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字加工廠
-
2 # 醉美娜娜啊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是人類社會獨有的一種活動。
教育(狹義):專指學校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朝著預期方向變化的活動。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媒體、教育環境、教育組織形式)
教育活動的特點:(1)教育活動的目的性
(2)教育活動的組織計劃性
(3)教育活動的實踐性
(4)教育活動的多功能性(A、教育活動的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B、教育活動的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 C、教育活動的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5、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6、教育學的研究方法:(1)教育觀察法
教育觀察法的主要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A、瞭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的情況,以進一步探尋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規律,深入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揭示教育規律,改進教育工作。B、瞭解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以便系統地觀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情況,從而探索與教師教學活動有關的規律。C、瞭解師生關係,研究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D、瞭解教育過程中的各項教育要素,揭示這些教育要素的作用,使教育過程得到更好的調控,從而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E、瞭解其他教育影響的作用,如環境因素、教學手段,教材方面的情況。
(2)、文獻法
(3)、 調查法
(4)、教育實驗法
(5)、比較法
(6)、個案研究法
7、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性:
A、經濟發展制約教育投資力度
B、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的規模和發展速度
C、經濟發展需求影響教育教育培養和人才規格 D、經濟發展結構的變革影響教育結構
E、經濟發展還影響教育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育觀念
8、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A、政治對教育的領導權的制約或享受權
B、政治對教育內容的制約和影響
C、政治對教育目的的制約與影響
D、政治對教育制度的制約與影響
E、政治對受教育權的制約。
9、教育對政治的推動作用:
為一定的社會政治制度培養所需的人才
傳播思想,形成輿論,影響群眾。
教育能夠促進民主政治
教育能夠製造政治上的輿論和思潮
10、文化對教育的制約性:
文化知識制約教育的內容與水平
文化模式制約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
文化傳統制約教育的傳統與變革
11、教育對文化的影響:
教育傳遞—儲存文化的功能(活化文化)
教育傳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選擇—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創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批判、融合、創造文化)
12、人的發展:是指作為複雜的整體的人從生命的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身體和心理不斷髮生變化的過程,特別是指人的身心方面的積極變化的過程。
13人身心發展的規律性:
A、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B、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C、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D、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E、人的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14、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
A、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B、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對不同年齡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
C、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善於把握關鍵期教育。
D、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E、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整體互補性,真正實現所有學習者的全面發展。
15、成熟:是指兒童生長髮育的一種狀況,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與能力都達到比較完備的階段,即已由兒童成長髮育為成人。
16、主觀能動性對人的身心發展的影響:
【1】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促進人的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
【2】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生理的活動是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它是人這一有機體與環境的物質發生交換的過程,為維持人的生命服務,與人的身體發展直接相關,也是其他方面發展的基礎。
【3】人的心理活動豐富多彩,它是人對外部世界能動的、帶有個體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對自己的意識、態度、與傾向。
【4】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滿足人的生存、發展和創造需要的意義,是人與環境之間最富有能動性的交換活動,是一種能量交換。
【5】人的主觀能動性從綜合的意義上把主體與客體、人與社會、人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聯絡起來,成為推動人本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需要非常重視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17、教育目的:(廣義):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透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麼樣的結果。
(狹義):學校的教育目的,是指國家和社會對各級各類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
18、教育方針: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思想,是國家或政黨根據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要求為實現一定時期的教育目的而規定的教育工作總方針。
19、教育目的的特點:
宏觀性、預期性、強制性、時代性、
20、教育目的的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調控功能、選擇功能、評價功能)
21、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的基本依據:
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的的確立
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背景制約著教育目的的確立
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思想
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的的確立、
22、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執行規則
23、教育制度的特點:客觀性、取向性、歷史性、強制性、
24、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指的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及其管理規則,它具體規定了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彼此之間的協調關係。學校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25、學校教育制度的確立依據:
學校教育制度受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直接制約
學校教育制度受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學校教育制度受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
學校教育制度的確立需吸收和借鑑已有學制的合理成分
26、中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態: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7、中國現行學制的改革包括以下六點:
基本普及學前教育
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
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渠道
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28、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29、教師職業角色: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心靈的培養者、榜樣示範者、組織管理者、學生的朋友、研究者。
30、教師職業勞動的特點:
A、獨特的創造性
B、強烈的示範性
C、情境的複雜性
D、時間的連續性和空間的廣延性
E、過程的長期性和成果的遲效性、隱含性
31、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的教育理念
教師的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情感
教師的身心素質
32、教師的權利:教育教學權、學術研究權、管理學生權、獲取報酬權、進修培訓權、參與學校管理權
33、教師的義務:
遵紀守法,為人師表
認真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組織和帶領學生積極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
全面培養和關心學生
尊重學生的權利,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現象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34、教師的教育理念:
【1】現代的教育觀
【2】正確的學生觀
【3】科學的教育觀
【4】發展的教學觀
35、教師的專業能力:
【1】教學設計能力
【2】教學實施能力
【3】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組織能力
【4】教育教學評價能力
【5】溝通與合作能力
【6】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
3 # 在路上長大
1、整理出老師上課著中講解的地方。因為老師上課的時間不多,而老師上課講解的地方很多都都會是考試的重點內容。
2、找學霸筆記。可以去問問你們班的學霸們對這門課他們總結出的重點有哪些?最後兩個星期注意老師所講的內容,和老師畫的考試重點有哪些?
3、迴歸課本,找出一些作為師範類重點需要掌握的名詞有哪些。例如:教育的定義、學校教育的定義、教師、教學、學生、課程等課本上給我們的定義是什麼,把這些定義理解並背熟。
祝大家考的都會,蒙的全對。
回覆列表
第一章
1.廣義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影響人思想品德的活動。
2.狹義的教育=學校教育學:
是指社會透過學校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3.教育學:是一門專門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4.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特徵:
古代教育特徵:
等級性,工具性,專制性,
教育與勞動生產相脫離
近代教育特徵:
教育事務在國家事務中具有重要地位,公共教育事業受到政府的重視
國家實施初等義務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獲得發展
新型大學紛紛建立,高等教育職能發生變化
學校教育朝著制度化,系統化方向發展
現代教育特徵:
1)教育形態發生重大變化
2)大力加強基礎教育,不斷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加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溝通和結合,職業教育多層次的發展
4)精英化高等教育與大眾化高等教育同時推進
5)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
6)終生教育體系在逐步構建
5.教育學的的學科特徵:
理論性,實踐性,藝術性
6.教育學發展的各個時期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教育語言
教育學的萌芽時期:
孔子《論語》性相近,習相遠。有教無類。
蘇格拉底的問答法
柏拉圖的《理想國》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
教育學的成形期:
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為近代教育學打下了基礎,這本專著對教育學成為獨立學科起了奠基作用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規範教育學建立的真正標誌以心理學和倫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第一個將教育學與心理學相結合。赫爾巴特被認為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教育學的發展:
梅伊曼和拉伊的實驗教育學
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學
第二章1.教育功能:是教育在與人及周圍環境相互影響中所發揮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動已經產生或者將會產生的結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動所引起的變化和產生的作用
2.教育功能的分類:
1)篩選功能和協調功能
2)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3)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4)正功能和負功能
3.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特徵):
1)個體發展的歷史性和社會性
2)順序性和階段性
3)相似性和差異性
4)現實性和潛在性
4.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
1)遺傳因素
2)環境
3)教育
5.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
1)促進人的觀念的社會化
2)促進人的智力與能力的社會化
3)促進人的職業,身份的社會化
6.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進人主體性的發展
2)教育促進人的個體特徵的發展
3)教育促進人個體價值的實現
7.教育的社會化功能
經濟功能:
1)教育具有培養勞動力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
3)教育具有促進科技發展的功能
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維繫社會政治穩定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進社會政治變革的功能
文化功能:
1)教育對社會文化的傳承功能
2)教育對社會文化的創新功能
3)教育對社會文化的融合功能
8.教育發展的社會制約性:
1)社會物質生產製約教育發展
2)社會政治制約教育發展
第三章1.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它指向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
2.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給予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3.中國現時期的教育目的:
①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②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規劃綱要》工作
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①優先發展:是指教育事業在國家各類事業中處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是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
②育人為本:是指教育工作要以育人為根本要求
④促進公平:是指教育發展要緊緊的為促進教育公平服務
⑤提高質量:是指教育改革發展要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其核心任務
戰略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第四章1.1965年法國保羅.朗格朗以《論終生教育》標誌著終生教育概念和思想體系的形成。
2.終生教育:是完全意義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各項內容,從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終結時為止的不間斷的發展,包括了教育各發展階段各個關頭之間的有機聯絡。
3.學習化社會:構成社會的所有部門都要提供學習資源,參與教育活動;所有社會成員都要充分發揮學校以外的制度和機構的教育能力,去自覺地學習。
4.教育國際化:是指一個國家將本國教育置於世界教育發展的系統之中來確定發展方向,並透過與其他國家進行教育交流與合作,從而使本國教育成為世界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的過程。
第五章1.教師成長:主要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從專業思想到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心理品質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較成熟的發展過程。
2.《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主要內容:
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3.教師專業知識包含那些方面:
條件性知識:
1)教育學的理論與方法
2)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
3)學科的教學論知識
本體性知識:
1)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
2)教師專業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
實踐性知識(內隱性的知識體系)
4.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1)社會環境
2)學校文化
3)個人經歷
4)自我更新
5.教師專業成長途徑:
1)專業學習
2)專家引領
3)同伴互助
4)個人反思
第六章1.學生素質:是指以學生個體的先天稟賦為前提,以後天的環境教育為條件,透過學生自身的活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生個體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
2.素質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各種素質,引動學生主動發展的教育。
3.學生科學素質的結構:
1)系統的科學知
2)基本的科學方法
3)執著的科學精神
學生審美素質的結構:
1)學生的審美經驗
2)學生的審美能力
3)學生的審美情趣
學生創新素質的結構:
1)學生的創新人格
2)學生的創新意識
3)學生的創新能力
4.道德素質的結構:
1)學生的道德認知
2)學生的道德情感
3)學生的道德意志
4)學生的道德行為
5如何理解教育過程的複雜性:
首先體現在制約道德素質教育過程的社會因素的廣泛性上
其次,體現在道德規範,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學生接受的道德影響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上
再次,體現在學生道德素質形成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上
第七章1.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學生中心課程,是指為指導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和即時資訊而設計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活動專案及方式
2.綜合課程:又稱整體課程,它是透過合併相鄰領域學科的辦法,把若干門學科組織在一門綜合的學科中而形成的。
3.隱性課程:又稱隱蔽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4.課程方案:
1)培養目標
2)課程設定
3)課程實施與評價
課程標準:
1)前言
2)課程目標
3)課程內容
4)實施建議
5.制訂課程目標的依據:
1)學生的發展特徵
2)社會生活的需要
3)學科的發展
6.新課改的主要內容:
1)重建新的課程結構
2)制定新的國家課程標準
3)改善課程實施的過程
4)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
5)建立新的課程評價體系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
7.三種評價概念
終結性評價:側重於課程計劃實施結果的評價,主要考察課程目標實現得程度。通常在實驗結束後進行
形成性評價:對終結性評價進行了尖銳的抨擊,他將課程設計放到實驗學校中去實驗,觀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因而評價始終貫穿於課程開發的全過程。
診斷性評價:旨在課程實驗開始之前對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發展水平或特殊困難進行評價,主要是對教育背景的現狀,問題以及對策作出系統的分析,以確保課改實驗工作的順利實施
第八章1.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互動活動
關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1)二者處於教學的統一體中
2)教學不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簡單組合而是教和學的統一
3)教和學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從屬關係
2.教學過程的特點:
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1)學生的認識物件主要是經過提煉的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對客觀物質世界和主觀精神世界的基本認識,它體現在一定的教學內容中
2)學生的認識條件具有特殊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
3.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
引起求知慾、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和技能技巧六個階段。
4.教學原則
①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
在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授予學生科學知識,並結合知識傳授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基本要求:
1)確保教學的科學性
2)重視教學的思想性
3)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寓品德涵養教育與知識教學中。
②啟發創造原則:
在教學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思維
基本要求:
1)透過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2)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3)發揚教學民主,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要結合學科的邏輯結構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實際。
基本要求:
1)科學的掌握教學內容的順序和前後知識之間的銜接關係
2)抓好教學過程的順序
3)抓好學生學習的過程
④直觀性原則:
教師透過形象描述教學內容或組織學生直接觀察所學事物,引導學生形成有關事物、過程的清晰表現,豐富他們的感知認識,從而為學生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奠定基礎,並發展其認識能力
(還有幾點沒寫,看書)
基本要求:
1)運用感知規律,加強直觀教學
2)根據教學的目的、任務、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加強直觀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3)恰當是用直觀方式如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等進行教學
4)使用直觀教具時,要使語言指導與啟發思考相結合
5)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5.講授法:教師透過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的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方法
基本要求:
1)教師要精通本門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做到融會貫通。
2)要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學生聽講的能力
3)教授內容儘可能與學生的認識基礎發生聯絡
4)恰當運用板書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
6.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透過課堂及課外作業,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藉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基本要求:
1)明確練習目的,精選練習材料,把握練習度量
2)練習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掌握練習的方法
3)練習方式要多樣,練習結果要及時反饋給學生,以培養學生練習的興趣以及自我監督、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定的良好習慣
7.教學組織形式:
是為實現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8.班級授課制:
根據年齡或文化程度把學生編成有固定人數的班級,由教師按照課程計劃統一規定的內容和時數並按課程表進行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
9.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式:
備課:是指教師上課前鑽研教材,瞭解學生,考慮教法,編寫教案,為上課所做的準備工作。
備教材:
1:明確教學目標。
2:最佳化教學資源。
3: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
4:編制導學案。
備學生:
教師要全面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學習態度,思想特點和個性特徵。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備教法:
根據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自身素質和學校的教學條件與環境等情況,設計適切性的教學樣式。
上課:是學校中分量最大的教學活動,使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第九章1.教學藝術概念:教學藝術是教師遵循教學規律和美的規律,為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而採用的創造性的教學方式與方法。
2)教學藝術的特徵:
1:有效性。2:創造性。3:綜合性。
3)教學藝術的功能:
1:激勵與愉悅功能。
2:調整與控制功能。
3:審美與德育功能
2教學風格的概念:
是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化,較穩定的教學行為方式。是教師的教育觀念,審美理想。藝術修養和性格特點等在教學活動中的綜合體現。
教學風格的特徵:
1:獨特性。2:規律性。3:穩定性。
3教學風格的功能:
1: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2:有助於教師創造性教學能力的發揮,
3:教師的教學風格,影響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個性形成,
4:教學風格體現了教師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第十章1:班級管理的概念:
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採取一定的手段措施,帶領班級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基本特徵:
1)共同的發展目標
2)分工協作的成員關係
3)規範的集體秩序
4)平等,相容的心理氛圍。
2.操行評定:
是班主任對學生一個學期內思想品德、學習、紀律、勞動等各方面發展變化情況的客觀評價。
3.替代性強化:
當學生觀察到別人因某一個良好的行為產生愉快和積極的結果後自身受到強化
4.班主任如何組織培養班集體: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1)制定班集體的共同目標
2)選拔和培養學生幹部
3)制定規範的班級紀律
4)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5)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班主任瞭解研究學生內容和方法
1)組織好班會
2)做好與家長溝通的工作
3)瞭解和研究學生
內容:
1瞭解和研究學生個人
2瞭解學生的群體關係
方式:
1閱讀學生的有關材料
2訪談交流
3在自然狀態下觀察
4做好計劃總結和操行評定工作期末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