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耕根

    題主好!

    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竟然有點莫名的傷感——難道詩歌已經沒落了麼?

    我認為並沒有!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在進步,很多新出現的文學樣式,分攤了詩歌這個領域的受眾群體。

    詩歌之所以能夠稱為詩歌,它通常帶有一定的深度和美感。

    作為詩歌的閱讀者,也需要反覆琢磨,慢慢品味,才能體會字裡行間的各種感情。

    這就需要一個必備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時間。可是時間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似乎永遠都是不夠的。

    迫於生存的壓力,我們不得不選擇快節奏的生活來適應社會。

    而現在非常盛行的網路文化,就很適合如今的快節奏生活。

    簡單粗暴的直白描寫,通俗易懂的行文風格。它可能不會成為我們的精神食糧,打它就像一碗泡麵,隨時可以填飽肚子。

    詩歌卻像紅酒,需要時間的沉澱,日久才能彌香。需要慢慢品嚐,才能領悟箇中滋味。

    所以我認為詩歌依然盛行,只是被現在的素食文化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人只能仰望,卻難以觸控。

    一點拙見,貽笑大方。

  • 2 # 大漢子民14

    謝謝邀請。從我近幾十年的經歷來講,我認為很難。若說會泛一陣漣漪,我信。但能達到“盛世”的規模,根本就沒有可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詩歌作為一種文藝形式,在社會上風靡過一個階段。主要是為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鼓舞人民大眾的鬥志和士氣。更重要的是一些老革命詩人還健在,他們是那個時代的主流。諸如:艾青,郭小川,臧克家…等老詩人。另一個時期就是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朦朧詩盛行的時代。年輕人頗為喜歡,主要代表人物有葉延賓,舒婷…等年輕詩人。隨後,詩歌創作就陷入了沉寂時期。民間雖然說還有人愛好,卻已經形不成主流,尤其是在年輕人身上得不到體現。綜觀詩歌創作的發展規律,她與時代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也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詩歌作為一種很有審美價值的文學形式,短小精悍,極富內涵,可以說是人們飯後茶餘欣賞細品的最好的文學載體。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喜歡詩歌的人逐漸老去,而年輕一輩承受著社會的壓力,又對詩歌無睱顧及。所以,要想讓詩歌重新煥發青春,再現詩歌“盛世”,除非國家大力提倡,否則,只能用一個字來表示:難!謝謝!

  • 3 # 天高雲淡

    我個人感覺詩歌的發揚光大和國家的繁榮昌盛沒有什麼關係。

    因為社會的大環境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潛移默化。雖然我們的生活好了,可是生活的壓力山大,幸福感可能都不如幾十年前。

    如果每個人都向錢看,為了錢為了升官地位而去努力,那人們就沒有了愛好,理想,抱負 。誰都不會去為了愛好去寫不能換錢花的詩歌。

    詩歌需要的是靈性,對生活,環境各方面的理解。

    古人的生活簡單,而能使靈感發揮。天馬行空,隨心所欲。才能創作出許多優秀的詩歌

    現在詩歌發展前景堪憂!

  • 4 # 乒乓球804

    不會!因為:國家的繁榮與詩歌的盛世是兩個執行系統。

    具體來說,中國詩歌的高潮已經過去,而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既是我們學詩的階梯,但何嘗不是我們學詩的陷阱呢?如今的經濟社會,取向多端,而專心作詩者又有幾人?像李賀、賈島那樣視詩如命者,又有幾人?就算您作一首好詩,又能獨領幾天風騷?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社會土壤,已經不再適合種植詩歌了;如果您硬要種,那可能連詩歌的種子都收穫不回來!若不信,子姑待之!

  • 5 # 老頭156934080

    答:會重現詩歌的盛世到來,為什麼?

    (一)隨著中華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人們就會重新審視中西方文化,你不得不承認中國的詩歌文化,是文化產品中,最高雅文化之一,詩歌文化重新登上文化舞臺,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必須的選擇之一。

    (二)華人現在的文化水平,應該說基本上,能達到大專水平,或者向高處說是本科水平,這種文修養的人,是不喜歡低俗化文化和庸俗文化,他們喜歡的是高雅文化,如:芭蕾舞劇,鋼琴協奏曲,如,文學方面,詩歌散文,等等,因為,將來能具備這些文化能力的人,才能張顯岀你是個文化人,所以,詩歌將來必須得到重新發展,這是歷史的選擇。

    (三)現在國家發展的速度很快,人們工作都很忙祿,說句不中聽的話,聽你說話的時間都沒有,他們討厭長篇大論,費話連篇,而詩歌語言精美,簡練,恰恰就是,當前文化交流的最好方式,如果,戀愛時你能寫首最精美的詩歌,捎給最心愛的人,那才叫浪漫無限,精製無邊。

    (四)詩歌文化已經得到了黨中央的重視,唐詩三首,已開始普及到中小學課程,所以我認為,隨著國家的繁榮倡盛,詩歌文化一定會大發展,這是文化強國道路上必走的一步。

  • 6 # 001心中的日月

    我認為不會出現,歷史上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文學形式出現,比如唐詩宋詞元曲,但是通常一種新的文學形式的出現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比如國家綜合實力,政治的 經濟的。但就現在來說 ,我們國家經濟繁榮,文化人的地位空前提高,可詩歌創作並不理想,最近這些年一直沒有出過很好的質量很高的作品,實在是很遺憾的事,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其他的文學形式的創作的發展 ,比如說網路小說的興起,還是有很好的發展潛力的,比如現在好幾部電視劇就是根據網路小說改編而來,而且效果很好,不得不說,上帝給我們關上一扇門的同時,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

  • 7 # 默玄吟雷

    這個問題要各方面去看,若縱向對比,中國無論各方面,早已是盛世,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文化科目種類研究,都遠超過往,作詩的人,怕也不少,但橫向來看,詩歌發展並不好,為什麼呢?

    第一,詩歌本身實際意義作用抽象,並不彰現。

    第二,國家雖沒放棄詩歌,考學作又不拘文體,但幾人會用詩體去寫作文,而且能達字數要求。

    幾乎全憑社會層面傳統支撐。

    第三,網際網路興起,各種網路文體一時興盛,也包括許多詩社,

    可有經濟支撐麼。

    可以毫不客氣說,中國網路文化,絕對會有斷送中國傳統文化的實力與可能。

    為什麼這樣說,以小說而言,中國的網路小說可遠不止漢牛充棟幾個字能形容,日更六千,八千,至少幾十萬人在那裡天天寫,一天也不止漢牛充棟。你情我願有錢賺,不違法紀倒也無可厚非,可這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文化市場,催生出來的泡沫小說有幾本真有文學性,可以讀,即便真有好作品,會不會被那些濫作埋沒?

    而中國的詩歌,內涵極其深厚,有多少人真的明瞭,偶知韻,會打油便網上速發,令人無從揀擇,出了名的不一定好,不出名的埋沒了。

    而且社會上幾人能靠詩歌生存,養家餬口?幾乎沒有。

    而實際上除了唐朝,與民國初,詩歌一直也不曾支撐人們餬口,唐朝是因科考就考詩作。而民國是因白話文運動,催生出新體詩來。當時也沒網際網路,稿費足以支撐一些詩人養家,徐志摩便是一例。

    可話又說會來,就,我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與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與胡適的蘭花草等相比,那個韻味更綿厚,幾人又知道古詩的齊氣,束志,是為了彰顯德蘊。胡適,魯迅是文學大家。可不以詩詞揚名。而且魯迅文雖倡導白話文,卻寫古體詩。胡適的白話詩歌,始終不失齊氣,律韻底齊,束尾含蘊以託志。

    王國維真懂,一代大家,可名聲也不及徐志摩響亮。

    徐志摩若真懂詩,不至於早夭。因為中國諸學的實際意義都有借之內修的一面。

    梁啟超等人皆言徐志摩輕露浮躁,數番指點,可徐就是不悟。

    今人寫詩,其實夠多,可怎樣才算昌盛,不妨與唐人比比。

  • 8 # 生活一直向前

    雖然國力日盛,但是屬於詩歌的時代則早已隨風而去。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必要的歷史生活條件。所謂的漢唐盛世,但也不過是農耕社會的高度發展而已。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試想什麼樣的時代能夠讓人閒靜的為給一個人送行,還要高歌一曲,然後再賦詩一首相贈。

    詩歌的高度發展必然根植於小農經濟的土壤之中,當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只剩下一種可能的方式的時候,那麼這種表達方式必然會極大興盛起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只有極慢節奏的生活環境才能夠產生詩、詞、曲、賦的文學樣式。這種高度往往進入了一個近乎“神乎其技”的階段。

    隨著生產力的日益發達,人們的生活節奏漸漸提速,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也開始佔據人們生活的中心位置。內心的浮躁與心靈的彷徨,也不會再有“心靈使者”之稱的詩歌的發展土壤。

    而聲光電的廣泛應用,把人們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螢幕上。遙控電視剛一誕生,就把人們的生活在不斷的切換螢幕之中,碎片化了。尤其是無線通訊的普及,海量資訊的湧現,讓人應接不暇,人們的消遣表達方式徹底改變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時代,永遠的和我們說再見了。

  • 9 # 李哥北京收藏

    我肯定的是,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會出現“詩歌”盛世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1:翻來全世界的文學歷史,“詩歌”的昌盛都是在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穩定的階段才會繁榮的,看歐洲詩歌的繁榮就是從手工業的奴隸社會到發達的機械工業的資本主義後,人們有了富裕的生活保障,文學詩歌都出現了昌盛。是經歷了漫長的經濟發展和歷史轉化而成。我們如今的祖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發展階段,大家記得,在我們國家解放以後,社會穩定時期,也同樣出現了詩歌繁榮…並且湧現出許多的優秀傑出的詩人。

    2:我們的國家有著五千年浩瀚的歷史,在這悠遠的歷史長河裡,隨著奴隸社會的消失(其實奴隸社會也有詩歌的繁榮,如《詩經》),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都是在社會穩定階段出現了詩歌繁榮,湧現了數不清的偉大的詩人歌詞大伽。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有史記載的。所以說我們的血脈裡本來就流淌著做詩歌的血液。

    3:我們的國家快速發展了幾十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為先。人們都熱血沸騰的投入到了經濟發展的大潮裡,你追我趕,社會在快速的運轉,文學詩歌有點沒落,詩壇也隨著經濟發展曇花一現,但是,並不代表詩歌就此沉淪了,它是在找合適的時間,即使這樣,我們的文壇也有亮點。

    我堅信,隨著2020年的交往,我們的國家全面脫貧,達到基本實現小康,經濟會出現穩定的發展,隨著國家的昌盛,人們的生活會日益穩定,穩定就會湧現出大批的熱愛生活,熱愛文學詩歌的人…

    尤其是如今,經過這次疫情以後,人們會放慢生活的節奏,金錢,經濟都不如身體健康重要,身體健康來之於對生活的品味和體驗,我堅信,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詩歌”盛世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 10 # 劍鋒園子

    題主這個問題好。

    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是否會重現詩歌盛世,我的觀點是:

    首先,國家繁榮昌盛對詩歌繁榮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國家繁榮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美好,人們衣食無憂,會讓更多人有條件從事詩歌創作,開展詩歌理論研究,舉辦形式多樣的詩歌活動;而作為讀者,他們也有條件來接受、欣賞詩歌,使詩歌擁有了眾多的受眾,詩歌必然會得到繁榮與發展。大唐盛世何以會出現那麼多的詩人,留下了那多名垂青史的傑作和經典,為詩歌的繁榮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大唐王朝的興盛,為詩歌創作和傳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此,國家繁榮昌盛對詩歌的繁榮一定會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詩歌的繁榮也出現在與社會轉型或動盪之中

    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空前活躍,詩人們和仁人志士一樣,都在反思過去,思考未來,尋求解決社會矛盾和困境的辦法、出路,因而,詩人們的創作會格外活躍。如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正是由封建體制和宗教統治向資本主義轉型的歷史時期,出現了大量傑出的詩人和作品,詩歌創作空前繁榮。而社會動亂期,詩人們以詩歌為武器,憂國憂民,思考未來,創作也會出現繁榮,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國與國始終處在一種混戰狀態,但思想界、文學界並沒有因此而沉寂,而是思考和創作進入了一個空前的活躍期,出現了眾多傑出的作品。大宋王朝後期,國家動亂,民不聊生,但是詩詞創作卻極其繁榮,出現了辛棄疾等眾多詩人和作家。

    其三,詩歌的繁榮還取決於社會環境的寬鬆與包容

    社會環境的寬鬆,思想的包容,言語空間的自由,也是促使詩歌繁榮的重要因素。詩人們有充足的表達空間,社會對詩人的思想和認知給予寬容,詩人沒有羈絆和束縛,自然會創作出大量作品。如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國家戰亂,但是,思想家、文學家卻有著自由、寬鬆的思考和表達的空間,所以才出現中國一個文化的高峰。

    總之,詩歌繁榮的因素很多。

  • 11 # 疾風驟雨初歇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答:它將再現詩歌的繁榮時代。為什麼?

    (一)隨著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將重新審視中西文化。你必須承認中國詩歌文化是文化產品中最優雅的文化之一。詩歌文化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之一。

    (2) 華人們目前的文化水平應該基本達到大專或學士學位的水平。有文化的人不喜歡庸俗文化和庸俗文化。他們喜歡高雅的文化,如芭蕾、鋼琴協奏曲、文學、詩歌和散文等等。因為那些將來能夠擁有這些文化能力的人能夠張顯岀識字。因此,詩歌必須在未來重新發展。這是歷史的選擇。

    (3)目前,國家發展迅速。人們忙於工作。如果他們不聽你說什麼,他們就沒有時間聽你說什麼。他們討厭冗長的詩歌。詩歌優美簡潔的語言正是文化交流的最佳方式。如果你能寫一首最優美的詩,在你戀愛的時候送給你最愛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浪漫和優雅。

    (4)詩歌文化受到高度重視黨中央。三首唐詩已開始在中小學課程中普及。因此,我相信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詩歌文化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這是走向強大文化國家的必要一步。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2 # 花生會閱讀

    國家的繁榮昌盛必將帶來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會帶來“詩歌熱”,這個“熱”不一定是盛世,但是一定會提升詩歌的地位

    1.源遠流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詩歌是最早產生的產生的文學體裁,中國古代詩歌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原始歌謠。不僅如此,它有嚴格的音律和語言要求,語言凝練,情感表達集中。從古典文學現實主義《詩經》的先河,再到浪漫主義的《楚辭》,抒情方式發生了變化,深刻的反應社會生活和內心情感。漢代文人打破了四言格式 ,向五言發展,再到後來的七言 ,經歷漫長的發展歷程。 盛唐時期,中國古詩發展到了頂峰。到了宋代,詞的發展趨勢大大增強,元代的散曲雜劇的地位顯著提升,明清時期,小說的發展佔據主導地位。每個時期都出現了個類文學體裁的頂峰,但是這些文學體裁併未消失,只是地位下滑。

    2.詩歌不斷創新改良,與時俱進

    按照詩歌的大範圍來分 ,可以分為古典詩詞和現代新詩,新詩是在五四前後才發現的,對於具體在什麼時候出現,文學論壇上的說法不一,我這裡採用公認度最高到底。新詩的“新”是相對於古典詩歌而言,,它擺脫了古典詩詞嚴整格律的束縛,比較適合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感情。新詩繼承了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又適應了現代生活的表現形式。

    3.現代詩歌寫作要求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向

    古典詩詞的寫作要求很高,不僅講求音律還需要對仗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後移,理解難度越來越大。元明清時期,為了適應大眾文化的需求,出現了便於人們閱讀和理解的小說和雜劇、戲曲,詩詞的地位下降。近代開始以後,胡適和郭沫若等人,為了改變古典詩詞難以理解和傳承詩詞文化,鼓勵走新詩的風格。新詩可以說,不論是寫作還是理解賞析,都適應了現代社會。

    詩歌的篇幅要求短,不像小說寫作那樣,需要漫長的過程,讓你提筆寫幾句現代詩歌,很多人都會,但是讓你寫小說,甚至是短篇小說,你都難以下筆。

    詩歌主要是用來抒情、寫景,有感而發,行文比較隨意。而小說類體裁,需要有人物形象,情節鋪墊等等,無疑加重了難度。

    4.一類文學體裁的興盛必定是讀和寫的結合。

    小說和詩歌相比較而言,小說易於理解和分析,當然這裡說的只是讓讀者知道講了什麼故事的理解,如果要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手法等等,它的難度絕對不比詩歌簡單。在綜合了詩歌寫作和小說寫作以後,詩歌的發展趨勢明顯要比小說更好。

    由於篇幅有限,只要以詩歌和小說對比為主。

  • 13 # 行走的石頭stone

    答案是肯定的、必須的,也是我作為一個詩詞愛好者所希望的、期盼的。

    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詩歌盛世必然再現。

    首先,從中國詩歌的發展歷程看,詩歌的盛世都是存在於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的時代。中國的詩歌發源於原始的上古歌謠,經過了《詩經》、《楚辭》、漢樂府、建安文學,直到唐詩、宋詞達到巔峰。唐宋兩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國力富強、民生富足、文化大繁榮的時期,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強大,民生得到保障,人們把對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在詩詞裡得到盡情的釋放,創造出代表燦爛、輝煌中華文明的唐詩、宋詞。

    其次,中國現時代國家富強,需要一箇中華文化的盛世,一個詩歌的盛世。中國目前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就包括對美好文化生活、美好詩歌創作的需要。一方面,良好的政治環境、堅實的經濟基礎為詩歌的繁榮創造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也需要詩歌創作來反映時代的進步;互相促進,來創造一個新時代詩歌的盛世。

    要創造一個詩歌的盛世,還需要制定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根治一切不良的傾向。目前,許多“"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形式對詩歌藝術形成了衝擊,影響了人門對詩歌藝術的愛好和追求。就是在詩歌界,也出現了一些缺少藝術涵養、口語化、粗俗化的作品。詩歌創作的環境應該得到徹底的淨化。

    讓我們共同努力,迎接新時代詩歌盛世的到來!

  • 14 # 中國養生文化

    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時代。但是對於詩歌能重現古代繁榮的時代應該是不可能了。主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分析。

    從內因來說,自從有了手機計算機網路,除了學生以外,人們除了寫名字,寫文章已經非常少了。詩歌雖然有各種各樣的題材,但並沒有繼承流行開來,除了少數文學愛好者。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朗誦詩歌。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現在的人很少看得懂古文,除了個別專業人士,這就更加大了學習創作詩歌的難度。

    從外因來說,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被各種各樣的資訊所圍繞。根本無法沉下心來反思生活。沒有創造詩歌的生活沉澱。大家現在看一條資訊,看一下題目,看下開頭結尾也就結束了,讀一篇文章根本不會超過兩分鐘時間。人們的頭腦越來越簡單,每天被各種垃圾資訊充斥。沒有一個寬廣開放的胸懷,寫不出來偉大的詩歌。

  • 15 # 鯉小羊尚書房

    我的看法比較悲觀。隨著經濟的繁榮以及文藝事業的快速發展,詩歌肯定會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要說“盛世”,至少也要達到一種“獨領風騷”的層次吧,這個我覺得幾乎不太可能。

    在多種文學樣式百花齊放的今天,詩歌的生存空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擠壓。在現當代文學中,詩歌作為傳播新思想的有力武器,曾佔據很重要的地位,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代表的朦朧派,以及以海子為代表的先鋒派,都曾在文壇上造成很大的影響。他們的作品,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以夢為馬》,顧城的《一代人》,至今仍被人們傳唱著。但是除了以上這些,你是不是很難想起21世紀之後還有哪些較為著名的詩人和作品呢?餘秀華是一個較為特殊的例子,她當時的走紅,除了作品本身之外,也源於媒體對其身份以及生理缺陷的炒作,這裡暫且不表。

    在上世紀末,文學及其衍生品遠沒有今天豐富,人們對文學的瞭解與感知,更多的是透過作品本身去完成的。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更多想要從文學作品中需求快速的感官滿足,比如想要快捷地掌握作品內容,以及追求故事情節的刺激。文學受眾的消費需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市場的反應從對原著的出版迅速轉向了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在這種情況下,小說的發展空間是最大的,它的豐富情節能夠輕易實現文字向音影片的改編。但是詩歌很難做到這一點,迄今為止,除了古典詩詞,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過一首現代詩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

    如果非要說詩歌能夠重回盛世,那麼必定要在原先題材的基礎上實現一些創新和突破。

  • 16 # 瓜瓜胡話

    在這個問題中,我認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能使“詩歌”盛世重現,但並不是必然重現。是因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是能給國家以及社會帶來便利的,例如教育,提升國民素養是必然的道路。但是,國家的繁榮昌盛是否必然能重現詩歌盛世,其主要是取決於詩歌本身。

    中國詩歌盛世,我們可以看看唐朝,這是國家的繁榮昌盛而文學百花齊放的一個朝代。而這個時代詩歌盛世,是因為前朝對詩歌不斷的研究,以及不斷的文學理論的開發與積累,才使得唐朝時期的詩歌有盛世的時機。而國家的繁榮昌盛,使得八方來賀,給予了詩人們強大的自信心,同時也是開放了人們的眼界。

    而到了中國到了近現代詩歌,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是西方詩歌理論,白話文運功讓詩歌開始丟棄了原本使用文言文的繁瑣。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國古代詩歌原本所帶有的獨有美感,也因此而失去。但是,隨著社會變革與不斷髮展,這樣的詩歌變革是一個必然。在詩歌中,在基礎上除了音樂美與語言美以外,更需要體現出詩歌在構造上的美感。而一首詩歌名作,需要的是更深層次的思想哲學。

    因此,詩歌盛世的重現,取決的不是國家繁榮昌盛與否,而是取決於中國在文學理論上的研究是否更進一步。而國家繁榮昌盛,是否能使文學理論研究更進一步,取決於我們對國家繁榮昌盛如何理解了。

  • 17 # 花小夭

    我覺得不會,大環境趨勢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會再重現“詩歌”的盛世,原因有三:

    一、詩歌本身的屬性決定了它不會在現代快速發展的5G時代出現“盛世”的局面。自媒體的逐漸強大,和本身自帶的便捷一定會取代,至少會超越紙質媒體。

    而有價值的詩歌是一種反映在紙面上,需要作者及愛好者細細品味打磨的一種文學體裁,相比自媒體時代的便捷和資訊量就略顯得不是生活必須。

    在作品《毛詩-大序》中有過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歌可以承載一個有志之士的言語,將此凝結成詩,以此來表達內心所述。

    無獨有偶,南宋嚴羽也曾說過關於詩歌的作用,他在作品《滄浪詩話中所云:"詩者,吟詠性情也"。是一種用言語表達的內心所想所思的文學。

    所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抒情和讚歎的本質特性和使用環境,決定了這種文學體裁併不會在現代快速發展的5G時代,出現“盛世”的局面。

    二、 大環境的趨勢下,新媒體簡潔的語言、資訊量傳達的直接性佔有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並在不斷的繼續吞噬。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餐時代”的我們,都在與世界賽跑,所需要的新聞資訊,甚至於常識或生活技巧等都需要用最簡潔的語言,最快捷的方式在極短的時間裡消化吸收,我們對這種文體的要求越來越嚴苛。

    並不是我們在摒棄傳統文化,只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大環境的快節奏改變了我們的認知和汲取方式。

    所以,我們被迫的漸漸疏遠了“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但“詩歌的盛世”應該不會出現。

    三、被迫疏遠並不代表放棄。

    我們的生活是在與時間賽跑,但“詩歌”這種精神文明的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現代人不僅要努力奔跑還要豐富自身修養,不斷提高文化境界,才能符合一個現代人必須有的樣子。

    尤其是這種“詩歌”體裁,是中國古代最精華的文明傳承,我們是生活在快餐時代不假,但繼承併發揚傳統文化也是我們必須完成的職責所在。

    綜上所述:在現代,國家的繁榮昌盛與“詩歌的盛世”沒有必然的聯絡。我們依然更傾向於自媒體的傳輸方式,但這也不是我們徹底摒棄“詩歌”理由。

    二者相容,才是明智之舉!

  • 18 # 求學記事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明清有小說。這些都是後人對前朝文學的總結和評價。國家的繁榮昌盛會促進某一文學體裁的發展,但並不能起決定這一體裁盛世的作用。我覺得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不會重現“詩歌”的盛世。

    理由如下:

    首先,時代不同,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不同。當今我們處在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有書寫的機會,同時也有更多的文體選擇,大眾普遍會選擇通俗的白話文寫文章,多為議論文,抒情文,也有小說。況且現在有朋友圈這個傾訴,表達情感的途徑,許多人記錄生活,表達喜怒哀樂都選擇朋友圈發文,少有斟酌寫詩去更新動態。

    其次,詩歌的功用性降低。小學,初中,高中的作文體裁大多都限制詩歌體裁。唐朝是詩歌盛世,有一半原因是唐代進士考試,主要考的是詩。唐代著名詩人,大多數都考中了進士。《唐詩鑑賞辭典》附唐代詩人136人小傳,其中考中進士的,佔六成以上。這裡麵包括王勃、陳子昂、王維、高適、岑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隱、韋莊……等著名詩人。這樣的科考試題制度下,肯定人人都會絞盡腦汁的作詩。詩歌的功用性非常大,可以和前程掛鉤。這一點是現在的語文作文不能比的。

    最後,生活節奏加快,物質豐富的現代人很難琢磨透詩歌的意境。開創詩歌盛世,肯定需要一大批優秀的詩人,和許多優秀的詩歌作品。詩歌除了格律外,最重要的是意境。現在寫詩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很難超越前人的意境。沒有高質量的詩歌作品,怎麼能重現詩歌盛世呢?

  • 19 # 夢中尋雨
    原因一:詩歌已經不再是文學的主要題材。

    從先秦到唐宋,詩歌一直是文學的主要題材,小說、散文都要讓位於詩歌。但是從元代開始,俗文學興盛,詩歌就漸漸的落敗了。明清時期的詩歌,我們很少聽說,也很少接觸,更不要說近代詩歌,像夏承燾、唐圭璋這些老先生們,不僅研究詩詞,也寫作,但是他們的寫作遠遠沒有他們的研究受到歡迎。建國以後,雖然詩歌有過幾次高潮,但是整體上來說,詩歌一直不如小說強勁,有時候甚至不如散文。詩歌的沒落首先就表現在了作家群體的沒落。現代作家寫詩歌的很少了,我個人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稿費少。

    另外一個,大環境已經變了,

    我們必須承認,詩歌是最難的一種文學體裁,你要在較短的篇幅中,表達無限的情感。這是比較困難的,而這種能力需要從小開始訓練。但是,在當前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誰會讓小孩從小練習這些東西呢?有這樣的時間還不如去學個畫畫、學個鋼琴。如今的環境已經導致了詩歌走向沒落。

    說一個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當代的許多作家失去了創作詩歌的能力與慾望。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現在許多作家都是關在家裡寫小說,哪裡來的情感,就愛情來說,如何刺激作家的愛情感覺。記得之前阿來等幾個作家去茅臺酒廠採風,對此我也只能呵呵。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水平確實越來越高,但是文化水平高不一定能夠寫詩,像中文系的教授們,有幾個能夠創作的,反而隨著作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許多情感是他們寫不出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月份什麼花最好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