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媒君

    前期排名最強的是魏國,後期綜合實力最強的是秦國,接下來是趙國。在前期最弱的的秦國,秦國的重要改變時商鞅變法。如果單純從綜合實力來講,那就是趙國,不過一切的成功都不能從單一的因素來講,所以,花落誰家也不一定,趙國只是可能性最大。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到了戰國時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衛,魯,宋,鄭,吳,越等國都以先後被滅,晉國則分為韓,趙,魏三國,七國中秦國勢最大,最後逐滅六國,統一天下。

    戰國前期實力排名,魏國,齊國,趙國,楚國,韓國,燕國,秦國。

    戰國中後期實力排名,秦國,趙國,齊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

    在他認為當時強大的就這幾個國家,但是他說都不是根本之強,這幾個強國遇明君則強,遇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秦國不能走他們的道路,秦國要走根本強大的道路,要行變法。

    所以十數年後,河西一戰,打得不可一世的魏國丟盔棄甲,從此一蹶不振。戰國的格局開始以秦國為主導。秦國,齊國,趙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

    魏: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最先變法,人才濟濟,戰國初期國家實力長期居於七雄之首。魏國更是戰國時期的一個人才中心,戰國時期幾乎大多數知名政治家都與其有關,吳起、商鞅、樂毅都是從魏國出走踏上楚、秦、燕,在各國實行變法。

    不過可惜,其最大問題在於國家戰略方向不明,強盛時四面出擊,到處樹敵,甚至把國家版圖搞得個啞鈴狀,又失去地理上的優勢,在六國聯合打擊下,終於沒落!!

    齊:經濟發達,以鹽而利天下,民殷國富,也是終結魏國霸主地位的始作俑者。同時也是戰國時期另一個人才中心(不過多與學術有關),稷下學宮幾乎彙集了天下百家學說之大成者,學風極盛,也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播做了極大的貢獻。

    只不過其最大問題在於國家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不成比列,除孫臏、田單外幾乎與出色的將領絕緣,國家武風不盛,士兵驃捍不足,居然被北方燕國攻破國都,幾乎亡國,導致國力大衰!!

    趙:戰國後期唯一在軍事上能抗衡強秦的國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造就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力量,趙國騎兵也是本人最為欣賞的一支軍事力量,說秦國騎兵強於趙國騎兵簡直就是屁話,趙國騎兵的戰術思想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趙奢、李牧的指揮下,其最為看中騎兵的機動性,尤其善於突襲作戰,在長平之戰後也曾經數次挫敗秦國,不誇張的說,趙國騎兵開創了騎兵作戰的一個時代。

    不過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幾代的發展,國家實力遠在趙國之上,而趙武靈王又被自己的兒子給餓死了,最後只能失敗(或許趙武靈王早50年出現會有希望)!!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贏渠梁,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齊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齊威王田因齊,齊國國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齊王,自立為齊國主,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事,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趙武靈王(?-前295)

    前325即位,在位27年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403年)為起始標誌,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併,餘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裡透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製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

    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佔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

    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衝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

    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國時期雖連年征戰,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後人推崇。

    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征程,在九年的時間裡,秦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並於前二二一年統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束,秦王朝的統治正式開始。

  • 2 # 小rain與動漫的故事

    假如秦國不存在,那麼哪個國家最可能橫掃五國?

    首先,來縷一下,戰國七雄都有齊、楚、燕、韓、趙、魏、秦。

    從以上佈局來看,楚居長江流域,秦在函谷關內,燕齊居環渤海地區,中間韓趙魏由三分晉國而來。

    如果說沒有秦國,那麼單從面積上來說,楚國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由於楚國所居之地位於魚米水鄉,人性較柔和不似北方民風粗狂,而且楚國當時奸臣當道,國君昏庸不堪,空佔了好地方。因而楚國不會成為統領其他國家的霸主。

    再看下秦滅六國的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我們都知道,在秦國強大起來之後,其他國家曾組織起來攻打秦國,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而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簡單看出,秦國旨在不動一兵一卒二讓其他國家內部自己瓦解,然後再漁翁得利。而且按秦遠交近攻的策略,他先攻打韓國,旨在佔領韓國,切斷楚這樣的龐然大物與北方各國的聯絡,而且韓國只是個小國,對於剛起步的秦來說攻佔不會太難。接下來他佔領了趙,因為齊趙在當時算是大國,他不會貿然攻打,選擇在韓國後,啃下的是趙而不是其他國家或齊國,由此便可看出,在秦心中,趙國是個很大的威脅。但不是秦國認為最強勁的對手,其實在秦心中最強大的對手是齊國。

    大家可以看,在當時,齊國基本都是代代明君,治國有方,雖也是內鬥不斷,但齊桓公卻將國家治理的很好,這讓秦很是忌諱。所以選擇了對齊的觀望態度,在佔領趙國後,魏國在中間早已成為一座孤島。而後解決了也同樣孤立無援的楚國,接下來,先去了燕,佔領燕地後,正值桓公去世前後,國內矛盾劇增,政局動盪,且腹背受敵,因而此時攻打齊國。

    因而,如果說秦忌諱的話那一定是齊國,所以若無秦,相信統一的應該是齊國。

  • 3 # 蝸牛3985227

    只可能是楚國,楚國一國的領土面積超過其餘五國的總和,在經濟隨著時間推移,人口的增,會逐漸超過其他五國

    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已經是當時流行的觀點,楚比秦差的只是運氣,戰國後期,秦連出數位明君,而楚國則是昏君連出,即使這樣,秦國滅楚也是傾國之兵才成功。後來滅秦,也是楚國貴族為主力,項羽劉邦開始都是楚義帝的將領。楚漢爭霸時,劉邦打項羽的藉口也是項羽弒殺義帝。

  • 4 # 波比比i

    其實除了秦國,其他諸侯都沒考慮一統天下,而是考慮的爭霸,做大哥。所以哪個都不會統一,而是自己厲害了讓別人臣服,然後收稅,最後浪死。其次呢,你瞅瞅其他幾個國家都什麼貨色,首先說齊國吧,我家山東的就先說齊國,從管仲變法後齊國走向了經濟型國家,各種商業,從而戰力不足,不思戰爭,打架用經濟戰,從而上至國君下至庶民全都享樂昏庸。第二說燕國,燕國本來就地方在七國中不怎麼樣,大多還從事放牧,國家形態沒有完全變為農業社會,戰爭糧草各種費勁,好不容易叫了一群人把齊國打的都快滅國了,最後把樂毅殺了,各種沒譜。第三楚國,楚國大毛病就是國君太昏庸被秦國戲弄多少回也不知道自己去聯合別人去打楚國,仗著自己人多各種橫,典型的“傻大個”,一把好力氣沒頭腦。第四韓國,韓國不用說了變法之前之後都是小弟,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軍工品質,其他的要兵無兵要糧無糧。第五魏國,本來做老大呢各種浪,本來有不少人才,全給弄沒了。各種神助攻,自己就給敗家敗完了。第六趙國,其實趙國還是看好的,戰力還行,糧食還可以,輸就輸在國君對下屬的不信任,中了離間。

    最後只想說全都是吐槽,愛看看,不喜勿噴。其次呢,歷史就是巧合,無數巧合走到今天,存在即合理。

  • 5 # 回憶132718301

    首先楚國齊國不行。趙魏最有實力,燕國韓國也有可能,因為沒有親過,韓國就可以向西發展,各國都不缺人才,那個年代的爭霸實際就有點家務事的感覺,各國高層本都是一家人{齊國不算},而人才們,特別那些不是貴族的人才,也沒有國別之分,喜歡哪個,哪個要我,我就去哪。

  • 6 # 超然視野

    其實有人已經回答了,這些國家中其實也就秦國有一統的戰略目標,所以商鞅變法以後歷代秦王如打了雞血一樣!而東方諸國,楚國早已經不是那個銳意進取的楚子,齊國也只是有那麼一點王霸之心,趙國一些想成為晉國一樣的盟主,而魏國也許有雄心,但早已經被齊燕閹割掉了能力,甚至西楚霸王也不過有一個王霸夢,所以一統的只能是秦國,一統的只能是劉邦!

  • 7 # 點綴凡塵

    如果秦不在,以戰國初期的水平開始發展,從國力、地理位置和人才搭配上,最有可能一統中原的會是魏國。

    首先看各國國力,春秋末期最強三國分別為晉、楚、齊;其中晉國最強,對秦楚齊都戰勝了;楚國被吳國滅國,損耗不小,這會兒末期收了吳越,實力也不差;齊國和晉國一樣,士大夫造反田氏代姜,沒太大損耗。而魏國繼承了晉國的大部分,實力與齊楚基本上差不多,達不到晉國那種明顯優勢。

    從地理上講,楚在南,同時接壤魏齊兩國,多線作戰是常態了,主要那會兒楚不是中原分封的比較招仇恨。魏國本是四戰之地,但是無秦,魏國可以西進取關中之地,相當於秦國的翻版,而且本身所擁有的魏地也是相當富庶,足以媲美楚國,強於坐擁魚鹽之利的齊國。面臨南楚和東齊,也就是三國時期的局勢。

    最後是最關鍵的人才,魏國可以說是非常出人才,也非常敢用人才的,吳起、商鞅、公叔痤、魏章、 公孫衍……可以說戰國初期的人才大多都在魏國伸展,可以說針對魏齊兩國具有絕對優勢。

  • 8 # 糊塗妖怪

    我支援魏國,覺醒的最早,有一統天下野心,人口稠密,經濟發展快,人才更多,別拿楚國來比,楚國就是大,人口太分散,這樣經濟和教育都很差,人口素質差。魏國變法早,成果大,大魏武卒戰力強大,當時還沒有可以抗衡的,等不到胡服騎射的出現估計趙國就被幹的剩不下多大了。最最最主要的,沒有了秦國,魏國就有了戰略後方,那麼魏國就會佔了秦國的地盤,整個西面和中心都是魏國的,就不會成了四戰之地。所以,沒有秦國,或者說只要沒有孝公和商鞅的組合出現,魏國絕對要一統天下的,看看開始魏國把秦國乾的多慘,差點亡國

  • 9 # 瀟若扶風

    我感覺可能是趙國。趙國的實力是不容小覷的,趙武靈王推行了胡服騎射,使趙國迅速強盛起來,趙國的騎兵是天下一流的。長平之戰後趙國還能再抗秦很多時間,趙國還有李牧、廉頗等良將在。假如趙國沒有郭開和趙王遷這種奸臣昏君的話,趙國非常有實力。

  • 10 # 仙豆9

    既然秦國統一天下那就以秦國作為參照物來對比東方六國。秦國統一天下無非靠的是一流的兵員素質,商鞅變法後強大的國力,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秀的統兵將領。這裡先排除韓和燕,我相信沒幾個人認為這哥倆們統一天下。兵員上,秦有虎狼之師,魏有武卒,趙有騎射,齊有技擊之士這都是大家公認的,楚國只是人多,兵員無特長的同時血性也不足。國力方面,打仗打的是經濟,統一天下是要有持久戰準備的,後期國力明顯不濟的就是魏國和趙國,這裡不做解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檢視一下史料,特別是長平之戰的。所以經濟上齊楚更勝一籌。地理位置,這個非常關鍵,那時候的戰爭好的地利優勢幾乎能決定勝敗(別說什麼以弱勝強之類的,那畢竟是少數)。秦國能統一天下有先天優勢,那就是函谷關!六國聯軍從未跨越函谷關,這說明函谷關起到了軍事屏障的作用,只要你進不來函谷關我就能把戰爭拒國門之外,戰火就不會影響我國內正常的生產,就有打持久戰翻盤的資本。從這點出發東方六國貌似沒有誰有類似函谷關的屏障,地利上只有齊國還可以依靠泰山山脈拒敵於國門之外。(有人會說樂毅伐齊險些滅國,這是特殊情況造成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單獨討論這個事)。軍事將領上七國各有千秋實在有點難分伯仲所以都不做減分項。最後一點就是國君了,秦國出明君眾,知人善任所周知,其他六國呢?楚國出昏君,趙武靈王后趙國也沒出國明主,魏國更別提了,至於齊國,雖然沒出曠世明君但也極少有昏君出現。綜上各項做個加減法,那麼應該是齊國得分最高。

    有句話叫“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人會拿這話說事。我覺得這句話更多的應該是秦末項羽鼓舞士氣的一句口號,楚軍還真未必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強大,春秋戰國好像關於楚國的著名戰役鳳毛麟角。除了以弱勝強的,其他古代戰爭只要戰役足夠有名,那說明雙方軍事實力各方面都很強,一邊倒的戰爭不可能出名。沒錯,楚國面積最大,經濟最強,貌似比秦國還厲害。但大家不要誤把肥胖當強大。個人認為單看士兵戰鬥力的話楚充其量只比韓燕高。齊國各項都不是最高分,但沒有明顯的短板,其他各國都有明顯的短板,要麼經濟不行要麼沒有明君,所以綜合各方面考慮,齊國是最有可能在沒有秦國的情況下統一天下的。

  • 11 # 步步小贏

    首先請大家考慮一下,秦國國力強大起來後,為什麼會不斷對外征戰,最終滅亡六國統一天下?而同時代的魏國齊國都曾強大過,也都發動過對外戰爭,但最終都只不過稱霸一時,而沒有發起統一天下的努力呢?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秦國志向遠大,其他六國思想保守,還停留在春秋五霸的思維禁錮裡面。但是《資治通鑑》對秦國的軍事做了總結,認為秦國能夠不斷對外征戰的主要動力來自於軍功爵位制。因為軍人打仗就能夠掙軍功,就能夠不斷增加爵位等級,所以當秦國國力比較強盛的時候,對外作戰的外部條件具備,那麼軍人發動戰爭的衝動就很強烈。對外戰爭掙到軍功,提升了軍界將領的地位,這些高階將領反過來能夠更加影響到國家的對外戰爭決策,更加容易對外發動戰爭,這樣就催生了一種類似軍國主義的好戰傾向。這是一個正向激勵的迴圈,秦國這樣的政局也同時導致嚴重的將相不和,因為將軍的爵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已經威脅到丞相的權力範圍。所以我們會看到白起和範睢互掐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那麼再看其他六國,雖然都進行了各種變法,但是變法的主要方向都在於整肅吏治,並沒有從根本上改革社會制度,沒能萌發出類似秦國這樣的狂熱戰爭思維。所以六國我認為六國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橫掃五國完成統一,因為這六國強盛的最大理想是當上各國霸主,他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滅掉各國建立統一王朝。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提到,就是戰國末期,除了秦國以外,好像其他六國還沒有出現過連續兩代明君吧!這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正如商鞅變法時說的(見電視劇《大秦帝國1》橋段,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但說的是實情),各國變法強國,只強一時,不能強長久,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而秦國從秦孝公, 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都算得上是明君,中間雖然也出現過常君昏君,但時間極短,對國家損害不大。對於史上第一次統一大業來說,沒有兩代以上的君主接續努力,是很難完成的。強大如秦國,完成統一大業也經歷了前後四五十年的時間,何況國力較秦國更弱的其他六國呢!所以缺少連續兩代以上明君也是六國不可能完成統一大業的原因。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除了秦國以外,其他六國中沒有一國可能掃滅五國完成統一。

  • 12 # 瀟遙樂

    個人覺得是魏國或趙國。既然是秦國不存在,魏文侯必定不止打過河西,還會繼續進兵函谷關,得秦國之便,而後的魏武侯和魏惠王雖然能力上不及魏文侯,但是要知道魏國最強大的時候並不是魏文侯時期,而是魏惠王中期,雖然歷經馬陵和桂陵兩次戰敗,但是戰敗後又立即發動戰爭並打贏了,所以才敢稱王。齊國雖然打贏馬陵桂陵之戰,但是孫臏田忌的出走也是使軍事上大打折扣,另外經濟文化水平高不等於軍事實力高,如今的韓國朝鮮就是例子。楚國,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變法改革徹底失敗的國家,魏國李愧變法,趙國胡服騎射,韓國申不害變法,燕國樂毅改革,齊國齊威王改革,秦國商鞅更不用說,楚國好不容易有吳起變法,但是失敗告終,變法也被廢棄,說明貴族勢力遠高於其他國家,屈原項氏一族雖然很厲害,但都是貴族勢力,所以人才很難得到重用。個人認為如果魏國能夠一直維護好三晉聯盟,針對齊楚燕的話,最後應該會是魏趙兩國。

  • 13 # 依舊如此痛

    假如沒有秦國 應該齊國能橫掃五國 原因很簡單 齊國教育強 , 人才濟濟, 修身養民, 國之根本乃民 , 然而其他五國就不一樣, 只是一味的強軍 ,不強民 ! 民強則國強 。

    秦國給人民一個貴族的願望 齊國給人民教育

    秦國誰牛誰當將軍 齊國誰學習好誰當班長

  • 14 # 康孜加措

    齊國雖強,怎奈得魚鹽之利,民風不夠彪悍,田齊也無稱霸之心,Pass!楚雖大,奈何國內成分太複雜,內部問題尚不能解決,自己沒有分崩離析就不錯了,Pass!魏國四戰之地,沒有戰略縱深,如果能掃六合的話,早就完成了。因為它強的時候,秦國根本不起眼。總結就是容錯率太低。趙國是最有可能統一的,因為它在很多方面和秦很像。遠在邊陲,戎狄環伺;民風彪悍,上下一心;名將輩出,指揮有方。不過趙有個致命的缺陷,土地貧瘠,沒有八百里秦川沃野,更沒有巴蜀這樣又弱又肥的鄰居。燕雖弱,但是窮啊!齊雖富,但也不好惹啊!所以,趙的補給會是個大問題。總結就是:秦國的統一,並不是偶然!

  • 15 # 果不其然有乾貨

    這個問題答案我的觀點:如果秦不存在,那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橫掃五國!

    換句話說,其他六國沒有一個可以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這種功績是其他六國無法複製的!非秦不可!

    1、商鞅變法(國富兵強,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

    2、重用人才(各種人才在統一的過程中,能夠各盡其能發揮重要作用);

    3、正確策略(採用了近攻遠交的軍事外交策略);

    4、順天應人(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的要求)。

    這些是歷史課本的標準答案。但沒有直接到處更深層次的原因。

    秦之所以成功,把秦國最後統一中國歸因為成功的滅了貴族,建立了皇權直達底層的社會,從而打造了一個高效且意志堅定的國家終而一掃六合。戰國七雄只有秦完成從血統論到能力論,把權力交給經理人(不帶世襲的臣子)的革命。

    有人說貴族力量怎麼會這麼強大?

    其實春秋戰國時期,人民沒有國的概念,只有以氏族為主體的家理念!晉就是因為國內貴族勢力強大而分裂!

    晉國之所以能夠在春秋時期從內訌中走出,並不斷剪滅群狄、中原稱霸,是因為晉國並沒有像鄭齊魯宋衛那樣的公族消耗,再配合上“文武不分、將卿一體”的軍政體制,以及與戎狄雜處帶來的車步兵並用的軍隊編制及戰力,使得晉國得以在明君英主(獻文襄景悼)和賢相的主持下“斷斷續續”地稱霸。

    當齊魯鄭衛宋被宗法封建色彩濃厚的宗室貴族紛爭所擾亂時,晉國已然採用宗法封建色彩稍淡的遠親家族或外姓家族來共理軍政。卿族並無繼承晉君地位的宗法可能,這就使得晉國君權能夠比深陷宗法“仁義”的中原諸國要集中的多。如果說春秋時期中原諸國的君臣仍舊是上位封君與下位封君之間的關係,那麼晉國君臣則比中原諸國君臣要更接近後世的君主與官僚。這種人事體制方面的“去宗法去封建”官僚化程序,先後為晉楚贏得了春秋霸權、為戰國群雄贏得了一時人才、為秦國贏得了一統。

    然而晉國一時的人事制度優勢是不徹底的,既有宗法封建的餘韻、又存戰國官僚的先聲,這就使得晉國君主只能因此取得一時的先發優勢,而無法把霸業利益長久把握在君主手中。晉獻公時期定下的“群公子外放諸國”規矩,既杜絕了諸子爭位導致的政治動亂,也使得中軍將利用無晉宗公族制約的執政地位掌握軍政權勢,並利用封建采邑制積累實力,明君尚能利用卿族之間的鬥爭維持晉室,庸主便只能坐看執政不斷削弱晉室地位。

    晉靈公給趙盾擺的鴻門宴、趙穿弒殺晉靈公、晉景公首肯的下宮之難、三郤之亂、欒氏之亂都是晉君與諸卿矛盾激化的典型事件。趙盾更是利用扶持晉成公的威勢,促使晉成公頒佈法令,以諸卿嫡子為(新)公族、諸卿其他子嗣為餘子、公行,使得諸卿家族獲得了遠超傳統大夫級封君的榮譽地位。春秋中後期開始,諸卿不斷利用新君年幼或君主昏庸的時機,代表晉君主持與他國諸侯或同樣代表他國諸侯的他國大夫會盟。

    可以說,從晉靈公以來,晉君只能取得一時的權力鬥爭勝利,卻無法取得長久的制度設計勝利。每次制度設計的變革都朝著有利於卿族的方向發展,本身便說明了晉君利用卿族加強集權是一把雙刃劍,能長久防範公室內部的爭位保持晉政穩定,卻無法防範(甚至促進了)卿族勢力的上位。晉國最早禮壞樂崩,也便需要承擔進一步禮壞樂崩的惡果,直到周初貴族全數下臺,換上能夠適應新時代秩序的新貴族。不消滅貴族勢力,不可能整合國家力量!

    所以秦的變法其實也就是革貴族之命。

    商鞅變法後,王室成員當相國的只有一個樗裡疾。而六國中“戰國四公子”無一例外都是王室成員。這次變法為秦帶來2個重要精神,也深深注入中華文明!

    1,民族融合,強大的包容力,資料顯示商鞅變法後,六國移民秦的有數百萬人!只有消滅本土氏族力量的秦可以做到!

    2,重用人才,不問出處!商鞅,張儀等人才在魏國都是平民,不收到重用!但是秦不一樣,只有你有能力,我就敢用!這就是消滅貴族勢力的底氣

    所以其他5國都沒有就行徹底改革!所以他們不會複製秦的成功!

    秦的滅亡也是和六國貴族反撲有一定更新,但由於草根劉邦建立漢朝,以氏族為主的貴族階級徹底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消失,中國進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

  • 16 # 世界歷史唯物觀

    由我看,最後統一的最有可能是齊國。如果我們從地圖上來看,為什麼秦國可以肆無忌憚的打六國,而六國卻不敢公然伐秦。第一秦國有函谷關,這座秦國的大門,使得六國很難想威脅到秦國,而函谷關也之被五國合縱攻破過一次。由此可見其險峻。第二,秦國有一個穩定的後方。秦國幾代君主都致力於穩定自己周邊的少數民族,所以才會有秦國東出的一個停滯期。所以秦國不用像其他國家一般,如魏國般,四戰之地。一敗則群起而圖之,而在出兵時,還要提防其他國家的偷襲。這也是像魏國會被齊國圍魏救趙打敗的原因。

    而再看齊國,後方便是渤海之地,有個穩固的後方。周邊又有數個小國作為緩衝地帶,北方的燕國又是弱國。齊國地理位置一點也不比秦國差,且齊國在馬陵之戰打敗了魏國。可以說齊國此時不需要重兵防備楚燕,只需繼續蠶食三晉,如同秦國一般。假以時日,此消彼長。齊國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

    而戰國中的齊國秦國,一直是被視為兩強。若不是齊國因蘇秦顛覆,將會是秦國統一路上最大的阻礙,甚至可以說若齊國不被五國合縱伐滅,秦國必然不能這麼快速的統一六國。

  • 17 # 小財迷162601916

    後期如果秦國不在,應該是趙國最有可能,趙國透過變法,國家實力變強了很多,而且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白起,王剪。趙國:趙牧,廉波。再則,在統一6國時期,秦國對趙國是最重視的,打其餘5國基本不費吹灰之力。

  • 18 # 大蛇丸0807

    假如秦國不存在,那麼一統天下的只能是趙國了,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合分其二,秦國若是沒有白起王翦是不可能一統天下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其實趙括也算得上是後起之秀,可惜初戰就遇到了殺神,根本沒有鍛鍊的機會!白起把這個可能是未來的將星扼殺在了搖籃裡!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君主賢明與否。

  • 19 # 文史經緯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沒有秦國,那麼秦國廣大的國土會被哪個國家佔領或被哪幾個國家瓜分。六國當中,齊國和燕國可以排除掉,理由是它們兩個國家與秦國相聚甚遠,而且不接壤,要想越過其他四國瓜分秦國國土非常難,就算燕國,齊國國力再強,其它四國也不答應,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那麼有機會瓜分秦國國土的就是趙國,魏國,南韓,楚國。這四國均與秦國接壤。南韓是戰國時期最沒存在感的國家,綜合實力最弱,只有喝湯的份。如果沒有秦國,那麼就不會有長平之戰的發生,也就是說趙國就不會犧牲40萬計程車兵,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大增,可想而知,秦國北部的國土必然被趙國納入版圖。

    當然,有人估計會問,你當魏國不存在嗎?當年的魏武卒可以煊赫一時,威震八方。然而你別忘了,馬陵之役,龐涓被孫臏打的落花流水,魏國從此一蹶不振。要想和趙國爭秦國的土地,恐怕討不了好。 秦國南部的土地會被楚國佔領,楚國本來就是大國,且與秦國接壤的地方最大,楚國向西便可佔領巴蜀之地,巴蜀之地可是天府之國,大糧倉啊!

    那麼最終秦國的國土大部分會被趙國和楚國佔領。有土地便有糧食,有糧食便有人,有人便有軍隊,趙國和楚國的國力便會因此大增,那麼各國之間的實力便會大大改變。趙國向東滅掉燕國,向南蠶食魏國。楚國向北滅掉南韓,蠶食魏國,抗衡齊國。

    那麼最終的情形會是趙國,楚國,齊國三足鼎立。雖然趙華人才輩出,戰將如雲,但是趙國北部有匈奴,義渠等部落的侵擾,所以個人認為楚國最有可能滅掉其他國家。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為什麼買房?後悔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