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球噴子理事協會會長

    楊修恃才傲物,曹操不可能因此而殺楊修,君王度量不可能容不下楊修。關鍵在於:曹操那時已然決定傳位於丕,楊修與司馬家族同樣龐大,但楊修是曹植的人,既然決定傳位曹丕,只能打壓曹植勢力。所以只能說楊修站錯了隊

  • 2 # 文藝骨幹

    楊修之死是一個千古難題。如果硬要拿出什麼法理證據,那很難。所以只能推理。

    這個問題需要全域性來看。曹操愛才尤其愛有用之才。。曹操不怕手下聰明,郭嘉比他們都聰明,曹操更愛惜。。。

    楊修有才尤其是文才,但沒有大方向,政治嗅覺弱一些。

    楊修比司馬懿家更有影響。楊修家族乃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家族。跟袁紹家族差不多。楊修家四世四太尉,,,但楊修祖上,包括其父親,都是忠直之臣。。楊修的父親跟曹操有過過節,曹操羅織罪名便把楊修父親下獄治罪,還要弄死。。。曹操以為楊修父親楊彪對曹操迎獻帝到許都的事持反對意見,甚至認為楊彪在骨子裡看透了曹操挾天子的不臣之心。。。後來經過孔融的拼命營救才被赦免。。。曹操對自己記恨的人還是會有手段的,尤其是極有影響力的高階知識分子。。比如大名人,曹操稱讚有忠臣伯夷之風的文官領袖崔琰,,孔子嫡傳後裔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和意見領袖兼曹操文官首席大臣的孔融,都被曹操認為是諷刺自己而被殺。。。楊彪家族的影響力比崔琰高多了,,曹操對這樣的超級家族一向比較顧及。。。曹操陣營是士大夫陣營,曹操的主要文官都出自大家族,,曹操特別在乎這些大家族是否支援自己。。。楊修一般該知道,曹操雖然愛惜他的才華,但是曹操也顧及楊家的影響力。。。楊修父親這樣有影響力且原來終於東漢皇室的人,曹操都很忌諱。。。司馬懿家族沒有這麼高的威望,因此相對安全些。。。。加上司馬懿政治嗅覺強 自保能力更強。。。。

    三國志記載,,曹操器重楊修的才華,讓他擔任丞相主簿,,總知內外,,,曹操對楊修最初的評價也“事皆稱意”。。但三國志後面接著記載的幾個字 更有內容。。“魏太子以下,爭與(楊修)交好”。。。也就是說,,看過雍正王朝的人因該知道,,大紅大紫之人,,如果沒有過硬的後臺,結果都不好。。因為可以給你找到很多理由弄到你,,比如說結黨營私。。楊修身為主簿,內外之事,軍事之事,很多都過手。。。。如果真想弄你,,隨便找個洩露機密的事就夠了。。。而這個罪名就是曹操最後給楊修的。。。

    楊彪,曹操沒有處理他,也就是說沒殺成。。但楊家的影響力必須削弱,,至少曹操很可能借此震懾其他大家族,,,既然沒找到楊彪的把柄,那就找楊彪兒子的把柄。。。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欲擒故縱。還有句老話叫,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曹操要處理楊家,既然抓不到把柄,,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製造一些把柄。。。。我甚至認為,,,讓楊修擔任自己秘書,,很可能是曹操的欲擒故縱,,讓楊修介入說不清的領域,,那以後定罪名也就好辦了。。因為處理像楊修這樣的大家族,就像滿寵說的那樣,,,楊彪有威名,如果沒有證據就處理楊彪,會民心大失。。。

    恃才傲物的楊修,不但在主簿的任上乾得很歡樂,還深度介入曹操的立儲問題,,暗中積極替曹植出主意。。曹植又文才有餘不暗政治。。後來曹操知道了楊修是曹植背後的支持者。。。曹操可能也擔心曹植即位,楊修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而楊修家又是曹操認定的處理物件,,因此,,曹操在樊城之圍解除後,便匆匆殺掉了楊修,第二年曹操也去世了。。可以說,曹操是在自己快去世也就是考慮最終繼承人的時候,最終決定處理楊修的。。。。楊修應該知道,楊家乃是傳統人,曹操乃是黑馬。。。楊家的利益得之於東漢政府而非曹操。也就是說,楊家最可能是東漢政府的支持者。。。。楊修應該明哲保身而不是處處顯露鋒芒,處處介入,尤其不能太露痕跡。。。楊修應該知道,其父乃是曹操欲除之人,,曹操讓楊修擔任機要秘書,,雖然可以說是愛才,但,曹營有此才華者可不止楊修一人。。。。。。其中的門道,楊修參悟的貌似不多。。。。

  • 3 # 閒的蛋痛來研究三國

    楊修之死是必然的,至於司馬懿一直潛伏者,並未暴露其野心,所以安然無恙!楊修死於小聰明,並且言之鑿鑿地舉出多個證據。其實,這是楊修死亡的一些外在因素,真正的根本原因,完全在於其的政治立場。楊修政治立場是站在曹操對立面的。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楊修站在曹丕的對立面。曹操在選接班人的時候,楊修是輔助曹植的。為避免兄弟殘殺和分裂,曹植的勢力必須翦除,楊修成了曹操最大的心病,除掉成必然。曹操不殺司馬懿。其一,司馬懿會隱忍,低調的掩飾自己,不像楊修那樣高調。其二,司馬懿是站在曹丕立場的,是曹丕的堅定支持者,曹丕影響了曹操。其次,司馬懿年紀偏大,曹操認為司馬懿不可能活過曹丕。

  • 4 # 清史宴

    楊修的死跟他很聰明且過於張揚,沒有直接的關係,他的死是因為他站錯了隊。

    楊修是堅定不移的支援曹植的,司馬懿是支援曹丕的。他們倆的才華也是不相上下的。都是當世人傑,也都深得曹操喜愛。曹操在早年的時候,是更疼愛曹植的,也一直想讓曹植成為他的接班人,但是到了晚年的時候,他也發現了曹植,雖然才華橫溢,但是真的不適合在亂世時代做一名統治者,而且身兼曹氏和夏侯氏兩大家族的成敗榮辱。

    在曹操晚上的時候,曹丕和曹植的勢力是不相上下的,既然曹操決定立曹丕為世子,那麼就要削弱曹植的勢力,首先就要拿曹植的親信及核心人物開刀,所以楊修也就在所難免了,曹操既然想殺楊修,那就再簡單不過了,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要了他的命,所以後來說楊修擾亂軍心,也只是託詞而已,本意就是要楊修死的,這也是為何曹操要殺楊修的時候,竟無一人出來求情的原因,因為他們都看出來了,事情的本質,所以也都明白,求情也無用的。

  • 5 # 酒油自取

    楊修認為門內加以活字,是闊字,大臣們都在想,他媽的進去這扇門才能活。襄陽之戰,其厲害在於攪亂形勢,促使吳蜀聯盟破裂,而不在於遷都洛陽,避開關羽鋒芒。曹操本性多疑,身於亂世你謀功謀私不謀國,焉能存活於世。

  • 6 # 新知傳習閣

    只能說楊修站錯了隊,跟錯了人。

    當曹操準備殺楊修的時候,代表曹操已經確定讓曹丕做接班人,放棄了曹植。

    相對應的要對曹植的嫡系人馬進行清洗和打壓。楊修是曹植的第一鐵桿,殺死楊修就是警告曹之的嫡系人馬不要胡作非為,要收斂。

    性格內斂還是張揚,不是處死一個人的理由。

    殺死一個人往往是因為利益格局發生了改變,利益需要調整。而是必須有些人成為替罪羊,無辜的死去,楊修就是這樣的人。

    評價和任用一個人,從來不大會看道德品德。

    用左傳中的話:天下國家之事,敗於小人者十一,敗於君子者十九,蓋小人之骨柔,其氣餒,其願欲易售,其營壘亦易破;惟君子之才品自不同,而業己為眾所惟,其自負也常亢而不肯下,於是為深刻,為褊淺,為執拗,不能捨己從人,以佐國家之急。

    品德好的人,往往也是沒用的人,一如我們村裡的普遍民眾。這些人品德好,但提拔上來做官任事,恐怕國家早就沒了。

    但殺人時往往會以道德品德為由,這樣才能彰顯正義和王道。

    所以說楊修以前的那些破事全是藉口。

    殺死楊修,留下司馬懿。就是讓整個形勢發生此長彼消,進一步鞏固曹丕的地位。

    殺死楊修削弱曹植的勢力,留下司馬懿就是要加強曹丕的實力為曹丕的繼位鋪平道路。

    在帝國專制時代,權力過於集中,如果世子們力量平衡,很容易發生爭權奪利之戰。一旦發生這樣的後果,就會給其它勢力以可乘之機,使曹氏實力大消弱,甚至退出中央政治。

    殺死楊修,就是一個強烈的訊號,打擊曹植系實力。警告他們遠離曹植,方可自保,否則楊修的今天 就是他們的明天。

    跟錯人本身就是一出悲劇,不管楊修怎麼做,曹操都會找理由去殺死他。

    附楊修之死原文: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只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牆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覆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操聞而愈惡之。

    操第三子曹植,愛修之才,常邀修談論,終夜不息。操與眾商議,欲立植為世子。曹丕知之,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因恐有人知覺,乃用大簏藏吳質於中,只說是絹匹在內,載入府中。修知其事,徑來告操。操令人於丕府門伺察之。丕慌告吳質。質曰:“無憂也。明日用大簏裝絹,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載絹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絹也,回報曹操。操因疑修害曹丕,愈惡之。

    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幹。一日,令各出鄴城門;卻密使人分付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聞之,問於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於是曹操以植為能。後有人告操曰:“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餘條。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後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修死年三十四歲。

    曹操既殺楊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斬之。眾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來日進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軍相迎,為首大將乃魏延也。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操令龐德出戰。二將正鬥間,曹寨內火起。人報馬超劫了中後二寨。操拔劍在手曰:“諸將退後者斬!”眾將努力向前。魏延詐敗而走,操方麾軍回戰馬超,自立馬於高阜處,看兩軍爭戰。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裡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

    馬超已退。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屍收回厚葬,就令班師。卻教龐德斷後。操臥於氈車之中,左右虎賁軍護衛而行。忽報斜谷山上兩邊火起,伏兵趕來。曹兵人人驚恐。正是:依稀昔日潼關厄,彷彿當年赤壁危。

  • 7 # 瘦死駱駝小布

    論心智和才情,司馬懿和楊修棋逢對手,但要是論治國安邦,平定天下司馬懿顯然比楊修高出很多,楊修是那種曹操一眼能看透之人,並不能給曹操帶來什麼實質效益,而司馬懿不一樣,大氣內斂,是能帶兵打仗務實派,真正曹的幫手

  • 8 # 有觀

    就演義上而言,楊修的死是必然的,是自己作的,怨不得別人,反而曹操能三番兩次的隱忍很大度,第一,賣弄小聰明沒有大智慧!第二,恃才傲物,擺不正自己位置!第三,干涉曹操立儲事務!第四,未有一計一謀,反而冷嘲熱諷,幸災樂禍在旁!第五,自作聰明,亂作解釋,僭越行事,擾亂軍心!如此下屬不殺天理難容!

  • 9 # 濱海港都市人

    楊修在明,司馬懿在暗,楊修敗於失道寡助,司馬懿勝於得道多助。楊修把兄弟情誼看的太完美,出了事沒人幫他。司馬懿把姻親關係處理的完美,出了事有人願意出力。楊修是一個聰明喜歡玩鬼術的人,司馬懿是一個計算喜歡玩謀略的鬼。

  • 10 # 輪迴wh

    楊修之死是過於耍點小聰明,曹操怕他死後楊修聯合世家大族來亂曹家的統治,把楊修殺了順便警告朝廷那些不安分守己之徒以及世家大族,司馬懿是真聰明,曹操在世的時候絕對不會強行提什麼奇謀來讓曹操刮目相看而讓一直跟隨曹操的其他謀士排擠忌妒……司馬家三兄弟老大忠心耿耿的為曹操服務,司馬懿攀上曹丕,司馬孚攀上曹植,那個年代所有名人都是第一維護家族利益,

  • 11 # 兵哥129472092

    謝友邀答。讀過初中課文楊修之死,大家就知道,楊修愛耍小聰明,也不會理解曹操的真正意圖,連自己是什麼原因殺他,尙未可知。這種人表面聰明,內心空空如也。司馬懿則不同,是一個深藏不露的人。從諸葛亮的空城計,又殺孟達等一系列的故事,說明他心機頗深,不暴露岀來。所以,曹操沒殺他。

  • 12 # 飛天琴羅

    3這個問題挺簡單,從兩個人的為臣之道。

    司馬懿,這個人是一個極其隱晦的人,忍耐力是極為強,也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最有耐性的一個謀士,如果說他沒才華肯定不會。魏國當政期間,他也支援屯田制和九品中正制。換而言之,夏侯家和曹氏親族都是司馬懿的政敵,而西抗蜀國的時候,他同時要面對由孔明帶領的蜀國數十萬軍兵,還要面對來自朝堂政敵的猜疑。他選擇一個“忍”字決,硬把曹氏一族裡面的得力宗親,和蜀國拖死。制衡了來自內和外的兩股敵對力量。

    這就是司馬懿的才華,司馬懿作為曹丕的賬下謀士,他絕對不會讓自己陷入話題的焦點。

    因為當初的世子之爭,無論後世小說家怎麼添油加醋也好。曹操稍微有一點腦子,都不可能給曹植作為繼承人的。

    為什麼?很簡單。1:袁紹當初作為最大的諸侯,敗就敗在蕭薔之禍,袁譚和袁尚奪位之爭。魏國不能經歷這一點。

    2:魏國不太平,內部謀臣稍微有分量的都是公子丕的謀臣,再加上建安末年,禮法制存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整個教化下曹丕有先天的優勢。

    3:最重要一點,哪怕曹植真的有赤子之心,仁愛憨厚。而曹丕卻心胸狹隘,為人陰險。在這個亂世中,根本就不需要什麼仁愛和赤子。魏國外部有蜀吳聯盟敵對。曹操需要一個有權術,有謀略,可以保住曹氏和夏侯氏江山的梟雄,而不是一個明君。

    所以縱觀上述3點,曹植和曹丕誰適合當繼承人,我相信曹操不會像後市小說家所說那樣那麼傻逼想要立曹植當儲君。

    到底為什麼要斬楊修,留司馬懿?

    曹操根本找不到理由去斬司馬懿,司馬懿是氏族司馬防之後,又是曹丕的幕僚,又沒犯什麼大錯,可以說小心謹慎,滴水不漏。曹操要斬也地有個理由對吧?如果沒理由,就要去斬殺一個未來儲君的幕僚,可能性不大。

    楊修不一樣。楊修一直支援曹植,得曹植支援的也有一大批氏族,當然也有曹氏內部的曹彰。楊修是一個很懂人心的謀士,某種程度上他和郭嘉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只是他沒機會發揮了。

    楊修做了什麼,就不提,他最該死就是死在“雞肋”那裡。

    為何這樣說?

    關羽依荊州北伐,有孫權作為後備,曹操派遣 徐晃、 趙儼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

    當時曹操在赤壁之後,對蜀軍的戰役有什麼?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關羽水淹七軍降於禁。攻樊城敗曹仁,斬龐德,等等。

    關雲長當時已經是曹操的噩夢,而曹操當時於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已經64歲了。

    曹操心理早就已經清楚一件事,他從赤壁之後,已經無力統一天下了。

    甚至面對荊州關羽5萬兵馬都沒必勝的把握了。那時候的曹操已經不是那個徵董卓,滅呂布,破袁術,絕袁紹,統一北方的那個梟雄了。

    面對關羽,曹操已經摺損了龐德,于禁,而曹仁也屢次戰敗。夏侯惇已經老去,夏侯淵在定軍山被斬,剩下可以媲美關雲長的戰將根本寥寥無幾。

    曹操退役以生,但是並不代表楊修可以把“雞肋”的意思傳達出去。

    楊修傳達出去的不僅僅是退兵這一層含義,而是曹操,這個連四世三公袁紹都不怕的當世梟雄,怕了關羽,。

    這些事情,每個人都懂,畢竟曹操已經64歲,不再年輕了,但是懂和傳達出來是兩碼事。

    所以拋開說有陰謀論來說,楊修真的該死

    楊修的死不在於他張揚,狂妄。曹操不是一個容不下張揚,狂妄的人。

    當年陳琳罵曹操到狗血淋頭,依然得重用,

    當年張繡殺曹操大兒子曹昂,典韋。曹操依舊沒秋後算賬,所以如果把楊修的死歸咎於曹操沒容人之量,真的太膚淺!

    天下人都知道曹操無法統一三國,連曹操也深知眼前的關雲長自己無法戰勝!

    曹操可以有退軍的意思,可以有藉口,可以找臺階下。

    楊修的自作聰明,告訴側面那些為魏國打天下的將領,你們的主公老了!

    一個梟雄到了晚年,名聲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更何況曹操曾經是天下的霸主?!

    這才是楊修致死的根本原因!

    而不是因為什麼爭位之戰!也沒那麼多陰謀論!

  • 13 # TheSim

    聰明人分兩種:

    一種是不合時宜地顯露聰明,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聰明,不顧及場合時機地賣弄聰明,以炫耀自己的聰明為最終目的,這種聰明人往往是遭人煩的,比如楊修;

    另外一種是平時儘量隱藏自己的聰明,大智若愚更平易近人給人造成不了威脅,可是一到關鍵時刻總能力挽狂瀾顯露鋒芒,“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這種聰明人才能堪重任,比如司馬懿。

  • 14 # 原上牧馬

    司馬懿具有大智慧,楊修只有小聰明;司馬懿善於偽裝.懂得藏鋒,楊修才華外露,張揚淺薄。楊修家族本身與曹操有過節,其父楊彪是曹操的對頭,其舅又是袁紹。曹操本愛惜人才,楊修屢次讓曹惱怒,加上楊修又介入曹操選接班人的家事,最終帶來殺身之禍。而三國中最能忍辱負重,演技高超的就數司馬懿了,曹操發現司馬懿具有狼顧相,加之又夢到"三馬同槽",早有除去之心,但司馬懿小心謹慎,處處防備,又取得曹丕的信任,所以曹操留下司馬懿。

  • 15 # 有得觀史

    司馬懿和楊修都很聰明,然而,司馬懿不但聰明而且還很智慧,楊修只有聰明,而缺少智慧。

    楊修跟曹操一起出徵,久無戰果,在進退兩難之際,有傳令官問當夜的口令,曹操隨口說出“雞肋”一詞。被楊修解讀為魏王要撤兵了,於是開始收拾行裝,看到楊修收拾行裝,其它將士也跟著收拾行裝。被曹操發現後,以擾亂軍心罪處斬。這事放到司馬懿身上,打死他都不會往外說。能發現問題叫聰明,發現問題後能夠正確地處理問題叫智慧。楊修缺乏司馬懿身上的智慧,所以最終楊修被殺而司馬懿安然無恙。

    當然,這只是《三國演義》的說法,有人說真實的楊修也很厲害,也有智慧,楊修之死,是曹操為確保曹丕平穩接班,羅織罪名殺害的。這一點更證明了楊修缺乏智慧。

    楊修想扶植曹植接曹操的班,這根本就是一個錯誤。我們知道,曹植是一個文化上天才,同時又是一個政治上的弱智,讓他當魏王,他是無法勝任的。以楊修的聰明是能夠看到這一點的,而他還要極力推舉曹植,說楊修缺乏智慧,這是表現之一。

    中國古代君王傳承,基本上遵循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則。曹植接曹操當魏王沒有理論基礎,這一點楊修也一定能看到,他還是要立曹植,這是他缺乏智慧的表現之二。

    古代君王立接班人,都認為是君王家的私事,大臣們參與其中是犯大忌諱的。當君王向臣子詢問此事的時候,臣子表現大多都很謹慎,以免造成不利後果。而楊修幾乎是公開地極力主張曹植接班。這是他缺乏智慧的表現之三。

    從楊修之死,我們可以看到聰明和智慧的差距有多麼巨大。

  • 16 # 歷史春秋網

    首先來說,楊修之聰明與司馬懿之聰明,表現的不同。楊修處處表現的,是小聰明,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門寫下個“活”字,楊修令將門改小;曹操在酥餅盒子上寫了“一盒酥”,楊修遂開啟分給眾人。曹操在漢中爭奪戰中主動撤軍,行前將“雞肋”作為當晚口令,楊修最後竟然能夠猜到曹操的心思而“未卜先知”,命令部下提前收拾行裝,這對曹操而言簡直太可怕了,也太狂妄了。

    第二,楊修有小聰明而沒有大戰略,他沒有象郭嘉一樣為曹操忠心耿耿地出治國平天下之策,而只是善於猜曹操的心思,並且輔助曹植參與奪嫡,這顯然觸碰了曹操的容人底線。楊修看似聰明,實際是傻。他應該明哲保身而不是處處顯露鋒芒,才會免遭殺身之禍,但這方面顯然他沒有做到,還沾沾自喜於自己的聰明。故最後難免被曹操所殺。而司馬懿與楊修不同的是,司馬懿是大智若愚型,他是看出曹操要殺他的,但就是做事很低調,不顯山露水,不給曹操找到殺他的理由,曹操曾經給臣下說:司馬懿鷹目狼顧,不可賦予兵權,久必成國家大患。明知道司馬懿是怎樣的人,明知道必須除掉他,但最後就是沒有除掉,足見司馬懿韜光養晦的厲害。厲害到連太子曹丕都經常替他求情。從楊修和司馬懿的經歷可以看出,真正的聰明,是聰明於無形。楊修的聰明是有形的聰明,司馬懿的聰明是無形的聰明,故能免除禍患,終成大事。

  • 17 # 懷童士58313021

    司馬懿大聰明,能大能小,該大的時候大,該小的時候小,裝病賺曹休是他對內對上司裝,司馬對諸葛亮拜臺時是對對手裝,楊修小聰明,嘴上不饒上司,捅破曹操的隱私,把曹操見不得人的內心都曝光了,曹操不殺他殺誰呢。

  • 18 # 森林臥虎

    我認為曹操之所以殺楊修,留司馬懿終歸原因是太子之爭,是為了魏國以後打算。楊修保的是曹植,曹植雖然文章錦繡,聰明過人但性格太儒了,缺少曹操那樣的性格,缺少霸氣何以掌控亂世之天下,曹植的性格,為人,學識要是放在太平盛世一定能做個好的君主,有一番作為。可是當時是什麼情況呢,三國鼎立,天下大亂,大亂必須要有一個強硬的領導者不能心軟。知子莫若父,曹操對自己兒子還是相當瞭解的,也能看得出曹操對曹植的愛。可是作為一代梟雄,魏國的統治者,他要考慮方方面面的事情,要慮存高遠,長遠。所以曹操在選太子的時候選擇了性格更像自己的曹丕。選擇曹丕就要扶持他啊,對曹丕幫助最大的人就是司馬懿所以曹操經過深思熟慮還是留住了司馬懿。司馬懿也確實對曹丕幫助很大,無論是治國還是治軍。另外曹操也知道曹丕還是壓得住司馬懿,曹操沒想到的是司馬懿能熬到他孫子死,依然健健康康的活著。

    扯遠了,拉回來,咱們繼續說,既然曹操選擇了曹丕為自己的接班人,就要實實在在為接班做點實事,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為自己的接班人拔刺,而這個刺就是曹植,自己兒子肯定不能殺,虎毒不食子嘛,刺頭就是楊修,所以楊修必死,為了魏國將來的穩定而死。並不是因為楊修猜對了幾次啞謎,猜出了曹操的心思,曹操就容不下他。曹操的肚量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看看他寫的詩就知道。自比周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所以司馬懿活下來而楊修被殺,終其原因還是曹操為魏國的以後做的戰略選擇。

  • 19 # 傑迷莊挺

    自古就有-聰明外露,取禍之道的說法。楊修相比於司馬懿簡直就是太高調了,司馬懿可以說是低調不能再低調了,楊修聰明過人,才思敏捷,但是,他的這種聰明只能算是小聰明,他根本就不具備像周瑜、魯肅、諸葛亮、荀彧、荀攸、劉曄、司馬懿這些人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也沒有治國、治軍的方略,但是,他卻又喜歡處處顯擺自己的小聰明,顯得自己高人一等似的,甚至在曹操面前也要顯擺自己,比如曹操嫌木匠打造的門板太窄了,於是在門板上寫了一個闊字,楊修就到處對人說丞相是想要門板再打造得寬闊一點,番邦給曹操進恭了一盒叫酥的點心(其實就是現在的乳酪),曹操品嚐了一下重新將點心盒蓋上,在點心盒蓋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楊修與曹植去曹操那裡正好曹操不在,楊修與曹植都看到了那盒點心,曹植也想吃但是又不敢吃,楊修卻不管不顧的吃了起來,還讓曹植一起吃,曹植還是有些不安,楊修說世子旦吃無妨,於是楊修、曹植將那一盒點心全部都吃光了。曹操回來發現點心全都沒了,只有一個空的點心盒,曹操生氣的問楊修、曹植是誰吃的?楊修搶著說是我的主意,也是我讓世子一起吃的,曹操又問為何擅自吃了?楊修指著點心盒上的一合酥三個字回答說-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不敢違背。曹操誇獎了楊修聰明過人,但是,此時的曹操對楊修已經開始有些厭惡了。後來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之地,久攻不下,曹操茶飯不思,夏侯惇向曹操請示當晚的軍中號令,曹操正在吃飯,飯菜中有一道雞肋,曹操隨口說了一句雞肋,夏侯惇以為雞肋就是號令又不懂是什麼意思,就請教楊修,楊修說-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丞相已有退兵之意,於是夏侯惇就去傳令撤軍,曹操責問夏侯惇為何擅自撤軍,夏侯惇回答說-末將向丞相請示軍中號令,丞相只說雞肋二字,末將不懂,請教主簿楊修,楊主簿說丞相已有退兵之意。曹操大怒,將楊修斬首示眾!楊修最終因為自作聰明而讓曹操找到了藉口,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楊修其實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心態,古往今來有哪一位當領導的喜歡下屬在自己面前顯擺?說真的周瑜、魯肅、諸葛亮、荀彧、荀攸、劉曄、司馬懿這些人的聰明才智一點都不輸於楊修,不同之處在於楊修不懂處世之道,有時候為了顯擺自己會讓人難堪,氣度相比於周瑜、魯肅、諸葛亮、荀彧、荀攸、劉曄、司馬懿這些人差遠了!周瑜以氣度恢弘著稱、魯肅以心胸開闊著,寬厚待人稱,包括諸葛亮也是,諸葛亮在東吳被所有的文官為難,但是,諸葛亮依然不氣不怒,面帶微笑,侃侃而談,就算是反駁對方的時候也不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沒面子,下不來臺,而楊修處處顯擺自己高人一等,令人尷尬、難堪、下不來臺,楊修自己卻不知道。這也正是為什麼楊修不如司馬懿之處。個人認為楊修完全是咎由自取!

  • 20 # 玄同閣傳統文化

    首先分析下殺楊修的原因。

    一,楊修自以為聰明誤解了曹操之意,在漢中爭奪戰中傳達了他所理解的曹操命令動搖了軍心,使曹操戰敗,犯有死罪在先。

    二,楊修家族背景龐大,以其父楊彪為首的都是一心向漢的忠臣。曹操用楊修一是愛其才,二是為了拉攏楊家。但楊家一直沒有向曹之意,曹操抓住時機殺楊修也算是殺雞給猴看,意在打擊楊家以及那些向漢的大臣們。

    三,曹操早期有立曹植之意,楊修最早是曹植的門客,況且兩人非常合得來,曹操曾一度認為,曹植有楊修的輔佐,定會成就一番事業。但等發現不能立曹植後,就有點擔心楊修將來會威脅到曹丕或者說曹家的江山時,他還是選擇殺。

    四,楊修性格過度張揚,不懂得保留,把曹操心思盡看透,使曹操很不爽。且楊修政治嗅覺很低,不會把握進退尺度,不會保全自己。

    我認為楊修的死,他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

    司馬懿則不同,他步步謹慎小心,一直沒有太大的錯誤犯下,而且在取得功勞後還隱忍低調,保全自己,絕不貪圖虛名。況且司馬懿是曹丕的忠實支持者,曹操認為只有司馬懿輔佐曹丕才能與諸葛亮抗衡。他也相信曹丕能夠制約住司馬懿。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懿隱藏的好。

    楊修的聰明更多的是用來了表現自己,而司馬懿的聰明則是用來保護和成就自己。一個是小聰明,一個是高瞻遠矚的宏圖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敢分享一下讓你不禁落淚的電影或者片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