了,孩子希望自己這個大船可以經常靠岸,以便自己可以瀏覽一下岸上的風景,也想多接觸外界!多跟世界對話,那麼如何停下這條船,就是依靠有一個船錨可以固定這個大船,這個時候大船在孩子心裡就是一個依靠,如果沒有錨固定大船,孩子心裡慢慢會覺得大船就是一個牢籠,自己永遠無法靠岸!

    在家裡,父母雙方要做好配合,要在孩子心裡樹立這樣的意識!如果是隔輩人帶著孩子,就要在孩子面前經常灌輸的是他們的父母才是他們的依靠,不能偏袒他們,讓他們失去了船,又失去了錨!孩子沉溺遊戲,愛哭,愛鬧,動不動發脾氣,誰的話都不聽,這個就是在家裡,孩子周圍的人疏忽了父親在孩子心裡錨的作用!如果孩子就知道花錢,遊戲等等不良嗜好,就是缺乏了父愛,在孩子心裡父親是孩子的一片天空!他們就不會去追星了!

    父親必須給予孩子無限的愛,讓孩子心理有無限大的天地,最好不要打罵孩子,孩子以後的成就靠引道,不是靠打罵!家人在孩子面前要對孩子爸爸表現尊重,在孩子面前,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是完全可以依靠的人!父母會給他們最安全感的生活!孩子心裡有了底,孩子自然就是會踏實的聽話學習!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這樣的船和錨,孩子會在以後的日月裡不斷地犯錯,孩子心理有了錨有了船,那麼孩子內心自然會安定,自然會做一個好孩子!切記!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要讓孩子失去自己依靠的錨和船!

    最後補充一句,孩子爸爸哪怕就是一個下崗無業的人,別人可以說他沒有本事,媽媽要在孩子面前告訴孩子,你的爸爸是最吃苦耐勞的人,給你的愛不會比別人的爸爸少!爸爸也是要告訴孩子,媽媽是你最靠得住的依靠!媽媽永遠會愛你勝過愛她自己,所以現在孩子不是不好管,是因為現在的父母,尤其是家庭矛盾不斷的家庭,孩子問題就多!這個主要是孩子心裡沒有船也沒有錨!

    檢查一下週圍懂事的孩子吧,他們心裡都是有堅定的錨和船!

    孩子沉溺遊戲,早戀,追星都是心理這個船和錨不是那樣的堅定!

    一點小的發現,跟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上大家!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家庭和諧是國家發展持久的保障,一點瘋話,希望可以幫上大家!

    人在不懂事的時候,其實更加的注重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孩子就會迷失自己!

    孩子迷失自己的時候,極少數人去找尋自己,多數人會感覺到害怕,從而染上很多壞毛病!

    孩子就是水,你放在什麼樣的容器裡他們就是什麼樣子!作為父母不能不知!

    最不會愛孩子的人,愛人是講能力的,不是有心就可以,經常害怕孩子跟他爸或者他媽更親,這樣的家長就是孩子,孩子是引道不了孩子的!對了可以顛倒一下,媽媽也是可以扮演錨,爸爸也是可以扮演船,或者角色經常互換!

    記得我有一次看電視劇,男主人公讓他的幾個老婆必須在孩子面前管他叫老爺,還有他說孩子的時候,任何人不能說話,在他面前他的老婆都沒有權利說孩子!那個男主人公叫九斤!大家仔細參悟吧,我們祖先總結的禮法真不是想出來的!

  • 10 # 123chen宇

    看一個三歲的小孩,他的未來。首先呢這樣的。事情在面向學裡面有那麼一句話。就是叫做相由心生。比如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某一個人。,他的面相上凶神惡煞,在其內心也是有那麼一點兇巴巴的。

    心裡影響著人的情緒,還有他的性格,三歲的小孩是屬於剛被針對周圍的事服務,有一個初期瞭解的階段,也就是對其性格的塑造初期。這個時候小孩的心理上是可以看到他未來的一些情緒和性格的發展方向。這個時候的孩子就需要大人去引導和建立他們內心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一直對他未來進行有所改變。從理論上來說,心理確實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未來。

  • 11 # Michellecoolboy

    個人認為人的個性是多方面因素塑造而成的:基因、朋友、學校以及其他因素。是它們讓你變成了今天的你。那麼一個人的個性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定型的呢?比如,如果你現在是一個害羞的人,那這是否意味著你小時候就很害羞?

    其實差不多是這樣。事實上,有研究表明人在幾個月大時的行為特徵與長大後的個性之間存在重要的聯絡。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的個性早就已經不可動搖,只是說我們可以追根溯源到幼年時期。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可能植根於幼年時的行為傾向。找出這些標誌就有可能在幼年期小心干預,引導孩子獲得更為健康的未來。簡單的為你解答,如果有興趣可以一起探討。

  • 12 # 使用者4628171539400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民間對成長中孩子普遍評價,主要是根據日常行為評判的。究竟準不準?雖八九不離十,當然也有例外,成長中的人是不斷變化的,有的孩子在成長中書讀的好,有的動手動腦能力超強,有的在接人待物,為人處世方面具有自己的行為準則,有的有藝術細胞,運動天賦,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強,萬紫奼紅,千差萬別。老觀念只能參考,並不實用。

  • 13 # Sam英語課堂

    中國有句民諺:"三歲看老,七歲看小。"意思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稟性,可以預測他老年時的心理、行為表現;而他在七歲左右的行為特點,可以預測他在童年期(從7~8歲到11~12歲)時的行為特點。這句民諺非常符合發展心理學的原理,是我國人民集幾千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一條規律。為什麼在3歲左右會出現這些明顯的變化呢?這是因為,3歲兒童的大腦發育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經相當好,他們的語言已經接近成熟,生活經驗也積累了很多,認識能力有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3歲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脫離開大人的幫助自己走路,如果沒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遠的路。所有這些發展都使得3歲左右的小孩產生了自我意識,他們開始意識到,"我"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我"可以自己幹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獨立地吃飯、拿取東西,也可以對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斷了。例如,他們知道,剛從火爐上端下來的鍋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時候,只要一拉開關,燈就能亮,他們如果渴了,能夠自己到冰箱裡尋找喝的東西,餓了,會從家裡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愛吃的東西充飢;晚上躺在床上,他們會要求媽媽給自己講個故事再睡覺,等等。

  • 14 # 等我來

    中國有句民諺:"三歲看老,七歲看小。"意思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稟性,可以預測他老年時的心理、行為表現;而他在七歲左右的行為特

  • 15 # 凌依說事

    當人一味追求快速成功,渴求擁有大智慧時,往往忽略了良好的習慣才是開啟成功的鑰匙。“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

    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尤其是處於3-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內為孩子培養好習慣,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這與中國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觀念不謀而合,習慣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因此,孩子從出生到7歲這一段時期,對於家長來說至關重要,必須要密切關注和把握孩子的變化。

    心理上的行為習慣左右了孩子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待人接物;生理上的行為習慣左右了孩子的行為方式,決定他們生活起居。

    1

    行為習慣小故事

    有個年輕人,想發財想到幾乎發瘋的地步。每每聽到哪裡有財路他便不辭勞苦地去尋找。有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中有位白髮老人,若有緣與他見面,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

    於是,那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趕上山去。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請求,賜珠寶給他。老人便告訴他說:“每天早晨,太陽未東昇時,你到村外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裡,你會感覺到很溫暖而且會發光。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後,你所祈禱的東西都可以實現了。”

    青年人很感激老人,便趕快回村去。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沙灘上檢視石頭,發覺不溫暖也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復一日,月復一月,那青年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始終也沒找到溫暖發光的“心願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樣,在沙灘開始撿石頭。一發覺不是“心願石”,他便丟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青年人哭了起來,因為他剛才習慣地將那顆“心願石”隨手丟下海去後,才發覺它是“溫暖”的!

    從上文這則小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習慣對於人的重要性,不注意自身的習慣會讓你錯失很多的成功的機會。

    孩子需要養成的習慣有很多,如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禮儀習慣等。接下來就為各位家長羅列不良的習慣,各位家長一定要引以為鑑,從小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將會讓您的孩子受益終身。

    2

    孩子不良學習習慣

    1、無法主動獨立學習,過於依賴父母。從小就需要爸爸媽媽陪讀,不會寫的字要家長寫給他看,不會做的題家長做給他看,無法獨立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2、無法保持注意力,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自己看書學習,甚至考試做題時總容易走神、胡思亂想。

    3、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孩子聽課從不記筆記,回家就忘記老師今天上課的內容和要點。

    4、知識滿足於一知半解,理解得也不夠透徹,並且不會提出疑問和尋求答案,導致問題越積越多,影響學習的效率。

    5、做完作業不收拾學習用品,也不會提前準備好,第二天所需的學習用品,常常因為丟三拉四而花很多時間去尋找和收拾。

    3

    孩子不良生活習慣

    1、挑食,只吃自己愛吃的食物,導致無法從各種食物中獲取機體所需的營養。

    2、睡前習慣不刷牙,這樣口腔容易滋生細菌,有害口腔的健康。只有牙好,孩子胃口才能好。

    3、飯前便後不洗手,容易把細菌帶到胃腸裡,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等症狀。

    4、賴床,孩子晚上休息時間不宜太晚,最好制定一個休息時間表,讓孩子能夠有充足的睡眠,以免影響明日的精神狀態。

    4

    孩子不良禮儀習慣

    1、到別人家做客時,未經主人允許,不要隨意亂翻東西。

    2、坐板凳要雙膝併攏,雙手放在膝蓋上,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千萬不要雙腿張開、或翹起二郎腿。

    3、到別人家做客,不管主人燒的飯菜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都要發出真誠的讚美,表示好吃,以示尊重。

    4、用餐完畢,最好幫主人一起收拾餐桌;即使對方不讓幫忙,也要有這個舉動,以示感謝。

    5、接電話,第一句話要說“你好”,接聽完畢後,要讓對方先掛電話;假如對方讓你先掛,說“再見”後,停頓3秒再掛。

    7、別人為你添茶、倒水或提供服務時,一定要欠身坐起或用手扶扶杯子,以示尊重。

    8、對人友善,時刻保持微笑。這是世界通行證,不分國界,不需翻譯,永不過時。

    5

    總結

    要想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少不了父母從小的教育。因此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家長千萬不要用兩套標準來執行,父母一套,孩子一套,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和父母標準是一樣,父母也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而對孩子降低要求,這樣會害了您的孩子,希望廣大家長引起重視。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經過長期地堅持,希望廣大家長朋友能夠和孩子一起努力!

  • 16 # 覺父

    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 17 # 滿心歡喜2017

    我想是因為3歲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和性格趨勢已經行成了吧。所以會大機率的判斷他們長大了也會繼續保持。但是人終究是可以再自我塑造和自我成長的。

  • 18 # 似鏡還塵

    跟心理絕對是有關係的,那心理跟什麼有關呢,我覺得跟家庭環境和帶他的人有關,怎麼教育,給他怎麼樣的愛,對他的心理塑造都是有必定的關係的

  • 19 # 心理諮詢尹國強

    小孩兒三歲看大,通常人們理解的是,孩子在小的時候養成的性格,脾氣秉性會延續到他成年,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好的性格脾氣秉性,那麼當他長大以後也會延續這種好的性格。 反之則不好。 但這個社會發展是很快的。除了家庭。學校能夠影響一個孩子的性格和人格以外。 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覺醒。 家長持續不斷的自我的成長。重新認識理解家庭孩子教育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的進步。都對父母怎樣去更好的教育孩子有一個積極的更好的幫助。 當一個孩子在學校裡接受教育。 以及踏入社會。都會與環境互動的過程當中去改變自己,成長自己。 要讓孩子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以後遇到挫折的路上,他會越挫越勇,更加堅強,而這正是一個成年人與小時候的自己不一樣的根源。

  • 20 # 和本博士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三歲確實是可以看老的。

    我們從三個角度出發來看。

    一個是從孩子本身,

    孩子3歲已經有了很多概念。

    從遺傳的角度來說,

    大多數人聰明不聰明、好看不好看、

    活潑不活潑、與人相處的秉性,

    基本上都能看得出來一些。

    有些孩子真的就是天生不好動,

    有些孩子恨不得半夜兩點都蹦躂;

    有些孩子天生對音樂敏感,

    而有些孩子看見數字就感興趣.....

    這些天賦上的東西,如果家長細心觀察,

    其實是可以看到一些東西。

    這些孩子本身天賦方面的,

    那些孩子好動,那些孩子喜靜,

    那些孩子敏感,那些孩子聰明。

    到了這個年齡,都會有所體現。

    之前看一個三歲多的小朋友,

    性格就是很文靜的,喜歡一個人畫畫,

    同樣是一起送去兒童繪畫班,

    但是明顯的能感覺對別人是隨手塗鴉,

    而他是有色彩感、輪廓的,

    對於物體的比例,也是比較和諧的。

    其他的小朋友是歪歪扭扭的,甚至亂作一團的線,

    但是這個小朋友就是畫得比別人好,

    同時也更加有耐心,能坐下來靜畫更長的時間。

    02

    另外一個角度,

    就是家庭環境的問題。

    孩子3歲的時候,

    處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基本上也是確定了。

    父母要離婚也早離婚了,家庭有什麼矛盾,

    能忍的估計也忍下來了。

    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3年的時間,

    基本也會形成影響了,

    父母是和諧、關愛孩子的,

    還是對待孩子打罵、製造壓力的,

    3年多的時間,基本上可以看得到後果了。

    很多心理學家和心理流派,

    都會提到,現在出現的問題,大都是童年的創傷。

    舉一個例子,

    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挑撥離間”。

    怎麼說呢?因為他的父母的對抗關係,

    總是要一方勝過一方,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這樣。

    剛剛開始的時候,

    不管是送到爺爺奶奶家,還是外公外婆家,

    長輩問“是爺爺奶奶好,還是外公外婆好啊?”

    小孩子開始的時候都會回答“對我都好啊。”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

    長輩再問的時候,在爺爺奶奶家,就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好。

    在外公外婆家,就說是外公外婆好,爺爺奶奶不好。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

    因為兩家人都爭搶著到底是哪家人更好一些,

    孩子在就懂得了,“長輩們互相競爭,我就會過得好一點。”

    在無意識中,就學會了挑撥離間長輩們之間的關係。

    03

    還有最後一個角度,

    等到孩子3歲大的時候。

    父母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幫助,

    基本上也能看得到了。

    大多數父母已經工作兩三年了,

    年齡大概都在30歲左右,

    這個時候在事業上也基本上看得到潛力在哪裡了,

    是基層員工、小領導、中層、高層,

    能不能升上去,基本上看得到潛力了。

    當老師、學者、技術人員的,

    也基本上知道自己能不能成為領域裡的專家,

    這些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

    家裡做生意的,能不能做大,

    心裡也是有數了,

    到底是小生意還是做大。

    這些就是命的東西,

    孩子無法改變的事情。

    打個比方,

    可能同樣的具有鋼琴天賦的孩子,

    出生在有錢人的家庭,家長有錢給孩子上課、請鋼琴老師。

    而出生在農村的貧困地區的家庭,可能不僅天賦沒被發現,

    還要幫父母做一些簡單的手工活,天賦更加無從發展了。

    等長大以後,富人家的孩子,再怎麼差,父母都有能力讓孩子混口飯吃。

    而經濟不富裕的孩子,又沒有什麼智力天賦的話,可能一輩子打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孟頫書法真的有那麼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