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曉兒
-
2 # 中孚鑑
《水滸傳》中的公孫勝,綽號入雲龍,他還有一個道號,叫一清。其曾和晁蓋等七人劫取生辰綱,後又和晁蓋一同上了梁山。林沖火併王倫後,公孫勝在梁山的位置則一直在吳用之下。
梁山大聚義後,當時主持羅天大醮、挖掘頭領排名的石碣碑就是公孫勝。換而言之,梁山的排位坐次,可能就是宋江、吳用、公孫勝一手安排的。
在排定坐次時,公孫勝位列天罡星之中,總排定之第四位,僅次於宋江、盧俊義、吳用三人。公孫勝是道人的身份,頗有閒雲野鶴之感,正好對應他的星號天閒星。他的職務則是掌管機密軍師。
後來梁山接受招安奉命征討四方,雖然在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時大獲全勝,梁山兄弟無一人折損。但在之後征討方臘時,梁山兄弟卻死傷無數,有幸還京的很少很少。其中梁山正副首領宋江、盧俊義,雖然最後得以回京受封,但後來還是被奸臣所害。
那《水滸傳》中的公孫勝結局如何呢?
公孫勝是道人,他後來看透一切,就提前抽身而去。他向宋江辭行反回薊州,從師學道、侍養母親,得以善終,所以他的結局還是不錯。
公孫勝這個人很精明,他不止一次離開梁山,比如有一次他回鄉探母,最後還是戴宗請他歸來的。
梁山招安後,公孫勝曾隨宋江、盧俊義先後征討過遼國、田虎、王慶。在這幾次戰爭中,公孫勝都是以他的道法制敵。
比如,在征討遼國時,他破了賀重寶的妖法,又以五雷天罡正法,幫助宋江大破太乙混天象陣。徵田虎時,公孫勝以道法敗喬道清、馬靈之法。征討王慶時,公孫勝以法術打落李助的劍。
不過,公孫勝之後卻未參與征討方臘之戰。或許他已經看到了梁山的未來。梁山在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時,極受天運,梁山兄弟無一人折損。但這樣的氣運不會一直有的,當梁山氣運不在時,就是梁山悲劇的開始。
再則,就算梁山能平定方臘,但朝中的奸臣又怎麼能容的住梁山兄弟呢!到時等待他們的還是悲劇的結局。
公孫勝看清了這樣,再則他也無意功名,故而他就有了退意,而重要的是,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也想公孫勝回到他身邊學道,想公孫勝能極早的離開梁山。或許公孫勝礙於宋江的情面,不好開口離開,但好在羅真人替公孫勝說了。
比如在梁山徵遼時,羅真人就讓公孫勝隨宋江一起去建功,但同時又對宋江說,勝利歸來時一定能放公孫勝回山。後來梁山平定淮西王慶,宋江班師回朝,公孫勝想起羅真人的話,於是他就向宋江辭行返鄉,得以從師學道、照顧母親,最後以終天年。
-
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公孫勝是梁山上第一個看清宋江真面目,並且主動退出梁山集團的好漢。宋江征討方臘的時候,公孫勝就已經離開了宋江,跟隨師父羅真人潛心修道去了。在《水滸傳》結尾部分,混世魔王樊瑞和神機軍師朱武在征討方臘回朝後,辭官投奔了公孫勝,跟隨著公孫勝一起修道成仙。
公孫勝上梁山聚義在《水滸傳》原著中,公孫勝是一個近乎神仙的角色,他不僅能夠騰雲駕霧,還能夠呼風喚雨,使用“五雷法”制服敵人。晁蓋奪取生辰綱之後,公孫勝在石碣村施法制造狂風,燒燬了何濤的船隻,掩護晁蓋等人逃出生天。
之後公孫勝跟隨晁蓋逃到梁山泊,林沖在聚義廳火併梁山首任寨主王倫,公孫勝坐上了梁山的第三把交椅,成為了梁山泊較早的成員之一。公孫勝是一個世外高人,能夠洞察人心知曉過去未來。宋江上梁山泊之後,公孫勝知道宋江表裡不一,便藉故離開了梁山泊。
公孫勝二上梁山泊公孫勝離開梁山泊後,宋江在攻打高唐州的時候,遇到了擅長使用法術的高廉。梁山好漢的武功再高,也抵不過高廉的法術,宋江在一籌莫展的情況下,只能讓人去請公孫勝下山。
公孫勝最初並不想回到梁山泊,但是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認為這都是公孫勝的命數,在羅真人的勸說下,公孫勝才最終同意了二上梁山。公孫勝離開羅真人之前,羅真人告訴公孫勝:“遇幽而止,遇汴而返”。後來公孫勝牢記師父的話,果然功成身退,沒有像宋江一樣落得悲慘的下場。
公孫勝離開梁山泊公孫勝二上梁山之後,跟隨宋江參加了征討遼國、田虎、王慶的戰爭。在征討遼國、田虎、王慶的戰爭中,梁山好漢無一人損傷,宋江得意洋洋的將軍隊帶到了汴梁附近,準備進京接受皇帝的封賞。
這時候公孫勝想起了羅真人的話,便主動向宋江辭行,離開宋江回到了羅真人的身邊。宋江想要挽留公孫勝,但是公孫勝絲毫沒有留下的意思,宋江只能含淚送別了公孫勝。公孫勝回到羅真人身邊後,一面奉養年邁的老母親,一面跟隨羅真人修道成仙。
公孫勝的結局《水滸傳》書中並沒有明確交代公孫勝的結局,只說混世魔王樊瑞和神機軍師朱武在宋江遇害後,一起辭官雲遊四海,最後投奔到了公孫勝的門下頤養天年。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是一位神仙,公孫勝本身的法力就不弱,只要公孫勝跟隨羅真人潛心修煉,最後肯定也能夠得道成仙。
-
4 # 瀾石記
《水滸傳》裡的公孫勝自幼習武,學得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道術,江湖人稱入雲龍。當年宋朝太師蔡京過生日,他女婿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書花十萬貫購置金銀珠寶,作為賀禮生辰綱,派青面獸楊志押送到東京開封。這是一筆不義之財,上年梁中書給蔡京送生辰綱,就被江湖中人劫了。這次,赤發鬼劉唐給托塔天王晁蓋報信,公孫勝也主動去找晁蓋,他們會合了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外加白日鼠白勝,上演了“智取生辰綱”。而後,一夥人上了梁山,與豹子頭林沖一起,火併了王倫,佔山為王,名聲大震。
公孫勝既入世又出世
公孫勝作為一個道士,既有江湖之氣,又有出世的一面。他先後兩次離開梁山兄弟,最後沒有回來。第一次是在宋江正式上山後,梁山排位,晁蓋、宋江、吳用、公孫勝坐前四把交椅。根據宋江的提議,新舊頭領分列左右。梁山人員變化較大,成分也比較複雜,宋江顯然贏得了大部分人心。這時,公孫勝提出回薊州看望老母。
當時,凡是在梁山入夥的兄弟,基本都把家眷搬到梁山了。晁蓋戀戀不捨,與公孫勝約定百日後回來。公孫勝也答應拜過師傅羅真人,安頓好老母就回來。宋江問公孫勝:為何不帶人把老母搬到山上,早晚侍奉。公孫勝說老母親喜歡清淨,不便上山。實際這都是公孫勝的託詞,他百日後並沒有回來。直到宋江為救小旋風柴進,受困在高唐州,才派神行太保戴宗在二仙山找到公孫勝。
而公孫勝那時已改叫清道人,隱姓埋名,侍奉老母,聽教師傅,唯恐梁山的人找到他。戴宗和李逵請公孫勝下山時,公孫勝的師傅羅真人說:“吾弟子既脫火坑,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自宜慎重,不可妄為。”中間又有李逵夜殺羅真人,被羅真人懲罰的插曲。最後,戴宗訴說了晁蓋、宋江仗義疏財,替天行道等諸多事,並反覆懇求後,羅真人才放公孫勝下山。臨行前,羅真人要公孫勝牢記八個字:“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公孫勝與梁山一部分人的心願
在羅真人告訴公孫勝的八個字中,“幽”指的是尚屬遼國的幽州,“汴”指的是宋朝東京汴梁,即開封。這也告訴了公孫勝的歸期:到幽州止步,至汴梁返回。《水滸傳》裡交代了公孫勝隨宋江徵遼,而後又去打田虎和王慶,凱旋迴東京後,公孫勝就告辭了。實際打田虎和王慶可能是《水滸傳》後加的部分,要不然打仗怎能不死人呢?打了兩場大仗,一百零八將竟然毫髮無損地都回來了,顯然不現實。所以,去掉打田虎和王慶的內容,公孫勝的歸期與那八個字才吻合。
公孫勝為什麼不跟宋江去徵方臘?羅真人的贈言是個預示,表明了公孫勝的態度——他可以劫取生辰綱這樣的不義之財,殺富濟貧,替天行道。但要公孫勝去打方臘,與同類的起義軍相互殘殺,他做不到,唯有離開,再度避世修行,也得善終。
縱觀梁山好漢,很多人被逼上梁山,也有一部分朝廷命官被宋江拉上山。在對待招安的態度上,這些人是不同的。公孫勝最先看到了結局,也最先離去。之後,經過一系列征戰,梁山一百零八將大部分陣亡或病故了,只有一小部分人捱到立功受封。這時候,這些人再次面臨選擇:眼前既有衣錦還鄉、封妻廕子,更有風險莫測。
在杭州六和寺,魯智深圓寂了,武松不願進京,林沖病癱,都留在了六和寺。燕青勸昔日的主人盧俊義離去,以免禍到臨頭難走。盧俊義不聽,燕青便悄然離去。之後,李俊裝病,和童威、童猛奔向海外。接著,戴宗辭官到泰安州岳廟出家,阮小七被免職為民,柴進和李應稱病去職,裴宣、楊林受職求閒,鄒潤、蔡慶、蔣敬、穆春等人都去做了百姓。朱武和樊瑞的歸宿與公孫勝有關:他們兩個做了全真先生,雲遊江湖,去投公孫勝出家,以終天年。
結合宋江和盧俊義被害,李逵、吳用、花榮的結局,可見梁山好漢功名利祿難求,為官者善終的寥寥。還莫如招安立功後不受封,求得餘生平安了。所以,公孫勝的選擇是明智的,與梁山一部分人的心願不謀而合。
-
5 # 水滸哥
公孫勝一生學道,是羅真人的嫡傳高徒,自小云遊四海,可謂學業有成。他的道法在梁山的對外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更是所向披靡,斬盡妨礙梁山前進步伐的一切妖魔鬼怪。最後隱居山泉,得道成仙。一生飄忽不定,來無影去無蹤
公孫勝自從組織七星聚義,劫取生辰綱後開始展示出他的才華,一步步按自己的節奏完成蒼天賜與他的使命。他內心一直保留著出將入相的傳統價值觀,可惜世道沒有給他實現抱負的空間與條件。他一直在生命的實踐中摸索人生價值,在凡塵與半仙中飄忽,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生活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崇文尚武,年少勵志出鄉關公孫勝少年時期就懷才不遇,按照宋代的男兒當自強的世界觀,他日學文夜習武,立下了遠大的抱負,他有著為國效力的理想情懷。由於他悟道較早,天賦使然,這方面的才能逐漸掩蓋了其他的特長。他把自己報效祖國的才華貢獻給了梁山,實現了個人價值與理想。
見好就收,步入巔峰悄然離場當他隨著梁山事業的發展,對時世的把握愈加成熟,他也更加懂得了自己內心深處需要什麼。他一步步跟宋江合作,聯手吳用,打下了梁山可以與朝廷抗衡的資本。但他還是明白,反貪官汙吏不能反國家政權的深刻道理,在自己權力與抱負基本達到巔峰的時期,他感覺到了結局的不理想,也無法改變事實的殘酷,在深思熟慮後,藉著月色飄然離開了政治的權力遊戲核心。
歸隱林泉,野鶴朝露合一公孫勝的結局可謂完美,既實現了作為一個凡人該懷有的夢想,又超凡脫俗,在紅地毯的回眸一刻,出世歸隱。他的一生張弛有度,大開大合,懂陰謀而用陽謀,識破而不道破。可謂人生一大贏家,他的結局是梁山好漢裡堪稱一絕的,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實現了公務員職位政府領導的認可。辭官回家後繼續修道養性,頤養天年,成仙駕鶴。
-
6 # 文化一家人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特意重新翻閱了《水滸傳》原著。
《水滸傳》比較流行的有三個版本,分別為七十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回本。
據相關專家學者研究表明:
《水滸傳》七十回本,是明末清初的金聖嘆按照他個人的好惡,簡單粗暴地把原著攔腰斬斷肆意改編,與原著已經是面目全非,因此在世面上流傳極少。
《水滸傳》百二回本,是後人把王慶田虎等與原著毫無關聯的內容強塞進去,造成結構失衡、語言粗糙、情節生硬,讀上去既疙疙瘩瘩,也減弱了原著精彩部分的魅力和主旨意義。
在此基礎上,回答公孫勝最後的結局出處,也只有按照百十回本的描述才最為靠譜。
在《水滸傳》原著中,公孫勝是個神秘費解的人物。他的履歷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動出山,想幹大事。
生辰綱是大名府梁中書孝敬他老丈人東京蔡太師的生辰壽禮。它是民脂民膏,是不義之財,這個是毫無疑問的。公孫勝千里迢迢從河北薊州趕到山東晁蓋家裡,攛掇晁蓋奪取生辰綱。
公孫勝作為出家的道人,本應六根清淨遠離紅塵。可是他竟然有此舉動,說明他是個不甘寂寞想幹大事的人,
事實上,公孫勝上了梁山以後,理所當然地坐上了第三把交椅,進入了梁山的領導層,為他實現幹大事的宏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離心離德,萌生退意。
宋江被晁蓋帶人從江州法場劫上了山,坐上了梁山第二把交椅。此時的公孫勝自然從第三把交椅退後到四把手的位置。
這時,公孫勝突然提出要回鄉探母。在這個節點上,好多讀者理解他是看透了宋江日後必走招安的路子,所以要遠離宋江,重回隱士修煉的老巢。
我認為,這樣理解有些過於武斷。理由是,此時的宋江剛剛上山,晁蓋大寨主的羽翼尚且豐滿,宋江還沒有到大顯神威的時候。
而公孫勝之所以選在這個時候離開,主要是覺得宋江和晁蓋吳用是生死之交,而他作為外來的四把手,在梁山的作用必然日漸式微,沒啥施展的空間了。所以才借坡下驢,向離開梁山的路子過渡。
當時,宋江曾提出把他母親接上山來享清福,公孫勝婉言謝絕。晁蓋希望他百日內能夠返回,等於是給了他百日的假期。他也滿口答應。實際他一去不回,直到梁山攻打高唐州受高廉的法術所阻,才派戴宗李逵下山去請,他仍然是左右推拖,最後被逼無奈才捏著鼻子回來了。
三、“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公孫勝的返回是有條件的。即師傅羅真人的八字偈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結果,在北伐遼國(幽州)返回東京汴梁之後,公孫勝便沒有繼續參加南征方臘,又以探母修道為名,飄然而去了。
此時的宋江也已看明白,公孫勝探母修道是假,遠離官祿躲避滅禍才是真。用大白話說:不跟他宋江玩了。
結果也正如公孫勝所料,梁山人馬南征後損兵折將,宋江和盧俊義也被奸臣毒死。而此時的公孫勝悠哉遊哉,已經修煉成神仙了。
總結:
在《水滸傳》原著中,公孫勝算是108人中的另類。別人不論是對招安贊成還是反對,都全程參加了南征。唯獨他先期脫離了隊伍,走上了另一條他所認為的陽關大道。至於他這條道路孰是孰非,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7 #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中的入雲龍公孫勝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從來就沒有被正確的解讀過。一說到公孫勝的去向,一定是續書《徵四寇》寫的那樣,在征討王慶凱旋途中,即將進入汴京時,公孫勝不辭而別。後來,在薊州二仙山修道,不知所終。
續書這樣寫,是因為在前七十回“公孫勝鬥法破高廉,黑旋風下井救柴進”這回書中,羅真人囑託公孫勝時說的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所以,公孫勝遇到汴京時就“還”了。但是,公孫勝“逢幽而止”了嗎?
僅從這一點看,就可斷定續書篡改了原著,公孫勝如此結局絕對不是施耐庵的原意,一清先生絕不可能半道棄梁山好漢而去,必將與一百單八將戰鬥到最後一刻。
那麼,以施耐庵的故事來講,公孫勝的結局又會是怎樣的呢?
公孫勝是張天師虛靖先生的徒孫梁山大聚義排定座次後,容與堂本《水滸傳》有一首贊詩,專道梁山一百單八將聚義梁山。這首贊詩的核心內容就是“等貴賤、均貧富”,呼群保義,替天行道。其中有這樣一句,道明瞭公孫勝來歷的:“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
這句話中的“神孫”,說的就是公孫勝。
放走妖魔的張天師是被神化了的化外高人,能夠駕鶴雲遊,呼風喚雨,公孫勝就是他的徒孫。
僅憑一句贊詩就斷定公孫勝是放在妖魔的張天師徒孫,恐怕沒有說服力,要證明這一點,還需回到文字來找出依據。那麼,施耐庵哪裡又寫到了公孫勝與張天師的關係了呢?
卻說羅真人放公孫勝去高唐州對付高廉,救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但是,公孫勝的法術與高廉一般,此去恐怕不一定能收拾這個高唐州太守。於是,羅真人給公孫勝傳授了“五雷天罡正法”。
什麼是“五雷天罡正法”?這個法術並非施耐庵隨手一寫,而是苦心孤詣的設計,可謂表述《水滸傳》替天行道主題的一個重要符碼。
《水滸傳》中寫的是宋仁宗嘉祐三年誤走的妖魔,但放走妖魔的,卻不是宋仁宗時期的張天師虛白先生,而是宋徽宗時期的虛靖先生。施耐庵這樣寫,其中的一個隱伏線索就是針對公孫勝的,公孫勝就是虛靖先生的隔代嫡傳帝子。
簡說“五雷天罡正法”之所以說是“簡說”,是因為我在“水滸無間道”這個專欄中正詳細介紹公孫勝,此處不便劇透太多。
上文講到,羅真人傳授給公孫勝“五雷天罡正法”,這就說明羅真人就是張天師虛靖先生的徒弟,執行引誘洪太尉誤走妖魔任務的上清宮住持真人。為什麼呢?
虛靖先生是宋徽宗時期的第三十代嗣漢張天師,九歲嗣教,他就是道家最高法術“雷法”的發明者,曾經以“雷法”為宋徽宗除掉了鹽池怪蛟。雷法,在《水滸傳》中被寫作“五雷天罡正法”。
因而,張天師、羅真人、公孫勝是三代師徒,奉命執行道家雷部放走妖魔,“替天行道”的使命。
為何又是執行道家雷部的使命呢?
書中說,趙匡胤是上界霹靂大仙,因“天道迴圈”而下界“替天行道”,掃滅五代狼煙,開創天下太平,為百姓解除縲紲之厄,讓百姓“受了些快樂”。
既然是“雷法”,那麼,張天師虛靖先生就是霹靂大仙的下屬了。“霹靂”不就指的是“雷霆”嗎?趙匡胤是管雷霆的,雷霆是道家認為的宇宙間最具威力的自然現象,“雷法”當然就是道家的最高法術了。《水滸傳》中的最高法術,就是“五雷天罡正法”。
如此一系列的符碼連起來解讀,難道說的是趙匡胤主使,讓張天師放走了妖魔,來禍害自家子孫的江山?
公孫勝是梁山“替天行道”的總監軍《水滸傳》的開篇故事講的是“替天行道”,趙匡胤因為“感得天道迴圈”便下界蕩平五代十國,結束“紛紛五代亂離間”的戰亂歷史。
講到五代十國曆史時,施耐庵寫了一首寓意非常深刻的、足可統領全書的五言絕句: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這首詩本身說的就是“天道迴圈”,以天地生成之數、大衍之數來詮釋“五行終始說”,闡明“天下太平,四方無事”就是“天道”。五代十國有槍就是草頭王,皇位傳承違背天道迴圈之理,天下不太平,百姓遭縲世之苦。於是,趙匡胤出世,“替天行道”。
但是,到了趙光義這代,又違背了“天道迴圈”之理宋太宗涉嫌謀殺親兄篡位,又涉嫌偽造“金匱之盟”,又違背“金匱之盟”,沒有把皇位傳回給趙匡胤的兒子。
違背“天道迴圈”,就是失道,於是,霹靂大仙放出天罡地煞“替天行道”。此時,北宋已經不是趙匡胤的北宋了,而是趙光義這一脈的江山社稷。雖然在宋哲宗之前,依然是“那時天下太平,四方無事”,但是,禍根已經在宋真宗時就埋下了。
然而,道家的“天魁星”差一點就被趙光義的子孫所“戲(二龍相戲)”,在九天玄女廟威逼利誘宋江“替天行道,輔國安民”。
我在其他文章中,詳細解讀過九天玄女廟的故事,以“嘉祐三年三月初三”、偽天書等資訊,揭秘了九天玄女隱喻的是宋真宗、宋徽宗這“二龍”。
宋真宗曾經給真武大帝上尊號,又瘋狂崇道,偽造三卷天書符籙,這朝皇帝的廟號便與此有關。三月初三是真武大帝的誕辰,宋江所得天書就是三卷偽天書。
即便真有“金匱之盟”,那麼,按照這個盟約,趙恆就不能做皇帝了。因而,北宋的“妖魔”就以真武大帝誕辰作為時間節點,轟然出世。
宋江接受了九天玄女的偽天書,公孫勝知道後,立即返回薊州九宮縣(照應“都來十五帝”),去向羅真人“報告”了。
於是,羅真人在公孫勝二次出山時,特別囑託他回梁山後,要把住根基,救宋江“替天行道,保國安民”。
公孫勝肩負如此使命,他會半途逃跑嗎?
公孫勝將與梁山好漢“上應天星”“保國安民”與“輔國安民”雖然只差一字,但說的卻是兩回事。道家天罡地煞不輔佐違背“天道迴圈”的國君,但要保霹靂大仙的“天下太平”之國。
《水滸傳》中說,宋徽宗做皇帝,是北宋一次非常錯誤的選擇,也是不符合“天道迴圈”的。原本,宋哲宗死後,按禮律,應當是宋哲宗的同母兄弟簡王趙似繼承大統。但是,此時,又出現了一個“杜太后”之類的人物,以端王仁孝為由,力排大臣之議,立原本只排在第三順位的趙佶做了皇帝。
書中以“孝義黑三郎”隱喻了這件事,還以宋江的“出籍”,暗喻宋徽宗死在異國他鄉,不能葬入祖陵的悲劇結局。列位看官不妨去讀一讀宋江簡介這段文字,宋江根本就不是“三郎”。施耐庵故意把宋江說成“三郎”,是有隱喻的。
道家不輔佐這樣的亡國之君,但卻要“保國安民”。公孫勝完成降魔任務後,梁山立即向金國人佔據的曾頭市發起了攻擊。經過兩次攻打,蕩平了曾頭市。這是梁山好漢抗金的大伏筆,七十回書之後,必定有這樣的英雄故事。
宋江等梁山好漢在大聚義時,再一次提升了“替天行道”的主張,把羅真人糾正過來的“保國安民”改為“保境安民”。
此時,雖然還是趙光義一脈做皇帝,但是,因為金兵的入侵,北宋境內遭到戰火塗炭,百姓再受縲世之厄。於是,社會矛盾發生根本性轉變,道家雷部放出來的天罡地煞便高舉義旗,“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又回到了開頭的故事中。
梁山好漢改變初衷,在外寇入侵時,依然“保境安民”。施耐庵不再計較“天道迴圈”而昇華“替天行道”,這就是《水滸傳》最可貴之處,是施耐庵人文精神與家國情懷的高度體現。
不幸的是,續書惡意反轉《水滸傳》,把梁山好漢寫成了向“妖魔”跪求招安的投降派。於是,公孫勝便脫離了梁山隊伍。
施耐庵早就寫得非常清楚,公孫勝也是三十六天罡之一,是梁山執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綱領的總監軍,難道在抵禦外侮的抗金戰鬥中,他會中途退出嗎?
梁山好漢原本是真武大帝降妖伏魔之後,交由大唐洞玄國師鎮鎖看管的妖魔。經過“還道”斬斷了魔心,成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正果。因而,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將按照他們在大排名時所對應的星煞,全部重登紫府“上應天星”,迴歸本位了。
施耐庵分明以公孫勝上應“天閒星”,如果公孫勝中途叛逃,三十六天罡豈不是少了一顆星嗎?
續書作者不知天道,最起碼是不知天文,無知者無畏,竟然要擊落北斗星群中的一顆星。這豈不是胡言亂語嗎?
-
8 # 嘗試客
按《水滸傳》中描述,公孫勝是修道之人,在攻打方臘之前就歸隱,帶著徒弟找老師修道去了。
他的離去也代表了水滸108將的散夥,後面死傷無數,人員逐漸離開也是從他離開開始的。
再後面就沒有出現,說岳全傳中水滸好漢出來有幾個,他也沒有描述。
按這個推斷,應該是專心修道,得道成仙,或終老山中。
算是水滸108將中結局不錯的一個。
-
9 # 使用者吉祥如意392
道術高深世所罕,
七星聚義美名傳。
智劫辰綱起水泊,
勇退官兵興梁山。
呼風喚雨人悚懼,
驅魔蕩妖敵膽寒。
功成不把紅塵戀,
隱退江湖享晚年。
-
10 # 萌二青年
水滸傳裡公孫勝幾次脫離梁山,第一次是眾好漢,江州劫法場救宋江之後,他那時候看出宋江日後做了梁山之主,必定會為了自己的前程,光宗耀祖,必回接受朝廷招安。他那時候借回家探母為名,藉機回薊州跟隨師傅羅真人繼續修道。進而梁山人馬為救柴進,攻打高唐州,受困高廉所布八卦陣,不得已讓李逵,戴宗,去薊州請公孫勝,公孫勝回來做法,大破八卦陣。
第二次,平定淮西班師以後,梁山事業正盛,公孫勝已想到將來梁山眾兄弟結局,必是兔死狗烹。公孫勝於是辭別宋江梁山眾兄弟,回到薊州繼續修道去了。公孫勝能想到未來的結局,這跟他在梁山與軍師吳用對話,便可而知。而此時離開梁山,兄弟們不會因為不愉快而傷心,自己也能全身而退。
最後宋江徵方臘歸來人員還剩下正偏將左三十六人,公孫勝能看到未來,提早離開還是對的。一百二十回本小說中寫道,神機軍師朱武去找混世魔王樊瑞,教其道法,共同修道,做了全真先生,然後雲遊四海。最後雙雙去了薊州,投奔公孫勝出家,三個人一起修道,最後三個人都得道,修成正果,以終天年。
-
11 # 破空疾羽
我對於水滸傳不太瞭解,所以去網上查了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
為給岳父蔡京慶壽,大名府留守梁中書大肆搜刮民財,共得十萬貫金珠寶貝,名曰“生辰綱”。公孫勝得知訊息後,激於義憤,往投晁蓋獻劫奪之議,遇劉唐,吳用,阮氏兄弟,風雲際會一拍即合,七星聚義,遂成智取生辰綱之舉。石碣村一戰,運用所學道術巧運長風火燒絲官軍這春立下頭功,上梁山後助晁蓋火併王倫,開水滸寨基業。後中途省親回家,宋江大戰高唐州,為高廉妖法所敗,戴宗李逵,上九宮縣二仙山相請,奉師傅羅真人之命,二次下山,大敗高廉,石謁天文位列天閒星,與吳用共為軍師。
梁山伯全夥受招安後,於平大遼途中回九宮縣二仙山見師尊羅真人,尊師囑助宋江平定田虎,王慶,曾於陣前鬥法,大破田虎部下術士喬道清,並收其為弟子,梁山人馬攻打高唐州時,高廉手下有300飛天神兵,高廉會用妖法,使宋江損兵折將,吳用讓宋江請公孫勝來破高廉,公孫勝是羅真人的大徒弟,名曰清道人,與高廉鬥法,大獲全勝,高廉駕起一片黑雲想逃走,被公孫勝用法術從雲中打落後殺死,宋江率梁山好漢鬧華州後,路過徐州沛縣芒碭山,被能呼風喚雨的混世魔王樊瑞,八臂哪吒項充,飛天大聖李袞阻攔,公孫勝見芒碭山的盡是青色燈籠,就只有會妖法人在內,公孫勝獻計用法術破了三人,勸他們歸順梁山,建立奇功偉業,在梁山伯英雄排名第四,封為掌管機密副軍師,宋江受招安後,公孫勝回薊州老家,淮西平定後,遵師命辭別眾兄弟,功成身退,回家奉母,修習道術,如見首不見尾的入雲神龍,從隱居在山林泉石之中。他也算是一百零八將中的人生贏家了,畢竟他們中能善終的人有多少呢?
-
12 # 程硯767
水滸中描述“入雲龍”公孫勝,在宋江帶領一眾兄弟接受詔安時,未同梁山“兄弟”一同接受詔安。而是按照師傅羅真人的指點,回到家中侍奉老母,潛心修煉道術。
公孫勝既有練武之人的豁達與樂觀,又具有修煉道術的“神通”與淡泊心態。水滸中公孫勝的首次出現,是向托塔天王晁蓋通報,生辰綱的機密資訊。公孫勝因知曉生辰綱用途,出於義憤,同晁蓋眾人一道,智取生辰綱。可以看出“入世”前的公孫勝雖然修煉道術,接受了“不入世俗的道家禮法”,仍有一顆仁義之心,能夠超出了所受禮法的約束,踐行了武人的俠義的精神。
公孫勝在梁山的地位很高,是排名第四位的天罡星,但他對名利 地位並無奢求。在梁山大破高唐州前,因母親需要奉養,曾一度離開梁山,迴歸原籍河北薊州(今天津地區)。後經過神行太保戴宗的一再懇求與“感情脅迫”,重情重義的公孫勝再次回到梁山。
在梁山接受詔安時,公孫勝不留戀地位,飄然下山,侍奉母親精研道術。公孫勝在水滸中的形象,正向江湖中送給他的綽號一樣“入雲龍”,謂之龍者,不露真身,藏身於雲雨。
-
13 # 榮導有戲
公孫勝是最早退出梁山的好漢,也是最後結局最神話的好漢之一,梁山好漢有兩個結局很神話,第一個就是公孫勝,據說最後得道成仙了。第二個是魯智深,最後圓寂得了正果。
公孫勝是晁蓋派系的英雄,和晁蓋、吳用一起上的梁山,但後來宋江出現,梁山集團一把手的地位,逐漸的轉向了宋江,晁蓋被架空,吳用投靠了宋江,公孫勝看出了梁山集團內部矛盾的隱患,選擇主動脫離組織,以奉養老母為名,下山遠離爭鬥,兩面都不得罪。
後來梁山遇到了危機,公孫勝才出手相助,這才第二次上了梁山。但公孫勝第二次上梁山,性質已經變了,公孫勝上山前,師父羅真人提醒他“逢幽而止,遇汴而還”,意思是公孫勝打到幽州就停止,到了汴梁就可以回來了。
所以公孫勝第二次上梁山,其實是羅真人把徒弟借給梁山而已,公孫勝完成了他的任務,就得回去繼續修煉仙法,不參與人間的爭鬥。
所以公孫勝在梁山軍征討方臘前,就返回了薊州,從此潛心修道,據說後來得道成仙了,他是水滸傳中結局最神話的好漢之一。
-
14 # 明德尚行
水滸傳中,108將,公孫勝名列第四,雖然沒有武松、李逵名聲大,但是本事並不比他們小。智取生辰綱,他是關鍵人物之一。石碣村火燒戰船,功勞不小。
後來,宋江被朝廷抓住,公孫勝和吳用等出謀劃策,從法場劫走宋江,從此正式加入梁山,成為機密軍師,先後在高唐之戰、討伐田虎等戰中大顯身手。
作為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公孫勝的故事還不止這些,但他不慕名利,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於巔峰處隱退。
平定淮西后,宋江班師回朝,駐紮在東京城外陳橋驛。公孫勝想起羅真人“遇汴而還”之語,便向宋江辭行,返回薊州二仙山,“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
-
15 # 鄧眼看世界
水滸好漢一百零八位,公孫勝名列第四,雖然因為某些原因沒武松、李逵等人有名,但本事卻不比他們小。施耐庵寫了不少公孫勝的故事,下面就說說其中最著名的幾個。
第一個公孫勝的故事就是“智取生辰綱”,提到生辰綱,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這是晁蓋的功勞。其實不然,晁蓋固然是重要參與者,但公孫勝在這個事件中也是關鍵人物之一。其實,公孫勝早就看不慣蔡京的作為,且認為這些錢財取之無道,所以密謀劫取。但單憑他一人之力很難成功,於是便去找當時頗有名氣的晁蓋商議,這才知道,不僅是晁蓋,阮氏三兄弟也早有劫取的打算。於是,公孫勝和吳用、晁蓋等六人結為兄弟,等於說以後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了,從此須肝膽相照。隨後,七人一起謀劃,製造了驚天動地的劫取生辰綱事件。
公孫勝的故事之二便是石碣村火燒戰船。公孫勝這個人常常被拿來和諸葛亮比,實在是因為他們有不少相同之處。諸葛亮曾經借東風火燒曹操戰船,公孫勝也玩了一把“祭風”的遊戲。官軍戰船進攻石碣村,公孫勝巧借風向火燒官軍船隻,在此戰中立下大功。助劉唐火燒戰船後,公孫勝與梁山中人來往更加密切。後來,宋江被朝廷抓住,公孫勝和吳用等出謀劃策,從法場劫走宋江,從此正式加入梁山,成為機密軍師,先後在高唐之戰、討伐田虎等戰中大顯身手。
作為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公孫勝的故事還不止這些,但他不慕名利,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於巔峰處隱退,因此比宋江等人多活了些年頭。
無論在什麼年代,江湖上論資排輩總是很流行的,水滸樑上也不例外,108名大將各個都有排名。公孫勝是梁山資格最老的人物之一,早在宋江上山之前就是梁山“三巨頭”之一,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宋江當了大哥以後,公孫勝排名從“第三”跌到了“第四”。
話說當年,公孫勝和晁蓋、吳用等八人劫取生辰綱後,一起跑到水泊梁山做“聚義”,其實就是“造反”,且不管性質如何,在江湖上混就要講究個名頭。於是乎,名聲在外的晁蓋當仁不讓地做了龍頭老大,盧俊義也毫不客氣地坐上了二當家的位置,於是技能無雙的公孫勝就成了三當家。不過,這個三當家也沒當多久,因為日後梁山的頭號人物宋江馬上就要上山了。說道宋江上梁山,這還是晁蓋的意思。在上山之前,宋江就是江湖上一位響噹噹的人物了,他經常仗義疏財,人稱“及時雨”,憑藉這個名頭籠絡了不少人心,因此手下聚集了二十幾位好漢。後來,宋江被官府捉住要被處死,晁蓋令梁山好漢去法場相救,廢了老大的勁終於把宋江舊了出來。
按理說,宋江應該對晁蓋感恩戴德,為他忠心賣命才是,但他卻不是一個甘居人後的人,而且他手下的人比晁蓋還多,憑什麼要聽晁蓋的呢?所以,就這樣一步步地,宋江在梁山的風頭蓋過了晁蓋,後來晁蓋遇險,宋江也只是叫人去打探訊息而已。晁蓋死後,宋江最終成為梁山一把手,公孫勝大概是看出了宋江的心機,就找個藉口逃下山了。直到後來梁山軍攻打高唐,宋江才把公孫勝請回來,給了他個四當家的位置,位居吳用之下。所以,公孫勝排名有兩個,前期是排名第三,後期則是排名第四。
水滸傳中有一百零八名好漢,在被朝廷收編之後,每個人的結局各不相同。宋江被皇帝毒死,此乃結局最為可嘆之人,其他諸人大多是戰死,也有些是病死,還有些被收編為官為吏,繼續為新朝廷效力,也有些自殺於宋江墓前,誓死不降。公孫勝的特殊在於,他跳脫出這種種結局,開創了一個新的結局,便是抽身而去,歸於山田,做一名無牽無掛的隱士,繼續著他的道家之路,這裡不得不提出公孫勝的聰明與明智。那為何公孫勝在如此亂世之中,還能擁有一個這麼不錯的結局呢?
首先,這是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的。公孫勝本是不願意出世,參與到大爭之中的,在他的心裡,信奉的是道家之說,追究的是無為而治。他是真正的道士,可以做到心無旁騖,意隨心生,當初宋江為了逼迫他,甚至以其母為要挾,但公孫勝居然不為所動,從這點上,便能很清晰的看出此人的性格,是不為外物所困的。
其次,公孫勝的歸去時機的選擇很好,這裡不得不再次提起公孫勝之師父,羅真人。羅真人在公孫勝輔佐宋朝皇帝打敗遼軍之後,奉勸他趕快趁此時機向皇帝提出歸隱,也許還能獲得一線生機,不然將會得到慘烈的下場結局。公孫勝本無功名之心,不貪戀權勢,再加之他十分尊敬他的師父,便依照師父的建議,徹底隱退。
小說中對他的結局描述,伺奉其母歸隱於山林,終老一生。
-
16 # 韶華傾夢
公孫勝,自幼好習槍棒,曾拜二仙山紫虛觀羅真人為師。羅真人是一位法力高強的道士,能呼喚天神,知卜未來,實乃是人間天仙。公孫勝師從羅真人,也學得一身道術,能夠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道號一清先生。
當時綠林江湖都喜好給人加上一個名號,而公孫勝因為一手出神入化的呼風喚雨,騰雲駕霧之術,便有了入雲龍這一雅稱。在年輕時,公孫勝混跡在外,雖老母在堂,仍常年雲遊在外。
公孫勝曾和晁蓋、吳用,以及阮小五等人義結金蘭。有一次,梁中書為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金寶,派遣提轄楊志送到東京。公孫勝認為生辰綱乃是不義之財,於是便和晁蓋等人謀劃生辰綱。
當楊志押送生辰綱到達黃泥岡時,晁蓋等人扮作販棗的商人,而白日鼠白勝則負責用蒙汗藥酒來迷倒楊志等人。就這樣,公孫勝等人便劫走了生辰綱,但不久,濟州府尹派三都緝捕使臣何濤來辦查此事。而何濤透過白勝的交代,也得知了晁蓋等人。
在石碣村一戰中,公孫勝施展道術,祭起狂風,火燒官船,打敗何濤。但為了避免官府的進一步緝捕,公孫勝等人只好上梁山。而這個時候的梁山,梁山之主正是王倫。而王倫見晁蓋等人武藝高強,便不肯收服他們。
最後,晁蓋等人只好火併王倫,佔據了梁山。在最初的時候,公孫勝是和吳用一起執掌兵權的。但可惜的是,及時雨宋江也被逼上梁山,而宋江此人腹黑,又得到吳用等人的暗中支援。為了避免捲入鬥爭,公孫勝以探母參師為名,返回薊州不回梁山。
等宋江率軍攻打高唐州時,被太守高廉所擋,一時難以攻克。無奈之下,宋江只好派遣戴宗和李逵前去請公孫勝出山。剛開始的時候,公孫勝一直不願下山。最後,戴宗去哀求羅真人,公孫勝最終才決定出山。
而在下山前,羅真人傳公孫勝五雷天罡正法,而且還特意送給他八字箴言,即“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公孫勝到了高唐州後,用五雷天罡正法鬥敗高廉,助宋江破了高唐州。而且在芒碭山之戰時,還收了樊瑞為徒。
在梁山大聚義,排座位的時候,公孫勝穩坐第四把交椅,星號是天閒星,主要擔任掌管軍密軍師。
梁山接受招安後,公孫勝又跟隨宋江南征北戰。征討遼國時,公孫勝在幽州青石峪破除統軍賀重寶的法術;征討田虎時,在五龍山和喬道清鬥法,而後又以神火破了馬靈的金磚法;征討王慶時,助盧俊義生擒李助。
等到平定叛亂,班師回朝之後,公孫勝突然想起師傅羅真人送給自己的八字箴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最後,公孫勝向宋江辭行,返回二仙山,從此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可以說,公孫勝在梁山中的結局是蠻好的。
-
17 # 使用者李森
《水滸傳》裡一百零八位好漢結局好的不多,其中公孫勝結局是較好的一位。
實際書中早有暗示,三十六天罡星中公孫勝為天間星,再加上他的綽號”入雲龍”就註定他不會是步仕逐官的人物。
《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四本中,公孫勝幫助宋江平了田虎,王慶之後,便向宋江請辭說;“向日本師羅真人吩咐,令小道送仁兄上京,今日功成名遂,貧道就此拜別而去,從師侍奉老母,望仁兄休失言”。見宋江不捨,又說:“若是小道半途相別,便是寡情薄意,今日仁兄功成名遂,此處非貧道所趨,伏望仁兄處分”。話說到這個份上,宋江只得割愛放行了。
公孫勝要離開宋江所表白的很清楚了,咱們志不同道不合,你們要達到的目的不是我追求的目標。
公孫勝躲過了徵方臘一劫,確有先見之明。當梁山平了方臘,弟兄死傷大部,餘者苟且度命之時,公孫勝卻於深山翠谷之中聽師講道,侍俸老母,遠離塵囂,悠哉閒哉,結局豈不美哉?
回覆列表
一,公孫勝的出場具有特殊的意義。
七星聚義,劫取生辰綱,公孫勝與劉唐找晁蓋的目的相同。但公孫勝不像劉唐是在靈官廟裡歇宿了一夜,被雷橫綁到晁蓋家裡的。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公孫勝,是直接打上晁蓋門上來的。
公孫勝不像劉唐那樣,為了十兩銀子手拿朴刀與都頭雷橫廝並。
“不義之財,取之無礙!” 公孫勝旨在取了貪官魚肉百姓的錢財,以打擊亂自上作的宋王朝統治。
想來羅真人的高弟,是奉師命而來,不是簡單的奪了金銀珠寶,好去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而是造成官逼民反的既成事實,為梁山泊起義張目。
就在這亂自上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正義旗幟下,梁山好漢殺官造反,攻城陷地,劫富濟貧,替天行道。
二,宋江上山後,公孫勝離開梁山也具有特殊意義。宋江“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後來到梁山泊,他的父親宋太公、弟弟宋清也被晁蓋派人接到梁山。公孫勝藉此機會,說他自從隨晁蓋上山後,沒有回去見過母親和師父,便辭別晁蓋、宋江要回薊州。
之後,李逵放聲大哭,說他偏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沒有親孃。晁蓋、宋江答應李逵回家接母。
小說《水滸傳》用了大量的篇幅寫李逵下山,“真假李逵、“沂嶺殺四虎”等情節膾炙人口。
而公孫勝拿了行李包裹,眾人送別後去了薊州便沒有了下文。似乎是個閒筆。
但公孫勝在宋江上山之後即離開梁山,而且一去不回,直到梁山泊攻打高唐州,被高廉打得大敗虧輸。宋江不得已派戴宗、李逵到薊州九宮縣二仙山請公孫勝二次上山,大破高廉。
公孫勝這次離開梁山,透漏了一個重要的資訊:
宋江來者不善,之後他將要改變梁山泊的宗旨。比如改聚義廳為忠義堂,把晁蓋殺富濟貧的梁山泊引向受朝廷招安的方向。
公孫勝是明顯反對招安的,他的目的不在封妻廕子,光耀門楣,而在於救民於水火,匡扶正義。
羅真人的首徒,未卜先知並不奇怪!
三,《水滸傳》裡公孫勝的結局。公孫勝是在梁山好漢打冀州結束以後,攻打方臘以前離開宋江他們的。
戴宗、李逵請公孫勝回梁山時,羅真人給了公孫勝八個字的偈語:“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小說《水滸傳》本來是沒有徵王慶、田虎的情節的。徵王慶、田虎共二十回情節的新增與施耐庵、羅貫中在世的時代不符。語言和情節也比《水滸傳》其他內容粗俗得多,不是施耐庵和羅貫中所作。
一百回本《水滸傳》,梁山好漢打了幽州回到汴京,然後便被派去攻打方臘。
“逢幽而止,遇汴而還”,打幽州是徵遼,是反抗外族侵略。這是愛國志士分所當為的。
打完幽州到了汴京,下面就是打方臘。
方臘起義,是“對宋徽宗時期,蔡京、童貫一夥貪得無厭地壓榨人民,賦役繁重,人不堪命的反抗。” 與當初公孫勝請晁蓋領頭劫取生辰綱,是同樣性質的。
宋江打方臘,是煮豆燃萁,兄弟相煎,手足相殘。公孫勝不會參加這種手足相殘!
所以,公孫勝隨宋江打了幽州便辭別眾弟兄,返回薊州,潛心修道。這就是公孫勝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