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公懿
-
2 # 趙氏子方
唐朝的書法,流傳下來的都是碑刻,墨跡的很少,而唐朝碑刻以楷書為主 ,名家很多,尤其是以歐,顏,柳三家最為出名……之所以唐楷在唐朝達到高峰,就是是因為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很實用,不但刻碑多用楷書,科舉考試也用楷書,包括各種公文和書籍,可以說使用廣泛,與人們生活聯絡緊密!而行書,作為楷書的簡寫,最多會用在一些書信或者自娛自樂上,不可能去取代楷書的正統地位,包括現在也是一樣(各種檔案資料和出版書籍,以及新聞媒體,都沒有使用行書)。另外,這也是時代精神的一種反應,行書的高峰出現在戰亂頻繁的晉代,文人為了躲避戰亂,大多選擇隱居山林,去做隱士,不過問政治,以酒為樂,書法成了文人閒暇之餘的一種娛樂方式,所以寫行書成了他們酒後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而到了唐代,國家統一,法制不斷健全,社會安定,楷書也反映出一種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一點見解,不一定對!不管什麼時候,行書和草書的實用性都不可能去取代楷書,如果說書法是藝術,和楷書比起來,行書和草書應該是藝術中的藝術。
-
3 # 神韻軒書法
每一個時代都力求產生獨特時代風格。書法具有頑強生命力,不斷新陳代謝是一重要原因。晉代以王羲之為主的行書達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唐代的書家們把主攻的書體轉向楷書,作研究、突破、創作書向。
唐代最大貢獻是"立法″,強調筆法、字法、章法。整個時代形成尚法為審美標準,對書法家們以楷書的書體為表現裁體也是一個因素。
(薛稷書涅槃經帖)
當時的教育政策也重視楷書。如於弘文館的書法課程,明確以教楷書為主。據《唐六典》所記載:"貞觀元年敕,見任京文武職事五品己上子有性愛學書及有書性者,聽於館內學書,其法書內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館。敕虞世南、歐陽詢教示楷法。″
(薛稷書涅槃經帖)
唐代國學中的學生,也須寫楷書。
唐代官員銓迭,"其擇人有四事:一曰身,二曰言,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擇人的有一個標準就是楷書水平要高。
(薛稷書涅槃經帖)
唐代公文抄寫,都是用楷書。唐代楷書形成高峰,和時代審美特徵,官方的重視程度,教育制度政策有著緊密關聯。受到較大影響。從而成就了唐代楷書藝術發展的高峰。
(薛稷書涅槃經帖)
薛稷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張懷瓘稱:"書學褚公,尤尚綺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可謂河南公之高足,甚為時所珍尚。″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4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為什麼唐朝的書法高峰不是行書?”你的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有嚴重錯誤的。唐代書法的高峰當然包括行書。著名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就是唐代行書的高峰,也是與《蘭亭序》並峙的兩大行書經典,為什麼說唐代書法的高峰不是行書?
同時,唐太宗酷愛王羲之,就一定等於唐代行書高峰嗎?
晚唐詩人杜牧的行書《張好好詩》所以,這個邏輯上不對的,但是,唐代是不是一個行書高峰的時代,這是完全可以推論的。
我們先看看明清時代評價極高的中國十大行書榜,在這個行書榜上,都有哪些書法家的作品,囊括了晉唐宋三個大時代的行書榜首:
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
第三行書是蘇軾的《黃州寒食帖》
第四行書王珣的《伯遠帖》
第五行書楊凝式的《韭花帖》
歐陽詢的行書《夢奠帖》第六行書柳公權的《蒙詔帖》
第七行書歐陽詢的《張翰思鱸帖》
第八行書米芾的《蜀素帖》
第九行書黃庭堅的《松風閣》
第十行書李建中的《土母帖》
在這十大行書榜上,我們顯著地看到,名列前五名的行書,唐代書法大師顏真卿赫然在目是位列第二,僅次於書聖王羲之。
後五名唐代的行書就佔據《張翰思鱸帖》、《蒙詔帖》兩個席次,位列第六和第七,是後五位的第一和第二。而且都是赫赫有名的楷書大師的作品。
顏真卿的行書《祭侄稿》位列“天下行書”第五的楊凝式,是南塘書法家,應該說也是唐代書法家。但是,五代是唐代軍閥分裂的五個對峙集團,屬於中國暫時的政治分裂時期。就算楊凝式不是唐代書法家,能夠佔據晉唐宋三個大時代,歷經將近1000年中,有三個行書大師,這不算高峰嗎?明代和清代總共將近600年,也沒有一個“天下行書”之一的書法家呢!
唐代不但是楷書的高峰,也是行書的高峰,更是草書的高峰,是最全面發展了以楷書、行書、草書三位一體的書法高峰的一個時代。
這是有事實上的依據和歷史的必然的。
首先,唐代以前的書法,還不夠統一。各種書法書體混合,楷書和行書的書法藝術都比較多樣,從藝術來說這是好事,從國家發展來看,就不利於國家統一和文化凝聚。
陸柬之的行書《陸機文賦》唐代以後,漢字書法集中於楷書、行書和草書了。這個功勞有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的成分,但是,更多的還是唐太宗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為國家文字規範和統一,做出了最主要的最後一步:就是把社會上流行的,王羲之書法體系,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和支援。所以,唐代的書法才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這就是以王羲之的楷書、行書和草書為書法規範。
事實上,在晉代統一中國以後,書法自覺地在學習鍾繇這樣一個書法體系,所以,從鍾繇開始,漢字規範化就在向楷書的方向發展。王羲之就是鍾繇書法的繼承者。他基礎發展完善了鍾繇的楷書。
顏真卿的行書《祭侄稿》於是鐘王書法這樣一個體系,就在中國大江南北慢慢的但是,也自覺地在衝破隸書書法的體制,向楷書、行書、草書一體化發展。
在六朝時代,書法也是這樣發展的。到了唐代,這個發展勢頭越來越明顯。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一直生活在北方,他生活的山西太原地區,本來就是原來北朝統治了幾百年的地區,為什麼唐太宗沒有學會魏碑書法,而是學會了王羲之的書法?
李邕的行書碑刻《李思訓碑》,直接影響元代書法家趙孟頫這就說明鐘王這個書法體系在中國大江南北都在慢慢流行,同時,也有其它書法家的書法,而王羲之的書法是最符合中和之美的書法,所以,唐太宗非常酷愛王羲之的書法。
而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也不是強行推銷,而是王羲之的書法本來在幾百年中就有很大的發展和普及了。
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思考:就是除了楷書,難道唐代以前的書法家日常書法,也是寫楷書嗎?絕對不是!
虞世南的行書《汝南公主墓誌》只有公文等書法,才用楷書寫,一般日常書信、草稿都是用行書和草書寫的。而且,行書和草書還是漢代晚期就已經流行的書法了,只不過,行書和草書,還不是“規範”的書法,只是一種私下的書法。
但是,行書和草書的應用卻是最普及的。在東晉時代,行書、草書已經非常流行了。王羲之就是行書和草書流行的推動者。
而且,鐘王的楷書和行書,在唐代都有一定的豐富和發展,因此,唐代就能夠成為一個集大成的書法時代。這其中就有行書,而且行書的地位更加突出了。以至於到了需要把行書也要規範學習的程度。所以,唐太宗就推薦王羲之的行書,尤其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得到唐太宗推崇備至的酷愛。
杜牧的行書《張好好詩》那麼,唐代是不是一個行書的高峰時代呢?當然是。
首先,唐代是一個延續了200多年大一統的時代,是文化經濟高度繁榮的時代,是科舉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時代,這就在客觀上需要一個文化規範的局面,因此,行書的應用也是空前有規模的,出現了人人都善於寫行書的局面。
第二,行書是漢字應用頻率最高的書法。我們毫不誇張地說,一個人一生寫的最多的字,不是楷書,也不是草書,而是行書。
歐陽詢的行書《張翰帖》因為行書是最便利快捷的一種書寫方法和字型,也是最便利於文字交流的書法。因為行書的辨認與楷書幾乎差不多,不像楷書那樣刻板,也不像草書那樣不好辨認,而且,審美價值很高,所以,我們看,歷朝歷代收藏的書法作品,行書是最多的。
第三,唐代也是整理和發展魏晉書法的時代,所以,天然就大師輩出。
歐陽詢就是從南北朝過渡到唐代的,他的書法實踐就是發展整理魏晉書法最好的證明。
在歐陽詢的楷書行書之中,多多少少還殘留這多樣書法風格的遺蹟。他既有王羲之書法的根底,也有北朝書法的特色,所以,歐陽詢就是融合南北朝書法的,一位集大成者。
我們在看看顏真卿,顏真卿在唐代成為書法大師,也是有歷史的依據可求的。他是武后時代生,成長在唐玄宗開元盛世,而在武后時代,是唐代對王羲之書法達到頂禮膜拜的時代。可以說,武后時代,唐代的,書法就完全王羲之化了。
而王羲之在行書上的成就也是登峰造極的成就了。所以,學習王羲之的行書蔚然成風。這一時期的書法家陸柬之的行書《陸機文賦》可見一斑。當然陸柬之不是大書法家,但是,學習王羲之的盛況,在他的行書作品《陸機文賦》裡面。,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了。
與陸柬之同時代的青年書法家還有李邕,這位才情豪邁的詩人,其書法比陸柬之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是一位書法大家
顏真卿就是陸柬之、李邕的後生晚輩,顏真卿也趕上了,需要唐代書法特色的時代。所以,顏真卿更有書法創新的精神,他的行書代表作《祭侄稿》成為唯一堪與《蘭亭序》雙峰並峙的書法作品,這就足以證明唐代行書的輝煌了。
第四,名家輩出。如果說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的行書開闢了王羲之書風在唐代的確立,那麼,陸柬之、李邕就是延續了這個傳統,而顏真卿就是這個傳統的高峰。後來還有柳公權殿後,楊凝式風流餘韻,構成了唐代行書高峰的框架,這個框架也是宋代再上一層樓的基礎。
除了這些書法家還有詩人,例如賀知章、李白、杜牧、白居易、劉禹錫、盧綸這些詩人,他們的書法之精彩,也是這個高峰是的秀麗奇觀,只因為他們的詩名太大,以至於沒有人注意他們的書法。
所以,那種誤以為唐代只有楷書是高峰沒有行書的高峰,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我們再次要說,唐代不但是楷書的高峰,也是行書的高峰,草書的高峰。唐代是中國書法集大成的一個時代,所謂的晉唐書法,就是這個意思了。
-
5 # 素清雲
所問唐朝為何以楷書成就最高,這個答案需要結合當時具體的歷史以及各唐朝書法理論的發展來進行解答,翻看唐朝書法不難發現在那個時代各書體都有發展,但是以楷書和草書成就最為突出。其它書體大多繼承二王、秦漢遺韻,雖無發展但也還算是恪守家法。下面我就從唐代書法背景、代表書家來進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唐朝承前朝舊制,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發展各文化藝術都有較大的發展,其次是帝王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楷書發展的推動說起唐朝書法在後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唐楷、法度森嚴等等,反而忽略唐朝其他書體發展如草書的發展,不過這也是正常的,除了唐朝本身楷書大家多以為,歷代書法家的推崇也是起了關鍵作用,如:
清代書法家梁巘《評書貼》:“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
這樣的理論直接會對後人以第一個主觀的意斷,那就是唐代基本上就是楷書的天下,崇尚法度森嚴,這就造成了對唐楷宣告的推動以及對草書及其它書體的冷漠,使得人們在對唐代書法楷書成就的認識的同時對草書的成就而忽略。
顏真卿《多寶塔碑》區域性
那麼唐朝以楷書成就突出的原因是什麼呢?答案當然不僅僅是歷代書法家的推崇作用,題主也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鍾且獨愛王羲之蘭亭序。李世民常與虞世南、歐陽詢、魏徵等論書法,常與這些當朝書法大咖交流學習,其眼見審美當然是獨到的,這些過程中自然而然對各體都有認識,只是自己偏好行書。
再說李世民在文化政策上的一些舉措,李世民將書法設為國子監六學之一,還設立了書學博士,以書法取士。這就造成文人們爭相練習書法,尤其是楷書,試想在科舉考試中總不能寫行書吧,並且當朝歐陽詢、虞世南等大書法家的楷模作用便完成了推動的楷書發展的前提。
在完成實際推動舉措下,還不能忽略一個思想意識引領的作用,在魏晉時期因為社會動盪加上政治上的不清明導致產生“玄學清議”之風。此時在文人頭腦中主導的是道家思想,文人都崇尚放浪形骸思想不拘的理念,因此在書法上表現為風神俊逸的審美,乃至在楷書上也是姿態多變風格多樣,此時期書法強調的韻味必然要求書寫者有一定的暢達技巧,因此速度偏快多用扁鋒。
而到唐朝,社會經濟發展穩定,人們的內心不在不安,加上李世民建功立業的表現,整個社會都有一種積極向上處世理念。這個時期雖然釋、道思想都有發展,但佔據主體依然是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統領下,書法家們追求一個“規矩”的書法體系,因此在總結前代書學的基礎上加以改變筆法,多使用中鋒,結字上去隸意,因此楷書的“法便十分完備了。
從當時的社會文化來看,主導的儒家思想,科舉考試對書法的政策等這些都將楷書大發展提供了前提。
歐陽詢《九成宮》區域性
由於唐朝科舉政策使然,“楷書遒勁”能夠增加入仕機率,單靠這些功利性的政策還是不具備將楷書推動發展至空前絕後的地步,其中還需有成熟的理論李世民不僅對書法十分喜愛,在對書法學習上也有著自己的獨特方法,如:
李世民《指意》:“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從他的這句話中可以明顯看到李世民對於學書的方法,那就是講究神采、筋骨、溫潤。這樣從實踐得出的理論對於後學是具有引導作用的,對書法家同樣有理論參考而產生求變思考。從趙壹《非草書》起,書法不但在字型及實踐中不斷髮展,而在這其中還有很多書法家不斷探索總結形成了許多書法理論,上面說的李世民《指意》就是其一,他還有其它的理論著作如《筆法決》、《論書》。
而在同時代其它書法家依然有許多自己創作實踐而總結出來的理論,如歐陽詢《八決》、《結構三十六法》、《用筆論》。再如虞世南《筆髓論》、孫過庭《書譜》、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張懷瓘《書斷》。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
這些由書法家實踐出來的理論著作往往會不斷的給與其它書法家或者是書法學習者以思想上啟發,而完備豐富的理論將會對書法創作提供一個很好參考,加上唐朝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社會思想狀況,楷書發展成巔峰那是絕對的。
因為草書創作者團體數量少這裡就不在闡述,唐朝楷書發展最為卓越是因為帝王政策的推動作用加上特點的社會思潮和成熟的理論發展。為什麼不是行書,很顯然李世民對於整個唐朝來說只是一代的努力,並不是所有帝王多喜歡行書且強制推行行書,一個書體的發展總是離不開其特定的歷史語境的,唐楷就符合了適合它發展的特點歷史語境。
-
6 # 千年蘭亭
唐代書法的高峰是楷書,這在書法史上早有定論,但這不意味唐代的其他書法不行。
這正如我們知道李白是詩仙,但他的書法同樣很好,留下了著名的《上陽臺帖》。
唐代楷書的發展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與內在要求。1、唐代書法家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會選擇更守法度的楷書。
唐代書法家多為世襲的封建官僚,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他們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必須強調遵章守紀,在書法藝術上也有如此。
唐宋書法家社會構成的不同,是“尚法書風”與“尚意書風”產生的重要原因。
正因為如此,唐代的楷書更受重視,得到了更大發展。
2、強盛的國力與完善的制度,保證了唐代楷書的發展。
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歷時較長、國力強盛的朝代,國家有較大財力、物力、人力投於書法,唐太宗更是建立了弘文館,用於官員來研習書法,這些都保證了唐代楷書的發展。
3、先發優勢,讓唐代成為歷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楷書高峰。
法度嚴謹的楷書,較之更為自由的行草,其變化餘地更小,故而能先佔據高地,後人便難以超越。
唐代距王羲之時代並不遙遠,唐代的大家們在研究王羲之的基礎上,迅速將楷書發展的各個方向佔據,此後的書家便難於再有更大的發展。
唐代的楷書雖是高峰,其行草書同樣異彩紛呈。1、唐代不僅產生了對後世行書影響深遠的書法家李北海,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楊凝式的《韭花帖》,更是行書史上的名篇佳作,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齊名。
2、唐代孫過庭的《書譜》,既是書法史上重要的書論,也是草法精妙的書法作品。
而張旭、懷素則更是鼎鼎大名的草書大家,其狂草作品至今還難有人逾越。
不過,由於李世民對王羲之的狂熱崇拜,導致大量的書聖作品隨葬,不得不說是書法史和藝術史上的一大損失。
-
7 # 逸峰角度
回答此問題,須做如下鋪墊 :
一,由實用到藝術的發展軌跡 :
中國書法是中國藝術史上古老而奇特的一頁華彩,它早已脫離了文字記載功能,而成為極具美學的一門藝術。數千年來,無數知名與不知名的書法藝術家創造的藝術珍品,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正式的文字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唐代的楷書,歷經了先秦時期的大篆、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漢代的隸書、魏晉時期初具楷書模樣的小楷。而唐代正式的楷書則作為一種正規書寫的書法法度一直流傳至今,其高度到今天仍然無法逾越。
書法界中“唐人重法,宋人尚意”的說法,便是由此而來。楷書又名法書,意思是其筆法結構已成為正規書寫的一種法度。雖然唐代也有極為出彩的行、草作品,如號稱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就是唐代顏真卿的作品。但行、草真正受到廣泛應用,最具藝術意境的成熟期則是宋朝。
從這些軌跡不難看出,文字的發展是一個逐漸簡化的過程,其目的自然是為了便於書寫以及效率。章草便是建立在隸書基礎上的一種速記形式。
東漢末年,書法已經開始脫離實用,而成為創作和審美的物件。從東漢到魏晉在這一時期,除隸書和章草外,小楷、行書、今草等形式的文字,已經初步形成。如鍾繇的小楷、吳皇象的急就章、張芝的草書、陸機的平復貼等。
而書法脫離實用而成為獨立的藝術,最突出地表現在草書上。這種從實用速記上升到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受到一些追求藝術之美的文人墨客的喜愛和追捧,但這些宣洩情緒及狂放、優美的線條藝術已經上升到一種陽春白雪境界,而往往把大眾欣賞的目光僅侷限於線條之美。
而行書作為正書與草書之間的文字形式,在具備文字的表達功能的基礎上,又賦予了靈動飄逸之美。中國的文字從此開始豐富多彩,意境高遠,成為一種語言的視覺藝術。
二,唐太宗的“王羲之情結” :
東晉時期,北方人口大量南徙帶來進步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上層貴族社會傾軋頻繁,門閥士族為避免政治迫害,多談玄論道,縱情山水,潛心藝術。
在此期間,文學藝術得到了空前發展,反映在書法方面,大批士族顯貴都“殫精以赴,疲神靡辭”地投入書法藝術,以此為榮,爭雄鬥勝。收藏、品評書法作品成為社會風氣,故書家輩出,群星燦爛。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世稱“二王”。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泰斗級人物,官至右軍將軍,又稱“王右軍”。
他出身於東晉士族之首的望族。七歲善書,遍臨諸家,兼通各法,一變漢魏質樸書風,創妍美流變新體,備受當時及後世推崇,被歷朝歷代書家尊稱為“書聖”。
尤其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把他的書法抬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並親自為《晉書》編撰《王羲之傳論》。對王羲之作品的狂熱摯愛程度,遍觀歷史,絕無僅有。
他一方面出重金、遣專人在全國範圍內尋訪二王的字帖,所得甚多。另一方面,每得王帖,即命精於鑑賞的大臣,細加裁定,整理編目,並精工拓摹,賞賜群臣。
同時,令諸皇子臨摹王羲之書跡,設弘文館,由虞世南、歐陽詢執教,詔令五品以上京官,不論文武,均可至其學習書法。並在國子監設立書學科目,把書法作為選舉官吏的主要條件之一。
這些都為唐代書法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唐代的書法藝術在楷、草、行、篆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以楷書取代隸書、在實用和藝術領域的成就達到了歷史頂峰。
唐太宗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任賢君,不惜使用欺詐手段,半騙半搶地從辯才和尚手中,得到王羲之不朽名帖、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這個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蕭御史智賺蘭亭序”。其對王羲之字帖的酷愛程度,可窺見一斑。
三,天下第一行書 :
王羲之於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同當時名士謝安等41人會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之蘭亭,修祓禊之禮(在水邊舉行的除去所謂不祥的祭祀)。
酒至半酣之時,王羲之用絹紙、鼠須筆作蘭亭序,一筆合成。計28行,324字,世稱蘭亭帖。美文神字,相得益彰。酒醒之後,自己也為之驚讚,再寫便不得其神韻,遂愛不釋手,傳為家寶。
王羲之死後,蘭亭序由其子孫收藏,後傳至其七世孫僧智永,智永圓寂後,又傳與弟子辨才和尚。
唐太宗聞迅後,幾次向辯才徵求不得,遂派御史蕭翼隱名易服,與辯才結為知己,並幾經周折、半騙半搶的得到《蘭亭序》。
這個故事的真假無可稽考,但就唐代著名政治家、古今馳名的大畫家閻立本專門依此題材創作的《蕭翼智賺蘭亭圖》的畫作看來,這個故事有其一定的真實性。
《蘭亭序》到手,唐太宗大喜過望。舉朝設宴慶祝,如獲至寶。即命內廷供奉湯澈、馮承素、諸葛貞、趙模等人各臨數本,頒送給皇太子、各親王及親近的大臣。
唐太宗自己每日臨帖不輟,其行書圓潤遒勁,頗得王羲之筆法精髓。在我的家鄉山西太原的晉祠,有兩塊國寶。就是唐太宗親筆所書的《晉祠之銘並序》的石碑,此碑在中國書法歷史上,首開行書上碑的先例。
唐代原碑已斑駁不堪,損傷嚴重。另一塊是乾隆年間的復刻版,依然字跡清晰,通篇不損。是中國書法遺產中的兩塊瑰寶。另外,唐太宗行書傳世之作,還有《溫泉銘》的碑帖。
《蘭亭序》現傳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帖本為馮承素的雙鉤摹本,世稱“神龍本”。具傳最接近王羲之真本之神韻。
唐朝的大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歐陽詢,也都有臨本。可是他們自成一派,不拘泥點畫。後世稱虞世南臨本叫“天曆本”;褚遂良臨的叫“唐絹本”;歐陽詢臨的叫”定武本“,其中虞世南有帖本傳世,褚、歐陽本都刻成石碑,存留在皇宮內苑裡,因此民間的拓本很少。
而王羲之的真本《蘭亭序》,據說已經陪葬唐太宗的昭陵之中。究竟是否真實,以及《蘭亭序》的真實模樣,已經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四,為什麼唐代書法代表的是楷書而不是行書?
就本問答問題所在,既然唐太宗愛《蘭亭序》,那為什麼唐代書法高峰不是行書而是楷書呢?我認為是書法發展軌跡所造成 :
大家都知道,行書的基礎是正書。在唐代以前,正規文字是隸書,還沒有正式的楷書以形成法度。
隸書基礎上的速記形式有章草,也有行書。《石門頌》就是此種形式的代表。其風格奇縱恣肆,一掃隸書的質樸渾穆,但筆法上依然是隸書的元素。
東漢時期,小楷以初具雛形。那是因為隸書不容易寫小。欲寫小字,隸書的筆法很難施展。小楷的誕生也就容易理解。但跟正式法度森嚴的楷書相去甚遠。
《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不光是筆法精湛,遒奇秀美,而是名帖之中,首開行書先河。其通篇文字,沒有任何隸書筆法。連王羲之自己也對酒後書寫的《蘭亭序》,也是大加奇贊,愛不釋手。
但楷書正式的誕生,卻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標誌。由唐至今,成為一種正書的法度,而不可有絲毫偏離。在中國書法歷史上石破天驚,影響深遠。
而行書在唐初只是只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少部分人的小範圍之中作為鑑賞之用。到了唐代後期,行書才逐漸推廣流行。
因此在唐代,楷書的實際意義遠比行書巨大,而做為唐代書法的標誌也就順理成章,成為唐代書法、乃至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一座高峰。
楷書其正大寬博、剛直方正、豪邁雄強的藝術風格,也是盛唐時代的寫照。到了宋朝,才是行書真正普及流行,發揚光大的一個時期。
-
8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非常的有意思。
行書和草書都不是僅僅靠練出來的,行書王羲之絕對的頂峰。唐太宗非常非常喜歡王羲之行書,唐太宗的影響下,唐朝書法水平是歷代最好的。
現在廣泛流傳的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四人其中有三人都是唐朝的。
唐朝還有兩位著名的草書書法家,張旭和懷素,他們都是草聖級別的大書法家。
然而行書是所有書體中,使用最廣泛的書體。
日常生活使用最廣的就是行書,任何一個人日常生活寫字快一些都是行書。
王羲之只有一個,《蘭亭集序》也只有一個。
《蘭亭集序》是自然天成,《集王字聖教序》才是王羲之的正常水平。
一人有感王羲之的行書是獨一份的,雖然宋四家也是行書為名。
唐朝是非常絢爛多彩的時代,著名書法家最多的時代。不一定樣樣都要第一,因為書聖只有一人。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唐太宗對文化很重視,對書法大力提倡,特別是對王羲之《蘭亭序》的酷愛,還首創了行書入碑。可以說整個唐代書法熱因他而起。按理說唐代書法的高峰應該是行書,但最後都成就了楷書的高峰,什麼原因呢?
回覆列表
首先:唐朝書法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歷史上的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其中前三位都是唐朝書法家。我們今天所書寫的楷書,在當時已基本定型。之所以我們認為唐朝書法成就最高的是楷書,是因為我們今天所用的多是楷書,楷書跟我們的生活關係更密切。其次:唐朝的行書成就也很高,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都有很高的行書造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後世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蘭亭集序》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定武本》是歐陽詢所書,虞世南的行書被後世尊為“妙品”。再者:唐朝草書可謂中國古代草書藝術的巔峰。張旭、懷素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有“癲張醉素”的美譽,張旭更是集大成者,被後世尊為“草聖”,成為後世學習草書不可規避的大家。
所以唐朝的書法藝術中楷書的作品雖然很多,楷書的書法成就也很高,但是行書和草書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共同造締造了唐朝書法藝術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