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壯仔媽寶

    以暴制暴肯定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我不會從言語上告訴他“誰打你,你就打誰!”畢竟這不是對的,但是遇到被其他小朋友打的事也不能“吃虧”,起碼說孩子要知道還手,不是教育孩子打架,只是這樣孩子在心理上會好受,而不是一味的覺得自己受欺負了。

  • 2 # 遊涵

    這種情況下,一般要由爸爸出面與對方協調,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有一次我兒子在小學被一個女生踢了襠部,當時他很疼,但沒還手,因為老師一向不許男孩子“欺負”女孩子,而女孩子就比較肆無忌憚。

    回來後告訴我,我當時並沒出面,只是告訴兒子:“以後無論是誰,如果無緣無故踢你這裡,你一定大嘴巴抽TA,打出血老師找你,就說是我爸讓打的,讓他們找我!”

    從此後,再沒人無故襲擊他,無論是女生或男生。

  • 3 # XIAO米椒

    教育孩子被打了有跟好的的方法:

    1. 首先,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聲的喊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2. 其次,如果對方繼續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對方的手,把對方的手從自己的身上剝離,並迅速離開,確保不會有進一步的傷害。

    3. 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立即尋找身邊成年人的保護,可以是老師、家長,或者管理員。不一定在每次有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求助於外力,但需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的能力無法應對時,老師和家長,都是可以保護他們的力量。

    4. 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我們並沒有引導,孩子被打以後,自己打回去了。要不要制止?其實這也是孩子們在面對暴力時最真實的反應,我們當家長的,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指責、呵斥,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傷心,“我受了欺負,媽媽卻幫別人說話”,而把爸爸媽媽劃入到了對立面。而是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回擊別人欺負時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負停止了,你的回擊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動的攻擊和傷害”。

    5. 告訴孩子,在任何場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負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體之中,才擁有了震懾危險的力量。

    6. 最重要的一點,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告訴家長。

  • 4 # 餅藏2

    不能欺負別人,也不能被別人欺負

      每個孩子都是帶著個性出生的。有些孩子天生會打架,有些天生不會。不會打架往往心理因素居多,跟學不學跆拳道沒有必然聯絡。

      即使會打架的孩子,也面臨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打不打得過。

      當家長對孩子說,“他打你,你就打他”時,其實已經預設了一種立場,即自己的孩子打得過、能在對峙中佔便宜。

    2

      單一的規則永遠無法應對複雜的世界

      如果你決定教育孩子,別人打你,你就打他,就要同時做好兩種心理準備:

    你的孩子可能被打得更慘。

    你的孩子可能變成愛打架、主動欺負別人的小孩。當孩子發現拳頭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肯定就不願意遵守規則,這是人性。

      我採訪過一個兒童心理學家,她說,很多不會打人的孩子,是因為在很小的時候吃過虧。不還手,其實是孩子吃虧以後,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千萬別小看了孩子,這是他們權衡利弊後的選擇。

      

      父母一味地逼孩子還手,一旦遭遇更強的反抗,會讓孩子更加自卑和糾結。

      當父母逼孩子還手時,孩子內心的OS很可能是:能打得過我不打,你以為我傻嗎?

      很多父母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帶孩子學散打、學跆拳道,力求讓孩子出手就能贏。可憐天下父母心,但萬一你孩子碰個武術冠軍可怎麼辦?

      單一的規則永遠無法應對複雜的世界。作為家長,在尊重孩子的天性、個性、選擇的基礎上,要給他們提供更加寬廣的思維方向。

      3

      支援孩子的選擇

      要想讓你的孩子不慫,不是每次他被欺負了,氣急敗壞地來一句,他打你,你怎麼不打他?責怪只會讓孩子更慫。而是支援他的決定,告訴他不用暴力解決是值得被讚美的,做文明的孩子並不可恥。

      第二步,才是告訴孩子,如果還手,也是正確的選擇,因為是他先侵犯了你。

      第三步,讓孩子知道如果不還手,還有其它辦法可以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當孩子被欺負,父母的支援一定要先於指導,甚至支援比指導更重要。你要讓孩子信任你,願意告訴你他們真實的想法。

      

      很多校園霸凌事件,鬧到不可收拾家長才知道,就是因為孩子不願意告訴家長。

      我初中的同桌,學習不好,總被前排的男生欺負,我問她為什麼不告訴家長。她說以前告訴過,她父母前腳罵她學習不好活該被欺負,人慫就要捱打,後腳就去找老師鬧,說老師勢利眼、不公平。

      “告訴他們,還不夠麻煩的”,她當時無奈的神情,我記得特別清楚。

      世事無常,孩子必須經歷自己的風雨才能長大。父母給孩子最好的保護是無條件地支援與肯定: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我都站在你這一邊。

      4

      你不打架,也很好

      我採訪的那個兒童心理學家,自己的孩子個子不高,不會打架,她很淡定地說,像我們這種家庭,很難教育出會打架的孩子,這是我們的宿命,要認命。

      孩子兩歲時,她幫孩子定了十條家規。關於是不是要打回去,家規上是這樣寫的——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還手或者不還手都正確,你的原則是要保護好自己。除了還手,其它選擇有:1.立刻跑開,離開他的攻擊範圍;2.告訴能夠幫助你的大人;3.大聲求救,你的嗓門大也可能嚇退他;4.你也可以告訴他,我有一個新玩具,如果你不打我,我就給你玩。”

      

      她兒子現在讀小學,還是個子小小、不會打架,但非常精明,知道用很多辦法對付那些有攻擊性的孩子。

      “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黃飛鴻,但其實面對攻擊,跑得快也是本事。與自己的安全相比,面子,錢財,輸贏都不重要。”

      顯然,她以這個不會打架的兒子為榮,並且堅信,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保護好自己,而不是爭輸贏。

      那些主張打回去的父母,本意也是希望孩子保護自己,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保護自己,情商與自信比暴力更有用。

      5

      保護好孩子的自信,

      比逼孩子打回去更重要。

      希望我們可以成為這樣的父母:既支援孩子打回去,同時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不會打架的孩子。

      打與不打併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保護好孩子的自信,支援他,維護他,不要讓他在外面受了欺負,回家還受責難。

      保護好孩子的自信,比逼孩子打回去更重要。

      當我們決定指導孩子面對攻擊,一定要提供給他們更多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去判斷、領悟、成長。最終,你的孩子要成為一個能屈能伸、自信勇敢的人,而不是糾結輸贏,認可拳頭是惟一真理的人。

  • 5 # 減肥的石頭

    應該。孩子的圈子也是個小社會。若是有一個欺負他他忍了。那就有下一個欺負他。總是軟弱就不止一個人欺負了。長期下來孩子的心理會發生變化。覺得自己就是不如別人。對於別人的欺負也無能為力。會變得膽小軟弱。我認為教孩子適當反抗,是有必要的。

  • 6 # 春風君

    當孩子被打,作為父母我們要教孩子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孩子小小的世界就是成人社會的縮影,他們和同齡孩子之間的互動都是在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幫助他們今後更好的適應社會。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孩子被打後該怎麼辦?家長也許就不會再計較於眼前的被欺負,吃虧了,反而應該想想,如何利用這樣的機會,幫助孩子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呢?

    我們不妨來想象一下,在大人的鼓勵下打回去的孩子會出現哪些問題呢?也許他們從此以後就懂得了要以暴制暴。也許有的孩子性格平和,即使打回去了,他們的內心也還是會感到害怕。也許他們沒有打回去,也於是就會被家長貼上懦弱的標籤,又或許最終變成了兩個孩子打來打去,家長要強行的拉開的局面,(甚至也有孩子其實沒什麼事情,結果雙方家長激烈的打罵起來……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其實都沒有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應對,被欺負的情況。而在成年社會當中被欺負的情況是少不了的。

    在瞭解教育的真正的目的之後我們就該清晰了。面對孩子被打的情況:

    1.首先我要教會孩子學會正當防衛,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弱者。不鼓勵孩子打回去,這絕對不意味著他就是懦弱的,相反,這是教育孩子很好的時機,我們要有意識的教孩子一些迴應的語言。可以在平時玩過家家遊戲的時候和孩子一起練習,在公園常見的場景教孩子一些正當防衛的話語,比如不要,不行,不可以,或者玩具被搶的時候可以說:這是我的玩具。當被打的時候也可以說:打人是不對的,拿開你的手。

    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和表達自我的意願,其實比讓孩子打回去更加重要,當孩子可以用堅定的態度,明確的說出你不要推我,這樣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對方是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被打的孩子就不是弱者。最關鍵的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它都具有保衛自己身體的權利。

    2.再就會孩子學會正當防衛之後,我們還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且學會寬恕。還是被打之後那些一定會有情緒,這時我們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孩子發現委屈而且能夠讓他們學會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如何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其實很多家長都有的一個問題,因為他們覺得解決的當下的衝突就萬事大吉了,但這樣很有可能可能導致孩子將這些積壓的怨氣發洩在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3.此外,我們還要透過適當的方式讓孩子學會饒恕,別人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很多的成年人也仍在修煉這項能力。有的孩子打人之後他的家人會干預,讓他道歉,這自然很好,但如果對方沒有道歉,我們也無法要求他人來道歉,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梳理情緒,讓她釋懷。

    我們可以用平靜的語氣將剛剛發生的事情描述給孩子聽,比如:剛剛他打你了,他想玩鞦韆,但是你擋著他的路了,她不開心,於是就打了你,你感覺腳很疼,但你告訴他不許打人,這點做的很好,他媽媽後來也教育他了,任何情況下打人都是不對的。通常能聽到這樣的話,孩子都會有所釋然,而且她會明白,以後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是不可以打人的。

    4.最後的最後,極特殊情況下,比如別人固定一個人習慣性欺負咱孩子,屢教不改的,必要時候也要“亮劍”,告訴孩子不能擊打頭部和襠部關鍵部位,直接第一現場反擊回去!一次讓對方記住我也不是沒有原則的!秀才遇到兵,有時候還有理說不清呢!對吧,在家可以教孩子一些基礎的跆拳道等防身動作,學會正當防衛,不慣著一些故意的人!任何時候不能丟掉原則!

    親愛的家長朋友,我們不可能永遠保護著孩子,他們總要有一天需要去獨立的面對和解決衝突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教會他們面對衝突的正確態度:那就是積極面對,有利有節、不惹事,但也絕對不怕事

  • 7 # 魚媽愛小魚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就是一個打不還手的孩子,有一次被小女孩咬的很厲害都不反抗,所以我曾經也為此看過很多建議。

    對於這種問題,首先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具備不被欺負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說打回去。

    1、家長要不要干預?

    要分情況來看,如果只是孩子間正常的打鬧,家長不必過分干預;反之,如果造成惡意攻擊,孩子感到委屈了,家長就應該適度干預了。

    2、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不要在孩子受欺負的時候,站在制高點批評孩子,例如:一點用也沒有,都不知道還手,給我打回去,或者是讓孩子忍讓,算了。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共情➕示範,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認可他的情緒,並適時的安慰,然後示範在遇到各種情況時應該如何應對。

    教孩子在遇到被欺負的情況時,一定要反抗,不能忍讓。

    可以先用言語警告對方:“你不可以打我,這樣不對。”一定要勇敢說出來,而且氣勢要足。可以在家中和孩子演練一下。

    如果還不能阻止對方,告訴孩子可以適度還手,推對方的肩膀或胸口,不要打頭或肚子,要敢於還手。

    當然,也要強調一點,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一定要跑,並尋求爸爸媽媽、老師的幫助。

    3、如何防止被欺負

    平時就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是非觀,不能被欺負更不能惡意去欺負別人。

    加強鍛鍊,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

    最後一點:給孩子愛的教育,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是他最堅強的後盾,都是站在他這邊的。

  • 8 # 安康媽媽的養育選擇

    肯定不能教打回去。

    孩子被打,大人干預,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孩子如何與他人進行相處,怎麼去解決衝突。一方面,如果教孩子打回去,那孩子以後養成打人的習慣就不好了,到那個時候,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依舊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如果碰到更加霸道的,孩子最終還是會吃虧。

    對於孩子被打的問題,父母要考慮到幾點。

    第一,父母要判斷是對方孩子真的有意識攻擊性行為,或者是無意識的社會交往行為。

    何謂有意識攻擊性行為,打人的孩子明顯知道被打會痛,且他以打人達到自己的目標(比如搶奪玩具),這類叫有意識的攻擊性行為。面對這類孩子,父母要及時干預,目光直視並用平靜的語氣告訴打人的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要大聲反抗對方“不能打人”“你打我,我會痛”這類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同時遠離對方,對於故意打人的孩子,如果對方的行為是經常性的,這就構成“欺凌”了。對於“欺凌”行為,父母要保持“零容忍”的態度。通常欺凌一般會發生在學前班或者小學以後。無意識的社會交往行為。這類孩子通常在家庭的相處模式中就是屬於常被暴力的一種,經常被父母推搡、拍打、教訓等,會讓孩子以為這本來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正常交往行為,當他對其他孩子進行推搡時,他也不會認為這是不允許的。對面這類孩子,家長可以對打人孩子進行初步溝通,目光直視孩子,平靜對話:你很喜歡和弟弟玩是嗎,可是你推弟弟可能會讓他摔倒受傷,弟弟不喜歡你這樣同他玩。鼓勵孩子和打人孩子溝通,“我不喜歡你這樣推我”“你可以用嘴巴告訴我”,孩子可以多重複幾遍。父母經常提醒,有助於自家孩子應對這類情況。第二,父母要考慮自己孩子的年齡。一般三歲內的孩子,家長干預要多一點。三歲以內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即使他想主動去溝通,但受到生理的客觀發展,他也無法得到很多的溝通結果。在公共場所,碰到霸道的孩子,一定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如果別的孩子搶自己孩子的玩具,就去替孩子要回來。如果別的孩子打人,要趕緊把自己的孩子抱開。三歲或者四歲以上的孩子,鼓勵孩子主動溝通,獨立談判。孩子以後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會和許多人交往,給孩子一些機會,讓孩子得到一些鍛鍊。孩子就是透過一些小事,慢慢鍛鍊自己的勇氣和語言表達能力。如果孩子的溝通物件很暴躁,有打人傾向,父母要注意保護孩子。第三,被“欺負”的孩子毫無知覺。

    經常有媽媽會說她家孩子玩具被搶也不生氣不曉得搶回來,或者跟喜歡的朋友玩,總是被朋友“欺負”,推推打打。有些媽媽會覺得“孩子好沒用”“好沒出息”“他打你你還跟他玩”等等。

    但是通常情況下,非打人的搶玩具行為,只要孩子沒有表示不高興,父母就不需要多幹預。有的孩子性格是溫和一些,這樣的行為並不要緊。等他們大一點,和別的孩子相處的時間多了,明白了交往的一些規則,更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必須給予他們溫暖的支援,孩子的行為會有所改變,不會一直這麼“懦弱”。要有發展的眼光,同時在生活中讓孩子經常做一些事情,培養他們的能力感和自信心。被朋友推推打打不自知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有些是在家庭交往中也經常遭受父母的“拍打”“推搡”,他已經習慣被父母如此對待,又怎麼能區別其他孩子對他是一種不友好的行為呢。被推打有知覺卻不知道怎麼辦的孩子。這類孩子就更需要父母來幫助和引導了。我記得樊登老師分享了一個他兒子的案例。嘟嘟有一個好朋友個子很高,經常會無意識的讓嘟嘟受傷。樊登老師看見很心疼,問嘟嘟會不會覺得不高興能不能不跟他玩了,嘟嘟表示會不高興,但跟他玩也挺有意思的,且對方也總會找他玩,他無法控制。樊登老師問嘟嘟有沒有解決的辦法,畢竟爸媽很心疼他,不希望他遭受這樣的對待。嘟嘟想了很久,說可以跟那個好朋友玩一些有趣的,但是需要剋制自己動作的遊戲,然後嘟嘟就想了個拿紙畫出遊戲的方法。過了幾天嘟嘟反饋方法很好,樊登老師也給予了表揚,肯定他主動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態度。這樣既解決孩子“被打”的問題,又鍛鍊了孩子積極主動獨立的解決的能力。

    不管是哪種情況,也不管是各種年齡,父母都需要和孩子強調,無論怎麼樣,要使用語言,而不是拳頭。

  • 9 # 愛好手工的竗竗爸爸

    先說下我自己教竗哥的,孩子3歲,疫情期間經常在小區下面玩,很多同齡小朋友,首先不能主動去打別的小朋友,第二不能拿東西砸別人。然後就是,如果別的小朋友打你了,那麼你先跑開點,他如果第二次來打你,那你就打回去,爸爸不會怪你。

    為什麼這樣教?

    別聽鍵盤俠們說什麼這樣很好之類的。

    孩子是你自己的,現在什麼樣的社會你作為大人你不清楚嗎?

    受了一次欺負,你指望別人見好就收?不可能的,挨欺負的永遠挨欺負,追著道歉有什麼用?打回去了再追著道歉。

    下次別人就不敢打他了,這是一個層次問題,站在同樣的層次上,才有對話的權利。

    我們小時候,哪個沒打過架?

    前面說的第二個就是原則了,大家可以,小孩子能打成什麼樣,所以要求不能拿東西砸,那樣會傷害到別人,空手和持械性質不一樣。。。。。。。

    小孩子,打打架,吵吵嘴,不影響什麼,但是你不能被欺負,人善被人欺,也可以是人善不被欺。

  • 10 # 麗姐育兒A

    不知道孩子多大年齡。分情況回答您吧。

    一、 如果3-6歲以內的學齡前階段,不鼓勵打回去。這個時候的小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很多時候打架都是因為說不過就動手,也有的是跟旁人模仿的動作再現,是非觀念還不是很強,家長應該以引導孩子正確表達、和同伴友好相處為主,告訴孩子怎麼和同伴進行協商、怎麼樣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這個時候孩子社會性發展相對弱,缺的是表達、溝通的發法,要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怎樣做不傷害他人。

    二、 如果是3歲以下的小朋友,看護的家長注意精心看護,預估孩子有危險時,及時將孩子抱走,轉移到相對安全的距離再玩耍。這個時候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基本沒有,很多行為是手腳並用的,以自我為中心,直覺行動思維,說得過就說,說不過就搶,搶不過就打,就是這個年齡特點,沒有是非觀念。家長除了精心看護外,要溫和而嚴肅地告訴孩子不可以大人。

    三、 如果是6歲以上的年齡,區分情況來對待。

    一是對方情況、年齡與孩子相仿,實力相當,初次打架。 如果不是故意的,小孩子的一般性打鬧動起手來,以批評教育為主,要和對方家長溝通,都分頭教育好孩子,以團結為主要目的,告訴孩子和同伴友好相處的方法。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也不要傷害他人。

    二是對方情況、年齡與孩子相仿,屢次與家長溝通、警告無果,還是故意繼續的,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處理。 這種情況已經超出了一般的小打鬧,孩子是故意欺負的。先跟對方家長、學校老師共同,看效果如何。 如果沒有效果,那就要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證明自己的能力,前提是不要危及對方的要害,並有把握保護好自己。 我曾經在老大上一年級時也為這樣的事苦惱過,看到放學時孩子被幾個小姑娘在校門口推來推去的,心裡又氣又急又沒轍。接孩子回家後,我給她講了一個美國黑人母親的故事,大意是:一個黑人的孩子經常受到幾個白人孩子的欺負,經常被追著打。有一次,追到家門口,那孩子跑回家叫媽媽幫忙。那位黑人媽媽把孩子轟出門口,對他說:要麼戰勝他們,要麼你讓他們打。那個孩子很絕望,被媽媽感到街上後又受到了那幾個白人孩子的嘲笑和欺負。他這次沒有往家裡跑,抄起旁邊的一個棍子,追著最厲害的那個白人男孩打去,這樣的反應把那幾個孩子都鎮住了,從此再沒人敢欺負他。 講完這個故事,我告訴我女兒,你和同學之間的事情你心裡一定有一個判斷,媽媽沒辦法去幫你大或者阻止她們,要用自己的能力保護自己,不要主動傷害別人。孩子的爸爸也鼓勵她勇敢一點。後來一次,班裡的四個男生合著夥欺負她,在下課之後把她整急了,抄起椅子向那個最厲害的男生掄去。這個舉動把這幾個男生都鎮住了,從此班裡的所有的同學都喊她“大姐”,再沒人敢欺負她。 我講這個案例,不是鼓勵孩子去打架,主要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社交圈裡學會成長、保護自己。有了這次經驗以後,孩子的同學關係反而融洽了。

    三是如果對方年齡、實力都比孩子大,在考慮和學校、家長協商無果的話,可以考慮報警,尋求法律的保護。

    總之,不要讓孩子因為弱小而忍氣吞聲,也不要讓孩子因為無助鋌而走險,教育孩子是要分清情況的,家長在處理時要冷靜分析,分析自己孩子的個性,也要考慮事情的原因及整體,不能因為孩子被打了就鼓勵他打回去,也不能因為別人打回去管用就效仿。 打不打回去並不是唯一方法,重要的是為了教育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保護自己,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保護好自己。

  • 11 # Rz無名

    首先感謝各位朋友熱情的回答。但是也請各位回答的朋友注意審一下題目。本提問有兩個。

    第一個是說別人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第二個是打回去後被打更嚴重怎麼辦。

    我發現很多朋友都只回答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就自動忽略了。

  • 12 # 貧民奶爸

    首先肯定不能首選還手。這是社交問題裡最為重要的,其答案不是單純的還手與不還手,而在不同情況,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所以最好和孩子分步驟地系統的交給孩子如何去應對,而不是一刀切的應對方法。首先是環境,如果是在學校裡發生的就要告訴孩子及時報告老師,讓老師制止。但如果是在學校以外沒有權威公正的成人依靠的情況下發生了打架行為,就要讓孩子去判斷分析是小朋友間開玩笑帶著笑容同時也不算很疼的推搡打鬧?還是故意的欺負,這要教會孩子去判斷清楚

    ,如果是前者就無所謂了,友好相處,同時如果感到不適就要讓孩子學會交流,說出自己的交往界限,要告知對方自己不喜歡這樣的行為,馬上停止,否則我會很生氣的。但如果碰到故意欺負人的孩子,也不要上來就還擊,不要讓孩子認為以暴制暴是最先最好的辦法,而要分步驟一步步來,先和對方亮出底線,然後再講道理,最後給予警告,例如說你若再打我我可真的生氣了不和你玩了。

    又或者更激進的說你快停止,再打我我就要讓你吃更大苦頭了,我的拳頭可比你的硬!最後各種辦法都無果後再進行暴力還擊,要讓孩子知道暴力不好,要在最後用,先君子後小人的感覺。同時最關鍵的是要告訴孩子自己做任何事是要有底線的,同時要把最低的底線告訴對方,如果被對方打破底線,一定要不予餘力的去捍衛自己做人底線,不管用什麼方式方法。當然了最好平時也要教孩子一些簡單的兒童打架的防禦動作,同時再教幾招可以進攻招數,同時告訴孩子打架時應該先保護自己哪個部位,還擊時應該打對方哪個部位和不應該打哪裡,打架時如果遇到成人介入,應如何及時大聲且簡略的表達出打架的起因和自己動手的原因,而不會被誤解成打人壞孩子而產生委屈難過等二次心理傷害。

  • 13 # 星空成長課堂

    孩子之間一塊玩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摩擦,萬一被別的孩子打了,我們要教育孩子還手麼?

    有的媽媽說,我教育孩子不要打人,打人是不好的行為,可是自己家孩子被打又很心疼,如果一直這樣忍讓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懦弱,不敢反抗,會不會助長其他孩子的氣焰。尤其是現在校園霸凌現象那麼多,萬一孩子被霸凌了,那是一輩子的傷害。

    可是教孩子還手,這種教育會不會粗暴呢?

    多數家長陷入矛盾的境地。

    清楚地記著一件事,小時候,有一次和其他小朋友鬧矛盾了,後來對方打了我,我沒還手。因為我被教育不要和人鬧矛盾,不要和人打架。

    於是我哭哭啼啼地回家找我媽,本以為我媽會替我“報仇”,去教訓一下打人的孩子。

    可是我媽劈頭蓋臉地訓斥起我來:你怎麼這麼慫,你沒長手嗎?他打你你不會打回去嗎?以後捱打了別回來給我哭。

    我當時就蒙了,不是你說的不讓和別人打架嗎?怎麼現在既不幫我還吵我呢?

    我特別委屈,以至於過了這麼些年我還一直記得這件事。

    先說我媽的做法,當然是錯誤的。你可以教育孩子不要打人,但同時也要教育他怎麼維護自己的權益,教育他不能欺負人,也不能被欺負。

    而當孩子來尋求幫助的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和理解,而不是訓斥。

    一般情況下,父母不需要過多參與孩子的爭吵。有摩擦是正常的,像經常在一起玩的孩子之間有他們的相處方式,他們會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相處模式,如果有孩子經常打人,那麼其他孩子肯定都不樂意和他玩,打人的孩子也會慢慢學會怎麼和人相處。

    如果是陌生的孩子在一起玩,比如在公園,那碰到這樣大人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三個方法。

    第一,斥責。嚴厲地告訴打人的孩子:你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第二,制止。如果孩子反應快,可以在對方伸出手打人之前,讓孩子抓住對方的手腕,並嚴厲告訴對方打人是不對的,不能這樣做。

    第三,尋求幫助。如果孩子制止不了,那就要及時躲避,去尋求幫助,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 14 # 90後科學育兒

    如果孩子第一次被打,可以教孩子這麼說,下次你再打我我就會打回去的。並且這次打人要告訴家長,分析對錯。當然如果孩子很嚴重的打人,可以告訴孩子自衛,不能受傷,保證雙方都不受傷最好的。當然,所有的事情,最終都要去分析對錯,有理有據。教育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觀。

  • 15 # 心理諮詢師0金敬偉

    我認為如果孩子受到別人的欺負,叫孩子打回去,這方法並不提倡,因為如果讓孩子打回去,這會讓孩子養成以暴制暴,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是不利的。但也不能任由別人欺負,要教給孩子自我保護,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讓孩子警告對方,你們再欺負我,我就告訴老師或者家長,或者叫孩子離開。

  • 16 # 豬豬育兒

    孩子被打,家長要不要教寶寶打回去?這是每個家長都面臨一個矛盾點:

    不打回去,那麼覺得自己孩子吃虧了,或者總被欺負;

    打回去呢,又覺得有悖於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學會吃虧,學會忍讓。

    我的孩子還上幼兒園,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吧。

    首先:我們要判斷孩子的感受,以孩子的視角解決問題。

    孩子被打了,你看在心裡,覺得孩子被欺負了。真的是這樣嗎,未必。因為幼兒的交往行為是探索性質的,並不是我們想的惡意欺負。他們需要在不斷的交往中,吵鬧中,探索交往的規則,尺度,慢慢他會摸索出自己的交往靈活性。

    其次:要充分信任自己孩子,給他強大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被欺負了,或者孩子打別人了,不要大聲的呵斥孩子。這樣雖然你在別的父母面前,留下了嚴格管教自己孩子的高大形象。諸不知,在一次次你對孩子的呵斥中,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自信,那時候你就該天天擔心孩子被欺負了。

    最後:讓孩子放手去做吧,我們支援他的成長

    我們要在一次次事件發生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分析這些經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要支援孩子的一些想法做法,讓他積極的去探索自己的社交規則。而不是把他放在自己庇護下的金鐘罩裡,只有這樣,寶貝才會一步步強大。

    分享給大家我是如何告誡孩子的

    首先告訴孩子,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就應該堅持自己。爸爸是支援你的。有人欺負你,打你了,自己先想辦法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問題,可以告訴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如果和大人反應無效,還被欺負的時候。那就毫不猶豫的打回去吧!這樣的孩子老師不管,家長不管,還猶豫什麼,該打。

  • 17 # 王志波BoBo

    看情況吧,我主張的是沒有什麼大礙的話就不介入,比如兩個小孩勢均力敵,也沒有動用什麼武器,也沒有打得頭破血流的,那就先觀察嘛。如果比較激烈了那就先拉開。如果孩子明顯弱勢那就看你夠不夠狠心了,打架的過程可以鍛鍊孩子的血氣,鍛鍊膽量,也不一定就是壞事,當然看不下去了就拉開吧。如果是在外面打架回來告狀的情況,那麼就問下原因,一般也別一面之詞,問下同學,問下對方瞭解清楚原因,要是您孩子的原因那還怎麼打回去了呢?要是對方原因,那麼看能不能讓對方道歉,沒不進行家長介入最好,一旦介入家長會把問題搞複雜。

    什麼情況下可以打回去呢,家長和孩子都是不講理的,沒辦法理論的,還是他們理虧的情況下,那您孩子有實力就可以打回去

  • 18 # 使用者竹4329129606107

    孩子被打你可以問一下原因,無意的捱打可以原諒但也不能有下次,但對於漲勢打人就應該還回去,要不以後孩子會吃虧的。

  • 19 # 花香醉人心

    對於我們做家長的來說,最不想面臨的問題就是,當自己的孩子在外面玩耍時,被別人家的孩子打了,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下次面對傷害時能夠保護自己,並且不會把暴力傾向的情緒傳達給孩子?

    其實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打很正常,我們做父母的也不用過分干預,孩子們自己就可以解決!但是當孩子受到暴力傷害時,我們做父母的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那麼很有可能給孩子造成終身的心理陰影,以及長大後不可避免的性格卻缺失。因而家長們是必須要注意的,當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施暴捱打了,正確引導非常重要。

    如果對方傷害在先,在保證有大人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權益維護。那麼要先教孩子合理的和對方溝通,溝通無效並且被對方出手傷害,那麼也一定不要示弱,在有大人保護的前提下,要勇敢地站出來面對對方,討回公道。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當自己的權益被侵犯時,是不可以軟弱的。

    如果孤身一人,儘量避免正面衝突,學會尋求幫助。如果身邊沒有大人的情況下被小朋友欺負了,一定要儘量避免正面衝突,但是要學會和他人尋求幫助,不能看到自己的東西被搶走而默不作聲,在保證自己人身的安全下一定要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危機事件的能力。

    在不被他人傷害的前提下,不主動出手傷人是是對的。不主動出手傷人是品德,但是前提是一定要保證自己不被他人傷害。如果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脅,那麼自己也不能示弱,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氣場,否則時間一久,孩子心中的是非觀會有扭曲,很可能會成為未來校園暴力事件中的被侵犯物件。因而對於家長們來講,“先禮後兵”是教育孩子面對不良事件時的基本準則!

  • 20 # 守車寶寶

    孩子的侵略和反侵略該如何守住底線?孩子的安全期問題如何保證?如何讓懦弱的孩子堅強?如何讓孩子心身健康?這需要家長的智慧。

    在女兒出生後,妻子第一個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是“跆拳道”;我問她為何?

    妻子說:“自衛呀”;

    我再說:“現在文明程度那麼高了,靠武力解決太Low了吧?”

    妻子不以為然的說:

    1.“不是培養孩子好鬥,而是好的身體,對好鬥的人、惹事的人就是一種震懾。想欺負我,佔我便宜,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

    2.“我們不惹事,遇到事情,不怕事”,這是需要有底氣的,沒有底氣,還是乖乖認輸吧”。

    3.“好身體,遇到有事,不吃虧,沒事,鍛鍊了身體 ,有何不好”

    乖乖,這樣聰慧的老婆,我挺您一下!

    所以小孩一能走,妻子就帶女兒到跆拳道場館溜達。

    小孩捱打了,是否要打回去;

    第一個解決辦法:別惹我,您佔不到便宜的。

    第二個解決辦法,才是分情況。

    當然,孩子捱打了,父母幫孩子出氣,幫自己的孩子打人,是最不好的方法。(社會青年除外),孩子間的問題,最好孩子自己解決。

    孩子是正義的(有理方),孩子有力量或對方勢均力力,只因孩子性格懦弱而捱打,鼓勵他打回去。懦弱一定要改(我見過很多牛高馬大的孩子,只會哭鼻子)

    孩子是正義的(有理方),孩子沒法與對方抗衡,讓他打回去也可以(只是有小孩受傷更深),最好的辦法,找組織,讓組織出面,讓打人的孩子道歉。

    孩子是非正義的(無理方),加強教育,好的身體不是惹事的,並鼓勵孩子向捱打者道歉。

    孩子性格不懦弱,不管孩子是否有力量,找組織,讓組織出面,讓打人孩子道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玉黛玉後期為什麼生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