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銳度何老師
-
2 # 張紅心
當然需要。因為射程不同,戰略目標和任務決定使用什麼射程的導彈、我們國家是從近到中、中遠、遠端、超遠端導彈齊全、實現火力銜接無空隙,足以震懾戰爭狂人不敢輕舉妄動,捍衛我們國家的安全。
-
3 # 歷史深度揭秘
31能與美,俄形成一定對抗,對其它國家是威懾。41對美、俄都是威懾,我們不清除是敵我誰更NB,對方(美丶俄)也不知道是誰更NB。41對其它國家更是措骨揚灰的存在。鎮國之寶不能用錢衡量,但單31基本型10年之前對比美俄單價在6000仟萬美元(4億多人民幣),更何況是31AG和41。這裡只是純武器,不是發射體系。
東風31基本都退役了,東風31A也會逐步被東風31AG所替代。東風31AG射程11000公里,可以攜帶3—5枚不同當量級的核彈頭。東風41射程14000公里,可以攜帶5—10枚不同當量級的核彈頭。未來十年東風41和東風31AG為主力,高低搭配使用。中國的傳統就是低調內斂,我相信今天的裝備絕不是全部家底也更不是最狠的裝備,因為留一手這一思想流傳幾千年,根深蒂固每行業,深藏每個人為人處裡,絕對還有更恐怖的被藏著。
結構、效能、系統、可靠性等等完全沒法比,僅僅維持整個系統戰備值班的費用一年恐怕都得幾千萬人民幣了。但41僅生產成本一億多美元肯定是不到,這個可能是攤薄研發和維護成本的採購價格。如果大規模列裝的話僅生產成本應該連1000萬美元都不到。以現今世界核彈技術推斷,東風41並沒有搭載十枚百萬噸級分導彈頭的能力,重量/當量比在哪兒擺著呢,而且也沒有必要,對於機動性強且難以攔截的東風41,十枚小几十萬噸的說服力足夠了,上千萬的末日決戰兵器那一般都是液體洲際導彈,這也是東風5及其改型還在部署的原因。
同樣技術水平的三叉戟D5不含核彈頭的採購單價是3000萬美金一發,這還是美華人造了幾百發攤成本後的價格,最後這是80年代的幣值。想不通這麼貴對吧?舉個栗子,美國民兵戰略導彈的慣導儀殼子是用一整塊上百公斤重的鈹切削出來的,這玩意材料成本就是2萬一公斤,劇毒,加工精度要求極高,所以廢品率極高,光是一個慣導儀殼子價格就是天價,裡面的東西呢?三叉戟D5全彈最沒技術含量的外殼是碳纖維做的,直徑2米多長十幾米的高模量碳纖維殼子要多少錢你有概念嗎?推進劑NEPE的價格可以用克表示,一次性填充50噸,爽嗎?推進藥柱裡面的紋路是要老師傅手工切削的,稍微抖一抖一根藥柱又廢了,你還不能拿他怎麼樣,全國就這麼幾個人能幹,還得大價錢養著,最後就是核彈頭,這玩意北韓舉國之力也就整一個兩個,一發DF41核導彈要塞10個,有概念了嗎?
80年代末,九院為單彈頭的東風31研製的‘535’彈頭,採用氣體助爆初級(87年獲科技進步特等獎),因為需要充分利用東風31的載荷,設計成了65萬噸的大當量,92/5/21進行全當量試驗;九院趕在CTBT簽署之前(當然外交工作者也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成功突破了非球形初級(95年獲特等獎)和新次級,技術用在15萬噸的中等當量‘575’彈頭上,載具為紅鳥系列巡航導彈。
也就是說,相比九院科學家工程師比肩美蘇法(沒有英)的工作,航天系統因為底子薄、欠賬多,固體大火箭的研製和MIRV的研製都遇到了巨大困難,必須 首先 用成熟的東風5載具,用新的MIRV,搭載成熟彈頭(‘535’)保證戰鬥力,也就是東風5B(2006年試射),待到CTBT簽署後開發的新中等當量彈頭(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對彈頭體積、形狀、重心要求不一樣)後,再部署在東風41(載具於12年試射,14年搭載兩枚MIRV試射,可帶4-6枚新彈頭,17年服役,IOC時間未知)、東風5C(搭載10個返回艙於17年試射,試射後很快服役)、巨浪3(載具於19年試射,可帶4-6枚新彈頭),已經將來與東風5C相同載荷的固體大火箭。
看看被外媒爆料的平均每個月會下水幾艘萬噸級的驅逐艦,再去看看外媒爆料的DF41列裝和DF5C的試射如果真的只是為了威懾敵人保證自身,那麼最後DF41的列裝和DF5C的試射足夠了海軍瘋狂下餃子,按照目前的進度,搞不好2020年會有四支相當完整的航母編隊形成戰鬥力,這麼碉堡的軍備力量。。其實想想還是頭皮發麻的————我指的是日韓這倆可憐蟲但再想想,戰火不至於燒到大陸本土,估計倒黴的會是太平洋西岸那一堆海洋型國家和地區,另外一個10億人口以上級別的國家估計也會倒大黴,畢竟胖子官員未來會對保障印度洋航線會非常非常有興趣。
-
4 # 老豆說軍武
眾所周知,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最先進也是威力最大的核導彈,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洲際彈道導彈之一。有網友提問,已有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還需要東風-31嗎?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不同的答案。有的網友認為不需要,也有網友表示多多益善。其實這兩種導彈都是需要的,因為它們的效能和所肩負的任務是不一樣的。就像戰鬥機一樣,有了殲-20隱形戰鬥機就不需要殲-10、殲-11了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東風-41是一種固體燃料導彈,它的最大射程保守估計超過12000公里,可以攜帶10枚核彈頭。它的威力十分強大,攻擊範圍足以覆蓋美國、歐洲和俄羅斯等世界大部分地區。有資料顯示,東風-41導彈從發射到飛抵美國,只需要20~25分鐘。由此可見,它的威懾能力是多麼的強大。在制導方面,也不需要擔心了。東風-41導彈內部安裝的導航系統,採用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不再受GPS的制約),打擊精度小於150米,在世界上處於頂級水平。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雖然是中國自主研製的,但是也離不開一個國家的幫助,這就是白俄羅斯。雖然這個國家的軍事技術並不高,但是蘇聯解體後,白俄羅斯繼承了它的輪式車輛底盤技術。東風-41導彈使用的泰安HTF5980輪式底盤,以及最新的泰安HTF5980A底盤,都離不開白俄羅斯的技術。中國從白俄羅斯獲得了重型高機動性車輛底盤技術,並且實現了自主生產。中國成為繼白俄羅斯之後全球第二個有能力設計和生產超重型洲際導彈運載車的國家。即便是俄羅斯,也缺乏這種技術,只能從白俄羅斯獲得洲際導彈發射車。美國的民兵3型導彈使用的是導彈發射井,不能進行車載發射。
東風-41這麼先進,那麼東風-31導彈就落後了嗎?其實也不是這樣。大部分武器裝備都可以進行升級改進,東風-31導彈也推出了改進版的東風-31A和東風-31AG(以前也稱為東風-31B)。東風-31A既有公路機動版本,也有發射井版本。東風-31只能攜帶一枚核彈頭,而東風-31A可以攜帶3枚核彈頭,還可以攜帶誘餌。東風-31A的射程也在11000公里以上,也採用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射井版本的打擊精度為100米,移動導彈發射車的精度為150米。東風-31A公路機動版可以離開基地,在偏遠地區作戰,所以更難攔截。
東風-31AG是東風-31A的修改和升級版本,以前被稱為東風-31B。據報道,東風-31AG在2015年進行了測試,比東風-31A的機動能力更強,從而提高了生存能力。新型東風-31AG導彈可以攜帶多個獨立的分導式核彈頭,威力不容忽視。總的來說,無論是最先進的東風-41洲際導彈,還是改進型的東風-31A和東風-31AG彈道導彈,都是國之重器,都是非常需要的戰略武器。
-
5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實際上,早就不需要了,這裡面涉及的方面很多,有些東西還比較敏感。
第一,東風31算是一個過渡性的產物。在本世紀之前,中國唯一能打到美國的導彈就是東風5,但東風5是發射井固定發射的,如果前期被完全摧毀,我們就沒有可用的反擊力量。所以必須要有可機動發射的平臺,海里的是巨浪2,地面的就是東風31。這兩款導彈都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應急裝備的,只是解決有無的問題,真正的效能不是太理想。突防能力,生存能力都比極目標東風41和巨浪3差太多。
第二,射程和載重問題。東風31的初級版本,最大射程只有8000公里,算是洲際導彈的入門級別。這個射程只能覆蓋歐洲和美國西部海岸,無法做到全面的威懾。東風31A改進射程能夠到12000了(在最東面的通化基地發射勉強能打到美國東岸),但是這是以犧牲載重來達到的,要最大射程只能裝載單個彈頭。東風41則完全沒有這個限制,從德令哈基地或者魯山基地發射就能覆蓋全美,而且是多彈頭。如果要打歐洲,就增加裝藥量,射程也不會浪費。所以東風31系列放在其他國家(美俄除外)是妥妥的鎮國之寶,但是現在對中國來說有點雞肋。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東風31洩密了。郭萬鈞,男,滿族,哈爾濱人,東風31的核心設計工程師。90年代初被臺灣間諜策反,從90年代中後期到本世紀初向臺灣提供了大量機密,其中就有東風31的全套技術資料。導致美國原本要花10枚反導攔截的,現在只用1枚就夠了。雖然郭萬鈞被斃了,但是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東風31產能被大大削減,東風41提前上馬。
現在31系列早已停產多年了,在服役的數量也不是很多,都是多年前遺留的,用不了多久都會被41替代。
-
6 # 孤雲朗岫
當然需要啊。英丶法等昔日列強也需要!由於他們的國土面積較小,用東風31就合適。凡是當年侵略過我們的,都需要。如果你去趟圓明園,你的感觸會更深。
-
7 # 武器前沿視角
當代軍迷最喜歡的便是喜新厭舊,時常問出為什麼J-20服役了不退役全部三代機?055下水了為什麼不停產052D,以及如這樣的有了東風-41我們還需要東風-31嗎的奇怪問題。這本質上和為什麼肉更好吃人吃飯還要吃菜和主食一樣。
第一中國仍然是一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總的經濟並不富裕,而用於軍費支出的部分比例也小於如美國一般的發達國家,這就要求我們用有限的經費完成國防任務,據悉東風-41型導彈由於採用大量新型尖端技術,其十枚分導彈頭與三級火箭推進帶來的14000公里射程都對其成本造成沉重負擔,一枚東風-41導彈的成本要超過四枚東風-31導彈,但一枚東風-41導彈除了射程外真的抵得上四枚東風-31導彈嗎。
雖然東風-31原型導彈只能算得上遠端彈道導彈只能使用單彈頭射程僅僅8000公里,使用拖掛車搭載必須駛入發射陣地才能發射,在戰時一旦臨時預設陣地被打擊便無法發射,但在其改進型東風-31A及東風-31AG上這些問題逐一被改善,已經可以搭載3枚分導彈頭對12000公里內的目標進行打擊,並且使用了全新的越野底盤具備了機動中發射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可以看出東風-31改進型的作戰效能已經很大程度上接近東風-41了。
在未來潛在的可能爆發的核大戰中,東風-31改進型與東風-41、固定發射井中的東風-5B以及由戰略導彈核潛艇搭載的巨浪-3還有潛在的新型戰略轟炸機將共同構成中國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在對手第一輪核打擊中倖存的東風-5B將是共和國最強的核重錘其射程要超過東風-41,運載能力更是其兩倍;隨後才是在陸基機動的東風-41和數量更多的東風-31各改型,以及從大洋深處發射的潛射導彈和飛臨敵領空的戰略轟炸機。海量的東風-31既能為東風-5B,東風-41提供上升段掩護,也能以更低的成本對敵低價值目標進行有效毀傷,其作用也是不可磨滅的。
總而言之,我軍沒有任何一型在役裝備是沒有價值的,尤其是東風-31這種具有足夠作戰效能的武器裝備,將是中國未來長期的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
-
8 # 山城故事多
美國那麼強大,軍費那麼充裕,現在不是仍舊部署著數量不少的已經半個世紀高齡的民兵3洲際導彈?雖然中國目前軍費在不斷增長,但是相對於我們龐大的軍隊人數而言,人均水平還是比較低的,除卻人員的工資和訓練費用,平攤到武器研發採購上的費用其實並不是非常充裕,因此我們即使有了新型的更強大的戰略威懾武器,也不會一次性完全淘汰老舊武器。況且東風31一直在不斷的改進之中,其效能早就不能和基礎型同日而語,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仍舊需要與東風41並肩作戰!
▲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發射
東風31是1999年國慶50週年閱兵期間首次亮相的中國第二代洲際導彈導彈,但是其研發歷程卻是比較艱難的,從1986年立項開始,歷經13年艱苦研發才得以成功,直到50週年大閱兵前夕的1999年8月2日,東風31才宣告試射成功,因此得以亮相閱兵場!當時正值南聯盟大使館被轟炸的特殊時期,東風31作為提氣彈,極大的振奮了華人信心!東風31之所以研發過程如此艱辛,主要在於其技術指標很高,這是新中國第一款固體燃料陸地機動洲際導彈,需要克服新型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又要重新研發新型推進劑和彈體複合材料,而大型運輸車的研發也是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的嚴峻考驗。
▲東風31導彈於1999年正式亮相
東風31的射程達到8000千米,勉強能夠攻擊到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兩個美國海外州,並且只能使用單彈頭加誘餌彈的形式進行突防,因此其威懾力實際上並不足,並沒有正式投入服役。在之後的改進中,透過換裝新型發動機和燃料、新型複合材料彈體,並且優化了氣動佈局,核彈頭進一步小型化,誕生了東風31A(甲)。這款導彈的射程延長到1.1萬公里,已經能夠攻擊到美國西海岸,並且能夠攜帶三顆分導式彈頭,末端還可以機動變軌,極大的提高了威懾力,成為中國第一款正式列裝的陸基機動洲際戰略導彈!
▲東風31A
不過東風31A(甲)也有一個突出的缺點,那就是機動能力不足,其仍舊使用老式的大型牽引拖車進行公路機動,爬坡能力差,野外路況適應性不強,並且在發射之時必須開入事先設定並精確測控的預設陣地,一輛導彈車還必須伴隨數量不少的保障車輛,嚴重影響了其進行核反擊的速度,也降低了戰時生存機率!於是在2015年的我們又推出了東風31AG(甲改),這款導彈採用了先進的運輸、起豎、發射一體TEL八軸聯動全驅一體車(湖北萬山廠WS51200型),這款車設計了緩衝墊層,並且具備自主檢修和通訊點火裝置,能夠在任意地點隨時停車進行發射,這就是先進的無依託發射技術!東風31AG於2016年入役,與東風5B共同組成中國堅實的陸基導彈反擊陣營!
▲東風31AG(甲改)
在東風31AG服役的同時,東風41連續進行多次試射均取得成功,創造了100%的發射成功率!2017年,東風41也宣告正式服役!東風41射程超過1.4萬公里,能夠攜帶10枚以上的分導式核彈頭,採用泰安HTF5980A型16軸全動超重型TEL運輸起豎發射一體車,其無論是突防效能、戰時生存率、奪目打擊能力都比東風31及其改進型有了質的飛躍,當之無愧的成為中國目前最強的戰略導彈!
▲東風41同樣採用了TEL運輸起豎發射一體車
那麼東風41既然出現了,東風31還有必要存在嗎?這是當然的!東風31能夠打擊目前大多數潛在對手的本土,並且還能夠使用末端機動的分導式核彈頭,目前來看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攔截方式,因此其仍舊具備相當的戰略威懾能力!東風41雖然更強,但是效能強悍也意味著價格更高,戰略導彈動輒上千萬美元的單價以及天價的後續維護費用是每個國家都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在中國目前軍費仍舊不是太充裕的情況下,使用價效比更高的東風31與效能旗艦東風41進行高低搭配,無疑是一種既能有效震懾效率對手,又可以最大限度節約經費的一舉兩得之舉,因此在敵人沒有強大到能夠有效剋制東風31之前,它在可預見的未來仍舊會服役不短的日子!
-
9 # 峰巔雲客2020
東風-3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寶刀未老!
東風-31是很好的平臺,有潛力可以挖掘。東風-31是中國於1986年在東風-22基礎上研發的一種三段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導彈,彈體全長13.4米,比東風-4"矮"了一半,直徑略同,為2.2米;彈頭輕了3倍,只有700公斤射程為11500公里,可攜帶一枚700公斤彈頭(相當於1百萬噸TNT炸藥當量的核彈頭),或者多枚更小的彈頭,是中國首種遠端固體彈道導彈。東風-31在服役之後,中國持續對其進行升級,隨後推出兩個升級版,一個是東風-31A,一個是東風-31AG。東風-31A,載荷1050-1750公斤,可攜帶至少三枚彈頭或誘導彈頭以及重返大氣層載具、其射程為11270公里;東風-31AG彈道導彈,發射筒高度相比與DF-31A型略高,採用了越野能力更強、機動性更高的8軸運輸-起豎-發射一體車(TEL), 該彈的發射筒上有條狀線路和檢修裝置,底部有緩衝墊層,類似DF-26中遠端彈道導彈的"無依託發射技術"。此外,該導彈的模型上可以看到類似俄"白楊"導彈的環控系統管線,表明其野外活動能力比此前的東風-31A有進一步提高。東風-31A導彈是中國第一種射程能夠覆蓋美國大部分目標的洲際核導彈,其射程在東風-31導彈基礎上提高了數千公里,目前是部署在中國腹地"長城工程"設施內的主要核威懾力量。東風-31經過持續的改進,其效能也取得了巨大的飛躍,但是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成本比東風-41低,可以替代東風-41執行部分核打擊任務。“東風-41”效能與發達國家的第六代,彈長16.5米,彈徑2.78米,整體重量達到60餘噸,採用三級固體燃料推進,採用公路機動平臺、鐵路機動平臺、加固地井發射三種方式部署。“東風-41”與美國“民兵-3”和俄羅斯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基本相當,部分技術甚至已經超過它們。“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射程突破1.2萬公里,攻擊目標的偏差只有100米,並且可以攜帶6到10枚分導式彈頭,對手很難攔截。可以將“東風-41”的先進技術用到“東風-31”上,承擔12000公里以內的核打擊任務。東風-31依然具備強大的核威懾力。東風31系列導彈總體而言已經較為先進。無論是緊湊的外形、較低的重量,還是射程與載荷比例,均與國外當前裝備的先進型號大致相當。在打擊精度和生存能力上,也和主流型號基本處於一個檔次。對付美俄這樣的大國可能效能有所不足,但是對付周邊的擁核國家還是綽綽有餘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0 # 果哥看世界
當然需要,美國那麼強大,軍費那麼充裕,現在不是仍舊部署著數量不少的已經半個世紀高齡的民兵3洲際導彈?中國就更不用說啦,軍費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當然要綜合考慮,充分利用資源。東風-31雖然現在已經退役,但是其改進型號一直在不斷的研發中,其效能早就不能和基礎型同日而語,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仍舊會繼續與東風-41並肩作戰!
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31,是中國90年代服役的中國第一款固體燃料陸地機動洲際導彈,由於射程只有8000公里,已經逐步退出現役。東風-31改進型效能十分先進,尤其是改進型號東風-31A與東風-31AG,一直都是我軍現役的主力洲際導彈。東風-31A這款導彈的射程延長到1.1萬公里,已經能夠攻擊到美國西海岸,並且能夠攜帶三顆分導式彈頭,末端還可以機動變軌,極大的提高了威懾力,成為中國第一款正式列裝的陸基機動洲際戰略導彈。
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31AG是在東風-31A的基礎上改進,效能更加優秀。更是完全的克服了東風-31A機動性不足的缺點,這款導彈採用了先進的運輸、起豎、發射一體TEL八軸聯動全驅一體車(,這款車設計了緩衝墊層,並且具備自主檢修和通訊點火裝置,能夠在任意地點隨時停車進行發射,這就是先進的無依託發射技術!並且東風-31AG射程更遠,精度更高,並且攜帶的分導式多彈頭可以進行末段蛇形機動,類似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技術,大大提高攔截的難度和突破的成功率。
東風-31A導彈拖車山路機動
東風-41則是當代全球最先進和最強大的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的可第四代洲際導彈。中射程超過14.000公里,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車載發射方式,圓公算偏差低於100米,這完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作為中國洲際多彈頭導彈的核心力量,可以覆蓋整個北美和歐洲中東,亞洲,澳洲,是中國最近四十年最強悍的導彈.
東風-41效能的先進,也預示著價格的昂貴,尤其是戰略導彈動輒上千萬美元的價格,以及天價的後續維護費用,都是每個國家都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相對來說東風-31系列價格更加廉價,使用價效比更高的東風31A的東風31AG,其與東風41進行高低搭配,無疑是一種既能有效震懾效率對手,又可以最大限度節約經費的一舉兩得之舉。
美國最怕的中國鐵路型東風-41洲際導彈已入值班狀態
由於東風-41射程遠,對於適合打擊從1.3萬公里到1.6萬公里的多彈頭的東風41來說,如果讓他們減射程或者用高彈道打擊1萬公里之內的目標,這可是大材小用了。因此對5000公里到1萬公里這個幅度內的其他戰略對手的威懾。用東風31A和東風31AG減射程提高攜帶彈頭數量,都是合適的。但是從已經退役改為航天發射而消耗的東風31,其發射100%成功的實踐來看,這種導彈的原始設計是非常成功的。東風31批次消耗性發射的成功,也同時暗示了東風31A、東風31AG的高可靠性。對戰略武器來說,100%的可靠度有時候比其先進性還關鍵。因此這兩類升級彈種的裝備總數量,仍然佔相當的比例。
東風-41核導彈方隊
在東風-41與東風-5C等中國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完全多彈頭化以後,但是中國還有很多以前庫存的當量極大的單彈頭,當然能夠利用總比浪費了好,就需要更換一種可靠的新載具繼續值班。這也體現出誰誰家大當量彈頭領先全球的可靠值班壽命。而東風31A和東風31AG的推力和射程都適合安裝大當量單彈頭,加上本身的發射成功率,是相當可信的戰略威懾力量。
東風-5B洲際彈道導彈
總體來說,雖然中國隨著東風-41的大批次服役,東風-31系列將至少會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繼續服役,與東方-41形成高低搭配,繼續震懾對手,保衛祖國的安全。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畫面十分震撼
-
11 # 小天真09
呵呵…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打一個比方,加入你很有錢,請問你就會因此而都掉50、20等面值的嗎?
同樣有了東風41,當然我敢肯定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還會有更加先進的戰略導彈(例如:東風51、東風61…)是不是就要拋棄現在的東風41了呢?
答案肯定不是,一個國家的武器發展和武器儲備取決於自身國防安全的需要,我們有了東風41最先進的戰略導彈當然也需要其他的導彈作為輔助威懾,從經濟角度就像我們有了99式主戰坦克為什麼還保留大量59式的呢?有了殲20為什麼還有大量三代機甚至還有七爺、八爺這樣的二代機。
從軍事來看,倉庫裡武器越多越好撒,如果只有一樣那豈不是太單薄了人家只要摧毀你這樣你豈不是沒轍了!
-
12 # 科羅廖夫
東風-31導彈的服役從上世紀末就已經開始了,從1998年使用至今已有20餘年,而在這20年間我們也研發出了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東風-41,那麼東風-31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們都知道,中國目前最為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是東風-41型,這款導彈是一種三級固體燃料推進的機動型導彈,最多能夠攜帶10枚分導式彈頭,最大射程能夠達到驚人的14000千米,憑藉其最快達到25馬赫的飛行速度,我軍可以對地球上任何一處土地發動核打擊。反觀東風-31只有8000千米到10000千米的射程,只能夠攜帶一枚彈頭,而且彈頭重量還不超過1噸(僅為700千克,相當於1百萬噸TNT當量),但是即使如此,效能已經落後於東風-41的東風-31仍然有存在的價值。
在華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示的東風-31導彈發射車
東風-31基本型射程偏低是眾人皆知的,從中國大陸甚至無法攻擊到美國的西海岸,僅能覆蓋到夏威夷,所以1998年服役的東風-31僅僅被當作過渡型號來研究使用,目前在我火箭軍中幾乎已經看不到了。
武器落後不可怕,會改造才是王道,數十年我軍就一直繼承著這條優良傳統。改進後的東風-31 A(即東風-31 甲)已經可以搭載最重1.4噸的彈頭,並透過使用3枚分導式彈頭,已經能夠對美國本土發動全境打擊。
長期以來,美國都瞧不起東風-31,因為認為這種導彈的機動型並不高,由於採用的是老式的拖掛式運載車,部署速度並不快,無法在作戰時期第一時間響應核反擊命令,並且東風-31打擊目標單一,彈頭甚至會被攔截。但這些都是老黃曆了,如今的改進型的東風-31,價效比甚至不輸給的東風-41。
早在東風-41出現之前,東風-31 A的出現就讓中國徹徹底底擁有了一款機動型的三級固體洲際彈道導彈,命中精度大幅提升。之所以東風-31能夠繼續服役,主要是其可以和東風-41形成“高-低搭配”。
一枚東風-31導彈發射價格大約是在600萬美元左右,而其升級產品東風-41,技術更加先進,攜帶的分導式彈頭更多,預計造價甚至遠超東風-31型4倍以上,我軍還不至於財大氣粗到全部採購東風-41,來充當我軍的戰術機動性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了。
另外東風-31 AG還有黑科技存在,原本東風-31 A在設計伊始僅僅只是為了打擊美國西海岸,但是東風-31 A的改進型31 AG,內部裝配有一種特製的動力裝置,能夠允許導彈在高空透過特殊的向量推進裝置完成變軌,從而戰術機動躲開美國的反導系統的攔截。東風-31靠高空機動,東風-41靠高速俯衝(25馬赫),31加41的完美搭配將成為未來中國捍衛大國地位、震懾外來宵小的“必勝利器”!
-
13 # 魂舞大漠
這麼說吧,東風-31是裝備多年的,真正實用的,技術成熟的,一再改進的,隨時就能使用的裝備。沒有東風-31等厚實的技術儲備和累積,就沒有東風-41。東風-41是剛入役的,沒有東風-31,即難以完成新老交替。東風-31當然要退役,正像東風-41在未來也要退役一樣,都作為型號不斷更新、技術不斷進步的一部分。它們都是技術進步大程序中的過渡,也都會作為時代的主力擔當,所謂江山代有裝備出,世人都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東風-31和東風-41要各領風騷數十載,那麼現在,東風-31還是主力,正像未來東風-41要成為主力一樣。主力和助力,互為補充,各國一樣。
各有側重過慣了緊日子,就是今天,家底並不厚實,深挖裝備技術潛力,從東風-31基本型,經過東風-31A,到今天的東風-31AG,可以擔綱主力,射程從8000到突破一萬公里,推進劑從液體到固體,彈頭從單一到多多個,效能上得到很大提升,當具備了跨代的基礎和前提,不再猶豫,才正式推出新的型號,得以與強國並肩而立,是我們裝備發展的傳統使然,也是技術進步的表現和標誌。那麼有了東風-41,東風-31AG也可在現在和未來一段時期發揮相當作用,去打擊次要目標,成熟後的東風-31AG,當然可以完成這一使命。
各領千秋走進東風下海的傳說,技術成熟後的東風-31,陸地和水下,都有擔當,並不使人覺得新鮮。各裝備大國都在遵循的一種技術思路,成為我海基二次打擊的主體力量,現在如是,今後一樣。致於東風-41的技術源頭,是原始研發,還是巨浪再次上岸,且不去探討,它已跨進了主流裝備的行列,得到了世人的認同。建國七十週年閱兵領導小組,面對外國記者東風41是否要參加的提問,只說得一句等著就是了。等與不等,視安排而定,並不代表它不存在,我們具備了研製和裝備它的技術實力,它正要在不久肩負起責任來。換代之間,一步一個腳印,就在世人不經意的瞬間,跨過了又一扇大門,呈現出明晰的裝備曙光,好啊。
-
14 # 鷹鴿分析
兩款都是鎮國大器,東風-41如願出現,並不代表來了就直接開掉前輩東風-31吧,因此兩種型號的服役並不存在替代關係,更多的是優劣互補的促進關係。
先來談談東風-31,東風-31並非單純的一個型號,而是一個洲際導彈家族譜系。東風-31導彈最早出現於上世紀末期,因一段設計資料洩密事件影響,隨後中國推出了改進型東風-31A型,東風下海工程也持續進行中,直至2017年朱日和沙場閱兵中,最新改進型東風-31AG型號首次公開亮相。
從東風-31的發展歷程中不難得出,當前中國陸基戰略核反擊體系主要由東風-5系列液體洲際導彈和東風-31A系列固體洲際導彈兩個體系構成;也就是說東風-31A系列是目前火箭軍戰略核反擊的中堅裝備型號之一。因此,即便是效能更好的東風-41列裝部隊,替換東風-31家族絕非一時之功。
東風-31是中國第一種固體推進、第一種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後續改進型號的射程拓展到10000公里左右,具備攜帶分導式彈頭的能力,只不過外界一般認為分導彈頭數量在三枚左右,打擊精度CEP值在300米左右,使得中國洲際導彈打擊精度接近美俄第三代洲際導彈水平。
新型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早在十年前就有相關資訊披露出來,該型導彈採用三級固體運載火箭推進,最大射程預估在14000公里左右;據悉採用了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技術和機動變軌技術,大幅度提升了該型導彈的命中精度。另外相較東風-31型導彈,東風-41在分導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夠攜帶6-10枚分導式彈頭,基本上達到美俄當前發展水平。
此外,東風-41型洲際導彈還採用了新型儲存-運輸-發射一體化發射車,類似於俄羅斯白楊-M型洲際導彈;相較東風-31型的半拖掛式發射車,東風-41型越野效能更加突出,顯著提升機動發射導彈極為依賴的戰場生存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東風-41從披露至今已經經過十次試射,保持著從無失敗的成績,開創了國際上洲際導彈試驗100%成功率的記錄,高於美國的90%和俄羅斯85%的成功率。
無論是東風-31家族,還是最新的東風-41,都是中國戰略核反擊的鎮國大器;其列裝部隊的首要任務就是擔負戰略值班任務;中國在核力量建設上始終保持在核反擊最低數量級,但一款新型導彈從列裝部隊到形成全面作戰能力需要一個2-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過渡期,因此,在未來十數年的時間內,東風-31A系列洲際導彈和東風-41將一道承擔起國家核威懾的重任。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東風-31家族,甚至東風-41,都會被更新更先進的型號最終淘汰掉,但在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過程中,都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緩衝期,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
-
15 # 風青翊
能問出這個問題,真是服了!買了汽車就不用電動車了?有了殲20為啥還要殲10殲16?還買蘇35做什麼?作用不同,價格不同,載荷不同,彈頭數量不同。我們有了6萬噸航母還要4萬噸兩棲攻擊艦,有了055還要繼續造052D,有個面值100元人民幣還要繼續發行50元一樣。沒這麼多為什麼。因為它的價值不可替代或者替代成本高不划算,所以它存在。可能將來還會出現東風51,也或者31到了退役年限被32替代。但是現在31的價值依然很大。
-
16 # 紅龍軍團長
早就習慣了!軍迷都喜新厭舊,有了殲-20,就不想要殲-10;有了055,就想甩掉052D;有了東風-41,就想拋棄東風-31。事實上,東風-31與殲-10、052D等過氣網紅武器,還將服役很長時間。
東風-5
相比常規武器,洲際導彈導彈研發週期更長,從上世紀70年代算起,中國戰略導彈才發展了三代,第一代東風-5,第二代東風-31、第三代東風-41,研發裝備週期長達20多年,可謂“數十年磨一劍”。東風-31於1999年國慶閱兵亮相,當時能否參加閱兵還有點懸,上面要求必須試射成功才能亮相,東風-31於當年8月2日成功完成了試射,勉強登上閱兵場。閱兵場上的東方-31並不是現役裝備,直到2006年9月,東風-31才正式列裝部隊。
東風-31A
東風-31只是一個過渡型號,真正大規模列裝的是東風-31A\AG,先後在2009年、2017年閱兵場亮相。相比東風-31,東風-31AG射程由不到8000公里,提升到10000公里,分導彈頭由3個增加到6個。東風-31系列導彈裝備部隊還不到15年,總的來說還算新裝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淘汰。
東風-31AG
2019年國慶閱兵,16枚東風-41作為壓軸大戲亮相,猜測中的型號終於變成了現實。鳳凰衛視軍事評論員、前二炮工程大學教員宋忠平認為,東風-41射到至少13000公里。洲際導彈、核戰略專家楊承軍發文說,東風-41可以攜帶12枚分導彈頭。可以看出,東風-41是一款可以全面覆蓋全球的洲際彈道導彈,完全彌補了該領域的短板。
東風-41
中國東海、黃河屬於水深較淺,不利於戰略核潛艇的隱藏,所以我們不能把雞蛋都放一個籃子裡。作為國土大國,在遼闊的疆域部署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將是核反擊的最好選擇。東風-5B採取固定地下井發射的方式,容易遭到定點攻擊,二次核反擊的中堅力量將由公路機動的東風-31AG與東風-41擔當。東風-41還可以採取鐵路機動的方式,一晝夜跨區機動一千公里進行機動發射,將大幅提高洲際導彈的生存能力與核反擊能力。
考慮到NMD、TMD技術日趨成熟,攔截率越來越高,所以保持我洲際彈道導彈的足夠數量,才能夠在最後一戰中一錘定音。東風-31AG瞄準近一點的目標,其它地區交給東風-41,兩型導彈攻擊目標各有側重,共同打造密不透風的核反擊力量。
-
17 # 慶之666
31的彈道特性和引數已經洩密,99年的31只是個發射筒,不能直接射。後來的31改應該有變化。今年的31AG彈道特性和多彈頭能力肯定有特點。應付美國西部和中部目標射程沒壓力。41保守估計射程也有一萬四,起碼確保打到紐約。多彈頭能力很強。後期改進是分導頭能進入各自彈道。再改進就直接用東風17的高超音速的彈頭技術類似俄羅斯的邊界。
-
18 # 誰心而論之言
在剛過去的國慶閱兵中,中國共展示了四款戰略導彈(東風41,東風31AG,巨浪2,東風5B),為什麼說是戰略導彈,=因為它們與普通的戰術導彈承擔著不一樣的任務,它們是國家戰略核力量的基石。
東風41,中國目前最先進的路基洲際導彈,採用三級固體運載火箭作為動力,最大射程可達約14,000公里,其載車能在公路進行機動,同時具有一定的越野效能。東風-41採用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技術,從而實現了運載火箭及分彈頭自適應變軌。能讓反導系統的效能大為降低,東風-41可攜帶6~10枚分導式核彈頭,理論上一枚核彈頭就能毀滅一座城市。
東風-31型導彈射程為11500公里,可攜帶一枚700公斤彈頭(相當於1百萬噸TNT炸藥當量的核彈頭),或者多枚更小的彈頭。 改進後的東風-31A,載荷1050-1750公斤,可攜帶至少三枚彈頭或誘導彈頭以及重返大氣層載具、其射程為11270公里。而最新東風31AG進一步提高了射程,同時更換了新的高機動性TEL發射車,使得生存能力大大增加。
東風5B是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的改進型,能夠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採用液體發射,個頭比較大,但是它的體型高、載荷大,射程也達到了13000公里以上。但是由於它採用井下發射的方式,生存能力很是問題。
巨浪2是中國第二代洲際潛射彈道導彈,設計為三段固體燃料推進火箭。它應該是採用了東風31的部分技術,最大射程7400-9000公里,可攜帶單個或3-6個核彈頭。 佈署在094型核潛艇上,每艘可搭載12枚。
-
19 # 軍武吐槽君
美國那麼強大,軍費那麼充裕,現在不是仍舊部署著數量不少的已經半個世紀高齡的民兵3洲際導彈?雖然中國目前軍費在不斷增長,但是相對於我們龐大的軍隊人數而言,人均水平還是比較低的,除卻人員的工資和訓練費用,平攤到武器研發採購上的費用其實並不是非常充裕,因此我們即使有了新型的更強大的戰略威懾武器,也不會一次性完全淘汰老舊武器。況且東風31一直在不斷的改進之中,其效能早就不能和基礎型同日而語,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仍舊需要與東風41並肩作戰!▲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發射
東風31是1999年國慶50週年閱兵期間首次亮相的中國第二代洲際導彈導彈,但是其研發歷程卻是比較艱難的,從1986年立項開始,歷經13年艱苦研發才得以成功,直到50週年大閱兵前夕的1999年8月2日,東風31才宣告試射成功,因此得以亮相閱兵場!當時正值南聯盟大使館被轟炸的特殊時期,東風31作為提氣彈,極大的振奮了華人信心!東風31之所以研發過程如此艱辛,主要在於其技術指標很高,這是新中國第一款固體燃料陸地機動洲際導彈,需要克服新型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又要重新研發新型推進劑和彈體複合材料,而大型運輸車的研發也是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的嚴峻考驗。
▲東風31導彈於1999年正式亮相
東風31的射程達到8000千米,勉強能夠攻擊到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兩個美國海外州,並且只能使用單彈頭加誘餌彈的形式進行突防,因此其威懾力實際上並不足,並沒有正式投入服役。在之後的改進中,透過換裝新型發動機和燃料、新型複合材料彈體,並且優化了氣動佈局,核彈頭進一步小型化,誕生了東風31A(甲)。這款導彈的射程延長到1.1萬公里,已經能夠攻擊到美國西海岸,並且能夠攜帶三顆分導式彈頭,末端還可以機動變軌,極大的提高了威懾力,成為中國第一款正式列裝的陸基機動洲際戰略導彈!▲東風31A
不過東風31A(甲)也有一個突出的缺點,那就是機動能力不足,其仍舊使用老式的大型牽引拖車進行公路機動,爬坡能力差,野外路況適應性不強,並且在發射之時必須開入事先設定並精確測控的預設陣地,一輛導彈車還必須伴隨數量不少的保障車輛,嚴重影響了其進行核反擊的速度,也降低了戰時生存機率!於是在2015年的我們又推出了東風31AG(甲改),這款導彈採用了先進的運輸、起豎、發射一體TEL八軸聯動全驅一體車(湖北萬山廠WS51200型),這款車設計了緩衝墊層,並且具備自主檢修和通訊點火裝置,能夠在任意地點隨時停車進行發射,這就是先進的無依託發射技術!東風31AG於2016年入役,與東風5B共同組成中國堅實的陸基導彈反擊陣營!▲東風31AG(甲改)
在東風31AG服役的同時,東風41連續進行多次試射均取得成功,創造了100%的發射成功率!2017年,東風41也宣告正式服役!東風41射程超過1.4萬公里,能夠攜帶10枚以上的分導式核彈頭,採用泰安HTF5980A型16軸全動超重型TEL運輸起豎發射一體車,其無論是突防效能、戰時生存率、奪目打擊能力都比東風31及其改進型有了質的飛躍,當之無愧的成為中國目前最強的戰略導彈!▲東風41同樣採用了TEL運輸起豎發射一體車
那麼東風41既然出現了,東風31還有必要存在嗎?這是當然的!東風31能夠打擊目前大多數潛在對手的本土,並且還能夠使用末端機動的分導式核彈頭,目前來看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攔截方式,因此其仍舊具備相當的戰略威懾能力!東風41雖然更強,但是效能強悍也意味著價格更高,戰略導彈動輒上千萬美元的單價以及天價的後續維護費用是每個國家都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在中國目前軍費仍舊不是太充裕的情況下,使用價效比更高的東風31與效能旗艦東風41進行高低搭配,無疑是一種既能有效震懾效率對手,又可以最大限度節約經費的一舉兩得之舉,因此在敵人沒有強大到能夠有效剋制東風31之前,它在可預見的未來仍舊會服役不短的日子!▲大國重器——東風41戰略洲際導彈
-
20 # 國平軍史
本次70週年國慶大閱兵,16枚編號為DF-41的龐大的導彈,被大型軍卡馱載著,作為壓軸武器緩緩而來,立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僅本次大閱兵中,出現的除了DF-41以及DF-5B、DF-17、DF-26、DF-31AG、JL-2彈道導彈所能攜帶的彈頭來分析,稍有軍事知識的讀者都知道,又何止300枚核彈頭。
DF-41,是我火箭軍中最強大的核打擊力量,陸基中段攔截系統包括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以及末段反導系統,對25倍高速飛行的DF-41彈道導彈,不具備有效的攔截能力。
戰時DF-41能輕易刺破對方的防空反導體系,幾乎可以打擊地球上的任何節點,本屆大閱兵火箭軍一下子就拉出了16輛DF-41發射車,能攜帶192枚核彈頭,證明了此型我火箭軍的殺手鐧已進入實戰部署,隨時能給予敵對勢力以毀滅性的打擊。
如同我海軍有了055型萬噸大驅,7000噸級的052D型驅逐艦以及4000噸級的054A型護衛艦,儘管被網民戲稱為“過氣網紅”,但卻依然是我海軍最為重要的主力水面艦艇一樣;同理在有了射程1.5萬公里有12個分導彈頭的DF-41洲際導彈以後,我火箭軍射程為8000-12000公里的能攜帶1-6個核彈頭的DF-31、DF-31A、DF-31AG等系列洲際導彈,依然是戰時火箭軍保家衛國、防止他國對中國發動核戰爭最主要的核反擊力量。
DF-31系列彈道導彈,是我火箭軍第一種射程能夠覆蓋北美大部分割槽域的洲際核導彈,目前是部署在中國腹地“ 長城工程”設施內的主要核威懾打擊力量,集儲存、運輸、起豎、發射一體,有極強的移動性,較高的生存能力,以及較遠的打擊距離,是我火箭軍的中堅力量。
現在,DF-31系列彈道導彈,保留了包括地下井發射在內的多種發射方式,採用洞庫和公路機動相結合的部署方式;因此,戰時的生存能力較高,具備二次核反擊能力,任何核大國對於數量眾多的DF-31系列彈道導彈都不敢小覷。
對於我火箭軍來說,DF-41是震懾核大國衝動的銳利武器,我核打擊的定海神針;同時型號較多數量眾多的DF-31系列彈道導彈,也是我火箭軍強有力的核打擊火力,不但需要而且數量要持續增加,如同海軍有了055型萬噸大驅,7000噸級的052D改型驅逐艦依然在不但開建,似乎並沒有停下來的節奏。
回覆列表
當然需要了!
東風兩位數的家族是:1X系列、2X系列、3X系列、4X系列。
1X系列是短程導彈。
2X系列是中程導彈。
3X系列是遠端導彈。
4X系列是洲際導彈。
有了東風16、17,東風11、15就可以退居二線了。但即便有了東風26,東風17也照樣繼續開發。一個系列之內,新導彈可以接替舊導彈。但系列與系列之間,彼此不能替代。因為它們是性質不同,作戰任務不同的導彈。1、2、3、4,這幾個系列會長期並存。
東風15會被東風17取代,但不會被東風21取代。東風31會被東風32取代,但不會被東風41取代。
1X系列、2X系列導彈是為北韓半島、日本、臺灣、關島、夏威夷、新德里這一圈準備的。
4X系列是為華盛頓準備的。
3X系列是為誰準備的?
莫斯科。
東風31是197幾年,198幾年開始搞的。那個時期,我們還開發了89式自行反坦克炮,99式主戰坦克......這些裝備都是為了對抗蘇聯的。而且那個時期我們一直宣揚人民戰爭,也是為了對抗蘇聯的威脅。
當初東風31立項,提出是指標,射程,就是為了能打到莫斯科。
中蘇關係緩和,中美關係越來越差是從1989年開始。在那以前的二三十年,蘇聯是中國最大的威脅。長期以來,蘇聯在邊境陳兵百萬,沒事還來個核訛詐。而那時的佈局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歐洲,在西線和蘇聯對抗,中國在東線牽制蘇聯。當時的蘇聯很兇,在西線威脅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在東線威脅中國。然後他還能騰出手來,打了阿富汗。
東風31就這在這個背景下研製的,而且壓力很大,任務很緊迫。
東風31先天就是為蘇俄設計的。所以它是天生的適合執行這方面的任務。它可以在中國的任意地點,打擊蘇俄境內的任意目標。它可以隱藏在東北,也可以隱藏在西北,也可以隱藏在中原腹地。安全性、靈活性很高。
但要是用它來對付美國,就不太合適。早期的東風31射程不足8000公里,只能站在中國的邊緣,打到美國的邊緣。後期射程提高到了1萬,局面才有所改觀,但使用起來,也有一定的限制。
東風41是為美國量身定做的,原生的射程1萬2。它基本上也可以在中國的任意一點,威脅美國的任意一座城市。這樣既安全,又靈活。
東風31威脅美國是客串。
東風31射程是8000公里-1萬公里,但它威懾的主要還是7000公里-8000公里這一圈。因為實戰中很難踩著國境線的邊緣發射導彈,為了安全,得部署在內地。在自己家裡就要消耗掉1000公里的射程。
取代東風31的應該是未來的新東風3X系列導彈,譬如東風32、33、35......4X系列跟它沒有什麼關係。未來的東風3X系列導彈射程應該還是在8000-10000公里這個區間。只不過比31更成熟、更先進。很可能比31要小上一圈。部署起來更靈活。
東風3X系列覆蓋的是歐洲,莫斯科、巴黎、倫敦這一圈。
東風4X系列覆蓋的是美洲,華盛頓、紐約、洛杉磯這片。
大家分工不同。
用東風41降維打擊,也能幹東風31的活,但這很不划算。貴,其實是個小事,可以忽略不計。都扔核彈了,還惦記啥貴賤問題了。東風41射程遠,但體積也是非常的大。而大,它的行動就遲緩,就容易暴露目標。
按照現在的科技水平,繼續開發3X系列導彈,把射程限制在8000-1萬公里,就可以把導彈以及發射車做的更小。比現在的東風31還小。這就極大的提高了靈活性,極大的提高了生存能力。
新出來的東風17就是個風向標。它是一款很瘦小的導彈。背後就是科技水平的進步。射程小幅度提高,體積反而更小一些。未來的2X、3X系列導彈,肯定也會走這個路線。
過去導彈要追求射程,要能打到目標。現在,這些導彈都已經能滿足射程上的需要,再發展,就是:減肥。
未來:
東風4X系列,專打1萬2-1萬4公里上的目標。
東風3X系列,專打8000-1萬公里上的目標。
這個定位不變,會長期保留這樣的系列,不會彼此取代,但會不斷的提升導彈的科技水平,以便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務。
導彈射程達到1萬2-1萬4公里,應該可以打擊到地球上任意目標了,完全能滿足需要了。大家不會再追求更大的射程,所以,20年之內,東風家族恐怕不會出現: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