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紀錄影像

    關於楊貴妃死因的其他說法:

    1、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 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 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

    《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 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 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 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 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

    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樂 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 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自縊死於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計程車兵才散去歸隊。

    2、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

    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 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

    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 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3、吞金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

    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

    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裡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裡兒中”才傳得此說。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 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 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4、逃往日本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繼死的,乃是個待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待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

    5、貶為廉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廉人,並被下放於民間。

    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假設以“長恨”為篇名,寫到馬嵬就不寫了,何苦還要在後面假設個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從而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

  • 2 # 大江侃歷史

    楊玉環,唐玄宗的寵妃,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身材豐滿,膚如凝脂,白居易形容她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關於楊貴妃之死,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譁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唐玄宗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

    二、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的《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 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

    三、有人說楊貴妃系吞金而死。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詩中寫道: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

  • 3 # 360度精彩歷史影片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用剷除奸臣楊國忠這個理由,在范陽帶兵起義。然後洛陽潼關被攻破。於是唐玄宗就和楊玉環倉促的逃跑。但是剛到馬嵬驛的時候,大軍就不走了。大軍等人對楊氏兄妹專權早已經不滿,在剷除楊將軍和他兒子之後。又向唐玄宗請求處死這個她,以免後害。如果在這次兵變,楊貴妃還活著,並且還在唐玄宗的身邊。也許稍作多日。唐玄宗再次掌握了政權,那這次馬嵬驛兵變就會從清君側轉變為犯上謀反。如果楊家一旦被平反之後,凡是參加過清除楊家的上下等人都不會有好下場。為了為了這次兵變不被方案,楊玉環只能被斬草除根。因此唐玄宗非常心疼自己的愛妃被處死,他回的長安之後,曾經想過用官方的名義厚葬楊玉環。但是又顧及到顧及到現實的狀況,害怕再次引起當初參與者的反對。而且為了穩定當時的政權,他只能自己打消這個想法,私底下讓胡讓宦官處理楊玉環的後事,以便讓她入土為安。

  • 4 # 楚漢文化

    作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那肯定是要多漂亮有多漂亮,關鍵她還會琴棋書畫,能歌善舞,這樣的美人眉毛一挑,或者嘴巴輕輕張開揚起,或者一個哀怨的眼神都能讓全國上下的男人迷倒,為之臣服,這不連開創國家的能將唐玄宗也跪拜在她的石榴裙下。而且天資聰穎,情商也很高,所以楊貴妃也不是所謂的花瓶,能和唐玄宗談古論今,這樣內外兼修的女人誰不喜歡呢?

    唐玄宗在年輕時治理國家很有自己一套方法,幾乎沒有貪官存在,百姓也過著安穩美好的生活,在生活上也是勤謹節約,絕不鋪張浪費,沒想到一遇到楊貴妃就不行了,開始沉溺女色。和楊貴妃在一起後,國家上的政務也不管不顧了,每天男歡女愛,過得很快活。唐玄宗三千佳麗,只獨寵她一人,從不雨露均霑。唐朝的滅亡和唐貴妃的出現絕對有關係,後人都說楊貴妃這個人有毒。

    楊貴妃也就是楊玉環,在當時也是一枚妥妥的官二代,但是她的父親早早死去,為了維持生活,楊玉環就在街上表演跳舞,她的身材相貌很出色,每天看她跳舞的人很多,有一天被上街的李瑁相中了,做了李瑁的妃子,李瑁也挺可憐的,剛到手的美女就被皇帝搶走了,李瑁也是欲哭無淚,只能眼睜睜看著美人被送到他人之手,只怪楊玉環長的太美了!年近半百的唐玄宗擁有了楊貴妃,可謂是老牛吃嫩草,不知道這個女人有什麼魔力,被唐玄宗一直寵到離開人世。楊貴妃的魅力從何而來呢?

    唐玄宗與楊貴妃相差三十幾歲,但是也阻擋不了兩人美好的生活,每天甜甜蜜蜜的,旁人看著無不羨慕。同時國家的安危受到了威脅,百姓的生活變得動盪不安,唐玄宗面對江山與美人,依舊無視眼前的危機,選擇和楊貴妃在一起。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亂爆發,面對眼前的危機,唐玄宗連忙帶著楊貴妃和一些官兵將士逃往楊貴妃的家鄉蜀地,國家的衰亡,政治的腐敗,面對這種狀況,平民百姓沒辦法去怨恨歸罪於皇帝,只能把這種不滿和仇恨轉嫁到皇帝身邊的女人楊貴妃身上,她的整個楊氏家族也受到了牽連。

    當唐玄宗他們一行人在荒郊野外駐足休息時,身邊的將士們把怨恨爆發出來了,提出條件如果繼續前進就要把楊貴妃處死,唐玄宗聽了這個條件心中悲痛萬分,痛苦不已,趕緊把楊貴妃抱在懷裡,楊貴妃為了自己的夫君,願意犧牲自己,唐玄宗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忠貞的愛情親情,感動不已,最後楊貴妃死在唐玄宗的懷裡,唐玄宗傷心欲絕,沒辦法,為了國家,為了百姓,只能眼睜睜看著心愛的人離自己而去。

  • 5 # 文史之路ing

    關於楊貴妃的死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也因“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讓人嘆惋哀思。今天我們來看看楊玉環的生命終點是因為一個什麼原因?

    第一種說法,“買一送一”。《舊唐史》中記載:“會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國忠告訴於驛門,眾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驛四合。及誅楊國忠、魏方進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意思是說:楊國忠謀反了,貴妃是他的妹妹,也要死,不死我們不安心。文中有一個“即”字,仔細品味之下,後背發涼啊,毫不猶豫 毫不留情 當機立斷的把楊玉環殺死了。讓人後怕,讓人心寒。

    第二種說法,“親愛的,你死,我才能活”來自《資治通鑑》,上面說: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意思是,雖然貴妃沒有什麼錯,但是不殺貴妃,他們不放心,他們不放心,萬一再有個兵變,陛下三思啊。於是唐玄宗“乃”把貴妃殺了,這個乃字就比前面的即,有感情多了。不過呢,不是對楊玉環的感情,而是對自己性命的珍惜。呵,男人。

    前面兩個說法來自正牌史書,太嚴肅太冷酷也太無情。下面我們在看兩個文學上的死因。

    第一個,楊貴妃沒有死。《長恨歌》裡寫到: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楊玉環活的好好的,只是“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然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盒金釵寄將去”最後“臨別殷勤重寄詞”,李郎我們要“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第二個,沒有死,瘋了。《妖貓傳》中寫到:陳玄禮提出條件,要取貴妃性命。他說,若能殺了貴妃,他將出面平息叛變,且保護皇上逃到蜀地。皇上顯然也束手無策,正當眾人在思忖除了殺死貴妃,是否還有其他法子可想時…… 有個好法子!” 說出這句話的人,正是黃鶴。黃鶴的法子,是在貴妃身上扎針,讓她看來如死亡一般。 後來再去救貴妃的時候,已經瘋了。

    這便是楊貴妃的死因,或者說是結局。文學要好於歷史,文學留有默默的溫情,好去掩飾那個殘酷的歷史結局,重新塑造一個我們想看到的結局。至於事情的真相重要嗎?我們只需要記住: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就是我們的歷史。

  • 6 # 紙上史話

    楊貴妃,原名楊玉環,號“太真”。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所謂“閉月羞花”羞花是也!也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貴妃,更是隆基皇帝的紅顏,大唐朝廷的“禍水”!

      楊玉環一生也頗為坎坷,先是壽王的妃子,因為被唐玄宗李隆基看上,所以在武惠妃死後,令楊玉環盡孝出家,又被再接回宮中,成了貴妃。“太真”的名號,便是楊玉環出家的時候,封的“太真妃”。晚年的李隆基也是專寵楊貴妃,幹了不少糊塗事,以至於後面“安史之亂”的爆發。但顯然要把大唐王朝的衰落歸結於楊貴妃一人也是大大的不合適!

      關於楊貴妃的死,歷史上也沒有定論,有的認為楊貴妃在馬嵬坡懸樑自盡;有的認為楊貴妃是吞金而死,更有傳說是楊貴妃被唐玄宗遣送去了東瀛……無論如何,馬嵬坡一戰後,美人是一去不復返了。但至少“願得帝送妾數步,妾死無憾矣。”的詩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愛情至上的楊貴妃!

    關注史話,讓我們探討更多過去未來!!!

  • 7 # 天香引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安祿山大舉攻入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帶領嬪妃及貼身侍衛連夜倉皇出逃,於第二天到達陝西境內的馬嵬坡,此時隨行的將士驟然發起叛變,殺死了當朝宰相楊國忠,隨後又將矛頭指向唐玄宗最為寵愛的楊貴妃。眾將士神情激憤,一定要殺楊貴妃以絕後患,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不得不“命力士賜貴妃自縊”。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還有人說她是吞金而死。總之,各種說法不盡相同。

    一年後,唐玄宗派宦官改葬貴妃,結果去的人只帶回了貴妃生前攜帶的香囊,從此民間流傳出貴妃遺體失蹤,貴妃可能沒死的驚天奇聞。於是,一千多年來,人們紛紛猜測楊貴妃自縊是由其侍女代替的,而貴妃本人卻乘機化裝潛逃到了別的地方活了下來,甚至有人說楊貴妃是隨“遣唐使”逃到了日本。今日的馬嵬坡上重建的貴妃墓館也只是一座衣冠冢,四川天國山腳下的紅梅村有一座千年古墓,村裡人世代流傳著這是一座貴妃墓,經過挖掘,事實與村民的傳說相去甚遠,一千多年前的馬嵬坡上究竟出現了什麼意外,貴妃遺體失蹤,貴妃可能沒死的傳聞是真的嗎?

    關於墓中的香囊,人們在查詢史料的時候發現了新舊唐書兩種不同的記載。在舊唐書裡說: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而新唐書裡卻只有:香囊猶在。也就是說只有香囊,而不見了貴妃的遺體。

    倘若叛亂的將士沒有在楊貴妃死後去檢驗楊貴妃的遺體,那是否預示一千多年前的馬嵬坡上真的會有什麼意外的情況出現呢。那件神秘的挖墓事件所產生的疑惑一直困擾著人們,貴妃的遺體為何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呢?倘若她的肌膚已壞,去的宦官為何不改葬她呢,卻只帶回了她生前佩帶的香囊?

    關於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說法也是傳得沸沸揚揚: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2002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竟然聲稱她是楊貴妃的後裔。對於這個爆炸性的新聞,人們感到無比的震驚,楊貴妃的後人怎麼可能跑到日本去呢?當年的貴妃莫非真的逃離了大唐轉道東瀛了麼?更多的人寧願相信這只是山口百惠的炒作行為。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如今有許多學者都試圖想解開楊貴妃的身死之謎,甚至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財力和精力,但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了,楊貴妃早已灰飛煙滅化成了泥土無處可尋,“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楊貴妃是生是死的傳聞之所以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因為史料的記載粗略不詳,另一方面許多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幻想。

  • 8 # 從遠古而來的作者

    我個人觀點是。死了。但是也有可能沒死,吉人天相也不一定(雖然可能性非常的小,如何小我後面再說)

    所以我們先分析一下到底有多少種歷史上提到的死法(並非我個人杜撰,有史料為據,可自查)

    可能的死法有以下幾種:

    1,陳玄禮清君側,唐玄宗無奈下旨,縱有千般不捨,讓楊貴妃自縊在佛堂梨樹下,高力士輔助完成。

    2,陳玄禮清君側,唐玄宗個高力士等下屬演了一場戲,騙得貴妃喝毒酒而死。

    3,陳玄禮清君側,貴妃吞金而死。

    4,陳玄禮清君側,貴妃亂軍之中而死。

    5,陳玄禮“假”清君側,用宮女代替貴妃死,由日本遣唐使藤原等一路護送至揚州揚帆去了日本,在日本頤享天年。

    6,陳玄禮“假”清君側,貴妃被人渡至美洲。

    7,陳玄禮“假”清君側,貴妃藏至今貴州一帶。

    大概就這幾種死法。

    下面說說個人分析:

    (1)個人認為貴州沒有什麼依據,現在只有當地一小撮人認為貴妃娘娘當年逃到了這裡,史學家也沒有在這方面發現任何依據。

    (2)個人認為美洲也不太可能。為何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1200多年前中國的確已經有了天文學,但是氣象學仍舊很不發達。舉個例子,大唐開元天寶兩朝,日本遣唐使來100次就要死90次(有史料記載具體數字可自查有多兇險,季風氣候,航海學不發達,船舶簡陋),所以說貴妃要到美洲去簡直有點痴心妄想了。就算真的到了怎麼生存?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才在1492年呢!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馬嵬坡兵變)

    (3)基於以上兩點,楊貴妃有沒有可能去日本也是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有可能,但是很難。

    貴妃若要東渡日本,必得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①活埋了之後還能救回來

    ②有日本遣唐使互送

    ④瞞得過陳玄禮等一眾將士

    ⑤經得起長途跋涉,避的開一路盤查

    ⑥海浪沒有吞沒貴妃,順利到達日本

    這幾條每一條到做到都很難,更何況要全部完成。機率實在是太小了。況且貴妃也不見得願意隨日本遣唐使去日本,人生地不熟的畢竟。而日本當時還發生了政變,原本主持大局的孝謙天皇不知所蹤。

    當然,如果就是那麼幸運也是有可能的。秦朝不是據說好巧不巧的過去一個徐福嘛!(但是別忘了人家是有準備的,貴妃可是倉促逃命什麼都來不及)

    剩下的幾種情況就是陳玄禮真的清君側了,我接著說哈

    (4)貴妃亂軍而死不太可能。她畢竟是大唐盛世的貴妃,萬人敬仰,可遠觀不可褻玩。而且貴妃雖然被皇帝寵的驕奢了些,但是在民間的口碑還是很不錯的,跟日本那邊也很交好。因此,貴妃就算死也不至於讓人那麼憤恨要見血光。當時的將士們之所以要殺楊貴妃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殺了楊國忠之後怕貴妃日後吹枕邊風報復他們,所以要求斬草除根。所以只要她死了就行了唄,至於怎麼死,並不是讓人恨到牙癢非一刀殺了不可。

    再說,有唐玄宗在,要是貴妃都亂軍而死了,那他在幹啥呢!

    (5)吞金而亡我只見過這樣一種在詩詞中的表達,沒有見到過其他的佐證了。

    (6)所以我個人覺得楊貴妃最有可能死於自縊或者毒酒。

    這兩種誰都說不好,直接下旨選江山拋美人也是可能的,或者不忍心戳穿,騙貴妃喝毒酒或者服其他的藥而亡也是有可能。這就很難再說是什麼樣的了。

    其實楊貴妃必死無疑,若真逃得一命則實屬上天憐憫。大唐的榮寵和象徵全部在她一身,當大唐隕落時,首當其衝的便是她。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你會發現,第一個死的都是楊貴妃。(楊國忠罪有應得)無論她應不應該受到這樣的懲罰,她都不得不接受,因為她的身份,她的地位,她的楊家,她的三郎。

    她其實應該能料到這樣的結局的,只是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她也從未怨恨過玄宗吧,畢竟她是那麼懂他。

    至於唐玄宗是否負心,答案是肯定的。

  • 9 # haonanrenjiushiwo

    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確實楊貴妃死了,安史之亂安祿山攻下洛陽自立為王,準備向西攻打長安,唐明皇為了儲存實力只能向四川逃,當行至馬嵬坡時,士兵飢寒交迫,認為造成現在局面的都是楊貴妃造成的,士兵先是殺死了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然後高呼殺死貴妃,如果不殺就不保你這個皇帝,唐明皇只得命高力士賜楊貴妃死,一代美女就這樣殞命另一種說法是楊貴妃當時沒死,楊貴妃長得美,不忍心讓她死,,高力士等士兵走後,讓一名丫鬟替她死,楊貴妃被送到日本老死了。

  • 10 # 淺如言

    關於楊玉環的死,有以下幾種說法:

    1.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馬嵬驛的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唐國史補》記載:育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中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而去,“倉皇輾轉,竟就死於尺組之下”。

    2.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

    3.關於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說法也是傳得沸沸揚揚: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待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以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

    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臺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2002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竟然聲稱她是楊貴妃的後裔。對於這個爆炸性的新聞,人們感到無比震驚,楊貴妃的後人怎麼可能跑到日本去呢?當年的貴妃莫非真的逃離大唐轉道東瀛了嗎?更多的人寧願相信這只是山口百惠的炒作行為。

    4.還有一種說法是,楊玉環在馬嵬驛沒死,是一名丫鬟代她死去的,後來的棺木裡只有她幾件衣裳,並沒有她的屍體。她後來去了尼姑庵裡做一名尼姑,從此隱姓埋名,終老在尼姑庵裡。

    5.對於楊玉環的死,甚至還有人說她是吞金而死。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如今有許多學者都試圖想解開楊貴妃的身死之迷,甚至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財才和精力,但事情已經過去了1000多年了,楊貴妃早已灰飛煙滅化成泥土無處可尋,“雲想衣裳在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楊貴是生是死的傳聞之所以相持不下,一方是隻因為史料的記載粗略不詳,另一方面許多的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幻想。

  • 11 # 希望星晨58298869

    迄今為止,關於唐朝李隆基的貴妃楊玉環之死有多種說法,依然是眾說紛繪,莫衷一是,沒固定結論。

    1.自縊說。

    這是現在大多影視作品中所持的觀點:即楊貴妃為情勢所迫,自溢於馬嵬坡,具體是在一所佛堂中香消玉殞的。此說在《舊唐書》楊貴妃傳中能找到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洩憤後,認為“賊本尚在”——如果留下楊貴妃會有秋後算帳的麻煩,於是,請求玄宗再殺楊貴妃以絕後患,否則,六軍不發!唐玄宗萬般無奈,與貴妃訣別後,楊貴妃自己“溢死於佛室”中。此說合情合理,也經得起推敲!

    2.死於刀劍兵刃之下。

    不過,生活年代與安史之亂距離最為接近的杜甫先生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兵慌馬亂之季,楊貴妃死於亂軍之中了,杜甫在至德二年(公元757)於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了一首名叫《哀江頭》的詩;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的句子;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也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長恨歌》說:“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這就表明楊貴妃死於血光之災、兵刃之下!於是乎,自縊而死就有點讓人心生疑竇了。

    3.由玄宗下旨,被高力士縊殺而死。

    宋朝的司馬光是位嚴謹的歷史學家,他在《資治通鑑》中說楊貴妃是被縊死的:譁變的將士殺了楊國忠父子後,護駕的六軍仍不肯前進;高力士問禁軍主帥陳玄禮是什麼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唐玄宗聽後,“倚仗傾首而立。”表示反對,還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個時候對玄宗忠心耿耿的高力士卻一反常態了,他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經高力士勸說,玄宗“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這樣才使六軍將士“始整部伍為行計”(《唐記》三十四)。

    4.與青衣孤燈為伴了卻殘生。

    更為離奇的是,有人甚至認為楊貴妃並沒有死於安史之亂中,馬嵬坡兵變猝不及防地發生後,為平息眾怒,玄宗在陳玄禮、高力士的配合下賜死了楊貴妃的替身——一位可憐的宮中侍女,而楊貴妃本人則逃到了外地。

    對《紅樓夢》頗有研究的我們著名學者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的意思是白居易《長恨歌》後半部是以極其委婉、隱晦的手法道出了當時民間的一個傳說:即當日楊貴妃在馬嵬驛並沒有死,而是經玄宗的授意,在一些人的幫助下逃之夭夭了;後來,隱名埋姓在“雲深不知處”當了女道士。如果此說為真,楊貴妃算是與青衣孤燈為伴了卻殘生了!

    白居易《長恨歌》中而記載:“無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是說玄宗由蜀返回長安、途經楊貴妃白縊處,徘徊不前,但在楊玉環當初的墳墓中再已找不到她的屍骨了。束手無策之際,又差方士來尋找,結果:“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所以,俞老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不過也是推斷,沒鐵錘!

    5.當了現代日本人的祖先爾後才死說!

    現在的日本山口縣有楊貴妃的墳墓,這裡有人自稱是楊貴妃的後代,日本上個世紀著名的影星山口百惠在2002年也公開說過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白居易詩說:“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在當時看來,這海上仙山當然應該就是東嬴日本了。

    當地人說,楊貴妃逃出馬嵬坡後,又逃往了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村,還說,叛亂被平定後,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尋找,後在久津村找到了楊貴妃後,方士還將玄宗所贈的二尊佛像交給了她作紀念,而楊貴妃則贈自己所戴的玉簪作為回答;且這二來自大唐中的佛像現在還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內,而楊貴妃最終在日本壽終正寢了,就葬在久津的院內。

    此說人證物證俱全,但,在當時的條件,要橫渡日本海談何容易,姑且一笑吧!

    6. 楊貴妃死於美洲。

    這有點荒誕,是說楊貴妃逃離馬嵬坡後,並沒有去日本,而是輾轉到了美洲;這是 臺灣學者魏聚賢在《華人發現美洲》一書中記載的,他考證出婀娜多姿、嫵媚動人的楊貴妃後來被人帶到了遙遠的美洲,她在美洲終老的!此為孤證,相信的人不多!

    以上種種離奇的傳說,都事出有因,很多從事歷史研究的持鄭重的態度,都寧可信其無!從《舊唐書》、《資治通鑑》來看,楊貴妃一定在安史之亂中死在馬嵬驛了,至於是自縊、他縊、還是他殺,可以存疑!從當時馬嵬驛的緊張形勢來看,楊貴妃是插趐難逃、非死不可的;否則,玄宗交不差!況且楊貴死後,其玉體還由佛堂運至驛站,放置於庭院中,供將士們人代表陳玄禮等人進來驗看呢!

  • 12 # 文史不假

    公元756年7月,伴隨著安史之亂中唐軍的節節敗退,楊貴妃隨同唐玄宗李隆基的“逃難大軍”從長安前往四川避禍。在途徑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附近)時,隨行的將士發生兵變,逼迫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史稱“馬嵬驛之變”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近馬嵬驛,還原這段歷史,探尋楊貴妃之死的真相。

    李隆基的前半生可謂璀璨奪目,透過“唐隆政變”迅速穩定了唐朝的政局,更透過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可是,到了人生的後半階段他卻開始昏招連連,不僅重用佞臣,沉溺後宮,而且還對自己的幾個兒子痛下狠手。

    由於長子李琮在外出打獵時受傷毀容,被迫退出了太子位的爭奪。於是,次子李瑛被冊立為第一任太子,可惜他母家勢微,而且母親趙麗妃也並不被玄宗寵愛,所以太子位很不穩固。

    心性歹毒的武惠妃終於使出了大招,她以“宮中有變”為由,誘騙太子李瑛率兵入宮救父。結果,玄宗卻誤以為兒子逼宮兵變,效仿當年的“玄武門之變”,就將他貶為了庶人。不久後,涉案的三個皇子全部都遇害身亡。據《新唐書》記載:

    帝意決,乃詔:“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同惡均罪,並廢為庶人;鏽賜死。”瑛、瑤、琚尋遇害,天下冤之,號“三庶人”。

    太子李瑛雖然倒臺了,但壽王李瑁並沒有被冊封為繼任太子,反而是忠王李亨受益了。在失望中,武惠妃鬱鬱而終了,而其子李瑁也徹底失去了依靠。甚至於,他連身邊的女人楊玉環都沒有保住,被父親玄宗所霸佔並冊封為妃,變成了自己的庶母。

    而李亨的日子也沒有好到哪兒,雖然成為了太子,但卻猶如被放到了火上烤。儘管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但卻總也沒有得到玄宗的完全信賴,還屢屢被捲入了各種政治紛爭,與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長期對立。

    這種對立,表面看起來是太子與宰相之爭,實際卻是與父親唐玄宗在隔空較量。對此,之前的一部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倒是進行了比較深刻和細緻的演繹,當時的情勢大抵如此。

    安史之亂爆發後,在唐玄宗的胡亂指揮下,唐軍終於丟失了長安的門戶潼關。不得以,玄宗只能逃亡成都,當逃難隊伍抵達馬嵬驛時,早已經人困馬乏,而且還擔驚受怕叛軍追來。

    很快,將士們開始抱怨,場面接近於失控。作為禁軍的首領,陳玄禮也早已厭惡於楊國忠的仗勢欺人和囂張跋扈,開始傾向於支援太子李亨,還就此事進行了密商,準備藉此機會一舉誅殺楊國忠兄妹。據《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

    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

    在陳玄禮的暗中支援下,士兵們立即圍住楊國忠並將其亂刀砍死,還進一步逼迫玄宗皇帝誅殺楊玉環。此刻,李隆基已經料定此事並非士兵譁變,而是有人在幕後操縱,而這個人就是李亨和陳玄禮。

    無奈之下,玄宗只得下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勒死。以此為分界,李隆基和李亨之間的父子關係,皇帝和太子之間的君臣關係已近乎決裂。

    這下,太子李亨頓時尷尬了,處境也變得岌岌可危。畢竟,自己是馬嵬驛之變的幕後指使,關於這點已經近乎公開,以父親睚眥必報的性格,日後不僅太子位難保,就連性命也極其堪憂。

    所以,李亨下定決心絕對不會伴駕入蜀,否則必然死路一條。據《舊唐書》記載:

    馬嵬塗地,太子不敢西行。

    所以,太子李亨以北上進行平叛為由,堅持要與玄宗分道揚鑣,抵達了朔方軍的大本營靈武。終於獲得軍隊的支援,太子李亨在靈武自立為帝,史稱為“唐肅宗”,同時遙尊遠在成都的唐玄宗成為了太上皇。

    從此,唐肅宗打出了“御駕靖亂”的旗幟,一舉扭轉了叛軍攻入潼關以來的被動局面。

  • 13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貴妃之死的千古謎團

      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第一、馬嵬之變的性質是什麼?《辭海》中提到馬嵬坡,是這樣解釋的:“唐安史之亂,玄宗從長安西奔成都,縊死楊貴妃於此。”民間提到馬嵬之變,第一反應肯定也是殺楊貴妃。但事實上,馬嵬之變從本意來講,絕不是要殺楊貴妃,而是要殺宰相楊國忠。

    楊國忠當政以後,基本上沒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了官怒民怨的程度了。另外,對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和潼關失守、玄宗出逃,楊國忠都難逃干係。在這種情況下,楊國忠已經成了眾矢之的。不僅是禁軍將士想要殺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沒有一個不恨他,不希望殺了他。正是在這種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普遍情緒下,陳玄禮才發動禁軍將士,製造了馬嵬之變。所以說,殺楊國忠,才是這場政變的主要目標,至於楊貴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楊國忠牽連的結果,只能說是這個事情的副產品。

      第二、既然政變的目標不是楊貴妃,為什麼後來楊貴妃會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主角呢?我想,這就是人們的心理問題了。什麼心理呢?

    首先就是對弱者的同情。一個弱女子,在亂軍之中死於非命,這在任何時空背景中都會引起人們的同情。更何況是楊貴妃這樣一個絕代佳人呢。有道是“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打碎給人看”,在所有悲劇之中,還有比佳人慘死更動人心絃的嗎!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編出好多貴妃不死的故事。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楊貴妃被侍女替死,本人後來流落日本的說法。

    那麼,楊貴妃是否有可能逃過一死,東渡日本呢?其實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雖然有商貿往來,但是,受航海能力的限制,路途還是充滿了艱辛。以鑑真和尚為例,他在太平年代東渡日本,前後歷經11年,經歷了5次的失敗才最終成功。楊貴妃一個弱女子,在兵荒馬亂之中,又怎麼可能透過漫長的敵佔區,渡海成功呢!這些傳說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罷了。第二個心理就是對盛世的緬懷。

    安史之亂後,大唐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復返了,生活在唐後期的人們對那段安定、繁榮的歷史產生了深深的緬懷之情。這時候,集豐滿豔麗、能歌善舞和榮華富貴於一身的楊貴妃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盛世的象徵。她的慘死,也就成為盛世終結的標誌。在這種情況下,馬嵬之變的政治色彩就被逐漸淡化了,而它的悲劇意味則逐漸強化。也就是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政變的主人公最終從楊國忠變成了楊貴妃。

      第三、我們到底應該怎楊評價楊貴妃呢?傳統史家提起楊貴妃,主流評價當然是紅顏禍水。認為唐玄宗正是在她的誘惑下由明變昏,甚至把安史之亂的罪責加在她身上。而現代則有很多人給楊貴妃鳴不平,說楊貴妃基本不幹政,楊國忠發跡也和她關係不大,安史之亂更是跟她無關,是無辜的受害者,替罪羊。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她呢?我想,首先要知道,楊貴妃是不是玄宗政局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啊?當然不是。因為無論如何,她畢竟不是當時的政治主角,沒有權力做出任何決策。眾所周知,責任是和權力聯絡在一起的,她既然沒有權力,又怎麼能追究責任呢!其次,也要知道,楊貴妃雖然不是紅顏禍水,但也絕不是一個賢妃。

    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后妃並不是一般的妻子,而是一種政治身份。人們對后妃的要求並不是不參政,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參政。什麼叫以合理的形式參政呢?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當好賢內助,經常勸導皇帝幹好事,別幹壞事。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漢朝的班婕妤。當時漢成帝寵幸她,想要帶她一起乘車,班婕妤堅決拒絕了。她說:據我所知,凡是有為的皇帝,身邊一定總跟著賢臣,只有桀紂那樣的昏君才整天帶著女人出入。如果我和陛下一起乘車,不是有損陛下的令名嗎!

    這才是賢后、賢妃的榜樣。而楊貴妃呢?她雖然很少干政,但是就現有史料來看,她也從來沒有勸導過皇帝要勤政,這難道不是她的失職嗎!事實上,楊家一門能夠飛揚跋扈,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和她的縱容有關嗎?這樣看來,傳統史學一提到女人就是紅顏禍水固然不對,但是,現在一味強調楊貴妃的無辜恐怕也有失偏頗。最後,我還想說,楊貴妃是一個悲劇人物。

    楊貴妃本來無心政治,她並不象長孫皇后那樣有政治城府,更不象武則天那樣有政治慾望,她只是一個愛好唱歌跳舞、愛好享樂的單純女子,如果能夠始終和壽王生活在一起,她本來可以過一種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現實卻是,她始終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無論是成為玄宗的貴妃,還是最後橫死馬嵬驛,都不是她自己的選擇。她本來不是一個政治人物,最後卻被裹挾在政治的漩渦中,被暗流吞沒。所謂紅顏薄命,恐怕更多還是一種時代的悲劇,一種文化的悲劇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人都說巧虎不好,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