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朝後期有七位皇帝是由宦官所立,其中兩位皇帝竟被宦官所殺。 肅宗,李輔國專權。 憲宗,被宦官陳弘志所弒。 穆宗,為宦官王守澄所立,服長生藥死。 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所弒。 文宗,宦官王守澄立文宗為帝。後文宗欲假手朝臣殺宦,事敗,仇士良等宦官大殺朝臣,史稱「甘露之變」。 武宗,為宦官仇士良所立。 宣宗,為宦官馬元贄所立。 懿宗,為宦官王宗實所立,死後宦官另立十二歲的僖宗為帝。 僖宗,政事全由宦官田令孜控制,僖宗呼之為「阿父」。 昭宗,為宦官楊復恭所立,後被宦官劉季述幽禁。 大明朝有名的幾個專權太監:王振、劉瑾、馮保、汪直、魏忠賢等,雖然權力很大,一度自稱九千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皇帝說辦他就給辦了! 同樣是太監專權,為什麼大唐和大明差距這麼大?
0
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宋代開始,皇權已經逐步強化。

    比如,漢唐時期,早朝時宰相向皇帝行禮後是有座位的。這叫,坐而論道。

    而且,皇帝任命宰相,稱拜。就是說,宰相(和大臣)是皇帝請來幫著管理天下的。

    宋代以後,宰相失去了這個權力,只能和大家一起站著仰望皇帝。同時,理學逐步興起,儒學遭到閹割。對忠的要求被加強了。這種發展,絕對也是皇帝所樂見的。

    到了明代,乾脆連宰相都沒有了,政治格局變成了皇帝兼任宰相,直管六部,而內閣雖行使著宰相的某些權力,但實際應該更類似於唐代的中書省,也即皇帝的秘書與處理機構,而非尚書令這樣的真宰相。

    所以,明代皇權的強化導致太監完全依附皇帝而生,失去了皇帝信任,也就完全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縱如魏忠賢一樣的九千歲,掌握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還有秉筆司,門下官員遍地,殺官無數,風光無二,可皇帝命令一下,一個普通官吏都可以將其拿下。就是此理。

  • 2 # 嗔痴歷史觀

    宦官亂權專政在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存在過,比如秦朝的趙高、唐朝的劉季述、明朝的魏忠賢等人,這三個人都是當時權傾朝野的人,可是三人導致的結果又是完全不一樣的,趙高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劉季述直接廢除唐昭宗,魏忠賢最後被崇禎給逼死了。

    很多人就比較疑惑,唐朝與明朝的宦官,應該都是古代歷史上專權十分嚴重的,為何唐朝的宦官能夠直接廢除皇帝,而明朝的太監卻被皇帝所殺呢?其實這個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們慢慢道來。

    個人原因

    我覺得要說宦官廢除皇帝這件事情,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個人原因,中國古代歷史那麼悠久,只要是權傾朝野的大臣,不管是宦官還是文官武將,都是有機會廢除皇帝的,可是為何偏偏就有些人做到,有些人沒有做到呢?這主要原因還是個人原因。

    唐朝時期廢除皇帝的是劉季述,可是他廢除皇帝並非是自己直接廢除,而是顛倒黑白,假傳懿旨,假借皇太后之名來廢除唐昭宗,並且擁立唐昭宗的太子為傀儡皇帝,你看這樣的場景,在歷史上是很多的。

    既然這樣的事情發生次數比較多,我們就可以得知,其實這種事情與當事人的官職沒有太大關係,不管是文官武將還是太監,只要權傾朝野,有了天時地利人和,就可以做這件事情,這是劉季述廢除皇帝的主觀因素。

    自己佔據了權力優勢,並且當時的皇帝能力一般,所有天時地利人和都佔據了,想要廢除皇帝,其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難度基本不是很大,再說這種事情通常都會提前策劃安排,等到最後實施的那一刻,實際上結局幾乎已經註定了。

    再來說一說明朝時期的魏忠賢,他也是權傾朝野,並且被稱之為九千歲,可是為何他沒有廢除皇帝呢?其實主要原因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沒有這種想法,在天啟皇帝在位的時候,國家大事都交給魏忠賢管理,他想要廢除天啟皇帝確實不是什麼難事,只是他不願意那樣做。

    而到了後來崇禎皇帝上位之後,魏忠賢已經受到打壓,這個時候他想要去廢除崇禎皇帝,其實是有難度的,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當中,魏忠賢至少在地利方面是不佔據優勢的,再加上有東林黨的妨礙,人和也不佔據優勢,所以魏忠賢當然沒有辦法廢除皇帝,只能接受悲慘命運了。

    在自己有能力廢除皇帝的時候沒有行動,等到實力不允許的時候,自然已經沒有機會了,這就是魏忠賢的個人意願導致的最終悲慘結局,跟其餘的制度或者兵權沒有太大的關係。

    當然了,除了個人原因之外,唐朝與明朝的制度不同,導致皇帝集權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我繼續為你詳細分析。

    兩個朝代制度不一樣

    唐朝後期潘鎮割據十分嚴重,幾乎實權都掌握在那些節度使手裡,而宦官管理的神策軍就成為皇帝手下最重要的一支隊伍,因此在宦官想要控制皇帝的時候,只需要掌握住這群神策軍,基本上難度就很小了。

    那些節度使巴不得皇宮中大亂,自己就可以趁機有一個剷除奸臣的藉口去控制皇帝,比如後期的朱溫就是這樣,假借剷除奸臣的名義,逐漸控制了皇帝,最後再把皇帝殺掉,自己取而代之。

    雖然唐朝在這樣的制度下,宦官是很容易就廢除皇帝的,但是廢除皇帝之後,其實對於宦官而言,並沒有什麼好處,因為真實的軍權還是掌握在各節度使手上,而那些節度使原本就在虎視眈眈,一旦發現宮中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們都可能直接找個理由進宮搶奪權力。

    而留著皇帝在,至少這些節度使在名義上還會給皇帝幾分面子,並且因為造反不具有正義性,這些節度使還是有所顧慮的,而一旦宦官搞事情廢除皇帝,就明擺著是給節度使提供機會了,我們觀察後來唐朝的滅亡原因幾乎就是這樣的。

    反觀明朝,宦官雖然有東廠與西廠,可是並沒有掌握諸如神策軍這樣的軍事力量,就算真的有這樣的軍事力量,明朝的宦官還需要擔心其餘的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因為這個時期的武將是聽命於皇帝的,不像唐朝時期是各懷鬼胎,既然有武將聽命於皇帝,那太監想要廢除皇帝,需要打點考慮的東西就太多了。

    比如需要把內部的東廠、西廠關係搞好,還要和外部的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搞好關係。一旦涉及到的人員增多,事情的難度係數就增加了,再加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野心與顧慮,所以一個宦官想要控制全域性,似乎還是不太可能的。

    當然了,明朝還更加特殊,因為明朝的文官也形成了東林黨,這股勢力與宦官集團是死對頭,在兩股勢力的鬥爭下,不管是哪一方,想要實現絕對的集權,都是完全不可能的,魏忠賢雖然短暫實現了集權,可其實也是表面的屈服而已,要是真的涉及到廢除皇帝這樣的大事情,還是沒有人會支援他的。

    總而言之,在唐朝的制度下,不管是皇帝還是權臣,都很容易實現集權並且造反,而在明朝的情況下,別說是權臣實現集權,就連皇帝實現集權都是痴人說夢,我們可以看看崇禎皇帝的結局,就可以明白了。

    結語

    唐朝太監之所以能夠實現廢除皇帝這樣猖獗的行為,一方面是太監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決定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唐朝的制度具有明顯的缺點,容易導致權臣實現集權,而明朝與唐朝相比,不僅沒有出現有廢除皇帝野心的宦官,也沒有廢除皇帝的條件,畢竟在這種複雜的制度下,實現集權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 3 # 減水書生

    明朝,連內閣首輔都不敢專橫,太監就沒指望了。

    沒別的原因,就是權力太小。廢立皇帝這種事,等同造反,權力不夠就想也別想。

    明朝的太監,皇帝想殺就殺。殺內閣大學士,皇帝稍微費點兒勁,因為要顧及文官集團的面子。但殺個太監,那就不是事兒,因為整個文官集團都會支援。

    唐朝,連節度使都敢囂張,而能讓節度使叫爸爸的太監,就只能更囂張。

    唐朝的太監,就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宦官,完全就是大臣,甚至還是重臣。掌握軍權只是一個方面,但關鍵是唐朝太監還有很多別的身份。而這些身份,完全不是給皇帝端茶倒水的,而是堪比朝中宰相。

    大唐巔峰時期,玄宗的貼身大太監高力士,是宦官不假,但同時還是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

    大唐末代,僖宗朝的太監田令孜,進入官場,起步就是樞密使,接著又封神策軍中尉。晚唐有四貴,即兩樞密使、兩神策軍中尉。田令孜就是這個分量,明朝的太監能比嗎?

    擁立昭宗的楊復恭,在僖宗朝,已經是樞密使、左神策軍中尉、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並封魏國公。唐昭宗繼位後,楊復恭再一次加官進爵,加開府儀同三司、金吾上將軍,並專領禁軍。

    明朝的太監也囂張,魏忠賢號稱九千歲,各地督撫都要給他建生祠。但是,魏忠賢的權力再大,他能比宰相的權力大嗎?大明朝,就沒有宰相。內閣大臣,也就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跟唐朝的宰相有著天壤之別。

    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已經無法實現集權了。朝廷管不住藩鎮,皇帝也管不住節度使。

    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守著帝都長安的東大門。然後,這傢伙就做起了攔路搶劫的生意。凡是從同華轄區過的,都得交錢送禮,朝廷大臣也不能例外。甚至,後來直接攔截各地藩鎮送給皇帝的貢品,自己先挑,挑剩下的再上供給皇帝。

    而提拔周智光當節度使的,是誰?就是大太監魚朝恩。魚朝恩的官職,已經數不過來了,天下軍容觀察使、國子監事,兼光祿寺、鴻臚寺、禮賓、內飛龍、閒廄使,還進封鄭國公。你就看魚朝恩的這些個職務,哪一個像是宦官乾的,統統都是大臣乾的。

    所以,皇帝想一道聖旨就殺掉魚朝恩,根本不可能。後來,唐代宗跟宰相元載一起搞密謀,透過宮廷政變的手段,才把魚朝恩扳倒。為什麼這麼費勁?權力太大,不費勁才怪。

    明朝的太監呢?最牛的太監也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但是,司禮監的主要權力是批紅。內閣大臣們,先拿出一個初步意見,這叫票擬。然後,票擬上報給皇帝,皇帝再用紅字做出批示,這叫批紅。但皇帝肯定沒工夫批紅。除了朱元璋這個勞模級的皇帝,其他皇帝根本應付不了批紅這份“苦差事”。於是,這個權力就逐漸落到了司禮監手中。一般的事情,太監就給批紅了。

    大明朝最牛的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也就是太監們的老祖宗,也就只有這點兒權力。當然,什麼時候都會有潛規則。太監也可以養士結黨,提拔幾個親信是沒問題的。但插手人事權,就不是名正言順的權力了。所以,皇帝開心了,太監就可以玩這個潛規則;皇帝不開心了,太監只能該幹啥幹啥。

    不是還有東廠和西廠嗎?尤其是常設的東廠,這可是讓大臣們談虎色變的衙門。但大明朝官方的特務機構,只有錦衣衛。

    東廠提督太監之下,設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而這些人都要由錦衣衛的千戶、百戶來擔任。而其下的掌班、領班、司房、役長和番役,這些是基層幹部,也要從錦衣衛中選拔。

    所以,錦衣衛才是名正言順、名副其實的特務結構。那為什麼設立東廠呢?其他時候,還有西廠和內廠。原因就是時間長了,明朝皇帝連自己的特務機構錦衣衛也不相信了。所以,就讓太監組建東廠來盯著錦衣衛,同時也跟錦衣衛搞競爭。再後來,連東廠也不相信了,於是還要再設西廠和內廠。但是,這種層層監督、層層特務,不能沒完沒了。大明皇帝就是想搞特務治國,但國家也沒那麼多錢養活啊。所以,設個東廠,就差不多了。

    然後,你再說明朝的太監,他們的權力是什麼?

    除了批紅這個國家決策權,剩下的就只有偵查司法和情報蒐集了。後期,在官僚系統不堪用的時候,太監們也會介入財政工作和軍隊工作。但,也只是派到各地收稅、派到軍中監軍。

    而最硬的權力,也就是被大臣們談太監色變的權力,就是偵查司法和情報蒐集。軍隊是槍桿子,偵查和司法就是刀把子。但刀把子並非全都握在太監手裡。還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也就是三法司,而三法司才是名正言順的刀把子。

    當然,太監們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也可以無法無天。但是,太監再囂張,也得用錦衣衛的人。錦衣衛才是真老虎,才是刀把子中最鋒利的那把刀。太監的東廠只是狐假虎威,頂多算一隻狐狸。而在皇帝面前連狐狸都算不上,就是一隻哈士奇。

    總結一下,明朝太監為什麼沒有唐朝太監那麼彪悍:

    當然,跟掌握沒掌握軍隊有關係,但關係不是特別大。根本的區別,是權力的大小和權力的範圍以及各自的角色定位,完全不同。

    唐朝的太監,根本就不是通常理解的太監,他們就是大臣、重臣。同時,這夥人不僅內部結黨,而且把勢力蔓延到了這個權力系統。朝廷官員、藩鎮節度使,與太監的關係錯綜複雜。

    同時,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央集權的權力系統已經瀕臨崩潰。皇帝的話,不僅節度使不聽,甚至大臣們也不聽。所以,權勢滔天的太監,當然可以更不聽,完全能夠反制皇帝。

    明朝太監,其決策性的權力,僅限於程式上的批紅。你批紅,大臣們就照著批下來的檔案幹;你不批紅,大臣們就再給你寫一份。至於怎麼決策以及決策的內容,跟太監沒關係,甚至跟皇帝也沒啥關係。這是文官集團的事情。

    明朝太監,最硬的權力就是東廠的特務職能。但東廠不是純正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才是。東廠要施展自己的特務職能,必須依託錦衣衛。

    而明朝的中央集權,即便到了崇禎朝,也沒有完全崩潰。所以,文官集團沒法強橫,武將集團也沒法造反,而太監就更不可能反制皇帝了。

  • 4 # 樂學讀書會

    對比唐明,唐朝中期以後皇帝基本上已經被架空,明朝直到崇禎上吊死了,他的名字依然管用。其中的原因在於明朝有神權屬性,唐朝沒有。唐朝的政治只講利益,利益稍微玩不好就要失衡,所以唐朝又有藩鎮割據,又有宦官專權。

    但是明朝完全不同,自從承襲宋朝文臣治國的基本模式之後,就把士大夫變成了皇權的鐵桿。有文臣在,宦官無論如何不可能凌駕在皇權之上。因為道德鍛鍊讓文臣形成了信仰,皇帝是天子,權力是上天賦予的。

    明朝士大夫比宋朝更軸,因為明朝的科舉控制比宋朝更嚴密,所以說明朝實現了中央集權的高峰不是沒有原因的。

    除此之外還有制度設計,把行政權分成內閣的建議權和自己的批紅權兩部分,再調和言官的監督權,事實上也是一種三權分立。這種制度模式不是一兩個大太監能打破的,信仰上的控制註定了太監沒有幫手。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說歷史上哪個朝代的太監最專權,肯定非唐朝和明朝莫屬。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同樣是專權,明朝的太監,皇帝想殺就把他們給殺了。唐朝的太監,不但皇帝把他們無可奈何,而且他們還敢於反過來隨便廢立皇帝。

    都是太監,為什麼他們在唐朝和明朝的地位,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我認為,雖然都是太監,但是,一個政治勢力真正的力量,並不在於他們具有什麼樣的名分,而在於他們掌控著怎樣的實權。也就是說,唐朝太監掌控的實權,是比明朝太監掌控的實權大的。這是為什麼呢?

    (李世民)

    一、明朝太監受規則限制,唐朝太監受到的限制少。

    明朝太監是受到規則的嚴格限制的,這個規則,就是朱元璋建國之初所制定的規矩。

    朱元璋在建國之初,為了確保江山永固,可以說是苦心孤詣。他對可能造成皇權受威脅國家會動盪的各種因素,都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對外戚干政、後宮干政、權臣專政、藩王亂政等等,都做了相關的限制,並且還專門制定了一本相當於憲法性質的《皇明祖訓》,讓後世永遠傳下去。

    因此,對於太監干政的問題,他當然不會不考慮。他當時就嚴格規定了太監不能幹政。而且據說他還專門在皇宮中立了一塊太監不許干政的鐵牌,只是這塊鐵牌被第一個干政的太監王振給拔掉了。不過,儘管王振拔掉了鐵牌,但是這塊鐵牌已經在整個明朝朝廷上下深入人心。因此,皇帝如果認為這個太監不是干政而是勤政,他就能容忍太監。但是一旦他認定這個太監是干政,他肯定就會把這個太監拿下來。

    但是唐朝的太監情況不一樣,開國皇帝沒有對他們做這樣的明確限制。李淵皇位沒坐穩,就讓李世民奪了皇位。而李世民貞觀之治做得很好,當時朝廷上下君臣和睦,根本就沒有太監什麼事。所以,李世民也沒有想過,要對太監進行什麼限制。當唐朝太監不受限制的情況下,後期就迅速崛起,誰也把他們沒有辦法了。

    (唐朝宦官劇照)

    二、唐朝有宰相,明朝沒有宰相。

    有人可能不理解,唐朝有宰相,太監干政還很厲害,明朝沒有宰相,為什麼太監干政反而不厲害了呢?

    這其實是權力博弈的問題。

    唐朝因為有宰相,因此,皇帝的權力受到了宰相很大的限制。皇帝為了限制宰相的權力,因此就要重用太監。畢竟太監是與皇帝朝夕相處的人,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他們利用太監與宰相鬥,也是順理成章的。

    可是,正是由於皇帝很信任太監,要利用太監,因此太監的權力才會做大,甚至權力大過了宰相。當他們的權力比宰相還大,而且不受控制的時候,他們就對皇權構成威脅了。

    當唐朝太監對皇權構成威脅的時候,皇帝還沒有辦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其他倚靠的物件。總不能去倚靠宰相吧。在倚靠宰相的時候,宰相又奪權了。所以唐朝皇帝最終就把自己的權力給丟了。

    明朝沒有宰相,因此,明朝的對太監的使用,並不是用他們來限制宰相,而是因為偷懶,想玩想成仙,所以才把事情交給太監做,這也才給人造成一種太監干政的假象。事實上,如果皇帝不滿太監,想要拿回權力的時候,是輕而易舉的。

    (李輔國劇照)

    三、唐朝太監有個野蠻生長的過程,明朝太監沒有野蠻生長。

    唐朝太監之所以能夠野蠻生長,是因為出現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在唐肅宗李亨奪權的過程中,太監李輔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事實上,李亨是個很懦弱的人,他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李輔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也就是說,李亨是李輔國立起來的,沒有李輔國,就沒有唐肅宗。

    李輔國開了一個頭以後,後世的太監,也像李輔國一樣,不斷地廢立皇帝。當他們在廢立皇帝的過程中,他們就具有了巨大的權力。皇帝都是他們立起來的,皇帝當然得聽他們的了。

    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唐朝的太監幾乎實現了一種不受控制的野蠻生長,有了這種野蠻生長,他們啥事都敢幹了。如果允許太監當皇帝的話,他們甚至也可以自己當皇帝了。

    明朝也經歷了土木堡事變這樣的轉變。但是土木堡事變之後,大家反而把罪過都推到太監頭上,當場就把太監王振打死了。此後他們的勢力自然不可能做大,因此做事就不可能那樣肆無忌憚了。

    (參考資料:《明史》《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 6 # 文史文哥

    唐朝的太監是安史之亂之後非常厲害,敢於殺皇帝和廢立皇帝。明朝的太監是在中期,後期開始非常厲害,不過他們也不敢廢立皇帝或者說是殺皇帝。其實這種現象我覺得是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太監的職能不一樣

    唐朝的太監主要是兩個職能,第一個是陪在皇帝身邊負責皇帝的日常生活,比如最有名的是高力士服侍唐玄宗,高力士得到唐玄宗的充分信任,到後面安史之亂的爆發,高力士也沒有和唐玄宗分開,始終陪伴著唐玄宗。第二個是監軍,監督一些將領行軍打仗,這和後面宋朝的職能是一樣的,只不過唐朝的太監非常大膽,監軍監著監著就可以使自己掌兵了。所以後面太監有兵權是唐朝皇帝悲慘命運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太監就很不一樣,他們被皇帝成立了機構,專門負責抓人和保護皇帝。比如臭名昭著的東廠和西廠!這兩個太監機構的能力強大,幫助皇帝做很多皇帝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最有名的當然是魏忠賢。當然也有一些服侍皇帝的太監,並且還有個別奸臣太監,比如說王振,劉瑾。

    太監的目的不一樣

    唐朝太監的目的是為了名利,有些太監為了能夠進凌煙閣,而迫使做很多名利的事情,比如說魚朝恩。還有些太監還為了權力,為了權力敢於廢立皇帝甚至殺皇帝,比如說劉克明。

    明朝的太監也是為了名利,但他們更多的是為了錢財。比如說非常有名的貪官劉瑾,他就是為了錢財大量收刮民脂民膏。

    所以兩個朝代的目的不一樣,導致兩個朝代的太監所幹的事情也就不一樣了。

    兩個時代不一樣或者說皇帝不一樣

    在唐朝的時候,太監專權廢立皇帝是在安史之亂後期,這段時期唐朝已經在走下坡路了,並且後面的皇帝很難有像前期的皇帝一樣勵精圖治,也就李純、李豫等少數幾個皇帝還能夠中興一下,但是大部分的皇帝都是被太監左右的。所以唐朝後期這個時代是非常差的。

    在明朝的時候就註定太監能夠做什麼事情,不能夠做什麼事情。像明成祖朱棣成立東廠,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給太監一個開端,讓他們有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並且就算明朝後期,那幾個皇帝還是牢牢把皇權拿捏在手裡,所以說明朝的時代是皇帝說了算的時代,太監並不能把皇帝架空,更不能說廢立皇帝了。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明史》

  • 7 # 江楓思秦

    一句話的事,唐時,太監的權利並不依附皇帝,那時的太監權利是獨立的,有身份的!而明代,太監只能依附皇帝的權利之下行使權利,沒有皇帝他們的權利自然沒有!所以皇帝在於否關係他們的權利與否!一個是獨立一個是依附,故而差別就大的很!

  • 8 # 祖佬爺

    唐朝太監廢立也不是很好玩的,首先要掌握中央軍,而且中央軍的實力能凌駕藩鎮,不然要玩出事!先不說明朝太監不能掌控全部京營,就算掌控了,京營就是些渣渣。

  • 9 # 神天天無聊

    說是專權

    唐朝的太監權利來自於節度使與外戚

    自然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明朝的太監權利來自於皇帝

    他怎麼可能殺皇帝?

    說白了宦官就是一把刀

    持刀的人不同針對的目標也不同

  • 10 # 逆流的魚L

    雖然看上去明朝的太監很厲害,王振劉瑾魏忠賢一個個權勢滔天,劉瑾是立皇帝,魏忠賢成了九千九百歲,可是他們最後還是被皇帝一句話就送上了西天,可見他們煊赫一時的關鍵就是皇帝皇帝信任他們他們就是二皇帝,皇帝不在信任他們馬上小命就沒了。他們危害的程度遠遠不及他們的前輩唐朝太監。

    首先說明太監其實是宦官中的官職,不是所有宦官都可以被稱為太監。

    唐朝宦官可以說是宦官專權的頂峰,皇帝只不過是他們手中的棋子,隨意廢立甚至於辱罵殺害,這真可以說是主僕顛倒。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如此厲害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就是因為他們手中有了兵權,所以如此肆意妄為。

    唐朝初年並沒有宦官干政的問題,宦官只是宮中的奴僕。

    唐玄宗在位期間宦官人數成倍增長,並且官職越來越高。唐玄宗寵信兩個宦官一個高力士,一個楊思勖,一文一武參與朝政。

    高力士官拜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楊思勖則受封驃騎大將軍兼左驍衛大將軍、虢國公。不過高力士不弄權,對玄宗忠心耿耿,楊思勖低調所以這個時候宦官問題還不嚴重。

    不過安史之亂改變了這一切,唐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輔國的支援下北上當了皇帝,因此對李輔國信任有加,後來李輔國囚禁玄宗,殺死張皇后,嚇死李亨,擁立代宗,甚至於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理。代宗雖然生氣卻無可奈何只能尊他為尚父。後來實在忍不了了派人刺殺了他。

    這個時候的宦官還在可控範圍內,但是唐德宗的一個決定徹底讓宦官脫離了皇帝的掌控。

    唐德宗一開始對宦官沒有好感,一再抑制宦官的權力。不過他最後做出了一個讓後世子孫痛哭的決定,將宦官掌握兵權形成制度。

    德宗時朱泚叛亂。叛軍佔領了長安,德宗倉惶出逃。在逃跑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大臣保護自己身邊只有兩個宦官竇文場和霍仙鳴緊緊跟隨,不離不棄。叛亂平定後,德宗對滿朝文武都不信任,認為宦官才是真心對自己,於是他在神策軍中設立左右護軍中尉,讓竇文場和霍仙鳴兩人充任,共同統領神策軍。從此,由宦官統領神策軍成為朝廷的固定制度,一直到唐朝滅亡都沒有改變。

    正因為兵權在手,宦官們膽子越來越大。德宗死的後,身為太子的順宗因為偏癱,沒有馬上繼位。面對大臣的責問,宦官們居然回答他們還沒決定讓誰當皇帝。

    後來的唐憲宗唐敬宗先後被宦官殺死,唐文宗時不甘心受制家奴決定反抗,但被宦官搶先一步,製造了甘露之變,宦官集團徹底掌握了權力。此後的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等皇帝都是宦官擁立,宦官已經成為唐朝不可或缺的一股政治力量,而皇帝成為了傀儡。

    唐昭宗時,宦官劉季述囚禁昭宗,指著鼻子大罵皇帝然後廢掉皇帝。

    唐朝宦官最後被篡奪唐朝天下的朱溫所滅,從而結束了一百多面的宦官轉權時代。

  • 11 # 桂林米粉小王子

    明朝哪有什麼專權的太監?都是被皇帝推出來制衡文官集團的!當這些太監惹眾怒到不可收拾的時候,皇帝就殺了他們平息眾怒!

  • 12 # 史前巨鱷愛歷史

    唐朝的太監掌握了當時的神策軍軍權,可以在緊急時候調動軍隊,明朝的太監手中只有一些特務,所以在唐朝,皇帝要殺太監需要費一些周折,明朝只需要二指寬的條子就行了。但並不意味著唐朝的太監就牛逼到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地步。

    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後,帝國政壇上除了皇帝以外,主要有三股勢力,分別是宦官、朝臣、藩鎮,這三股勢力互相制衡,在黃巢之亂以前基本趨於平衡和穩定。其中宦官之所以能夠專橫跋扈,主要依仗的還是皇帝的信任和手中的軍權。但是神策軍的軍權一般並不集中在一個宦官手裡,所以宦官內部也是在互相制衡,這就能夠防止某個宦官尾大不掉,威脅皇權。一般情況下,如果某個宦官頭目過於囂張,皇帝會提拔別的宦官將其取而代之。但是這需要一個前提,就是皇帝的個人水平不能太低,性格不能太懦弱。

    唐文宗時期最牛逼的太監不是仇士良,而是王守澄。為了搞掉王守澄,文宗在朝臣的謀劃下,將王守澄明升暗降,使其失去了軍權,同時提攜仇士良,培養王守澄的對手,然後派人給王守澄送去毒酒,將其誅殺。

    王守澄死後,唐文宗身邊的大臣為了將宦官一網打盡,策劃了“甘露之變”,最後失敗,使得仇士良以此為藉口大肆屠殺大臣,挾持天子,很多人因此以為唐朝太監跋扈到無人制衡的地步,其實不是。如果唐文宗性格不那麼懦弱,仇士良依然在劫難逃。文宗死後,宦官擁立唐武宗即位。唐武宗性格強勢,仇士良擔心自己被天子找個理由誅殺,於是主動退休,方才得了善終。

    所以唐朝的太監只要遇到性格強勢的天子,依然還是家奴而已。

  • 13 # 潛伏敵營川建國

    來自軍權大小問題,中國古代任何廢立皇帝大多在於皇帝手中是否有兵權,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篤信槍桿子出政權,歷代政變奪權必須要獲得兵權,太監要麼掌握天下兵馬要麼掌握宮廷禁衛軍,這也是歷代皇帝重抓的地方,即使皇帝對天下控制較弱時,太監廢立皇帝需要獲得各地有軍權諸侯的默許,否則容易釀成十八里諸侯討逆的現象,自安史之亂後,皇帝不信任節度使給予太監過多權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已經越來越不受中央控制,使得皇帝實際兵權開始只限於宮廷禁衛軍了,但禁衛軍的控制權在太監手裡,使得皇帝的廢立更加容易。

    明朝皇帝對太監的權力僅限於批紅,並沒有軍隊的控制權,明朝太監權力實際非常小,一般感覺魏忠賢之流權力實際是皇帝的默許,可以這麼講明朝太監一定程度是為皇帝唄黑鍋的,大明270多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太監對皇權又威脅。

  • 14 # 木木02061028

    這是制度所決定的,最關鍵的是唐代實施軍事番鎮,節度使,制度。軍隊基本掌握在地方手裡,不參與朝廷是非,太監專權後,只要朝廷宰相能力太弱,基本就沒有話語權了,太監廢立皇帝,就出現了。但明朝,朱元璋開始,就加強皇權,軍隊歸中央直接管轄,隸屬兵部,而兵部直接歸皇帝管轄,雖說有內閣制度,但內閣基本處理政務,軍事裁決權基本在黃帝手裡。另外,明朝太監專權基本都是皇帝的親信,或者和皇帝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依靠皇帝而生,假如皇帝死了,這一屆太監就會被下一屆太監所代替。明朝還有錦衣衛,都是直屬皇帝管轄,對太監也是制衡,雖說太監管轄的東廠很殘暴,充其量也就是和狗腿子罷了,錦衣衛才是真正的軍隊!所以軍權一直在皇帝手裡,從沒有失去過。

  • 15 # 清水空流

    太監,是華夏封建時代依附在皇帝身上的毒瘤和惡瘡。在華夏三次太監專權時代,分別是東漢,唐代中晚期,明代。但最猖獗的就是唐代,漢明兩代的太監必須依附皇權,換句話說必須依靠皇帝才能發揮作用狐假虎威,沒有皇帝就是一個家奴。明代的劉瑾權傾一時。明武宗一道聖旨立即被千刀萬剮。可見明代雖然太監專權。但皇帝始終掌控一切。

    明代的太監必須依靠皇帝,皇帝在內閣,司禮監二者之間居中掌控。讓二者相互監督,甚至相互爭鬥。皇帝作為裁判者來決定一切。明代的皇帝對於給予太監專權放的下去,收的回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內閣始終聽從於皇帝,地方官員也服從於朝廷。軍權也始終是皇帝掌握。明代沒有藩鎮割據。國家政令暢通。太監也只有依靠皇帝,才能有權力。離開皇帝的授權,就是家奴。

    而唐代的太監猖獗的詭異之處在於居然達到害死皇帝,廢立太子的地步。皇帝如提線木偶。實在是駭人聽聞。"真是翻身農奴把歌唱"而唐代的太監之所以如此強大,恰恰是唐代皇帝自己造成的。

    字安史之亂以後,唐代中央政府逐步衰落,地方藩鎮割據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皇帝對於朝中實力派和割據將領是深惡痛絕。根本就不信任。而皇帝卻又無人可用。現實情況逼迫皇帝也只有信任和重用太監。明知是飲鴆止渴也得喝。唐代中晚期明君不多,徹底將權力交給太監。到後來甚至將京師長安的軍權神策軍都有太監掌控,這樣一來,皇帝就成為沒牙的老虎,也就失去了對太監的掌控,而這時間的太監也異常"團結"仇世良,李輔國,魚朝恩,王守澄,都是權傾一時,就連郭子儀都得退避三舍。這一代代的太監也始終牢記前輩教導,掌控神策軍不容他人染指,尤其是甘露之變以後。皇帝也就徹底淪為木偶。宰相也不過是畫押而已,唐代正式進入太監時代。

    唐代的皇帝也想擺脫太監的掌控,但又出於對朝臣的不信任,在太監和朝臣之間搖擺不定。尋找平衡。喪失了機會,尤其是甘露之變以後,皇帝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了。而朝臣和地方實力派也分別和太監相互勾結架空皇帝。幾經折騰,大唐也就在藩鎮割據和太監專權中走向死亡了。

  • 16 # 青言論史

    這就要從兩朝宦官是如何得勢講起了。

    唐代的宦官勢力抬頭,大抵是安史之亂以後的事。之前的高力士雖然也是一朝權宦,但卻相當地恭謹,因此不存在什麼廢立的問題。安史之亂爆發後,情況就變了。

    隨著藩鎮勢力的抬頭,帝國的軍隊能被中央直接掌控的實在少得可憐,朝廷不得不將可控制的神策軍的指揮權交給宦官,以期待其能制衡地方藩鎮的勢力。從李輔國到魚朝恩再到仇士良,這些權宦無不手握禁軍,因此權勢極盛。

    唐代天子是傻嗎?為什麼要把禁軍的權力交給這些宦官?並不是因為他們傻,而是在和那些虎視眈眈的藩鎮比起來,宦官是一支相對聽話而順手的力量。他們沒有家庭,也就沒有牽掛,有許多甚至看著皇帝長大。因此把兵權交給這些家奴手裡,他們放心的多。

    唐德宗也曾想過把禁軍指揮權交給文官,結果禁軍搞得比宦官當政還慘,以至於涇師之變爆發時,神策軍居然毫無還擊之力。當他被迫逃亡時,又是隻有宦官帶著人給他雪中送炭。從此以後,宦官在帝國的權力天平的位置就不可動搖了。

    正是因為宦官在國家政治中扮演著保衛皇帝+對抗藩鎮的角色,這才讓那些權宦們感受到了無比的重要性。其實從內涵來看,唐代的宦官也都是皇帝的家奴。之所以他們頻繁參與廢立,更像是家裡的僕人幫著主子鬧分家爭遺產而已。

    而明朝則不一樣。朱元璋就曾明確表示太監一律不得干政,朱棣、朱高熾等人也基本執行了這一路線。但到了“蟋蟀皇帝”朱瞻基這裡,問題不簡單了。

    因為廢除了丞相,所以明初皇帝的擔子特別重;因為皇帝累,所以要找人幫忙幹活;朱元璋和朱棣找的人叫內閣學士,朱瞻基為了多找幾個人一起幹活,也順便制衡一下權力越來越大的內閣,便找了太監來幫他幹活。

    這樣一來,就很清楚了:明代的宦官專權,是為了對抗文官集團才出現的。由於其使命是對抗文官,因此明代太監對軍權的把控雖然很大,但還是不如唐代太監。手裡沒有槍桿子,說話就不那麼硬了。

    更何況,如果皇帝的權術夠多,甚至可以刨開太監自己單挑文官。比如說著名的道士皇帝嘉靖,四十五年間宦官勢力被壓制得極死,文官們照樣被他收拾的服服貼貼。

    即使是九千九百歲爺爺魏忠賢,他的權力也是木匠皇帝給他的。當楊漣的彈劾書呈到御前,他也得嚇得心驚肉跳。因為皇帝一句話,他的狗命也就沒了。甚至到了崇禎扳倒他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也不是京軍生變的問題,只用了幾招就讓他斃命了。

    因此,唐朝之所以宦官可以行廢立之事,說到底是因為皇帝賦予他們的權力更多,對他們的期待更多,才讓他們有底氣做出格的事;而在明代,太監則只是去和文官狗咬狗的工具而已,其能量自然遠遜於李輔國等人。

  • 17 # 南北鎮撫司

    這得看看兩朝閹豎的屬性差別。

    1.明朝的宦官集團崛起於永樂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前由於勳戚集團和文管集團的平衡,雖然產生了王振這樣的權閹,但是也就只能蠱惑小皇帝,並不能與手握兵權和行政權的兩大集團抗衡。

    由於土木堡之變的巨大變故,導致洪武以來的勳戚集團遭到毀滅性打擊,一下子朝廷之上文管集團一黨獨大沒有了制衡。正統、景泰、天順年間的混亂讓文官集團獨大到可以左右皇帝人選和太子廢立,弊端顯露無疑,這就是英宗不得不在復辟後殺掉于謙的原因。之後憲宗透過設立內行廠重新扶持了宦官集團用於制約文官集團。從此宦官這一群體進入了明廷的中樞填補了明初以來勳戚集團留下的空缺,以皇帝內廷代言人的身份進入決策中心,牽制外朝文官。一度大有凌駕於文官內閣的趨勢。

    但是,明朝的宦官集團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掌握軍權,東廠,錦衣衛等等都只是執法隊伍和情報蒐集隊伍,不具備野戰能力。同時,宦官集團的合法性直接來源於皇帝本尊的賦予。一旦皇帝厭惡了某一屆司禮監團隊,則立刻就能徹底清除。在這樣一個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互相平衡,皇帝居於仲裁地位,有最終解釋權和裁定權。所以無論如何,宦官翻不了天,看看汪直、劉瑾、馮寶、魏忠賢等故事就知道了。

    1.再看唐朝,自涇原兵變之後,因為感受到朝臣集團的無能與宦官集團拼死反抗保護德宗的巨大反差,愚蠢的德宗不再相信文官武將,轉而任用家奴內官來執掌禁軍和神策軍,開啟了宦官干政的先例。神策軍和禁軍可非同小可,那是皇帝的看家部隊,可以說誰掌握了這兩支部隊,那就等於控制了皇權。

    皇帝身邊的近臣內官,全副武裝的宦官,並且是統領皇帝御林軍的宦官,控制皇帝並牢牢掌握兵權的宦官。。。

    這有多麼恐怖啊?

    可以滿世界追殺宰相官員(武元衡,裴度);可以囚禁皇帝(文宗);可以行廢(順宗,昭宗)立(除了德宗、順宗,後期皇帝基本都靠宦官擁立)皇帝之事;可以當皇帝面殺皇后(肅宗);可以讓皇帝幹什麼,皇帝卻不敢不聽(文宗)。甚至可以關燈殺了皇帝(憲宗,敬宗)。。。

    如果明朝的宦官看到唐朝的宦官一定羨慕的流口水,而唐朝宦官看到明朝宦官必然嘲笑諷刺加挖苦,太遜了。

    這就是明朝,唐朝兩代宦官的差距。

  • 18 # 代收代辦金鄉大蒜

    有史以來太監權利最大的朝代就是唐朝,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唐朝的太監掌握了軍權,槍桿子中出政權,所以可以廢立皇帝

  • 19 # 旅行青年說

    唐朝太監掌握禁軍,皇帝都惹不起,惹了命就沒了。太監敢跟皇后通姦(劉克明)。敢刺殺皇帝唐憲宗的陳弘志。

    明朝太監就差點了,最多就是貪汙受賄而已,而且還得是皇帝寵幸,哪天換了新皇帝,或者皇帝翻臉,那就說死就得死。比如劉瑾,魏忠賢

  • 20 # 烈火長陽

    唐朝,主要是中晚唐,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權勢最大的時期。中晚唐耀武揚威、可以隨意廢立皇帝的大宦官勢力,似乎跟我們印象中唐朝前半期三省六部制下井然有序的政治結構完全不同。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前後如此大的反差?唐朝宦官為什麼能這麼牛呢?

    在唐朝前期,宦官權力確實不大,供職的內侍省只是負責宮內事務的,宦官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因為社會的日益變化,精密穩固的三省體制逐漸解體,到玄宗時期,出現了高力士、楊思勖這樣權勢不小的大宦官,然而他們得寵一方面是因為玄宗的信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個人才幹突出,不是什麼奸人,皇帝想收回他們的權力也很容易。此時,宦官還不算真正成為朝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安史之亂徹底打破了唐朝之前的政治結構,在平叛的複雜過程中,有擁立之功的宦官李輔國出現了,不僅飛揚跋扈,而且這位兄弟一做就做到中書令,成了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宦官宰相。自此,宦官正式登上了歷史權力核心舞臺。唐德宗時期的奉天之難後。得出兩條結論:

    文官靠不住,危急時刻會投奔亂軍朔方軍也靠不住,安史之亂中的平叛力量竟然也變成了反賊

    唐德宗痛定思痛,決定加強神策軍軍力,當時文官靠不住,外藩中反賊遍佈,環視周圍身邊可靠之人只有家奴宦官。由此開啟神策軍的領導權握在宦官手中,這樣就使得神策軍與宦官集團發生了極其密切的聯絡。宦官集團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握神策軍兵權,以神策軍為工具控制皇權。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兒外,沒有更多的權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為朱家子孫們爭來的天下,染著斑斑血跡。臥榻旁豈容他人酣睡,顯然不僅是一個趙匡胤的隱憂,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功臣、大將們兔死狗烹,權力禁臠,又豈容宦官染指?他親眼目睹過元末宦官的危害,下決心從根本上剷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這名太監逐出皇宮,遣送回原籍,原因是這名太監“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鑄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這時候,宦官的權力跌入了歷史的低谷,不僅不允許干預朝政,更不能與官吏串通一氣,甚至連給自己置產業的權力也沒有。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內臣不得干預政事”被悄悄地改為不得擅自作主。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權,是因為在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中,尚為燕王的朱棣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動向,此後又在圍攻南京時,與宮內的宦官裡應外合取得了勝利,登上了皇帝寶座。因此,朱棣上臺後,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兒”等,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得非常勇猛,率軍與南兵對沖,為朱棣在戰場上立了功。

    於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問鼎權力巔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後派李興使暹羅(今泰國),鄭和下西洋,侯顯使西域,王安等督軍營,馬靖巡視甘肅。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增設東廠,委任宦官主持,專門偵察刺探臣子民眾情形。這樣,宦官可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以及刺探臣民隱情,大權在握,為後來的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朱棣兒子宣宗朱瞻基採取了一項措施,在宮中設立“內書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宦官學校。宦官學校收取了十歲以下的學生兩三百人,由司禮監秉筆任校長,學長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請翰林院的學士來教導學生。學生所研讀的課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及《四書》、《千家詩》、《神童詩》之類,評定成績的標準是背誦能力和字型的工整度。成績特別低劣和犯規者,由老師登記在成績表上交給秉筆。從設立內書院始,宦官讀書成為定製。這些太監們時間充裕又無青春期煩擾,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關鍵時刻運用籌算智詐,欺君作奸。

    但明朝的宦官沒有兵權,他們只能披紅和蓋印,並不能調動軍隊,尤其是禁軍。這一方面是因為皇帝雖然怠工,但也不傻,兵權都在自己手裡握著,只是讓宦官代自己處理政務;另一方面,明朝的軍隊不是寫個檔案就能調動的,宦官本身不能帶兵,而以皇權調動軍隊是需要非常複雜的程式,程式的執行者是文官集團,而文官集團不可能老老實實聽宦官指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哪個朝代最應該被人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