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稻蓬山
-
2 # 布衣之徒
明朝,自朱元璋頒佈的老規矩幾百年不變,導致經濟蕭條,負擔沉重。再加上崇禎這個死腦筋,該管的不管,不敢管的瞎管
-
3 # 葛種煩
崇禎不狠,殺袁崇煥等可能是個錯誤,錯誤有也不至大廈傾倒,就是郭偽人對崇禎帝的否定,得到老毛的肯定並要求延安學習。崇禎還是殺人少了,足見其還是沒有總結成敗得失,朱允文失事是過於急躁,崇禎是過於總結朱允文而不輕言誅滅九族,才誤認為諸臣誤我 。揚州事件,也是悲催。不過真正要搗毀…
。
-
4 # 北派三叔
據史料記載,崇禎帝繼位時,年僅17歲。面對父兄留下的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他能頗思振作,是有想幹事、幹大事的決心與勁頭的,所以總是雞鳴就起床,深夜才入睡地經常召見廷臣,探求治國方策。甚至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他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遭到內閣輔臣的批評,也能既感激又羞愧,特親筆寫手敕,對輔臣進行褒獎,對自己進行批評。足見其力挽狂瀾的決心和勤奮執政的程度。
再者,崇禎帝能牢記“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古訓,對自己要求甚為嚴格。他自幼養成儉樸的習慣。初習字時,如果紙張較大而範本的字較小的話,他一定會先將紙的一邊對齊範本,寫完後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寫滿,以免浪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稱得上以身作則的帝王,卻最終落得個亡國之君的下場,何緣故也?
其一,崇禎帝自身是矛盾體。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庵黨一案,也有多疑多慮、優柔寡斷之一面,如關於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拿捏不定,遂誤國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臉無情之一面,如對一些大臣的處理上,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如對周後互敬互愛;他既自制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也大肆斂財、以國為家,擠佔財政,關鍵時刻不肯多掏一文錢。
他既經常徵求左右的意見,也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擇善從流;他既知人善任,如重用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等具一代文武全才之人,但卻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於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他既憫恤黎民疾苦,常下罪己詔,但又搜刮民膏,加派無度,置百姓於水火;他既勵精圖治,常平臺招對,諮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勤奮,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以至於煤山殉國,從死者唯一太監耳。
由此看來,崇禎之所以成為亡國之君,其內在因素,不是已經一目瞭然了嗎?
其二,明朝此刻已積弊太重。就醫學觀點分析,病入膏肓再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200多年的明朝到了崇禎時期,顯然已經積重難返。政治上的腐敗、軍事上的失利、經濟上的衰落,是崇禎帝面臨的最大困境和難以逾越的障礙。
政治上,經過近300年的風雨侵蝕,大明王朝的統治機器已經從內部腐爛,有能之人紛紛被排擠被誣陷被關押被砍頭,而無德的人卻越來越多地佔據了顯要位子,既然整個政府機構基本是“不肖者集,賢者逝”的局面,政府機構的功能焉能不徹底喪失?
軍事上,正值國家內憂外患最嚴重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耽耽,山河冷落,風煙四起。到後來,在遼東失守,清軍直接面對山海關,牽制了明朝的精銳部隊。而且當時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備廢弛的明軍根本不是其對手。加上,崇禎手下幾位重臣洪承疇、吳三桂等紛紛倒戈降清,大勢已去……
經濟上,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本應賑災濟民,卻不斷加重稅賦,搜刮民脂民膏;輔以明末土地兼併嚴重,土地大量集結在大地主及貴族的手中,更使得農民流離失所。故饑民暴動,不僅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性,反壯大了農民軍的主力軍。自然就形成了一種明末農民起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惡性迴圈。
試想,這種環境下,這種趨勢裡,崇禎帝即便是再勤奮勤儉又能起到多大作用?我想此時此刻,以心有餘而力不足來形容他是再合適不過了。
畢竟,明朝末年已經是政治的失德、軍事的失敗、經濟的失衡、民心的失去,任是誰也無法挽狂瀾於既倒了!不過,這裡筆者並沒有為崇禎帝開脫的意思,他身為帝王,必須也應該為明朝滅亡負主要責任,這是不可能推脫得了的。
-
5 # 一本假正經1
手機隨便說說吧,崇禎對於明亡是要負主要責任的,如果是崇禎像漢獻帝一樣沒實權的話也就罷了,把他在位十七年,在內搞的民不聊生,在外後金虎視眈眈,都說崇禎勤政,恩,內閣換了54個,震古爍今,是夠勤的,南方收不到稅,東林黨一直削減自己家鄉的稅收,反而一直往下層剋扣,李自成就是這樣下崗的。
要面子,沒氣量,該屈不屈,該伸不伸,後金最初不過是為了搶點東西,打不過就應該給,攘外必先安內,先把農民起義軍給滅了再慢慢收拾後金才是上策,為了所謂的臉面硬抗,對付農民軍剛有起色就把部隊調去遼東前線,農民軍死灰復燃。
做為帝王沒氣度沒擔當,凡事都是大臣的錯,甩的一手好鍋殺的一手好大臣,派陳新甲想和後金議和,曝光後把鍋全推給陳新甲,殺了了事,督促孫傳庭出站,導致孫傳庭戰死後質疑其詐死,沒諡號沒追封,盧象升死了80多天屍骨才收殮。
想南遷又不想背罵名,暗示大臣說,崇禎朝令夕改還甩鍋大臣哪個敢說?最後也沒把太子送去南京監國,導致南明諸王不顧外地自個兒跟自個兒撕逼。
這麼一個沒戰略眼光,沒識人之能,刻薄寡恩,急於求成的崇禎,真的挺適合做一個亡國之君。
-
6 # 相知相惜178910574
崇禎(公元1628年——1644年在位)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朱由檢是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是封建歷史上最為勤勉節儉和親力親為的皇帝。16歲登基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地方勢力割劇、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的混亂局面。明帝國已是內憂外患,危機四伏風雨飄搖。
祟禎即位後首先大力剷除閹黨首領魏忠賢,解決了最大的政權威脅。但是,國內農民起義軍以陝西省的李自成和四川省的張獻忠為代表,最具實力。他們招兵買馬攻城略地,勢力越來越大;關外的滿清努爾哈赤鐵騎八旗軍英勇善戰,虎視眈眈時刻威脅著關內的安全。
祟禎面對起義軍和後金軍的威脅,增調重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同時起用袁崇煥來收復防禦遼東的重任。與前兩朝相比,朝政上有了明顯的改觀。但他求治心切,因為缺少軍餉而增加賦稅。因對外廷大臣不滿又重用宦官。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致使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另外,崇禎性格猜忌多疑、剛愎自用,後來殺害了鎮守遼東、威震後金的將領袁崇煥,自毀了長城。最終無法挽救明王朝的滅亡。
公元1644年3月19日(農曆)凌晨,祟禎帝在北京煤山(景山)自盡。享年33歲。
後來的史學家在總結明王朝滅亡的責任時,很多同情朱由檢的為其開脫,是因為崇禎是名聖君,他勵精圖治、勤政節勤、親力親為確實在皇帝中很少見。但是,他的性格猜忌多疑、剛愎自用確實算不上明君。更有人說過“明朝是亡於萬曆”。也不為過,因為畢竟萬曆帝創造出幾十年不上朝議政的歷史神話來,才使十三副鎧甲起兵的努爾哈赤逐漸壯大,最後推翻取代了明王朝。無論怎樣,崇禎做為明朝的末代亡國之君,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7 # 歷史偵查處
時下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明王朝的滅亡是由於崇禎皇帝朱由檢中了皇太極的離間之計誤殺了遼東守將袁崇煥,導致整個遼東盡數落入後金大軍手中,大明王朝隨之灰飛煙滅。
這種觀點乍一看說的頭頭是道,但結合歷史仔細分析卻經不起推敲。
袁崇煥的死對大明王朝的確是個不小的打擊。袁崇煥以文人身份鎮守遼東期間,殺的後金大軍人仰馬翻,一代梟雄努爾哈赤也為之喪命,後金士氣大挫,至少袁崇煥生前後金軍無法撼動整個大明王朝統治的根基,然而,這種戰略態勢自袁崇煥一死,遼東卻陷入了各自為戰的鬆散狀態,無法整合成一塊佈防嚴密的銅牆鐵壁。
但從當時整個遼東在明王朝所處的戰略態勢來看,一方統兵諸侯被冤殺還遠不足以導致一個王朝的葬送。
審視歷史,不難發現,袁崇煥在被冤殺的14年後,清軍才得以叩關入主中原,由此可見,並非是袁崇煥一死清軍立刻就入主中原,因此這種以一人之能力來看待大明王朝興衰的狹隘歷史觀未免有失偏頗。
由此,我們會經常思考到這樣一個問題:倘若袁崇煥不死,滿清能順利入主中原滅亡大明王朝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大明王朝有袁崇煥這樣出類拔萃忠心耿耿的統帥來鎮守遼東是崇禎皇帝的大幸,袁崇煥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明王朝滅亡的步伐,但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朱明王朝覆亡的歷史宿命。
可以說明王朝的滅亡歸根結底純粹是老朱家自己玩死了自己,而不是他外部滿清大軍和內部農民起義造成的,當然不可否認,這兩股勢力也佔據著重要因素。
然而,老話說的好:不作死就不會死!
下面我們來看看老朱家是怎麼樣玩死自己的大明王朝的。
分封建藩
明朝創立伊始,朱元璋與大臣謀士們總結了宋、元滅亡的“主弱臣強”的歷史教訓,因此採取分封建藩的方式一口氣分封了二十五個諸侯王,並設定了宗人府制定了《天潢玉牒》來規範管理諸侯王們的日常行為準則,冀希望將來大明王朝江山出現危機,各路諸侯王大軍前來勤王解難。
安排好身後事的朱元璋自以為大明江山千秋萬代固若金湯,不曾想在朱元璋去後,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造反將朱元璋指定的法定繼承人建文帝朱允炆趕下了皇位,篡奪了大明江山。
歷史總喜歡與朱元璋開玩笑,倘若朱元璋泉下有知該作何感想。
作為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的朱棣,深知藩王擁兵自重的危害,登基後的朱棣採取了多套“組合拳”接連削掉了各藩王的軍權和土地經濟權,藩王自永樂朝開始形成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說通俗點就是那些藩王們以後的日子裡別指望政治上能有什麼作為了,老老實實坐等國家養老吧!
為此永樂皇帝朱棣制定了這樣一套嚴密養老的國家方案:皇帝的其他兒子,要封親王,親王的世子襲爵,其他兒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長子襲爵,其他兒子要封鎮國將軍。再往下,鎮國將軍的兒子們,要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的兒子封鎮國中尉,如此世代傳承。
初看覺得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宗室養老體系很妙,既解決了藩王們擁兵自重威脅中央政權的問題,又讓朱棣擺脫了屠戮宗親的歷史惡名(雖然朱棣很喜歡殺人)。
這種宗親養老體系剛開始的確很不錯,國家風調雨順國力強盛,有的是錢養著那些宗親,只要他們不造反,不鬧事一切都好說。
但時間久了宗親們不造反了,卻一門心思的開展轟轟烈烈的造人運動去了。
根據史料統計,到了明天啟年間宗室藩王人數已經達到了60多萬人!此時的藩王宗室已經成為地道的國家寄生蟲了,他們由專門的財政養著,一生衣食無憂遊手好閒不勞而獲,整個國家的財政牆角為之掏空。
有這樣一群蛀蟲在啃食國家牆角根基,大明王朝想不垮都難。
病態的廷杖制度
廷杖最早起源於東漢明帝時期,作為一種不常用的懲罰手段,廷杖僅僅是打幾下犯有過錯的大臣的屁股,因此還遠未形成一項制度化規程。而到了明朝,廷杖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打屁股了事的。
據《太平御覽》等相關文獻史料記載:廷杖一般是由慄木製成,擊人的一端削成槌狀,且包有鐵皮,鐵皮上還有倒勾,一棒擊下去,行刑人再順勢一扯,尖利的倒勾就會把受刑人身上連皮帶肉撕下一大塊來。
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說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連擊連抓,就會被撕得一片稀爛。不少受刑官員,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的人,也會落下終身殘廢。
廷杖最高的數目是一百,但這已無實際意義,打到七八十下,人已死了。廷杖一百的人,極少有存活的記錄。廷杖八十,意味著雙腳已邁進了閻王爺的門檻。
這就好比一個家庭成員有事沒事胡亂找茬求虐找打,關鍵是那些求虐大臣拿出一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憑如何掄打就是不投降,這種以受虐為享受的病態受虐狂式做法讓明朝的家長皇帝很是頭疼, 從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大禮儀之爭”到萬曆皇帝“國本之爭”明朝歷代皇帝都深刻領教了這幫“瘋人院”裡跑出來的大臣的厲害。
廷杖不是明朝首創,但作為一項固化制度卻定格於明朝,明朝大臣又是將廷杖制度玩出花樣翻新的病態大家。套用今時廣告詞來說:“廷杖制度哪家強?北平朱明找皇牆”。
當一個王朝僅靠病態的武力廷杖制度簡單粗暴地處理君臣關係,那麼這樣的一個王朝距離末日也就不遠了。
反歷史的兵制
明朝軍事機構由皇帝、五軍都督府、兵部和衛所構成。皇帝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擁有調兵權和點將權,全國各戰略要地設定衛所,衛所軍人都有穩定的軍籍和田地,平時不打仗時安心耕田從事農業勞動兼軍事訓練,戰時聽從調遣;五軍都督府負責管理軍籍;兵部負責下達皇帝的調兵將令。
遇到戰事先是由皇帝下詔點將,兵部傳達皇帝聖旨,五軍都督府則通知各地衛所軍隊集合開拔。
這種集合南北朝時期的“府兵制”和兩宋的兵役製為一體的軍事構置在大明王朝前期對於強化中央集權的確功不可沒,但隨著土地兼併和貪汙腐化橫行,衛所軍人賴以生存的土地盡數被上層軍官所侵蝕,大量軍籍人口開始逃散,國家兵員素質參差不齊,單兵戰鬥力極其低下,大明王朝軍隊整體實力狀況岌岌可危,這也在日後大明對後金的“薩爾滸之戰”中顯露無疑。
朱元璋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他是想透過抓牢“槍桿子”為後世子孫打造一個固若金湯的大明王朝,然而歷史卻是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便你是再厲害再牛掰的朱重八,歷史的車輪還是會無情地從大明王朝軀體上碾壓而過直到體無完膚。
當然一個王朝的滅亡絕不是僅僅幾個單純的原因所能捋得清的,明朝也不另外。但若對比歷史從大的方面來看,明王朝傾覆的禍端很大程度來源其自身。當大明王朝從上到下從裡到外腐爛到了根子,在農民軍和清軍兩股勢力疊加的催化之下,一座曾經幾何時威名赫赫的朱明王朝也隨之轟然倒塌。
看待歷史本不應該存在個人主義英雄論,但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時刻,能有振臂一呼挺身而出的英雄豪傑獨自撐起了民族的脊樑,以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強烈意志決定心來捍衛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尊嚴,那麼這樣的民族才有資格以利於世界民族之林。泱泱華夏五千年,也許正是有著袁崇煥這樣前赴後繼的英雄兒女我們的民族才能依然傲立於世界之巔而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不曾斷絕吧!
-
8 # 曉木曰兮歷史系
與爺爺萬曆和兄長天啟相比,崇禎很不幸,登基之前的17年時光本來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成長學習階段,然而因為大部分時間他不是皇儲,只是個住在皇宮外面的信王,所以崇禎既沒有機會跟張居正這樣的大政治家學習,也沒有機會向孫承宗這樣的牛掰帝師請教。可以肯定的說崇禎是沒有接受過完整優越的皇家教育與監管的 。他對治國之道、歷史知識瞭解不多,對於治理國家的理念理解較少,因此論個人能力與見識,他是比不上|之前|不上朝的|萬曆和天啟的。這也是他悲劇的重要起源之一。 在評價崇禎之前,我們先看看崇禎接手的國家是個怎樣的國家? 崇禎之前的天啟朝從新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明朝中央政府還是有錢的,天啟皇帝專心木匠活,把事物放手交給內閣與宦官,只在特定情況下露面(比如送孫承宗巡視遼東)。於是武將自由發揮所長,關外遼東局勢還是可以的,與後金作戰互有勝負,總體上偏好。內部因為徵稅侵犯了工商業者的利益(蘇州工商暴動),但只是小規模的群眾事件。當時氣候進入小冰河期,但受災的農民能得到救濟,農民起義安撫很見成效,海內鹹平。徵餉與田賦,農民尚可承擔,農民日子雖苦也可湊合。 天啟專心木匠活的無為而治不知是有心還是無心,但是卻意外收到良好的效果,能做實事的人留在了較好的位置上,稅務體系正常運營,大多數文臣武將為代表的公務員階層都非常願意為政府賣命。這樣的國家形勢不算極好,但絕對不算賴!比太平富足政權差的只是關外的一小撮蠻族(男女老幼總共不過10w人)的騷擾和國內部分割槽域(主要是陝北)的天災。 那麼我們再看看崇禎上臺後都幹了些什麼。 先說財政方面,崇禎上臺後,廢除閹黨設立的工商稅後,東林黨和江南鄉紳們歡天喜地,可是帝國沒錢了,北方官兵缺軍餉,還如何打勝仗?直接導致對後金戰爭的頻繁失利,後期關鍵的松錦之戰更是慘敗,明朝軍隊精銳盡喪。帝國沒錢總得想辦法,於是開始不斷加徵三餉,當時的社會恰恰是占人口多數的老百姓急需安定的時候,明末土地兼併嚴重,但富庶大地主們隱瞞私田數量(一萬畝變一畝的情況多的去了),交的田賦極少。北方天災不斷,又是乾旱又是雪災,他卻派軍隊到貧亂交加的西北加賦徵稅,這不是硬逼著西北人民起義造反的節奏?“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樣簡單易懂的道理,歷代帝王常常掛在嘴邊,難道崇禎不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搞好再分配是有多難?這兩點上他真的比不上他的兄長天啟皇帝。 國內的農民起義軍越鬧越大,關外的皇太極也時不時的來騷擾。兩面夾擊,首要任務是剿賊拒虜,這方面最重要的當然是選對將、用好人。崇禎用人的思路很奇葩,他不看利弊與才幹,而主要是靠義氣相投的個人喜惡,要知道,清官不等於能吏。身為一朝皇帝,這樣做還怎麼選賢任能?嚴格而近乎刻薄的要求臣子的情況下,還要下屬發揮最大的能量,這不是痴人說夢? 有趣的是,崇禎皇帝的刻薄不僅是隻針對得寵的庸人,對有才的能人他更加刻薄!!崇禎在本職崗位上可以拿出手的優點好像只有勤政這一條。崇禎的胸襟不寬,按理說胸襟這東西只要退一步半步、稍稍忍讓一點就會有的,可崇禎皇帝很固執,他從始至終都堅定而不可動搖的保持了他的一貫風格:那就是對待下屬一直務必保持刻薄寡恩的態度。仔細梳理一下朱由檢作為皇帝的這十七年,你會發現他的治國之道與其說是勤政不如說是折騰! 崇禎剛一上臺,任用的第一任兵部尚書是閻鳴泰 ,閻鳴泰對後金作戰是有戰功的,可他被御史們舉報是魏忠賢一黨,崇禎立刻將其發配邊疆,再也沒有回來。 崇禎啟用前朝遼東坑爹敗將王在晉,崇禎很喜歡他,皇太極見打不過袁崇煥,就繞過堅固的關寧錦防線。從蒙古喜峰口入關,王在晉早得知訊息,卻未在喜峰口未佈置相應兵力,放後金軍入關,犯了這麼大的錯誤,可崇禎因為喜歡他,沒有殺他,只給了個“削籍歸”的懲罰。而千里馳援的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後來王洽接任兵部尚書時,還是打不過後金。崇禎的策略還是找兵部尚書出氣。有人說嘉靖殺了丁汝夔可以退敵,崇禎就把王洽關起來準備殺掉,王洽卻幸運的在斬首之前病死。崇禎接著任用梁廷棟,當了一年多兵部尚書,農民起義越鬧越大,他讓崇禎除遼餉之外再徵收“剿餉”。於是全國都恨他。他兵部尚書實在當不下去了,果斷辭職。後來又當了宣大總督,被後金打破了關,只好和張鳳翼一起自殺。崇禎又任用熊明遇 ,後金兵要打宣府,巡撫沈棨出了點錢讓後金退兵,崇禎聽說後暴怒,殺之。熊明遇在崇禎面前為沈棨辯護了幾句,崇禎立刻罷了熊明遇的官。崇禎任用張鳳翼,他是兵部尚書裡面任期最長的(6年),結果捅的漏子也最大。南邊起義軍盜掘了鳳陽祖陵,北邊後金軍蹂躪了北京十三陵。於是他和宣大總督梁廷棟一起服毒自殺。崇禎又把自己的寵臣楊嗣昌推上兵部尚書的“寶座”,楊嗣昌剿撫(主要是洪承疇與孫傳庭等人的功勞)並用,好不容易把李自成打到山中,張獻忠安置谷城。結果洪承疇北上冀遼,孫傳庭被誣陷打入詔獄,於是李自成與張獻忠有了捲土從來的機會,張獻忠陷襄陽殺襄王;李自成攻克洛陽,斬福王。楊嗣昌自覺有負聖恩,羞愧難當服毒自殺。崇禎任用剿匪幹將傅宗龍,傅宗龍在雲南鎮壓奢安起義很有一手,他進京後對崇禎說,民窮財盡,要體恤民情,結果立刻琅璫入獄。後來崇禎把他放出來去打李自成,他被俘後起義軍逼他騙開項城城門,他拒絕被殺。崇禎任用陳新甲。崇禎想向滿清求和,把和議綱要給他研究,結果放在桌上被僕人當成報紙到處宣揚。崇禎覺得面子掛不住,把他當作和議的替罪羊,斬首示眾。崇禎任用張國維 ,張國維當上兵部尚書月餘,李自成佔領開封,滿清更是一直向南打到連雲港。他被崇禎關到牢裡,花了很多錢才放出來。明朝滅亡後他起兵抵抗滿清,在舟山戰敗自殺。崇禎一朝最能治軍的三個人分別是:盧象升(培育天雄軍)、袁崇煥(培育關寧軍)、孫傳庭(培育秦軍)。崇禎皇帝猜忌多疑,皇太極從喜峰口攻入京畿,兵部尚書盧象升引天雄軍來救,卻因為崇禎的疑心得不到兵權,結果因為兵少被圍,戰死河北。屢敗後金軍的袁崇煥因為被崇禎帝懷疑謀反獲得凌遲處死的下場。剿滅高迎祥、李自成的農民軍立下大功的孫傳庭,因為諫阻秦軍北上薊遼,就被以“恃嬌”之罪被革職下獄三年之久,正是這三年裡,李自成有了坐大的機會。無人可用的崇禎將詔獄裡的孫傳庭放出來,但崇禎只給他五千殘兵去抵擋李自成的50w農民軍。孫傳庭捐軀報國後,崇禎居然疑其詐死,家無撫卹,人無諡號。華人尤其注重生前死後的名譽,想想如果你有崇禎帝這樣的老闆,你會怎麼想?盧象升、袁崇煥、孫傳庭等功臣良將都直接間接的被崇禎整死。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培育個好的將軍比培育幾十上百的軍事學博士都要難的多。好了,給力的將軍都被整死光了,文武百官人人自危,還有多少人願意為你賣命?崇禎皇帝餘下的時間多次孤獨的哀嘆,工作變得很清閒很簡單:坐著等死! 崇禎對武將的掣肘令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同樣內憂外患的清末,咸豐、慈禧都能放手讓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手握重兵,大膽去幹。太平軍沒鬧幾年就被鎮壓。崇禎的氣度比咸豐、慈禧又如何?真真的lower。 最後說說做人,得罪老百姓也就算了,崇禎連滿朝文武也得罪個遍,忽視自己的志大才疏與客觀現實,理想主義的想要個清廉官場,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可明朝官員的俸祿很低,滿朝文武幾乎沒有不貪的,官場上貪汙腐敗無孔不入,連科舉的狀元都是用銀子堆出來的。此時一個空降來的皇帝突然要搞一場反腐運動,崇禎顯然忽略了“水至清則無魚”的歷史規律,於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家結成團伙聯合矇騙孤立這個衣服打補丁的皇帝,大臣們都惟妙惟肖的假裝清廉,一個個成了超級影帝。 後來打仗需要用錢,百官們紛紛選擇沉默,沒一個願意出錢的(捐了錢不就說明我貪了嘛!貪汙可是要殺頭的喲!)他在帝國財務困難時,向皇親國戚、貴族們借錢,結果是:皇后的父親勉強捐了1萬兩(其中5000兩還是皇后給的)。大臣們真的沒錢嗎?當然不是,李自成進京後,在各京官家裡抄家超出的白銀都以“萬兩”為單位。大家不願出銀子的真正原因是心裡早已經對崇禎充滿了怨恨,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主旨混日子。崇禎死後,逃到江南的東林黨評價崇禎:“獨夫民賊,何足道哉!”回顧中國歷史上,皇帝與臣子之間關係鬧到這般田地的還真不多見。 崇禎是個勤政節儉的皇帝,但他更是一個臉皮薄、愛面子、急躁易怒、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如果他不折騰的話還好,可他偏偏超級喜歡折騰,但凡帝國領導者一折騰那麼受苦的必然是百姓,百姓不是豬,被折騰久了難道不會反抗?論能力,崇禎帝比隋煬帝才能如何?楊廣年方弱冠即攻滅南陳,統一中國,不僅北伐高句麗解除東北威脅,還修築大運河溝通南北,萬國來朝, 如此雄才大略 、才華橫溢的楊廣都亡國了,同樣的折騰,才能如朱由檢者焉能倖免?!
-
9 # 第一節歷史課
關於崇禎帝這個人,歷史上曾經有很大爭議。
正面說:他十八歲繼承皇位,登基不久便剷除魏忠賢等閹黨勢力,為人胸懷大志,勤於政事,生活上儉樸節約,力求在位之時,能做中興之主,扶起搖搖欲墜的大明朝;
反面說:他性情猜忌多疑,能力平平,分不清忠奸善惡,在位17年,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有志之士,不敢出謀劃策,相伴左右;治國措施錯誤百出,亡國也是必然。
正面也好,反面也罷,但真正的崇禎帝,你瞭解過嗎?
崇禎即位後,宮中採購物品依照舊例,交由京城中的富戶去採購,先採購,後給錢。對於民眾來說,宮中物資需求巨大,常常資金週轉不開,因此破產者不計其數。
崇禎知道情況後,不顧眾人反對,下令先給錢,後採購。大臣們見此說:“您這樣會被那些賤民騙的!”崇禎卻說:“我這是為大家好,他們怎麼會騙我呢!”
曾經,有三年沒有下雨,他以為是君臣的過失,導致天不降雨,於是他先吃齋,在宮中求雨,雨還不下;後又在烈日炎炎之下,徒步幾十裡到城郊去求雨。
百事待興。崇禎即位幾年後,便頭髮發白,眼角長出魚尾紋。史志上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可惜大明朝確是千瘡百孔,農民起義軍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儘管如此,明朝當時依然有絕對的實力將起義軍一網打盡。
然而,崇禎帝卻說:“你們大家都是我的子民,逆賊也是。是我沒有保護好你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糧食,我的錯,我的錯!”於是下令各地,以撫代剿。沒想到這種善良卻被李自成和張獻忠利用,他們學會了詐降,騙錢騙地,每降一次,崇禎就接受一次。
這不是婦人之仁,這是心懷善意。倘若招降屬實,該減少多少人的流血犧牲啊!
後來李自成攻佔了北京,除了那句著名的“嗟爾明朝,氣數已盡”外,還有一句便是:“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汙吏好事)”。
李自成也對崇禎之子說過:“你父親不是壞人,我起事,只是活不下去了而已。”前半句且不論真實,後半句盡是謊言!
李自成部下劉宗敏在審問投降的明官魏藻德時問:“為什麼會亡國?”
劉宗敏討好的說:“這嘛,都是因為崇禎無道。”
劉宗敏聽後,幾十個個巴掌扇了過去:“崇禎有什麼對不起你的,你這樣詆譭他?”說完把劉宗敏弄死了。
俗話說:“最瞭解你的人是你的敵人!”敵人都這麼評價崇禎,總該有點可信度吧!
有人說崇禎暴怒無常,濫殺無辜。但我們知道,明朝是個法治社會,雖然是封建帝制,但對大臣及百姓的殺伐,皆要有理有據,崇禎既做不到隨便去想殺誰就殺誰,也做不到毫無壓力的去減輕某人的罪責。
崇禎作為一代君王,活的是有點窩囊,這個窩囊不在於國破家亡,不在於能力不足,在於面對自己的臣子,他都要戰戰兢兢、小心翼翼,許多許多的事情,他都不能做主,一輩子都在做著與大臣們討價還價、勾心鬥角的事情。
對於他的子民,他做的夠多了。
對於皇帝這個職業,他做的也夠多了。
對於他自己,一代君王,卻沒有享樂,沒有淫亂,沒有自己的生活,有的只是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
這個職業或許他不稱職,亦或許他早已足夠稱職。但內有農民軍起義,外有後金虎視眈眈,這個千瘡百孔的大明朝,偌大的一個爛攤子,交到他手裡,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你又能怎麼做呢?
-
10 # 林158066935
崇禎皇帝最多承擔三層責任,真正亡明朝是那幫掌握道德輿論主導權的文官集團。這個世界上你看到完美的最高統帥
嗎?殺了魏忠賢?天下賦稅枯竭,就是這幫文臣如何忽悠一個可憐的皇帝的。不要說元朝怎樣落後,元朝徵稅是大明正常年份的九分之一。
-
11 # 小約翰
個人認為,20%吧。 雖然我在知乎上說過很多次,崇禎皇帝的領導藝術實在難算的上是高明,但我依然認為明亡的責任中崇禎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有很多答主說,崇禎登基的時候,明朝形勢一片大好,遼東戰局逐漸向好,國內農民起義還停留在小打小鬧的階段,財政上也還說的過去。最重要的是,閹黨被除,權歸於上,正是勵精圖治,中興大明的時候。這麼個好形勢,居然讓崇禎玩脫了?!實在是廢柴,明朝主要亡於他!
這麼想是不對的。
艾滋病本身不會致死,艾滋病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人體喪失免疫力,極易生病且沒有抵抗力,最終人死於各種疾病的圍攻之下。 崇禎接手的明朝,就像是一個晚期的艾滋病人。也許從表面上看,他當時還是健康的,但其實他的內部免疫系統已經完全崩潰了。
明朝政府到了崇禎年間,紀律性、執行力、團結程度都低到了不能再低。基層的力量聚集不起來,朝廷的政策執行不下去,是真正的病不在肌理,病在骨髓。
在之前的二百多年裡,明朝大仗小仗打了無數,天災民變更是數不勝數,可是都能挺過來。為什麼?因為朝廷能充分的收集基層的力量並充分的用來解決問題。到了崇禎朝,財稅收入被大地主和文官們掐的越來越少,朝廷下發的錢被層層盤剝能落到實處的不一定能有一個零頭,何況朝廷裡的黨爭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為了打垮對手不惜以破壞國事為武器。和平年代,也許能夠勉強對付過去,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這樣的政府是毫無抵抗力的。
我知道關於明朝歷史,很多知友看過且只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由於當年明月對明朝的特殊感情,導致很多人對明末的社會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還以為是像以前一樣的政府。 崇禎接手的明朝是個什麼樣子?
明朝的財政從萬曆晚期就已經嚴重畸形,農村地主佔據了大部分的土地,稅款卻少納甚至不納。貧農要繳納多於正常標準幾倍的稅款,比如下文: 古代政府的主要收入就是農業稅,以明末農村情況之糜爛,財政艱難可想而知。 但受文官利益集團的牽制,開源節流都難做到。想要開源,在江南的魚米之鄉的商稅收起來極為困難,從地主嘴裡搶出一口飯吃更是艱難,所以只有加派,只有徵三餉。貧民階層的負擔本就已經讓人窒息,加派以後的情況可想而知。 再加上空前的天災: 面對這樣的天災,朝廷幾乎不予減免稅負,陝西民變最開始就是一夥貧民集合起來把嚴催稅款的縣令打死了。救濟的糧食發到百姓手裡難過百一,這種情況在我們政治學上叫做“政府失靈”,所以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在陝西,不是沒有原因的。
至於明末的朝廷有多腐敗,相信大家也早就明白:明末朝廷財政收入正賦不過500萬兩,最巔峰的收入出現在1602年,2295萬兩,此後從未收到這個數字。而到了崇禎十七年,國庫裡最後只剩下了幾千兩銀子,內帑僅剩七萬兩,一窮二白。 李自成進北京,拷打百官以後,得銀七千萬兩,不算珠寶玉器各種寶物。
這次只是北京,不算天下七八十個親王和幾百個郡王以及數不清的大小官員。
至於軍政,《明朝那些事兒》裡提到多次的明末悍將左良玉和祖寬,其部下都是讓百姓畏之如虎的軍隊,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篦”,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祖寬的部隊在山東抵抗清軍,對待百姓甚至比清軍還兇惡,最終被明朝斬首。
左良玉的部隊更厲害,不僅搶劫百姓,還敲詐官府!左良玉的部隊路過哪裡,就派個使者往附近的地方官府裡去信,要若干糧食若干武器物資等等,至於錢從哪裡出左總兵是不管的,到時候交不上休怪左總兵不客氣。
朝政方面,在崇禎接手的時候,從嘉靖朝點燃的黨爭戰火已經燃燒了近百年,大臣黨派之複雜,協調之艱難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像明朝中期那種幾個內閣大臣領導滿朝文武的情況早就一去不返,門戶私計成了明末大臣的主旋律,統一朝臣意見成為了一件不可能事情。所以才能搞出抽籤入閣這種笑話。
明朝已經爛到骨子裡了,任崇禎怎麼努力,都回天乏術。無論是財政,軍政,民政,都已經腐敗到了一個讓人無從下手的程度。 何況崇禎並非什麼英主,其反覆無常,乖張暴戾,在明朝的皇帝中也是少有的。他很努力,很可憐,卻並不是一個好皇帝,如果沒用最後的煤山殉國的話,崇禎的評價要低很多。
對於崇禎,只能說——不幸生在帝王家。
-
12 # 愛車山族
負全部責任,為了大權獨攬。廢除內閣沒人幫他處理政務。生性多疑。不相信屬下。不知人善用。在勤政也挽救不了明朝滅亡。
-
13 # 管窺歷史
我認為崇禎皇帝佔明朝滅亡責任的一半。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崇禎皇帝在上任的時候面臨著什麼一個情況呢?
第一,土地兼併,民不聊生。中國是典型的農業國家,當土地的兼併達到臨界點的時候,就會造成大量農民破產,從自耕農淪為僱農。一旦再遭遇重大的自然災害,他們就會揭竿而起,從打土豪分田地開始,最後起義。明朝末年的情況就是這樣。一方面朝廷橫徵暴斂,一方面地主豪強兼併土地,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引起了全國範圍的災民造反。
第二,政治腐敗,積重難返。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權是絕對的專制體制,這樣的體制缺乏自我更新能力。所以每當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之後,行政效率衰退和政治腐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嚴重。一個典型的例子:崇禎王朝十七年,崇禎皇帝一共更換了50多位內圖成員,19位內閣首輔。因為崇禎皇帝一直想組建一個能夠有效管理國家,支援他中興大明王朝的最高領導班子,可是他卻一直未能如願。最後朱由檢得出的結論是:“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
第三,競爭對手,過於強大。崇禎皇帝量然很優秀,但是在他當皇帝的這十七年裡,卻遇到的兩個強勁的對手,他們在各方面都比他更優秀。一個是農民領袖李自成,一個是清國皇帝皇太極。兩個人的特點是富有謀略,有政治理想,有軍事思想。崇禎皇帝敗在他們手上一點也不冤!
所以,從崇禎皇帝即位的第一天起,明朝就危機四伏,積重難返。如果崇禎皇帝和萬曆皇帝能夠交換一下,我相信明朝在手上一定會中興的。
原因如下:崇禎皇帝很勤政。第一,崇禎皇帝很勤奮讀書。崇禎皇帝一直堅持不斷的學習。在朝廷舉辦的經筵,崇禎皇帝每次都會到場,除非有重大事件,比如張獻忠把鳳陽崇禎的祖墳刨了,才停止經筵。第二,崇禎皇帝愛習武。崇禎皇帝雖然長於深宮,但是他喜歡射箭,他能拉開三石的弓箭(360斤)。第三,崇禎皇帝很勤政,朱由檢爺爺萬曆皇帝在位48年,有30多年不上早朝,朱由檢的哥哥朱由校在位7年,當了7年的木匠。但是到了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他白天上早朝和大臣參政議政,晚上加班批閱奏章,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像這樣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崇禎皇帝也不是聖人,不可否認的是,崇禎皇帝本身也有缺點。比如生性多疑,錯殺袁崇煥,自毀長城,導致了清軍的長驅直入。崇禎皇帝還擁有優柔寡斷的性格,崇禎皇帝在李自成還未達到北京之前,有好幾次遷都南京的機會,但是由於其舉棋不定的性格原因,白白的浪費好幾次機會,最後在煤山自縊身亡。
所以,我認為崇禎皇帝承擔明朝滅亡一半的責任。
-
14 # 孤客生
明朝到了崇禎這個時候,實際上已經腐爛不堪,依照中國王朝盛衰的規律,明朝已經差不多接近滅亡的邊緣了,所有體制的漏洞無限放大,所以崇禎皇帝站在了歷史的轉折點。
從一個人的品格上來說,崇禎皇帝是沒有錯的,但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來說,崇禎皇帝是明朝的罪人,他雖然勤於政務、非常節儉,但是他把他的勁用錯方向了,從這一點來說,他甚至不如不上朝的嘉靖、萬曆以及天啟帝,活活把一手爛牌打得更爛了。
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農民起義,而不是關外的女真人,在關寧防線和紅衣大炮的阻擋下,女真人被擋在了關外而無法寸進,雖然有時繞路進入關內,但很快又被關內回防計程車兵挫敗,只能無奈的退回關外。
女真人後來之所以能入關席捲天下是因為李自成打入了北京,抄了吳三桂的家、手下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又打了吳三桂的父親,導致了原本打算向李自成求和的吳三桂轉頭投入了女真人的陣營中,在雙方的合力滅了李自成以及各起義軍,建立了清朝。
所以農民起義才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而致使農民起義出現的原因除了小冰河時期的各種荒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崇禎皇帝的錯誤決定。
明末土地兼併嚴重,各種藩王、勳貴吞併了大量平民百姓的土地,其中以河南的福王為最,他是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兒子,萬曆皇帝賜予了他河南200多萬畝的土地為封地,在河南封地不足的情況下跨出了省外額外奪取了很多百姓的土地賞賜給福王。
這麼多土地一下子歸屬在一個藩王手中又不需要納稅,因而導致了明帝國的財政收入出現了一個大空洞,而且這樣的大空洞還不止一個,在崇禎的年代,這種或大或小的財政空洞起碼有幾十個。
此外還有文官集團們的不納稅土地,在明朝開國年間,朱元璋就曾立下規定,只要文人考取一定的公名就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土地不用納稅,坐上了位置足夠的官位,不納稅的土地就會大為增加,發展到了明朝後期,文官集團斂聚了大量不納稅的土地。
百姓們為了不納稅,紛紛把土地和人口遷入了這些文官集團們的名下,而其中又以富庶的江南地區為重,因為江南地區人才輩出,出現了很多科舉的能手,最終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幾乎全部變成了不納稅的土地,當時中原一帶大荒,唯有江南一帶情況好點,但是朝廷徵收不到稅就把稅務攤派到了中原地區,導致了很多吃不上飯的人苦不堪言,最終走上了反路。
災荒在萬曆年間就已經出現了,徵收不到土地稅的情況本來在萬曆皇帝時期已經浮現在明帝國表面了,但是在張居正的大力改革下,朝廷開始受收商業稅以及礦業稅,這才彌補朝廷財政的空缺,為大明朝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
但是當時的商業以及礦業開採都與文官集團們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絡,在張居正死後的多年,在文官集團們的授意下,鄉鎮的礦民們開始圍攻收受礦稅的官員,導致了數以千計的官員死亡,在萬曆皇帝決定懲治這些暴民的時候,受到了文官們的集體反抗,萬曆皇帝沒有辦法繞過這些文官們,最終只能透過絕食來抗議,在絕食幾天後,也是在太后的勸解下,這才恢復了原樣。
到了天啟皇帝的時候,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魏忠賢的權力一下子達到了極致,在東廠與錦衣衛的暴力鎮壓下延續了萬曆年間的礦業稅以及各種商業稅,甚至還有所加重,所以在天啟皇帝在位的時候朝廷是沒有絲毫財政危機的。
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為了不與民爭利,崇禎皇帝專門撤掉了礦業稅、商業稅,還關掉了海運,又把象徵著皇權的東廠和錦衣衛栽換掉了,這才出現了後面的無錢可用的尷尬景象,同時又沒有人手可以和東林黨文官集團抗衡,只能透過裁撤一些官方的系統節約開銷。
其中栽撤的驛站系統就導致出現了數萬人的流民,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就出自於這些驛站系統中,在明朝開國時期曾把人的身份固定化,李自成等人的祖先兩百多年來一直做著驛站的工作,他們身無所長,又沒有可以耕種的土地,現在被崇禎皇帝裁撤掉了工作,他們沒有辦法活下去了,最終只能透過造反才能維持生活。
農民起義聲勢越發的龐大,各種花銷越來越大,崇禎手中的錢也越發的少,最終達到了一種沒錢供應軍餉的程度。
當李自成剛打到山西的時候,在山西總兵的阻擊下,他的百萬烏合大軍損失慘重,巨大的傷亡讓李自成產生了一種退後的衝動,這個時候,他對大明朝還是有著敬畏的。
他派人送信給崇禎皇帝,讓崇禎皇帝給自己一百兩白銀,然後封自己一個王爵,他就會帶著他的百萬大軍停下腳步,不再反叛。
但是這個時候的崇禎皇帝哪有錢啊,而且他也不想封李自成為王,所以他派人斷然拒絕了李自成,導致了李自成硬著頭皮向北京打去,途中又遇到了河北的總兵,崇禎皇帝已經有好久沒給河北總兵的部隊發過糧響了,所以河北重兵在剛遇到李自成的時候,馬上帶人投降了,要不然李自成可能連京城都到不了。
在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的時候,曾有人提議用山海關的關寧鐵騎回防阻擋李自成,但是崇禎皇帝讓人計算過,調關寧鐵騎回防需要十萬兩的白銀,崇禎皇帝心裡估算了一番,放棄了這個決定,當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在北京西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吊自殺了。
所以歸根結底的說,崇禎皇帝是被自己窮死的,他把自己的一切路途都堵死了,生生把一條爛路走成了絕路,他雖然勤勉、有著高尚的品質,但是他和東林黨人一樣有德無能,正是他們這一幫人的摻合,明帝國徹底的分崩離析,在這個過程中,崇禎皇帝要負首要的責任,正是因為他,導致了祖先的基業全盤葬送他人之手。
-
15 # 獨釣寒江
這個肯定說不清楚了。
有明一代,勤政者莫過朱元璋和朱由檢。但是一個是開朝之主,一個是亡國之君。實在讓人唏噓。
在歷史上,任何封建王朝的沒落基本離不開兩個問題:
土地養不了那麼多人。
國家解決不了土地問題。
除此之外,其他天災外患都是其次的。
因為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農業國。以明末為例,人口過億,而土地並未大幅度增多。與之相伴的是國家解決問題能力的喪失。表現在吏治的腐敗加重土地兼併,特權階級的增長加劇了農民的負擔,天災進一步加劇了農民的貧困。可以看出來,問題火燒眉毛,但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個都沒有,反而加劇問題的行為倒是一個接一個。統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平衡線自然就會崩斷,天下傾覆重新洗牌。這是崇禎的錯嗎?
玩過擊鼓傳花的就能明白,最後接棒的那個,他和別人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而明末的土地問題之嚴重性,堪稱歷代之最。朱元璋建立明朝,鼓勵墾荒,減輕賦稅。這是歷朝歷代農民都希望看到的。
但是增加的土地面積並沒有跟得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特權階級的增長速度和吏治的腐敗速度。如洪武朝的時候,朱元璋的家族也就幾十人,但是到了明末,已經超過300萬。這都拜朱元璋所賜:生的孩子越多,得到國家奉養就越多,不限量。這些人都不用幹活,他們還可以得到大片土地。吏治腐敗這個就不說了,都說爛了。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呢?土地是一片桑葉,就這麼大,可是吃桑葉的蠶卻越來越多,哪怕葉子一邊在長,他能長得過肥蠶嗎?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明朝吏治的腐敗是如何倒逼農民起來造反的。明末的東林黨,大家都知道的一個組織。是江浙一帶的世家大族在朝廷上的代言人。正當國家窮困要收東南商稅之時,這些平時高談闊論學富五車的大儒們,立馬就驚呆了:國家豈能和小民爭利,傳出去多不好意思。為了阻止朝廷徵商稅,不惜羅織罪案以示稅收之禍國殃民。東林黨勢力盤根錯節,已經形成了一股左右皇權的力量。萬曆朝初期由於張居正改革所攢下來的家底,也因為萬曆的刻薄昏庸而很快耗空。天啟年間魏忠賢當政,更是把朝政弄得一片烏煙瘴氣——別以為魏忠賢能幫天啟籌錢就是個好人,魏忠賢和嚴嵩、和珅之流一樣,貌似解了蘚疥之癢,其實他們對國家行政健康執行方面的傷害深遠而廣泛。一個朝廷需要貪贓枉法的人去維持,本身就是病入膏肓的表現,還有人去惋惜魏忠賢不死就會如何云云。相當的荒謬。而東林黨為保住自己的利益,把工商礦稅通通免除,直接在飢餓的農民身上又加了一百斤的擔子。相當於把刀子直接遞到農民手裡去了。
魏忠賢和東林黨的對比,猶如割脖子死的快還是腰斬死得快的對比而已。到崇禎上臺後,面臨的問題多如牛毛,民變四起,天災不斷。建奴扣關。他躊躇滿志,發誓要改天換地——每天只休息幾個小時,操勞國事日理萬機。吃穿用度一律節儉,據說連衣服還是打了補丁的——除了石器時代的酋長,估計沒有哪個國家領袖會穿破衣服了。
但是這樣又能如何?他一味的節儉,不辭辛勞,但是明顯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國家該亂還是亂,百姓該窮還是窮,為什麼?政府職能已經完全失效了。這種失效並不是把魏忠賢剮了,再把東林黨扶起來就解決的。在文武百官的眼裡,他是個愚公而已——永遠做不完,但是做多少都沒用。而他所寄望的東林黨,也不過是一群偽詐之徒而已。
為什麼一直沒有說女真的事情?女真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一直到崇禎自殺之時,女真連北京的大門都沒有摸到過——哪怕毛文龍死,再到袁崇煥死,都是如此——只要吳三桂不叛國,李自成安好好坐他的江山,女真要入主中原談何容易。
偏偏大明遇到的都是些沒政治素養的造反者,而且還他麼讓人給打贏了——自毀長城也好,奸人當朝也罷,總之一句話——吃一斤毒藥必死無疑,那隻吃八兩就能活嗎?說天數已盡那是扯淡,根本就沒有天數,有的只是洗牌的週期。但是這個週期絕對不是天定的,而是人為的。
崇禎不需要付什麼責任,他只需承擔後果足以。這責任豈是他想擔就能擔的嗎?
-
16 # 陽明Ymm
明朝的滅亡,原因可以歸結為天災,內憂,外患。
天災就是連續數年的旱災,蝗災,農民苦不堪言,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民起義軍的壯大,加上長期軍事戰爭,明朝政府財政赤字,發不起軍餉,要加大徵收。明朝最後也只能拆東牆補西牆來應對起義軍和皇太極。
我認為明朝滅亡,崇禎責任不大,崇禎接手是就是個爛攤子,不僅靠自己幾年就把劉瑾剷除,在內憂,外患,天災的情況下硬是撐了幾十年。如果非要說責任的話,就是崇禎在用人上,無論是袁崇煥還是楊嗣昌還是熊文燦,一是給予的特權太大,二是過度信任,三是急病亂投醫,導致起義遲遲不能鎮壓
-
17 # 鋒言鋒語A
我是愛讀明史的馬小鋒,你的關注會讓我更加的努力。
個人認為崇禎要付的責任很小。因為首先崇禎是一個勤政愛民、厲行節儉的皇帝。從他一登基就著手對付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整頓朝政,起用袁崇煥等一大批人才。堅守“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優良傳統。後世清朝也有評價“崇禎非亡國之君”。
之所有被後世詬病,大多是因為他的性格多疑,殺了袁崇煥,不過袁的死自身就沒有原因嗎?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下明亡的原因,我非常贊同當年明月的那個觀點,他認為明亡是因為“氣數將盡”,1、在明末,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一次兩次一年兩年都還過的去,可是是接連不斷的,關內的流寇剛安定下來,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又來了,農民起義軍勢頭更猛了。2、外患,這個大家都知道,就是關外的滿清,滿清的崛起,和關內的農民軍無意的配合,使明朝始終兩線作戰,更加劇了明朝走向滅亡。3、人禍,在明末官員已經極其貪腐了,比如說在自然災害初期,崇禎也進行了賑災,不過賑災 銀兩到百姓手中後,少的就可憐了,根本沒有用,所以人禍更加劇了自然災害。
在1644年的最後關頭,守北京城時,又遭遇了鼠疫,這在當時是非常可怕的,特別是在軍中傳播之後,本來北京城還可一戰,最起碼也能堅持到吳三桂的到來,結果確實一天就由內部打開了,所以這是天災加人禍。
綜合這麼多的因素來看,哪個朝代遭遇了這麼多的災難,天災、內憂、外患.....如果說這是巧合的話,那麼一個是巧合,這麼多的巧合碰在一起就不是巧合了,就是天要亡大明瞭,說明大明集團的氣數要盡了。
-
18 # 紅塵孤燈客
不請自來!
明雖亡於崇禎,然實亡於萬曆!這是前人的評價。
我贊同這個觀點,但是我傾向於:明亡於痼疾,崇禎無力迴天,而痼疾甚眾。
說起來,崇禎不免為明朝最勤奮的皇帝之一,只是能力平庸,一手牌打得亂,無力迴天!歸結起來,還是明朝積重難返,尤其是這兩個方面:
1、貪腐問題嚴重
要說歷史上哪個朝代的官員俸祿最低,當屬明朝。而懲治官員貪腐,最嚴厲的,也當屬明朝!
這樣大家就覺得矛盾了,其實不然!
朱元璋出身社會最底層,知道底層百姓不易,又深知官員貪腐對百姓的傷害。因此朱元璋對官員的俸祿控制得很低,對官員貪腐也是毫不手軟!
但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吃不飽!明朝官員如果只憑借那點俸祿,基本養不活一家人。特別是中下層官員。所以,這些官員們明知貪腐後果嚴重,依然貪腐成風!
特別是中後期。
而貪腐嚴重的後果就是,不斷加大對百姓的賦稅徵收,致使民心漸失,甚至是發展到官逼民反!
2、黨爭嚴重
明朝中後期的黨爭特別嚴重。
清流、閹黨、東林黨、言官等等,各種派別,相互傾軋。可以說,大明王朝最後的幾十年,黨爭主宰了一切。
特別是遇到皇帝懶政,沉迷其他的事務時,各個派別為了爭奪話語權,鬧得不可開交,致使整個朝政荒廢!
結黨營私,一直是明朝的一個痼疾!
黨爭,極大的影響了明朝的內外政策。官員相互扯後腿,使得忠臣良將無立足之地,沒有生存空間。極大的延誤了太多朝政。
而對於崇禎來說,他的責任就是一手自保的牌,被打臭了!
1、剛愎自用
崇禎歷經驚險登基,又隱忍待時,歷經一系列,才親自掌權。使得其性格有些不適應皇位!
容不得別人反對自己的決定和指責錯誤。
2、用人多疑
本來手上有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袁崇煥等人,可是就是始終不放心,對這些人始終保持著懷疑,不能夠放權。致使這些人時常都是制衡掣肘,處處受到牽制。
3、偏聽偏信
這個偏聽偏信,是葬送一手牌的最關鍵問題。
大明最後的那些能人,哪個不是崇禎偏聽偏信給廢了的?!比如說,孫傳庭收拾李自成的時候,打得李自成只有十幾人的時候,偏聽偏信,讓孫傳庭功虧一簣!
4、自毀長城
袁崇煥督師薊遼,雖未三年平復全遼,但是至少遏制了滿清的發展和進攻,使得遼東進入相對相持的階段。但是崇禎聽信讒言,殘殺袁崇煥,自毀長城,致使薊遼局勢驟變。袁崇煥死後,遼東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失陷。關外,盡屬滿清。
總的來說,明亡的責任,崇禎和明朝的痼疾,三七開!崇禎佔三分責任,明朝痼疾七分責任!
-
19 # e_listen141814398
明朝在崇禎手上意外突然死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天災。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情況跟唐朝末年的情況非常接近。但唐朝末年的情況是黃巢起義軍佔領了包括廣東在內的廣大華南地區,但黃巢本身並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有點類似於李自成的情況。在200年前的明英宗曾經被瓦剌軍隊俘虜,但在於謙的帶領下,明朝又堅持了200年。當時的人們似乎把馬士英也當成了于謙再世,結果卻大失所望。
透過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夠那麼順利的渡過長江,其實是馬士英造成。個人感覺當今世界,對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越來越鼓勵,這將從根本上扼殺知識創新,從歷史上看,以史為鑑,眾所周知,就在清兵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下達了全民剃髮令,但清兵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根據明朝史書《明季南略》和《南渡錄》的記載,渡江當日,清兵聲東擊西。從七里港趁著大霧渡過了長江,渡到一大半的時候,南明軍隊才發現清兵,隊形大亂,清兵趁機渡過長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霧惹的禍,可謂天不助大明。仔細一想,其實很有問題,長江大霧是經常有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報寂然”,就是偵察兵都被打怕了關怕了,原來在幾天前就在七里港,馬士英把前來報警的偵察兵抓起來捆起來,痛打一頓;重賞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沒有人再敢來報警,於是七里港從此無人報警,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這使得南明政權從此成了瞎子和聾子,真是害人不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著長江天險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哪一個崩潰的如此的快,難道,東晉和南宋的時候,上百年都難得遇一次大霧?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傳說中的真實多了。
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併為將來在清朝的晉升做好準備,張國維趕來救援,馬士英和方國安為了阻擋張國維的救援,阻斷石橋,並且在石橋墩上刻下了十個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向前行。明朝的史書《聖安本紀》、《明季南略》、《續明史紀事本末》等大量的史書中都有相同的記載,並且有刻的石碑為例,不可能當時全國的史學大師們集體睜眼說瞎話,否則只有歷史的虛無了,任何歷史都不能相信。
馬士英,讓南明王朝的福王政權、浙江的魯王政權的主要力量是方國安,但馬士英的唆使使得這支超過10萬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史書記載,馬士英在逮捕和迫害他人方面絕不手軟、極為強硬,並不計任何後果,但這並不能代表馬士英對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馬士英的晚節是這樣,難道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在顧炎武的《聖安本紀》和計六奇的《明季南略》都有記載。我覺得華人不應該那麼賤,連自己的歷史都沒有了,歷史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否定這個民族的存在。馬士英率領軍隊依附於方國安 ,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軍隊是朱以海南明政權的主力部隊,在馬士英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在橋墩上刻下兩行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往前行。後來,看管魯監國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覺得沒抓住朱以海,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後來清軍將他處死。投降過去的阮大鋮、方國安等等,也被清軍殺了降。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這是他最初能夠為廣大東林黨人接受的原因。但他為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據《聖安本紀》記錄,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殉國而死。但馬士英絕對不存在殉國的說法。
明末清初的時候,報業十分發達,這使得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比先朝要可信的多。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
-
20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即然坐在龍椅上的是崇禎,那當然應該由他來負最主要的責任。
如果拋去皇帝的身份,按照崇禎的所作所為來看,你都會懷疑他是不是皇太極安插在明朝內部最成功的臥底。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從個體素質上來說,崇禎根本不適合做皇帝。
一、做帝王居然站隊。
實在地說,明朝皇權專制的權力結構是相當嚴謹的。做帝王的,稍微腦袋瓜正常一點,沒有任何人能專權,包括內閣首輔和司禮監太監。
別看某些相國和九千歲似乎權傾朝野,威風八面,但皇帝要想動手,說抓就抓,說殺就殺,根本沒有任何阻力。什麼御史言官,都是擺設,敢提意見,不過是幾棍子的事情。怕他們罷工?有膽試試,從古到今,最不缺的就是官。
幾乎所有的權利都握在手中,崇禎居然選擇站隊,純粹就沒有一點帝王的樣子。
你智商不夠,怕控制不住魏忠賢,殺掉魏忠賢也沒有什麼問題,你得再找個這樣的人吧,這些文官們就是好東西?權力沒有牽制,他們馬上就胡作非為,還內鬥,還結黨,還汙衊和殘害那些實實在在辦事的人,把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
十七年換五十多屆內閣,一方面說明崇禎個人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權力失去監督的時候,這些人還能不能辦好事情了。
二、毫無帝王權謀。
現在有很多所謂的明粉,指責袁崇煥,認為袁崇煥暗通後金。
有腦髓嗎?和崇禎一樣傻。
誰見過坐在筐筐裡被吊進城去的叛徒?就這智商還當叛徒呢!看看人家吳三桂的作法,勤王回京,軍情如火,鐵騎雄兵像跳探戈似的,進一步退兩步。
當然,這些明粉很適合回到明朝去當言官,張嘴能噴千言,胸中實無點墨,誰幹實事就噴誰,噴倒戚繼光,噴死袁崇煥,噴死孫傳庭和盧象升,噴降洪承疇,這水平,當言官再合適不過了。
崇禎就缺乏帝王心術。
別說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就是殺崇禎的親孃,這時候也決不能剮他。剮了他,遼東防線怎麼辦?當時只有袁崇煥能幹翻後金軍,而且還具備戰略統籌能力了。
正確的作法是先判他的罪,然後揍他二十大板,嚴加申斥,然後讓他戴罪立功,滾回遼東去收拾皇太極。
按照袁崇煥這種人的性格,他要不發瘋一般地去找皇太極的麻煩,挽回場子才怪。
三、胡亂指揮,沉不住氣。
說起這個胡亂指揮來,大家來看看他是不是臥底。
其實,有很多次,崇禎都有機會把起義軍徹底剿滅。可是,一到火焰即將熄滅的時候,他總是立即叫停,還小心翼翼地把起義的火種保護起來,細心呵護,讓它重新燃燒起來。
孫傳庭捉住高迎祥,摁住了張獻忠,正準備連夜帶兵去徹底弄死他,結果被緊急叫停,保住了起義的火苗。還把孫傳庭下了大獄,孫傳庭那支特別能打的部隊被送到遼東去給後金增加戰績,被八旗兵殺了個罄盡。
洪承疇也幾乎要摁死起義軍了,又被崇禎叫停。到了松錦前線,本來洪承疇前期打得是有聲有色,雙方互有傷亡,論戰損率,清軍也佔不到便宜,如果就這麼互相傷害下去,清軍還真耗不起了。結果,崇禎不能容忍洪承疇這麼傷害清軍,硬把他從巢穴裡逼了出去,被清軍一下包了餃子,迫降了。
這下滿意了,還開追悼會。
明朝最後一個狠角色,孫傳庭還活著呢,這豈能行。崇禎是三番五次威逼孫傳庭快去送死。孫傳庭被催得沒辦法,只好帶著一幫菜鳥出城應戰。一而催,再而催,終於被李自成幹掉了。
英勇戰死的不開追悼會,崇禎還罵人家“詐死潛逃”,羞辱得孫太太也跳了井。
四、用人多疑,太監管軍
幾任先帝用太監是牽制文官的,崇禎用太監是領兵打仗。
京師的防衛是太監管理,前線的戰鬥也要太監去插手指揮。
這些太監,要讓他們與文官們互相噴,互相掐架,那肯定沒有問題,老本行。但要讓他們訓練軍隊,到前線指揮戰鬥,那要求就太高了,崇禎就能做出這種事來。
盧象升挺能打,不怕死,被送去與清軍血戰,還怕他死得不徹底,派太監控制住了盧象升的兵權,眼睜睜地看著這員虎將被清軍以優勢兵力包圍,還見死不救,終於搞死了他。
洪承疇在松錦大戰中也是這個情況。幾乎就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根本就沒有辦法正常指揮,全是太監催逼干擾,指揮軍隊往死路上步步前進,終於全軍覆沒。
五、推卸責任,委過於人。
自己幹了缺德事,還死不認賬。總要拉上墊背頂缸的,把責任推給人家,一殺了之。
該談和的時候,死要面子,非要讓別人當炮灰。本來與清朝談和,是他自己的點子,這點責任都不敢擔當,還殺了陳新甲。到後來,大家都明白他這個德行了,明明是正確的方案,大家也堅決反對,就是不讓他抓住頂缸。導致時局越來越惡劣,最佳的時機一再錯過,終於無法挽回。
臨死了,要掛到樹上了,那個嘴還硬著呢:“我非亡國之君,諸臣皆該殺!”
這幅德行,不亡國都奇怪了。
六,憂柔寡斷,義氣用事
李自成大軍步步向京城推進,崇禎還不趕緊拿主意,是戰,是和,還是跑,堂堂君王手足無措,沒有一點主見。
有人還說祖訓,“君王死社稷”,這話是閻崇年說的,人家可不是崇禎的祖宗,你非要硬要當祖訓,那也沒辦法。
哪怕看見形勢不對,趕緊跑啊,誰敢反對,正好把他留下來斷後,至少,現在這個形勢,比南宋強吧,南方還大錢糧和軍隊呢,守個半壁江山也不難吧?
不要胡扯什麼“骨氣”,有個屁骨氣。城被圍了,帶著幾個太監,手裡拿著小手槍,想逃跑,被亂箭堵了回來,想想那個情景就可笑,還說什麼“骨氣”。四處求人收留,都被拒絕。處境之喪憐,竟至於此。
這就是大明王朝的氣節?一死報君王的忠臣們呢?于謙哪裡去了?袁崇煥哪裡去了?孫傳庭和盧象升哪裡去了?
忠正的,能幹的,有骨氣的都被噴死了。剩下的那些關門閉戶,沒有一個站出來替君主擋箭的。
這就叫“剛明”!
君不君,臣不臣,哪有什麼氣節?
總的來說,明朝的覆滅,朝堂上所有的人都要負責任,崇禎負主要責任。
回覆列表
黨爭,天災,內亂,史治腐敗,不得人心。等到李自成在河南成氣候時,就是張居正再世,起朱元龍於地下也救不了大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