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膏車秣馬a
-
2 # 文獻歷史
一邊明治維新,一邊洋務運動,可惜我們比他們多了一個翁同龢!為了坑李鴻章,直接坑北洋水師。直接賠了2億3千萬兩白銀,直接培養出亞洲一個軍事強國。魯迅說的好,一盤撒沙,八國聯軍我們如果舉全國之力,真打不過嗎?最主要是那是還沒有中國這個概念,都是種族概念,跟非洲小小盧安達一樣,胡圖族跟圖西族,一個地方人一個品種,分什麼族結果互相屠殺,給外國人都看懵逼了。清末其實一樣。整個近代史其實是我們一直內鬥的歷史!
-
3 # 混血王子2006
在我眼裡清朝不算強大。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個朝代。漢唐明。漢代自不用說劉邦,劉徹定天下。唐代盛世天下聞名,貞觀,開元傳千年。明朝自古多豪傑,實力強勁。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個朝代。秦隋宋。秦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不用多說,秦王掃六合。隋朝創立了科舉制,開創了大運河,一代明君楊堅。宋朝各種貿易發達,是一個難得的貿易盛世。
中國歷史上最繁雜的三個朝代,或者說是三個時期。東漢末年三國初年。16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這些朝代所成立的國家非常多,也就不會過多的重視。
有人會說把大清王朝放在哪裡了呢?其實多慮了,沒有什麼可以說的。所謂的康乾盛世純屬胡扯。沒什麼值得驕傲的,一個外族人的天下有什麼可說的呢?
-
4 # 小司機01
清朝內戰不行全靠奴才曾國番,李鴻章等人才打贏太平天國(漢人真的是丟人),外戰打贏過誰?哦就一個法國,最竟然不敗而敗。
-
5 # 專懟流浪狗
跟現在的印度一模一樣!
看著地廣人多像個大國,工業比起真正的強國差的遠,因為列強在這個區域需要合夥人制衡別的國家,所以對她十分恭維,左右逢源,也是西方潛在的盟友國家。
-
6 # 清風鑑史
你好,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是遠東第一大國,同時在歐洲列強的眼裡,也是一個有利用價值的東方強國。
可能有同學會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都是慘敗,中法戰爭也是窩窩囊囊的議和,一點尊嚴都沒有,這世界上哪有如此丟人現眼的強國?
窩囊這一點我承認,清政府輸給英法,被沙俄割走上百萬平方公里領土,確實很沒有地區大國的風範。
但是,凡事要實事求是。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裡輸給的跟中國動手的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和世界第二強國法國。面對世界排名前二的選手合力一擊,清政府打不過是正常的。當時全世界都沒國家能接得住招。比如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不也是被英法聯軍揍得一地雞毛?
這就好比現在美國要揍印度,印度打不過美國是很正常的。不能說印度打不過美國,就否認它是南亞第一大國吧?
所以,說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遠東的第一大國,沒有任何毛病。畢竟中國的人口體量擺在那裡。
繼續,再說西方國家當時對清朝的態度。
1856年,沙俄輸掉克里米亞戰爭後,不敢再挑釁英法,便把擴張目標轉移到遠東,並趁清政府虛弱之際,從清政府手裡先後搶走了外東北和新疆的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由於英法認為沙俄擴張太快,傷害到了他們在遠東的利益。同時英法又不想跟沙俄直接開戰(認為太費勁,不划算),因此英法就採取扶持區域大國,利用馬仔遏制沙俄的外交政策。
當時,西亞中東地區的奧斯曼帝國,遠東地區清朝,都是英法扶持的物件。
奧斯曼帝國不用多說,離歐洲近,改革的時間也會很早。清朝一開始不想改革,但是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被打疼了,因此在二鴉之後也是積極的搞改革。
1861年,清政府開關,興辦洋務,英法認為清朝可以利用,便非常親中,給中國提供了很多幫助和便利。尤其是軍事方面,幾乎各種武器都敞開供應,槍炮軍艦要啥有啥,還幫助中國建立了北洋水師。(就連戰列艦這種大殺器都願意賣給清朝,可想而知當時的扶持力度有多大)
但是,“強大”之後清政府讓英法很失望。
為什麼失望呢?首先,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多數都是“樣子貨”,搞了30年洋務的清朝,依然沒有牽制沙俄的實力。
第二,清政府的目光實在是太短淺了。國力有一點點恢復,就開始做白日夢,便想以天朝上國自居。英法扶持清政府,是希望清廷牽制沙俄,但清廷卻不想被英法擺佈,不僅沒跟沙俄死磕,反而跟沙俄打的火熱。
比如沙俄支援阿古柏侵佔新疆,當時李鴻章的建議是不去管新疆,不去管沙俄,這等於就是變相的討好沙俄。哪怕沙俄後來霸佔伊犁,清政府也依然沒有勇氣跟沙俄開戰,而是搞什麼談判。
因此,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政府,讓英法很是失望,認為清政府不按照他們安排好的道路走,不是它們心中遏制沙俄的最優解。
恰巧在這個時候,日本由於明治維新,也開始搞近代化,並且日本也跟沙俄有矛盾。於是英法便決定實行遏制沙俄的備選計劃,即扶持日本對付沙俄。(如果說清朝是英法的馬仔,日本當時連做馬仔的資格都沒有)
當時的日本人很現實,清政府不想走英法安排的路,他們求之不得,因為這是他們想要強大的唯一機會。
可是,日本畢竟很弱小,只是個巴掌大的小島國,不可能跟沙俄對抗。
於是,英法就忽悠日本打中國。這是個一箭雙鵰之計:如果日本打輸了,則證明日本不堪大任,英法會拋棄日本重新扶持清朝;如果日本打贏了,則證明日本比清朝強,能堪大任,英法會強逼清朝割肉養日本,扶持日本壯大。
日本人心裡很清楚,這是他們實現民族崛起的唯一希望。如果輸了,日本將會輸得連褲衩子都不剩。因此日本為了這場戰爭豁出了一切身家,發賣的戰爭債券遠遠超出了日本政府能夠承受的極限。(看看日本對戰爭的態度,再看看清廷,甲午豈能不敗?)
最後,清朝在一種懵逼的狀態下,輸掉了甲午戰爭。而英法則在戰後立刻拋棄中國,收購日本的戰爭債券,替日本穩住經濟,同時向清政府施壓,逼迫其接受了日本《馬關條約》的苛刻條件。
日本拿到了清政府賠付的2.3億兩白銀和臺灣島後,瞬間野雞變鳳凰,國力大增,取代了清朝,成為遠東的頭號強國。同時也成為英國在遠東的頭號馬仔。
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當時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又搞錯了——聯俄抗日。(事後證明這一招完全是引狼入室)
英國看到清政府再次與自己的意願背道而馳,遂加強對日本的支援,而日本人也投桃報李,抓住機會,積攢實力一飛沖天,在十年後發動日俄戰爭,重創沙俄,以先後擊敗中俄兩大強國的戰績躋身為世界強國之列。
總結: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區域強國,這是沒有爭議的。清朝在甲午戰爭後,從區域強國滑落到被魚肉之國,這也是讓很多國家都沒有想到的。包括日本在內,都沒有想到看似強大的清朝會如此不堪一擊。
這就好比,斯里蘭卡和印度開戰,印度居然敗給了斯里蘭卡一樣。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滿清誤國三百年”這句話,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
7 # 老威觀史
清朝在甲午戰爭以前,是國際上公認的列強之一(儘管我們自己不這樣認為),是東方第一大國,在國際上也給與了大國的地位,而真正被稱為“東亞病夫”,則是在甲午戰爭之後的事情。
雖然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戰敗,但是打敗清朝的是英國和法國,都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且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大最多的國家,當時世界上還真沒有那個國家能打敗英國和法國,所以清朝輸給這兩個國家實際上並不丟人。
比如說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於1853年到1856年間,當時的俄國可以說是出動了幾乎全國的力量投入到了這場戰爭中,對陣的是英法聯軍和土耳其。戰爭結果是俄國人慘敗,最終不得不以求和的方式結束了戰爭,這也是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爆發的最大規模的戰爭。
即便是俄國也幹不過英法,所以清朝幹不過英法也就沒啥丟人的了。
這是第一個原因,甲午戰爭之前,清朝只輸給了英法這樣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其次,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在列強眼中還算是一個能打的國家。比如在19世紀70年代的時候,左宗棠率軍收復了新疆,打敗了盤踞新疆的阿古柏,而阿古柏背後的勢力是俄國,也就等於間接戰勝了俄國。
再如1883年到1885年間的中法戰爭,雖然清朝最終是不敗而敗,但畢竟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導致了法國內閣的直接倒臺,這也讓列強認為清朝還是能打的。
這就是清朝被認為是列強的第二個原因,透過實戰情況來看,至少是有一定軍事實力的。清朝被世界認為是列強之一的第三個原因就在於其硬實力,當然這也是根本。清朝至少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整個世界來說也是個領土大國,領土面積只比俄羅斯小,英國和法國要算上殖民地,領土才會比清朝大。從人口來說,清朝有大約4億人口,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人口第一大國。而且清朝土地廣袤,資源豐富,這些都是清朝的硬資源、硬實力。
有了這些,清朝也自然被認為是世界上的列強之一了。
徹底改變世界對清朝的看法的,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轉折點,當時的日本還只是一個新興的國家,剛經歷了明治維新,在世界上來說,也只是一個小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綜合國力來說,都不被人看好。
當然,英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還是支援清朝的,只是到後來都轉為支援了日本,原因就在於英法希望中國能夠在遠東地區制衡俄國,遏制俄國在遠東地區勢力的擴張。
而清朝搞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其實意思也很明顯,清朝認為自己在鴉片戰爭中輸了是輸在了技術,所以要學習西方的技術,學到手了之後呢?自然就要去收拾洋人了。
英法自然是不希望清朝來收拾他們的,要不幹嗎要扶持清朝?把清朝扶持起來,扶持強大了對付自己?清朝當時也確實狂妄自大了起來,洋務運動有了些起色,就逐漸不把英法放在眼裡了,這點來說也讓英法感到失望。清朝當時不僅不把英法放在眼裡,還跟俄國打的有些火熱,這就違背了英法扶持清朝的初衷了。
於是英法轉而支援了日本,慫恿日本與清朝開戰,如果日本輸了,英法會繼續支援清朝,如果日本贏了,英法就轉而支援日本。
結果我們也知道,偌大的一個大清竟然輸給了一個小小的日本,透過甲午戰爭,英法也認識到當時的清朝也確實是扶不上牆的爛泥,便最終放棄了對清朝的扶持,轉而與日本打的火熱了起來。
可以說,甲午戰爭之後,清朝才淡出了世界列強的範疇。
-
8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你知道世界第九大海軍嗎?你知道世界第九大列強嗎?是的,這說的都是在你眼裡喪權辱國的大清帝國。
一、老大帝國的第二春1888年,美國根據世界各國的海軍艦艇噸位,出了一本叫做《美國海軍年鑑》的東西,在這份年鑑上面,大清帝國水師排名第九。
在那個海洋為王的時代,這幾乎就等於說,大清帝國是世界第九大列強。
或許小夥伴們對此十分的不解,但在當時,洋務派的李鴻章等人幾乎就快要以大清中興、世界第九列強的的締造者自居了。
在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王朝的“中興”出現在同治年間,而這次中興的主要內容有:
大清帝國戰勝長毛匪太平天國;
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開辦的洋務運動如火如荼,大清帝國富國強兵再創新高;
大清帝國與英法等國簽訂和平條約,並向英人訂購鐵甲艦等各類艦艇10餘艘,未來將走向自主研發的道路;
大清帝國北洋水師在韓國壬午事變中果斷出擊,迅速平定朝鮮局勢,揚我國威;日本方面雖屢屢挑釁,丁提督氣定神閒,不過是梁小丑。
是的,在1860-1880年間的大清帝國,正處在最後的巔峰時期,處處洋溢著揚眉吐氣的熱烈氣氛。
好像大清國已經徹底擺脫了東方老大帝國的柺杖,煥發了第二春。這位東亞第一大強國,正準備融入列強,國際地位再上一層樓。
二、列強的心思不是說,近代史就是列強共同欺辱中國的屈辱史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先後敗北的大清帝國,如何能在列強的眼皮子底下成長為東亞首強、世界“第九大列強”?
事實上,這正是英法列強們想要看到的結果和刻意引導而呈現的局面。
事實上,自從英國從西班牙的手中接過世界的指揮棒的時候,它一方面構建遍佈全世界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一方面構建它理想中的世界格局。
這個世界格局並不只有侵略,而是一個能讓它永葆世界霸主的平衡格局,而大清帝國治下的中國,也是其中一極。在這張藍圖中,大清國作為英法在東亞扶持的代言人,幫助維繫以英法為霸主的世界格局。
而英法之所以選擇了大清帝國是因為雖然戰敗,但體量較大,不需要投入太多就可以扶持起來;同時,清朝政體落後,難以成為英法新的威脅。
因此,在1860-1880年的世界,不僅大清國自詡甚高,甚至連國際社會也竭力吹捧大清國為世界第九大列強。
三、轟然崩塌的紙老虎然而,軍事實力從來不僅僅是資料的統計或者裝備的強弱,甲午中日戰爭中國一方各懷鬼胎,裝備雖好但士兵各方面的使用技術又跟不上;而日本則是舉國上下賭為國運之戰。
終於,日本耗盡最後一絲力氣,將大清國這個虛胖的大個子狠狠的打倒在地。
從此,日本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列強代表,而大清國也就從神壇上跌落下來,變成了一個列強爭相欺辱的紙老虎。
所以,國際地位什麼的並沒有那麼重要,資料什麼的再好也不能說明實力強大,只有政府和國民一心謀求上進,將裝備和資料轉化為敢戰鬥能戰鬥的實力,才會真的有人尊重,才會有真正的國際話語權。
就算現在實力不濟,想要讓人拉你一把,那至少也要讓人看得見你的手才行啊。
-
9 # 栗子書生
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至1895年,想要判斷清朝在甲午戰爭前的國際地位,我們得先看看甲午戰爭前清朝都發生了哪些重大的的國際事件。清朝在甲午戰爭之前,發生了洋務運動、中俄收復新疆之戰、中法之戰等重大歷史事件,從這些事件中,我們來分析一下清朝當時的國際地位到底如何。
一、洋務運動(1861年1月11日)清政府在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並且在俄國的多次侵略下損失了近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後,認識到了和世界列強的差距,開始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創辦新興企業,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而發起的自救運動和自強運動。清朝在洋務運動開始之後,軍事上創辦了大量的軍事工業,並且為了支撐軍事工業,洋務派還創辦了一些民用企業,還積極的訓練擁有新式武器的海陸軍隊;在經濟上,洋務派開創的軍事工業,包括民用工業,都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中國打破封建經濟形式奠定了基礎;在教育上,創辦學校並且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和語言,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開始培養新型人才,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所以說洋務運動開始之後,清朝的綜合國力應該是有了提升的。
二、平定了太平天國(1864年7月)1864年,清朝攻下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終於平定了長達13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控制住了國內形勢,其政權得到了穩定,而且經過太平天國的暴亂,清政府這些年在平叛的戰爭中,粹煉了軍隊,清朝軍隊的戰鬥力應該說有所提高。
三、收復新疆和中法戰爭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的左宗棠率軍打敗了俄國在新疆的勢力,收復了包括伊犁在內的所有新疆被侵佔的領土。可以說這一戰是近代以來清政府第一次讓列強震驚了,這也讓清朝在國際上的地位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而隨後一年的中法戰爭中,法國軍隊在和清軍的對戰中同樣沒有佔到太多便宜,而且但從軍事上來說,清軍是打贏了這場中法戰爭的,只是政治上的失敗導致最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甲午戰爭之前清朝的實力確實比原來要有所提升,據說當時國際公認清朝軍事實力為世界第九,海軍軍事實力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五。但是此時的清朝雖然國力有點提升了,國際地位並沒有得到提高,而且將清朝定位世界排名第九並不是列強對清朝國力的認可,而是出於其他的政治目的。
一、清朝只是列強在亞洲謀取更大利益的工具
上面我有說到清朝收復新疆和中法戰爭後,清朝在國際上的地位有了微妙的變化,也可以說是在列強心中的地位有了微妙的變化。列強透過清收復新疆和中法戰爭後發現了清朝可被利用的價值,清朝這兩次戰爭變現出的軍事實力,讓列強認為清朝可以做他們制約俄國在亞洲發展的工具,限制了俄國在亞洲的勢力發展和壯大,,做歐洲列強在亞洲的代言人,那歐洲列強在亞洲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這個實力排名是有政治因素在的,並不是列強對清朝國力和軍事實力的認可,而是對清朝可被利用價值的認可。
二、中法戰爭的外交失敗
中法戰爭,軍事上可以說是清朝打敗了法國,但是最後清政府代表卻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回來,這就能看出甲午戰爭前清朝其實和原來一樣國際地位非常的低,正所謂弱國無外交,明明打贏了卻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這充分說明在歐美列強心目中,清朝只是個利用工具,在他們心中清朝根本沒有地位,當清朝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時,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在政治上欺負清朝。這足以看出甲午戰爭前清朝在國際上的地位還是非常的低微。
結語可笑當時的無能的清政府和無知的百姓,高估了自己在亞洲的實力,認為清朝只是打不過歐美國家,在亞洲依然是最強的存在,完全沒有把日本這個彈丸小國放在眼裡,所以甲午戰爭戰敗的結果,全國人民都難以相信,甲午的戰敗完全將清朝在國際上最後的遮羞布給撕了下來。而且這一戰,也讓列強看到了日本的潛力,從此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上升,而清朝的國際地位和在列強心目中的價值直線下降,所以才有後面的八國聯軍侵華,列強掀起了刮分中國的熱潮。
-
10 # 懶散俗人
怎麼也是二流強國。之前被一流強國打敗,畢竟能和英法較勁的國家就幾乎沒有。而被新崛起的小小日本打翻在地,並且沒有表現出戰鬥到底的勇氣,直接就被人看不起了
-
11 # 塔哈酋長
已經江河日下了,鎮壓太平天國國力大傷,最富庶的長江中下地區遊打個稀爛。而且寧贈友邦不予家奴,被人徹底看扁,借高利貸甚至需要抵押未來幾十年的關稅。所以名存實亡
-
12 # 先生8795435236706
不能說是強大。當時,清朝雖然也配備了當時最強大的武器,但只是相對最先進的武器,因為那個時期武器的更新是很快的。最主要的是,武器先進的,作戰方式完全是冷兵器的作戰方法,幾乎沒有熱兵器的作戰思想。雖然士兵是把槍炮當做主要兵器來配備的,卻採用只把槍炮當做輔助武器來運用的戰術,運用兵力,排兵佈陣還用冷兵器一樣的指揮方法,那不是等著捱打嗎?
海軍也是一樣,北洋水師在還日艦對戰時採用一字排開的隊形和日艦對射,結果全軍覆沒。沒有考慮雙方的特點,犯有嚴重的錯誤。日艦執行速度快,發炮間隔時間短,射程近;清艦執行速度慢,發炮間隔時間長,射程遠。如果清艦兩翼排開,日艦很難取勝。日艦炮火的射程近,要打到清艦就得靠近一側,那另一側清艦就可以在日艦炮火的射程外打擊日艦,而另一側清艦撤退。雖然日艦速度快,但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靠近的。這樣就彌補了發炮時間長的缺欠,避免了全軍覆沒的下場,至少可以保持不敗,甚至可以取勝。可遺憾的是,當時採取了一字排開的隊形,使日艦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日艦加速靠近,避開了在清艦射程範圍之內日艦射程之外的盲區,而在日艦射程之內,清艦處於完全的劣勢:日艦發炮速度是清艦的25倍。這還不敗往哪跑?當然,隊形戰術只能支撐一時,武器的更新才是真正的保障。
-
13 # 被割韭菜的散戶
看歷史要連續看,不能片面看。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比如割東北及西北的中俄幾個條約。如果你把歷史連在一起看的話,清政府做的已經很不錯了。清政府的統治重心還是在內地,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根本不會有中俄的那些條約。理一下線,1852—1865年,太平天國運動、捻軍造反,1858—1860年,中英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1860中俄愛輝及西北條約(具體是什麼可以自己百度)。也就是說清政府在內憂,快亡國的情況下,都沒有答應英法的換約要求,導致後期的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如果換成西亞病夫的土耳其,早就崩盤了
-
14 # 遊者走天下
甲午戰爭之前,大清帝國經歷了第1次鴉片戰爭,第2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的失敗,國際地位下滑嚴重,在當時來看應該屬於一個三等強國的地位。
當時的國際上強國分成四等。
第一等強國,大英帝國。大英帝國自從拿破崙戰爭之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不僅海軍擁有同時擊敗世界第二第三海軍的實力,其陸軍戰鬥力也是非常強悍的,著名的龍蝦兵的排隊槍斃戰術結合英國龍騎兵的衝鋒,在當時世界各地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所以,在19世紀大英帝國得以完全殖民南亞次大陸,並且奪取了將近一半的東南亞,讓英國成為19世紀當之無愧的日不落帝國。
第二等強國,以法國、沙俄帝國、德意志、奧匈帝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
這些國家在19世紀逐步完成工業化,並且窮兵黷武,雖然在軍備上無法和大英帝國相比,但是面對亞歐非各大洲的國家他們處於無敵的狀態。
第三等強國,以大清帝國、奧斯曼帝國、美利堅合眾國為代表的國家。組成這一檔次的強國或者是日落孫山的老大帝國或者是正在冉冉升起的後起之秀。由於當時美國在奉行孤立政策,所以雖然經濟實力已經和英國伯仲之間,但軍事力量弱不禁風,不僅比不上英國也比不上法俄等國。
而大清和奧斯曼,正在逐漸淪為病夫,國際地位每況愈下。
第四等強國,以荷蘭,比利時,日本為代表的小型列強。這些國家。者體量不大,或者還沒有讓人認識到他的力量。
例如,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前雖然經歷了明治維新,可是沒有對外的戰績,讓人們對日本究竟有多強大的國家力量還一無所知,所以排在了3等強國大清帝國、奧斯曼帝國和美利堅合眾國之後。
所以,作為當時的三等強國,大英帝國一開始是希望透過和大清帝國聯合共同遏制二等強國沙俄帝國在東方的擴張。
不過,在大英帝國的眼中,大清帝國雖然國家力量處於三等的位置,大清帝國的政府卻是不入流的存在。
日本在1870年代派軍隊到臺灣島考察,並且建立了一些營地,大清帝國不敢使用武力進行驅逐(雖說他有這個能力),而是讓英國人居中協調,然後拿出了50萬兩白銀作為補償費把日本人請走了。
透過這一事件,英國人認為大清帝國雖然實力還湊合,可他們只願意拿錢來解決問題,於是開始扶持日本,希望利用日本共同動用沙俄。
甲午戰爭結束之後,英國人更堅定了這個決心,和日本簽訂同盟條約,讓日本成為當時除了法國之外大英帝國最好的幫手。
英國人政策的改變,對中華民族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有英國人的扶持,日本不僅加入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對華戰爭,還打贏了日俄戰爭,並且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站對了隊,也讓日本完成了工業化,從而形成了對中國的科技上的優勢。
於是,才導致二戰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所以,一個國家不僅軍事實力重要,他的外交能力也非常重要,兩者相輔相成,有一方面不足,整個國家都會非常拉胯。
-
15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清朝在甲午前的國際地位其實還是可以的,至少是公認的東亞第一大國,也是東亞第一強國。
可以說,清朝經過轟轟烈烈“洋務運動”,那國力確實上升了不少。雖然之前曾經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戰敗,但第一次面對的是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啊,第二次則是英國和法國的聯手,那就是世界第一和第二一塊聯手打滿清。所以滿清以前雖然戰敗,但那也能說的過去。
而到了中法戰爭,雖然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但法軍艦隊司令孤抜重傷致死,法軍還被清軍從鎮南關一路反推回涼山,直接導致法國茹費裡內閣垮臺。後來滿清面對沙俄也是不虛的,左宗棠帶著湘軍健兒一路收回新疆,並且逼迫沙俄將吃到嘴裡的伊犁給吐了出來,這在當時都是實力的體現。
所以,清朝在甲午戰爭前的國際地位還是很不錯的,至少也是列強的存在這是經過戰爭實際考驗的。
但可惜的是,一場甲午戰爭讓這一切都成為了泡影,西方列強發現清朝只是外強中乾,連一個小小的日本都打不過,那國際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
16 # 零落的心緒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就看清了,滿清就是一塊肥肉,誰都可以上來吃一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肥肉8國聯軍侵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賠了幾十億白銀,幾千年積累賠的一乾二淨,日本拿到賠款侵華殺了3500萬人,新中國成立全球只有10個國家比中國窮
-
17 # 枯藤0
甲午戰爭之前甚至能感覺到清政府起死回生的跡象,各項綜合實力都是比日本要強大很多,但是正如中國王朝更迭期,日本賭贏了國運,清朝一蹶不振,日本一躍千里!
-
18 # 雲中史記
甲午戰爭前,大清國至少還是歐美列強心目中的亞洲第一強國,派駐在大清國的外交人員級別也很高,基本上相當於歐美列強之間派駐的外交使節的級別,當甲午戰爭後,清廷的表現讓列強大跌眼鏡,從此他們紛紛把派駐亞非殖民地的低級別外交官派駐大清國,原本級別較高的外交官則轉駐其他重要國家。
下面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大清國在甲午戰爭的“強大”存在,作為當時亞洲三個獨立國家之一(中日泰三國,泰國是英法在亞洲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大清國經過幾十年的洋務運動以及多次對外戰爭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列強心目中的亞洲強國存在。自從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大清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經過20多年的積累,建立了初步的工業體系,尤其是軍工方面亞洲第一,海關稅收的大幅增加,也使得清政府手裡的錢越來越多,整個大清顯得一派欣欣向榮,人稱“同治中興”。
有了這些年的積累,1871年,左宗棠擊敗阿古柏等分裂勢力,收復新疆,俄軍不得不退出新疆,1884年中法戰爭,老將馮子材不顧年近七旬的年齡,親自率領清軍進攻法軍,法軍大敗,大清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直接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垮臺,雖然戰後大清在談判中還損失了利益,但這場勝利確實大大提振了大清國上下的信心和激情。
1882年,袁世凱率兵進入朝國,鎮壓了叛亂,挫敗了日本企圖借亂吞併朝國的陰謀,到1884年,清軍還大敗日軍,又挫敗了日本策劃的朝國“甲申政變”。
就憑藉以上的輝煌戰績,大清國在當時,雖然失去了很多主權利益,但在國際上還是強國般的存在(當然當時世界上也沒多少國家),清軍以這些戰績贏得了世界列強的尊重和忌憚。
1891年,英國權威的軍事媒體《武備報》在做世界各國軍力排名時,稱讚清國陸軍戰鬥力穩居世界前三甲!當時大清擁有亞洲最強大的軍火工業和造船工業。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甲午戰爭後,改變了整個亞洲的政治局勢,中國失去了亞洲老大的地位,殖民化大大加深,之前辛苦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幾乎宣告失敗。清朝的賠款從之前動輒千百萬兩白銀一下子上升到2億多兩,庚子賠款更是高達4.5億兩,列強完全把中國當成了待宰的羔羊。
此後,歐美列強在心底深處再也沒把大清當做一個大國看待,開始加緊對中國進行殖民擴張,在1890年代,各國對大清國的瓜分更加瘋狂,大清國喪失了更多的土地和權益,直至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徹底把大清國送進了深淵。
當然,大清也有揚眉吐氣的時候,比如甲午戰爭後,一些二三流國家也來趁火打劫,比如義大利,派遣幾艘軍艦來強租三門灣,結果被清政府強勢懟了回去,並全面備戰,義大利人技不如人,不得不灰溜溜地滾回了義大利。下圖為二戰北非戰場,一個英軍士兵即可輕鬆押解大批義大利俘虜。
-
19 # 秦右史
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大清帝國是當時東方三大帝國,擁有廣袤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獨立的政權體系。
在甲午戰爭前,大清帝國雖然遭受到列強的多次侵略,但並未傷到國本,在國際上的地位比較高,當時西方列強派到清朝的外交人員都是大使級別,比派到亞非拉殖民地的級別要高。為什麼說甲午戰爭前清朝的國際地位要高呢?這一時期清朝國力在被動挨打中蒸蒸日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至甲午戰爭的三十年左右的時間裡,雖然有過中法戰爭、日本侵略臺灣、新疆阿古伯叛亂,但基本上只是區域性的,沒有大規模的全面戰爭。
也就是說這三十年總體上是穩定的,清廷雖然慈禧垂簾聽政,但不可否認,慈禧這段時期高超的統治手腕為這一時期清廷內部的穩定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這一時期在恭親王奕訢和一些地方督撫的支援下,洋務運動開始興起,一些重工業如鋼鐵、紡織、電報、輪船,清朝開始自發的興辦,再加上國際上這個時期又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的原材料獲得了不錯的出口,經濟還是一直向前發展。 但是,甲午戰爭後就不同了,這之後北洋軍閥崛起,內輕外重,最後演變成了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政局長期動盪,有限的經濟發展的成果全被戰爭消耗了,甲午戰爭中國失去的是國本與自尊,中華民族沉淪和耽誤了半個世紀。
直到1949年,中國能造什麼呢?除了瓷器、火柴之外,工業水平停滯。所以,甲午戰爭後的幾十年中國真的沒有跨越式進步。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
20 # 木頭126844276
英華人包羅傑在他的《阿古柏伯克傳》一書的前言中說:“絕對必須讓英國記住,亞洲只有三大勢力,在其中,中國在許多方面都是最主要的一個。英國和俄國都只是外來的征服者政府,而中國卻是一個強大的自治的國家。”這是非常具體的外華人的評論,並且是以中國成功收復新疆的事實作為依據的。甲午戰爭讓世界看到了另外一箇中國,從此不可能再有上面那樣評論了。這個評論中,根本就看不見日本的影子。
回覆列表
清王朝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強國。
甲午戰前,其實是慈禧太后將清朝一步步抬起來的。
辛西政變慈禧太后當政1861—1908年,長達47年之久。
1861年,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遺命肅順等八大臣輔佐小皇帝載淳,慈禧太后欲垂簾聽政,發動政變。改年號為同治。慈禧太后當政幾十年,決定了大清王朝的內外政策。辛酉政變的發生,預示著清朝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
軍事上支援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編練新式軍隊,到80年代,清朝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組成北洋艦隊,主力艦隊有25艘,輔助軍艦達到了50艘,運輸船有30艘,官兵4000餘人,噸位達到了34823噸,而同年日本僅達到了17000噸,北洋艦隊被稱為“亞洲第一艦隊”。
經過洋務運動,清政府的軍事裝備與西方的差距極大縮小,被稱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外交上(1)英、俄對新疆侵略的失敗
1876年三月,左宗棠率軍入疆,按照“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很快收復了被阿古柏佔領的北疆地區。1877年,左宗棠率軍進入南疆,清軍收復了除被沙俄佔領的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領土,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為鞏固西北邊防,清政府於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劉錦棠擔任第一新疆巡撫。
(2)美、日侵略臺灣的失敗
1874年,日本在美國的支援下藉口“琉球事件”出兵侵佔臺灣,遭到了臺灣軍民的奮力抵抗,清政府派軍加強臺灣防務,沉重的打擊了日本侵略勢力,清政府於1885年將臺灣建為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3)中法戰爭的勝利
1885年,在老將馮子材的領導下,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大敗法軍,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斃敵1000餘人,打敗了素有“歐洲第一陸軍”稱號的法國,清朝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改觀了歐洲對清朝的態度:清王朝還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
(4)清朝是亞洲第一強國
這些事件都證明了清朝強大起來的幻覺,所以清朝上層統治者,才不顧李鴻章的建議,堅持向日本宣戰,從而導致甲午戰爭的慘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掀起了列強對中國瓜分的狂潮,所以一點點小的改革,只是迴光返照,並不能徹底解決清朝所面臨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