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意龍飛雨

    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幾乎所有的文章(新聞稿除外)都是作者修為的體現,包括思想境界,文化水平,認識高度,為人處事方式,文筆優劣等等因素,透過文字展露無餘。

  • 2 # 樊噲

    文和人是兩個概念,文章不能代表作者的全部。培根寫了很多雞湯文,看文章他必須高尚,而事實上恰恰相反。宋之問詩寫的好,但是為了搶奪詩句居然活埋自己的外甥!文如其人的觀點就是扯淡,看人不應該片面化。

  • 3 # 博覽武夷山

    作家如果和創作沒有關係的話,那還是作家嗎?這個問題首先問得奇怪了。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這樣的話都是有根據的。從文字來看,可以體現出作者的思想境界,文化修養,自身素質水平等等。

  • 4 # 秦一農夫

    文如其人,是指作家作品的風格,和作家本人的性格特點相似。農夫覺得,這句話是很正確的。

    文如其人這句話,由來已久,它最初出自於宋,蘇軾的《答張文潛書》:"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

    一個作家作品的語言風格,和作家本人的性格特點很相似這一特點,從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能夠得到印證。例如,著名作家陳忠實的性格樸實,忠厚,善良,豪爽,其作品所表現出的也是語言撲素,風趣,亳無華麗之言。讀陳忠實的小說,宛若在聽一個關中老農在給你講故事,使讀者感到真實可信,而深受感動。陳忠實從年輕時起,就非常崇拜作家柳青,柳青在長安縣黃甫村落戶時,離陳忠實的家鄉,西安市郊西蔣村只有幾十里路,除了仰慕,拜訪,更是把柳青的《創業史》當聖經般詠讀,不知翻爛了多少本。所以陳忠實所有小說的語言特點都和柳青的《創業史》,《狠透鐵》等頗為相似。

    另外,賈平凹和沈從文都是文人,性格相似,文風相似。讀賈平凹描寫商州山水,風情的散文,使讀者不由想起沈從文筆下的湘西農村的情景。

    而魯迅和徐志摩,林語堂等,則無論從性格,文風上來說都是截然相反的。魯迅性格直爽,有骨氣,而文章則是犀利,潑辣,象匕首,利劍。蒙著眼晴都是能分辨出來的。

    綜上所述,"文如其人"之說是非常恰當的。

  • 5 # 費玉山

    心有所思付筆端,

    豪情壯志上雲天。

    金戈鐵馬多壯士,

    柔媚淺吟女嬋娟。

  • 6 # 金彬全

    這個問題問的不嚴謹,作家與自己創作的作品肯定有對應關係,而不是真有什麼對應關係,不應該是疑問?

    我們通常喜歡或關注某一文學作品,首先會對作者的一切有個大致瞭解。比如作家的生活背景,生活閱歷,道德品質以及作者本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受其思想的影響,潛移默化的,自覺不自覺的將個人情感,轉移到作品中人物身上。從很大程度上作品的靈魂,中心思想就是作者本人的境界和認知。也形成了作品的定位,決定了作品的傾向性,同時左右了讀者對作品的價值分析和傾向性判斷。

    人如其文。就是作者人品和作品風格的關聯關係,這個話題從古到今一直爭論不休。我的觀點是,作品的風格基本就是作者人格品行的翻版,作者的秉性形成作品的風格,作品與作者二者之間既可以相互關聯又可以互相鑑照。

    歌德就認為“一個作家的風格是他的內心生活的準確標誌。所以一個人如果想寫出明確的風格,他首先就要心裡明白;如果想寫出雄偉的風格,他首先也要有雄偉的人格”。

    一個作者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質、情感氣質、性格愛好、真善美和文學造詣以及表現形式是反映在作品內的主要成分。

    當然,人性是很複雜的,人的思維理念和情感表達是以一種無法言喻的抽象方式存在的,不可否認“人不如文”的情況也很多,因時間關係不在這裡一一陳述了。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日新月異,思想開放,思維敏銳。但欣賞某一文學作品和對這一文學評價中,已經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現代的人已經不會拘泥於用傳統道德的評判標準和倫理標準去審美,而是以學習、娛樂、文藝的心態,去衡量作家的任何一部作品,基本上不注重這部作品是不是“人如其文”還是“人不如文”,對自己脾氣對自己的口味就行。

  • 7 # HYF73

    真的,就是"文如其人"。什麼樣的性格的人,創作出的作品,就有什麼樣的風格。其內函,其深度,也是其思想境界的一種展現。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作品與作家,或作者關係極大。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生活的積澱

    作者或者作家寫東西,一個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礎的是:必須有生活經歷。也就是說,一定要有生活的體驗,經歷了,見識過了,或者參與過某些活動、某些事情。就是不參與,也得知道,也得曉得這些人與事,等等,才可能在作品中高於生活的反映。寫出的東西才令人信服,讓人感覺是這麼回事兒。

    2.心境的透示

    平素間,作者要個什麼,心裡肯定有數,特別是寫東西也不是亂寫一通,平淡無奇地寫,那樣的話就無人看,無賣點。所以,他們在創作時,一定要有個主題,這個主題而且還是有相當思想深度的。這個思想深度,就與作者學識水平、見識見解、分析判斷、寫作能力有重大關係。作者的思想認識到什麼程度,其作品就有什麼深度。

    3.人品的展示

    作者思想境界高,政治素質高,有一定理論水平,個人修為好,他們寫出的作品,就是滿滿的正能量,讓人感覺很好,受大眾歡迎與喜歡。反之,作者素質低下,寫出的東西可能就是負能量、低俗,讓人覺得倒胃口,不原意看下去。即使有人看,也是一時,不能長久,更會被社會淘汰,遲早會出局的。

    總之,"文如其人",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作者與作品的關係。我感覺,題主這觀點很好,道出了事物的本質。

  • 8 # 老邏輯

    “文如其人”,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誅心”論,和社會體制有關。

    行為可以看得見,心裡的想法卻不容易琢磨,尤其是文人。我們的教育裡提倡“文如其人”,就是告訴那些在行為中不容易抓住的所謂文人,要麼修正自己,向主流看齊;要麼真實表達,這樣我也能抓到你。

    當然,在自由表達空間比較寬鬆的社會里,作家也願意真實表達內心。不過,人本來是複雜的,觀念也是在變化的,想法是千絲萬縷的,無法簡單以“文如其人”來對應一個複雜的生命個體。

  • 9 # 川生13

    文如其人確是有道理。因為一篇好的文章或作品都必然透露出作者非常真實的情感在裡面,在文章或作品中讀者也會感受到作者情感和生活態度。

  • 10 # 開心無價寶

    一直來,有一種主張叫“文如其人”,這張主張是對作品和作者的雙重的狹隘認識。從最初對文章的品評過渡到對作者的品讀,再延伸到對作者職業道德要求,再用這個道德要求解讀作品。它是一個迴圈往復式的過程,原點出發又回到原點,給作品打上了等級,給作者帶上了鐐銬。

    人的性格天生的,後天的有意識培養,是對先天性格的或壓抑或張揚。文章是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工具之一。現代社會,用來表情達意的方式更豐富更科技了。無論哪種方式的表情達意,都是人對現實世界的觀照。這種觀照必然打上作者的秉性才情。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文如其人”的說法是對的。也就是說,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有相似度,文章能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場和世界觀。但同時禁錮了或放大了對作品和作者的認知,從而導致從古至今對文人和人文的狹隘處理。

    同時人的性格可以塑造的,可以透過學識修養來完善甚至改變人格。宋朝蘇軾《答張文潛書》:“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為人深”就是一種性格,文如其人是一種作文境界。譬如,他的文章像他的為人一樣質樸、純真,真可謂文如其人。這個“他”有“質樸、純真”性格特點,“他作的文章”有一種人人皆可受用的高境界。當一個人沉浮於社會,他的為人不是他本初的,而是薰染了社會習氣。他不再願意吐露心聲,或者說不願意直接吐露心聲,如果願意借筆發力,這個時候文如其人就變得不可捉摸了。如果其文像其為人一樣不願被人知道,一種隱士心態,輟筆可能成為其人生常態,其文自然不願為人知。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主張君子應該是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偏重其中一方則是不足。蘇軾的說法是對孔子說法的進一步事實論證,用為人和為文的關係來證明。發展到後來,只侷限於為文的問題了,寫文章要“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因此,“文如其人”不能簡單地說是一種對應關係。

    ——2019.12

  • 11 # 又見炊煙777

    我想“文如其人”是完全正確的。作家與他的作品就是這個人的外在表現。

    一,作家寫的作品是他的人生觀的體現。一部作品傾注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善惡美醜都是作者自己的判斷,是作者人生觀的體現。

    二,作家的作品是他對現實的反映。作者怎麼看待這個世界,他就會在作品中有表現,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的作品,肯定是積極向上的。

    三,作家的作品是作者人生閱歷的體現。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那麼作品中就能有作者對於生活閱歷的體現。就可能把經歷的事情在作品中寫出來。

    總之,“文如其人”就是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對生活的感悟,

    以及作者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 12 # 月湖墨客

    文學作品首先反映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反映作家的審美情趣及其人生閱歷;同時也或多或少的體現作家的個性特徵和為人處世的風格。因此,真誠的文學作品與作家的品質應該具有一致性,即通常所說的“文如其人”。

  • 13 # 狐說競彩

    “以行為特徵可推斷性格及思維特徵,以性格及思維特徵可推斷行為特徵”,這是本人自己總結的看人經驗,還比較準。原創作品,會自帶創作者個人行為屬性特徵,此行為屬性特徵同時也會折射出創作者性格及思維特徵(品格方面太重,不敢輕言),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文如其人”。

  • 14 # 風雨生月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畫如其人。

    思如泉湧當揮毫,隨性而為始得真。

    寫字繪畫撰文都會隨當下的心情和心境的變化而稍微不同。

    每一位寫作者都有自己的文風,文章詩詞合乎作者的性格,亦貼近作者當時的心情和境況。

    李白的詩詞如其人,放蕩不羈,似凡似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即使不得志仍然不移不羈性情: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蘇軾的豪放坦蕩,辛棄疾的奔放豪邁。

    清新脫俗的文字後面也是一位清新脫俗的才子佳人,委婉爾雅的你也不會喜歡粗獷狂野的文風。

    小說,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有作者的幻想和自己的經歷,故事情節背後都暗藏作者內心最期盼的生活和愛情。

    文如其人,文字是另一種自我表達的形式,把自己的內心透過文字表達出來,把不能述說他人的話語說給文字聽。當下的文字就是作者放下性情、心境、狀況的體現。

    融入感情的文字將會擁有靈魂,有靈魂的文字才會讓閱讀他的人產生共鳴,沒有靈魂的文字只會泯滅在文海中。

  • 15 # 歐陽言輕

    文如其人,是指文章所展現出的思想境界,文化格調都與作者的道德素質和認知水平息息相關。正所謂胸懷決定視野,為什麼毛澤東的詩詞大氣磅礴,與他的博大胸襟是分不開的。

  • 16 # 馬火蟻

    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文如其人”這句話也不是絕對的,它只是相對而言的現象。

    “文如其人”是說文與人密切相關,不拘一格的文人寫出來的作品總是豪放曠達的居多;多愁善感的文人寫出來的作品總是悽風苦雨的居多;超然物外的文人寫出來的總是心如止水的居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家的生存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理念和情感氣質等不同,但不論如何,文總是能夠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人的性格特點。

    “文如其人”的觀點是由來已久的。周文王的《周易.彖象》認為:詩文如其人;楊雄的《法言.問神》:言,為心聲;書,為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劉熙的《詩概》:詩品出於人品。

    李白一生雲遊四方,清高孤傲,放蕩不羈。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文人總有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但李白仕途不順,他生性就註定會徘徊在選擇出世和入世之間,從他詩文中流露出的渴望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或者是人生如夢,及時行樂思想,正是他為人性格特徵的真實寫照。

    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早期生活富足優裕,出嫁後與趙明誠生活更是美滿快樂,所以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金兵入據中原時,丈夫離去,境遇孤苦,在後期所作詞便多是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文如其人“是蘇軾提出的,但他說的是其弟文如其人,並不能以偏概全。蘇軾評價黃庭堅時就說他思想觀點和他為人,與其書法不符,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孔子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所以“文如其人”的說法是片面的,我們不能一味的以文觀人,因為文與人並無一定的紐帶,這就像生活,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現象,也有言行不符、文不符人的情況。

  • 17 # 元元的天下

    "字如其人"或"文如其人",說得是作者與其作品之間有相互對應關係,這是真的嗎?

    首先要說,若作家並不與完全其作品間的人物相對應。比如曹雪芹並不是《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鶯鶯燕燕眾芳傾心的怡紅公子,文弱書生模樣,雖憐惜讚美女性,但長得北方黝黑大漢一個。

    賈平凹的《廢都》餘波尚存,但他並不是讀者猜想的莊之蝶一般頹廢,墮落後文人。武俠小說家們更不是武藝超群的劍客豪俠。

    但是作家寫文的時候,一定有他的喜惡,傾注到了人物形象之中,也將自己的性格價值觀,不著痕跡地融入文字當中,具有個人的氣息。

    比如當下正火的網劇《慶餘年》,原著作者將自己的筆名貓膩,書中人物範建、範閒、慶王連名字都沒有,可以猜想他是個隨性之人吧。

    從古代詩人來看,更詩如其人。江湖上放縱不羈愛自由的李白,書生仗劍走天涯,醉臥美人懷,浪漫灑脫的文風,其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正是千金換酒也堪豪的詩仙氣概。

    而居草堂的杜甫雖也有"筆墨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豪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語,終是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疾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鬱詩聖基調。

    《紅樓夢》裡林黛玉自然常悲"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薛寶釵才有"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之句。

    納蘭容若用情至深,方有"人生只若如初見"之嘆,至於元稹口口聲聲"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卻是個"取次花叢懶回顧"的主,比不上"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杜枚實話實說來得可愛了。

    作家除了真實的體驗和經歷之外,也從個人的角度上感受生活,以及社會上的各種人物事件,然後把自己對生活的獨特體驗,對藝術形象的創作理想訴諸文字。作家的不同,作品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正如陳忠實所言:作家傾其一生的創作探索,其實說白了,就是"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

    作家本人的文化素養和想象力,正如演員的氣質和摹仿能力,決定了他們在塑造不同人物時成功與否。一個外表喜感的大胖子,要演好一悲傷細膩的書生形象,的確挑戰世人的接受能力。如同敏感細膩的柳永,一輩子也寫不出蘇東坡"大江東去"氣勢的豪放之詞來。

    當然凡事並不絕對,優秀的作家畢生都在挑戰越越自我,早期和晚期的作品風格會有很大的不同,並不只是風格的日臻成熟那麼簡單。突破會有,但終歸只是發掘了本人身體裡不被重視顯現的隱藏人格。

    作為婉約派詞人的李易安,其詞風清麗婉約,曾給人"和羞走,倚南門,卻把青梅嗅“小女生形象,但她也寫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英氣沖天的巾幗之句,世人似乎很難將兩者的形象融合起來,可是如果將她嗜酒豪醉的習性相聯絡,又一點都不唐突了。

    最後舉一個文如其人的張愛玲來為證,她生性涼薄,在她的作品中,對愛情有清醒的認識,又有"人生如華麗的睡袍,上面爬滿了蝨子”的糾結,除了《傾城之戀》,似乎勉強的大團圓結局,幾乎都是不好的結局。

    "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套用張愛玲這句經典的話,

    "如果你認識真實的我,那麼你就會理解作品中的我。"也許就是文如其人最通俗的註解吧。

  • 18 # 無歷史不詩詞

    我認為是有對應關係的。舉兩個例子來解釋下“文如其人”——

    01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生長在濟南趵突泉旁,那裡自古泉流滿地、風景如畫、人文薈萃。女詞人的靈性不但來自天賦,也來自地賦。

    她又幸運地生在北宋,比理學家朱熹年長46歲,那個時代的女性還沒有太被壓抑。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不但給她豐富的文化薰陶,還為她營造了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

    所以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表達的都是少女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憧憬,很是開放。她可以“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絲毫不擔心父母責怪;未來丈夫到家裡做客,她“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絲毫不扭捏造作;她甚至寫出“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這樣大膽的詞句,被時人評價為“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

    一場“靖康之難”,使她的命運發生急劇變化,國破、家亡、夫死,用半生心血收集的文物也被燒、被盜、被搶。後來的再婚又離異,期間還有家庭暴力的滋擾,這一切弄得她聲名狼藉、疲不可支。

    所以她後期的作品,再沒有早年的歡快,而是滲透了化不開、抹不去的仇怨:“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文學創作的基調,因作者的經歷而改變,這不就是“文如其人”嘛!

    02

    息夫人的故事,經常被唐代詩人提及:據記載,楚王為了擄走息媯而滅了息國,息媯入楚宮後,生了兩個孩子,卻始終不說話。對於這樣一個女子,詩人們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

    杜牧說:“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題桃花夫人廟》)他借褒揚綠珠墜樓的貞烈,諷刺息夫人面對強權的軟弱,強調她屈從、苟且偷生的一面。

    而王維卻說:“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息夫人》)他強調的是息夫人不跟楚王說話、消極反抗的一面。

    在作這首詩三十年後,王維也落到了息夫人一樣的命運,在國難中做了叛軍俘虜,儘管心懷舊恩,卻也抱著矛盾悲苦的心情苟活下來。可見他早年在詩裡同情息夫人並不是偶然,他的人生選擇亦是如此,可以為了生存而忍辱負重。

    文學創作的觀點,體現著作者的人生觀,這不就是“文如其人”嘛!

    總結

    文學創作是個體的創作,作品貴在個性,而這作品的個性,很大程度上就來自於作者的性情、經歷、學識。

    孟子甚至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著重強調了“知人”對欣賞文學作品的重要性。

  • 19 # 趙伯文41762883

    我認為,我們祖先是非常偉大的,他們創造了文字,並賦予了詳解細釋,彷彿是一個個鮮活的細胞,生生不息。傳承著民族,傳承著文明,傳承著知識,傳承著歷史。

    而任何作品都是由許許多多像細胞一樣的文字組成的,所以它們是有生命的。

    作家好比母親,文筆如同臍帶,胎兒就是作品,作家母親透過文筆臍帶,用自己的心血孕育出胎兒作品。於是作家與作品有了骨肉相連、有了血緣關係、乃至DNA的契合度都高度的相似。

    於是“文如其人”就不言而喻了,於是作家與創作真有這樣的對應關係就不難理解了,於是我將其歸納了幾點明義。

    創作靈感的唯一性

    我認為,任何一次創作或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來源於靈感,來源於衝動,來源於責任或來源於使命。而靈感是真實存在的,是不可或缺的,又如同中醫經絡似的看不見摸不著。而每一個作家的靈感也絕不相同,如同人做夢一樣,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夢境。由此也證明了創作靈感的唯一性。也正是這種創作靈感的唯一性,形成了作家獨自的創作理念和觀點,作品自然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想不“文如其人”都很難。

    創作文筆的習慣性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作家的創作文筆也不例外。舉點兒畫家的例子,如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黃胄的毛驢,王雪濤的花,這就是畫家的創作習慣,使我們一看到馬蝦驢花的畫,馬上聯想四大畫家,這就是“畫知其人”的事理吧。

    作家也是同樣,在題材上,有的多寫鄉村,有的偏寫武俠,有的愛寫傳統,有的常寫現實。在體裁上,有的側重散文,有的著重小說,有的注重劇本,有的專注詩歌。在文筆上,有的寫的美麗,有的寫的彪悍,有的寫的直白,有的寫的委婉。在字詞上更能直接看出作家的文筆習慣。

    所以無論是習慣成自然也好,還是自然成習慣也罷,就如“鄉音無改鬢毛衰”似的,每個作家的文筆習慣已經約定俗成了,“文如其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創作作品的目的性

    世間萬物做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性的,無論是善還是惡,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我想作家的創作也是有目的性的。是抒情?是敘事?是謳歌?是諷刺?等等。言由心生,文表己意,就是這個道理。自然而然創作就揉進了自己的情感,作品就帶進了自己的血統,孰言不“文如其人”?

    作家的脾氣秉性

    人都是有性格的,作家也不例外,但作家的性格往往顯現在創作的作品當中。我揣摩,看作品直截了當者,就知作家是個豪爽之人;看作品拐彎抹角者,就知作家是個謹慎之人;看作品恢宏磅礴者,就知作家是個魁首之人;看作品清秀佳美者,就知作者是個巾幗之人。等等,這些也算是“文如其人”吧。

    以上論述,只為說明和證實“文如其人”及其存在的對應關係,僅此而已,純屬己見。

  • 20 # 泉尚人家

    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現也指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場和世界觀。是的,我也是這樣理解的。你讀一篇文章、看一幅圖畫作品,可以看出出自誰手。蘇軾在《答張文潛書》寫到“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清惲敬《靖節集書後二》評陶淵明詩,其詩清微通徹,雄厲奮發,如其人,如其人焉。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說:狷急之人作風,不能盡變為澄澹,豪邁之人筆性,不能盡變為嚴謹,等等。可見,自古自今一直有文如其人的這種說法。一個人的所成長的環境、接受的教育等對其影響會自然而然的對外流露。

    正如柯蒂斯導演的電影《卡薩布蘭卡》有句經典臺詞: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會不僅注重個人外在,更重要的是注重內外兼修。透過閱讀提升自己眼界,延伸生命寬度,提高生命質量上下功夫。所有現在有很多人會不斷地提高自我,以在“文”中有更好地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家衛有哪些經典電影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