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你惺惺相惜

    街亭無險可守,蜀軍和魏軍同時向街亭進軍,而魏軍多為精銳之騎兵。如果當道紮營,無法抵擋騎兵大規模衝鋒。在山上紮營,居高臨下,可以衝擊魏軍,堅守時間也長,然後與蜀國的其他軍隊裡應外合,獲勝的機率大,所以馬謖選擇在山上紮營。只是水源的問題被馬謖忽略了。

  • 2 # 元元125021907

    如果記憶沒有錯,他被對手斷了手源,包圍了。但在今天的幾百年前以來,火藥武器為主的戰爭中,將軍佔領高處是優勢,用踞高臨下火力壓制決勝,把握大,易打擊敵人,保護自己。而古代兵器不適合駐紮,易遭火攻,圍困。

  • 3 # 小遜說天地

    想學項羽破釜沉舟,一鼓作氣擊垮敵人。可惜沒有人家的統率力,和感染力。第一次衝順利還好,遇到挫折肯定作鳥獸散。就好比現在的年輕人合夥創業,只想模範成功經驗,但自身不知道和成功人士素質,機遇相差幾百裡

  • 4 # 煙雨笑春風

    馬謖屯兵孤山是有他的用意的,但是這些想法卻都不符合當時街亭的實際情況。

    第一,就是居高臨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街亭之戰中,魏軍騎步五萬人,而蜀軍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馬謖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如果魏軍膽敢進攻,蜀軍居高而下,以逸待勞還可以打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但是馬謖卻錯估了一個重要的事情,當時的諸葛亮根本不需要馬謖打什麼反擊戰只要馬謖能夠拖住魏軍主力就行了。當時的蜀國正在猛攻戰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將高剛已經有投降之意了,諸葛亮只需要馬謖夠撐到蜀軍主力回援,而馬謖卻想用街亭之戰作為自己軍事上的一個亮點,打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最終卻自食苦果。

    第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士兵退無可退自然會爆發出高昂計程車氣和驚人的戰鬥力,馬謖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但是馬謖卻又沒有考慮到,項羽、韓信都是沒有辦法而為之,而他則是自斷後路主動把水源放棄。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來蜀軍依靠泉水完全不必為水發愁,如果當道紮營的話蜀軍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張郃為了救祁山不得不進攻。而馬謖主動放棄水源,據守孤山,就相當於把主動權拱手讓人了,張郃把水源一斷,就變成馬謖不得不進攻了,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把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只能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馬謖據山而守的目的,其實在兵書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卻只知道照搬兵書而不考慮戰場的實際狀況,如果他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再加上王平的輔佐,那麼守住街亭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如果能夠守住街亭,穩固隴右,那之後的作戰就有了更大的贏面,克復中原也不是沒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國也把防禦重心從東吳轉移到了蜀漢,蜀漢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機會,馬謖即使是死也彌補不了他的罪過啊。

  • 5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我個人覺得,這個是羅貫中瞎寫的,馬謖從軍那麼久,也是高階軍官,不至於連駐紮的地方有無水源都會忽略掉吧。不過,他作戰失敗這個是確定無疑的,諸葛亮殺他應該不會灑淚的,馬謖的哥哥好像叫馬良吧?我也沒必要百度了,蜀國上層有權利鬥爭,所以戰馬謖是必然的,跟馬謖駐紮在哪關係不大,賊亮的雙眼盯著你,小獵物哪裡跑?

  • 6 # 會奔跑的金絲魚

    因為馬他自傲,不聽諸葛亮的再三叮囑,狂妄自大,不聽副將王平的勸解,證明他的氣數已盡該有此一劫,至於他是怎麼想的,他自認功高蓋世,自認為熟讀兵法,他該有此劫。命喪與此

  • 7 # 伴讀歷史

    馬謖上街亭的南山安營,正是一個絕妙的選擇,他唯獨沒有解決的就是水源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後世就不會這樣評價了。因為當時街亭守衛時曹軍絕對不敢不顧山上守軍而進入隴西,那就只有攻山,只要曹軍攻山,馬謖的孔明弩就發揮威力了。史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就連後來接替諸葛亮為丞相、被稱為蜀漢“四英”之一的蔣琬,也稱讚馬謖為“智計之士”。

      《三國演義》裡說諸葛亮神機妙算,要求“下寨必當要道處”,這一點其實是行不通的。對這一點,早就有人實地考察街亭地形,發現街亭要道地勢寬闊平坦,如同摺扇的扇面,這樣蜀漢軍隊就直接與張郃軍隊硬碰硬了,蜀漢軍隊遠征已久,而曹軍卻是新銳之師,即使諸葛亮親來,也難保必勝。

      相反,馬謖的上山安營之策,充分利用地利,倒像是一條妙計,街亭的形象如同一柄摺扇,清水河兩條支流匯入谷口形成一個小小的衝擊扇平原,街亭鎮(現屬秦安縣隴城鄉)就坐落在衝擊扇的西端,整個摺扇的扇柄則正在南山。南山的地勢很有特點,當地又稱百畝塬,頂部是一個香蕉形的平臺,實際面積遠大於百畝,北,東,西三面甚是陡峭。飽讀兵書的馬謖突然想:要是上山在百畝塬安營,可以伺機出擊殲敵,即使魏軍發起進攻,那也只能是從下面向上仰攻,這就把自己完全暴露在一弩十矢的孔明弩下。呵呵,你張郃來吧,來一個射一個,來兩個射一對。當時馬謖或者有人建議從其他地方弄來飲用水,歷史就會改寫把~~

  • 8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首先在心理上有一種對司馬懿軍隊畏懼,知道在當道紮營,平原大道上作戰應該打不過司馬懿!

    有了這些心理,自然想起以逸待勞,而引軍山上,原想居高臨下,司馬懿若上山打仗,光爬山就很累,哪裡還有力氣打仗,若在山上投石滾木,司馬懿大軍必敗無疑!

    而且司馬懿大軍上山,馬謖部下軍隊士兵也只有背水一戰,這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些兵法馬謖可謂讀得很熟!

    當然這都是馬謖一廂情願的想法,司馬懿不一定乖乖聽話!果然,司馬懿微微一笑:“你叫我上山,我偏不,圍你十天半月,你都沒水喝,到時你還不下來?”

    所以這些都是讀死書的結果,就象有的人,讀大學了還不懂得做飯洗衣服…

  • 9 # 真正鱷魚不哭

    上山自有其軍事必要性。

    蜀漢軍以山地步兵為主,需要一個依託陣地阻擊魏軍,背山列陣有利於保證自己側後安全。

    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千河支流清水河透過街亭附近,正好就在蜀軍依託的南山之前,取水並不困難。《孫子兵法》雲:"絕山依谷,視生處高",背山面水是軍陣佈設的常態,馬謖的做法並無不妥。

    馬謖“舍水上山”不是驕傲,反而是過分謹慎。

    馬謖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實戰經驗,他沒有自己的基本部隊,驟然統領大軍出征,也來不及熟悉下屬諸軍情況,實際上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因為不瞭解各營戰鬥力,沒能把最堅強的部隊放在一線。於是前軍被張郃精騎輕易沖垮,不得不過早撤退上山,全軍陷入完全被動。

  • 10 # 隱者康司馬

    馬謖想學西楚霸王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想置死地而後生?但是馬謖的做法與項羽和韓信所處的天時、地理都有所不同,他是沐猴而冠、照葫蘆畫瓢,是生搬硬套,哪有不敗的道理?帶兵者只會紙上談兵,把兵法理論都背得再熟,不會隨著戰場的形勢變化而變化,不會靈活運用,肯定是會失敗的。

  • 11 # 魚頭聊史

    馬謖,公元190年—228年,字幼常,蜀國參軍。

    公元228年,為完成先帝遺言,光復漢室,蜀國開始了長達7年的北伐曹魏戰爭。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派趙雲、鄧芝為疑兵,佯攻郿縣,自己則親率大軍西出祁山,打算從後面包抄曹魏大軍。為確保側翼安全,諸葛亮決定派馬謖前往街亭,阻擊由張郃帶領的曹魏援軍。由於馬謖率軍駐紮在山上,遭曹魏大軍包圍,水源斷絕,致蜀軍大敗,街亭丟失。

    按照常識,馬謖應堅守有利於己方的城池,那他為什麼要放棄城池而駐紮在山上呢?原因有四:

    一是馬謖喜誇誇其談,而無實戰經驗。劉備去世時就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為此不以為然,還經常將其叫到軍中,晝夜長談。不久提拔其為參軍,統領大軍。

    二是張郃援軍多為騎兵。張郃帶領的援軍有5萬人,而騎兵佔了大多數。馬謖認為,佔據山上有利於居高臨下打擊其騎兵。

    三是要塞問題。街亭是一個山口,地處曹魏腹地。劉備死後,蜀、曹魏多年未發生戰爭,街亭原有工事年久失修,根本就沒有堅固的工事可以依託。

    四是不聽勸告。諸葛亮決定派馬謖守街亭時,專門把王平調去,任馬謖的副將,輔佐馬謖。對如何守街亭,諸葛亮曾反覆叮囑。馬謖到街亭看了地形後說:這一帶地勢險峻,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上山紮營,佈置埋伏。王平一聽不對,馬上規勸:一定要聽丞相的,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可馬謖仍然一意孤行,幸虧王平駐紮在山下,撤回了殘軍。

    馬謖丟失街亭後,導致了蜀國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只好“揮淚斬馬謖”,平息眾怒。

  • 12 # 觀今昔

    街亭之戰中,馬謖為什麼要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其實無非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馬謖以為地勢越高越有利於自己一方的軍事行動,覺得如果魏兵前來,從山上地勢高的地方往下衝擊會大大增加把對方打敗的機會。

    第二,馬謖覺得山上地勢高,有利於防守,魏兵若想攻擊蜀軍,必須要克服爬山的阻力,也要耗費較多的體力,而蜀軍在高處,抵擋魏軍體力耗費較少,以為這樣很容易可以擋住魏軍。

    第三,還是因為山上地勢高,居高臨下嘛,所以馬謖必定會覺的把軍隊駐紮在山上便於自己一方觀察敵情,如果魏軍來街亭,自己可以很早就看到,及時做出相應的準備。

    第四,馬謖相信“置之死地而後生”,認為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士兵沒有了退路,作戰會更加勇猛。

    第五,馬謖為人太過自大,只憑自己的憑空猜想就一定要把蜀軍駐紮在山上,他的副將王平也對他勸阻了多次,然而馬謖卻認為自己“通曉兵法”,反而認為王平不懂兵法。執意把軍隊駐紮在山上。

    馬謖把軍隊駐紮在上自然是由於他不懂兵法,有點像戰國時期的趙括,談論兵法綽綽有餘,卻沒有領兵進行實際作戰的才能。

  • 13 # 山谷大師

    若果是現代戰爭,馬謖的戰略戰術是我可挑剔的,他的“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後生。”都可以成為經典,在現代戰爭中,特別是阻擊戰,伏擊戰,圍城打援,佔領制高點,都是有效制敵的法則。因為古代戰爭用冷兵器,即是在高點,梁軍衝突多是短兵相接,大刀長矛,面對面決勝負,一要有迴旋餘地,二要展開兵力,高山能看到敵方虛實,但侷限性大,斷掉水源,就會不戰自亂,馬謖的失敗是必然的。

    現代戰爭用槍炮,遠距離施行打擊,高處的優勢比底凹之地大的遠矣,如在抗戰初期平型關戰役,解放戰爭中遼瀋戰役著名的黑山阻擊戰,塔山阻擊戰,都是利用高地,將部隊事先佈置在各個山頭,居高臨下,打擊敵人,取得了完全勝利。

  • 14 # 蒲江黎懷義

    馬謖,孔明都將此人看蝙了,讀死書,不靈活,馬謖言道,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王平勸說無法說馬謖,最後沒有水喝。

  • 15 #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前言:

    馬謖早在荊州時期,以應劉備的招賢令而出仕,在眾多人才中馬謖顯得特立而獨行,引起了劉備的注意。隨即劉備在其間對於馬謖的鍛鍊開始了,劉備在奪取四川之後,先任命馬謖為綿竹縣令,接著任職成都縣令來考察馬謖工作能力,在其間發現政績可圈可點,隨後令其為越嶲太守,正是在這此任上,劉備發現馬謖不足,有志大才疏的缺點,管理一縣還好,一州之地相當吃力,而且還有個恃才傲物的毛病。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對於馬謖的能力有了清楚的認知,漸漸的變得冷淡起來,生性敏感的馬謖發現這個問題後十分苦惱,但是生來就有傲氣的馬謖發現既然是在劉備這裡得不到重視,那我就換個人。他在劉備所有朝臣中看中了諸葛亮的地位與影響。加上諸葛亮早年在荊州居住的經歷,兩人一交談,競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正是因為這層關係,諸葛亮十分看好馬謖的才華。多次向劉備舉薦馬謖,而劉備總是一笑而置之。

    隨著劉備的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在託孤時間,深知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再次談到了馬謖:而諸葛亮給於的評價是:有韜略、有才識、有能力、不可多得的棟樑之材!

    善於識人的劉備卻給出了:言過其實、不堪大用,的忠告,這也是劉備臨終之時所對諸葛亮的最後提醒。只是劉備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給諸葛亮帶來任何作用。

    正是劉備的囑託,在諸葛亮後於馬謖的談話中不小心流露岀劉備對馬謖的評價,而生性好強恃才傲物的馬謖對於劉備的評價是憤怒的。他決定要給劉備、諸葛亮個證明,雖然劉備已經故去,他要讓所有對他才能所質疑的人來證明一切。

    但是,後來街亭的失敗,直接證明了劉備的眼光,馬謖在實踐戰爭中嚴重的缺乏實戰經驗,這個後果是嚴重的,街亭失、馬謖死。當然馬謖的死,諸葛亮要付很大的責任,在蜀漢後期,諸葛亮的一意孤行,獨斷朝綱,識人不明,對於不聽自己同僚的打壓,幾乎葬送了蜀漢……

  • 16 # 臥牛說歷史

    馬謖的失敗不是因為水。

    在說馬謖前,我們先來看看項羽。

    項羽領著二十八騎,分為四隊,從山上四突而下,最後突圍而走。項羽為何上山?難道不怕被圍?

    這是戰術。

    兵法有云:高地是有利地形。但高處為何是有利地形?

    現代戰爭比較好理解:站得高看得遠,跟容易打到敵人。但現代戰爭用遠端武器,古代可不行啊。那為何還要上高地?

    還是跟視野有關。

    古代戰爭指揮依靠金鼓,但將軍得先看得到方陣才行。

    山地地勢不平,處於下方的軍隊受限於視野,在指揮上處於劣勢。不考慮其他情況的話,佔據高地的軍隊自然有了優勢。

    馬謖佔據高地的思路沒問題,不過高地軍隊體現出優勢需要下方軍隊上山,要是下方軍隊不上當,高地軍隊沒有絲毫優勢的。

    馬謖可能派軍“勾引“張郃,也可能沒有。若是前者,馬謖就不是”紙上談兵“,若是後者,就是愚蠢的代名詞。

    假如領軍的是夏侯淵,馬謖的戰術也許就成了,但他遇到的是穩如老狗的張郃 。

  • 17 # 街談巷議

    馬稷其實就是歷史上另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從他的履歷表就可以看出來,他先後擔任的職位分別為荊州從事、成都令和越希太守,他擅長於處理地方上的日常事務。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希太守。

    然而這個人又喜好高談闊論,誇誇其談,當時為三國亂世,軍務為國家的第一要務,想出頭想要進入政權中心都是需要軍功的,如同馬稷一樣喜歡在軍務上瞎幾把說的也不止他一個,但是,只有他被諸葛亮看重,這固然是因為他能說、會說,聽上去確實言之有物,似乎還真是個人才。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另一方面,卻也是部分沾了馬稷家世的光。馬家五兄弟,都有才名,馬稷的哥哥馬良在劉備入蜀後,跟著關羽鎮守荊州,之後,劉備徵東吳,又被派遣去招納五溪蠻夷。所以馬良是個真有才的人。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三國時,是個很講家世和出身的時代,馬稷因此自帶光環,這也是諸葛亮器重他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馬稷有沒有才?我認為是有的,至少人家處理庶務沒問題,治理地方也有政績,正因為如此,才會被諸葛亮看重。

    諸葛亮的錯誤在於,把處理政務的能力和帶兵打仗的能力混為一談了。

    而且,任用馬稷不從一般的軍務開始——按理說,歷史上的名將都是從戰場上歷練出來的——而是一開始就委派了一場戰役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據點給他駐守。

    當然,諸葛亮也並不是完全放心的,所以他其實下的命令是據城死守。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三國志·張郃傳》)

    這個城就是街亭,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略陽。

    街亭這個地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是隴山諸道南下的門戶。

    佔了這個地方,就能用最小的兵力牽制住最多的敵人,並且還能對敵人的糧道造成重大的威脅,進可攻退可守,可以說是一夫當關的地方。

    諸葛亮這個據城死守的戰略,其實是抄襲自公元23年,東漢名將來歙據守略陽城。

    當時,劉秀與西北狼隗囂戰於隴西,他的部將來歙避開隗囂兵力集中的隴西,另闢蹊徑繞到了戰略要地略陽,一下子卡住了隗囂的咽喉,斷了隗囂的糧道,隗囂大急,圍攻了略陽城,來歙據稱死守,打得彈盡糧絕,射光了就拆房子現做,隗囂見久攻不下,還引水淹城,就這樣,攻打了整整四個月,略陽城始終攻不下來。

    順便提一下,當時來歙僅有2000兵力,隗囂出動了幾萬人。

    所以,據城死守這是個成功案例的。

    諸葛亮對馬稷唯一的命令就是死守!死守!死守!

    給我守住了,你的任務就完成了。

    然而,諸葛亮看錯了馬稷,前面說了,馬稷既不懂軍務,卻又野心勃勃,所以他想搞個大動作,不想死守在街亭,因此他上山了。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馬稷為什麼上山?因為他讀了兵法啊。

    兵法上說了“踞高而能凌下”,佔據戰略制高點歷來都是兵家上大力提倡的做法,歷史上也有眾多戰役就是因為佔據了戰略制高點而得以取勝。

    然而,兵法上還說因地制宜,因時而動,所以死讀書要不得。

    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上山雖然是有戰略制高點,但是在優勢兵力下,也能被圍死。

    據城退敵與憑山拒敵。

    據城死守與憑山出擊。

    被動與主動。

    野心與穩重。

    諸葛亮看錯了馬稷,馬稷才不堪大用。

  • 18 # 歷史步行街

    先說結論:街亭之戰,發生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當道紮營,阻擋魏國大軍。而最終馬謖沒有聽取諸葛亮的命令,執意要把軍隊駐紮在山上,這一舉動其深層次原因是在於馬謖的個人目標超出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過高的個人期望造成戰術動作變形,最終慘敗。

    01 街亭的戰略意義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主攻方向,沒有選擇距離較近的褒斜道和陳倉道,而是兜了一個大圈,從最遠的祁山道進軍。其戰略目標很可能並不是直接攻打關中地區,而是以佔據涼州為本次北伐的目標。

    如果能夠擁有涼州,那麼蜀漢從戰略態勢上,就可以從南面的漢中和西面的涼州對關中地區形成包圍的態勢。蜀漢將擁有西涼的人口和戰馬,並且不再受制於秦嶺天險,為下一步進攻關中打下基礎。為此,諸葛亮不惜將趙雲這樣聲名赫赫的沙場宿將派往褒斜道當作疑兵,吸引魏國大軍的注意。

    諸葛亮兵出祁山之後,涼州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紛紛反叛魏國,響應蜀國,一時間魏國朝野震動。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隴山是西涼和關中地區的分割線,而街亭就是隴山西側的重要軍事要塞。如果擁有了街亭,那麼蜀軍就可以將魏軍全部攔在隴山以東,無法進入涼州。諸葛亮能夠從容地佔領天水、南安、隴西各郡,消化成為蜀國領土。

    02 街亭之戰的實際目標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的任務已經非常明確,一個字----守!隴山地勢險要,山間道路不利於大兵團展開,同時街亭要塞佔據必經之路,易守難攻,不需要太多人馬就可以憑藉地理優勢進行防守。

    因此,面對魏國大將張郃率領的五萬大軍,諸葛亮沒有撥給馬謖太多人馬,具體人數史冊上沒有記載,預計最多一萬人左右。而諸葛亮將率領北伐主力,迅速向西吃下整個涼州。

    03 馬謖過高的個人期望

    這裡要提一句,馬謖本人並不是只會誇誇其談的傻瓜,他在軍事上的謀略水平很高。在追隨諸葛亮平定南蠻的過程中,多次獻言獻策,立下汗馬功勞。而這一次諸葛亮力排眾議,選擇資歷和威望並不夠的馬謖作為街亭主將,兩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但諸葛亮沒有想到,揹負巨大質疑並且渴望證明自己的馬謖並沒有把擋住魏國大軍作為自己的目標,而是提高了難度。他的作戰計劃可能是駐紮在南山之上,吸引魏軍進攻。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對魏軍造成大量殺傷,甚至有機會突襲魏軍大營,一舉將魏軍擊潰,奠定自己的地位,迴應那些質疑。

    馬謖的想法不能算錯,可惜他的對手是五子良將張郃,他並沒有如同馬謖設想的那樣猛打猛衝,而是一下子找到了切斷水源這個命脈。在更加老辣的對手面前,馬謖一敗塗地。街亭的丟失,讓諸葛亮的主力進退失據,不得不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 19 # 米洛指揮官

    馬謖並非真的只是書呆子,駐守山上應該是他思考後做出的決定。歷史上,劉備曾評論馬謖“言過其實”。書籍常把馬謖認為是隻懂理論沒有實戰的“書呆子”,歷史結局沒有辦法改變,馬謖的失敗是事實。但整個街亭之戰難道馬謖真的不懂街亭的必要性嗎?面對張郃極具優勢的魏軍,把軍隊駐守山上,很可能是馬謖根據當時大局環境下做出的頗具無奈的決定。他的想法也很簡單,保命和延緩魏軍進攻。街亭現在在甘肅省秦安縣往北的隴城鎮。根據古代史書描述,街亭是有南北兩山,一條河和一條路從兩山穿過,河靠近北山,街亭寬6公里,長十幾公里,地帶開闊。和《三國演義》中街亭易守難攻的地形描述有著一定出入。這裡確實可以依託山地進行防禦,進退均可,但大軍也可以在此地展開部署,爭鋒相對。在《孫子兵法》中,對街亭類似要地有描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是故交地,吾將謹其守。”街亭正是這是四通八達,敵我雙方可以往來均可的交地。兵書上交代對這種地形應謹守堡壘,切斷道路,所以在街亭這樣既有開闊平原可進攻又有山丘可供據守的地形地勢,馬謖要麼在平原地區有城池依託據守,要麼就上山居高臨下據守,只能二選一。從下圖街亭現今的地形圖也能看出,街亭未必是個好防守的地方。然而,街亭到底有沒有可以用來依託的城池據守也是一個問題。街亭遺址的考古80年代曾經發現過很高規格的蜀漢古墓,通常認為是馬謖墓,然而街亭遺址卻極少發現古代城池遺址,所以可能並沒有可以用於可供據守的堅固城池。街亭應叫街泉亭,在東漢至多應是縣級行政地位,且位置離中原人口充足地區較遠。東漢末年烽火連天,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街亭必定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連綿烽火導致的百姓流離失所,恐怕當時的街亭即使有縣級的古城,也已經殘破不堪。另一方面,張郃的軍隊到達街亭時間很快,幾乎沒有給馬謖加固城池的時間。曹魏更注重發展隴右軍事地區,多次爆發戰事的街亭並不是理想的安家生活區域。這樣的情況下,面對曹魏實力派大將張郃的軍隊,馬謖處於絕對劣勢,又要完成任務。為上之策,可能就只剩下依託山地固守的選擇,唯有等待諸葛亮完成戰略目的來救援,才有贏的希望。所以馬謖只能將軍隊駐紮山上,張郃也不是熊包,一到街亭就看出了馬謖計策的利與弊,所以即刻包圍馬謖。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準確記載街亭之戰雙方具體兵力。但依據諸葛亮北伐的兵力來推,馬謖自身也只能帶數千兵力。而當時根據《三國志》對《魏書》注引中,又說明曹真當時有五萬兵馬,所以在街亭之戰,我們可想而知,馬謖面對的是自身兵力多出一倍或者兩倍的優勢魏軍。在街亭戰場平原開闊的地帶,野戰能力強大且有騎兵相助的魏軍足以靠人數優勢碾壓馬謖的部隊。所以馬謖當時的想法則是避其鋒芒,將軍隊在山上駐紮,減少我方劣勢,使得曹魏不能快速增援到隴右。縱觀街亭一戰的失敗,負最大責任的應是諸葛亮。或許他低估了街亭防守的難度,或許他高估自己兵分三路能取得的戰果。而馬謖則在街亭一戰中也有自己的計謀,依據現有地形和利弊條件,做出最有利於達到戰術目的的決定,這才導致他最終將軍隊駐紮山上。

  • 20 # 芝城小趙

    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場戰事,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

    街亭失守的經過

    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出師北伐。和魏延想的不同,諸葛亮喜歡穩紮穩打,隴右線路,也就是走岐山道,不過諸葛亮先派趙雲、鄧芝假裝走褒斜道打長安。

    魏國果然中計,調派大軍曹真前往眉縣禦敵,而諸葛亮其實親率主力走祁山道。把魏國主力都卡在眉縣,諸葛亮親率大軍攻隴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直接投降。魏國這個時候才知道諸葛亮的主力其實在祁山,魏國朝野震動,皇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並從荊州調回大將張郃直撲隴右。

    諸葛亮排除眾議,選擇了同私交甚好但年輕沒有經驗的馬謖。臨行前,諸葛亮再三交代馬謖,街亭非常重要,如果失去街亭北伐就會失敗。還特別指示說,要在靠山近水紮營。

    馬謖到達街亭,把大軍駐紮在山上,張郃切斷水源,把馬謖困在山上,然後放火燒山。蜀軍又餓又渴,又見四處起火,軍心大亂不戰自敗。張郃趁勢進攻,蜀軍潰敗而逃,街亭失守。

    街亭的地理形勢

    街亭最大的弱點就是不適合大軍屯駐,如果作為蜀漢進攻關中的據點,顯然不適合。但是弱點也是優點,因為狹小,大軍進不來,正適合防守。又因為街亭與隴道有距離,張郃想要進攻街亭更困難。

    二百年前,在這個地方就發生過一次戰爭,那是東漢時期,劉秀帳下太中大夫來歙奇襲略陽(那時候街亭叫略陽),他僅帶來兩千人,出其不意攻入敵人心臟地帶,佔據略陽。就靠兩千人,頂住了對方十幾萬大軍,半年多的進攻。可見街亭這地方,就是防守戰的絕佳地點。

    馬謖失敗的原因

    馬謖接到守街亭任務的時候,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已經平定,只有廣魏郡和隴西郡還在曹魏手裡,而且面對諸葛亮主力也快撐不住了。所以馬謖的正確任務是在街亭阻擋張郃騎兵一段時間,以求諸葛亮能夠在這段時間裡徹底平定隴西諸郡。那麼張郃即便來了也已經毫無作為,自然會退兵。此次北伐的主要任務也就完成了。

    馬謖到了街亭後卻改變了他原來的想法,馬謖自認為熟讀兵書,跟隨諸葛亮以來,常獻戰策建功。他放棄了阻擋拖延張郃的戰略部署,把軍隊駐紮在山上,想把張郃放進來,利用山地優勢,居高臨下衝鋒,直接把張郃消滅在街亭。如果張郃進入街亭後,不是圍山斷水,而是仰攻馬謖,那就是另一種結果了。

    綜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部署,其實極為精彩:趁敵不備而出兵,派趙雲率疑兵成功牽制住敵方主力,攻敵之所必救,導致涼州空虛,然後自己親率大軍,經略於此。

    馬謖貪功、輕敵導致勝負的驚天逆轉,局面瞬時翻盤,諸葛亮回天乏術,只能黯然撤離。更嚴重的是,這次北伐失敗後,曹魏迅速收復三郡,戰後曹魏亦加強了對蜀漢的防衛,及後數次北伐亦因曹魏多作防備而令北伐難以獲得大的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