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蜀國滅亡前後的一些情況,大家知道嗎?按說,蜀國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怎麼後來就被魏國給滅了呢?其實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兩句話說不清楚。一個國家的滅亡,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是長時間造成的一個惡果。實際上,這個惡果最早是由劉備親手種下的。

    有人可能會問,蜀國滅亡怎麼能怨劉備呢?當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決計要與東吳交戰。結果,蜀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滅。可以想象,蜀國本來是個小國,軍隊的數量遠遠比不上魏國,經過了這一仗,蜀國的軍隊人數大量減少,國力消耗巨大,可以說是元氣大傷。從那時起,已經奠定了蜀國滅亡的基礎。

    那麼可能有人會問,夷陵一戰,蜀國確實是元氣大傷。可蜀國滅亡是在四十年之後啊,難道蜀國的元氣一直沒有恢復?真實情況就是沒有。一個人傷了元氣之後,恐怕一輩子都難以恢復,何況一個國家?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當年曹操也在赤壁慘敗,可是卻與劉備的結果不同。曹操在赤壁的失敗與劉備的夷陵大敗不同。曹操雖然敗得很慘,但他在北方的根基並沒有因此而受到任何損失,他的根基還很牢固。而劉備的大敗就不同了,他的大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使蜀國的元氣大傷。就像一座高樓,根基動搖之後,這就是一座危樓,遇到一點小的動盪就會坍塌。

    自從劉禪即位之後,蜀國內經常會有人造反,可以說戰爭不斷。緊接著,諸葛亮又連年北伐,致使蜀國積貧積弱,猶如雪上加霜,哪裡談得上恢復?當然也並不是說蜀國國力太弱,根本不是魏國的對手,這不是絕對因素。其實,蜀國滅亡源於後繼無人

    劉備一開始創業的時候身邊沒有足夠的人才,後來為什麼興盛起來了?因為有了大批的人オ。從文的方面來講,諸葛亮不用說了,那是世人公認的大人才。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法正、馬良、糜竺、伊籍等眾多謀土。從武的方面來講,除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將外,還有魏延、馬忠、王平等得力大將。雖然達不到兵多將廣,但也稱得上是人才濟濟。可後來呢、這批人一個個都走了,沒有了人才,蜀國能保得住嗎?所以說蜀國滅亡是缺乏人才造成的。如果有了人才,就什麼都有了。

    為什麼蜀國後期會出現人才短缺現象?人才是短時期內培養不起來的。蜀國連年征戰,哪裡顧得上培養人才?就算後期蜀國也有姜維、廖化等人,但是他們也是遠遠不能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人相比的。有句話說的好,蜀國沒有了大獎,只能讓廖化作為先鋒。這就是對蜀國後期人才的最好的描述。國家沒有了人才,自然就無人可用。蜀國後繼無人,這就是致使它滅亡的真正原因。

  • 2 # 孤罔炎史

    第一,人才儲備少

    劉備一直是三家中最缺人才的,在徐庶之前,文只有糜竺、簡雍、孫乾,武不過關張趙和陳到。沒有根據地就不能指望天下豪傑願意拋家舍業地陪著你東奔西跑,賣命更是不可能的了。劉備真正手裡有了人才,那還是拿下大半個荊州以後,許多荊州人才紛紛投靠。但數量有限,質量不足。劉備掌控荊州時間終究還是短,他不可能大力提拔大量荊州人士,只能是優中選優,挑選出如黃忠、魏延、馬良、蔣琬等人進行儲備和重用。

    但是,很可惜的是,在人才儲備不足的前提下,劉備集團自龐統落鳳坡殞命,到馬超抑鬱而亡,短短7年時間,關黃張馬先後身死,龐統法正馬良相繼去世。頂級的文武幾乎折損殆盡。而人才的培養,一是需要時間,二是需要資源。迅速的人才凋敝,讓蜀漢難以迅速補足,同時缺乏高質量人才的言傳身教,對於培養下一代人才增加了難度。

    第二、人口基數小

    三國時期,蜀漢是人口最少的一國。劉禪投降的時候,蜀漢只有94萬人口,其中10萬兵,4萬官吏。80萬勞動百姓要養活14萬軍兵官,壓力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生活艱難的情況下,哪有什麼餘力去習文練武?況且,習文還可以靠天賦、靠勤奮,練武是要花錢的啊。所謂“窮文富武”,飯都吃不飽,難不成天天把孩子送到深山老林裡去和老虎狗熊搏鬥鍛鍊武力嗎?

    到了後期,老百姓對蜀漢政權也沒那個感情了。諸葛亮時期,還可以依靠孔明先生的以身作則、嚴明法紀和高超的理國能力最大限度保證國力不弱、百姓願意為之貢獻。後期誰有這份擔當?上有需求但下有怨言,那就只好我只管解決肚子問題,你人不人才與我何干?劉備一生講究仁義,從不失民心,才會名揚四海,到哪兒都有人接納、尊重。人才尚且不足。蜀漢後期哪來的民心所向?

    第三、內部矛盾大

    縱觀整個三國曆史,人才的最大輸出還是依賴世家大族。而於蜀漢而言,則是益州本土的世家大族。但是,劉焉父子執政的時候,益州集團就只能屈居於劉焉舊部。劉備集團來了以後更慘,不僅得看劉焉舊部的臉色,更得仰劉備舊部的鼻息。諸葛亮北伐,出兵、出糧、出錢的都是這些本地大族,但是仕途上卻牢牢被劉備、劉焉舊部把控。你說這些家族怎麼可能甘心貢獻呢?不牽制都算人家的情分。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貢獻了人才,諸葛亮會重用嗎?

    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都是荊襄人士,陳祗雖是太尉許靖的外孫,但家是汝南的,最多算半個益州人。鎮北大將軍王平是降將,大將軍姜維是魏國叛國來的,夏侯霸更是敵國高階叛將。整個蜀漢頂層的人物都不是益州本土人,足可見益州人被壓抑到了什麼程度。人才,那是留給蜀漢敗亡以後,蜀人治蜀時才要提供的。哪裡輪得到劉禪?

  • 3 # 河北瑞弟

    蜀漢末期,國勢日衰,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才缺乏導致的。年輕有才能的人的缺乏,導致最後成都被圍竟然沒有一個主事的人,沒有主戰派唯有主降派,數萬足以一戰的可用之兵居然沒有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來統領,只有像諸葛瞻之流妄自尊大,眼高手低,焉能不敗?為何當初人才濟濟的蜀漢會落到這般悲慘境地?那得先從當初劉備為何有如此多的賢才說起。劉備自稱皇室子孫,以仁德、愛才著稱於世。前有為臥龍三顧隆中,後有為趙雲怒摔親子,桃園三結義終成一段佳話。劉備的一系列愛才的舉措,這才終成五虎將之美名。 而今之劉禪,只顧貪圖享樂,於治國理政一竅不通,除了先帝託孤的忠臣,又有何人願意來歸復?劉禪之個人魅力遠遠不及先帝,這才導致手下無良材,國勢日衰,大廈將傾之勢已不可挽回。況且劉禪親宦官遠賢臣,如此治國,只會讓蜀地人才更加心灰意冷,無意出仕。 2.其次的原因是蜀漢的人口比起另外兩國有所不及。據考證,在三國時期魏華人口大約240萬;東吳人口230萬;蜀漢在沒有被東吳攻下荊州時人口約100萬,為三國中最少。到了蜀漢末年只有九十餘萬。人口數量的差距,導致蜀漢在同等成才率的情況下人才相比其餘兩國處於劣勢。 而且選拔制度也沒有進行革新,大家族壟斷了官場晉升的途徑。蜀漢後期的將領,大都是之前蜀國將領的子嗣,如傅僉,諸葛瞻,關統。加上三大集團相互傾軋,就更加降低了蜀漢末期人才能得到合理任用的機率。可以說正是蜀漢人才選拔制度的弊端,才導致蜀漢末期的人才缺乏。 3.蜀漢的連年征戰也是導致蜀漢末期人才凋零的原因之一。鍾會入蜀時曾感嘆:“蜀人皆菜色。”說明戰爭對當時的蜀地的傷害是巨大的。蜀漢末期前後兩任主帥,均力主不斷征伐以圖天下。如此連年征戰,戰爭中巨大的人才損耗也是無法避免的。 同時由於之前丞相的聲名太盛,大權獨攬,手下的人才缺乏獨立領兵的經驗,也並沒有及時發現人才並培養,但是他一人畢竟力量有限,他病死之後堪用之才沒有發展起來,無法獨當一面,導致蜀漢末期不斷戰敗,最後無奈出降,漢室就此滅亡。

  • 4 # 名留青史

    ‍‍到了三國的未期,全國在戰爭中人才緊缺,雖然古代打仗悲慘情況不能與現在戰爭比,但那時候也有水攻,火攻。打仗死傷起來也是一批一批的死,自然青年人口量下降,同時這樣也影響出生人口量下降。好像影響比較慢,但其實只要有一大批青年死於非命,也代表人均GDP會降低,這樣能夠養活的人口也在降低,出生人口也降低,其實蜀地當時雖然比不了中原地區經濟發達,但還是經濟比較好的地區,後來也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傳說出現,可見人才的緊缺程度是相當驚人的。

    姜維(號幼麒)是後期比較出眾的人才,本來是曹魏那邊的人,後來臥龍透過一系列的事件才把幼麒拉到蜀漢這邊來,當然姜維也是很有品德的,為蜀漢也是堅守到底和全力以赴,最終以死相報。但這樣的人才在未期全國總數太少,培養來不及。鍾會是名門之後,立下過大功,後擔任滅蜀軍隊的統帥。鄧艾長期鎮守西北,跟姜維打得難解難分,可以說是司馬懿、諸葛亮鬥智鬥勇的一種延續。陸抗是陸遜的兒子,東吳後期的頂樑柱,不過被東吳後期的政局動盪波及,以至於西晉大局伐吳之時東吳沒有一個能統籌全域性的統帥。

    有人也比較過臥龍與曾國藩的區別,曾國藩在後續人才的推薦上和培育上是做的較好的,當然清朝時期中國差不多有4億人口,那也是三國時期所不能比的。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蜀漢後繼無人,人才凋零大多是兩個派系之爭導致的;經過幾次大戰劉備手下的大將損失比較嚴重,加上劉備手下人才本來就不多的原因。

    兩大派系之爭

    劉備佔領益州取代劉璋後,蜀漢內部就存在了荊州派和益州派兩大派系。

    荊州派:

    荊州派主要來源於劉表手下的一些班子人員,劉備在劉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挖劉表的牆腳了。劉表死後,半數官員隨劉琮投降曹操,另一半官員則選擇投奔了劉備。而這些人就是荊州派的底蘊,在加上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也成為荊州派代表人物。但是荊州派存在一個弊端,這個弊端就是荊州派只是半壁江山,而不是整套的政權系統。

    益州派:

    劉璋開城投降後,益州的眾大臣也隨著劉璋一同歸降。這些歸降的大臣,也就成為益州派。益州派在劉備攻取時損失的都是在外守將,政權的各個機構系統完善。易主後,很多職位都會調整。

    蜀漢政權成立後,益州和荊州兩大派系為了爭奪權利會彼此打壓。這樣牛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幾次大戰的消耗,再加上武將人選青黃不接

    戰爭不僅消耗錢糧、士兵這麼簡單,還有戰將人才的損失。漢中之戰、丟失荊州、夷陵之戰蜀漢損失武將、謀士不下五十餘人。這樣的消耗即使在曹魏也是個不小的數字,更何況剛剛成立沒幾天的蜀漢了。

    戰爭損失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後續的人才接替。蜀漢五虎上將幾年之內相繼離世關羽陣亡、張飛被下屬殺死、趙雲鬱鬱而終、馬超病死、黃忠老死。而二代的武將還沒有獨當一面的才能,發展較好的關興、張苞二人又英年早逝。所以導致蜀漢後繼無人,人才凋零。

    總結:兩個派系相爭,不是世家出身的人才很難得到官職;加上世家之後又沒有多少人具備為大將實力。所以蜀漢後期人才凋零。

  • 6 # 襄陽論語

    蜀國後繼無人人才凋零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為蜀漢奮鬥一生的魏延悲慘下場讓後輩不想參軍報國。

    第二,諸葛亮用人唯親,都是荊州襄陽一派的。比如馬謖馬良兄弟,廖化楊儀荊襄派。

    第三,同是輔佐大臣的李嚴入獄,其派系同僚們心灰意冷,沒有信心再為蜀漢效勞。

    第四,七次抓放孟獲,無數蜀漢將士無辜犧牲,沒有把士兵的命當回事,不尊重生命,畢竟一個士兵的犧牲要毀掉一個家庭幸福。

    第五,數次北伐,沒有寸功,只有犧牲,只有稅債高壘,民怨高漲。

    第六,派系林立,明爭暗鬥,旁觀者清,有才者不願入世。

    第七,沒有完善的科舉制度,沒有用人唯才的選拔制度。

  • 7 # 巴陵人說歷史

    蜀漢後期人才斷層嚴重,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道盡了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後繼無人的無奈與現實。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個人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呂蒙襲取荊州、關羽兵敗被殺,張飛在伐吳前夕被刺殺,劉備的夷陵之戰遭遇慘敗,在這個時期蜀漢失去了一大部分當時最優秀的文才武將。一戰之間精英盡喪,特別是後備人才幾近滅絕。在正史記載中,劉備軍戰死的大將有張南、馮習、胡王沙摩柯、傅肜。另外杜路、劉寧等因走投無路投降。文官戰死的有馬良和程畿,黃權、孟達先後降魏。

    2、蜀漢建都成都,遠離中原政治文化中心,蜀地本身文化底蘊淺薄落後。且蜀道難,入川不易,這便成了人才流入的一大不利因素。同時蜀漢在失去荊州之後,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人口數量少。據考證,在三國時期蜀國的人口不到孫吳的一半,曹魏的四分之一,人口數量的差距,導致蜀漢在同等成才率的情況下人才相比其餘兩國處於劣勢。

    3、劉備入川就重視荊州士族,輕視益州本土士族,這就造成了益州士族與蜀漢政權之間的離心離德。益州本土士族和荊州士族的相互內鬥,相互傾軋,更加降低了蜀漢末期人才能得到合理任用的機率。雖然後期鑑於政治上當地人才比重少的局面,進行過政策調整,但當地人才不受重視的狀況一直維持到蜀國滅亡。

    4、諸葛亮主政期間嚴苛治國、選才方面注重實幹主義,導致沒有多方面人才;且事必躬親,讓將士謀臣得不到很好的煅煉。手下的人才缺乏獨立領兵的經驗,也並沒有及時發現人才並培養,致使其死後堪用之才沒有發展起來,無法獨當一面。

    5、後主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只顧貪圖享樂、親宦官遠賢臣,且個人魅力遠遠不及先主劉備,如此治國只會讓蜀地人才更加心灰意冷,無意出仕。

    6、蜀漢的連年征戰也是導致蜀漢末期人才凋零的原因之一。每次戰爭都是對人才的極大消耗。

  • 8 # 一葉小舟168521774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話確實是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的真實寫照,非常形象地揭示出蜀漢人才後繼乏人的窘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蜀漢人才組成的幾個圈子。

    劉備是一破落的皇室出身,無論他怎樣表榜他的皇室身份,終究沒有袁紹,袁術,曹操等人頭上的光環耀眼。在亂世中,人才的流向都流下那些世家大族,或者高官顯貴出身的勢力。所謂,良臣擇木而棲,就是這個道理。

    前期的劉備靠著機緣巧合和人格魅力吸引了關羽,張飛,趙雲,簡家兄弟,孫乾等人。這就是劉備的初始班底。

    到了荊州後,隨著諸葛亮龐統的加入,劉備又吸引了,黃忠,魏延,蔣琬,馬良,馬謖,劉巴,向郎等人,這是第二個班底。

    攻下益州後,法正,李嚴,孟達,又來到劉備麾下,再加上後來現的一部分人才。這是劉備的第三個班底。

    二,戰爭對蜀漢人才的消耗。

    襄樊之戰,夷陵之戰是蜀漢政權發動的兩次大的戰役。如果,戰事勝利的話,不僅能得到一部分土地,還可能補充一些人才。

    很不幸,兩次戰役都失利了,而且敗的很慘。不僅消耗掉了大批的軍事力量,而且,也失去了一批優秀的將領,關羽,張飛,黃忠等人戰死,黃權,孟達投降。

    再加上後期諸葛亮和姜維發動的北伐都消耗掉一批人才。

    三,大形勢的變化,限制了人才的流動。

    亂世時,領導人的魅力,道德和實力的強大是吸引人才最好的方法。曹操就是因此吸引了眾多的人才,如荀彧,郭嘉,賈詡,張遼,張郃,典韋等就是如此。

    這時的人才,就象飛蛾撲火一樣,那裡的火光亮,就飛向那裡。不但君擇臣,臣也在選擇君就是這個道理。

    當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大形勢趨與穩定後,人才的流動就沒有了流動的動力和機會。這個時候,那個國家的人口基數大,地理條件優越,人才出現的機率相對也會大。蜀漢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基數少,人才立馬就顯的凋零起來。

    佔據蜀地的劉備集團,是一個外來的集團,自然對本土人才有一種防範心理,這種心理也限制了發掘本土人才的先機。可以這樣說,蜀漢政權一直到滅亡都沒有找到和本土相隔合的辦法。

    綜上所述,蜀漢政權對人才的消耗速度,一直快於增長速度,自然是時間越長人才越凋零了。

  • 9 # 臨石觀海

    蜀漢為何後繼無人,人才凋零?

    地理原因

    蜀漢身為偏安一隅的國度,本身就遠離經濟,文化繁華地區,其底蘊相對薄弱,人口相對也少,人才亦然,而劉備集團的名將與謀士也多為前期就跟隨劉備的元老,中途歸順的也英年早逝那,就造成了蜀漢人才青黃不接的情況。

    管理原因

    劉備死後,諸葛亮總攬大權,軍事政治一手抓,由於個人能力超群,又鞠躬盡瘁,事無鉅細,親力親為,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上升通道的堵塞,年輕一輩缺少建功立業和鍛鍊的機會,才能也就無法施展。

    政治原因

    劉備集團作為一個立足未穩的外來集團,與蜀地本地豪族始終是有隔閡的,雖然一直在安撫,試圖改善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要長期的時間去化解的,所以蜀漢還不能大肆任用本地人才,否則就會危及政權的穩固。

    國運原因

    蜀漢政權是三國中實力相對最弱的一個,本身基礎不夠,而自關羽失荊州之後,開始走下坡路,而曹魏,孫吳都相對強大,而人才是有虹吸效應的,古往今來,人才都傾向於往發達地區發展,特別是實力最強的曹魏,更是人才濟濟。

    總結:綜上所述,蜀漢後期由於在地理,管理,政治,國運等多方面都有自身缺陷,所以人才凋零也是必然,這也成為蜀漢最早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10 # 追史42

    大家想想阿斗是在什麼時候出生的!這時候正是劉備人生的低谷,東奔西跑,寄人籬下,求賢若渴,每每想起這些劉備都是心情失落,想想和自己一塊出來混的曹操人家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了!自己還是一事無成啊,哪裡有心情兒女情長!這時候正是壯年的劉備沒有時間考慮這些,等到打下一片天地時已經人到暮年力不從心了!

  • 11 # 芳華絕代渠梁

    說到蜀漢,我認為有幾點

    1:諸葛亮大才,能力強但識人能力不行,從姜維(當個守城大將方可,繼承武侯遺志被罰,還是差了太多),魏延(實際魏延是不會反的,而且當時魏延提議出奇兵偷襲魏軍,而諸葛亮選擇穩紮穩打錯過了最佳時機)馬謖(一直當做接班人培養,奈何大意失街亭,且之前在白帝城劉備就有提醒過諸葛亮馬謖為人出謀劃策尚可不堪大用,結果街亭之戰斷了蜀軍糧道)

    2:劉禪,沒有他老子那樣的識人之能,不論是五虎上將也好,仁義也罷,劉禪都不行,一個帝王缺少知人善任的能力,又缺乏王霸之術的能力,更有舉國皆寄託希望於武侯一人,人才怎會再有,反之縱觀吳,魏兩國孫權,曹丕,曹睿那簡直是把馭人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 12 # 鄧壇拜將

    蜀漢之所以後繼無人,人才凋零,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場戰役導致。

    襄樊之戰後果

    早期的劉備四處逃命,手下人才是很稀少的,一直到其佔領大半個荊州後,吸納了不少荊州本地士人,當地人口的基數和富足,也讓其隊伍迅速擴大,而荊州重要的軍事基地。

    公元219年,關羽擅自動了襄樊之戰,率軍攻打荊州北部曹軍駐守的樊城,戰事期初十分順利,蜀軍也頗有收穫,斬殺了龐德,招降了于禁。

    隨著曹軍援軍趕到,麋芳、傅士仁投降吳軍斷了關羽的後路,友軍又不派援軍營救,形勢是急轉直下,最終兵敗如山倒,荊州全境丟失,關羽、關平父子二人皆被吳軍所殺。

    此戰的後續影響也是巨大的,孟達因為此事擔心被秋後算賬,投降了曹操。後依靠著自己對上庸等地的熟悉,帶領曹軍偷襲上庸,導致劉備義子劉封,因為丟失城池,沒有援助關羽等原因被殺。

    還有就是張飛,因為關羽被殺,傷心過度,整天飲酒,醉後就鞭打士兵,最終在醉夢中被人砍下頭顱。

    此戰,蜀國直接或間接的損失了多位歷史著名的將領,並丟失了荊州這個魚米之鄉的人才培養基地。

    夷陵之戰的後果

    公元221年,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親自率軍攻打東吳,欲要奪回荊州。因為劉備的錯誤指揮,被陸遜“火燒連營”擊敗,大軍幾乎損失殆盡。

    此戰中馮習、張南、傅肜 、沙摩柯等武將戰死,馬良、程畿等文官陣亡,杜路、劉寧等投降東吳,大將黃權在撤退時被吳軍截斷後路,無奈之下投降曹魏。劉備雖然逃了回去,但是最終在“白帝託孤”後,魂歸九泉。

    此戰,幾乎死的都是少壯派將領,蜀國的中間力量,在歷史中多少都是有點名氣的,他們的損失,預示著蜀國第二梯隊的空白。

    總結:兩場戰役,幾乎葬送了10多萬的軍隊,有名或不知名的將領謀士多達幾十位,再加上丟失荊州,人口國力斷崖式的跌落,最終導致蜀國後期後繼無人,人才凋零。

  • 13 # 花之舞kasha

    蜀漢 東漢末年 劉備的陣營。蜀漢後期無人廖化(老頭子)當先鋒。蜀漢最主力武將:五虎上將最智囊:孔明 龐統 法正(龐統和諸葛亮一樣司馬微傑出的徒弟)(法正,當初劉備執意打吳國,諸葛亮說如果法正在就好了)當然這並不是說蜀漢其他軍師武將都是垃圾這是從前期就跟著劉備一直到死的幾個白帝託孤 阿斗 上位 五虎將死了活著的也是白髮蒼蒼。有謀略的:董允,秦宓,孫乾(出名的幾個)多了一個誤國奸臣:黃皓諸葛亮在的時候舉國之力北伐(打曹魏)消耗蜀國精力,諸葛亮死了姜維去北伐,榨乾了蜀國。到啦劉禪手裡,蜀漢已經要廢了,你再把劉備叫來也沒用,五虎將除了趙雲全都歇菜,智囊變成了董允等(沒孔明強,絕對不弱)

  • 14 # 印鬥

    關羽失荊州,黃忠死夷陵!二者的死都代表了二次蜀漢重大失敗,一手好牌被打得丟了。歷史不能重演,蜀漢敗得太可惜了。

  • 15 # 敘三國

    所謂後繼無人,即指人才的青黃不接,人才的斷層,對比三華人才儲備曹魏是頭把交椅,其次為東吳,蜀漢人才最匱乏,為何出現此種狀況?不得不從蜀漢的國土和人口資源、採用人才政策、政權構成結構等幾個方面對比了解。

    ▲公元220年,三國地圖

    國土與人口

    在國土對比中,魏國具有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吳國具有揚州、荊州、交州等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吳國似乎國土面積上不亞於魏國,但當時中國南方還處在開發不充分階段,不像現在發達,不能與擁有中原發達之地的魏國相提並論;蜀國只有益州一個州,勢單力薄。

    根據蜀漢滅亡之時統計,蜀國共28萬戶、人口94萬、士兵10.2萬、官吏4萬;吳國共52.3萬戶、人口230萬、官吏3.2萬;魏國共66萬戶、人口443萬、士兵40萬、官吏不詳。

    國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且佔有當時最發達地區中原的魏國,毋庸置疑也是人才集聚最多之地,就如同現在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聚集人才最多狀況一模一樣;其次是吳國,墊底是蜀國。

    還有,人口不到吳國二分之一的蜀國,卻在官吏數量上超過吳國8,000多人,從側面反映出政務管理水平低下,整體官吏水平不如吳國,進一步說明人才層次方面遠遠落後於吳國。

    人才政策

    俗話說得好,“十年育樹,百年育人。”人才不是騰空而出,而是需要栽培,想栽培就要有相應的國家政策制度,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曹操三次頒發求賢令,唯才是舉的機制;曹丕稱帝不久,四年之後重辦已停辦三十多年的太學;魏明帝曹叡尊儒貴學等等,足以說明曹魏政權重視人才、培養人才方面的大力支援和有效的實際行動,相比東吳和蜀漢政權只能以汗顏相對。

    政權構成結構

    “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發展壯大起來的曹魏政權,延續東漢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上曹操的唯才是用的人才選用政策,不僅是世家子弟還有很多寒門子弟也能踏上仕途之路,從而保障人才的多樣性和人才供給資源的充足性;相反與當地世家豪族聯合形成政權的東吳,如朱、張、顧、陸四大家族子弟和門生故吏滿東吳,佔據朝廷要職,明顯顯現出人才資源的侷限性和匱乏。

    以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簡雍、孫乾等早期元老派系,諸葛亮、龐統、馬良、蔣琬、費禕、魏延、黃忠等荊州派系,法正、李嚴、孟達、劉巴等東州派系,譙周,杜瓊、周舒、周群等益州派系等四大派系組成的蜀漢政權,起初外來派系主導政權,打壓本土益州派系,內部派系鬥爭不斷,明爭暗鬥,哪有時間顧及人才培養,且未能得到益州本土人民的真心擁戴。

    先後元老派系、東州派系、荊州派系凋零之後,益州本土派系逐漸掌控權利,但之前深受打壓的本土派系,從心底裡對蜀漢政權是有所排斥,無擁戴可言,故此以益州本土利益出發,最終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派系勸降劉禪。

    以益州為大本營的蜀漢政權,統治核心層是外來人,為了鞏固既得利益,統治階層打擊本土人士無可厚非,但矛盾就在此處,蜀漢政權人口結構中,佔據大部分的是本土人士,少數是外來人。打擊培養人才的最大資源-本土人士,那麼只能從極少部分外來人中培養人才,政權的結構就是很難培養人才的罪魁禍首,故此人才凋零不可避免的必然之事。

    ▲三國奠基人,劉備、曹操、孫權

    總結

    蜀漢政權的人才凋零是政權的先天性不足造成必然產物,不可避免。若不改變政權構成結構無法徹底解決此問題,劉備在世時候,還可以其個人魅力繼續招攬一些人才,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杯水車薪,不是永久對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若外來人主導的蜀漢政權,改變政權結構大量採用本地人才、重用本地人才,讓利於本土人或許還能不至於人才如此凋零。

  • 16 # 江南飈

    結合《三國演義》回答這個問題。

    蜀漢政權是一個外來的軍事政權。他們興起於河北,壯大於吳楚,建政於蜀地。可以說是有點類似於軍事殖民政權。這個政權的目的是興復漢室,也就是恢復劉漢王朝。這在當時並沒有多大感召力,老百姓對翰墨的黑暗統治和殘酷壓榨已經無法忍受了,所以說恢復漢室的口號沒有什麼感召力。所以不會對天下計程車子文人產生太大的吸引力,所以沒有出現天下文人士子從四面八方湧向蜀漢政權的局面。所以這個政權註定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王朝。

    這個小王朝內部對人才的培養選拔並不十分重視,造成蜀漢政權的各類人才都是初創時期從各地糾合而來的那些人,本地人才沒有的到廣泛的開發和選拔,所以這個政權內部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不健全。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將軍向寵竟然沒有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露一面。可見蜀漢政權人才的缺乏。

    第三,諸葛亮過於勤勞,實施過問,沒有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出可以接替自己的幹部隊伍。這也是蜀漢政權人才凋零的原因之一。諸葛亮太能幹了,事必躬親,導致很多年輕人沒有用武之地,得不到有效地培養和鍛鍊,造成人才隊伍斷層,幹部隊伍斷層。在諸葛亮死後,獨撐危局的就是姜維等人,這些人都是無法和曹魏抗衡的。

    第四,諸葛亮在識人用人上比劉備略遜一籌。劉備說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不停,結果導致失街亭斬馬謖。可見諸葛亮不具備劉備那麼高潮的識人用人的本領,所以在實際工作中,諸葛亮斌不能把各種人才準確地識別出來,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這也是他事必躬親的原因。雖然最後他收了姜維,但是並沒有能夠為蜀漢政權留下一直可靠的治國理政隊伍,這也是導致蜀漢政權後繼乏人的原因。

    第五,人才外流,由於蜀漢政權不能很好的開發使用本地的人才,必然導致本地人才的外流。張松這樣的人才能把江山像個劉備,難保蜀漢政權內部沒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做不到張松做的事,但是可以走呀!流動到曹魏或者東吳去。曹丕很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孫權多次對年輕將領委以重任,這都是吸引人才的具體例項。所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蜀漢的人才外流是不可避免的。諸葛亮和姜維堅持北伐,這對人才的培養也是不利的,大量的人財物都支援前線了,哪還有錢辦教育?所以長期的戰爭也是蜀漢政權無力培養人才。

    由於這幾方面的原因,蜀漢政權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這最直接的反映了蜀漢政權後繼乏人,所以蜀漢政權最早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句古話“一年之計在於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