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數星星的孩子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還是要說,即使慈禧太后沒有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修頤和園,北洋水師依然打不過日本。

    在看待一場戰爭時,經常要看兩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實力,國家民心,領導者水平,從這幾點來看,大清都沒有任何優勢。

    甲午戰爭日本已經是資產階級社會,中國還是腐朽的清政府,統治者整天尋歡作樂,日本天皇,皇室上下卻團結一心,誓要打敗大清。日本天皇曾經發誓,一日不打敗大清,一日不吃飯,堅持每天喝清水,吃很少的食物。但是大清,慈禧一頓飯就要吃幾百個菜,一對比就很容易看出來兩個國家的態度。

    其次,大清財政因為被外國控制,列強剝削,官員貪汙,經濟早就不行了。但日本一樣很差,然而日本有決心,為了購買軍艦,日本全國上下捐錢捐物,青年從軍,全國上下團結一心,而大清官民卻絲毫不介意這場即將來的戰爭,對未來的戰爭沒有任何準備。李鴻章希望建北洋海軍,買炮彈,卻沒有撥款,錢都被慈禧用來修頤和園,辦壽宴,甲午開戰,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艦隊裝備老舊,就連炮彈都是沙子填的,當然打不過日本的堅船利炮。

    最後,甲午一戰,日本從上到下,一心為勝,不就退路。而大清高層,對打和降卻意見不同。一些不瞭解中日情況的,一心要打,認為必勝。但如李鴻章這樣的實幹派,知道實力不夠,所以想要外交談判,利用外國牽制。大清朝內爭吵不斷,光緒年輕又沒有能力,在推推搡搡之下才開始打了這場仗,毫無準備。而北洋水師雖然是李鴻章建的近代水師,但裝備落後,水軍官兵作戰思想落後,經驗不夠,雖有愛國之情,但總體大勢已去,此戰焉能不敗。

  • 2 # 更上一層樓g

    打贏一場戰爭:靠精良的武器、士兵技能、指揮員科學的戰術、軍人的鬥志、君民的向心力、綜合國力等總成。

    甲午戰爭中主戰、主和兩派互相爭吵,戰鬥中指揮員不是失誤就是逃跑,各路參戰部隊相互掣肘,清兵射擊的精準度也不如日兵,這些原因是滿清失敗的基礎。

    最根本原因是全國上下缺乏同仇敵愾的氛圍,所以說甲午戰爭失敗跟慈禧挪用軍費修園子關係不大。

  • 3 # 被月光吵醒

    打不贏的!先不說頤和園花費多少銀兩!可以購買多少艘鐵甲艦!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打的是工業基礎和作戰體系!日本明治維新後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清朝閉關鎖國!自命清高!繼續沿用封建體制八旗弟子的用兵制度!不可能戰勝日本!後來的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就說明當時的日本吸收西方尤其是德國的工業技術為日本步入發達國家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的清朝和俄國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說北洋水師打贏甲午很難!

  • 4 # 逛窯子的人渣

    慈禧當初修砌頤和園,恐怕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喜惡。清末之期,此時中國,洋務政策已執行30年,若說其中的武功業績,更多的確是在實體上的提升,給予的是外界國際上的輿論影響。但真正上來說,華人心中的榮辱感,依然麻木,改變認知,才最為迫切。修繕園林,體現的是厚實國力,與舉辦奧運也並不差別,而此時國內輿論也並不認為此處有二三差錯。只是最後的戰爭,的確失敗了,因此才重提舊事。

    可以說,甲午戰爭的關鍵是在海上,清國廟堂過於輕視戰爭,因為他們認為日本國家小弱,絕不會傾全國力,冒著滅國下臺的風險,打這場理論上講打不贏的戰爭。但事實上,日本的確好運,他們賭贏了。但他們並沒有在意,一旦打輸了戰爭,又會發生什麼……如此強力的西太平洋第一戰力,就在日本精英眼中的紙老虎的胡亂下,成了大海的泛泛殘陽

  • 5 # 手機使用者白色的雲

    我看也不一定。

    因為一個國家的強勝,是多方面的。

    決定強勝,主要是國家體制。

    好的體制不是單方面的強或單方面的落,而是全華人民為之奮鬥,國家會出現一種正氣殺敵的、什麼敵人都具怕的盛世

  • 6 # 點綴凡塵

    單純指甲午戰爭而言,如果中國當年全力發展遠洋海軍,我覺得是可以贏的。

    北洋水師失敗主要在幾個方面,其一是戰爭準備不足,高層帝后爭權,決戰之心不堅定,李鴻章知道軍備略顯不足心裡沒底也不想打,中國政府不想打。這也就決定北洋水師在心理上沒有充足的戰爭的心理準備,物資上也沒有足夠儲備。其二,則是由於軍費不足導致的軍備鬆弛,裝備落後彈藥不足。其三,是當時指揮不當,沒有利用好鎮遠定遠兩艘主力艦,要是以此二艦做核心圍著打援,日本至多慘勝,而日本一旦拼掉這點家底是無再戰之力的,而中國還有一支差一點的南洋水師可以用。

    鎮遠定遠雖然被群毆命中數百炮照樣啥事兒沒有,如果肯花錢,12艘這樣的鐵甲艦當時在世界就是幾乎無敵的存在,你打不沉我,你能如何?有這樣的艦隊,慈禧和李鴻章哪個不敢開戰?2.3億兩白銀,可以買100艘了,真這麼搞,日本玩個屁,滿清中國雖弱但是底蘊仍然不是日本這種彈丸小國可比的,後面二戰打著打著就沒勁了。

  • 7 # urikkiri1

    就兩個細節,註定北洋水師必輸無疑。第一個:選拔學習好的乖孩子赴英留學。留完學後回國放艦長。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討厭體育。沒有堅強體魄,不可能成為合格的軍人。只是穿軍服的知識分子而已。

    第二個:甲午戰爭最激烈,劉公島被圍,北洋艦隊岌岌可危之時,島內的妓院燈火通明,生意依然興隆。這些置艦隊,國家命運不顧的軍官們能打贏日本艦隊?不可能!

  • 8 # 斥候之雨

    贏不了。武器固然重要,但軍官和士兵素質更為重要。當時的海軍,除了幾個管帶留洋,官兵依然是文化和技術素質低的傳統士兵。對於軍艦的保養,操作太鬆散。而且劉公島上嫖娼走私,成風,包括劉步蟾等軍官還有吸食大煙的現象。這樣素質的軍隊是不可能打贏的。所以不管北洋艦隊是否強大,當時一定會輸給日本。

  • 9 # 傲視蒼穹39

    其實,大東溝海戰真正輸的原因在李鴻章(他不想把衝突鬧大,希望各國調停。也想不到日本敢半途偷襲)。慈禧固然可恨,但還不是直接原因。李鴻章命北洋艦隊送兵去北韓。彈藥本身就不夠。出發前還不許領夠足夠的彈藥是致命原因。回頭還打了個遭遇戰。艦艇老化且不說,真正的爆破彈只有幾發,威力還不如日本的速射炮的炮彈(日本用的是最新發明的下賴火藥,中彈不但爆炸,還大面積起火)。北洋艦隊命中率是日本的兩倍,無奈打中也只能穿一個窟窿。這種情況下,換做二戰最強的德軍也得失敗。所以北洋水師不但鄧世昌,其他官兵也都是好樣的。

  • 10 # 鐵木真165163663

    這關鍵是國家體制的問題,國家機器運轉腐朽不堪,文官貪錢武官跑路,有再好的槍炮也沒有,因為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都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一心想要用西方國家,來作為清日之間的中間人進行調和。砸再多的錢在艦隊上,買再先進的鐵甲戰艦也沒用,海軍士兵只能用它來晾曬衣服,平時就缺乏訓練,經費不足。北洋大臣李鴻章完全知道北洋艦隊的家底。只能白白空架子,嚇唬嚇唬那些小的國家,對有狼子野心的日本人來說,根本不管用。不管慈禧太后,挪用多少錢去修頤和園,都無法挽回,北洋水師的頹勢,因為國家機器已經潰爛不堪,從兩個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來看與宣傳能力,清朝都沒有,發揮出來。 而日本人從天王到平頭老百姓,都踴躍的捐錢與物資。支援前線的對請朝的 戰爭。日本人對戰爭達到瘋狂的熱情,反觀清朝坐以待斃,等待西方國家的調停,措施,主動出擊的戰略機遇期,把艦隊,困在自己的港口裡面,讓日本人坐收漁人之利,未戰先敗,不僅是清朝政府的短視,更是整個國家民族的麻木與精神不振,官員只知道撈錢,不管國家死活,一到關乎國家利益的時候,只為選擇妥協與委曲求全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是整個國家的體制 運轉,不靈的問題。而日本從明治維新學到西方先進體制,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機器運轉,體系,先進。從天皇到百姓都悉心地向西方國家學習看齊。學到西方國家的管理體系,反觀清朝固守體制,固步自封。導致,每逢以西方國家戰爭每戰必敗。這是國家體系執行,嚴重缺位的,表現,沒辦法像西方國家那樣迅速地調兵遣將。迅速的集結軍隊。利用先進的工業體系作為戰爭的潛利來對付,落後體制的請朝,。

  • 11 # 贏路

    如果沒有慈禧的挪款修頤和園,北洋水師一樣不可能打贏甲午戰爭。當官的只想撈錢保官位,當兵的只想吃飯拿軍餉。當官的沒有國家民族的危機感對外一味避戰退讓,沒有強化軍隊軍事訓練和愛國主義教育。對當時的戰場形勢因缺乏正確的預判而毫無準備,整個北洋水師上下一盤散沙,戰時不能統一排程,各自為戰,平時對海戰戰術嚴重的缺乏操練,到戰時發現各種問題時已無法挽回,這樣的國家和軍隊必敗無疑。

  • 12 # 兮兮說事兒

    顯然打不贏,那是因為清朝的體制落後。

    可能很多人都煩把什麼都歸到體制方面,覺得這個說法很虛,很空。什麼是體制,可能這麼說很多人無法理解。也可以說,是因為清朝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統不能有效的適應現代戰爭,軍隊指揮官的理念也相差很多。

    而且,現在很多人說慈禧太后挪款修頤和園,其實這裡面也有誤會,而且這一說法主要是由後來維新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杜撰的。

    早在1888年,光緒的父親醇親王為了孝敬慈禧太后,就提出要修頤和園。可是,你濫用民脂民膏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所以只好以從各督撫那弄來的錢掛到海軍軍費名下。當時共募集了260萬兩,慈禧只用了一部分修建頤和園,剩下的都拿去修鐵路了。

    而且,如果按照甲午海戰前兩國軍隊實力比較的話,清朝的北洋海軍要從裝備上,尤其是艦隊數量上要遠遠高於日本。清朝擁有兩艘巨型鐵甲艦,即定遠和鎮遠,這些軍艦日本是根本買不起的。

    李鴻章

    只不過中國的海軍裝備的比較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開始裝備。當時歐洲各個國家正在搞軍隊尤其是海軍競賽,船隻和武器幾年就換代,就更新,清政府開始投入了大量錢財在海軍。由於日本懼怕中國海軍也不敢跟中國海軍挑戰,所以一直風平浪靜。結果,後來很多人就說海軍勞民傷財,要求停止給海軍撥錢,這導致北洋海軍連保養維修的錢都沒有。

    誰承想,日本就買了幾艘西方國家最快的軍艦。所以,戰場上日本比較有速度上優勢。但更主要的是中國軍隊體制不行。

    到了後期,北洋海軍也不怎麼訓練,大家都貪汙腐化,再加上一個不懂海軍的提督,搞得一塌糊塗。

    後來戰場上,兩軍交戰,中國海軍的編隊就給日本人可乘之機,最終落得個全軍覆沒。

  • 13 # 理論機油王

    首先,問題提的層次混亂。北洋水師的任務是負責制海權,並給陸軍提供補給,運輸等輔助支援。現在回答問題,一,就算有充足軍費,也打不贏海戰。二,就算打的贏海戰,在陸軍一敗千里,東北沿渤海城市都淪陷,北京,天津直接暴露日本陸軍攻擊情況下。海戰的勝利沒有任何意義。就像李舜臣可以以一檔十,重創日本百餘艘戰艦,但對於已經登陸的向北韓半島內陸挺進的陸軍師團,海戰戰果沒有任何意義。李朝王室只能一口氣逃到邊境城市義州,而且如果不是萬曆皇帝明旨不肯,北韓國王還一心打算內附,去北京當一個親王。

  • 14 # 艾米麗艾拉

    上大學時,老師不止一次地講過:歷史不能假設,文章沒有第一。

    不過世人卻特別喜歡為歷史做各種假設,希望透過改變一些關鍵的前置條件重新演繹某些歷史事件,以印證事前預設的某些結論。沒辦法,大家都是凡人,穿越只是發生在小說裡的故事,我們只能透過假設來讓歷史事件按我們的心理預期來重演。

    回到題主的問題。既然教科書都說,甲午戰敗是慈禧為了一己之私,挪用了海軍經費修頤和園,使得北洋水師無錢購買彈藥。那如果慈禧沒有挪用海軍經費,沒有修園子,甚至像明治天皇一樣節衣縮食,甲午戰爭就能打贏了嗎?

    我的結論是,照樣沒戲。

    這是因為,甲午戰敗,固然有慈禧驕奢淫逸的因素,但不是根本的原因。甲午戰敗原因的說法很多,落後,朝廷腐敗,官員顢頇,水師將帥瀆職,皇帝昏庸無能,等等。這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我們尤其不能用抽象的宏大敘事替代具體而微的真實,從而得出一些為某種利益服務的結論。

    真正的原因在於保守派勢力太強大了,強大到當時的任何一項改革舉措,任何一個富國強兵的方略,都會有人群起而攻之。而且,這種攻擊有著強大的民意基礎。君不見,甲午戰爭過去了100年多年,談起甲午之敗,輿論不還是和當時的主流民意沒什麼太大區別嗎。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一個人:翁同龢。

    翁同龢其人大名鼎鼎。他是咸豐丙辰科狀元,兩代帝師。同時,也是帝師翁心存的兒子。翁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曾任安徽巡撫。

    眾所周知,甲午之戰的導火索是北韓的東學黨之亂。但深層次的原因是翁同龢與李鴻章的勾心鬥角,所謂翁李之隙。

    咸豐10年,咸豐皇帝死前一年,翁同書任安徽巡撫。

    當時洪楊之亂已成強弩之末,清軍在曾國藩的湘軍以及綠營將領和春率領的江南大營的前後夾擊下,將洪楊軍死死困在皖北、江寧、蘇州一帶。這個時候對兩江各省的封疆大吏是一個考驗,因為勝利真的就在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可惜當時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畢竟事後諸葛亮好當,以當時殘酷慘烈的局面,輪到誰也沒辦法淡定。

    翁同書率兵守定遠,當太平軍攻來時毫不意外地當了逃兵。這在當時是有殺身之禍的。因為作為封疆大吏,敵兵來攻與城共存亡是起碼的底線。如果都棄城逃跑,怎麼對得起浴血守城的將士和破城後遭受荼毒的百姓?

    朝廷對翁同書格外寬大。沒辦法,他爹是上書房總師傅,皇帝的老師。尋常人家請個西席都要客客氣氣地待若上賓,更何況是皇家。所以朝命翁同書戴罪立功。

    翁同書也是運氣不好,他馬上就捲入了壽州團練內訌事件中。

    壽州是安徽重鎮,安徽巡撫衙門的駐地。當時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率軍來攻。壽州守軍是剛組建不久的團練,他們打得很好,竟然擊退了陳玉成,打了勝仗。

    仗打勝了,人卻鬧起了內訌。起因是城外的團練頭領苗沛林通敵,與太平軍內外勾結,私通款曲。苗沛林平時與城內守軍頭領孫嘉泰、蒙時中不睦,這時藉機互相仇殺。

    這個孫嘉泰雖是小人物,但他有個哥哥孫家鼐卻大名鼎鼎。孫家鼐是京師大學堂第一任學部大臣,清朝最後一任文淵閣大學士,死了以後諡文正,在朝廷心裡不亞於曾國藩。他是咸豐9年狀元,只比翁同龢晚一科。所以翁同龢把他引為同類,倆人私交甚篤,成為死黨。

    苗沛林其人非常狡詐,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先借團練起家,在壽州地面招兵買馬,截流稅款,欺行霸市,很短的時間就成了為害一方的惡霸。孫嘉泰、蒙時中平時與他多有齟鼯。

    其時前線統兵大員對此是瞭解的,但怎麼處置則有兩種意見。曾國藩主剿,他認為苗沛林必反,早除比晚除好。袁甲三(袁世凱祖父的弟弟)主撫,這是因為苗沛林與他有私交。而這倆人當時都在百里裡之外。

    作為最重要的當事人翁同書,他的態度卻非常奇怪。他先是主剿,而且言辭激烈,大有與苗沛林勢不兩立之勢。後來,與苗沛林八拜之交的安徽布政使張學醇在他面前進言,他又180度大轉彎,開始主撫。主撫後馬上又主剿。

    他給朝廷上的奏摺就是這樣首鼠兩端,極不嚴肅。他前一個摺子為苗沛林開脫,把責任都推給孫嘉泰和蒙時中。後一個摺子又說苗沛林非常危險,讓朝廷派兵剿苗沛林。而且這樣截然相反的摺子居然同時上達天聽,只不過前一個是明折,後一個是密摺。

    專折密奏本是督府的特權,但都屬於只能讓皇帝知道、別人不能與聞的事項,比如重要的人事安排等。像處理苗沛林一個毛賊這樣的事也專折密奏,顯然是對曾國藩等前線將領有所防範和猜忌,而且也沒有辦法保密,朝廷對付苗沛林的任何舉措都要透過曾國藩和袁甲三他們,專折密奏不是欲蓋彌彰嗎?所以翁同書的做法不僅令朝廷啼笑皆非,也令當時的前線統兵將領不齒。

    果然,在翁同書的幫忙下,苗沛林如願殺了孫嘉泰蒙時中。不出曾國藩所料,苗沛林乾脆以壽州為根據地自立為王,直接造反。翁同書作為苗沛林的恩人也沒佔任何便宜,而是被扣為人質。據此,苗沛林擁兵10萬,手握一個巡撫,與清廷打起了消耗戰。

    這實際上是給了太平軍一個喘息的機會,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部署,消耗了清軍的力量,拖延了攻克江寧的時間。前線的統兵大員們恨透了翁同書,尤其是彭玉麟、李續宜這些天天在死人堆裡打滾、打紅了眼的湘軍將領。

    所以,等到翁同書逃出苗沛林的魔爪回到北京時,等待他的是大理寺的詔獄。曾國藩恨極了翁同書,非要他的命不可。他給朝廷上奏,言不能顧及翁同書的門第顯赫而枉法。而寫這個奏章的人就是李鴻章。

    曾國藩這時節制江南五省軍務,是前線總指揮。正是黎明前夜將要收功之際,湘軍打得太苦了,朝廷不能不買他的賬。所以朝命翁同書斬監候。

    翁心存聽說後竟然一命嗚呼。這一下恭親王和兩宮皇太后有話說了,人家的爹都死了,殺人不過頭點地,到此為止吧。於是,改判翁同書充軍。

    從此,翁同龢就恨上了李鴻章。他把李鴻章視為殺父仇人。

    晚清時期的重臣,多是士大夫。與政敵相鬥,多為政見分歧。挾私報復不能說沒有,但不多。大多數人,私交雖不睦,但遇事識大體顧大局。畢竟是那個層面的,胸中自有丘壑,江山社稷和私人恩怨還是分得清的。

    翁同龢是個例外。

    他就像這輩子是為了與李鴻章做對而生。只要是李鴻章主張的,他就反對;李鴻章反對的,他就贊成。而且毫不顧忌大局,為了讓李鴻章難堪,甚至賭上國家的前途命運,在所不惜。

    李鴻章一生功業,盡在北洋。他大概前後花了10年時間,把北洋水師打造成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軍艦隊。

    在這個期間,光緒皇帝從一個孩子成長起來,經歷了大婚、親政,從儲君到前臺,成為真正的皇帝。慈禧太后也慢慢退居幕後,從紫禁城裡搬出,到頤和園養老了。

    許多人都說慈禧為了修園子挪用了海軍經費。其時那不能叫挪用,而是修園子缺錢,慈禧重用老實聽話的醇親王奕儇,以北洋海軍的名義籌措修園子的經費。

    這個期間,翁同龢以帝師的身份,成為軍機大臣、大學士兼管戶部。清代,六部設滿漢尚書各一人,上面還有王公或大學士管部(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分管某個部)。翁同龢光緒8年入軍機到光緒24年罷官,前後16年大權在握,而這些年翁同龢的主要精力就放在替李鴻章找麻煩上。

    當時有人撰一聯譏諷此事: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李鴻章和翁同龢都是大學士,是當時名義上的宰相。李鴻章老家安徽合肥,翁同龢老家江蘇常熟。

    李鴻章為了提高北洋的實力,特提前向德國訂購了兩艘艦艇。這兩艘艦艇不是一般的艦艇,是李鴻章總結北洋水師現有艦艇的不足,有針對性地組織人專門設計的。據說比德國當時服役的最先進艦艇還要先進。但到了艦艇造好需付款時,翁同龢百般刁難,拒絕付款。

    當初訂購這兩艘艦艇時,李鴻章是請過旨的,就是說是經過皇帝批准的。日本得知此事後,火Superb人去德國搶購,致使這兩艘艦艇落在日本之手。這兩艘艦艇是北洋水師現有艦艇的改進版,艦炮多,速度快,被日本搶購後迅速改變了日本海軍的實力。其中一艘就是著名的“吉野號”,是甲午海戰中擊沉中國艦艇最多的主力艦隻。

    從北洋水師建成到甲午海戰之前整整10年時間,北洋水師由於缺乏經費,沒有添置一發炮彈。北洋最大的兩艘艦艇,振遠艦在戰前只有一發炮彈,另一艘艦艇濟遠艦隻有兩發炮彈。

    李鴻章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多次為此給朝廷上折,光緒皇帝多次批示同意為北洋水師撥款,但北洋沒有得到一分錢撥款。

    皇帝都批了,誰敢頂著不辦?只有翁同龢能做到。翁同龢的身份太特殊了,他是皇帝的老師,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戶部。可以說,當時如果不是翁同龢,換任何一個人都頂不住皇帝和李鴻章那樣的能量。

    光緒皇帝從小進宮,慈禧太后鑑於同治皇帝的教訓,對光緒的管束過於嚴厲。光緒皇帝在極度缺乏愛的環境里長大,對從小就呵護他的師傅有一份特殊感情。所以,光緒皇帝對翁同龢的陽奉陰違採取了隱忍的態度。

    最可恨的是,甲午海戰開戰之前的關鍵時刻,李鴻章向皇帝力陳北洋彈藥缺乏之困,請求朝廷緊急撥款購買急需的彈藥。皇帝批准了,讓戶部酌情撥款。

    戶部尚書閆敬明是個清官,也是個剛直不阿、正色立朝的人。他說戶部很窮,但擠一擠可以給北洋接濟一些。

    但是翁同龢不同意。

    戶部沒錢嗎?非也。窮是一定的,但錢是有的,戶部的庫裡就存有60萬兩。但,撥給北洋,做夢去吧。

    彼時有個江湖騙子叫李春生,他打聽到,內務府為了修圓明園急需採購一批木料就設了一個局,想從內務府裡騙一大筆銀子。他到處鑽營,謊稱自己是木材商人,在廣西有一大批金絲楠木要報效朝廷,只是缺一筆運費,其實他連一根樹枝也沒有。

    在給內務府的官員送了一大筆銀子後,內務府給他指了一條明路:只要過了翁狀元這一關,啥都好辦。

    翁狀元不愛錢,送錢不好用。內務府的太監們有高人:翁狀元好名。於是李春生上門求見翁同龢,送上了用宋版紙精心印刷的翁心存文集。這可碰到翁狀元的心坎上了,於是大筆一揮,60萬兩銀子落入騙子李春生的腰包裡。

    李春生立即拿著這筆銀子遠走高飛。結果是,戶部這回真的沒錢了,圓明園的木料也泡湯了。不過翁同龢不在乎,只要北洋沒拿到這筆錢他就高興,哪怕塞了狗洞,沒什麼大不了。

    就這樣,北洋錯過了最後一次拯救自己的機會。

    所以,就算慈禧把修園子的經費都吐出來,你以為翁同龢會給北洋嗎?

    不僅如此,翁同龢還不遺餘力地在輿論上打擊李鴻章,打擊北洋。

    當時朝廷裡有一股任何人都不敢不容忽視的勢力:清流。

    清流最初是指言官,是由擔任日講起居注、六科給事中、都察院御史的官員組成,職責之一是給皇帝上摺子,反映情況。後來由於慈禧太后借言路鉗制恭王奕訢,使得一些自詡書讀得好又不屑與實權派同流合汙的人結為同黨。他們平時附庸風雅,以議論時政為能,風頭甚至蓋過真正的言官,很多人因此成為民間御史。

    清流不是一盤散沙。他們講理學,奉士林領袖為尊。所以大致就是,朝中翰林出身的大佬,會試的Quattroporte座師們,身邊總圍繞著一幫新進的學子。所以誰能長士林,誰就能長清流。早期清流領袖有蒙古相國倭仁,後來有李鴻藻,再就是翁同龢了。翁同龢罷官以後,清流領袖是孫家鼐。

    翁同龢當時是不折不扣的朝中大佬。他公開結黨,到處拉攏。當時比較有名計程車子,翁同龢都提前預定為自己的門生。他是帝師,多次擔任會試Quattroporte、副Quattroporte,門生遍天下。他看好的人,他不惜透露關節也要把他點成狀元,張謇就是這樣成為了狀元。

    所以張謇、文廷式(珍妃的老師)、孫家鼐、志銳、汪名鸞等都是翁同龢的死黨。他們雖然天天刁難李鴻章,卻高喊主戰,是當時朝廷著名的鷹派。

    翁同龢作為軍機大臣,每天都要與皇帝見面,商討軍事、政治、外交、賦稅錢糧這些事,對於國力空虛、積貧積弱一清二楚。他心裡知道不能打,但卻天天鼓譟要打。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翁同龢在光緒皇帝面前的喊打喊殺,很容易就影響了那個心裡憋了一肚子火的年輕人。甲午海戰之前,日本人還沒怎麼樣呢,這邊小皇帝已經箭在弦上了。

    有相熟的朋友看出來不對了,想勸勸他:翁相難道不知道當今打不得?翁同龢說,李鴻章不是能打嗎,不正好讓他去試試嗎?當時在場的人聽了,都不禁毛骨悚然。是何言歟?這哪是一個相國說的話?

    甲午戰敗,翁同龢拼命推卸責任,把戰敗之責全推在李鴻章身上,完全不提他刁難北洋水師的事情。不僅如此,他還極力主張殺李鴻章。其言辭之激烈、態度之決絕,完全超越了身份和年齡,彷彿李鴻章真的大逆不道一樣。最後連慈禧和光緒皇帝都覺得過分,看不下去,以至於失去了對他的耐心和信任。

    關於慈禧挪用海軍經費導致甲午戰敗一說,就是翁同龢在這時候提出來的。

    翁同龢領袖清流,牢牢掌握著朝野的主流話語權。以至於慈禧太后想找個人給自己辯駁一下都找不到。這個說法影響之廣,直到今天還有人信以為真。正因為如此,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后來都很討厭翁同龢,罷免他時,諭旨言明永不敘用。不過清廷還是感念他對光緒的教導之恩,他死時諡文恭,是個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諡號。

    翁同龢誤國,除了甲午,還在於他替皇帝引進了康有為。翁同龢是個複雜的人,一方面他痛恨李鴻章,所以李鴻章提出的任何新政舉措他都要堅決反對,哪怕他知道那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他又大力贊成新政,只要不是李鴻章提出的新政,哪怕明顯有缺陷他都贊成。他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又年高德劭,本來應該在皇帝身邊做個老成持重的人,但他卻反其道而行之,比晚輩還激進,比小臣還乖張,實在令人唏噓。

    不管慈禧太后有沒有挪用海軍經費,朝堂上有翁同龢這樣的人,北洋水師再能打也無濟於事。

  • 15 # o祥哥o

    不可能取勝的,制度上就已經落後了,宗法專制下農耕文明的家天下制度,與經過明治維新洗禮後步入現代文明制度社會的對抗,如果勝利了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 16 # 號角催人紅旗飄

    沒有依據又流傳已久的說法,其實海軍沒有預算那來的經費,修頤和園有預算沒有經費,皇帝(光緒)和他父親(醇親王)為了給退休的太后有娛樂場所,令軍機處批准建設頤和園,但戶部(財政部)翁同龢也拿不出銀子來,醇王只能責令李鴻章將北洋(鐵路,礦山,輪船)公所的費用先挪用!主要原因李鴻章主張成立大清銀行的建議沒批准!如果成立國家銀行,就可以發行鈔票代替獻銀和銀票,還能吸收民間資本,也可以批准海軍擴軍的預算了!這是不對的!甲午戰爭清軍陸軍出動63萬人(淮軍,湘軍,盛京馬步防軍)主要裝備英式亨利-馬提尼,德式毛瑟1871式美式雷明頓槍,日軍24萬人,主要主要裝備村田18式步槍。清軍在有明顯優勢下,先敗與海上後敗於家門口!日軍的兵員枯竭近衛軍團都參戰了,國內資源補給也快供不上了!在堅持3個月日本人就扛不住了,當時執政的光緒怕了,讓李鴻章求和,並給出賠款不割地的條件。李鴻章成了漢奸,甲午賠款養肥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

  • 17 # 懷疑探索者

    首先,慈禧太后沒有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這一點早就是史學界的共識。即使我們給海軍加上那一點錢,清朝就可以打贏與日本的海戰嗎?

    不行。還是打不贏,而且是100%打不贏。

    清朝雖然搞了洋務運動,建立以來一支比較現代化的北洋水師,但其實早就遠遠落後於日本了。打仗比的是綜合國力,我查閱到中國當時工業投資是幾千萬兩,而日本的工業投資是幾億兩,相差10倍。而在對海軍的投資上看,中國也只有日本的1/10左右。清朝的軍費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這個仗還怎麼打?

    電視劇《北洋水師》開始就說,北洋艦隊是世界第七,亞洲第一。北洋艦隊什麼時候成為亞洲第一了?實際上,北洋艦隊無論從航速還是噸位,還是從火力配置來看,都遠遠落後於日本。不僅僅如此,清朝的軍艦的質量很差。海軍提督丁汝昌有一次和德國顧問在旗艦試炮,結果炮聲一響,壞了,稀里嘩啦的把艦橋震塌了,造成6死4傷,德國顧問受了重傷。這還是旗艦,都這種質量。

    不說質量,就是軍人的意識也是落後的。雖然清朝的海軍已經配備了鐵甲艦,但軍隊的戰略戰術思維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撞吉野號的那位民族英雄鄧世昌,雖然行為可歌可泣,但我們注意,他身為艦長(管帶),居然把大狼狗帶上軍艦。現代軍隊條令允許帶寵物上艦船嗎?當官的都沒有令行禁止,何況下面的普通士兵?

    還有一個細節,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後,日軍正打算把北洋艦隊的軍艦拖走,這個時候,福建水師派人過來說,你們把那艘船還給我,這是北洋艦隊借的我們的,和北洋艦隊沒有關係。在清朝的這些軍人眼中,北洋艦隊的失敗,不過就是李鴻章個人的損失,和國家和其他人沒有關係。

    這樣的軍隊怎麼會不敗?

    所以說,清朝海軍與日本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差距,是質與量的全面差距。清朝不戰敗,那就很奇怪了。以史為鑑,我們要吸取教訓,強軍強國,避免歷史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外星人只選擇埃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