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楊地攤淘寶明清瓷器
-
2 # 成功始於勤奮9
姜維一計害三賢,講的是姜維,鄧艾和鍾會。
姜維本是魏將,後來歸順蜀漢,聽諸葛亮調遣,是蜀漢後期的一個名將,一生致力於諸葛亮的遺志,要收復中原,所以才有他後來的九伐中原。
只不過蜀國國貧民乏,經過姜維的連年征戰,國力已經嚴重枯竭,同時姜維只是一個將軍,政事和政治方面欠缺,朝中又有宦官專權,最終是雖九伐中原,卻還是功虧一簣。
後姜維和宦官有惡,自己是蜀漢軍隊的代表人物,若因為宦官而讓軍隊有失,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姜維就退守劍閣。
最後魏將鄧艾偷渡陰平,一直到蜀都,姜維遠水救不得近火,後主劉禪最終投降於魏。
鄧艾和鍾會都是魏國後期的名將。姜維投降鍾會,挑唆鄧艾和鍾會的關係,最終鍾會把鄧艾殺了。
然後姜維又勸鍾會自立,學劉備,退守西蜀,又是一個三分天下鼎足之勢。
可是姜維和鍾會的計劃洩露了出去。最終姜維和鍾會也被殺死。
就這樣三國後期的三個名將姜維,鄧艾,鍾會就死了,這就是姜維的一計害三賢!
-
3 # 船長說天下
姜維一計害三賢,講的是姜維,鄧艾和鍾會。
姜維本是魏將,後來歸順蜀漢,聽諸葛亮調遣,是蜀漢後期的一個名將,一生致力於諸葛亮的遺志,要收復中原,所以才有他後來的九伐中原。
只不過蜀國國貧民乏,經過姜維的連年征戰,國力已經嚴重枯竭,同時姜維只是一個將軍,政事和政治方面欠缺,朝中又有宦官專權,最終是雖九伐中原,卻還是功虧一簣。
後姜維和宦官有惡,自己是蜀漢軍隊的代表人物,若因為宦官而讓軍隊有失,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姜維就退守劍閣。
最後魏將鄧艾偷渡陰平,一直到蜀都,姜維遠水救不得近火,後主劉禪最終投降於魏。
鄧艾和鍾會都是魏國後期的名將。姜維投降鍾會,挑唆鄧艾和鍾會的關係,最終鍾會把鄧艾殺了。
然後姜維又勸鍾會自立,學劉備,退守西蜀,又是一個三分天下鼎足之勢。
可是姜維和鍾會的計劃洩露了出去。最終姜維和鍾會也被殺死。
就這樣三國後期的三個名將姜維,鄧艾,鍾會就死了,這就是姜維的一計害三賢!
-
4 # 秋香姐的9527
說的是三國末期蜀國大將軍姜維不甘心蜀國國滅,設下一計謀,其中“三賢”是鄧艾,鍾會和姜維。姜維因為參與鍾會謀反案件被誅殺。
鄧艾奇襲成都,後主投降了。但後主降了不算,姜維大軍還在劍閣與鍾會相持,後主令姜維降。姜維不降鄧艾,卻降鍾會。
他掀動並利用鍾會的野心,鼓動鍾會做第二個劉備。於是,鍾會誣告鄧艾謀反,接管了鄧艾的部隊。此時,已經心在天下的鐘會,與姜維稱兄道弟。
若是姜維忽悠鍾會殺死手下不願反抗司馬氏的將領們獲得成功,蜀國復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最終,鍾會與姜維都死於亂軍之中。
姜維的妻室子女都被殺光,他的遺體被魏兵爭奪報仇,共剖其腹,取得人膽如雞卵,如今,卻只剩一座衣冠冢。
-
5 # 一杯清茶讀歷史
一計除三賢,講的是三國後期的事, 話說諸葛亮死後,找了一個叫姜維的後繼人,但姜維的能力還是可以的,和諸葛亮相比,那就是天壤之別了,再加上後主劉禪的不信任,導致了魏國派的兩名大將,一個叫做鍾會,一個叫做鄧艾,眼看就要大軍到來,兵臨城下之時,劉禪嚇得魂飛魄散,口口聲聲喊的,要投降,姜維不願意,於是姜維心生一計,他和鍾會走的很近,意思嘛,就是說唉,你鍾會有這麼大的能力,你可以學劉備當年,佔領蜀地自己做老大不好嗎?用鍾會的貪念之心殺了鄧艾,但可惜好景不長,鍾會也是平平之才,不多久,鍾會也死了,姜維就慘了,被魏國計程車兵給滅了,死的很慘。
-
6 # 明微
蜀漢將領姜維,原本是魏將,懷疑謀反才被迫投降蜀漢。多受諸葛亮厚恩,立志報效蜀漢,在諸葛亮死後逐漸掌握政權。蜀漢政權中反對北伐的費禕被刺殺後,姜維獨掌大權,開始北伐。總體來說勝多敗少,頗有成效。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伐蜀。當魏將鍾會與姜維相持於劍閣,魏將鄧艾趁機偷渡陰平,直接殺到了成都,後主劉禪投降。姜維也無奈受詔命而降。
姜維在投降時就懷有恢復蜀漢的志向,因此預備好了計謀,以此想來恢復蜀漢。姜維投降鍾會,告訴鍾會本來是他和蜀漢大軍對峙於劍閣,但鄧艾卻趁機逼迫劉禪投降,頭功就成了鄧艾的了。原本鍾會和鄧艾倆人就貌合神離,司馬氏家族又讓兩人互相掣肘,這就更加重了二人間的予盾。鍾會疾恨鄧艾,聽從姜維的方法告鄧艾謀反,隨後直接拘捕鄧艾將其殺掉,這就先除了魏國的一員滅蜀有功大將。
蜀國滅國時有“人口九十多萬,帶甲將士十餘萬,官史四萬”,這雄厚的資源足夠裂土封疆了。鍾會本是三公之子,再加上滅國之功,也想在滅蜀漢後趁機稱王。姜維也趁機遊說鍾會,鍾會手握的大軍和自己的蜀國精兵合兵一處,兩路出兵,出斜谷佔領長安,再用騎兵,步兵分兩路奪取天下。但魏國的大軍早就人心思歸,不願打仗了。因些計謀很快失敗,鍾會和姜維紛紛被殺。
姜維的計謀鍾會相信,其實最關鍵的是姜維本身的才華,姜維北伐屢次戰勝曹魏,鍾會敬畏他。魏帝曹奐曾言:“蜀國只剩下姜維一個人罷了”。姜維被詔命投降時有蜀兵五萬,都是精銳,鍾會根本就沒收兵權,繼續讓姜維統領,可見鍾會對姜維的敬重。
也有人說,姜維一計害三賢,其實是司馬昭借刀殺人,馬馬昭才是最終得利者。
-
7 # 棒槌襖襖
三國時期的“一計除三賢”事件發生在魏國攻滅蜀漢之際。蜀漢滅國後,魏國實際統治者司馬昭屯大軍於長安,採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態勢,利用伐蜀將領之間的矛盾,一舉除掉了功高震主的鄧艾、鍾會以及蜀漢大將軍姜維。其設謀之巧,心機之深,令世人驚歎不已。
公元263年秋,魏國皇帝曹奐下詔攻伐蜀漢,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擔任戰役總指揮。命令鎮西將軍鍾會率軍十五萬從斜谷道進兵漢中;徵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在沓中牽制蜀漢姜維主力;雍州刺史率所部封鎖陰平橋頭,截斷姜維退路。結果,蜀漢姜維擺脫鄧艾軍的圍攻,掌握好時機,迅速從陰平橋頭退回蜀中,據守要隘劍門關。鍾會大軍攻破漢中,進至劍門關下,被姜維守軍阻滯,不能進擊蜀漢都城成都。
十月,鄧艾率所部從陰平郡小路穿插向成都進發,翻越七百餘里的崇山峻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經歷種種艱難險阻,最後成功到達成都附近的江油。蜀漢後主劉禪得到這個情報,心膽俱裂,連忙派人向鄧艾請求投降。鄧艾接受了劉禪的降書,在沒有請示司馬昭的情況下,擅自封拜劉禪為驃騎將軍、扶風王,引起了司馬昭的極度不滿。
劉禪投降後,寫信給據守劍門關的姜維,令其就近向鍾會投降。鍾會一項傾慕姜維的軍事政治才華,此時姜維來降,自然大喜過望。加之鐘會手握近二十萬大軍,志得意滿,萌生了割據蜀地的野心。姜維準備利用鍾會的這個野心,先借鍾會之手除掉鄧艾,自己再殺掉鍾會,復辟蜀漢政權。
此時遠在洛陽的司馬昭對伐蜀眾將領的心思洞若觀火,於是挾持天子,親自帶兵十萬,屯駐在長安。並給鍾會寫信說自己將率軍入蜀,捉拿不聽號令的鄧艾。鍾會得信大驚,認為司馬昭已經懷疑自己了,就趕緊派監軍衛瓘收縛了鄧艾父子加以殺害,並急忙和姜維密謀,準備坑殺不和自己同心的手下將領,自為益州之主。
鍾會、姜維召集眾將,假裝說接到郭太后遺詔,命令自己剪除權臣司馬昭。結果手下將士不相信遺詔之事。鍾會命人坑殺眾將士,眾將士奮起抵抗,和監軍衛瓘所帶部隊內外呼應,殺死了鍾會,姜維力盡勢窮,也被迫自殺。於是,蜀地叛亂平息。
這就是魏國權臣司馬昭“一計除三賢”的故事。兩年後,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廢掉魏主曹奐,登基稱帝,建立了晉朝。公元280年,晉滅吳,中國再次迴歸大一統的局面。
-
8 # 煙雨踏秋殤
作為三國二十四名將中的“天水麒麟兒”——姜維,是一個三國後期爭議較大的人物,他雖繼承了孔明的衣缽,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然而終究回天乏術。
武力強,謀略亦突出,可惜時運不濟,是個生不逢時的悲劇人物。
一計害三賢
姜維臨終一計害三賢,是怎麼回事?簡單回答,蜀滅亡後伯約投降鍾會,然後看穿鍾會野心唆使他謀反。
鍾會感覺有伯約的幫助自己可以成為第二個劉玄德,於是就殺了鄧艾,還想殺掉一批軍中親司馬的武將,但是計劃敗露鍾會跟伯約也被殺了,所以說伯約一個害死了三。
伯約當然算不上歷史上傑出的名將,但他絕對算當時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伯約改變漢中佈防確實為後人詬病。
鄙人也認為確實不該如此,這一事件使得伯約要對蜀漢滅亡負起一定的責任,但把責任都算在他頭上明顯是不對的,而且也不能因此而掩蓋他在這場戰役中的出色表現。
首先是一切事情的起因——去魏降蜀,難道他想降嗎?還是說早有預謀?根本不可能!這還不是要怪伯約的逗比上司。
我一直覺得東漢末年是最後還留有一些士人氣節與君子之風的時代,投降要頂多大的壓力?但是沒有辦法,上邽、冀縣都不放他們進城,葛公追兵至,恐怕姜維本人對他的上司馬遵等人是相當失望的。
而根據傅子記載,伯約本人又是“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他當然是不願意就這樣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命運第一次跟他開了個玩笑,在那樣的情形下,他沒有辦法。
被迫降魏
至於葛公對於伯約的評價,所謂“心存漢室”云云不過是打個旗號,讓伯約的歸順名正言順罷了。
根據魏略的說法也是“維本無去意”,畢竟當時魏國已建, 排除誰都沒想到司馬氏的因素,魏國一統只是早晚的事,若是沒有碰上這個烏龍事件,伯約繼續在魏國做著公務員,就算做的不會很大,畢竟也能安安穩穩度過一 生。
不過命運顯然不會就這麼放過伯約,因為逗比上司馬遵,伯約開始了註定不平凡的大半輩子。
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伯約並不能從心所欲,在這件事上,他的立場和徐庶完全不同,徐庶畢竟也算大半個自由
-
9 # 那年明月
資深三國迷,來回答下這個問題。一計除三賢裡三賢是指蜀國姜維、魏國鄧艾和魏國鍾會。一般認為一計除三賢的主角是姜維,但其實,真正的陰謀者卻是司馬昭,而且不止一計。
首先,事情發生背景。三國末期,人才凋零,魏蜀吳能叫的上名號拿得出手的,也就此三賢了。當時魏國伐蜀,鍾會與姜維在劍閣互相牽制,鄧艾出奇兵直插蜀國心臟,後主劉禪投降,名義上蜀國滅亡。此時鄧艾接管了蜀國的全部資源,佔據益州,居功自傲,直接將原蜀國百官封了職,並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名直接不聽司馬昭的命令了;鍾會佔據成都,仍與姜維軍隊對峙於劍閣。這就是一計除三賢發生的背景。
第一計,反間計。鄧艾控制劉禪後,令劉禪下詔命姜維投降。姜維作為三國末期蜀國名將,當然不會直接向鄧艾投降,他直接來了一招反間計,降了鍾會。很多人不明白反正都是投降,向誰投降不都一樣麼?當然不同。鄧艾認為自己捉了蜀國皇帝,滅蜀功勞都是自己的;而鍾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牽制了蜀國大軍,鄧艾佔領的只是座空城,所以功勞是自己的。二將爭功就給了姜維活動的機會。
姜維投降鍾會後,三人的心裡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姜維是想離間魏國軍隊,伺機復蜀;鍾會手握重兵,再有姜維輔助,期望伺機反魏;鄧艾是不是有反心不得而知,自恃功高蓋主卻是肯定的,這卻是司馬昭無法接受的。
第二計,借刀殺人。先是鍾會借司馬昭的刀殺了鄧艾,然後司馬昭借姜維的刀殺了鍾會。鍾會與鄧艾作為同期名將,他要反,第一個要殺的當然是鄧艾。藉著鄧艾居功自傲的機會,就散佈謠言說鄧艾要反魏。司馬昭原本就忌憚此二人軍事本領,現在坐山觀虎鬥,自然樂呵呵的把刀借給了鍾會,下詔檻車徵艾,於是鄧艾被鍾會所殺。
鄧艾死後,鍾會認為自己大軍在握,佔有益州、成都,又有姜維輔助,普天之下已經無人可擋。在姜維的慫恿下,密謀反魏。當時鍾會已經將魏國將領軟禁起來,到處安插自己的親信,可惜沒有聽從姜維的建議,殺了這些將領,導致事情洩露,自己與姜維反而被這些將領所殺。可憐姜維計謀不成,反而身死。哀哉。這就是一計除三賢的事情始末。
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眾人皆言不可,唯會與吾意同。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晉書》至於為何說司馬昭是最後的陰謀者,因為經此一役,魏國滅了蜀國,而且除掉了鄧艾鍾會兩名名將,司馬昭進一步掌握了魏國政權,是最大的得利者。鍾會與鄧艾的鬥爭司馬昭豈會不知,只是裝作不知,借刀殺人罷了。從一點就可以看出,鍾會殺鄧艾時,司馬昭已經進軍成都,做好鍾會反魏的準備了。
-
10 # 老陳家的汪
姜維一計害三賢是真的,其中“三賢”是鄧艾,鍾會和姜維。姜維因為參與鍾會謀反案件被誅殺。
鄧艾奇襲成都,後主投降了。但後主降了不算,姜維大軍還在劍閣與鍾會相持,後主令姜維降。姜維不降鄧艾,卻降鍾會。
他掀動並利用鍾會的野心,鼓動鍾會做第二個劉備。於是,鍾會誣告鄧艾謀反,接管了鄧艾的部隊。此時,已經心在天下的鐘會,與姜維稱兄道弟。
若是姜維忽悠鍾會殺死手下不願反抗司馬氏的將領們獲得成功,蜀國復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最終,鍾會與姜維都死於亂軍之中。
姜維的妻室子女都被殺光,他的遺體被魏兵爭奪報仇,共剖其腹,取得人膽如雞卵,如今,卻只剩一座衣冠冢。
擴充套件資料: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
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自公元228年,諸葛亮突然北伐,魏國毫無準備後,姜維就被迫投降歸屬蜀國了。
公元229年,27歲的姜維就作了倉曹掾、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不久又升任中監軍、徵西將軍(實職)。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也開始了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更是開始獨掌軍權,繼而遵從先主遺命,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
在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通通交手一遍後,姜維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
11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我是歷史愛好者滌塵索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
三國時期的一計除三賢簡單的說就是魏國主政大臣司馬昭舉兵攻滅蜀國,蜀國姜維主動向魏軍主將鍾會投降,慫恿他擁兵自立,從而激化他與攻佔蜀國國都成都的魏將鄧艾的矛盾,姜維希望借挑起魏國前線將領的內鬥而實現復國的目的,最終計劃失敗,姜維、鍾會和鄧艾三人先後被殺。
陷入絕境的反擊公元262年,魏國實際的當家人司馬昭決定集結西線兵力伐蜀,嫡系將領鍾會被任命為此次出征的主帥,具體作戰安排是:徵西將軍鄧艾領兵三萬攻擊沓中的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領兵三萬攻擊陰平以切斷退路;主帥鍾會領兵十餘萬攻擊漢中。
戰場的局勢總是千變萬化,原本要切斷姜維退路的諸葛緒中計,姜維成功撤軍至劍閣,從而與鍾會形成對峙局面。
負責攻擊姜維的鄧艾軍一下子無事可幹,百無聊賴的鄧艾趁機率軍穿過陰平小道,一路攻克江油、綿竹,成功到達成都城下。蜀國國君劉禪見大勢已去,直接開城投降,同時命令前線的姜維向魏軍投降。
鄧艾以奇兵突襲成都,立下消滅蜀國的首功,自此有點居功自傲、忘乎所以,在處理善後事宜上自作主張,遭到司馬昭的猜忌。
投降後的姜維則極力慫恿手握十幾萬兵馬的鐘會自立,建議鍾會進可攻取長安,直搗洛陽,直接取代司馬昭成為魏國的當家人;退則佔據蜀地,和劉備一樣割據一方。姜維的根本目的就是挑起魏軍的內鬥,從而尋找翻盤的機會。
鍾會對姜維的分析非常認同,於是利用司馬昭對鄧艾的猜忌將鄧艾抓捕,隨後成功接管成都。但是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監軍衛瓘先是利用鄧艾的舊部除掉了鍾會和姜維,然後又用計誅殺鄧艾,成為最後的真正的贏家。
魚死網破的結局一計除三賢中的三賢就是指鍾會、鄧艾和姜維,姜維絕境中的一計將三人徹底送上一條不歸之路。
鍾會出生於潁川士族,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那類人,而且他自小就聰慧異常,深得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的信任。尤其司馬師在出征途中病逝後,他積極為司馬昭出謀劃策,從而幫助司馬昭成功接手司馬師的權柄,被司馬昭引為心腹,司馬昭力排眾議任命鍾會為此次伐蜀主帥,可惜最終走向反叛之路,在成都被鄧艾的軍隊斬殺。
鄧艾是寒門的代表人物,他原本只是魏國的一個小吏,因得到司馬懿的賞識而走上平步青雲之路,個人能力突出,可以說是戰功卓著,可惜不被司馬昭所喜愛。此次突襲成都,順利消滅蜀國,原本是難得的一件大功勞,可是鄧艾因此變得獨斷專行,從而引來司馬昭的猜忌,使得鍾會的陰謀順利得逞,最後被監軍衛瓘派人殺害。
姜維是諸葛亮北伐途中最大的收穫,人稱“幼麟”,被諸葛亮收入門下學習兵法,成為諸葛亮指定的軍隊接班人。姜維也不負所托,多次舉兵討伐魏國,在西線給魏國製造了不少麻煩。可惜後主劉禪不是明主,一被圍困便舉手投降,無奈之下的姜維只能出此下策,最終死於亂軍之中。
結語姜維死於“忠”,姜維的計謀是絕望之下無奈之舉,追隨的主公已然投降,身為臣子的他又能如何?但是為了報答先師諸葛孔明的知遇之恩,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以死相報。
鍾會死於“貪”,鍾會原本深受當權者司馬昭的信賴,在魏國已經大權在握,但是他依然不知足,企圖向更高的權力發起衝擊,最終失敗而亡。
鄧艾死於“狂”,鄧艾是寒門子弟的驕傲,是寒門子弟學習的榜樣,司馬昭雖然不喜歡他,但是對於他功績的賞賜毫不吝嗇,但是他卻居功自傲,置司馬昭的告誡而不顧,最終被人有機可乘。
-
12 # 洛鄉居
自公元228年,諸葛亮突然北伐,魏國毫無準備後,姜維被迫投降,歸順蜀國了。姜維歸屬蜀國後,先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見姜維舉止行為不同常人,於是就給姜維做了一番思想工作。
姜維那時非常的年輕,還有著一番成就偉業的心,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話,瞬間就被點燃了鬥志,自此就忠心跟定了蜀漢,跟定了諸葛亮。諸葛亮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喜在眉梢。於是公元229年,27歲的姜維就作了倉曹掾,奉義將軍,被封為當陽亭候,沒過多久,就又升任為中監軍,徵西將軍。沒有多長時間,光著一系列的封官加爵,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對其的厚愛。
姜維也非常的爭氣,從未讓諸葛亮失望過。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也開始了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更是開始了蜀漢獨掌軍權,遵從先主遺命,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
在北伐中,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和郭淮等名將,一一交手,姜維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繼平了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然而就在姜維大權在握,準備大施拳腳之時,蜀國的內朝就開始不穩定了。
公元262年,姜維最後一次北伐,不幸被鄧艾擊敗,姜維損失慘重,百姓怨恨四起。的確,從諸葛亮北伐到姜維北伐,蜀漢的百姓為支援他們,付出的也很多。然而,蜀中大臣也開始反對姜維北伐,宦官黃皓又弄權,劉禪又不管國事,姜維又殺不得他,只有前去踏中屯田避禍。 誰也想不到,鄧艾競出奇不意,在蜀軍毫無防備的陰平小路,率兵翻山越嶺而下,在綿竹圍殺諸葛瞻,一路打到了成都,已經兵臨成都城下。
然而,劉禪見大勢已去,竟然選擇了向鄧艾投降,還傳命要姜維向鍾會投降,如果在這個時候,你是姜維,你該如何呢?
換做我們平常人,當然是欣然領命了,國都不存在了,首領都被俘了,還保護誰呀?然而當時已經62歲的姜維,從沒想過要放棄,他制定了閃耀三國的復國大計,他知道鍾會有野心,於是就鼓動鍾會做第二個劉備。
於是鍾會的誣告鄧艾造反後,並接管了鄧艾的部隊,此時已經心有天下的鐘會,經常與姜維稱兄道弟,關係近的不亦悅乎。如果姜維忽悠鍾會殺死手下不願反抗司馬氏的將領,並獲得成功,蜀國復活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最終,鍾會和姜維都死於亂軍之中,姜維的妻室子女都被殺光,他的遺體還被魏兵爭奪報仇,非常的悲慘。 姜維沒有料到自己會失敗,但知道自己在違天命,姜維在給劉禪的密奏裡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必不使漢室終盡也”。估計劉禪讀到會傷心流淚吧!
姜維雖然使了一計除三賢,因為劉禪的投降,也沒有能挽救蜀漢,這個時候不知道劉禪怎麼想的,但姜維肯定是遺憾而終。
-
13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姜維一計害三賢,講的是姜維,鄧艾和鍾會。
姜維本是魏將,後來歸順蜀漢,聽諸葛亮調遣,是蜀漢後期的一個名將,一生致力於諸葛亮的遺志,要收復中原,所以才有他後來的九伐中原。
只不過蜀國國貧民乏,經過姜維的連年征戰,國力已經嚴重枯竭,同時姜維只是一個將軍,政事和政治方面欠缺,朝中又有宦官專權,最終是雖九伐中原,卻還是功虧一簣。
後姜維和宦官有惡,自己是蜀漢軍隊的代表人物,若因為宦官而讓軍隊有失,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姜維就退守劍閣。
最後魏將鄧艾偷渡陰平,一直到蜀都,姜維遠水救不得近火,後主劉禪最終投降於魏。
鄧艾和鍾會都是魏國後期的名將。姜維投降鍾會,挑唆鄧艾和鍾會的關係,最終鍾會把鄧艾殺了。
然後姜維又勸鍾會自立,學劉備,退守西蜀,又是一個三分天下鼎足之勢。
可是姜維和鍾會的計劃洩露了出去。最終姜維和鍾會也被殺死。
就這樣三國後期的三個名將姜維,鄧艾,鍾會就死了,這就是姜維的一計害三賢!
-
14 # 微ORZ
鄧艾奇襲成都,後主投降了。但後主降了不算,姜維大軍還在劍閣與鍾會相持,後主令姜維降。姜維不降鄧艾,卻降鍾會。這條計策並非什麼妙計,但鄧艾、鍾會兩人都沒看出來。以鄧、鍾之才能,和姜維在伯仲之間,無法說誰就比誰高明。姜維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離間鄧艾和鍾會,從中取事。為何他們兩個都沒有識破姜維之計呢?特別是鄧艾,可算是姜維的老對手了,彼此知根知底,現在姜維降了鍾會,他卻不疑有它。 其實,鄧艾和鍾會都被妒忌矇住了雙眼。兩個人兵分兩路收川,又都是當世名將,卻釀成二士爭功的局面。收川的過程中就已經摩擦不斷了,現在一下子蜀國投降了,兩個人還不更加爭個不可開交?鄧艾覺得自己偷渡陰平,奇襲得手,蜀國是他拿下的。鍾會覺得自己拿下漢中,並在劍閣牽制了姜維的全部兵力,才使鄧艾順利進入成都。兩個人都沒有錯,他們的說法都對,錯就錯在不互相謙讓,蜀國的滅亡是兩個人合作的結果,並非靠任何一人單打獨鬥。而他們的不和正好給姜維提供了挑撥的機會。 二士爭功還是小事,更要命的是皆有反意。蜀國“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倉糧四十餘萬,金銀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在庫,不及具數。”面對劉禪移交給他的這個富庶之國,更兼成都是不戰而降,鄧艾能不打自己的小算盤嗎?可以說此時的鄧艾已經接掌了蜀國的權力。“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隆中對就這樣說過,鄧艾當然很清楚了。洛陽小兒,謠說鄧艾欲反,不用說肯定是姜維和鍾會造的謠,司馬昭當然疑忌了,加封鍾會來牽制鄧艾。被主子猜疑,加上鍾會的妒忌,鄧艾成為階下囚是很自然的事。 鍾會和姜維那麼投契,完全是因為姜維說中了他的心思。鍾會就是想造反,比鄧艾還露骨。除掉鄧艾之後,蜀國變成鍾會所有,誰都擋不住爭霸天下的誘惑。姜維就是明白鄧艾和鍾會這種心情,才會使出詐降的計策,先除鄧艾,再圖鍾會。鍾會對姜維很信任,“不受維印,仍令照舊領兵。”不過要慫恿鍾會反,先要讓鍾會手下諸將同意。可惜他們不願意反,道理很簡單,蜀國剛剛平定,人心思歸,都想回家和妻兒團聚,誰還有心思再打仗,更不要說造反。結果諸將先反了鍾會,姜維又心臟病發作,雙雙被殺。 姜維的計策還是失算了,他讓鍾會用強硬手法逼諸將反,不反就要被打死,這樣諸將當然有逆反心理。姜維此舉太急了,應該籠絡人心,讓諸將甘心跟著造反才是上策。不過在當時情況下,姜維著急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鄧艾已經除掉了,再慫恿鍾會反,亂中取利,蜀國就有希望。要不然司馬昭的大軍來到一接管,什麼事都別想辦了。最終姜維一計害三賢,誰都沒好下場。姜維想的是獨贏,結果是兩敗俱傷,直接的受益者只有司馬昭一人。如果當時鄧艾、鍾會、姜維三個人能夠來個劉關張式的桃園結義,摒棄前嫌,共舉大事,那該發抖的就是司馬昭了。
回覆列表
其實在這場鉤心鬥角的滅蜀之戰後,鄧艾的目光一直瞄準著東吳,鍾會的目光瞄著鄧艾,司馬昭的目光瞄著鍾會。發現沒?姜維是被鄧艾、鍾會、司馬昭忽略掉的重要一環。姜維計算著鄧艾、鍾會,同樣沒有考慮到自己。或者說姜維並沒有時間考慮一下自己,此時的姜維對軍隊毫無掌控力,而且姜維對自己也掌握不了,為啥?因為此時的姜維,身患重病,病入膏肓。只不過姜維被複國的信念支撐著,毫無覺察自己身體的異樣。
姜維不單單是忽略了自己,同樣也忽略了司馬昭。司馬昭以鄧艾造反為名,封鍾會為司徒,命他逮捕鄧艾。司馬昭詔書一下,就意味著鍾會再次獲得了對軍隊的合法掌控權。昔日鎮東將軍節制的青州、揚州等地的軍隊有了新的任務,因此他們再度圍繞在鍾司徒的周圍,準備向“反賊”鄧艾下手。要說鍾會此時滅了鄧艾,那是手到擒來。鍾會的部隊人數是鄧艾的六倍,而且裝備精良,又有姜維的降軍相助,鄧艾的部隊是無論如何不能抵禦的。但是鍾會和姜維的目的不僅僅是滅了鄧艾,倆人心裡都有小九九。尤其是鍾會,就想像當初收了諸葛緒部隊一樣收了鄧艾的部隊,這樣實力壯大,為將來造反做準備。而姜維的復國大業,必須建立在鍾會造反的基礎上。
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鄧艾的反情不明,而且鄧艾在軍隊中地位很高,貿然動手也不好。於是鍾會和鄧艾決定派個炮灰去,這個炮灰就是司馬昭放在軍隊中的實際掌舵人:衛瓘。鍾會派遣衛瓘去逮捕鄧艾。關鍵是鄧艾沒有造反啊,而且鄧艾有言在先,自己要自專伐吳之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衛瓘敢去抓他,他就敢剁了衛瓘。只要他剁了衛瓘,那就證明鄧艾反了,到時候鍾會名正言順的去拘捕鄧艾,事半功倍。
衛瓘那可是司馬昭放在軍隊的代言人,這哥們頭髮絲拔下來都是空的,心眼多著呢。沒兩把刷子,司馬昭怎麼可能派他遊走於鄧艾和鍾會之間呢。衛瓘本來的任務就是保鄧艾、陰鍾會。但是無情的現實讓他不得不站在鄧艾的對立面,去當鍾會手中的刀。那鄧艾現在是什麼狀態,衛瓘一清二楚。假如貿然去拘捕鄧艾,那衛瓘一定會成為鍾會坐實鄧艾反情的犧牲品。該怎麼做,衛瓘玩了一手絕的。
衛瓘在出發之前,給鄧艾的手下散播訊息。說鄧艾謀反已經得到了朝廷認證,鍾司徒的大軍即將來拘捕鄧艾。如果各位當什麼都沒發生,那麼滅國之功的封賞還能繼續享受。如果誰敢幫助鄧艾拒捕,那就得滅滿門。
成都這幫兵油子又不傻,滅國之功幾輩子也見不到一次。如今個個封賞有加,爽的不行不行的。這時候誰還能為了鄧艾跟朝廷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