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廣西農業農村廳
-
2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栽培的管理技術在不同的地區有一定的差別,下邊我就以黑龍江農墾系統總結出的一套水稻栽培技術規程來談一下這個看法。
由於黑龍江農墾系統所在地區的獨特氣候特點,在種植技術、種植規程方面比其他的地區要細緻許多。否則的話,很容易因為管理不到位、技術不到位而造成產量和品質上的損失。因此,黑龍江農墾系統根據所在地區獨特的氣候特點總結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規程。
1、集中浸種催芽技術。集中浸種催芽技術是黑龍江農墾地區首先採取的集中化、統一化管理的水稻浸種催芽技術,出芽質量好、芽齊、芽勢好。總得來講,集中浸種催芽技術的投入較大、需要一些懂技術的人進行管理,定期的更換溫度恆定的浸種水,定期的排水、晾種,定期的更換上下部的種子,在破胸、催芽的關鍵階段24小時執勤觀察種子的出芽情況。
與個人的小戶型浸種催芽來講,集中浸種催芽技術的催芽質量更好。重要的是,浸種催芽的因為破胸、催芽階段的高溫造成的芽種黴變的機率大幅降低。較為理想的芽勢、出芽質量也對後期的水稻播種、育秧工作打下基礎。
2、旱育壯秧技術。旱育,說的就是高臺育秧,減少棚間溝積水對秧苗根系的影響。由於黑龍江農墾地區的有效積溫低、平均氣溫低、需要依靠一定的移栽密度才能獲得較為穩定的產量。而且,由於機械化移栽的需求,對秧苗根系的生長量也有一定的需求。所以,探索了旱育壯秧技術。旱育壯秧技術不僅僅是旱育、還包括稀播、通風、調酸、防病等技術。
2.1旱育。使用挖掘機在平地起超過地面20釐米以上的高臺,兩側有邊溝。減少地面積水、雪水融化、降水對大棚育秧的影響。
2.2稀播。所謂的稀播,就是控制播種量。一般來說,360平方米的大棚播種量控制在560-640斤/棚,避免播量過大出現的秧苗徒長、葉片黴爛、“牛毛秧”、以及降低立枯病的發病率。從而達到壯秧的目的。
2.3通風。通風是水稻大棚育秧過程中對棚內水分、溫度的一個重要調控措施。透過保持一定的通風量,降低棚內的溫度、苗床的溼度、排除棚內的溼度,對於控制秧苗的徒長、防治立枯病、培育壯秧有著重要的作用。
2.4調酸。調酸是大棚育秧期間防治立枯病的重要措施。而且,調酸在育秧季中需要進行2次左右的作業。首先是配置苗床土期間需要調酸,其次是在秧苗的離乳期期間也需要調節苗床的PH值至4.5-5.5的區間,以此來降低立枯病的發生機率。
2.5防病。苗床病害主要是立枯病、綿腐病和青枯病。前兩者的病害可以透過通風、調酸、噴施殺菌劑進行防治。但是,青枯病只能透過通風、調節苗床水分和溫度的方式來防治。
3、壯秧標準。黑龍江農墾系統的水稻移栽是移栽3.5-4葉齡的機插中苗、壯苗。如何判斷是否是壯苗,就要依靠“33118”的原則來判斷,既出苗高度3mm、第一葉鞘高3cm、兩個葉間距1cm、第3葉葉長8cm,整株高度13cm左右。
除此之外還有”1589”的地下部指標,地下部“1”是指種子根一條,“5”是指鞘葉節根是五條,“8”是指不完全葉節根是八條,“9”是指第一葉節的根是九條。但是從常規的農業生產來看,很少有3.5葉的秧苗根系可以達到上述的指標。
4、間歇灌溉技術。也可以稱為“節水控制灌溉技術”,一方面為了節省灌溉用水,一方面為了促進根系的生長、減輕氮肥過量的影響、促進生殖生長的轉化、控孽和控旺以及提高有機物的積累。通常情況下,間歇灌溉技術主要是在水稻的分櫱盛期以及末期進行,透過1-2次的人為調控田間水分、人為創造田面乾旱的環境改善水稻的生長。經過試驗測算,使用間歇灌溉技術的稻田,每畝地可以節省灌溉用水40-70方/畝。
5、健身防病技術。這是黑龍江農墾特有的水稻管理技術之一,透過農用植保飛機,在水稻的稻瘟病高發期進行稻瘟病的防治,同時搭配一定的葉面肥來改善水稻的生長。通常情況下,一個架次的農用植保飛機可以作業1000-1500畝稻田,作業效率高、霧化效果好、防病效果好。由於農用植保飛機的作業成本較高,需要足夠的場地起飛和降落。所以,健身防病技術在黑龍江農墾是個較為特殊的存在。但是,隨著植保無人機的盛行,地方農村也可以採取這種作業效率高、防病效果好的新型病害防治方式。
以上就是我們黑龍江農墾系統總結出的一套符合自身生產實際的水稻栽培技術規程。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3 # 鄉野亮子
1選用優質高產的品種
所謂優質高產的品種不是市場上價格高的品種,而是必須要立足實際,結合當地的環境進行選擇,同時要分析當地的環境選擇最佳的品種,首先要進行試驗,試驗確認其效果立項後方可進行大面積的推廣。
2秧苗的培育
與其他作物相比,水稻需要提前培育秧苗,因此壯秧是水稻高產的主要對策之一,透過試驗證明,必須要用肥培土,用最新的育秧技術,提高其分櫱率,強化其抗性,目前多采用旱育秧苗,這一技術對費率要求較高,一般都要撒施腐熟的農家肥。
2.1標準
壯秧必須要確保根系發達,沒有黑根出現,同時苗的基部呈粗扁,葉子比較綠,群體整齊一致,個體差異不明顯,沒有病蟲害。
2.2播種
首先要準備好苗床水稻對土壤的要求較高,必須要選擇地勢相對平坦,且背風向陽、土層深厚且肥沃的菜園地作為旱育秧苗床地。提早進行整地,要做到無碎塊,按照一定的比例撒施農家肥,新增一定量的微量元素作為底肥,讓其與土壤充分混合,發揮作用。其次種子的處理當前的種植都需要進行種子的處理,也就是浸種,在浸種前要將種子晾曬兩天左右,然後用3%的多菌靈藥液浸泡一個晚上,然後用清水沖洗,清水乾淨後方可浸種,一般需要三天,在浸種的過程中要經常用清水淘洗,三天後對種子進行預熱處理,24小時後就可以看到稻芽,此時需要降低溫度,攤開種子,觀察發芽率,發芽率高的話一天後就可正式播種。再次,開始播種在播種前要觀察近期的天氣,選擇適當的天氣,平均溫度必須達到10℃以上,一般是4-5月份為最佳的播種期。播種必須要均勻,播種後用膜蓋上,保溫保溼,降低損失。最後,苗床的管理完成播種後要經常的觀察,一旦發現雜草必須要立即清理,一般人工就可以完成這一工作,這也是避免傷及幼苗的主要方式。同時要控制好水與肥,在2葉前都必須要保持苗床溼潤,後期就是適當的控水,避免腐爛及病害的出現。同時,機內到兩葉期則要施尿素,一般每畝5公斤左右,這是促進幼苗快速生長的主要措施,後期也要根據需求施肥,保證幼苗生長的營養。種植人員要經常觀察苗床,一旦發現病蟲害,必須立即採取措施,必要的情況下可進行化學除害,以保證稻苗的正常生長。
3插秧
所謂的插秧,也叫移苗,也就是將稻床中的苗移栽到地中。上文已經說過,必須要提前的處理好土地,保證肥量的同時更要保證水分充足,這是保證稻苗正常生長的基礎。栽稻苗宜選用小苗,太大不好紮根,影響產量。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合理進行密植,但必須要確保通風性。
4強化田間管理
4.1追肥
在完成移栽10天后,根系已經十分強壯後,就可以開始追肥,此時肥量佔總肥量的30%左右,一般是10——15公斤每畝,同時要配合一定的微量元素複合肥,以滿足稻苗生長對微量元素的需求,促進籽粒飽滿。
4.2合理灌水
為了保證水稻的根系穩固,強大其吸收能力,促進水稻生長健壯,水是關鍵,儘量選用增氧通氣、養根活根的方法,進而提高根系的活力。返青期以適當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齊穗期保持淺水灌溉,灌溉條件較好地區其餘時期均以保持溼潤為主。進入到分櫱期則要減少水分,進而促進分櫱,分櫱後可適當的曬田,減少無效分櫱,增加透氣性,促進水稻生長。遇到乾旱的季節,則要進行灌水處理,避免影響水稻的品質及產量。灌漿成熟期要做到乾溼壯籽;黃熟期排水曬田,促進成熟。水稻收割則要排幹水分,保證稻田乾燥,以免影響米的品質。
5病蟲害的防治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問題,還必須要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這是影響水稻產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從目前的種植情況來看,水稻病蟲害較多,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等,還有稻飛蝨、蝗蟲、粘蟲等蟲害。針對這些問題,必須要引起相關部門與種植人員的重視,不能一味的去治,關鍵是要做好防的工作。首先就是選用抗病蟲害效果較好的品種,加強管理,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同時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適當的噴灑藥劑以達到消滅病蟲害的目標。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要想提高水稻的產量,不能單純的依賴任何人,必須要是多個部門、多個環節互相配合才能實現,對此,水稻種植人員必須要對此引起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進而促進水稻產量與質量的提高,也使得農民有更多的收入。
-
4 # 元芳生活日記
第一步,總之水稻要選的好。第二部是水稻苗,一定要長得綠綠的。第三步還要記得除草和施肥,這樣子的水稻再長出來很好。
-
5 # 在東北的故事
1,選適合本地區積積溫氣侯、土壤,水質的品種。2、按時令插秧,放水,肥地。3、出苗後控制水,肥,除草,防治病蟲害,簡單有效!
-
6 # 小廖時尚穿搭
一、苗期栽培技術
(一)種子處理:
1、曬種 播種前2—3天,把種子進行晾曬,鋪成厚度3~5公分,每天翻動幾次,保證種子曬均勻了。Sunny強溫度高時,要增加種子的翻動次數,避免長時間不翻種子,使種子高溫灼傷而降低發芽率。
2、選種 透過選種挑出秕粒、碎粒、有蟲粒和草籽,選擇粒大成熟好的種子。選種有鹽水選、黃泥水選等方法。鹽水選是用缸或大盆放一下水,往水裡放鹽。邊放鹽邊攪勻了,拿一個雞蛋放在配好的鹽水中,雞蛋正好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水上時,濃度正好,就可以了,不要再放鹽了。
3、浸種消毒 把選好的種子用使百克等浸種劑浸種。如果沒有使百克也可以用其他的。買藥時向賣藥的問問哪個好,也可以多打聽一下身邊的人都用哪種藥。種子消毒是防止稻苗得惡苗病、苗稻瘟病、立枯病。
4、催芽 發芽齊不齊,跟溫度有關。發芽的最低溫度10℃,最高溫度為40--42℃,最適宜的溫度是28--32℃,在32℃條件下種子發芽最快最齊。所以,種子浸好後,用47—48℃的水過一下,而後保持32℃的恆溫發芽。芽不要太長,以芽長1釐米達到露白、總體上整齊一致最佳,否則芽長易得惡苗病。
(二)環境條件
注意天氣預報,當本地氣溫保持在5—6℃時,就可以開始育苗了。播前要將苗盤水澆透,播的儘量均勻。蓋土0.5—1.0釐米,不能過薄或過厚。如果播種時氣溫低於5℃,要在大棚內用竹子支拱,在棚內的地膜上再加一層膜,採用三膜覆蓋,增加保溫效果。
苗期管理時要注意協調好氧氣、水分、溫度的關係,這是水稻旱育壯秧的技術關鍵。一是防止棚內溫度過高育成弱苗,二是防止低溫缺水育成小老苗,三是防止溫度忽高忽低引發立枯病造成死苗。
1、溫度條件 播種後到出苗的一週時間裡,天氣比較涼。大中棚以密封保溫為主,注意不要進進出出帶涼風。
2、水分管理 儘量延長第一次、第二次的澆水時間,也就是苗出來後,先不澆水,到苗床土用手摸都硬了的時候再澆第一次水。澆後再到床土很乾的時候再澆水。
3、通風煉苗 秧苗一個半葉時開始通風煉苗,蹲苗防徒長。一般隨著苗越來越大和天氣越來越暖和逐漸延長通風時間和加大通風口。
4、苗期防病 在秧苗1個半葉到2個半葉時是預防苗得病的重要時候,要重點預防青枯、立枯病的發生。
5、苗期施肥 水稻2個半葉後就容易缺肥了,秧苗缺肥葉片會普遍發黃不那麼綠了,這時要注意施肥一次,10克尿素/每平方米。插秧前5天左右要追送嫁肥,每平方米施5—10克尿素或50~100g硫酸銨。
二、本田管理
1.施肥 施肥要糞和化肥一起施,追肥與葉面噴肥結合,施肥要點是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氮肥要早點施、多施幾次,看苗情況施肥,不可一次施入過多。到中後期如有冷天氣,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雲大120等葉面肥,促進生育,提高稻株的抗寒力。
(1)櫱肥 分櫱肥分兩次施入。第一次分櫱肥在返青後立即施用櫱肥總量的一半,最晚不超過6個葉,促進分櫱能早發出來快點長;當水稻第7葉末到第8葉露尖時,用其餘櫱肥作調節肥施用,也就是第二次櫱肥。
(2)穗肥 長10葉時,幼穗開始分化,開始施用穗肥。穗肥分兩次施用。第一次在倒3葉剛剛長出時施穗肥總量的60%,促進穗、枝梗、一次穎花數分化,增加一次枝梗數,爭取大穗;第二次在劍葉露尖時施用其餘穗肥。
2.節水灌溉 水層管理應滿足“壯根、增溫、通氣、節水”等促進生育的要求。
(1)淺水促:插秧時池內保持花達水,插秧後水層要保持苗高的2/3,扶苗返青,返青後,水層保持3.3cm,可以增加水溫促進多分櫱。10葉期後,採用乾乾溼溼的溼潤灌溉法,就是澆一次水後停水,等水乾了再放水。到抽穗前40d為止;
(2)烤田壯杆攻大穗:當田間莖數達到想要莖數的八成時,要對長勢過旺、較早出現鬱閉、葉黑、葉下披、不出現拔節黃的地塊,撤水曬田7~10d,相反則不曬,改為深水淹。曬田程度為地面發白、有小裂紋、池面見白根、葉色褪淡挺直,控上促下,促進壯杆;
(3)深水護胎、淺水灌漿。當天氣預報有17℃以下低溫時,灌15~20公分深水,護胎。其餘時間要採取乾乾溼溼以溼為主的間歇灌溉,使其綠杆成熟。每次灌水4~5公分,自然落幹後再灌水。黃熟期停水。
-
7 # 飄香幻影
水稻栽培的管理技術在不同的地區有一定的差別,下邊我就以黑龍江農墾系統總結出的一套水稻栽培技術規程來談一下這個看法。由於黑龍江農墾系統所在地區的獨特氣候特點,在種植技術、種植規程方面比其他的地區要細緻許多。否則的話,很容易因為管理不到位、技術不到位而造成產量和品質上的損失。因此,黑龍江農墾系統根據所在地區獨特的氣候特點總結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規程。
1、集中浸種催芽技術。集中浸種催芽技術是黑龍江農墾地區首先採取的集中化、統一化管理的水稻浸種催芽技術,出芽質量好、芽齊、芽勢好。總得來講,集中浸種催芽技術的投入較大、需要一些懂技術的人進行管理,定期的更換溫度恆定的浸種水,定期的排水、晾種,定期的更換上下部的種子,在破胸、催芽的關鍵階段24小時執勤觀察種子的出芽情況。
與個人的小戶型浸種催芽來講,集中浸種催芽技術的催芽質量更好。重要的是,浸種催芽的因為破胸、催芽階段的高溫造成的芽種黴變的機率大幅降低。較為理想的芽勢、出芽質量也對後期的水稻播種、育秧工作打下基礎。2、旱育壯秧技術。旱育,說的就是高臺育秧,減少棚間溝積水對秧苗根系的影響。由於黑龍江農墾地區的有效積溫低、平均氣溫低、需要依靠一定的移栽密度才能獲得較為穩定的產量。而且,由於機械化移栽的需求,對秧苗根系的生長量也有一定的需求。所以,探索了旱育壯秧技術。旱育壯秧技術不僅僅是旱育、還包括稀播、通風、調酸、防病等技術。
2.1旱育。使用挖掘機在平地起超過地面20釐米以上的高臺,兩側有邊溝。減少地面積水、雪水融化、降水對大棚育秧的影響。2.2稀播。所謂的稀播,就是控制播種量。一般來說,360平方米的大棚播種量控制在560-640斤/棚,避免播量過大出現的秧苗徒長、葉片黴爛、“牛毛秧”、以及降低立枯病的發病率。從而達到壯秧的目的。2.3通風。通風是水稻大棚育秧過程中對棚內水分、溫度的一個重要調控措施。透過保持一定的通風量,降低棚內的溫度、苗床的溼度、排除棚內的溼度,對於控制秧苗的徒長、防治立枯病、培育壯秧有著重要的作用。2.4調酸。調酸是大棚育秧期間防治立枯病的重要措施。
而且,調酸在育秧季中需要進行2次左右的作業。首先是配置苗床土期間需要調酸,其次是在秧苗的離乳期期間也需要調節苗床的PH值至4.5-5.5的區間,以此來降低立枯病的發生機率。2.5防病。苗床病害主要是立枯病、綿腐病和青枯病。前兩者的病害可以透過通風、調酸、噴施殺菌劑進行防治。但是,青枯病只能透過通風、調節苗床水分和溫度的方式來防治。3、壯秧標準。黑龍江農墾系統的水稻移栽是移栽3.5-4葉齡的機插中苗、壯苗。如何判斷是否是壯苗,就要依靠“33118”的原則來判斷,既出苗高度3mm、第一葉鞘高3cm、兩個葉間距1cm、第3葉葉長8cm,整株高度13cm左右。
除此之外還有”1589”的地下部指標,地下部“1”是指種子根一條,“5”是指鞘葉節根是五條,“8”是指不完全葉節根是八條,“9”是指第一葉節的根是九條。但是從常規的農業生產來看,很少有3.5葉的秧苗根系可以達到上述的指標。4、間歇灌溉技術。也可以稱為“節水控制灌溉技術”,一方面為了節省灌溉用水,一方面為了促進根系的生長、減輕氮肥過量的影響、促進生殖生長的轉化、控孽和控旺以及提高有機物的積累。通常情況下,間歇灌溉技術主要是在水稻的分櫱盛期以及末期進行,透過1-2次的人為調控田間水分、人為創造田面乾旱的環境改善水稻的生長。
經過試驗測算,使用間歇灌溉技術的稻田,每畝地可以節省灌溉用水40-70方/畝。5、健身防病技術。這是黑龍江農墾特有的水稻管理技術之一,透過農用植保飛機,在水稻的稻瘟病高發期進行稻瘟病的防治,同時搭配一定的葉面肥來改善水稻的生長。通常情況下,一個架次的農用植保飛機可以作業1000-1500畝稻田,作業效率高、霧化效果好、防病效果好。由於農用植保飛機的作業成本較高,需要足夠的場地起飛和降落。所以,健身防病技術在黑龍江農墾是個較為特殊的存在。但是,隨著植保無人機的盛行,地方農村也可以採取這種作業效率高、防病效果好的新型病害防治方式。
-
8 # 愛種者
一、苗期栽培技術
(一)種子處理:
1、曬種 播種前2—3天,把種子進行晾曬,鋪成厚度3~5公分,每天翻動幾次,保證種子曬均勻了。Sunny強溫度高時,要增加種子的翻動次數,避免長時間不翻種子,使種子高溫灼傷而降低發芽率。
2、選種 透過選種挑出秕粒、碎粒、有蟲粒和草籽,選擇粒大成熟好的種子。選種有鹽水選、黃泥水選等方法。鹽水選是用缸或大盆放一下水,往水裡放鹽。邊放鹽邊攪勻了,拿一個雞蛋放在配好的鹽水中,雞蛋正好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水上時,濃度正好,就可以了,不要再放鹽了。
3、浸種消毒 把選好的種子用使百克等浸種劑浸種。如果沒有使百克也可以用其他的。買藥時向賣藥的問問哪個好,也可以多打聽一下身邊的人都用哪種藥。種子消毒是防止稻苗得惡苗病、苗稻瘟病、立枯病。
4、催芽 發芽齊不齊,跟溫度有關。發芽的最低溫度10℃,最高溫度為40--42℃,最適宜的溫度是28--32℃,在32℃條件下種子發芽最快最齊。所以,種子浸好後,用47—48℃的水過一下,而後保持32℃的恆溫發芽。芽不要太長,以芽長1釐米達到露白、總體上整齊一致最佳,否則芽長易得惡苗病。
(二)環境條件
注意天氣預報,當本地氣溫保持在5—6℃時,就可以開始育苗了。播前要將苗盤水澆透,播的儘量均勻。蓋土0.5—1.0釐米,不能過薄或過厚。如果播種時氣溫低於5℃,要在大棚內用竹子支拱,在棚內的地膜上再加一層膜,採用三膜覆蓋,增加保溫效果。
苗期管理時要注意協調好氧氣、水分、溫度的關係,這是水稻旱育壯秧的技術關鍵。一是防止棚內溫度過高育成弱苗,二是防止低溫缺水育成小老苗,三是防止溫度忽高忽低引發立枯病造成死苗。
1、溫度條件 播種後到出苗的一週時間裡,天氣比較涼。大中棚以密封保溫為主,注意不要進進出出帶涼風。
2、水分管理 儘量延長第一次、第二次的澆水時間,也就是苗出來後,先不澆水,到苗床土用手摸都硬了的時候再澆第一次水。澆後再到床土很乾的時候再澆水。
3、通風煉苗 秧苗一個半葉時開始通風煉苗,蹲苗防徒長。一般隨著苗越來越大和天氣越來越暖和逐漸延長通風時間和加大通風口。
4、苗期防病 在秧苗1個半葉到2個半葉時是預防苗得病的重要時候,要重點預防青枯、立枯病的發生。
5、苗期施肥 水稻2個半葉後就容易缺肥了,秧苗缺肥葉片會普遍發黃不那麼綠了,這時要注意施肥一次,10克尿素/每平方米。插秧前5天左右要追送嫁肥,每平方米施5—10克尿素或50~100g硫酸銨。
二、本田管理
1.施肥 施肥要糞和化肥一起施,追肥與葉面噴肥結合,施肥要點是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氮肥要早點施、多施幾次,看苗情況施肥,不可一次施入過多。到中後期如有冷天氣,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雲大120等葉面肥,促進生育,提高稻株的抗寒力。
(1)櫱肥 分櫱肥分兩次施入。第一次分櫱肥在返青後立即施用櫱肥總量的一半,最晚不超過6個葉,促進分櫱能早發出來快點長;當水稻第7葉末到第8葉露尖時,用其餘櫱肥作調節肥施用,也就是第二次櫱肥。
(2)穗肥 長10葉時,幼穗開始分化,開始施用穗肥。穗肥分兩次施用。第一次在倒3葉剛剛長出時施穗肥總量的60%,促進穗、枝梗、一次穎花數分化,增加一次枝梗數,爭取大穗;第二次在劍葉露尖時施用其餘穗肥。
2.節水灌溉 水層管理應滿足“壯根、增溫、通氣、節水”等促進生育的要求。
(1)淺水促:插秧時池內保持花達水,插秧後水層要保持苗高的2/3,扶苗返青,返青後,水層保持3.3cm,可以增加水溫促進多分櫱。10葉期後,採用乾乾溼溼的溼潤灌溉法,就是澆一次水後停水,等水乾了再放水。到抽穗前40d為止;
(2)烤田壯杆攻大穗:當田間莖數達到想要莖數的八成時,要對長勢過旺、較早出現鬱閉、葉黑、葉下披、不出現拔節黃的地塊,撤水曬田7~10d,相反則不曬,改為深水淹。曬田程度為地面發白、有小裂紋、池面見白根、葉色褪淡挺直,控上促下,促進壯杆;
(3)深水護胎、淺水灌漿。當天氣預報有17℃以下低溫時,灌15~20公分深水,護胎。其餘時間要採取乾乾溼溼以溼為主的間歇灌溉,使其綠杆成熟。每次灌水4~5公分,自然落幹後再灌水。黃熟期停水。
-
9 # 崑崙生物090
水稻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前幾天袁隆平爺爺為首的試驗田年畝產達到3000斤的訊息廣為人知。在糧食作物的生長過程中, 品種選擇是一項,土壤耕種是一項,水肥管理則是很重要的一項。俗話說“有糧無糧在於水,糧多糧少在於肥”,這裡所說的水肥講究是水肥合理才能有助於高產增收。
崑崙生物主做葉面肥,衝施肥,關於水稻高產的水肥管理建議:
增施有機肥,進行秸稈還田或種植綠肥;控制氮肥總量,將氮肥重心後移,適當降低基肥和分櫱肥的氮肥比例,以減少前期無效分櫱和防止後期脫肥;適當增施鉀肥,提倡基肥、追肥分施。透過合理施用氮、鉀、矽肥和合理密植、水層管理等綜合措施,防治水稻倒伏和提高抗病能力。
在後期追肥中,可以施用崑崙風防病增產套餐進行氮磷鉀的追肥和使用, 如果水稻出現下位老葉葉尖及前端邊緣褐變或枯焦,同時出現褐色斑點的情況,一般考慮鉀元素嚴重缺失的情況,快速高效補鉀,可以隨挑戰王噴施黑金晶礦物黃腐酸鉀進行鉀肥的補充。
K離子能促進水稻對光能的利用和同化,不斷地增加葉片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強“源”的生產力,K離子能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如運至水稻子粒中,在澱粉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澱粉,增加“庫”的貯存。所以水稻追施肥,根據情況酌情增加鉀肥的追施很有必要。
回覆列表
01保障田溝暢通
●插秧前後要及時開好分廂溝、十字溝、田邊四周排水溝“三溝”,四周排水溝要適當開深一些,保證大雨後能及時排水。
●根據水流方向合理設定2-3個排水口,排水口比田苗略高3釐米左右即可。
●及時清理、疏通田外排水渠(溝),做到能灌能排,提高抗災能力。
02及時排水洗苗
●對於因雨量較大造成短時間內澇或災害的稻田要及時排除積水,扶正倒伏禾苗;及時疏通“三溝”和田外渠道排水,使溝溝相通,降低地下水位。
●水系不健全的,要及時搞好田間溝系配套,突擊增挖排水口、排水溝,儘快進行排水,以保證水稻根系有良好的通透環境,促進根系儘快恢復生長。
●對於地勢較低或淹沒時間較長的田塊,陰雨天氣可以一次性排幹水,如遇烈日高溫天氣宜逐步排水,先讓稻株上部露出水面,夜間脫水調氣,日灌夜露,以利水稻恢復生長。
●排水時,還應注意清除飄浮雜物,並用手逐株把倒伏稻株扶起,扶稻株時要小心,避免斷根傷葉,然後用噴霧器噴洗稻株上的泥沙等雜物,使其較快地恢復光合呼吸等生理功能。
●稻田積水退後,田間水分仍處飽和狀態,應開溝排水,使田間土壤水滲到溝中排出,儘快降低田間含水量,使淹水而形成的浮泥逐漸沉實,以促進新根的生長。
03分類指導施肥
各地要仔細觀察當地水稻生育程序、長勢長相、葉色等,指導農民進行相應灌溉、施肥、植保等調控管理:
●對遲插的還沒有進入幼穗分化的田塊,應在倒4葉時追施穗肥,每畝施尿素和氯化鉀各6—8公斤。
●對已進入幼穗分化的葉色退淡出現青黃色的田塊和三類禾苗,要及時追施壯粒肥,一般畝施尿素2.0~2.5公斤,氯化鉀3.0公斤。
●抽穗揚花後要進行根外追肥,一般每畝用50公斤0.5%~1.0%尿素液和0.2%~0.3%磷酸二氫鉀液進行葉面噴施。
●對於禾苗生長茂盛、長相濃綠的高產田塊不應施肥,因為禾苗吸肥過量,會造成組織鬆軟、貪青,易感病蟲,易倒伏,也會造成減產。但必須及時開溝排幹積水,實行溼潤灌溉,減少高產田塊田間溼度,提高水稻抗逆性和水稻產量。
04加強病蟲防治
水稻受淹後,葉片受傷,植株抗病力降低,且田間溫溼度適宜病蟲的生長蔓延,易引起稻瘟病、稻飛蝨等病蟲害的加重發生,應特別注意防治:
●採取多種形式、透過各種渠道開展防控工作宣傳,正確引導媒體和社會輿論,突出電視預報、滾動字幕等有效措施,向廣大幹部群眾宣傳“兩遷”害蟲發生情況、防治適期、主要技術和防治進展,推動群防群治。
●層層派出農業技術人員,持續深入生產一線,指導群眾科學防治,解答、解決群眾防治技術問題,組織人員對外出務工農戶田塊和桑、稻混栽區稻田的病蟲防治,防止因防治失時、漏治或用藥不當而造成重大損失。
●檢查督促好面上防治工作,重點排查防治工作落實情況,對漏防、未防和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田塊,及時組織群眾二次補防,不留死角。
●根據各地實際,科學推薦使用防治用藥品種或組方,指導農民掌握適期施藥,正確運用施藥技術,確保防治效果,防止農藥生產性中毒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