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名人物

    劉禪是蜀漢時期的君主,他從小就過得跟艱險,幸虧被父親重用的大將給救了幾次。等到建立國家的時候他就是國家的二把手了,他在位時重用之人為諸葛孔明。但是在後期的時候曾經重用了那些小人。

    後來國家也因為這件事情衰落了,他這個人雖然有時候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的歷害,但是其實他也是有優點的,每個人都是有優點同時也有缺點。從某些方面來說,其實他是個很有智慧的人,這事從何說起?

    畢竟在他接手這個江山的時候,這個江山也並不是那麼完好的。那時候如果從外部的條件來說的話,魏當時一直都很想要給他們沉重的打擊。而他們曾經的朋友也就是東吳那些人又已經變成了他們的敵人。

    而如果從內部來說的話,他們那些很厲害的將士幾乎已經都沒有了。又有很多人叛變,所以整個局勢都不是那麼好的。這樣的局勢即便是其父來收拾那也可能要花費一番心思了,如果是他的話就更困難了。

    那時候他不過是十七歲而已,在他繼位以後不過幾年的時間裡國家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那時候的農業發展是很不錯的,同時軍事方面也有了一些提高。更讓人驚訝的就是他的外交成就,有很多的國家都來幫助他。

    國家似乎有一種興盛的氣息,其次,他這個人也是一個很有胸懷的人。諸葛孔明死了以後曾經有個人上書給他。其中內容大約就是諸葛的權利太大了,如今發生這樣的事情是正好的。認為他不該對之太過優待。

    並且當時有很多人都是認同這種說法的。然而,他自己並沒有同意這些人的看法。他始終堅持了這樣的主意,為之大辦葬禮。而且之前諸葛提出的那些有效的措施也都還是在堅持實行下去的。

    而且諸葛推薦的人們他也還是一樣的重用。事情都和以前一樣沒有什麼改變,他明白,諸葛這個人是是個厲害的人物。而且對百姓有很大的恩情,所以他是不能夠這樣對他的。所以最後他選擇了將那個提出這個意見的大臣給殺了,但是他也是很有原則的,有些大臣提出要為諸葛提出要建廟也被他拒絕了

  • 2 # 聊哥說歷史

    蜀漢後主劉禪繼承皇位後,國事上完全依賴諸葛亮,世人對他的評價是“扶不起來的阿斗”,但是實際上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蜀漢的國力,他知道如何求得生存,不免說或者這就是大智慧,劉嬋之所以把政務都託付給諸葛亮,看起來是懶政。但是劉嬋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諸葛亮比起來差距太大,與其諸葛亮事事需要和他商議,如果放手讓諸葛亮全權做主,反而可以讓諸葛亮全身心管理朝務,不需要浪費時間來和自己商量,因為劉嬋知道諸葛亮的忠臣,這點他比劉備更加信任諸葛亮。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在沒有諸葛亮的輔助下,依然統治了蜀漢三十年。如果他真如世人所評價的那樣昏庸,那蜀漢不可能還在這亂世中能堅持三十年。失去諸葛亮的蜀漢,劉嬋依然能做到平衡眾臣之間的勢利,依然能讓百官臣服,蜀漢最後滅亡也不是因為臣子叛亂。

    其實蜀漢最後投降,即使皇帝不是劉嬋,也終究會走到這一步。因為三國之中,魏國最強大,東吳次之,而蜀漢是最弱的,蜀漢原來和吳聯合抵抗魏國才保證了三國存在,但是關羽已經破壞了聯吳抗曹的計劃,單靠蜀漢自己的國力,被魏國取締是遲早的事,“扶不起來的阿斗”讓劉禪成了昏庸之君的代名詞。但是這個評價是自於諸葛亮和他自己的結局。而當我們再回頭細品三國曆史,在哪個戰亂紛紛的時代,劉嬋的種種行為或許只是順應天命。

  • 3 # LNSC路亞

    我們其實遠遠低估了劉禪

    計謀永遠都是令大家非常佩服的一個特性,現在的時代很多人都體會不到這個特點,因為現在不僅是一個和平時代,更沒有那麼多的戰事需要有人來出這些計謀,所以很多人對於這個概念一直比較模糊。而有些人想要去探究這個詞之後的深意,就要去研讀一些歷史了。在我們國家這麼長時間的歷史發展程序當中,三國時期,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教科書級別的一個朝代。 在這個時代當中,不管是各個戰爭中積累出來的經驗,還是很多有才能的人所體現出來的特質,都非常值得讓大家學習。尤其是很多有才能的人,能讓我們看到他們身上的那些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劉備,作為當時天下重要勢力之一的一個領袖,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能夠從一個小人物拉起自己的隊伍,這絕對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夠達到這樣的的境界的。 雖說劉備是漢朝皇族的後裔,祖父在朝廷中也曾有所作為,但是由於他父親早早去世,所以和母親獨自生活的他就一場艱苦了。十五歲的時候,劉備外出求學,同行的還有他的好友公孫瓚。而這時,他自身的才能也稍稍顯現了出來。後來他就開始進入了官場,結識了好兄弟關羽和張飛,但是三人得罪了一個官員,於是棄官逃亡,而後投奔了公孫瓚。 要說劉備後來能夠那麼大的勢力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本人有一個特點,這也可以說是成就他一生的一個重要點,就是得人心。不管是他的部下,還是他的百姓,都能夠被他的魅力所折服,這就是劉備的本事。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再加上他的軍事才能,才會有像陶謙一樣看重他的人,他在後來也能夠和曹操一起共謀事。 當初劉備可還被曹操封過將軍,在兵敗的時候也投奔過曹操,兩人甚至還一起合力打贏過很多場戰鬥。但是隨著合作的時間越來越長,曹操慢慢發現劉備這個人可不簡單,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可以和自己相匹敵的人物。劉備在這個時候也發現,曹操絕對是容不下自己的,所以就慢慢開始反擊曹操。之後也就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歷史了,比如劉備投靠了劉表,博得了諸葛亮的信任並且成功讓他為自己籌謀對抗曹操。 與曹操的戰爭實在是太難打,劉備在這個過程中可吃了不少虧,後來還和孫權一起聯合起來對抗曹操,不過直到臨終前都沒能夠一統天下。他死了,剩下的就是他的兒子了。劉禪,一提起這個人可是典型的不成器,不僅對國家之事一竅不通,還整天飲酒作樂,完全沒有他父親的一點豪情。 但是說到這,一定會有很多朋友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這樣一個“不成器”的君主,他的結局似乎能夠稱得上是最好的,不僅沒有被別人殺害,甚至還能夠非常安逸的老去,直到離世。都說能夠保全自己的人才是最聰明的,那麼,劉禪真的就如同大家所說的那樣不堪嗎?先說說劉禪自幼的經歷,從他剛生下來開始命運就非常艱辛。還不到一歲的時候就開始成為戰場上的一個棋子,劉備當初為了表示對趙雲的擔心,還曾經把他摔倒過地下。 他十四歲的時候,被封為太子,當時的地位已經定下來了,大家對於他的態度自然不敢輕視。而劉備為了好好培育他,還專門請了諸葛亮教導他,還讓他拜了伊籍為師父,專門學習《左傳》。不僅是這些文學,就連同在武功上,劉備也對他非常下心思。要說他笨,學不會這些,我認為是不可能的,因為諸葛亮曾經對他有很高的評價,說他“天資任敏”,能夠被諸葛亮賦予這麼高評價的,可見他並沒有大家說的那樣愚鈍。 當初劉禪因為一句“此地甚樂,不思蜀也”讓大家對他恥笑萬分,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想過,正是因為大家覺得劉禪就是這樣一個沒什麼大志向的人,才會對他放鬆警惕,不把他放在眼裡。最後才能夠在國破家亡之後,作為一個亡國的君主還能夠安然度過餘生,這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其實,諸葛瞻在臨死前說的一句話,也透露出劉禪的智慧:他就是被劉禪用來制衡姜維和黃皓的利器。

  • 4 # 壹零壹肆

    提到劉禪的時候,普遍的評價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是“智量甚大”。就是說劉禪並不是弱智。

    從兩件事可以說明劉禪並不是弱智。

    第一件事:從劉禪執政開始,不再設定丞相,以免自己再大權旁落。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接替諸葛亮“總統國事”。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四月,任命蔣琬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恢復了漢武帝以後的制度。延熙二年(公元239年),任命蔣琬為大司馬。延熙六年(公元243年),任命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也錄尚書事。大司馬蔣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大將軍費禕主管軍事,兼管行政。兩大權臣權力交叉,相互制衡,各有側重。這樣一種高明的政治格局和權力分配,豈是弱智的人想得出的?而且,據《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自攝國事”。如此這般不動聲色地從輔臣手中奪回君權,又豈是弱智的人幹得了的?

    第二件事是: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馬懿軍至遼東,征討公孫淵。這在蜀人看來,無疑又是一次北伐的好機會。然而劉禪給蔣琬的指令,卻很沉著冷靜。據《三國志·蔣琬傳》,劉禪說:遼東三郡發生的反曹事件,就是當年陳勝、吳廣的起義呀!看來上天是要滅亡曹魏了。請愛卿整治行裝,獎率三軍,進駐漢中。等到吳國的軍隊也開始行動,東西兩方相互呼應,魏國內部又出現問題時,就可以發動進攻了。其實就是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動,以免重蹈前人勞而無功的覆轍。

    由此可見,劉禪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差。他之所以顯得很差,是因為他的父輩和對手太強,自己又是一個亡國之君。

    如有不當之處煩請指正。

  • 5 # 會木工的廚子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事實上:“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董事長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擴充套件資料: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進為皇太子。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

  • 6 # 蘇萊曼1224

    我們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主要是說劉備死後,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沒啥主見。其實,劉禪還是有主見的。比如諸葛亮提議北伐,劉禪是反對的。因為當時蜀國的GDP比魏國差遠了,不僅打不過,還勞民傷財。但諸葛亮堅持要打,劉禪也沒辦法。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北伐,可見他也有明白的時候。

    另外,劉禪“樂不思蜀”這件事兒,發生在魏國消滅蜀國之後。當時劉禪投降了魏國,並被安排到魏國首都洛陽居住。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家?劉禪說當然是這裡好,“樂不思蜀”就是諷刺他忘本的。可如果劉禪說想家,他還能活嗎,想家八成想復國嘛。劉禪他爹劉備當年和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不也曾為了保命說自己不是英雄嗎。

    所以,劉禪雖然很無能,但他也是個明白人。

  • 7 # 白雲山水居

    劉禪的能力一直以來都是被大家誤解,其實他的能力還是不差的。

    那為什麼都是這樣的看法呢?

    我們來說一下:

    一,他老爸劉備能力太強,氣場非常強大。在他面前,從來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對於劉禪來說,劉備就是大山,是大靠山也是山大的鴨梨。

    所以不是說他沒有才華,是沒機會展露出他的才華。

    二,諸葛亮太高大了,作為他老爸的老鐵,也是託孤之臣,劉禪稱呼他亞父,就是乾爹。

    同樣在他面前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流露出一點不滿。

    所以他有才華也不敢表露出來,在諸葛孔明面前,他那點智商分分鐘被撲滅。

    三,從趙雲血戰長坂坡救出他,然後被他老爸狠狠扔在地上,以達到籠絡天下人心的目的開始,就從此沒有人把他當回事,也可能大家都以為他被甩成了腦震盪,秒變傻瓜了,哪怕他是劉備的親兒子。其他人都沒有當他為主子,劉備在是劉備,劉備不在就是諸葛亮了。

    你們說他冤不冤啊?

    其實,劉禪在他老爸死後,就知道不可能爭奪天下了,偏安一隅,明哲保身才是長壽之道 。

    他老爸擁有諸葛神算和五虎上將,力量大的時候甚至超過了曹操,可是還是被人滅了,他怎麼能成事呢?所以順勢而為 ,就讓諸葛亮鬧去吧。

    他從來都沒有反對過諸葛亮的意見,作為一國之君,這是不是很反常啊?因為他知道,諸葛亮耗不過他。也許他早就打定主意,諸葛亮一死,他就隨了魏國。

    他的聰明,不是在於沒有繼承他老爸的遺志,而是明知不可為,那就不為。

    結果就是後來他成為了三國後主中壽命最長的一個。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劉禪,一個被史籍和野史、小說嚴重“醜化”了的角色!提起劉禪,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樂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似乎劉禪就是“三國第一廢物”!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劉禪真的那麼不堪嗎?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說一說這個問題。

    降魏

    這是劉禪為後世所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劉禪居然未動一兵一卒便開城投降了……本來只是打算偷襲成都、“圍魏救趙”,幫他人解圍的鄧艾竟兵不血刃地滅掉了三分天下得其一的蜀漢政權。很多人對此大惑不解,蜀漢政權的軍隊並沒有遭到實質性打擊、劉禪有兵可用,為什麼“一槍不放”就投降了?

    看似如此,其實不然。彼時姜維帶出去的主力正與魏軍處於膠著狀態,根本無力回援成都。即便立即撤兵、也很難不被魏軍追擊,想要全身而退、還要成建制抵達成都,難度相當大。再就是其他武裝力量了,留在蜀地的軍隊不是野戰軍,駐守地域相對分散,短期內很難大規模集結。即便草草集結、奔赴成都,原本互不統屬的各地駐軍也很難做到協同一致,到最後只能是各自為政、如同一群烏合之眾……能不去救得了成都先不去說,各地被壓制的原益州土著勢力會不會趁亂生事,恐怕都很難說。

    再就是一些人經常說到的南中蠻兵了。這些蠻兵,說白了並不是像小說裡說的那樣、是什麼有感於諸葛亮的人格魅力而心甘情願效忠蜀漢政權。完全是迫於蜀漢政權的軍事壓力,不得不暫時對其稱臣而已。事實上,蜀地南部的不少駐軍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防範這些蠻兵!一旦這些駐軍回援成都,別說什麼蠻兵幫一把、派兵協助回援成都,不趁火打劫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換言之,彼時的劉禪雖然手裡號稱有兵可用,但實際上短期內真正能夠調動的恐怕也只有成都守軍了。雖然現在我們知道,鄧艾只是帶了少量軍隊、準備襲擾成都。但對於彼時的劉禪而言,魏軍兵臨成都城下,那是來滅國的,又怎麼可能只是小股部隊?劉禪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魚死網破、要麼開城投降,反正皇帝是當不成了……但三國時期不是劉寄奴用棉被悶死司馬德文之後,漢獻帝劉協“禪位”後尚不失“三恪”待遇,更何況劉禪一個格局政權的皇帝?雖然皇帝當不成了,但性命應該是無憂的、富貴多少也還是可以得以保全的。魚死網破,除了拿成都全城官員、百姓的性命換取自己“寧死不屈”的美名,毫無意義!在權衡利弊之後,劉禪選擇了以民為重、選擇了開城投降。從這一點而言,劉禪降魏非但不“可恥”,反倒是保全了成都百姓,相當對得起蜀地父老了……

    樂不思蜀

    所謂“樂不思蜀”也是後世詬病劉禪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個亡國皇帝身處敵國,居然“樂不思蜀”了,豈不是沒心沒肺?其實不然,這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彼時劉禪已經淪為了司馬昭的“階下之囚”,生死只在司馬昭一念之間。司馬昭為何要問劉禪思不思蜀?恐怕不見得是關心吧?這個時候,只要劉禪說錯一句話,他的結局會如何,誰也無法預料!

    這個時候,劉禪的智慧就展現出來了。如果說思蜀,鐵定完蛋了……可如果直接說不思,一聽就是假的!“你還跟我玩這個彎彎繞?”司馬昭同樣不會放過劉禪。於是,劉禪先說了句“此間樂,不思蜀”。之後,司馬昭再問,劉禪又哭天抹淚說了一大通思蜀的理由,表達自己多麼多麼思念故土。司馬昭知道郤正此前曾經見過劉禪,就說道:“這話怎麼聽著像郤正說的?”劉禪隨即回道:“對!就是他讓我這麼說的。”看似劉禪沒心沒肺,實際上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如果堅持不思蜀的調調,顯然司馬昭不會信;如果不賣了郤正,更加會讓司馬昭覺得劉禪心機過重!唯有如此,恰到好處——“我就是個沒心沒肺的傢伙”。而司馬昭也就此認定劉禪沒心沒肺,劉禪也最終得以以安樂縣公之身善終……試想,如果劉禪說錯一句,等待他的將是什麼?不言而喻。吳末帝孫皓怎麼四十出頭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反正本人不信他是正常死亡。

    帝王之術

    很多人提起劉禪,都認為他是靠著諸葛亮“混日子”的。可不要忘了,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還在亂世中當了近三十年的皇帝!靠諸葛亮“混日子”顯然是說不過去的,實際上劉禪從來也沒有真正信任過諸葛亮!劉禪如果真的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視之為“父”,又為何要留下與諸葛亮不對付的李嚴和宦官黃皓?即便在諸葛亮以後勤保障不力為由搞掉李嚴之後,劉禪依然沒有徹底清洗與諸葛亮不對付的益州土著勢力。直到諸葛亮去世,益州土著勢力一直是牽制諸葛亮的重要政治力量!為何?很顯然,劉禪要的就是這個權力平衡。一旦沒有了益州土著勢力,諸葛亮勢必一家獨大,即便他不成為第二個曹孟德,起碼也是霍子孟第二,不是嗎?

    再就是娶小姨子的問題了,在敬哀張皇后去世之後,劉禪續絃娶了自己的小姨子——小張後。為什麼?難道僅僅是“姐夫與小姨子的那些事”嗎?顯然不是!彼時,諸葛亮已故,益州土著勢力抬頭、正在做大,劉禪急需可以制衡益州土著勢力的政治力量。對於姜維這些諸葛亮系的舊臣,劉禪顯然是不放心的。那麼,有誰既可以起到安撫劉備帶進蜀地的舊班底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制衡益州土著勢力的作用?張飛的兒子張紹是最佳選擇!藉助娶小姨子鞏固張氏外戚勢力的地位和權勢並引以為制衡益州土著勢力的外援,這恐怕才是劉禪娶小姨子的真實原因。由此可見,劉禪的帝王之術玩得還是相當爐火純青的!

    除了平衡,劉禪還有懷柔天下的手腕。魏將夏侯霸在魏國政治鬥爭失勢、流亡蜀地,劉禪接見夏侯霸時就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這是你的外甥啊!”言外之意,當年我爹的人殺了你爹純屬各為其主,並非出於敵意,我們終究是一家人。從此,夏侯霸對劉禪死心塌地!這裡有必要說一說,張飛的夫人、劉禪的丈母孃夏侯氏是夏侯霸的堂姐、夏侯淵的侄女,因此劉禪說自己兒子是夏侯霸的外甥沒有問題,堂外甥也是外甥,不是嗎?夏侯淵當初死於蜀將黃忠之手,劉禪短短几個字便化解了一場殺父之仇,將夏侯淵的兒子收入自己麾下,也足見是懷柔天下的手段,絕非“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做到的。

    綜上所述,劉禪這個人雖然稱不上什麼英主、雄主,但也絕不是什麼“扶不起的阿斗”。因為一句“樂不思蜀”,劉禪被後世詬病了上千年!實際上,作為帝王,劉禪無論馭人之術、還是懷柔天下的手腕,玩得都是相當到位的。只可惜,他時運不濟,生在了三分天下的亂世之中,而且是三家之中最弱的一家!如果生在大一統王朝的和平時期,劉禪雖不一定是什麼明君、英主,但也未見得就是一個昏君,做個守成之君還是沒有問題的。

  • 9 # 文殳子

    一、尋求穩定關係

    1. 妥善處理君權、相權關係

    自秦漢設立丞相職位以來,其地位下降,職責分散,甚至已成為高危職位,輕則免職,重則處死。劉禪為君40年,歷任四相,基本能放權處置,沒有過於干涉。223年,劉備去世前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隨後即位,又對諸葛亮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三國志 · 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從之後劉禪的舉動來看,對待諸葛亮也是始終以仲父之禮,信任始終未有改變,使得他能全力處理政務。

    章武六年(228),因馬謖失街亭,諸葛亮自請降職三級,但一年後劉禪即恢復其職位;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劉禪派人提前詢問後繼的丞相人選,隨後按遺言依次任蔣琬、費禕為丞相,使得前後政令保持統一,避免人亡政息、內部混亂。《三國志》評論道:“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同時,在諸葛亮及其後任影響逐漸淡出後,劉禪方自己接手處理政事,《魏略》記載,“琬卒,禪乃自攝國事。”如此,建立君臣互相信任的關係,劉禪自己也不必整日因人事勞心費力,那樣的局面將不會是他願意見到的,也不是他會擅長處理的。

    2. 穩妥平衡勢力關係

    劉備以荊州客軍,入主益州,屬下勢力複雜紛繁,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元老派,武有關羽、張飛、趙雲、劉封,文有糜竺、孫乾、簡雍;二是荊州派,文有諸葛亮、馬良、蔣琬、費禕、劉巴,武有黃忠、魏延;三是益州派,法正、李嚴、黃權、董和/董允、譙周、吳懿等,四是外來派,如馬超等。稱漢中王后,劉備透過聯姻(自己取吳懿之妹、兒子劉禪娶張飛之女、劉理娶馬超之女)、分封職務等方式,籠絡安撫各方勢力,從而統一對外,取得漢中之戰等勝利。

    夷陵之戰後,各方勢力都損失巨大,蜀漢政權遭受重大信任危機,牂牁郡太守朱褒、夷王高定等叛亂,諸葛亮統一著手,對權力分配,局面再次穩定,服從其攻打魏國安排;等234年諸葛亮逝世後,在六出祁山過程中又有損失的各方勢力又有所騷亂,劉禪多次出手再次逐一安撫,保證整體穩定,如依次立張飛長女、次女為後,元老之後如麋威、關統、趙廣、馬秉等掌管宿衛禁軍,招關統為婿、太子劉璿娶費禕長女,任諸葛瞻、張遵、黃敘等為重臣,任趙統、吳班、王平、馬忠等為將,另封前來投奔的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3. 對外堅定和吳、伐魏

    和吳:夷陵之戰後,蜀漢失去荊州數郡,不僅土地、百姓喪失,進取中原支撐點兩失其一,立國戰略受到重大挫折。此時,與吳國講和是必然選擇,劉禪在位期間多次派人與東吳交好,穩定吳蜀盟友關係,甚至孫權稱帝后遣人慶賀,

    《三國志.吳主傳》三年夏,遣輔義中郎將張溫聘於蜀。

    《三國志.吳主傳》(黃龍元年)六月,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

    《三國志.鄧芝傳》先是,吳王孫權請和,先主累遣宋瑋、費禕等與相報答。

    《三國志.陳震傳》七年,孫權稱尊號,以震為衛尉,賀權踐阼。

    《建康實錄.太祖捲上》蜀主劉備薨於白帝,王使立信都尉馮熙吊於蜀。

    《建康實錄.太祖捲上》冬十一月,蜀使鄧芝以馬二百匹、錦千端來聘。

    伐魏:劉備為大漢皇叔,自以滅曹興漢為己任,然而攻打同宗劉焉在先,稱帝在後,政權合法性很受質疑。從政治角度來講,只有伐魏,才能體現蜀漢政權的正義性,爭取民心支援;從軍事角度來講,魏強蜀弱,加上川蜀本是守成之地,只有主動出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團結一致、避免內鬥。所以,劉禪即位後,儘管國力衰弱、勝敗參差,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十一次北伐除後期外均未受到太大掣肘,足以證明劉禪對蜀漢在三國鼎立局面下的地位和應對策略還是心中有數的。

    二、消極逃避壓力

    1. 來自劉備、諸葛亮的壓力

    劉禪出生以後屢經磨難,與劉備離多聚少,更別提教導之語,中間由孫夫人撫養,直至章武元年(221年)14歲時才正式讀書習武,既錯過了很好的啟蒙期,又與劉備產生隔閡。劉備一生歷經周折,屢次寄人籬下,但仍然憑藉堅忍不拔的意志,建漢稱帝。這功績足以讓年幼的劉禪仰望,但也會活在其陰影裡,從父子關係來講沒一點畏懼甚至是抱怨是不可能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既是丞相,又被成為劉禪之父,他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都排得上號,容貌偉長,治國有道,學識淵博,又懂進退,成為又一座大山橫亙在劉禪面前。諸葛亮任丞相11年,劉禪乾脆委政於他,他去世很久後都沒能改變影響,包括後繼者蔣琬、費禕、董允乃至姜維仍是諸葛亮親信。自己心裡雖然知道他們說的、做的沒錯,但隨著為君日久,自信漸長,慢慢自立起來,採取部分措施以舒緩多年積怨,如諸葛亮死後多年才立廟祭祀、蔣琬死後將朝政收回等。

    2. 來自繁重政務的壓力

    劉禪資質平庸,處事不敏,十七歲即位後又都是諸葛亮裡外包辦,政事處理經驗不足,正如他自己對諸葛亮說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隨著蔣琬去世,劉禪將朝政大權收回,獨掌大權,但不久便感無力和疲倦,屢次出遊賞玩。

    《三國志 · 譙周傳》,“時後主頗出遊觀,增廣聲樂。”;《三國志 · 董允傳》,“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

    這些既表明劉禪作為君主,政治才能著實平庸;也說明他面對壓力時不思進取和解決,反而退縮享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親近小人陳祗和宦官黃皓,斥退馬忠、樊建等直諫之臣,使得蜀漢朝政加速衰敗,尤其是黃皓排擠姜維,姜維無奈只得遠去至沓中屯田,北部防線出現漏洞;二是鄧艾攻打時,黃皓封鎖訊息,後期又打亂蜀國軍事部署,直至魏軍出現在成都後方知,已耽誤了阻擊時機,導致蜀漢覆亡。

    《三國志 · 陳祗傳》,“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3. 來自長期戰爭的壓力

    蜀漢常年用兵,民疲國弱,瀕臨崩潰,劉禪應該也經受著較大壓力,當聽到諸葛瞻及子尚綿竹戰死、鄧艾兵臨成都城外時,當時蜀漢軍事上仍有餘地,一是據城自守,等待姜維從背後接應;二是移駕東部,當時羅憲重兵屯白帝城防範東吳,然後以時間換空間,等姜維到達前後夾擊必勝。然而,劉禪仍然拒絕了北地王劉諶抵抗和霍弋從南中帶兵守衛的建議,並下令尾隨鄧艾前來的姜維投降,因為按照他的性格,經歷了40年的君主,他可能累了,投降會是一種解脫,但自己說不出口,只能藉助譙周的話來實現。

    三、忍耐性高,看淡榮辱

    劉禪下詔接受投降後,仍有很多不願意的以各種行動表示反抗,一是五子北地王劉諶看無法勸服,來到昭烈帝劉備廟中痛哭,曰:"羞見基業棄與他人",殺死妻、子後自殺,史論“慷慨捐軀,凜凜有生氣。”;二是後主李昭儀因宮人被贈送魏軍,擔心受辱後自殺;三是姜維假降後,意圖說服鍾會反叛以興復漢室,但失敗後被亂軍殺死。而對於亡國之辱,從歷史記載來看,劉禪因為看清形勢,坦然接受,投降詔書說“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努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

    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三國志 · 鄧艾傳》

    之後,劉禪等被俘往洛陽,封安樂縣公,晉武帝司馬炎曾問他是否思念蜀國,他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其屬下郤正勸他說要說想念祖先的墳地,這樣可能回到蜀地;司馬炎一次又問他,劉禪就這麼說,司馬炎說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回答就是他教我的,司馬炎感到他很是忠厚,就不再猜疑。這可能是他的真實心聲,也是他想要的生活狀態,既無政事之煩擾,又有絲竹悠遊之樂。就這樣,他在洛陽又生活了8年,至泰始七年(271年)去世,享年63歲,這在古代已是高壽,又是亡國之主,實屬難得。

    司馬昭點評他:“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結語:劉禪資質平庸,身處鼎足之時,常求安穩之心,以投降換解脫也是可能的,莊子雲“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把蜀亡責任全推在他身上,也是冤枉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金為什麼可以製造全球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