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二戰後,日本、德國和義大利三個罪魁禍首什麼都被毀了,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又成了發達國家?這個問題我一直想不通
12
回覆列表
  • 1 # 雲天億

    其實他們的崛起並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一個情況。國際因素國內因素都很重要,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扶植,共同造就了日本、德國戰後的崛起。

    德國:

      第一個原因蘇聯退出

      二戰結束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和以蘇聯為首社會主義陣營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二戰後,德國被一分為四,後來美英法佔領區建立聯邦德國,蘇佔區成立民主德國,之後慈父立馬扶植德國統一工人黨,建立了蘇聯模式的經濟體制。可東德這個政府完全由蘇聯一手操縱,完全是個蘇聯代言人。當初蘇聯想出強拆德國工廠這一招的時候,美英法迅速跟進,也想把德國的家當都搬回家去,但是來晚一步,全被美蘇瓜分完了。

      民主德國被蘇聯人搬了個精空,空到什麼地步呢?據統計,戰後的每個東德人要負擔蘇聯2500馬克賠款,而西德人卻得到140馬克的重建補助。

      說良心話,東德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之間,依靠德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確實是高速發展,國民收人翻番,是整個戰後重建大軍的龍頭。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東德開始出現一些弊端, 但這時候勃列日涅夫和東德領導人絲毫沒有考慮到民主德國的實際狀況,就制定了一系列跟西德鬥氣的五年計劃、十年計劃,結果這些不可能的計劃就演變成了東德的大躍進。

      看著每天大放衛星、熱火朝天,實際上全國人什麼事兒也沒幹。工業生產停滯, 農業生產歉收,人民只能靠著看電視劇裡面的領袖演講過日子。

      同樣德國,兩種生活:

      慈父海拔蘇聯那套大清洗弄到德國來,以便加強蘇聯共產黨對民主德國的控制。東 德間諜“斯塔西”在蘇聯克格勃的調教下成了世界頂尖的情報部門,他們的口號是“我們無處不在”。大家對那位向猶太人下跪的 德國總理勃蘭特一定都印象深刻,但是這位華沙之跪的主角是怎 麼下臺的呢? “斯塔西”安排了一個臥底在他身邊做助理,把勃蘭特不太檢點的私生活捅給了報社。

      連東德的總理下場都尚且如此,東德的百姓還能撈著什麼好? 一時間民主德國的政治氣候就成了西伯利亞型的——冷得人連一 句話也不想多說。

      隨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了——東德政府為了完成蘇聯老大哥制定的五年計劃,給每個東德人增加了十分之一的勞動任務,還不給加工資。

    比較幸運的西德;

      德國最發達的萊茵河沿岸經濟區、魯爾區幾乎全部都在德國西部,這些地方自中世紀時代就城市林立、商貿繁榮,在工業革命後又是較早進行工業化的地方,本身底子就要比德國東部好得多。

      由於當年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節節敗退,蘇聯軍隊率先攻入了德國東部境內。二戰末期幾場最慘烈的戰役幾乎都發生在德國東部,包括令蘇軍平均每天傷亡2500人的柏林戰役。與此同時,盟軍也對德國東部實施了狂轟濫炸,例如德累斯頓大轟炸造成25萬人死亡,整個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德國東部的經濟建設與基礎設施在戰爭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二戰結束時的德國東部可以形容為“一片廢墟”。

      加上美國和西方國家的資助,尤其是對西德的食物支援計劃,計劃第一天就支援103743袋麵粉,第二天為200000袋,8月15日結束,一共2598202袋麵粉。雖然美國也參與了打結德國行動,但是幸運的是,美國只打結了德國科學家,機器裝置依然還保留完好,這樣擁有技術的美國可以迅速的讓西德從新發展起來。

      在這麼一對比下。東德從上到下可以說內心感到極度不平衡,東德所有人都覺得,西德有免費的麵包,有免費的糧食,有免費的棉被,我們這什麼都沒有,我們好歹也是偉大的日耳曼民族,為什麼不把蘇聯趕走?讓美國人或者英國人單獨進來。

      不僅如此,當時很多膽子大的東德的人開始逃離,尤其是大量的知識階層逃離了東德,在得到東德那麼多精英的情況下,西德更發達了。

    日本

    第一,“冷戰”背景下美國對日本的扶持。

    第二,日本製定了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戰略,穩步推進經濟的發展。

    第三,重視國民教育。

    第四,注重新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 2 # Dark清帝國傅儀

    首先講德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成為歐洲強國,國家積蓄深厚,打完一戰雖然受到不小衝擊,但畢竟還有一點夠德意志的三帝國揮霍,希特勒上臺後,迅速開始德國的復興活動,魏瑪時期的通貨膨脹和人均收入下降迅速解決了不少後來進軍萊茵蘭,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工業區得到了不少利益,不過在打輸二戰後,分裂成東西德,東德最窮但是又蘇聯波蘭支援,西德由北約支援,合併後,德國聯邦繼承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和德意志第三帝國強大的工業能力,迅速發展,強大到沒事幹,開始給炮裝消音器

    其次是日本,雖然是島國,但是可以進口和掠奪中國資源,本身就有一些微薄的錢財,戰後受到重創,GDP基本停滯不前甚至下降,不過拖蔣介石政府倒閉的福,美國不在支援國民政府,改為志願日本作為遠東最大地區,來對付蘇聯

    義大利嗎。。。。畢竟戰亂原因造就了不少殘垣斷壁,後來墨索里尼被稱為廢墟製造者,據說當時給義大利的旅遊業帶來不少好處,不過因為戰亂,義大利人口減少不少,在戰前的大批軍人事業,通貨膨脹,失業率高的情況大大減少,而且因為及時倒戈,義大利並未簽下戰敗國所應該籤的條約義大利就在這種情況下猥瑣發育

  • 3 # ruixuezhaofeng

    記得N年以前有本美國將軍外交家沃爾特斯撰寫的回憶錄《秘密使命》,書中記述他前往滿目瘡痍的西德時上司的諄諄教誨:“任何一個民族,當他們身處悽慘,還能一如既往用鮮花點綴生活,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二戰策源地德、日、意能在短時間恢復經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找到原因:

    一、三國的國民性高度一致:民眾遵紀守法,服從度高,社會易形成高度共識。人們無怨無悔為國家承擔戰爭責任,又全情全力投入戰後重建,這在德國和日本更突出,義大利人有枉法散漫的習性,但他們也有自身特點:忠於家庭和母親,戰後齊努力,不是為了家園又是為誰?

    二、三國有堅實的教育基礎,從義務教育到技能培訓一應俱全。日本戰後著名首相吉田茂在《激盪的百年史》中曾寫道:明治維新後日本最大的變化之一,是農村最好的建築物為學校......可以想見硬體高質量,為全民素質提高奠定堅實基礎。三個國家又都注重技能培訓,倡導工匠精神,有紮實的教育,人次培育源源不斷。

    三、三個國家法律制度穩定,不因內閣的更替而改變既定方針政策。這方面德國、日本沒問題,義大利雖然內閣更替頻繁,但企業家精神、財政和金融政策基本不變,保證了經濟的快速恢復和新發展。

    四、內因之外,才是外因。戰後冷戰格局形成,國際環境相對穩定,沒有外部戰端和內部動亂威脅增長。而北約和美日聯盟的安保作用,相對較少的軍費開支,韓戰的軍需刺激等都是積極因素。在歐洲,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經濟也有極好的促進作用。

  • 4 # 國輝影視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話放在任何時代都是真理,這也是日本、德國被炸的稀巴爛,還能夠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當然,戰後的美蘇冷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不是根本原因。

    先說日本,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之後,迅速西化,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技術,進行各種改革,特別是特別重視教育,據說中國今天的教育水平都只相當於日本上個世紀初的水平而已,何況現在更是拼爹成風,還遠遠達不到日本的嚴謹程度,看看日本有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看看中國有幾個就知道了。

    當年的日本可以說是憑一己之力對抗亞太地區,日本的武器裝備都是自己生產,出了缺原材料、石油,技術、人才都不缺。

    大家也知道,戰爭傷亡的基本上都是軍人,雖然日本戰敗,也傷亡很多人,城市也被炸的稀巴爛,但是日本的人才還在,技術還在,50、60年代日本模仿西方產品,然後造出比西方產品更精緻的產品,產品迅速佔領世界市場,要不是美國壓著,今天的世界GDP第一,估計都是日本,而中國呢,模仿西方產品之後只能被稱為山寨產品,像日本一樣模仿後超過西方產品的基本上看不見,看看日本的技術實力多厲害,到今天,日本的很多技術同樣是世界第一。

    還有一個是原因就是冷戰,日本可以說又佔到了地利、人才優勢,自己又爭氣,想不發達都難。

    德國同樣如此,和日本一樣被稱為工匠精神的國家,產品之精良世界聞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更在日本至少,甚至當年日本很多東西都是學習德國的,戰後盟軍甚至透過各種方法搶奪德國的科學家,至於德國的科學技術更無需贅述了,遠在日本之上,這也是雖然同樣被炸的稀巴爛,還能迅速崛起的原因。

    德國同樣也粘了冷戰的光,當初德國戰敗的時候可是被分為四個佔領區的,說四分五裂都不為過,英法更是想徹底支解德國,讓德國百年不得翻身,然後冷戰來了,為了對抗蘇聯,又不得不援助德國,西德迅速崛起,在加上蘇聯解體,東西德統一,德國遂成為歐洲無人超越的經濟老大。

    至於義大利嘛,雖然是戰敗國,不過由於墨索里尼倒塌的早,沒有捱過德國那樣鋪天蓋地的轟炸,所以損失不大,在加上義大利在歷次工業革命上沒怎麼落後,算是跟上了發達國家的步伐。

  • 5 # 李建秋的世界

    日本德國義大利只是表面財富被毀了,但是實際上國家內部不會被毀滅。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是人。

    二戰之前,世界科技最前沿就是在歐洲,而歐洲的科技最前沿就是在德國。無數的大師誕生於德國,後來被美國拐跑了不少。

    這張照片裡面的大物理學家,歐洲佔據絕對多數。是兩次世界大戰把歐洲給毀了。

    至於日本,其實二戰之前的國力也不弱,大家只記得日本是從1949年開始獲得諾貝爾,但是實際上最早被提名諾貝爾的日本人,是北里柴三郎和野口英世,那可是在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

    之所以忽視日本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簡單:當年種族歧視特別嚴重,當時的歐美世界認為不能這麼早就把諾貝爾頒發給黃種人。

    1908年也是一樣,當時秦佐八郎和德國人保羅埃爾利希共同發明了砷凡納明,結果德國人獲獎,秦佐八郎沒獲獎,秦佐八郎三次被提名,都沒有獲獎。

    1929年的醫學獎又忽略了鈴木梅太郎----世界上第一個提取維生素B1的人。

    1930年,吳建六次提名醫學獎,由於日本是軸心國成員,沒有獲獎。

    提名的還不止這麼多,包括1919年的稻田龍吉,井戶太,

    1928,35,37年連續獲得提名的加藤元一,

    1935,36,39,41年提名的佐佐木隆興,

    1936年的市川厚一,

    1936,1938年被提名的久野寧,

    1939年提名的石原城,鳥潟隆三

    所以日本絕對不是那種完全是一片科技荒野上發展起來的,是有非常堅實的科技基礎的。

    僅以日本戰前的各式各樣的提名,比現在中國可能還要多一些。

    所以日本和德國的崛起,一點都不奇怪。

    反而韓國的崛起,才比較奇怪。

  • 6 # 點力

    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雖然是二戰的戰敗國,這三個國家在戰前都屬於工業強國,底子厚實,保留下來的人才和科技,加上美國的扶持經濟快速發展起來,成為發達國家。

    一.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這三個國家屬於老牌工業強國,在二戰前都已經屬於世界前列,可以說家底厚實。二戰前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工業產量佔世界分額的38.7%。德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份額的13.2%,是當時世界第二強的工業強國。德國在戰爭期時生產了11.4萬架飛機、裝甲車坦克5萬多輛、火炮16萬門、130多萬輛汽車摩托車,艦艇超過4500艘,成為軍事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國家,擁有著世界第二,歐洲第一軍事產出量。日本和義大利的工業產量分別佔世界份額的為3.8%和2.9%,二戰前世界的第六和第七。日本在二戰時都已經制造了幾十艘航空母艦,可以說這三個國家的家底都比較豐厚。

    二.雖然這幾個國家都是二戰戰敗國,人才、科技大部分都保留下來了,為戰後的重建和發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的支援。

    三.美蘇的冷戰對峙,是跟隨美國的這三個國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美國的扶持。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沙開始了政治、經濟軍事的對抗。

    身處兩大集團對峙最前沿的東德和西德都被美國和蘇聯重點扶持,所以德國在統一後,快速發展一躍成為歐洲的火車頭。

    義大利也屬於這種情況,本身屬於戰敗國,由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的扶持,在戰後也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日本的發展應該說最順利的,戰後的抗美援朝戰爭,美國所需的戰爭軍需品都有日本生產供給,還有越南戰爭,日本作為美國的亞洲戰略支點,獲得的大量的訂單,這成為日本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美國為扶持日本對抗蘇聯,轉移了大量的技術給日本,像日本的半導體技術開始都是有美國轉移的,後來日本發展起來並且超過美國才又受到美國的打壓。可以說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飛速發展,很快成為發達國家。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雖然在二戰戰敗,但他們本身都是工業強國家底厚實,保留下來的人才和科技,還有美國的扶持下他們的經濟快速發展起來成為發達國家。聯想到我們國家現在的發展,雖然也很快,但我們的歷史欠賬太多,我們只有比這些老牌強國發展的更快、更好才能趕上和超過他們,把我們的國家也建成發達國家。

  • 7 # 天馬行空徐霞客

    這三個二戰的戰敗國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又成了發達國家,有主觀的、客觀的各種原因,我認為一下願因是主要的原因:

    一是主觀原因,這三個國家二戰前都是歐洲和亞洲的工業化國家,在當時的世界裡處於領先地位,無論經濟和軍事領域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三國在戰敗後迅速崛起也是預料之中的。

    另外,這三國中的德國和日本,是世界公認的守紀律,嚴謹,有創造力的民族,戰敗之後雖然國家基礎設施受到重創,但是人口素質和數量的基本延續,保持了國家的競爭優勢依然存在,加上戰後的幾十年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以及健全的國家體制,勤勞智慧的人民,得以在廢墟之上重建起發達的國家。

    外部的原因是二戰的最大的贏家,後來的世界超級大國美國的大力扶持也幫助了這三個戰敗國從政治和經濟上進行改革和創新,軍事上用軍事同盟進行保護,使這些國家能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才能在較短的幾十年間再次成為世界發達國家。

  • 8 # 使用者3483779131248

    很簡單。資產分無形和有形,看不見和看的見。無形包括思想,知識,智慧,技術等。有形包括土地,工廠,金錢,股票等。德日意二戰前都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戰爭摧毀了有形資產,而他們仍擁有無敵的無形資產。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是無形資產。他們仍然擁有超前的思想,淵博的知識,智慧的民族,先進的技術等。並且德日民族都是優秀的民族,高素質的民族,擁有國家民族強烈的認同感,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澎湃的民族成功慾望,不甘人後的民族精神,堅強的民族意志,堅定的民族信念。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入骨髓。想不成功,很難。最後一句話總結,德日意失去了水但還有源(泉),失去了漁(網)但還有漁(捕魚的技術)。

  • 9 # 沙場風雲錄

    二戰失敗的德日意可謂滿目瘡痍,可短短几十年之後又重新成為發達國家,這確實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編者大致認為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經濟及文化教育基礎

    二戰前期這三個國家經濟基礎就相當不錯,經濟總量德國第二,日本義大利都在前十,有相當完備的工業體系,航空、汽車、化工、冶金、航海等都相當不錯,有著強大的科研能力以及技術底蘊;經濟和社會運營的軟體環境非常不錯,在法律法規建設、經濟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自成體系,同時這個幾個國家都有著完備的教育體系,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國民素質相當不錯,戰爭摧毀了國家機器,硬體損失殆盡,經濟崩潰,但軟體部分依然存在,科研人員和管理人才大部分依然保留,可謂僵而不死,窮而不白,完全具備東山再起的資本。

    二、美國的扶持及戰略需要

    二戰之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首先是美國重返歐洲成為老大,大英帝國徹底交出了歐洲乃至世界的話語權和主導權,老大就要有老大樣子,就是帶著大家發財;深諳經濟發展戰略的美國開始打一次經濟戰爭,為了把歐洲帶入美元經濟軌道,推出“馬歇爾”一攬子扶持歐洲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尤其是扶持德國這樣經濟破產的戰敗國,有錢有糧,德國自此歸心,安心重建,日本也是如此。

    其次是冷戰序幕的拉開,世界出現兩個超級大國以及華約和北約兩大軍事集團,德國和日本處在兩大陣營的最前沿,重建和鞏固這兩個橋頭堡具有無比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美國國內隨戰爭膨脹的市場機器也需要這兩個龐大的市場,資金、產品、技術、管理理念、文化等一罐而入,短短五年快速的讓這兩個國家完成了戰後的重建。在美國架空了天皇之後還不知道能不能當好日本的“老大”,因美國對日本的“軍國主義”武士道甚為忌憚,但蘇聯的強勢和中國的成立尤其是朝鮮戰爭的戰敗讓美國決心守好日本這個橋頭堡,加大了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的扶持。

    三、抓住經濟全球化以及兩次產業革命的步伐

    戰後世界不光是政治和軍事發生了戰略格局的變化,在經濟和科技領域也發生了兩次影響全球的變革。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科技與產業的革命,這一次產業革命就是以計算機為主導的電子科技自動化的革命,科技力量再次顯示了強大的革命性力量,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全球經濟總量比二戰前增長了幾十倍,美國里根就曾經說過,美國就是一個裝在計算機盒子裡的國家;

    德國和日本透過打破重建的應變體制快速抓住了這一次產業革命,憑藉強大的科技底蘊改造國內的產業結構,快速轉變為傳統制造業+高新技術製造業的全球性經濟國家,用自己強大的製造能力及“工匠”精神把自己的產品和品牌推向全世界,打造可以和美國媲美的商業體系,實現了國家經濟與科技的騰飛,成為發達國家。第三次電子資訊化產業革命依然是美國、日本、德國、及歐洲國家主導的產業革命,我們國家已經把握住了這一次變革,正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科技成為這個世界決定性力量,無可爭議的第一生產力。

    目前中國圍繞第四次產業與革命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德國制定了“工業2.0”戰略,日本有產業新計劃,美國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未來在科技、AI、資料鏈、物聯經濟格局裡,走在前面的還是這幾個國家。

    四、以國民素質為基礎的民族同理心

    大家可能都忽視裡一個國家發展的重大因素,就是國民心理因素,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意味著一個民族的個體是否用一種思維和信念做事情,很多經濟學著作都把它作為一個領域來研究,簡單的,比如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存亡之際,整個民族就一個信念:把鬼子趕出中國,最終我們勝利了,如今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大家共同的信念,相信未來一定可以!這就也是一種民族同理心。

    話說回來,德國和日本是文化傳統都比較強大的國家,都有幾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傳承,尤其在近代的崛起造就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同理心,在民族和國家危難的時候,以國民素質為基礎的民族同理心會發揮強大作用,國民會廣泛認可國家實施的各種政令和措施,並以團體和社會行為的形式執行下去,德國和日本當時就是這樣一種重建家園的民族同理心,揹負戰爭的痛苦,一代又一代,堅韌不拔的把自己的國家重新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國家,相信我們一定也可以。

  • 10 # 這些歷史要讀

    最核心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這三個國家的“人”還在!

    德日意在二戰中都遭到了嚴重破壞,尤其是德國和日本,國內城市幾乎都淪為廢墟。但是,他們在戰前就已培養起來的人文基礎並沒有消失,反而在戰後的和平歲月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從而讓這三個昔日的法西斯國家都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蹟,成為當今世界最為發達的經濟體。

    或許有些網友會認為,德日意戰後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美國的扶持。但其實美國不過是外因,而真正推動這幾個國家經濟騰飛的根本還是他們的人文基礎。

    要知道,德日意三個法西斯軸心國之所以能發動侵略戰爭,給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壞,是因為自身在二戰之前就已經具備很強大的工業和經濟基礎。比如德國,早在發動二戰之前,就是已經超越英法,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

    至於日本,雖然與西方老牌列強相比存在著一定差距,但經過明治維新的數十年國力積累,已是當時亞洲唯一一個完全工業化的國家。哪怕是戰鬥力再不濟的義大利,實際上也是具備較強的工業實力,要知道,當時的義大利海軍可是僅次於美英日法的世界第五大海軍。

    可以說,這三國在二戰之前,就建立起相當完備的工業體系,在航空、汽車、化工、冶金、造船等眾多工業領域都打下了很紮實的底子,同時也具備發達的商業體系和管理經驗。而所有這些基礎,實際上都離不開他們的基礎國民素質。由於,德日意三國都擁有發達的教育體系,因此早已為自身社會的發展,培養起大批的高素質人才,打下了紮實的人文基礎。

    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始終是自身的人才!所以,二戰雖然讓德日意的許多城市都淪為了廢墟,讓他們的硬體設施幾乎損失殆盡,國家經濟也一度瀕臨崩潰。但他們在戰前所積累的軟體卻依舊存在,這些各行各業的人才在戰後迅速轉到經濟建設之中,進而讓德日意三國能夠快速東山再起。

  • 11 # 寰宇今昔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世界戰爭。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在戰爭中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日本、德國和義大利的失敗使其失去了在世界經濟中的前列地位。而英法等國也元氣大傷,實力一落千丈。戰後各國都要為這一份沉重的戰爭賬埋單。戰後的經濟恢復固然與這些國家的工業基礎以及國民教育素質有關,但戰爭的殘酷不僅造成死亡、流血,而且還給每個國家帶來高失業率、食品短缺和社會動盪。每個國家都是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外力的援助,沒有援助國與被援助國之間的相互需求,快速復甦是完全不可能的。

    戰爭創造了需求,美國在戰爭中積累起鉅額資本。而且美國比大多數歐洲國家參戰更晚,美國本土的基礎設施沒有遭到戰爭破壞。戰後美國佔據了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量的三分之二,擁有世界黃金的四分之三,它的國民生產總值比1939年增加了兩倍半,而出口增加了三倍。美國憑藉其過硬的工業生產能力接過了英國的權杖,爭取開創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 “珍珠港”事件讓美國徹底放棄了“孤立主義”政策,這種經濟和政治上的轉變使美國成為西方世界的領主。

    戰後,美國對西歐進行經濟援助和協助重建,出臺了馬歇爾計劃(又名歐洲復興計劃)。美國擔心西歐國家經濟的崩潰會導致社會政治的權力更迭。只有對西歐和日本進行援助,才能抵禦來自蘇聯的威脅。於是,以馬歇爾計劃為紐帶,歐洲一批國家接受了援助並結成了以美國為首的政治經濟集團。

    馬歇爾計劃於1948年4月正式啟動,一直持續到1952年6月30日。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裝置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美國對西歐的經濟和技術援助有效刺激了這些國家的生產力發展,資本積累和科技進步都加速了經濟復甦。1948年至1952年也是歐洲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工業生產增長了35%,農業生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戰前的水平。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也不斷向工業部門轉移,豐富的勞動力供給直接推動了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增長。

    對於日本和德國這兩個主要的戰敗國,美國的援助政策和時間節點也各有不同。

    戰後初期,美國並沒有針對日本製定大規模的重建計劃,因為日本在美國的戰略中價值沒有西歐國家大。因此1950年之前日本經濟恢復比較緩慢。然而隨著美蘇對抗的加劇以及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日本馬上成為了聯合國軍軍事行動的主要基地以及主要產品的供應地。美國實行了從限制轉為扶植的政策,並在其後組建了美日同盟。美國不僅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和大企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而且還增加了對日本的經濟援助,主要用於鋼鐵煤炭等基礎工業部門,這對日本經濟的恢復起到重要作用。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向日本大量採購軍需物資,為日本的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當然,日本的軍國主義還是要防範的。美國按照自身需要對日本進行了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造,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然而,出於冷戰期間反對蘇聯的需要,美國對日本的軍國主義並沒有徹底清算。沒有對天皇提出公訴,沒有認真執行關於嚴懲戰犯的決議,這為以後的日本許多政客不能反省歷史卻美化侵略戰爭帶來了後遺症。

    戰後初期,德國作為戰敗國不僅需要支付戰爭賠款,而且還要提供歐洲重建的物資和資金。同時為了限制德國的東山再起,工業中心和礦產資源也被其它國家拆除或控制。隨著戰後國際形勢的劇變,美國意識到最大的敵人是蘇聯而非德國,故必須變削弱為復興德國,借德國力量來遏制蘇聯。此時,面對幾乎被完全剝奪生產能力的德國,美國總統杜魯門、國務卿馬歇爾一致認為有必要立即給予德國大量的、持續的援助。因此,德國被包括在馬歇爾計劃之內,得到美國的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援助。還參加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後期為經濟合作組織,簡稱OECD)。與日本不同的是,美國對日本的援助中,更多的是向日本進行了大量軍需及相關物資的採購,從而恢復了日本的生產能力。而對德國的援助與西歐其它國家一致,基本上是物資、資金和工業技術方面的供給。

    綜上,馬歇爾計劃表面上是一項經濟援助計劃,但從其出發點到最後的政策側重點來看,都是著眼於政治方面。歐洲和日本的復興是美國對蘇遏制戰略的一部分。

  • 12 # pingwen789

    炸彈可以炸燬工廠,可以炸燬城市,可以炸燬礦山……可以炸燬有形的一切,但炸不掉民族素質,炸不掉科技水平,炸不掉這無形的卻更重要的東西。這些無形之物才是“有源之水”之“源”,才是“有本之木”之“本”。這就是為什麼凡有前瞻性眼光的國家寧可在其它方面做出犧牲都要拼命發展教育和科技的原因。就假如,歐洲人把歐洲連地帶物帶錢全讓給非洲,二者對調生存地,最多一代人的時間,非洲會變成歐洲,照樣繁榮發達富庶,因為人“行”;歐洲會變成非洲,照樣貧窮混亂落後,因為人“不行”。不信?看看以色列,看看阿拉伯。

  • 13 # 萬事皆空70

    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人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那些外在的資源,裝置,產品,服務即便失去了,只要有人可以很快複製出來,

    中國是改革開放以後實行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中國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創造財富,當然中國人民的認知能力也大幅提高,假設,把中國人移民到沒有現代文明的地方,會很快複製出與我們生活一樣的環境,但是如果把中國古代人也移民到同樣的地方,肯定複製不出現代環境,還需要經歷艱苦的摸索,

    日本,德國,義大利在二戰前都是列強,有比較發達的工業水平,這些記憶才是最大的財富,只要這些人還在,在戰爭結束後,會很快複製出原來的工業生產,同時美國在戰後透過馬歇爾計劃大力支援,讓這些國家經濟迅速恢復,反倒是那些以前的農業國,在發展經濟中需要經歷艱苦的學習和摸索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因為哪部電影喜歡古天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