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荊楚田園豬子
-
2 # 西安一皮鞋匠
大家好草魚在感染水黴病如何判斷和治療分享幾點:
水黴菌最初寄生時,一般看不出病魚有何種異常,當看到病狀時,菌絲體已侵入魚體傷口,向外生長。
如因操作、運輸不慎而使魚體受傷,低溫造成凍傷,或寄生蟲、細菌等感染造成原發病灶時,黴菌的動孢子便從魚體的傷口侵入,吸取面板裡養料,在受傷病灶處迅速繁殖,蔓延擴充套件,長成棉毛狀的菌絲。
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皮膚髮生潰爛、組織壞死,同時隨著病灶面積的擴大,魚體負擔過重,遊動失常,食慾減退,魚體消瘦,最終病弱死亡。
魚水黴病是怎麼引起的?
1.該病由水黴菌感染引起,水黴菌繁殖的最適溫度為13~18℃。
2.魚卵在孵化程序中,若氣象陰雨,水源水質差,魚卵易沾染水留病。
3.魚苗、魚種和成魚的水黴病,重要在捕撈、運輸過程中操作不慎,魚體表傷害、以至水黴菌侵入傷口所引起。
如何確診魚得了水黴病?
1.用肉眼觀察,根據症狀即可作出初步診斷,必要時可用顯微鏡檢查進行確診。
2.患病初期,症狀雖不明顯,但在水中仍可觀察到養殖魚類體表鱗片病變。患病中後期,可明顯觀察到水產養殖動物體表似灰白色棉毛狀物。
3.早春時,看見魚成群地在塘邊跑馬似的遊動,體表有層白色棉絮物(水清時可見)。抓病魚檢查,肉眼可見體表沒有光澤,掉鱗片,有發紅充血現象;鏡檢沒有明顯的寄生蟲,並且可見菌絲,即可確診為水黴病。
治療方法:
1、用400克/立方米食鹽+400克/立方米小蘇打(碳酸氫鈉)合劑全箱(池)潑灑,連續二次,每天一次;
2、採用5克/立方米亞甲基蘭(美藍)+05%食鹽水全箱潑灑,連續二次,每天一次。
治療水黴病一般不需內服藥物,若要內服可在飼料內適量新增諾氟沙星或氟苯尼考等抗菌素,用量每公斤飼料0.5-1.0克,療程3-4天。
水黴病是水產養殖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常發生在晚冬和早春,流行於20℃以下,在水溫28℃以上很少發生。水黴菌對寄主無選擇性,能感染各種養殖魚類,包括魚卵、幼魚和成魚。當魚體受傷或被寄生蟲咬傷時透過水黴菌遊動孢子侵入,並在受攻擊魚體組織處吸取營養而迅速生長最終引起菌絲與傷口的組織細胞纏繞粘附、魚體組織發炎,甚至壞死。由於水黴菌菌絲不僅寄生在魚體表面,還侵入魚體肌肉中,因此很難進行外用藥物治療,目前控制水黴病較為有效的方法主要還是一些預防措施,如在拉網等養殖操作過程中儘量減少魚體受傷,魚種下塘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消毒,控制養殖密度,越冬魚種要防止帶病過冬,根據魚類的攝食情況隔幾天增加投餵優質飼料或者投餵維生素C,以提高魚類的免疫力等。
-
3 # 農村大叔愛生態
開春以後,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多個主養區草魚病害頻發,而且看起來是“怪病”,多種病害同時發生,發病傳染速度很快,致死率也不低,一些養殖戶眼看塘口的魚一條條就要死光了,拼命用藥卻絲毫不見效。今年開春草魚發病早於往年,區域性甚至部分割槽域有重大疫情爆發的跡象。草魚價格雖然不好,但目前已經有了反彈的跡象,養殖戶苦苦等來高價,卻躲不開這樣的病害?太可惜了,尤其是很多草魚規格偏大,養殖戶的損失怎一個慘字了得!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是天災嗎,開春後主產區陰雨天氣比較多,這是一方面的原因;是人禍嗎,草魚價格低迷,養殖戶賣魚速度慢,存塘量太大,魚塘管理難度大,一旦發病,一些養殖戶拼命用藥甚至亂用藥,更加重了病害的蔓延......等等等等。
低溫時節魚類頑固魚病久治不愈的淺見
早春"魚瘟"不好治,用生石灰試一下!
每年的早春3月特別是今年猶為明顯,無論成品魚還是規格苗種,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無論草魚花白鰱還是鯽魚鯉魚,等等,魚類暴發流行類似於水黴加赤皮爛鰓病的一種頑固魚病,雖經久治仍不愈,用盡各種漁藥但仍死亡慘烈,對養魚人的衝擊相當大,讓本已行情不好惟有一點稍存微利的水產行業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讓很多人惶恐不安!
據很多人自述和了解,有的魚塘在年前就發病,歷經數月至今仍在"糾纏"頑固不愈,有的是塘魚經動網後發病,但大多數是在買回的苗種下塘後發病,也有少數是魚塘原魚也發病。雖經向各方求助,懇請高師指點,用盡殺菌藥、殺蟲藥、調水藥乃至各種培藻手段等等,仍然未見效果或者效果不大,甚至越用藥越死魚。種種難狀,與其稱之為"水黴加赤皮爛鰓病的頑固魚病",倒不入說成"魚瘟"似乎還貼切些。
本文就上述所謂的"魚瘟"現狀,據初步瞭解的情況來作一個簡單分析並說出一些淺薄想法,僅供交流、參考和借鑑。
一、"魚瘟"發生的原因分析
開春萬物復甦,低溫持續,光照不強,偶而溫度忽高又陡降,這是早春時段的典型氣候特徵。個別養魚戶在秋末後至今沒喂料或者開春後才投料飼餵,當魚兒經過一個冬季的體能消耗,很多情況下早已是"弱不禁風"了,有的魚只要是"保住命"了都可能是一種奢望,更何談或者根本受不了打網或者運輸的"折騰"。
有的魚塘多年沒清塘或者淤泥深厚,池塘底部殘留有害物質積聚,加上開春後氣(水)溫上升,藏伏於池底的有害物質開始揮發出來,有益的、有害的蟲菌也紛紛復活滋生,這個因素也不能小視。
多數人見到魚發病後,起初還可能未與足夠重視,一到後來見久治不好就著急慌亂了,誰說什麼藥好就用什麼藥,誰說該調水培藻又趕緊培藻調水,總之,病急亂投醫,逢廟就燒香。當然,這些做法本是無可厚非,心情也可以理解。
但是,可能有些(很多)人在有意中無意間都忽略了兩個魚病發生的基本事因:
一是魚兒自身的問題,比如體弱、功能紊亂、受傷等。
以喂料為例:冬天因魚不長或長勢緩慢,認為喂料不划算,就斷料停喂,甚至有人為了所謂的"節約成本"在秋天就停料,當魚類經過漫長的冬季時,魚兒為了保障生命的延續只好呼叫體內原有的營養元素來"保命",造成營養不良,到春天時可能是尚存一絲生命氣息。開春後又開始突然投(吃)料,讓長達數月"休息"的腸胄又開始接受食物,也有一個"應急"的腸胃適應問題,此時可能引發一些不利現象發生,即:長時間飢餓後又暴飲暴食引起生命功能紊亂。
以受傷為例:很多人喂得"成"魚,也喂得"好"魚,但可能打不"成"魚或者打不"好"魚,捕魚網具粗製濫造,配套裝置(比如暫養、水源)欠缺,網線粗糙,捕網過程慌亂,水渾嗆魚,操作野蠻,使魚受傷,無形中加劇了魚病發生的機率。
二是魚類生存環境的問題,深層次的說法就是生態系統的問題。
就拿人為例:如果生存在一個萬分惡劣、煩躁不安、身心疲憊、令人窒息的環境中,人不生病才怪。人生病後不管用什麼藥,吃再好的東西,都等於0,惟有離開或者立馬改善不良環境後才有希望恢復健康的身體。
以魚為例還有一個現象:魚病發生後越用藥越死得兇,大多是生態系統已經遭到嚴重破壞了,魚兒在此惡劣環境中本已生命垂危,加上"是藥三分毒"之故,惡上加毒,不死魚才怪。當然,也有一些症狀嚴重,瀕於死亡的病魚,實際上在用藥後也會加速它的死亡過程,這當屬一種正常現象。
二、"魚瘟"診治現狀
魚類早春發病,從瞭解的情況來看,以赤皮病,水黴病這兩種病狀為主,同時也有赤皮水黴併發症的綜合症狀,另外也有爛鰓病、寄生蟲病甚至出血病、敗血症、潰瘍病的伴隨,症狀如此的複雜,這本身就給治療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有時用了殺滅細菌的藥物,但還要用殺滅真菌(水黴菌)的藥物,但這只是針對赤皮病,水黴病而言,要想把併發、伴隨的病都治好,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不好治"就很好理解了。
就魚病診治和魚藥的現狀來說,真正給人誠心誠意治療魚病的人並不多,有些人雖然有執業獸(漁)醫資格證照,但並不代表就有"真"水平,更有一些人還不是水產專業人士也在銷售漁藥,加上有些人攻利心重,一點小魚病就可能給你配這樣藥又配那樣藥,幾百幾千元到最後甚至上萬元的藥錢就可能這樣"過渡治療"給花掉了。還有,漁醫在大多數情況下沒到魚病現場,僅聽養魚人口述憑心裡認知,正所謂象"隔空號脈"一樣,療效不好也在情理之中,上述現象也是行業內的一個詬病。
三、"魚瘟"症狀
早春暴發魚病大多在"驚蟄"節氣前後開始,大地萬物隨著溫度的上升,從持久的越冬(冬眠)中開始復甦起來。氣溫回升,各種有害物質和病菌等也開始活躍起來,受傷或者體弱的魚兒就即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魚類受傷後,大多數發生赤皮病或(和)水黴病,但多數情況下,到了後期就發展為赤皮水黴併發症(另見"魚類受傷後發生赤皮病和水黴病及其併發症的防控措施"一文)。
總的症狀大致是:經受傷後發病呈現全身或者區域性充血,傷口潰爛,甲鬆浮腫,鱗片脫落,鰭條破爛,頭口皮傷,水黴長毛等症狀。未經捕撈的原塘魚類發病則有爛鰓,體表出血,鱗片松落,內臟病變等症狀。
四、基本防治---療程治療
連續用藥以5天為1療程為宜,儘量採用"外用+內服"的方法。
1.外用藥
(1)全池潑灑消毒殺菌劑。比如:苯扎溴銨,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150-200g/畝(嚴重時用到250g/畝),或聚維酮碘250ml/畝,或底質差的魚塘用強氯精(1公斤/5畝)+戊二醛(125ml/畝)一起潑灑,底質好的魚塘可以用戊二醛(125ml/畝)潑灑,二氯異氰尿酸鈉(含有效氯60%) 每立方米水體放0.5-0.6克,三氯異氰尿酸(含有效氯85%) 每立方米水體放0.4-0.5克。
(2)全池潑灑滅真菌劑。已禁用的藥物有土黴素、亞甲基藍、孔雀石綠等。現在可選用的藥物有硫醚沙星、水黴淨、水楊酸、五倍子、高錳酸鉀、福爾馬林等魚體浸洗或全池潑灑均可,可有效防治水黴病的發生或蔓延。
(3)食鹽和小蘇打合劑。用食鹽和小蘇打合劑(濃度各為400毫克/升)全池遍灑,此合劑對防治水黴菌效果較好。
(4)使用殺蟲藥劑。比如:敵百蟲,硫酸銅等。
(5)草藥。五倍子:每立方米水體放2-4克。先將五倍子磨碎後用開水浸泡。烏桕葉:每立方米水體放3.7克乾的烏桕葉(新鮮烏桕葉4千克摺合1千克幹烏桕葉)。先將烏桕葉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過夜,再煮沸10分鐘,進行提效,然後連水帶渣全池遍灑。
(6)大蒜素+二氧化氯。每畝用250克大蒜素加250克二氧化氯混合後全池潑灑。
(7)中藥。大黃:大黃對預防和治療魚類赤皮病、水黴病、病毒性出血病、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有效果,且用藥成本低。
①每立方米水體放2.5-4.0克。先將大黃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可在化工試劑店購買)浸泡提效後,再連水帶渣進行全池均勻遍灑。購買氨水不便的,按500克大黃加10公斤碳酸氫銨的比例混合,加水浸泡12小時後全池潑灑,使池水藥液濃度為3ppm,對治療赤皮病、細菌性爛鰓病有效。
②用大黃、硫酸銅(各0.5ppm)全池潑灑。
(8)水質調節。赤皮水黴併發症發生時,因魚兒亂躥渾水或者苗種死亡後屍體腐爛容易引發水質不良,會加重病情反覆頑固,可以施用生石灰(每畝15-30公斤)和調水製劑,有良好的輔助效果。
(9)市售用於赤皮病,水黴病治療的外用魚藥。
2.內服藥
(1)每千克飼料中加複方新諾明2-3克攪拌均勻後,製成水中穩定性好的顆粒藥飼投餵,連喂3-5天,每天上、下午各投餵1次。
(2)當繁殖用親魚患赤皮病嚴重時,已停止攝食,應進行肌肉注射硫酸鏈黴素,每千克魚每次注射20毫克一般注射1次即可治癒;如在3天內尚未治癒,可以再注射1次。
(3)每千克飼料中加氟苯尼考2~3克,拌勻後製成水中穩定性好的顆粒藥飼投餵,連喂4~6天,第一天用藥量加倍。每天投餵1-2次。
(4)內服清熱解毒中藥。比如:
①三黃散:用大黃、黃柏、黃芩(俗稱“三黃”)混合治療有療效。每百公斤吃食魚用大黃250克、黃柏150克、黃芩100克,研碎後加入1公斤食鹽,用水和勻後再拌入麵粉粘在嫩葉草上,晾乾後喂草魚,也可以拌在飼料裡投餵吃食性魚類,連續喂5-7天。
②每萬尾魚用研碎的大黃、搗爛的鮮大蒜、食鹽各500克,拌入適量精飼料做成藥餌餵魚,每天1次,連續喂3-5天。
(5)市售用於赤皮病,水黴病治療的內服魚藥。
五、特殊治療---生石灰
多年以來,經過很多人在使用生石灰的實踐中發現,當魚病發生後又久治不好的情形時,使用生石灰均表現出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患病時間久了必然會用藥多且亂,"病急亂用藥",殺蟲的、滅菌的、調水的,等等,一股腦的往塘裡投下各種漁藥,造成整個池塘的生態系統都遭到嚴重破壞,因生石灰具有中和水質的特殊作用,可以恢復、調諧水體生態系統的平衡,加上生石灰又兼有殺蟲滅菌的功能,因此可能才故而有效。
所以,當頑固的魚病在久治不愈時,可以施用生石灰試一下,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養魚水體中合理使用生石灰,可以中和水體、沉澱有毒的金屬離子,殺滅魚病菌和個別蟲體,促進水中有機物和懸浮物的凝聚和分解,減少耗氧,對提高水體生產力能起到積極作用。
生石灰用於治療魚病時,其治療作用應該是次要的,其主要功效是中和水質,調整生態系統,澄清水體,給魚兒"洗澡"。特別是對於多年沒清塘,淤泥又特別厚的魚塘發生魚病時,使用生石灰更有較好的效果,因為大多數的魚兒發病原因就出在塘底惡化和淤泥腐敗變質的這個問題上,生石灰因有通透底泥的作用故而有效。
用生石灰防治魚病,始終有很多人認為生石灰是強鹼又強熱的物質,以為會傷及池魚,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認識誤解,其實,我們平時買的魚藥比生石灰的毒性大得多。生石灰除了操作勞動強度大,流程又很麻煩的缺點外,魚病防治的效果非常好,在正常情況下,一年用過兩三次乃至四次(每季度一次)生石灰的魚塘,全年基本上養魚都不會發生大的魚病。
生石灰使用方法:每畝使用20-30斤/米時以調節水質為主,每畝使用40-60斤/米時以防治魚病為主。生石灰只有遇水後生成帶有氫氧根離子的石灰才具有消毒調水的功能,因此,生石灰應儘量現買現用,加水將塊狀生石灰髮散後使用為宜。
用了生石灰後可以不需解毒,生石灰本身就是解毒藥。施用生石灰後所產生的鈣離子,能消除或減弱池水中鉀、鈉、鋅、錳、鐵、鉛等金屬離子過多的毒性。鈣離子濃度的增大,還可使生物減少從環境中吸收重金屬,降低其毒性。
生石灰還具有肥水的作用,並且,雖然水很肥但透明度卻很高。生石灰可使池泥礦化,分解、釋放出吸附固定的氮、磷、鉀等元素,使池水變肥,促進植物營養物質的迴圈再生。施用生石灰後,池塘中的鈣離子濃度增加,可使淤泥中吸附的各種鹽類交換出來,重新溶入池水中,增加了池水肥度,有利於魚類餌料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注意!外傷病:魚類潰瘍病(爛身病)的症狀和防治
魚類在它的生存環境中,魚的體表直接與體外的生存環境觸及,承受水環境變化以及捕撈等外來因素的阻擾,因此,魚類的體表病在魚類病種中是發現率最多的病類,尤以體表潰爛、充血、黴爛為主要表徵體現,並且很多體表病如赤皮、爛鰓、出血往往都同時併發且部份症狀極為相似。
魚類潰瘍病特別極易與赤皮病、癤瘡病和列印病混淆,有時雖然對"赤皮病"窮盡了一切手段和方法,但還是出現病情更加嚴重並且病情失控了,那麼,魚病可能就不是赤皮病而是潰瘍病了。
患病南方大口鯰體表潰瘍灶壞死(汪開毓)
魚類潰瘍病,又叫爛身病,最主要的體徵表現是身體上出現淺的、裸露的瘡(這點和疥瘡病相似),通常顏色發紅,有時也在鰭上出現。紅瘡可能形成第二次感染,其中最明顯的是水黴菌。隨著病情的發展,身體上受損害的區域擴大並且連在一起。最常受到侵害的是冷水鯉科魚類,尤其是金魚和錦鯉等觀賞魚類。
患病鯉魚體表形成潰瘍灶(汪開毓)
一、病原
魚類潰瘍病可能是嗜水氣單胞菌嗜水亞種、革蘭氏陰性菌以及由各種不同的絲囊黴菌等引起,並且革蘭氏陰性菌也總是在該病的繼發性感染中對病魚造成進一步損傷。
魚類潰瘍病屬高接觸傳染性的疾病,可以透過魚、鳥、網具等傳播。 錦鯉身上通常含有不同種類的細菌,感染可能單純是表皮上的 。金魚身上經常出現慢性敗血症,導致水腫和死亡。
患病鱘魚體表形成潰瘍灶(汪開毓)
二、流行情況
魚類潰瘍症危害多種養殖品種,特別是烏魚、加州鱸、齊口裂腹魚(雅魚)和大口鯰(鯰)等養殖品種的危害較大,水溫在15 ℃以上開始流行,外傷是本病發生的重要誘因,這一點和水黴病、赤皮病相同。
魚類潰瘍症是野生及養殖的淡水與半鹹水魚類季節性流行病,1971年發現於日本養殖的香魚。1971年發現於澳洲的灰鯔。此病大多在低水溫期和大降雨後發生。
患病齊口裂腹魚體表形成潰瘍灶(耿毅)
三、症狀和病理變化
發病初期,體表出現斑狀出血,鱗片鬆動;之後病灶部位鱗片脫落,表皮發炎潰爛,周緣充血,隨著病情發展,病灶擴大,並向深層潰爛,露出肌肉,有出血或膿狀滲出物,嚴重時肌肉潰瘍露出骨骼和內臟,最後死亡。
患病南方大口鯰體表形成潰瘍灶(耿毅)
患病魚早期不吃食,魚體發黑,漂浮在水面上,有時變得不停地遊動。在體表、頭、鰓蓋和尾部可見紅斑;在後期會出現較大的紅色或灰色的淺部潰瘍,並常伴有棕色的壞死,在軀幹和背部往往出現一些區域較大的潰瘍灶,繼而引起大量死亡。
對於特別敏感的魚如烏魚,損傷會逐漸擴充套件加深,以至達到身體較深的部位,或者造成頭蓋骨軟組織和硬組織的壞死,使活魚的腦部暴露出來。
四、潰瘍、爛身的發生原因
1、機械損傷導致體表病原微生物的繼發感染
主要有養殖過程中的拉網、捕撈、轉塘等操作不慎容易導致體表的機械損傷。此外,過大的放養密度也是導致機械損傷的誘因。
寄生蟲寄生導致體表的機械損傷,進而引發細菌繼發感染。一方面是由於寄生蟲(斜管蟲,車輪蟲,小瓜蟲,錨頭鰠等)的寄生給魚體本身帶來的機械損傷,另一方面由於寄生蟲的寄生,導致魚類出現不安,在固體物上面摩擦帶來的機械損傷,從而導致細菌的繼發感染。
2、維生素的缺乏或者外部毒素(氧化油脂,黴菌毒素)的作用
有研究證實維生素C的缺乏能夠導致斑點叉尾鮰等魚的體表出現潰爛。氧化油脂能夠破壞飼料當中的多種維生素,氧化油脂和黴菌毒素同時也能夠損傷機體消化道,肝,腎等實質器官,降低魚類的體質及免疫力,從而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創造了條件。
3、病原微生物透過除體表的其他途徑(如消化道)造成魚類機體的全身感染,繼而引發體表組織炎症和壞死,形成潰瘍。
比如,感染了諾卡氏菌的加州鱸以及烏魚,往往在體表形成潰瘍灶,進而引發爛身。
患病金魚體表形成潰瘍灶(仿R. Roberts)
五、診斷方法
將潰瘍病灶四周感染部位的肌肉壓片,可以看到無孢子囊的絲囊黴菌的菌絲,結合流行病學與症狀可進行診斷。
①主要依據臨床症狀並透過組織學方法確診。
②病灶四周感染部位的肌肉壓片可看到無孢子囊的絲囊黴菌的菌絲(直徑1.2~3微米)。刮開損傷部位後通常可以看到黴菌、細菌併發寄生蟲的症狀。
患病南方大口鯰頭部形成潰瘍灶(汪開毓)
六、魚類潰瘍病與癤瘡病的區分
魚類潰瘍病則是肌肉潰爛由體外向體內發生潰爛,魚類癤瘡病是由體(肌肉)內向體外發生潰爛。
魚類癤瘡病
七、防治方法
大型水體發病條件下控制該病幾乎不可能。若該病在小水體和封閉水體裡暴發,透過消除病魚、用生石灰消毒池水、改善水質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1、在捕撈、運輸、放養及養殖的過程中勿讓魚體受傷,在放養前進行消毒。
2、清除病魚,消毒池塘水,改善水質。
3、魚塘經常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含氯類消毒劑消毒,調節水質。
4、定期投餵免疫增強劑,以提高魚體的抗病力。
5、飼料提倡營養均衡,不攜帶病原,儘可能消毒並適量新增複合維生素等。
6、發病時,採用氟苯尼考等藥物外消與內服同時進行,可收到較好效果。每千克魚體重用20~40毫克,拌料投餵。
7、治療不復雜的潰瘍感染相對容易,可使用專門配製的含有惡喹酸的餌料,或者使用新型專用的抗潰瘍處理劑。
8、治療可能受到原生動物或者面板吸蟲造成第二次感染的影響,第二次感染也應該治療,食鹽是有用的輔助處理劑。
9、全池潑灑氯殺靈或強氯精0.3~0.5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氯、溴氯海因0.1~0.2克/立方米。
10、拌飼投餵病原敏感性和消炎藥物,如三黃散、氟苯尼考10~20毫克/公斤體重/天,連用5~7天。
11、施用殺滅細菌及治療潰瘍病專用藥物。
備註:本技術操作內容僅供參考。
-
4 # 周洋younger
1.絲囊黴菌屬真菌門、鞭毛菌亞門、卵菌綱、水黴目、水黴科中的一屬,草魚得了易出現水黴病;
2.得了水黴病的草魚會出現遊邊、消瘦、厭食、行動遲緩等,此病傳染性強,對草魚的危害較大;
3.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應使用殺滅真菌的藥如菌黴淨(不僅可以殺滅真菌,還可以收斂傷口,幫助魚體加快癒合),如果病情嚴重則連續使用2–3次,不用間隔天數,等到魚的病情有所好轉,則建議使用碘製劑全池消毒處理來殺滅有害病原微生物,而後再進行解毒處理,最後透過補充有益菌種如芽孢桿菌、EM菌等來給養殖魚塘調菌。
-
5 # 愛尚影視匯
應在冬春季養殖期間每隔半個月左右潑灑一次聚維酮碘,減少水體中的絲囊黴菌孢子數量,在捕魚或者運輸時減少損傷。
-
6 # A檸梔
草魚得病的原因主要是水質惡化、老化、汙染飼料黴變等。立夏後當水溫超過24度時,給草魚投餵大量未經消毒的水草或劣質的飼料,容易患此病。發病前和發病初期草魚的食慾旺盛,幾天後偶爾發現死幾尾魚,因為大部分魚食慾特別旺盛,不易引起養殖戶的注意,只以為是自然死亡,繼續投餵,而且強度不減,這就導致患病魚越來越多,導致草魚大批死亡。所以當發現死魚時,就要仔細檢查,及早確診,同時選用優質飼料,適度投餵,對撈取的水草要進行消毒。
二、症狀
爛鰓病魚鰓絲腐爛,呈“白鰓” ,沾有汙泥,鰓絲軟骨也外露,末端膨大,鰓蓋骨內表皮常充血,中間部分的表皮常腐蝕成一個圓形不規則的透明小窗,稱“開天窗”。 腸炎病魚肛門外空紅腫,肚子膨大,腹腔積水,輕壓腹部從肛門流出淡黃色液體,解剖泥魚體,發現肝臟微發白,腸壁血管充血,粘膜脫落,拎起魚腸,則一節一節斷裂,腸內無食物。另外,胸鰭基部、腹部、眼眶周圍等部位充血。蛀鰭,鱗片脫落處腐爛,有水黴菌症狀。赤皮病魚體表區域性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魚體兩側及腹部尤為明顯。魚的上、下頜及鰓蓋部分充血,呈塊狀紅斑。綜合診斷:主要為細菌性併發出爛鰓、腸炎、赤皮病。
三、預防
(一)魚種消毒。注射凍幹細胞弱毒疫苗免疫保護力可達15個月。放養魚種時選擇,立冬至立春氣溫在10福 度左右、晴天、避風、向陽在池塘旁邊,備用一個裝魚農建 大桶或塑膠大盆,桶內按50千克加入90%晶體敵百蟲業 80克和食鹽0.8千克的劑量比例配製好藥液,分批將草魚投入到容器裡消毒,麻痺,按草魚種規格在30克…250克,注射0.2豪升至0.5豪升注射部位為背鰭基部,進針角度為45度,注射深度為0.2釐米-0.5釐米為宜。
二池水消毒,三病流行在3至10月,水溫20度至30度為危害高峰,可先加註池水抽走
一部分老池水後重用一次外消藥。
1.生石灰每畝75公斤~ 100公斤,溶水後全池潑灑。第二天大量加上新水。
2.每半個月每畝水面1米水深用富氯150克,溶水後全池潑灑。
3.池水長期浸泡苦楝樹枝葉也可預防草魚赤皮病、爛鰓病、腸炎病的發生。
(三)內服藥餌。
1.水溫在20度以上季節,用氟哌、多維、保肝靈為主的藥物(或按每100公斤魚用大蒜素50克)做成飼料,將藥餌摻幹顆粒飼料中,新增量為60%,每天一次,每月投餵為6天。
2.藥餌製作和使用方法是將150克~ 250克敵百蟲碾成面用10公斤涼水化後拌入50公斤麥皮中,等半乾後再把1 .5公斤食鹽拌入20分鐘後即可投餵連服3 天。
3.土黴素或氟哌酸(諾氟沙星) 20mg/㎏—30mg/㎏魚拌草料投餵,每天一次,。連用3次。
4、每100千克餌料加入魚用氟哌酸150克,護肝寶300克,維生素C75克,用適量的水調成糊狀,拌入飼料中,用涼水攪拌均勻,並在陰涼處風乾,然後投餵。
(四)糞肥消毒。糞肥施用前,先堆漚發酵半個月以上,再在每噸糞肥中加200克富氯消毒後使用。
(五)食場消毒。每隔5天,用50克二溴海因、 100克氯殺王加水溶解後,均勻潑灑於食場水面(注意未溶於水的生石灰不能投入,以草魚當餌料攝食後致死)。
(六)草料消毒。餵魚草料除要鮮嫩、乾淨外,最好在餵魚前用2%的食鹽水或(或30ppm百消淨溶液)浸泡10分鐘~20分鐘,再讓魚攝食。
四、治療
堵塞魚池的進水口和排水口,治療時外用藥與內服藥要結合使用,用藥後2小時~3小時,恢復進水和排水。注意:在草魚患“三病” 較嚴重時意用含氯藥物如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否則造成患病魚的大量死亡。
(一)外消藥用量。 (1)每畝水面1米水深用30公斤~50公斤, B型滅蟲精:每畝水面1米水深用125克。
(二)內服藥用量。每100公斤飼料新增大蒜素50克- 100克或土黴素100克。
(三)使用方法。停喂2天,清潔食場。第二天清晨,全池潑灑B型滅蟲精溶液。下午用黏合劑將藥物粘在事先準備好的青草或菜葉上,投入食場餵魚。或者將藥物拌入混合粉狀飼料中,加入麵粉搓成團狀或製成顆粒飼料投餵。連續投餵3天。藥餌投餵結束後的第二天,用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1次。用上述藥物治療,一般3 天后魚停止死亡。
-
7 # 可愛的方
1草魚的爛鰓病症狀。病魚魚體和魚頭髮黑,鰓蓋內表面充血,中間部分常成糜爛狀或者有一圓型通明的小窗,鰓絲腫脹或者充血發黑,黏液增多,未端殘缺等症狀。2.草魚帶菌魚是爛鰓最主要的傳染源,還有曾經被得過爛鰓病的魚汙染過的底泥和水源也是導致爛鰓發生的源頭,水中病原越多、水質越差、底質越差、魚密度越大,此病就越容易暴發與流行3對症用藥,粘細菌引起的爛鰓病,每畝用生石灰20~30千克或漂白粉1千克,全池潑灑;原生動物引起的爛鰓病,每畝用硫酸銅1.5千克和硫酸亞鐵0.5千克,混合後全池潑灑;中華鯴引起的爛鰓病,可用晶體敵百蟲兌水後全池潑灑,效果良好。
回覆列表
患絲囊黴菌的魚早期會厭食,上浮,體發黑。體表,鰓蓋,頭和尾部都能看到紅斑,後期會有較大灰色或者紅色的淺不潰瘍,從而導致死亡。應在冬春季養殖期間每隔半月左右潑灑一次聚維酮碘,減少水體中的絲囊黴菌孢子數量,在捕魚或者運輸時減少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