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興華數學
-
2 # 希樸羊
很多人都可能會有這種誤解,認為學什麼專業的人就一定很擅長和精通與那個專業相關的東西。常見的誤解例如學英語專業的人肯定個個都能翻譯各種各樣的檔案、學藝術的以後一定是走藝術的這條路、學數學的以後只能當老師等等。但事實上,在現實社會當中,很多人雖然是學習某一專業出身的,但是其並不一定就擅長那一專業的技能,反而在畢業後從事與此大相徑庭的工作。因此,學心理學的人不一定就真正瞭解心理學,而且心理學的研究方面有很多,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等幾大類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方向,還包括一些被單獨提取出來研究的、屬於心理學研究分支型別的科目,如愛情心理學、音樂心理學、色彩心理學、金融心理學等等。
與其說學心理學的人能夠一眼看穿別人,還不如說這樣的人對有一個體的人體各個部位的情緒反應有著非常強大的總結能力。就像美劇《別對我說謊》裡面的主人公一樣,花了畢生的時間去研究個體是否存在說謊的情況,並總結了大部分人在說謊時會出現的一些現象,從而幫助他在不同案件中抓獲疑犯。其實這些能夠一眼看穿人的人在各個行業都會存在,那些常說自己“眼光不會差”的人就是基於自己與他人交往經驗的累積、對某一類人進行的概括和總結。一般來說,一眼看穿別人的人會透過他人的言語、行為和麵部表情來判斷他人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表現。
-
3 # 求圖55
呵呵:那可不一定!扒手遇到反扒高手也會傻眼。就是學習了心理學未必對誰都靈,看人也是透過對方的言行舉止等細節進行分析判斷得出結論,輕浮、好動的人一般會靈,遇到淡定、沉著的人看起來就不是一眼就能搞定的事了,也許很多人是你永遠看不透的!
-
4 # 水說心理話
這是我進入心理學專業後,其他小夥伴問過我最多的問題,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雖然我也解釋了很多遍,但其實到最後我發現,學習心理學,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看清一些人的心理本質。但是,你所謂一眼看穿別人,可能沒有那麼誇張,我解釋下是為什麼。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科學,也就是說,每個人的資訊接收,情緒反饋、行為表現,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有一定的心理過程發生的。心理學實際上十分複雜, 並不是簡單的靠直覺去判斷的科學,它是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的。但是,從簡單來說,人的很多行為表現是由潛意識控制的,這其中也是有一定規律的,一旦你清楚這種規律,他的心理過程是怎樣發生和發展的你就可以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判斷。但是,由於人具有很複雜的思維,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成長經歷和閱歷的不同,這種判斷只能說是一定程度上的,我們還是要根據個體特徵來進行個性化的判斷。
網上有很多關於從身體動作、語言、表情以及行為特徵來判斷一個人心理特徵的,那麼,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網上的一些分析判斷並不準確,哪怕是再高深的心理學家也沒法準確判斷一個人,也不允許心理學工作者憑單一的證據和直覺判斷他人,這是有失職業素養的。但是對於普通人,有時候判斷一個人對於我們自己是有利的,但是,我們依然要具備較多的人際經歷以及社會閱歷,哪怕是心理諮詢師也一樣需要這些條件,否則,光憑心理學知識是沒法判斷的。
所以,學習心理學的最根本的並不是要看清他人,而是要理解人的心理現象最本質的那一部分,例如:一個由於自卑而變得自負的人,我們能夠透過心理學知識判斷他其實是心理內需不足,所以透過自負來給自己補充能量,但是,我們沒有經過溝通是無法判斷他到底是經歷了什麼,也許他經歷了一次悲慘的童年,一旦我們知道他的自卑是從何而來時,我們能夠說看透他了嗎?實際上,等到那個時候,我們只是知道了他心理來源的根基。但是他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他可能只是一個需要我們透過理解和幫助的人。
我個人認為學習心理學有這些幫助!
當你能夠了解和體會一個人的心理過程時,實際上我們便會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一些理解。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情緒異常、說話不留情面而憤怒時,這種瞭解心理現象本質的能力便會讓我們理解他人而非受到他人影響。所以,你認為學習心理學是看透他人了呢?還是造就了一個看清本質的自己。
-
5 # Superego
能一眼看穿別人的不是學心理學的,而是學微表情或者是行為分析的。
心理學不是讀心術,學心理學的人,應該是比大家更能接納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的需求,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
6 # Joker2001
首先心理學不是讀心術,不能做到這麼神乎其技。學心理學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者,一類是學習者。舉個例子,心理醫生在給病人治療時,通常會在一個安靜,只有他們兩個人的環境下進行,這是個慢長的過程。透過病人的語言,神情,行為,來進行觀察與分析。一步一步走進他的心裡。
當然快速看穿也不無可能,再舉個例子:在警察局工作的心理人,他們要在犯人短短的陳述時間內得出結論,他是否在撒謊。這個能力可不簡單,要精通微表情,各類心理要了如指掌。就算是這樣,也做不到100%正確,要是犯人懂反偵查呢???
可以這麼說,就算沒學過心理學,對待一些人和事,我們還是可以感知的到是與非。心理學大部分教的是分析的方法,與結論。如果你不是從事與心理有關的工作,只是想在生活中獲取一些資訊,那麼我告訴你,不需要學的。和你關係好,總在一起的人,他們的心理活動你很容易就能看出來。而那些社會上,給你關係不大的人,我想他們也沒有理由騙你吧?所以你更就不用猜了。
人心難測,不是靠幾本書,就能開啟心門的。
當然人心也很單純❤
-
7 # 物梨
可能性是有的。
1.如果你是學習心理學的,你想去看透別人的內心,首先你一定要學會去觀察,觀察人們的每個動作、表情、神態、語言、行為,還有與人交流前,人的眼神交流是很重要的,因為從一個人的眼裡,能夠看出很多東西。
2.其實只要洞察力強,用得上心腦去推理的話,加以時日絕對練得出更高超的推理能力,不過這樣讓自身對外界的感應力會明顯開闊,假如你吃透這能力時,你看一件事情時是多方面的存在思考,所以還是要用心的。
3.生活中我們常遇到一些人,他們總愛把"絕對"這個詞掛在嘴上。他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經常語氣強烈地提到"絕對"這個詞,而通常性格較溫和、考慮別人想法的人是不會經常說到"絕對"這個詞的,其實這也是經過很多觀察得出的結論。
-
8 # 暖心理
學心理學的人,是一定不能一眼看穿別人的,兩眼也是不行的哦。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而心理現象人人都有,它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現象之一,歷代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及心理學家們對它進行著孜孜不倦地探索。現如今,大眾所接觸的心理學,又或者說在學校裡接受的心理學教育,亦或者在一些內容免費/付費平臺上了解到的形形色色的相關心理學的內容,都只是心理學的冰山一小小小角,也許還會誤導你將自己或他人對號入座,從而讓你衍生出負性的情緒情感,導致不合適的行為發生。然而最可怕的是,大多數情況下,這個過程是在你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出現的。
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在時刻形成著自己的一套處事哲學,而這些又指導著你所有的行為和言談。我想,你提到“看穿”這個詞,多多少少會希望使用心理學的理論去分析他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動機,以及一些你想要知道的深層次種種。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歸因”,意思是指個體根據有關資訊、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這裡提供幾個行為原因的分類維度,根據這幾個維度,你可以去嘗試性感受自己及他人,目的不是為了去給自己和他人貼標籤,而是慢慢培養一種客觀而又開闊的認知和思考習慣,這可比“看穿”別人有價值多了:內因與外因、穩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
-
9 # 社科宋
不是。
一眼看穿只存在小說影視中。
現實生活裡,想要看穿一個人,需要大量的資訊資料處理,並非是一眼就看穿。
-
10 # Amelia戒
曾經有個笑話,說你的專業畢業後是幹嘛的。有人說他是學人力資源的,畢業後就是人販子;有個學心理學的就回了一句說,我是學心理學的,畢業以後去去廣場上擺攤算卦。關於算卦這個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說的是心理學的研究很廣,也包括像很多人都很在意的“他是不是知道我在想什麼”,如果你對這個很感興趣,可以去看看美劇《lie to me》。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劇,這裡研究的就是傳說中的微表情,透過一個人的眼神、眉毛的高低、眼角的皺紋、說話時身體的動作,甚至打電話時說話的聲音強弱、語氣等等去判斷他有沒有說謊,當然這也是需要長期專業的訓練,個人感覺這個也需要天分。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很多:人的感知覺、記憶、思維、智力、情緒智力、學習心理、動機、需要這些看似很平常的東西;當然很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心理發展過程,包括智力的發展、道德水平的發展;關於生活中的心理學,怎樣讓人過的更幸福(參考哈佛大學幸福課),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災難,生活中的壓力;關於我們的人格特質,像是最近經常看到的INFJ型人格;對於心理障礙的研究,抑鬱、焦慮等等生活中的一些神經症以及如何去應對;也會研究社會的或者說群體的心理狀態,像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我們可以透過學習心理學讓自己成長,更符合自己的期待,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更加輕鬆自如的應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更好的跟身邊的人溝通和交流,make life better。如果真的像《lie to me》裡的主人公一樣隨時看到謊言和真相也挺難的,因為你要守住好多好的的秘密。
-
11 # 耐思健康
會心理學的人能一眼看穿別人是個很大的誤會。
首先,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心理學大多都以科研為主,很多人都是擅長做心理學實驗的人,而真正要看穿別人的心理學人,大多是有多年諮詢經驗心理諮詢師帶佬。
換句話說,所謂的一眼看穿別人,其實就是常言道的“閱人無數”,而閱人無數的基礎上再懂得一些心理學的理論,會更深入一些,也更有說服力。其次,心理學專業有諸多理論,每個心理學人都有一定的理論傾向,比如我就比較偏向機能主義,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而不同的理論看人的方法和結論都可能大相徑庭。比如一個信奉經典精神分析的人,看到一個人經常咬指甲,咬了很多年,好了,這個人是口唇期功能固著,性格是揮霍,不拘小節等等,咬指甲是神經症;但是如果換個理論,比如行為主義,看到這個人首先就會想,是什麼強化了這個人咬指甲的行為,用什麼方法可以消退他的不恰當行為;或者換成人本主義,這個人並沒有病,他只是有自己的特殊需求,自己自我實現受到了阻礙造成的,應該對他無條件積極關注,讓他自我接納…當然我舉的例子可能有點誇張,但是大概都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適合用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比如恐懼症,而一個有人本主義傾向的人來看他一眼,那大機率是看不準的,治療和諮詢也會不順暢,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心理學人大多都不只信奉一種理論,因此看一個人也是從多種理論入手的,換句話說,我有這麼多理論,每種理論都思考一下,看看哪個說得通,說得通哪個我就信哪個(心理學上叫自證性偏差),至於準不準,那就說不準了。
所以要一眼看穿一個人在我的理解中,實際上就是以理論為基礎,不斷去接觸不同型別的人(閱人無數),然後看自己的觀點對還是不對,慢慢的就會自成體系,看人也就越來越準。
-
12 # 老劉講體驗管理
學心理學的人,不追求看穿別人,而是追求認識自我。不希望用心理學去套路別人,而是希望讓自己及家人過得更好。
一眼看穿別人,那是一個神話,一種妄念。既沒必要,也不可能!
-
13 # 愚者w
可以的
心理學有很多重維度去判定一個人的性格、行為,乃至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們都知道古代有很多相師都會看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其實那就是心理學大成的體現,人也是可以被研究的,特別當你研究了一千個人的行為模式、語言習慣、性格特徵,你就會將人分類判定,例如這類是屬於除非有大機遇,否則難以成龍的人,本身性格狹隘記仇,不具備大智慧,放不下,言行輕浮,沒有謀略等等,也就是打標籤。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多多少少還是會被心理學家這個詞嚇到的,總感覺他們能看穿自己,其實不用怕的,他們也是人,他們只是基於你的行為模式去判斷,去治療,去為你服務而已。
-
14 # 黑夜中的一綹光
學心理學的,並不是說能看穿別人,只是透過微表情和穿著打扮還分析這個人興趣愛好,是什麼心理等。探索身體的語言--微表情展露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要知道在我們日常人際交往當中,人們或是為了維持人際關係,或是為了應付場面,或是為了勾心鬥角,人們總是把自己真實的想法有意無意的隱藏起來。那我們如何在人際交往當中摘下他們的面具,瞭解到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做出合適的舉動呢?
無論是為了看出別人的真實想法,還是為了與大家相處的更融洽,你都要了解一些微表情心理學。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有人誇別人:"這孩子有眼力勁兒。”那麼什麼是有眼力勁兒呢? 就會察言觀色,說的話辦的事符合對方的心意。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些欠缺呢,老是覺得自己看人做事只是流於表面,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了,別人有什麼情緒你半天了都還沒察覺,日久天長導致自己工作生活不和諧,時有差錯,不像那些懂得察言觀色的人那麼順利?
相信很多人對《和平飯店》裡面陳數飾演的行為痕跡專家陳佳影非常熟悉,她透過行為分析推測出許多別人隱藏的東西並屢次化險為夷。她的經歷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可以掌握的能力。筆者因此整理出一些面部微表情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學習應用。相信大家掌握了“微表情心理學”的奧妙,勤加練習,我們也會擁有一眼看穿別人真實想法的能力。並藉此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融洽,人生事業一帆風順。
一眼讀懂別人的表情
當你想要了解對方心裡想的是什麼的時候,往往會認為盯著對方的眼睛就能知道。事實上,與其盯著對方的眼睛不如關注對方的整個面部,因為人的眼睛我們可以控制,而臉上的四十多塊肌肉其中大部分肌肉是我們無法有意識控制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會無意識的透露出來很多資訊,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細微的表情變化了解到對方的心思。無意識表情比口頭語言更有說服力。
1,眼睛傳遞的資訊
(1) 瞳孔的變化:當人處於興奮狀態,感到興奮時,往往雙目炯炯有神,瞳孔會擴大到比平常打四倍;而遇到憤怒,戒備生氣、討厭、消極的心情時、他的瞳孔會收縮得很小:如果瞳孔不起變化,表示他對所看到的物體漠不關心或者感到無聊。 所以當你和朋友聊的看似很嗨時你可以看下他的瞳孔是不是真的變大,不是的話可能他對你的話題並沒有像表面上那麼感興趣,你就可以進行下一個話題了。
(2) 視線的變化: 從視線的變化中也容易看透一個人的心.與人交談時正常眼睛關注面部的時間佔交流時間的30%--60%,超出這個時間表示聽話者對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低於這個時間則表示對談話者和談話內容都不感興趣。交談中聽話者幾乎不看交談者的視線 ,或者聽者的目光到處遊離,此時,可以理解為聽者已經厭煩了這個話題,或者在隱藏什麼。不過,目不轉睛不一定代表對方就是在說真話。因為多數人都知道避開視線有說謊的嫌疑,有些人為了不被看穿,說謊時眼睛會保持一動不動 。
(3)眼神的變化:眼睛閃爍不定是一種反常舉動。 對方看你的時候,如果是目光清澈、坦誠,則說明他內心沒有隱秘,是個心胸坦蕩、正直自信的人:如果他的眼神狡黠、隱晦,則說明他為人比較虛偽、心胸狹窄,或者有著什麼不好的意圖。 倘若一個人習慣冷眼看人,這種人一般比較謹慎多疑,性格冷漠,容易給人一種不友好、不和善的感覺。實際上可能他心中並沒有惡意,只是因為他已經養成了“懷疑”的習慣,養成了“懷疑”的姿態,所以無論對誰,他都會將自己內心深處的熱情保留三分。跟這樣的人談話,要想好了再說。 如果對方的眼神黯淡,整天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那他的性格比較軟弱,做事情優柔寡斷,缺乏意志
(4)眼球的變化: 有一種透過眼球變化來讀心的簡單方法: 眼球向左上方看——表示大腦在搜尋記憶,所說的是真話;眼球向右上方看——表示大腦在想象編造謊言: 眼球向左下方看——試圖回憶某件事情或某種感覺;眼球向右下方看——感受到來自身體的痛苦。 這招只適用於對方是右撇子的情況。如果對方是左撇子,這招就反過來用。 還有,眼珠習慣朝右轉動的人往往屬於易怒、攻擊性強的人。而眼球習慣向左轉的人則趨向於平和。利用這點我們也能瞭解到一個人真實的內心世界
(5)眨眼:一分鐘內連續眨眼幾次是對某物感興趣的表現;有時根據也可理解為交談人性格怯弱或害羞,不敢正眼直視而不停眨眼。一般人一分鐘眨眼5--8次,時間不超過1秒,超過了則表示厭煩,不感興趣,或顯示自己的優越感,有蔑視對方和不屑一顧的意思。
(6)眯眼:眯眼反映的的是某種消極的思想或感情,因為人們透過眯眼來遮擋光線或者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所以,當人遇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聽到不喜歡的生音,或者生氣的時候會眯上眼,與之伴隨的還會有皺眉的動作。
2,眉毛也會說話(1)低眉 有保護性,保護眼睛不受到侵害,低眉與擠臉頰同時運動可能是到強光照射,也可能是人有強烈的情緒反應。聽你說話時緊鎖雙眉,表示你的話引起他的懷疑或困惑,你可以用緩慢的語速,真摯的語言打動他。自己說話是皺眉表示他希望自己的話不會被你誤解。
(2)揚眉 雙眉同時上揚,表示嚴重的煩惱和猶豫,還有種可能是緩和的慢性疼痛刺激。
(3)輕抬眉毛 打招呼
(4)手指掐著緊皺的眉心 個性上帶有神經質成分,常猶豫不決,常常後悔自己的決定。尤其溝通是個長期的過程。
3,鼻子傳達的資訊
(1)高鼻樑的有優越感 比低鼻樑的打交道難。
(2)手捂鼻子表示厭惡
(3)男人說話時摸鼻子表示在隱藏什麼。向人請求時被請求者摸鼻子大部分都會拒絕你的請求。
(4)用鼻孔看人 表示高傲,優越。
4,嘴巴傳遞的資訊(1)撇嘴巴 不認同對方觀點,或者根本瞧不起對方。
(2) 抿著嘴巴 表示做好準備意志堅決。 如果是目光不與你交流則表示想保住某個秘密,不能講。
(3)撅起嘴 表示不滿和準備進攻的動作,人類嬰兒時知道父母騙自己會撅嘴表示不滿,到成人時做這個動作表示:“你丫哄小孩呢?”這時他們不會答應任何條件。
(4)咬嘴唇 女性與男性調情時表示性暗示動作。其他場合則表示遇到挫折,懲罰自己或感到內疚 。經常咬嘴唇則表示該人自我懷疑缺乏自信。
(5)嘟嘴巴 女生撒嬌常用動作。
-
15 # Susta
並不能。
這是一種偏見,這個問題就如同問學計算機的人,一定會修電腦嗎?問學法律的人,一定會做律師嗎?
會認為學心理學的人能一眼看穿別人,很大原因在於對心理學的不瞭解。
其實學心理學的人,並沒有人能真的一眼看穿別人。他們對人的評價都是來自於觀察,觀察對方的一言一行,並在他們的知識的基礎上,將對方歸入某一類人,將該類人的特徵套在對方身上,並和對方進一步交流,以此來推測對方的實際情況。
知識會幫助他們預測。
比如:A很難和人建立親密關係,一旦關係變得親密,A不自覺地就會採取一些措施,讓關係冷淡起來,刻意疏遠對方,甚至會就此斷絕交往。
心理知識會告訴學心理學的人,A可能屬於迴避型依戀人格,A很缺乏安全感,小時候父母對他/她可能比較冷淡或者嘲笑過A,讓A對自己缺乏信心,有點自卑。
心理學還很講究溝通的技術,他們在與你溝通的過程中來了解你,所以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諮詢師要鼓勵來訪者說出心中的故事,他們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你情緒的反饋,並說出你所說的話的背後的情緒和渴望,然後就會給來訪者造成一種諮詢師真瞭解自己的感覺。
其實,諮詢師瞭解你的程度,取決於你瞭解你自己的程度。學心理學的人,並不是非常瞭解你,而是他/她瞭解人性。從總體的一般特性來推論個體的一些心理特點,總不會太過偏離。
-
16 # 愛自己愛職場
一眼看不穿的。
準確的說,只能說根據他現在的行為狀態,眼神表情,能推測出下一步他會做什麼,但也不是百分之百。
就像股市無法預測一樣,人也無法預測。
人的發展變化,全靠當時的環境怎麼變化,怎麼引導。
人的本能是自戀,性和攻擊性,當遇到環境威脅到些本能的時候,人會做出一可在平時看來不可能的事情的。
所以,學心理學的人,不能一眼看穿別人。
人是複雜多變的動物,一分鐘內腦中有幾百個想法在交替運轉,就看哪個佔上風。
你不瞭解他的過去,現在,和對未來的想法,是無法看透一個人的。
但是心理學,可以掌控當時的情境,根據心理需要適當引導對方,會使對方向有利於你的方面行動。
-
17 # 物語裡的三文雨
FBI偵探大師喬·納瓦羅說過:身體語言能透露出許多真實的資訊,破譯了它,你便能一眼看穿對方。
FBI讀心術雖然那麼厲害,但也是要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不停的旁聽側問、周旋、推敲,甚至催眠,才能探究過中的線索,不止單單需要對心理學掌握的足夠深,還要精通神經生物學、醫學、社會學、犯罪學、人類學等等,才有可能很快的識破一個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看“行屍走肉”這一部美劇,裡面其實不是說喪屍有多麼的可怕,而是側面反映作為人類的人心,才是最為可怕的,可怕到作為普通人類的我們來說,是很難一下子單單靠第一次見面或者短短几天的接觸,就可以很快的觀察到一個人真實的意圖或性格。
心理反應行為這是正確的,一個動作可以很簡單,但隱藏在人的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卻可以是無比複雜與深層的,甚至有時候連我們本人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自己要這樣做,這就是下意識的更深奧之處,許多真相或許可以被很輕鬆的揭開,但往往人心才是最難探清其真相的。
就好比我們經常看的柯南或者金田一探案故事,人在犯罪之後,肯定會留下蛛絲馬跡,肯定會有漏洞,最終才能被柯南一一識破,事情的真相永遠只有一個,但揭開案件真相只是前半部的戲份,後半部是什麼呢?就是兇手們解釋其動機的時候,很多時候偵探們也是可以探究出犯人的動機,但真正隱藏在犯人背後的故事與真實的心理,卻是偵探們很難探究的,最終還是要給一些戲份給兇手們自己說出背後的故事與心理過程。在故事片或動畫片裡,兇手們背後的故事往往是令人唏噓、震撼人心的,很多時候能反映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心理,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瞭解事物本質的技能,這也是看故事片的樂趣之一。
所以總而結之,學心理學的人,是很難一眼就把人看穿的,如果學的不好用得不好,還會造成本末倒置的,所以不必追求所謂的一眼看穿等等技術,最需要被關注的,應該是與人的溝通策略和自己思維的深度。
-
18 # 董一諾
前一段時間我回答了一個問題,推薦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我推薦的第一本就是我們心理學界的定海神針《對偽心理學說不》。大家對心理學的認知,很多還是來自影視作品、綜藝節目,甚至還有一些是來自無良奸商的營銷騙術,這些節目經常把心理學吹得神乎其神,這樣很容易讓人忽略心理學是一門會用到統計、醫學、社會學等多領域知識的跨學科科學。在不少人心中,心理學成了一種玄而又玄的存在,這其實對心理學很大的誤解,也說明我們的科普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心理學確實是一種描述、解釋、預測的科學,確實可能有助於人們根據對方的行為模式來推測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動機背後的情緒-情緒背後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反過來預測他將來可能採取的行動,但這都是基於觀察者掌握了大量有效資訊的前提下,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另外心理學上的很多研究是大機率的行為,比如兒童成長髮展規律,一般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第一反抗期。那麼有沒有孩子一歲就進入呢?有沒有孩子三歲才進入呢?有沒有孩子永遠都不進入呢?其實都是有可能的。他只是說大部分的孩子在大機率上在兩歲多的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您要是拿著一個孩子的特例來證明這個理論是不對就是以偏概全的、不科學的。
同理,透過某一個孤立的證據就斷言“這個行為一定表現了你的某種心理”也是以偏概全的,因此我們自然無法對著陌生人看出他在想什麼。
-
19 # 心之愛心理諮詢
學心理學的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看懂別人,主要取決於他接受的訓練。
比如,認知行為療法的訓練。
認知療法認為,一個人會存在一些最深層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會間接的衍生出中間信念,中間信念則帶動著一個人對各種事物的自動化思維。那麼熟練的人,在看到他人最淺層的自動化思維時,就有可能瞭解到這個人最底層的核心信念,對於經驗和訓練足夠多的人來說,這是有可能的。
再比如,還有一些心理療法,很注重共情能力的訓練。
共情能力主要就是指,體會他人的情緒,這個訓練過程需要從體會自身的種種情緒變化開始,瞭解到一些情緒變化的規律,比如說恐懼可能會帶來憤怒,感到挫敗時可能會否認,壓抑的下面可能潛藏著悲傷,因為熟悉這一類的情緒規律,且自身對情緒感知的更細微,所以可能在見到一個人表層的情緒是,是能夠感知到其底層的情緒的。
再比如,有一些心理學注重對人格進行分析,這些理論會將常見的人格總結描繪出來,分析出每種人格可能會存在哪些心理防禦機制,在關係中的常見表現如何,情緒情感模式是怎樣的,長期接受訓練並實踐的工作者,就可以更快的把握到對方的整體人格發展水平,理解其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或是理解對方在關係中的需要,這些是可以做到的。
應該說,這些可以做到,僅僅是大量的學習和訓練的結果,但這並不意味著心理學多麼的神秘,很多事情也是做不到的,比如一下子知道對方心裡是怎麼想的,一下子就知道我有沒有問題,馬上給我一個某事情的解決方案等,而且對於學習心理學的人來說,仍會有自己的煩惱、情緒、困擾。
很多時候學習心理學,也是為了自助。自助到一定程度,開始能夠助人,自助助人的經驗越來越多,則對某類問題就會比較熟悉,但並不代表著像神仙一眼可以看穿別人,只是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有一定熟練程度而已。
-
20 # 心立方
當然不能了,如果心理學家能一眼看穿別人的想法,那豈不都具有了心靈感應的超能力,那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可怕了,恐怕會利用自己的超能力興風作浪,甚至會為了謀取一些私利而做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所以一眼就看穿別人的特異功能註定只能是文學影視作品裡的想象,就好比超人會飛一樣成為人們內心深處一個美妙的幻想。
之所以很多人會有這樣奇妙的想法原因在於很多人認為心理學家專門研究人的心理活動,那麼自然就能知曉別人的內心了,其實心理學家研究的事人類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所謂一般規律就是人類心理所共有的一些特徵,並且所謂的研究也是通過當事人的自我描述,外在的表情,言語,行為,以及一些實驗去推測出人們內心大致的心理活動,很難做到百分百的知曉,所謂人心隔肚皮,人類的心理活動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活動之一,別說是外人,即便是我們自己有時候對自己的心理活動來源於何處也很難說個明白。
當然很多人會宣稱自己具有一眼就能識人的功力,但它能識別的也僅僅是人的一方面,並且要對眼前的人有相對的瞭解,才能說出對方內心的一些特徵,但如果把一個陌生人放到他面前,他肯定會一頭霧水,說不出個一二三四來。心理學不是一門教人特異功能的學科,而是一門經驗學科,需要不斷積累自己關於人類心理世界的經驗,才能對人類的心理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但也僅僅是大致的程度,想要全面瞭解一個人的內心,尤其還是僅憑一眼,這樣的能力實在是有點異想天開了。
回覆列表
一般地說,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
心理學是側重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人類有高度發達的大腦,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人腦的結構和機能與心理現象之間的聯絡逐漸被發現。
大量的研究還發現,正常人的半球功能有分工:左半球通常控制言語過程,如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而有半球通常控制如空間、音樂、藝術、想象和創造力等非言語過程。心理現象作為腦的機能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的,它以腦的神經活動為物質基礎。腦的神經活動是生理的、生化的過程,而心理活動則是在這些過程中發現的對現實外界刺激作用的反映,是對外界資訊的加工。
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人的心理現象比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更為複雜,其表現形式各種各樣,它們之間的關係也紛繁複雜。但是心理現象又是人們所洞悉的,具有規律可循的,並且是能夠正確認識的。一般可將心理現象分為既有區別而又緊密聯絡的兩個方面: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
學習心理學,只能認識人的心理現象和一般的心理規律,而不是真正就能看穿某一個具體的人。
所以,簡言之,認為學心理學的人能一眼看穿別人,這是一種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