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海書童
-
2 # 媒體訓練營
古人常常擔心自己所知有限,當代人卻大都煩惱於被資訊的洪流所淹沒。
網際網路的誕生把人類對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今天知識資訊的爆炸性增長已經快到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
知識付費模式的出現與流行,對於得到,分答,喜馬拉雅等付費平臺來說,既體現了付費者可貴的求知熱情,又體現了知識的價值,可謂雙贏。
1,問題是這些付費的內容,真的可以提高認知嗎?解答是否令人滿意,而是這種方式容易讓人養成依賴性,只要我點點滑鼠、花點小錢。
2,對使用者來說,付費買了專欄,我得到了答案,卻失去了存疑、尋找、分析、判斷、論證的過程。我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懷疑長此以往自己會不會上癮。
對於那些純粹的技能型知識而言,這種開門見山式獲取答案的方式是效率最高的,比如如何包餃子,怎樣跑步不傷膝蓋等等。提問者不需要知道論證過程,只要知道怎麼做就足夠了。但有些問題就沒那麼簡單了。
4,使用者之所以願意付費閱讀,除了要獲取某些急需的知識、技能或經驗外,更多的是希望透過學習有所成長,但知識付費碎片化的解答方式顯然難以滿足這種需求。
知道了某些問題的答案會讓你看起來很聰明,但那只是因為你記住了答案,與你的實際思考能力無關。
5,知識多和思考能力強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大多數知識付費使用者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知識的極大豐富與思考能力沒有同步提高之間的矛盾。跟積累知識不同,思考能力只能來自長期的思考實踐,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網際網路時代的土著網民,對人的思考能力的要求無疑是更高了。只有具備出色的思考能力,才能從紛繁複雜的知識資訊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內容。
6,知識付費閱讀的核心觀念就是花錢獲得閱讀特權,從而節約自己的時間。為什麼付費聽了一年,回頭想想自己卻並沒有記住什麼,生活和對世界的認識,也都沒有什麼變化。總結:任何有價值知識的獲得,都要付出時間和辛苦的努力。
-
3 # 運營控
二、知識付費領域,內容的品質重於個性化推薦
對於一個知識產品或支援服務產品,最關鍵要有非常好的體驗和預期。好的體驗就是使用者聽到音訊的時候覺得比較熟或同時帶來比較好的預期,使用者再次光顧後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判斷內容好壞,只要看內容是否需要即可。比如得到,品控非常好,很多人買了一個得到課程後覺得質量不錯,下一個得到專欄上線的時候,不需要花精力判斷平臺的可信度,只需要看這個內容是否需要就可以了。但目前你們其實做的還不夠好,當我們需要做的很好的時候,必然內容就會變得非常少,投入會非常重,這塊可能公司還沒想清楚。
你寫這篇文章邏輯很清晰,行業分析的也很好,我個人認為個性化推薦在知識付費領域可能算一個偽需求,不一定對,但我說下我的看法。為什麼新聞領域需要個性化推薦?因為每個人關心的東西不一樣,資訊又非常多,使用者的諮詢需求可能是帶有娛樂性質消遣性質的。但知識付費領域不是這樣的,知識付費本身是很枯燥很困難、也是少數人會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知識付費最大的問題是知識的難易程度、品質高低,這些是無法透過AI演算法、智慧推薦完成的。其實最重要的是供應內容,最有效的推薦方式是品牌的篩選。比如提起得到就覺得品控應該不錯,這種品牌篩選很重要,提起知乎live不一定相信,有的講得好有的講得不好,得去看評分。所以當用戶對某一個主題比如經濟學主題感興趣時,得到專欄有經濟學主題,知乎live有一個系列專題,知乎live價格99,得到價格199,但可能很多人還會選擇得到專欄。其實高質量知識的穩定供應才是知識付費學習的核心,個性化推薦並不是,所以我覺得個性化推薦是偽需求,這是我的觀點。
-
4 # 獨角獸工場
以下僅從付費經濟的產生及擴大說說個人看法。
付費經濟的原理基礎為——
1、商品或服務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並且在充分活躍的市場中應該具備價格。
2、經濟的本質在交換,用自己的比較優勢交換另一方的比較優勢。
對於有形商品,“花錢買東西”是必須且完全被接受的模式。付費經濟主要強調的,應該是無形的商品或服務——比理髮服務、清潔服務更加無形——迅雷會員、科學上網賬戶、雲空間或印象筆記年費、直播打賞的鮮花火箭輪船,以及我們應付費但卻未付費且已使用多年的windows系統和各種PC軟體。
這些無形的商品或服務,是被開發、製造或被提供的,所以具有其本身的價值;同時對於消費者,透過付費獲得的商品或服務可以讓下載速度更快、科學上網,或者讓美女主播在鏡頭前喊著你的名字比心,所以也具備使用價值——這樣的商品或服務,理應付費。
而對於是否付費的選擇,雖然盜版軟體和影音製品讓大多數人已習慣了不付費的模式,但隨著無形商品或服務價格的降低,以及(據我個人觀察和體驗)從校園到社會工作崗位的轉變使收入增加的同時個人閒暇時間縮短,所以個人的比較優勢由在校時的“時間多有精力去找非付費資源且資金有限”變成了工作後的“資金相對充裕且希望更便捷的得到更好的商品或服務”——換句話說,花點小錢省了時間和精力。
越來越多的人為無形商品或服務付費的另外一個原因,應該得益於網路支付和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試想,多年前就算我有錢且願意買正版的windows系統軟體,好像只能登門微軟的授權經銷商購買實體光碟,太麻煩了。
隨著有價無形商品或服務的劃分和定價越來越精細化,將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付費經濟中來。
-
5 # 蝸行於文藝
知識經濟時代,有些東西確實是人家嘔心瀝血,多少個不眠之夜,苦思冥想出來的,花費了很大的精力時間,是要有勞動報酬,你看到的好文章是需要付費的
-
6 # 南徒生
知識付費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當資訊氾濫乃至轟炸。
當中產階級的崛起。現在人們對職業素養的需求,對技能的需求越來越大,焦慮也逐日增加。中產階級的人們,生怕上不去,更生怕掉下來。終生學習不再是一個口號,不只是讀書,更是專業知識技能的提高,於此同時他們手頭又都還有一定的現金流,對自我提升類的知識很願意花錢。
但是往往一個風口的出現,會有太多氾濫的東西投入,對於付費知識的學習,需要學會甄別,現在出現了太多的學院,有太多的課程,濫竽充數,千篇一律的文章,知識解讀比比皆是。學習付費知識,學習知識是對焦慮的緩解,一天利用時間碎片的學習,但是多少知識能化為自己的,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取決於你自己。回頭想想,我今天聽了羅胖的一堂課,聽了大神的運營知識,一天過得可算是很充足了,我現階段都在學習,所以也沒有了憂慮。
但是總結下來,我記住了什麼,我學會了什麼,我從中能思考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東西。
-
7 # 人生底色看語文
所謂的知識付費,是指把知識變成產品或者是服務,透過商業手段實現獲利。
既然要為知識付費,就要看知識,是不是應該付費。付費的產品必須是有價值的。知識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包括事實資訊的描述,你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雖然無形,卻也凝聚著無差別的人類的勞動,具有一定的價值,在生產和呈現知識的過程中,也要支出各種成本,而且知識也有可交換的屬性。對知識付費再正常不過。
在知識付費的旗幟之下,知識的生產者各盡其能,各種有個性有針對的知識產品被生產出來。各種營銷手段也應運而生。
就生產者而言,比如自媒體領域,有公眾人物,有各路大咖,有原創作者,有搬運工,還有一大群偽原創,整天以洗稿為職業的人。可以說是魚龍混雜。最先的生產者,是各路名流,羅振宇,郭德綱,馬東,羅永浩等,俱是一時風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玩法,各顯神通於荔枝微課、插坐學院、豆瓣時間、一塊聽聽、喜馬拉雅、千聊、知乎等平臺。如此興旺發達的大規模知識生產,背後多是對利益追逐。
就知識產品而言,領域越分越細,品種越分越多。最初是名家大v,如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唐宋詞,于丹講論語,龔琳娜教唱歌。後來的草根也急速跟進,不但攝影繪畫,程式設計設計,穿衣化妝可以做成課程,連泡妹撩漢的課程也有。內容的多元化是好事,也是壞事。繁榮的知識付費平臺,其中必然充斥著眾多的,沒有價值的,甚至是負價值的產品。
就消費場景而言,社會節奏越來越快,許多人面對如此繁多的碎片化的知識,覺得無所適從,常常倍感壓力。這種壓力和財富,或者社會地位所帶來的壓力毫無二致。產品是要消費的,對知識產品消費的場景,中小學生是無休止的網課,輔導班;對青年人來說,他們充滿了知識的焦慮,擔心自己被時代所淘汰,開始付費購買各種課程,消費知識產品,獲取知識提升個人好並不重要,反而變成了一種標榜的精神外衣。
無論是誰,其實對自己真正的提升,並不是對碎片化知識的消費,而是個人默默的有方向性的努力。
知識付費的高熱度,除了利益的訴求,也折射出社會的浮躁。
付費濤聲吼地來,浪高數丈觸山回。
大V草根弄潮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
8 # 俺老孫312
知識也是有價值的,你只有尊重知識的價值,掌握知識的人才會有積極性,這樣你才能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這是一種良性迴圈
-
9 # 我是張小一
非常支援,知識就是力量,那麼多科研人員,老師,醫生等等努力奮鬥一生,他們的工資福利趕不上一些8線明星還有哪些網紅,我們國家就應該大力支援知識付費,讓真正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得到更好的福利!
-
10 # 默默守護LBJ
知識付費在國外早就有很健全的制度了,國內一直以來,都不太重視,最近幾年開始才慢慢有所重視,這也是對於知識的充分尊重,個人比較推崇!
-
11 # 使用者6567835405747
一句話說的好,知識就是財富。知識的傳播也是一種勞動,是腦力勞動,勞動創造文明、創造價值。付費是理所當然的。
-
12 # 職場談一談
其實知識付費無所謂好壞。現在抨擊他的人說這是智商稅。喜歡他的人說這是進步階梯。
我認為都太極端,知識付費其實賺的就是一個幸苦錢。一定要打個比方,我覺得更像是水果。
其實偶爾吃一兩個對你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一直吃呢也未必比別人健康。
但是總得吃點吧,水果有時候不也挺甜的麼?雖然有些貴了點,不過也就吃這一回。好吃下次攢點焦慮再吃。
其實所有的知識付費都是能夠透過自我總結,試錯得來的。甚至有些你在網上搜都有免費資源。
但是你自己搜尋多耗費時間啊,更別說還要整理,還要反覆實踐。
這就像我之前在抄瓜子的攤位撿過幾粒生瓜子。也種出過向日葵。要是我找本書給他授粉成功說不定也能結出瓜子。
但是拿到呀,我去花幾塊錢買不是方便快速的多麼?蘋果梨子同理嘛。知識付費就是同一個邏輯。
你要是覺得吃得起呢,你就買了吃一吃,你要是覺得貴你就別買。要是吃了不好吃罵兩句下次就不吃這種了嘛。
總的來說,商家不要把水果吹成靈丹妙藥,買家也不要把水果當成神仙之路。想吃的,吃得起的就適當吃一點。不想吃的,就換個東西吃唄。
-
13 # 周圍人
這是一場起於焦慮的狂歡,有人賺到錢,有人買到自我提升的心理按摩。
杜拉拉奮鬥3年,卻沒能升職。
如何迅速提升自己,是她每天焦慮的心病。
她的一天從《邏輯思維》開始,邊洗漱邊聽羅胖掰扯,地鐵上抽空打卡背單詞;上班一通忙,歇下來刷刷知乎,訂閱的專欄有更新,又發現幾場感興趣的Live順手贊助下,有空再看。
午飯時,邊吃邊玩手機,幾十個訂閱號的推送訊息看也看不完,先收藏有空細讀;下班後等外賣,有點無聊,花幾塊錢偷聽分答上的名人60s回答,大V們很有趣很雞血,就是聲音有點難聽;晚8點,99元的“60天引爆學習力”付費社群,馬上要開課,趕緊進群充電學習,買的PPT高階課程時間衝突,只能放棄了。
這是很多白領的典型一天,被資訊焦慮和成長焦慮驅趕的一天。
01 一樁生意在無數杜拉拉的需求刺激下,知識變成了熱門產品,知識付費從2016年一直火到現在。
知識付費看起來美好,知識生產者迅速變現,在有償激勵下持續高品質輸出;需求者花一點錢,換來老司機幾十年積累的知識或經驗。
但別高興的太早,這就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新瓶子裡裝上成功學的老雞湯。
02 知識付費幾個坑知識跟鞋子、口紅有很大不同,它是非標準化的,這帶來幾個坑。
首先,在生產階段,知識要產品化,並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售賣,必須經過充分簡化,模式化梳理,製作成適合碎片化閱讀的短影片、音訊、文字或PPT,是知識界的“快餐”。
加工過程中,知識的絕大多數背景、重要的邏輯過程和提供反思的觸點,都被咔咔砍掉了。說的好聽點,是老司機幫忙過濾並推送優質資訊;仔細想想,所謂滿滿的乾貨,更像是別人嚼過的甘蔗渣,糖分嘛,誰啃誰享受。
其次,在傳播階段,非標準化的知識,質量很難評判,選擇時只能倚重知識生產者的身份背書。呦,海外名校+矽谷從業,行業大拿說的應該在理;創業風雲人物,上億的身家替他做了信用證明;知乎大V,去過八百個國家,見多識廣,應該靠譜……
實際上,在各種型別知識分享平臺上,最火爆的不是真正的一手知識生產者,而是善於營銷、善於傳播的知識網紅。知識付費市場中,80%的注意力資源都集中在馬東、羅胖、李開復、樊登、咪蒙等超級IP身上,他們作為自媒體商人,是原創知識的二道販子,把知識加工成小劑量的營養配方,用高明的故事化表達送到嘴邊,不經思考就能順滑服用。
剩下的大餅,被營銷能力過硬的小IP分食。知乎Live、微信公號上有一大批人,敢表達能忽悠,攏住幾萬粉絲,就趁著知識經濟的東風,扒幾本書、網上搜點資料,攛出一套課程,開專欄、Live賣錢啦;真正專注知識的專家,可能忙於本職,或不善傳播,被撒著金粉的劣幣驅逐,無人搭理。
03 無數焦慮的心知識付費和線上培訓,是焦慮感拱起的火。
經濟下行的大趨勢下,杜拉拉們升職無望;而世界變化太快,網際網路風口一年一變,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兵臨城下,中產和準中產們陷入資訊焦慮和成長焦慮之中,害怕錯過重要資訊,怕成長不夠快,擔心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焦慮感讓學習充電從癢點變成痛點,因為關係著升遷、成功;無數年輕人渴望透過快速汲取知識,實現自我提升,以便解決問題,緩解焦慮。這裡有2個需求點:一是我成長瓶頸了,迷茫了,有沒有人能帶路;二是我很急,有沒有又快又簡單的辦法。
從羅胖到知乎Live,從細分市場線上培訓到付費社群,很多知識分享平臺利用人們求快抄捷徑的心理,收割著焦慮者的“韭菜”。你付出一點錢,我幫你“快速解決”問題。
自己思考,沉下心讀書,速度慢,又可能犯錯。
OK,各個平臺精心包裝行業大咖,推出知識網紅,號稱深耕專業領域十幾年,成功故事光輝閃閃像春藥,帶路大哥領你少走彎路,直奔高潮;“60天學習,讓你成為天才”、“急速提升課程,半年輕鬆撩老外”,迅速見效;附贈導師點評和社群互動,分分鐘和業界大V搭上線滿足虛榮心,進了社群還能積攢人脈,簡直買一送三。
這些“美妙的許諾”,是商品經濟中最常見的賣家秀,只要你花一點錢,馬上獲取一鍋可口的知識濃湯,喝完保證日日精進。
你買的不是知識,簡直是心理按摩,是天天向上的成長幻覺。
04 幾個小建議光吃止疼片治不了病,花錢買買買改不了命,即便買的是知識。
既然焦慮自己的時間不夠,僅有的時間更不能揮霍無度。面對良莠不齊的內容市場,有幾個選擇小建議:
1、專注主幹
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圍繞核心能力,進行系統學習,形成能力樹。
某個職能或角色都有其核心能力,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將後續所有的能力積累都圍繞核心能力延展。缺乏主線,今天看到PPT想學,明天看到資料分析技巧有用,知識學習和技能打造就變得隨機,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看著充實,實際個人整體能力積累低效,甚至無效。
2、最佳資源
可觸及的資源中,只選最好的。每個知識領域的最頂尖資源是非常明確的,比如想學Java,可以輕易搜到最經典的教材,Github上有許多成熟的練習專案;世界名校的影片課程,真正頂尖的學者主講,這種最好的學習資源甚至都是免費的,而且很多有中文字幕。
有人會說:那些資源不接地氣,學不會。是的,學習知識大多數都是艱難的,艱難學習的門檻就是你的技能的護城河。能輕易學會的技能,別人也能輕易學會,無法給你帶來競爭優勢。利用最優質的資源,都學不會相關領域的知識,那麼聽一場live,更學不會。
3、深度學習
現在內容生態的一個嚴重問題是種類駁雜但深度不夠,容易把學習者拖進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的泥沼,能力積累深度不足。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由兩位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提出,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絡,並能把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跟隨帶路大哥,迷失在淺層次的簡化知識中,不深入思考,缺乏足量的實際應用,即使重複1萬遍,也很難發展出精深能力。
學點真知識,漲點真本事,心裡不慌。
-
14 # FireToPlayer
知識付費不代表是爛,現在是不管什麼都收費?1+1=收費,不反對收費,普遍性的收費不如有個界限。相反可以在答題中過程中收費,因為你學會了我的思路。導致了金錢至上物慾橫流不是?
-
15 # 君輝9792535875898
經濟時代錢是領頭羊,人們成就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有付出才有回報。生產者賣產品,發明者賣智慧財產權。為了獲得各取所需。
-
16 # 吾聊詢財
好事情,但定價不宜過高。有付出才懂得珍惜,對於知識付費,你只有花錢了,才會看的更仔細,同時也會更確定的去挑選自己需要什麼。至於定價不宜過,付費一方面是對對方知識輸出的肯定,同時也是對自己花時間去學的意願。
-
17 # 哪吒MD
個人認為是好的,是對知識的尊重,更是對寫手的勤勞給予肯定。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相關平臺和部門對該收費文案或者影片嚴格稽核,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確保了平臺內容的質量。
-
18 # 若水2018
個人覺得為知識付費理所應當。一方面,本人很樂意為知識和價值付費,這不僅僅是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也是個人素養的基本體現,更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本人也不免擔心,在自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有些人為了吸粉刷流量,不顧自己所提供知識服務的質量,付費者得到的往往是和預期相差甚遠的知識產品。輕者不免有上當受騙買到假貨的感覺,重者,對於缺乏真假好壞甄別能力的受眾和群體來講,會貽害無窮。
本人絕不是酸葡萄心理,相反我覺得這是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福利。身處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只要有一些才華,有一些過人之處,有知識的輸出,得到相應的回報,得到粉絲支援和擁護都是應該的,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身處這樣的快餐知識經濟時代,從事文化工作和知識傳播行業的人,就可以這樣沒有節操喪失底線,把對待知識的嚴謹態度給丟掉。
-
19 # 龔老師的課
知識收費主要有三方面好處:1.能夠營造尊重知識的良好風氣。隨著市場化經濟發展,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選擇輟學或退學,提前進入社會工作賺錢,在他們的認知中,讀書和不讀書都是一回事。這種短視的思想和行為,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都是百弊無一利。
2.保護知識創造作者的權益。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資訊獲取更加便捷,但也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產生了漏洞。智慧財產權的不被保護,在縱容不尊重知識行為的同時,也減少了創作者的應得收入,打擊了知識創作者的積極性。由此而來的論文抄襲等行為,對各行業的知識創新都是巨大損傷。反之,鼓勵並支援知識收費的行為,將大大激發創作者的積極性。
3.擴大社會就業渠道。知識收費行為的被認可,將擴大社會就業渠道,豐富社會文化市場。尤其在自媒體平臺上,已經湧現了大量的百萬粉絲創作者:農村四哥、我的幸福小生活等。原創影片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文化生活,同時也成為創作者謀生的渠道。這就是知識收費帶來好處。
-
20 # 使用者53445800182
在商品經濟的今天,按照價值規律,每一個收益都應當有成本,無本的情況是極少的,更不可指望無本萬利。當然有時出於友情、親情或其他原因,可能不需付費,但不可以此為常,只能偶爾為之。所以若想長期的獲得某種收益,該付的成本一定要付,雙贏才是真。
回覆列表
知識付費個人感覺是正常的事。在我所知的情況下 ,有質量的內容都是有一定的費用的。古代的師塾,家庭老師都是付費的。就算學徒型,付費也是幫老師幹事來體現的。有些行業你給多少錢,也不會有人教你的。
現在大部分付費內容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而是網上資料的收集,更好愉悅讀者的內容,將部分知識簡單的串聯。
出品者也是良莠不齊,沒有標準,沒有把關者。更多的知識出品者是迎合大眾口味,利用知識牌子來收割money。
個人感覺最好的的知識付費,就像古代學徒型,一個老師帶十個左右,因人而異 ,先學習然後邊學習邊做事。
你根本不愛看書學習的人,你能透過專欄學到東西嗎?只不過像——土豪買一堆書籍堆在家裡書架上落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