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宅男集結號
-
2 # 大山裡的幼稚鬼
自慈禧太后成功發動辛酉政變,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失敗,這場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框架下的“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既宣告破產、
時間跨度30餘年,也曾打造了諸如北洋艦隊這樣的新式海軍,但為何洋務運作最終走向了失敗呢?
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這麼幾個原因:
其一,以官辦以及軍工業為主,使得經濟失去自主發展能力。
根據現代經濟學家們的估算,至1894年為止,全國工業,採礦和交通運輸業的資產總值為6749萬元;其中官方資產為4757萬元,佔比70%左右,而在官辦企業中,屬輕工業的只有紡織業的490萬元,佔官辦企業總資產的10.3%。
這種狀態導致國內消費品市場的很大一部分被外國上品所佔領。例如,1971年至1893年間,每年輸入的棉布便達2849萬至4491萬元,成了除鴉片之外的最大宗進口貨。諸如此類的消費品生產技術通常較容易掌握,投資省而利潤高,本事富國裕民的重要基礎,當時拱手讓給別人,反成了中國一大漏卮。
更為嚴重的是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把種種官僚病帶進經濟活動過程中,使經濟喪失了不斷髮展的內在動力。這些企業充塞著腐朽的 衙門作風、機構臃腫,冗員甚多,官派的總辦,會辦大員,大部分是不懂經營管理而又不願認真學習的庸碌官僚,再加上企業的盈虧盛衰與這些官僚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營私舞弊倒能填飽私囊,這種企業的前途也就不卜而知了。
特別是那些投資最多的造船制炮的軍事企業,從購置裝置、原料至員工薪水均向官府報效,產品也由各地官府備款具領或撥交給各軍使用而抵扣軍費。這些企業雖然擁有比較先進的機器裝置,但愚蠢地割斷了它與市場的聯絡,經營管理停留於“前現代”的水平上,無一例外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活力。
其二,不敢廢除腐朽不堪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僵而不死是晚清社會發展遲滯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時至19世紀,歷史已經把中國社會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轉型擺到最中心的地位。可是體現著文化發展水平的社會精英層(士大夫們)卻只懂得中國古代典籍,等而下之的甚至連古代典籍也不甚了了,只會時文八股,又怎能完成這個歷史重任呢?
首先在知識結構上他們既不懂當時的科學技術,也缺乏現代社會的經濟、政治常識、同時在價值觀上,他們滿帽子仍是忠君事上為核心的古代倫理觀念。要靠這樣的群體去引導中國走出困境,何止南轅北轍!
洋務運動時期,越來越多的當權者已經認識必須以西方的科學技術來補充中國的不足,並且同意興辦諸如同文館、廣方言館、船政學堂等專門學校,也同意廣泛保舉各種實務人才,甚至不完全發對以某種形式吸收學西學的學生參加科舉考試,但由於科舉制沒有廢除,隨之出現了一系列新矛盾:
一是,大部分青少年仍然把傳統的舊式教育和科舉視為“正途”,少量講洋務,學西學之士處於被人們另眼相看的被壓抑狀態。
二是,少數學西學的人員往往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準備科舉考試,令本來就掌握不多的西學知識又受負面影響,像廣東同文館這樣的新式學堂,完全是在科舉制的夾縫中生存。
在任何社會制度下,晉升社會上層的主要途徑,必然決定著大多數青少年人生道路和價值取向,科舉存在一天,它就是中國社會精英階層人生歷程的第一路標。這也是為什麼洋務運動怎麼搞,都無法起到改變社會結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未能有步驟系統地進行國家機關的改造和建設
在任何社會國家政權 都是社會管理機構,它的狀況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極大的影響,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清政府也添設了一些機構,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海軍衙門等。可是,當權者沒有什麼人考慮必須逐步改造國家機關,更不用說付諸行動了。郭嵩燾曾向朝廷提出過這個問題,但無人理睬,於是,一系列末世王朝的痼疾就成為吞食富強自救生機的毒瘤。
首先,貪汙受賄成風。甲午戰爭中所暴露出來的腐敗事實,就是當時官場現實的側影。
其次,冗員甚多。冗員太多是官場腐敗的大溫床。
再次,大多數官員不瞭解世界現狀,缺乏現代政治、經濟常識、與洋務運動格格不入。
當然,清點所謂冗員過多,雖說絕對過剩,八百多人輪候三四十個官位,更重要的是相對過剩,一個有四億多人口的國家,卻只有兩萬個行政官員職位,而其中一半在京城;平均每縣人口為二十五萬,行政官員卻僅有五名。
洋務運動是晚清朝廷第一次嘗試著向西方學習,但學習目的的偏離與學習內容上的認識不清導致洋務運動發展的成果再大也悲哀洋務派甚至是支援洋務派的慈禧一人所得。當時整個中國三十年間只為一個人活著。對於政府來說,改革是一種常態,重要的不是改革的成功有多麼大以及沉浸於改革的成果中不能自拔,而是改革的層面的深度以及改革的成果和誰共享,國富而民窮終歸導致改革的失敗。
-
3 # 劍和酒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 美國漢學家芮瑪麗這樣評價這一階段的"自強"運動:"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
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相反,在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下,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於失敗。
-
4 # Spark燎原
首先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分為三個階段,它們分別是
①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②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學制度,
洋務運動就在學習器物階段。但是器物只是一種工具,不能挽回大清的衰落。。從前期的自強到後來的求富。都是因為沒有掌握到了核心的技術。但它也對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提到的一些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沒有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讓祖國自強起來呢。
但是大清頑固派認為,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統治,表面上是支援內地裡使壞。
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暗示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
5 # 風雪赫連城
洋務運動是清朝在晚期發起的一場自救行動,它以“中體西用”為主要內容。甲午海戰的慘敗宣告著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
以往在總結洋務失敗的原因時,多歸結在經濟和政治上。在經濟方面,當時清朝仍是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無法為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援和物質支援。
在政治方面,洋務運動受到兩個方面的制約,不能進行徹底的改革。首先是封建的頑固派盲目排斥一切西方的新事物,反對清朝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其次是西方列強妄圖完全控制中國,不願看到清朝依靠西方的先進技術富強起來。
但洋務運動的失敗,其原因是複雜的,僅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去解釋顯然是不夠的。本文將著重從文化和制度兩方面探討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
文化方面:“中體西用”反映了清朝政府堅持封建官僚統治,反對西方主張的個性解放的文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中體西用”,它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所謂的倫常經史之學就是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學為體”確立了儒家文化在中國的絕對地位。堅持儒學,本質是清朝政府為了繼續維持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官僚統治。
“西學為用”則反映了滿清的功利主義,它證明了以張之洞為代表的大臣所發起的這場運動本質上是一種自救行為。但“西學為用”忽視了西方的科技之術產生於主張個性解放的文化背景之下,這種文化特質與滿清的儒家文化有本質的不同。兩種文化的衝突註定了洋務大臣“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想會化作泡影。
在中國一貫講究“體用一源”的文化精神,而“中體西用”無疑違背了這種精神。“體用一源”要求“體”和“用”同源,一定的“用”只能來源於一定的“源”。“中體西用”則將將西方的科技與西方的文化分離,一廂情願的希望西方科技與儒家文化形成良性互動,這是不現實的。
洋務大臣希望藉助西方的科技富強起來,卻不知文化才是富強之根。文化應當包括三個層次的文化:即科技文化、制度文化、人文文化。只有這三個層次的文化相適應,科技才能完全發揮它的作用。而洋務運動只學習了科技文化,卻忽略了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這主要是由中西方文化衝突所造成的,以儒家文化為正統的封建王朝自然不會允許資本主義文化的存在。
(西方文藝復興,解放了人的個性,這才孕育出了先進的科學技術)
制度方面:文化上的保守,造成晚清洋務運動在制度創新上的不足,腐朽落戶的官僚體制使改革處處碰壁不變法而割祖宗之疆土,甚至於亡,與變法而光宗廟之威靈,可以大強,孰輕孰重,孰得孰失,必能辨之者。——《公車上書》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這個背景下,很多人認識到僅憑西方的科技很難挽救中國。當時以梁啟超、康有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提出了一系列革新制度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
康有為認為封建制度已經延續了上千年,所謂“物久則廢,器久則壞,法久則弊”,亟待對舊制進行改革。康有為等人的主張反映出洋務運動在制度創新上的不足。
晚清雖然進行了洋務運動,但在制度上依然沿襲舊制,這導致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完全發揮效用。例如,當時雖然開辦了不少軍工廠,但在管理上依然採用封建時期那一套。這些軍工廠沒有自主的管理權和經營權,只是附屬於地方政府的一個組織。因此地方官僚的一些貪腐陋習也被帶到了軍工廠裡,以至於大量的經費被挪作他用,真正應用到購買機器、原料、燃料等生產經營方面的很少。
腐朽落後的官僚體制還使得洋務運動在制度創新上極其不足。當時興辦洋務的主要困難就是經費不足,因此只能依靠各省的財政來彌補。但各省都有各自的打算,不肯盡心盡力。這一方面是因為不少官員是守舊派,本就不贊成興辦洋務。另一方面則是清朝沒有建立西式的審計制度,經費預算不夠透明。
(西方工業和滿清的官僚服飾形成鮮明對比)
結語:洋務運動是晚清的垂死掙扎,但即使在面臨亡國風險的情況下,清朝政府也沒有認識到衰敗的根源非“技不如人”,而是文化和制度上的落後。
文化是孕育先進制度的根基,當時西方經過了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走上了富強的道路。而清朝只知工業革命,卻不知文藝復興,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割裂了“體”和“用”之間的聯絡。文化上的守舊決定了制度創新上的不足。當落後的制度不能和先進的技術相匹配,晚清妄圖依靠“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美夢也宣告破滅。
-
6 # 當代曹植
因為洋務運動只學科技,不學制度與人文文化。
洋務運動的企業均為官企或官督商辦,企業效率低下,人浮於世,沒有盈利的能力,給國家的財政帶來了極大的負擔,甚至出現了造不如買的局面。
要破解其實很簡單,允許或鼓勵私人辦廠就行了。其實清末新政做的就挺到位,工業產值年增15%,可惜辛亥革命爆發了……
洋務運動是中國工業化的第一次嘗試,因為改革有效,被日本趕超。一場甲午戰爭,日本終結了中國的洋務運動。
但是,洋務運動給中國打下了工業基礎,並培養了大量新式人才,為後面的清末新政鋪路。
假如,沒有甲午戰爭,洋務運動經過發展與改良,未必不會成功。
-
7 # 捨得7677
洋務運動只學習了西方的科技,如創辦漢陽鐵廠福州船政局,還有仿製近代的槍炮鐵甲艦這些,並沒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封建腐朽的制度是其“過不了河”的根本原因,洋務官員貪汙腐敗是其過不河的直接原因
-
8 # 大黃扯點歷史
長期以來,史學界對洋務運動的性質存在激烈爭論,隨著對洋務運動研究的深入,對其性質的認識逐漸達成一致,多數人認為,洋務運動既是地主階級的一次自救運動,同時又是地主階級所進行的一次改革運動。
洋務運動是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為挽救清王朝發動的一場地主階級自救運動。其重點在軍事、外交、機器製造以及與之直接相關的某些文教事業,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本質在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並且洋務運動是在封建官僚主導下進行的,這些因素決定了他們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失敗的原因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有客觀原因,但主要是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強並不希望中國富強,他們不會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洋務派聘請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國官員不懂技術,進行敲詐和謀取暴利,使企業難以發展。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仇視一切洋務,百般阻撓和破壞,使洋務運動步履維艱。
主觀原因比較複雜些。整個洋務運動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僅憑地方上幾個熱心洋務的總督、巡撫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難成大器。洋務派官員自身的近代化修養不足,沒有意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建設對其經濟發展所起到的關鍵作用。相反,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裝置,而不徹底變革封建政治制度,試圖在中國搞所謂的“中體西用”,即用中國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載西方的先進技術,對兩者的內在矛盾認識不足,因此必然導致失敗。
晚清對社會現代化轉型探索的失敗,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固然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但軟弱平庸的領導核心也助長了這種制度的腐朽程度。另外,洋務派本身的階級侷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同時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會遏制洋務企業的發展。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裝置,而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這也可以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係來綜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統治阻礙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力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外殼中發展起來的,是同封建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阻礙分不開的。
所以洋務運動的真正歷史作用不在於它的正面作用,而在於它所提供的歷史教訓。即中國要現代化就必須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進行生產關係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產關係基礎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對近代工業的奠基洋務派主觀上並不希望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甚至在其創辦民用工業之時,一再表示不允許私人創辦同類企業,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我們有必要在更廣泛的時空觀上,從現代化的角度,對洋務運動所起的歷史作用進行重新闡釋。以這種態度對“洋務運動”進行研究會得出一些新穎的結論。
洋務運動以1861年1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成立為起點,打著“自強”的旗號,首先以創辦軍事工業為中心,意在模仿西方軍事技術以求自強。1861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被視為第一個洋務企業,算得上是一個近代機器工廠。因此,洋務運動標誌著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
中國近代工業最早產生於洋務運動,這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中國是在外國的打擊下倉促進入近代的,近代工業產生的前提條件準備不充分。中國缺乏充分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私人用於投資近代化企業的資金匱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還非常強大,不能為近代工業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一個廣闊的市場,當時中國社會也不具備發展私人近代工業的寬鬆的政治與社會環境,政府禁止私人辦企業,一般民眾對陌生的機器生產還不理解,甚至反對。這一切,都決定了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道路,只能首先由政府舉辦。
這裡補充一點,一般認為,甲午中日戰爭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然而事實不然。甲午戰後,清政府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興辦了大批洋務企業,而且有所發展。這時期的洋務運動以民用工業為重點。
洋務運動引進了先進的生產力,新的生產方式在中國不斷髮展,由此新的階級—無產階級也在不斷擴大,並且,在洋務企業的示範下,民族私人資本企業也開始出現並不斷髮展。可見,洋務運動在催生中國近代工業產生的同時,也對其產生一種推動作用。
歷史意義洋務運動其最大的歷史意義在於導致了華人價值觀念的更新——開始“向西方學習”,最重要的是洋務運動啟動了中國工業化的樞紐,催生了中國近代工業化。此後,中國民族私人產業資本在其影響下也逐步得到發展。因此,洋務運動還促動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程序也由此拉開序幕。
而在晚清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其生產關係及上層建築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必須進行社會革命的歷史條件下,“中體西用”論者把中國封建專制政體與引進的西方科技文化和生產力捆在一起,這是不能真正把中國社會推向現代化的。同時,它又限制了私人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因此,它又對中國近代工業化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是不利於中國社會結構變化的。
-
9 # 歷史問答人
思想進步的洋務派積極學習西方技術,創辦中國近代軍事與民用企業,在海防、教育、通訊等等方面做了許多努力,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有許多,如清政府的封建腐敗,頑固派的極力阻撓,傳統教育的缺陷等。
(一)清朝的封建制度與頑固派的阻撓
清朝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其有超高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清朝政治制度,指清朝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及其相關的制度。清政府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康熙十六年,康熙設立南書房,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乾隆時期,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清朝的封建制度阻礙了洋務運動的發展。
另外頑固派的阻撓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清朝的頑固派是一批對當時世界發展形勢一無所知的極端腐朽的貴族、官僚,其代表人物如慈禧太后、大學士倭仁等。
他們頑固守舊,不願接受西方的先進技術,他們思想落後,曾經外華人在上海修了一條鐵路,頑固守舊派卻認為火車巨大的聲響會驚動祖宗,清政府最終出錢贖回鐵路並將其拆毀。
(二)中國傳統教育培育不出改革創新人才
古代中國一直實行科舉制,但出現了考試內容僵化的弊端,清政府為了奴化漢人,對考試內容更是大加束縛,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儒家思想也一直在影響著華人,學習內容侷限,不易創新。
(三)中體西用的思想
張之洞總結了自己的洋務實踐,在《勸學篇》中闡發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作為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強化了民族整合性,給人們新的思想啟示,但它目的依舊是維持中學正統的地位,維護封建體制。 從馬克思主義來看,中體西用屬於生產力沒有適應生產關係,必然最終會失敗。
(四)新型人才和資產階級人群的壯大
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使一批學生學習了西方先進思想,產生新的思想,更加不滿於中國現狀,這間接影響了洋務運動。洋務派創辦的近代軍事工業,有官督商辦,商辦等方式。這些企業的建立從客觀角度而言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以及發展。
洋務運動期間,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出現早期資產階級,而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資產階級的擴大顯然與洋務運動目的不一致,最終導致洋務運動的失敗。
洋務派在 19 世紀 60 年代,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生產大量武器,子彈,火藥,為軍隊提供了許多先進武器裝備,進而建設國防,中國軍事實力也大大提高。
即使在洋務運動的軍事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貪汙腐敗問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國侵略,挽救中國於危難之中。
結語
本文總結了洋務運動的背景及過程,分析封建政治制度及傳統思想下人才的限制導致運動失敗的原因,還分析了洋務運動對於思想,教育,經濟及軍事近代化方面的積極影響。
雖然洋務運動失敗了,但是此次運動對於當時中國社會仍有積極作用。本文的參考文獻範圍有限,研究角度也相對傳統。如果有更多史實資料或透過其他研究角度出發,對之後的洋務運動研究會更有幫助。
-
10 # 東方評史
近代在中國歷史上有三件大事值得注意,可以說這三件大事真正的改變了中國和中國文化。
第一件就是洋務運動,第二件是戊戌變法,第三件就是中華民國。
有人說洋務運動是失敗的,但我卻並不這麼認為。
具體地說,洋務運動就是引進外國的器物和裝備,在大清帝國和日本聯合艦隊的黃海大戰失敗以後,當時的有一定遠見卓識的有識之士看到,單純的依靠引進西方的器物和學習西方技術並不能使中國真正變得強大,於是便有了著名的“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的真正核心是透過變法運動,來改變當時的大清帝國的體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進步的,但是一個實行了數千年的民族文化體制豈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所以最終只是開了一個頭便悽慘的結束了。
中華民國的成立,為先前譚嗣同等人的夙願得到了實現。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在國家體制和文化方面大力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文明,雖說直到中日戰爭開始國力還不是很強大,但已經是改變的很多了。
中華民國的體制受之前的戊戌變法的深刻影響,而戊戌變法又是在洋務運動的基礎上更深入了一步。
所以說,洋務運動在華夏民族那落後和頑固的文化腫瘤上開了一個好頭,它是偉大的,是了不起的。
請不要說什麼洋務運動是失敗的,誰如果說是失敗的,那麼請你說出它失敗的理由在哪裡?
第一,在洋務運動之前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時,當時的大清民眾究竟愚昧到了何等的程度,那時簡直不可想像的。
面對英華人的堅船和利炮,都把他們當成妖術,而剋制妖術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裝滿糞尿的馬桶擺到前沿陣地來剋制對方的大炮。
第二,在洋務運動開始後,當時引進的不僅有槍炮和機器,還有許多的民用生活產品,比如說鋼琴、照相機技術等。
但這些被引進的西洋器物在以後的運動中都早到了抵制,被當做妖物進行燒燬。
愚昧的是當時素質落後的國民,而不是當時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為當時愚昧的華夏文化成了一個打破禁錮的開端,開了一個好頭。
它引進了先進器物,它使當時愚昧的民眾認識到了外面的世界,它建立了工業基礎,它建立了槍炮工廠,它何錯之有?
誠然,和當時大清一同起步進行“明治維新”的日本成功地走在了大清王朝的前面,這一點我們是不能否認的。
但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一是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二是日本國小人少,緊迫性強,在民族意識的扭轉上更來的容易。
但是大清民眾就不是這樣了,一是在亞洲地區不可一世的存在了幾千年,民族的榮耀感和自豪感不是那麼快和那麼容易轉變的。
第二是相當頑固的民族文化腫瘤對於當時引進的西洋先進器物接受並不是那麼快。
日本由原先的向中華文明學習,很快就轉變為學習西方,所以改變的快。
大清臣民在亞洲優越了幾千年,要向西方學習不可能一下子那麼徹底。
所以說,洋務運動談不上失敗,至少是取得了部分的成功。
回覆列表
鴉片運動在中國遭受襲擊以後,對清政府的最大意識形態衝擊就只是瞭解西方國家的“船隻和槍支”,以及使用槍炮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經驗,還有一些官僚們的實踐經驗。所以,出現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說法。
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到1894年的抗日戰爭的慘敗,在軍事,科技,經濟等領域進行了30多年的改革和開放。歷史被稱為洋務運動。其目的是利用西方軍事技術,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來維護和鞏固天朝的獨裁統治,卻沒有意識到天體的腐朽社會制度和相關的生產關係和文化傳統也需要大力改變。
1861年初,清廷批准設立“總理的國事提示”。總理的國家事務綽號被稱為“總務部”和“翻譯部”。他們是清政府專門為外交和外交事務設立的中央機構。它於1861年1月20日獲得咸豐皇帝的批准。它擁有北洋貿易部長。北洋部長它是清朝官方名稱。清朝官方辦公室成立於1870年。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貿易,外事,處理外交,海防,海關和政府軍工等事宜。南洋貿易部長,負責相關的事宜。
然而,在文化心態上,一直是以生老子是第一無二的第一來定居,因此,國家進行這樣的改革開放,是極其困難的。將利用西方鐵路和電氣技術來影和響破壞龍脈地氣,這樣的西方技術是荒謬的,西化官員要在法庭上說服帝國勢力並不容易,所以他們一路走來。它非常不易的,而且,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就是因為沒有宏觀計劃,就導致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在當時的時候,據說有兩位外華人幫忙設計,中國海關總稅務部赫德寫了“外觀”,英國駐華大使威圖託寫下了“新論點”,並提出中國必須改革其內政和外交。然而,許多官員認為它好像是不可取的,因此,儘管兩位“外國鬼子”仔細而細緻地提出了一些溫和的改進方法,但他們仍然懷疑,這樣的做法是否有正確性。
以鐵路維修為例,1863年,27家上海海岸銀行要求建設蘇滬鐵路,該鐵路被政府拒絕。英國工程師建議以漢口為中心的鐵路網沒有迴應。 1865年,英華人在北京開了一條長鐵路,讓華人成了惡魔。政府下令拆除。 1872年,英國商人在天津特許經營中修建了鐵路,反對派也相繼出現。特別是1876年由美國駐上海領事發起的從上海到吳淞的客運鐵路引起了很多輿論。他們甚至威脅要透過躺著的鐵軌阻止火車透過。次年,李鴻章提議透過談判和使用28.5萬兩銀來收回鐵路。沉申拆掉它扔了。進入大海。
1878年,開平煤礦的煤炭需要透過鐵路修復,但遭到許多官員的反對。經法院同意,法庭突然再次改變。 1881年,經特別批准,唐山鐵路終於建成。由於保守派的反對,火車蓬勃發展的聲音是不能容忍的。只有馬拉列車才能被描述為世界奇觀。李鴻章為中南海做了一條好的鐵路。慈禧不喜歡火車頭的轟鳴聲。他命令太監拉車。直到1889年,在李鴻章的力量下,朝廷才決定修建一條自力更生的鐵路。正因為如此,才稱為洋務運動是摸著石頭過不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