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作為皇帝,他天資聰慧,更是勤勞異常,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更是日批竹簡百二十斤。

    作為後世不斷抨擊的暴君,他有點不務正業,對待下屬寬容的根本不像話,滅楚之戰,起初因為聽信李信之言,以致傷了王翦之心,在得知李信失敗,他能以萬乘之尊向自己的臣子認錯,以師事之,更是應王翦要求,賜以良田豪宅。

    禮賢下士之能千古無人出其右,無論是對弱頓、茅焦,抑或是他養著的那些儒家博士,他都以最大的寬容來對待,甚至那坑死的460人也僅僅是坑死他們,並未聽說有株連之說,460人歷史上常說是儒生,其實不過是一些方士之流,都是一些盧生徐福的擁躉,要是擱在後世,你們這樣欺騙皇帝,還騙走無數的財富,我想不是輕鬆的坑死就能解決的,要是擱在明成祖那小子身上,應該足夠誅連十一族了。

    禮賢下士是老秦人的習慣,也是嬴姓皇族常做的事情,採用離間計得到的大才由余,以及五張黑羊皮換來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精神在秦始皇身上得到更好的發揚,例如國尉尉繚子,一個罵自己丑,說自己虎狼之心的人,他依然以最好的禮儀待之,並將三公之一的國尉讓其執掌,對於李斯的建言立即悔改執行,對於一個支援自己的富饒寡婦巴寡婦清更是讓她禮抗萬乘,死後立下懷清檯,等等……

    他不僅是第一個皇帝,也是第一個不殺功臣的開國皇帝,估計也是最後一個。

  • 2 # 史通人生

    個人認為秦始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

    秦始皇主要成就如下:

    一秦滅六國之戰、秦攻匈奴之戰、秦攻百越之戰、統一當時中國。

    二、開創帝制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乃稱皇帝。並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秦始皇於始皇帝三十一年(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佔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佔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後便演變成了農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

    三、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

    評價:秦朝在統一後不久就頻繁的大興土木,儘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長城靈渠是利國利民的,但生產力仍遭到極大破壞,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賣到了一千六百錢,民眾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相對於秦始皇的功績來說,我認為秦始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歷史人物。

  • 3 # 火星駐地球大使館

    擒屎黃髮明瞭電、電燈、電話、電影、電視機、電腦、GPS、晶片、衛星、汽車、飛機、冰箱、空調、微波爐、印刷機、印表機、洗衣機、手機、BB機、網際網路、電池、攝影機、投影機、等等等等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實在是千秋偉業功不可沒

  • 4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問到秦始皇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歷史上總說紛紜,褒貶不一,我們應該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一位帝王,從對歷史,對國家,對政治,經濟文化和明生都做出了什麼貢獻!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 ,功大於過功績在於:1.統一六國,結束了各國的戰亂紛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推動了社會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 2、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3、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4、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5、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皇,是一位功勳卓越的人,他造就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制的朝代—秦朝。

    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透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7、政治上,開創了2000多年封建主義制度。

    李白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又說到秦始皇東巡海上故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邪臺。”秦始皇在海上親射巨魚及派方士遠航尋求蓬萊的行為,也成為詩人歌詠物件:“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鬛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 5 # 青衫白褂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帝者,在後世卻是歷史學家都褒貶不一的。因為牽扯太多,已經無法用單純的功過來評價。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嚴:贏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採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贏政則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

    2.厲行中央集權: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另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

    3.用郡縣制統治整個國家,為後來的所有統一國家都做了制度上的示範.一直到了漢朝,分封制也沒有徹底取消,經過近100年的拉鋸戰,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才大大削弱了分封制,隨後,經過漢朝幾百年的統治,分封制基本滅絕,郡縣制深入人心,為人民所接受。後世的晉、隋、唐、宋、元、明、清幾乎都是以郡縣制為主。

    4.實施嚴刑峻法:秦朝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之法律,頒行於全國。

    二、軍事

    修築長城: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線起來,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餘里。

    三、經濟

    1.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2.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鬥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2.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後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文字的統一使中國的文明徹底的融合在一起,奠定了整個民族此後兩千年統一的基礎。戰國時期,文字已經有分化的跡象,七國的文字都逐漸變化的不一樣,如果任由發展,恐怕今天的中國有可能是第二個歐洲。文字的統一使得中國幾乎再也不能永久的分裂,短暫的分裂後總要統一。

    2.統制思想: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佈禁書令,大肆收繳焚燬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這也是秦始皇最受爭議的一點)

    六、對外

    1.秦始皇於併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2.北伐匈奴:戰國末年以來,匈奴時常南侵,威脅到燕、趙、秦等華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趙、秦舊長城之基礎上,加以增築,連結成一條長達五千餘里的所謂

    3.大統一,確定中國版圖。在以後的帝王都是以大一統為目標,對於任何一個君主,如果領過超不過秦始皇統一的領土,那就不算統一,還是分裂。中國後來雖然無數次分裂,南北對峙、東西對峙,但是最終只有統一這一條路可以走。

    這些都算是歷史對於秦始皇嬴政的評價,當然這些都是秦始皇對後世的影響。對於他這個人,我們就不做評價了。始皇帝開創的大秦帝國從歷史長河中走過,它掃過了落後沉悶的邦國時代,開啟華夏雄居東方的帝國時代,它如同漫漫長夜中照亮黑暗的第一顆閃亮之星,它從黑暗中閃過,雖然只是一瞬,卻照亮了整個黑暗,從它之後,是繁星點點的璀璨星河!

  • 6 # 垚垚之象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

    ⒈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儲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⒏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⒐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 7 # 筆削春秋話史家

    秦始皇名字的由來

    秦始皇,教科書上寫他為“千古一帝”,他建立了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他認為自己的功勳可以與三皇五帝比肩,所以他把三皇的“皇”與五帝的“帝”抽出來,組成了一個新的片語“皇帝”。

    秦始皇是個怎樣的人?

    秦始皇是一個怎樣的人,歷史上的評價對他褒貶不一,有功也有過。

    秦始皇的功1.統一六國

    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15年的時間,滅了六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被滅,預示著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結束了,秦朝進入了君主專制的帝國時代。

    “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

    2.中央集權的加強

    秦朝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在統一之後,加強君主的中央集權是一個君王必要的手段。秦始皇在統一之後開始實行一系列的措施。

    政治上:秦始皇繼續執行法家的思想來進行統治;削弱舊的貴族的勢力,提拔軍功上來的軍人;在中央,實行三公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政和監察,他們直接向皇帝負責;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初分全國為36郡,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秦始皇充分吸收了周室滅亡的教訓,他為了讓新的統一形式更好的穩固,被他掌握,他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但是相權的建立,和郡縣制的實行,也奠定了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二者此後幾千年的糾葛,不過這是後話了。

    經濟上:六國統一之前,各國都有自己的通行貨幣,統一之後,流通方面很不方便,所以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車同軌,六國沒統一時,各國的馬車大小都不一樣,所以車道也有寬有窄,這樣就導致了出行的不方便,為了方便出行,秦始皇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這就解決了問題;統一了度量衡。

    《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文化上:統一了文字,用秦國小篆作為統一天下文字的標準,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文字的統一促進了秦朝各地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國家發展的腳步,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文化的傳播。

    軍事上:秦始皇修築北方的長城,抵禦匈奴;南征百越,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手工業技術,為嶺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秦始皇的過

    秦始皇在統一之後儘管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例如修建靈渠,但是還是有很多過。

    1.徭役賦稅,苦不堪言

    北修長城,南征百越,這些都需要龐大的後勤補給和基礎建設,於是廣徵徭役,把勞動力送去北方修築長城或者派到南方開墾新土地,修建自己的陵寢和阿房宮,滿足自己的的私慾。人們離開自己的家園,生產力遭到破壞,獲得的收入有三分之二要交賦稅。

    2.嚴刑峻法,被稱為“暴秦”

    秦朝建立之後,修訂《秦律》,死刑有車裂等十多種,一人犯罪,全家株連。普通人犯罪,動輒陷刑,輕則判刑,重則處死。

    “赫衣塞路,囹圄成市”

    3.焚書坑儒

    為了能夠保持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再加上一些儒生和遊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秦始皇進行了焚書坑儒。但是後人對坑儒看法不一,認為儒是指方士,術士,秦始皇焚《詩》、《書》,醫、卜之類的文籍,不在焚燒之列。所以真實性有待商榷。

    《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總結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都留待後人評價,無論他的功還是他的過,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色彩,總的來說,他最重要的歷史功績,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 8 # 青史之塵

    秦始皇的功過自不必多說了,秦始皇的偉大也毋庸置疑。一個人的一輩子是分階段的,秦始皇亦是如此。那麼秦始皇晚期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為什麼秦始皇直到死也沒有立太子?這是一個歷史謎題,強大如秦始皇,怎麼會想不到死後不立太子對國家造成的威脅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其實秦始皇沒有想到自己會如此之快的離開這個世界,他對於長生有著迷之自信,因此,乃至徐福第二次欺騙他後,他還是選擇相信他,賜予他許多的財物繼續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第二點,秦始皇過於自信自己的威望,他認為趙高之流肯定不敢叛變。為什麼這麼說,其實秦始皇是有意扶蘇繼位的。在他最後一次巡遊病危之時,他擬了詔書,召回扶蘇主持大局,但他意想不到的是這份詔書被趙高等人劫持了下來,並未送到邊關,因此才有了後來趙高等人假傳詔令,逼死扶蘇。至於很多人說秦始皇更喜愛胡亥,希望他繼承大統,否則的話,最後一次巡遊也不會唯獨帶上胡亥,我想說的是秦始皇根本就沒意識到那是他最後一次巡遊,對於胡亥,也僅是父親對於幼子的那種寵愛,而非是出於對胡亥治國之能的欣賞。

    透過這個謎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秦始皇晚期也是比較自負的,也一樣會犯常人所犯之錯。

  • 9 # 塵垚4

    按點刻劃他:

    1.中國大一統格局起源於秦始皇,幾千年忽大忽小,忽強忽弱,但是沒跳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基本構架;

    2.統一了中國文字,這是最厲害的一招,在幅員那麼遼闊的國度把操各種方言土語的人擰巴在一起,靠的是什麼?文字!統一中華文字的人,秦始皇也。

    3.統一度量衡,就是把尺子(量長度)、稱重(稱質量)、斗升(量體積)等制定了統一標準,全國通用。

    4.統一全國的法典,儘管嚴苛,旦很適用。

    5.開發了廣東、廣西等南方疆域。

    6.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條件下,建成了秦朝高速公路——秦直道。

    ……

  • 10 # 閱史銘心

    先來看看秦始皇一生的軌跡,秦始皇的父親是秦國王孫名字叫“贏異人”異人的父親是當時秦國大王的太子被封為安國君,嬴異人並不受他爹待見被早早的打發到趙國當人質,後來秦趙爆發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秦國並沒有顧忌這位人質的安危,可見嬴異人的地位可有可無。趙國雖然沒有為難他,也懶得搭理他,異人在趙國過得是生活黑暗,窮困潦倒,沒有意外連個媳婦都娶不上,就要這樣有上頓沒下頓的過完下半輩子了,但命運之神不甘寂寞偏偏讓意外發生了,有一個叫呂不韋的大商人,非常有錢,有頭腦,但是當時的社會不像現在有錢就有地位,那時候的商人地位並不高,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呂不韋就想起了從政,在邯鄲的大街上看到了嬴異人的呂不韋靈光一閃就想玩票大的,於是他先是拿出一部分錢讓嬴異人打扮了一下,並結交賓客!擴大影響力。之後呂不韋親自出馬來到秦國,見到了安國君的寵婦人――華陽夫人,在呂不韋的一番運作下,華陽夫人竟然認嬴異人為兒子,並且勸說安國君立異人為接班人。秦始皇的母親本來只是呂不韋的一個妾,在一次聚會中被嬴異人看中了,呂不韋索性就把她送給了嬴異人,後來這個女子就生下了秦始皇。那時候還叫趙政,趙政出生沒多久,秦趙就爆發了長平之戰,以及邯鄲之戰!秦趙關係越來越惡化,趙政九歲那年異人就和呂不韋一商量一起就逃回了秦國!剛到秦國沒多久,趙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就死了,他的爺爺安國君繼位三天也死了!嬴異人就做了秦王,三年後他爹就是秦莊襄王也死了!13歲的趙政就這樣什麼都不用做做了秦王。

    他的始皇帝之路也是順暢

    趙政登基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47年,這一年秦國統一天下的趨勢已經非常明朗,這一年六國最後的希望魏公子去世了!秦國攻佔了魏國大片土地,置東郡,秦地首次與東方的齊國接壤!合縱的腰已經被斬斷,二週也早已經被滅了!秦國爭雄天下的主要對手,韓魏奄奄一息!齊楚醉生夢死,燕趙又打的不可開交!六國的存亡全看秦國的心情

    所以說秦始皇是命運之神欽點的幸運之子!太他媽幸運了!苦活累活都被他的祖宗們給幹完了,他就需要出來摘個勝利的果實!而本來秦國王位與他那麼遙遠,偏偏又出來一個能幹的仲父呂不韋硬是幫他弄到了王冠!

    接下來趙政同志要做的就是,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包攬宇內併吞八荒。

    凡是來的太容易的成功就容易使人飄,趙政也不能例外!趙政飄了,他認為自己的功勞和擁有的土地超過了三皇五帝,而羞與之並列。於是就給自己取了一個最牛叉的稱號“皇帝”華夏人最講究尊重祖先,趙政這是狂的沒邊了!

    這還不滿足,後來又打聽到東洲蓬萊島有仙人,又派人去求長生不老藥!又給自己起個別號“真人”

    萬一長生不老藥求不來怎麼辦?沒關係做兩手準備!於是又徵集大量的民夫為自己打造一座前無古人的巨大豪華陵墓,以備死!

    在秦始皇的一系列暗黑操作下,天下人終於受不了“暴秦”的虐待了!終於陳勝率領戌卒數百振臂一呼,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滅亡了他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立的帝國,

    不過這個時候趙政已經去世三年了,亡國之君的罪名讓他兒子胡亥背了!

    什麼樣的運氣能這麼好?連死都死的那麼是時候

    秦始皇網路圖

  • 11 # 七情渡歷史吧

    01秦始皇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社會的文明分為物質文明和非物質文明,秦始皇發明的皇帝制屬於非物質的文明。

    (秦始皇劇照)

    因為這個發明,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此時很多國家仍處於奴隸社會時期,例如倭國,直到唐朝時,學習唐朝進行大化改新才進入封建社會。

    02 秦始皇是避諱文化的鼻祖

    秦始皇發明皇帝制後,還建立了一系列的名位制度,以突出皇帝的至高無上和皇權獨尊,並神化皇權。

    他稱自己為朕,其他人不能再用"朕″這個字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可以用"餘″″吾”,他這一規定直接改變了先秦時期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

    皇帝署名用“璽”,玉璽也成了皇權的標誌,老百姓自己刻的東西叫"印";皇帝頒佈的文書叫“制”或“詔”,老百姓的白紙黑字只能叫"文""箋"等。

    (玉璽)

    “皇帝的言曰制、詔;......所居曰禁中,後宮曰省中......所至曰幸,所進曰御;皇帝的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

    秦始皇的名字"政″,官員等不能使用,從他開始,歷朝歷代的老百姓,尤其是朝廷官員,要避免使用皇帝的名字,否則是大不敬,皇帝的名字是不能直接叫的!

    基於以上種種,避諱文化開始出現。

    03秦始皇是一個不喜歡被人議論和評價的人

    秦始皇之前的王死後都有諡號,一般由新王和大臣擬定,起到蓋棺定論的作用。例如,紂,就是諡號,暴虐無道的評價,周武王中的"武″也是諡號,表明其文治武功了得。

    (沒有諡號)

    秦始皇不喜後人評說,廢除諡法,所以他沒有諡號。

    還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他不喜歡別人說三道四,那就是焚書坑儒。侯生和盧生這兩個道士,欺騙秦始皇練仙丹,還在後宮裡面講秦始皇母親的壞話,秦始皇下令捉拿他們的時候,兩個人不知所蹤,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殺在全國各地招搖撞騙的儒生道士463人。

    後被儒家評說殘暴,招搖撞騙的人因為有的是儒生,才得到儒家的同情,但就算是儒家傾情讚美的李世民,玄武門裡死的人也不止400多人吧,相比之下,秦始皇何暴之有呢?何況各朝代都在打擊招搖撞騙的人。

    04 秦始皇是一個熱衷權力的人

    秦始皇集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於一身,並掌握了各級官史的任命權,全國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並不能世襲,透過對地方人事任免權的掌控,建立中央集權體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秦始皇雖設有太尉一職,但並無實權,軍事大權掌握在皇帝的手裡面:

    陽陵虎符“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陽陵”。"天下之本無小大,皆決於上"

    (陽陵虎符)

    05 秦始皇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採取先近後遠,遠交進攻的戰略,透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結束春秋戰國時期的紛亂局面,完成國家的統一。

    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令人制定細密嚴苛的法律,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加強全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完善了中央集權政體。

    (出土的銅車馬)

    06 秦始皇喜歡法家學說,但他卻是善良仁慈的

    秦始皇重用韓非的某些治國方略和措施,又吸納了商鞅的思想,非常超前,但在他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沒有坑卒和屠城之暴,他去世之前,不讓殺生陪葬,他為自己建的陵墓,連牲口也沒有,他用陶製兵馬俑來代替活人和牲口。

    秦始皇摒棄當時的陳腐觀念,把平民視為“人”而不是奴隸,就這一點來說,秦始皇是具有平等觀的人。

    (秦始皇陵兵馬傭)

    綜上所述,秦始皇是一個偉大的,具有雄才大略的軍事家、發明家,秦始皇的性格雖然有點急躁和剛愎自用,但他也是一個具有平等意識、心性善良仁慈的人。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

    文:七情渡

  • 12 # 歷史盛典

    千古一帝秦始皇

    如果沒有秦始皇一統天下,中國的版圖可能沒有現在這麼大,可能分裂成像歐洲小國一樣,所以從這一點來說,秦始皇是有大功績的。

    秦始皇成就一統功業,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及“治馳道”,完成溝通全國的交通網的建設,對歷史程序有重要影響。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官僚制度、郡縣制度,可以稱作影響長久的政治發明。

    1.秦始皇採用“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滅六國,拓展疆域,統一全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有力地抵禦了匈奴的進攻,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定桂林、象郡、南海等郡。開創了幅員遼闊的秦帝國,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推動了中國多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2.統一後,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和發展。

    (1)政治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央設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稱為“三公”,“三公”下設九卿。在地方廢分封,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郡,每一個郡有守、尉和監各一,郡下設縣。主要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免,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2)經濟上: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又稱秦半兩錢;同時,統一了度、量、衡。為發展全國陸路交通,實行“車同軌”,修建馳道和直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

    (3)在文化方面:統一文字,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固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1.征斂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秦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多達70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200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採納李斯建議在思想上實行了嚴厲的政策──“焚書坑儒”。“焚書”是指除秦朝中央收藏的書籍、秦國史書和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以外全部焚燒,對違抗命令的人一律處死。全國百姓和士人敢有私藏經書和諸子百家典籍者被處以滅族的酷刑。後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焚書坑儒”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但這種文化專制主義,毀滅了大批文化典籍,極大地摧殘了中國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

    秦始皇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們來看看一些人所給的評價:

    1、明朝的大思想家、史學家李贄在《藏書》中高度評價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3、,魯迅先生也認為:“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4、司馬遷在《史記》認為:“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5、西漢政論家主父偃認為:“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6、西漢名臣桑弘羊說他:“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7、新朝王莽:“功越千世!”

    李白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項羽內部的最大絆腳石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