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131234814

    東南亞只是一個泛泛的區域,細分起來起碼要分成中南半島和馬來諸群島,中南半島遍佈密林和山脈,而馬來諸群島即使在現代,交通亦不十分便利,更何況古代,這樣的地形,客觀上是不利於交通和管理的,要統一成一個帝國也有相當難度。另一方面,古代東南亞按文化大致可分為中華文化圈的越南,印度文化圈的高棉、佔婆、群島諸國,以及印度和中國文化混合的緬甸泰國(然而依舊以印度文化為主),這些國家裡,只有越南具有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能夠稱之為組織嚴密的國家。至於其他國家,統治都相當鬆散,權力系於統治者,一旦統治者權威喪失,屬下邦國便會紛紛離散,很難建立起強大而嚴密的帝國,關於東南亞的統治體系,可以參看“曼荼羅”的概念。“美國學者O·W·沃爾特斯(O.W.Wolters)在對東南亞早期歷史及政治發展的文化背景進行考察和研究後,提出了“曼荼羅(Mandalas)理論”或稱“王圈(Circles of Kings)理論”。沃爾特斯認為:“曼荼羅政治結構的存在是東南亞早期歷史的一種普遍現象”,“東南亞早期的政治版圖是從史前時期定居人群的網狀組織發展而來的,並且在歷史記載中呈現一種部分重迭的曼荼羅或王圈的拼揍的狀況。在每一個曼荼羅內,有一個國王,具有神和宇宙的權威。他宣稱自己的權威凌駕於王國內名義上降服於他的盟友及封臣之上。”   “曼荼羅理論”在內涵上有兩個基本要點:一是在宗教方面,統治者分享神的權威,透過宗教儀式使自己神聖化,吸引追隨者;二是在政治方面,“曼荼羅”代表了在一個無固定邊界的地理區域內的一種特殊的、不穩定的政治狀況,“曼荼羅”內眾多權力中心靠私人依附關係而結成一張“政治效忠網”。在這種情形下,最高統治者的實際角色“不是獨裁者(專制者),而是可影響和能保持和平並能動員許多不同集團(邦國)的斡旋者”。因此,“曼荼羅”統治者的行政控制權常常僅限於他直接影響下的領土。這使得“曼荼羅”中央王權的政治影響很少能夠長期持續,常伴隨精神權威和政治權力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從而引起政治空間的不斷重組。 ”不過東南亞歷史上也不是沒產生過疆域廣大的強國,大致有以下這些:扶南-中南半島最初的大國,形成於漢朝時期,疆域包括越南南部、泰國大部分和柬埔寨高棉-範圍和扶南類似,略小,留下了著名的吳哥窟素可泰-泰國早期的強盛王朝,範圍大約就是現在泰國蒲甘-緬甸早期強盛王朝,範圍大約就是現金的緬甸東籲王朝-緬甸歷史上達到的疆域最大的王朝,強盛時期勢力範圍包括緬甸、泰國、寮國,並且曾入侵雲南貢榜王朝-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強盛時期勢力範圍略小於東籲王朝莽應龍時期大城王朝-泰國古代王朝,在納黎萱大帝統治時期一度佔領緬甸很多土地室利佛逝-印尼古代王朝,強盛時期勢力範圍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印尼以及馬來西亞滿者伯夷-印尼古代王朝,勢力範圍和室利佛逝類似非主流的:越南歷代王朝-人口,統治力應該都強過其他東南半島國家,然而疆域並不大波羅王朝、維查耶納伽爾-南印度王國,勢力範圍到達東南亞南詔、大理-雖然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其實地理位置和文化都和東南亞類似這些國家裡最有潛力的-我認為是緬甸和越南,如果越南沒有中國的壓力,估計有實力一統中南半島還有外來國家想要佔領東南亞的元朝-征服了蒲甘王朝,打越南,失敗,徵爪哇,見證了滿者伯夷的興起,也失敗英國-透過英緬戰爭征服了貢榜王朝,在馬來半島取得了一些據點法國-將越南和柬埔寨拉入勢力範圍荷蘭-磕磕碰碰的用了幾百年將勢力擴張到整個印尼的範圍,二戰後被獨立浪潮趕走日本-太平洋戰爭前半年,幾乎佔領了大半個東南亞

  • 2 # 90大歷史

    以始皇帝統一天下為參考,東南亞一項潛在條件都不存在!即使有可能統一也只是像歐盟那樣的聯盟性質存在,實則還是有行無市的組織,很容易被從內部擊破!儲存現狀才是他們的唯一選項!

  • 3 # 蛇wong

    勉強來說,二戰期間的日本,幾乎已經名義上完全控制了整個東南亞,除了泰國作為其盟國保持了相對獨立,當然中南半島以及印尼群島上還有很多的原始森林無人區。這一時期大概算是東南亞最接近在同一國家範疇內的階段了。

  • 4 # 地球知識局

    東南亞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細分起來至少由大陸上的中南半島和海洋裡的群島組成。這兩個區域怎麼看都是交通非常不便利的典範,因此歷史上也就沒有哪一個強權能夠無礙地征服這整個區域。即使有的在歷史上很接近於統一,但是在名義上仍然沒有出現過徹底統一這個區域的政權。如果要說的話,緬甸和越南曾經有過能夠征服整個中南半島的可能性,可是最終也沒有能夠成行。具體原因分析起來就很複雜了,儘量簡單地說幾條:

    第一,在地理上,長山山脈是一個主要的阻隔。當然整個中南半島上的其他小山地也都是很麻煩的地理阻隔。

    正如中國古代東南從來沒有出過強權,反而都是在北方平原出現一樣,這樣的地理結構就決定了這裡很難被統一。緬甸最鼎盛的時期,曾經吃掉泰國、柬埔寨,版圖一度非常巨大。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力如日中天的緬甸,也依然沒有足夠的能力越過長山山脈。然後,吃了熊心豹子膽的緬甸,就會向北試圖進攻中國雲南。結果,當然就是被暴揍一頓,國力大減。越南的問題在於北方和中國靠得太近,所以在歷史上一直要受到強盛中國的騷擾。北方有強勢的少數民族、西部是大荒漠、東部是大洋,中華文明的擴張路線其實只有南下。這就讓越南的壓力非常大,只有招架之功,沒有西進侵略別國的空間。至於需要越過海洋才能抵達的東南群島,就更加不是這些大陸上的國家能夠有精力干預得了的了。第二,在文化上,沒有一個強勢文化能夠統一這一區域,也就很難建成一個有相同認同的政權實體。古代東南亞按文化大致可分為中華文化圈的越南,印度文化圈的高棉、佔婆、群島諸國,以及印度和中國文化混合的緬甸泰國。這幾個文化圈互相覆蓋,讓東南亞的文化相當多樣化。但是畢竟源流不同,即使在某些方面有可以互相理解的地方,想要用其中一者統合其他的,還是很有困難。指望東南亞迅速進化出完全具有本土特色的高階文明,以用來吸引周邊國家的注意,也並非一日之功。文化上缺乏相同的認同,或者說沒有足夠強勢的本土文化,讓“書同文”都很難做到,更不用說長期建立跨越整個東南亞的中央政權。

    第三,留給東南亞土著的時間也不夠多。

    諷刺的是,最終具有統一整個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群島資格的,竟然是西方殖民者。佔據緬甸和群島的英國人和佔據越南的法國人對峙,雙方都擁有很多機會用高技術壁壘整合東南亞的資源和地盤。可惜兩者是同時抵達,雙雄沒有能分出高下,東南亞也就不知道自己應該跟隨誰的腳步。殖民者之爭的背後,其實是本土勢力發展緩慢的結果。如果再給東南亞土著幾百年的時間,也許就能夠解決山脈無法跨越的地理性難題。各國的文化交流也會讓一些文化屏障消融。此時若是真的出現一個統一了東南亞的強權,也並不特別讓人驚奇。

  • 5 # 列國圖志

    沒有。

    先貼東南亞的幾個有代表性的大帝國疆域圖。

    1、高棉帝國高棉帝國疆域包括寮國、柬埔寨全部,泰國的大部分,越南、緬甸部分地區。只有東南亞大陸部分的一半。

    2、緬甸東籲王朝可以看到,除了越南、柬埔寨(殘存的高棉國家)以及馬來半島,東籲王朝統一了東南亞大陸部分。這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的大陸王國,但這個最大疆域沒有維持多少年。

    3、滿者伯夷

    滿者伯夷幾乎統一了除菲律賓以外的所有馬來人區域,也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和印尼。

    這幾個帝國是東南亞歷史上自己形成的,非外來統治的最大的幾個帝國。

    下面簡單說下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第一,地理因素

    1、東南亞地域太大

    東南亞面積有500萬平方公里(私自加上了新幾內亞),算上海域面積就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了。擁有這麼大面積的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的。

    現代社會,達到500萬級別的有:俄、加、中、美、巴、澳。其中除了中國和俄羅斯,其他的都是近代歐洲殖民者在落後的大陸打造出來的,也毀滅了絕大部分土著民族。

    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面積190w。然後190w到300w級別的十個國家,除了沙特是趁著奧斯曼帝國的毀滅,自己打下來的(畢竟沙漠地廣人稀),其他都是殖民者統一的。比如印度被英國統一,印尼被荷蘭統一。

    2、東南亞地形地貌太複雜,太破碎。

    東南亞分為大陸半島部分和海洋島嶼部分,面積各佔一半。

    大陸部分主要就是中南半島。初中地理對中南半島地形的描述是“山河相間,縱列分佈”。因為古代交通能力的限制,河流和山脈很容易成為古代國家的天然疆界。中南半島,河流和山脈大抵南北走向。南北向的大山脈,把東南亞分隔成一個個南北向的低地谷地。所以在中南半島,南北通行沒問題,東西通行就是各種跋山涉水,不方便征服。

    最終,各個大的族群被大山巨川阻隔,分別在各自的區域內發展,形成了現代中南半島各種南北長條形狀的國家。

    如圖:

    海洋島嶼部分就更不用說,島嶼有幾萬個,更加破碎。其中印度尼西亞就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別稱“萬島之國”。南北東西跨度還極大的群島區域,很難形成統一實體。

    大陸部分和海洋部分,各自都很難統一。想進一步統一整個東南亞,那就更是難。

    第二,文化差異。

    個人認為東南亞分為海洋民族和大陸民族兩個大的民族集團。

    大陸民族分佈在中南半島上除去馬來半島之外的各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大片被大河潤澤的衝擊平原。這些地方的民族依靠肥沃的土地,很容易生存,因此安分保守。

    海洋民族就是南島人。東南亞的南島人主要是馬來族群,分佈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幾萬個島嶼上,他們這群人跟太平洋上的各個尼西亞人同源。南島人在人類的海洋征服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南島人從大陸來到臺灣,然後又擴散到北抵夏威夷,南達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的廣大地域。可見南島人是崇尚開拓進取的種群。

    附個南島人分佈圖:

    東南亞的保守安分的大陸民族最終堅守了佛教。海洋民族的信仰則幾經變換,早先信過印度教和佛教,最終他們的大部分信仰了伊斯蘭教。

    特別說下菲律賓,其是馬來族群的特例,因為被西班牙殖民,信仰了天主教。 菲律賓位置孤立,一直是文化盲區。南部靠近印尼、馬來,幾百年前才出現伊斯蘭教的封建國家,北部則幾乎蠻荒。所以其在古代,基本沒有參與東南亞或者東亞的政治,東南亞古代的陸上或是海上帝國,都很少探索、征服此地。

    緬甸東籲王朝一度幾乎統一東南亞大陸部分,而滿者伯夷也差不多統一了島嶼(剔除異類菲律賓)部分。而由於海洋民族和大陸民族差異太大,很難相融,互相也接觸不足,所以這兩個部分很難進一步形成統一。

    第三,生產力和科技因素

    這個很好理解,生產力大爆發,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給了國家開拓市場和掠奪資源的動力,激發了對外擴張意願。而強大的生產力和科技能力,提供了了較高的遠端物資輸送能力和對外打擊能力,保證了對外擴張能力。

    前面說過,除了中俄,現存所有面積超過500w的國家,都是在近代歐美殖民運動中產生的。這就是例證啊。

    補充回答:

    1、大陸民族互相征伐,仰仗陸軍,擁有大規模兵團作戰經驗,陸戰能力強。但是普遍對海軍重視不夠,無力遠征島嶼。同理,作為海洋民族的馬來族群,也沒有徵服較大的大陸國家的陸戰能力。

    前面說過,大陸民族的那幾個國家,基本都擁有大河潤澤的肥沃大平原,守成就好。遠征海島,耗費巨大,還不一定能征服,就算打下來了,也不好管轄,實在沒有必要。這跟中國直到清朝才勉強接受臺灣是一個道理。

    2、民族方面。本區域沒有絕對優勢民族。如今,中南半島的緬族,泰族,京族,高棉人,都有千萬級別。而馬來族群人雖多,卻很愛撕逼,分化成若干民族。像中國或者俄羅斯這樣,主體民族佔比極高,所以吃了大塊的肥肉,也消化得了。

    二戰時候日本的侵略,曾短暫做到一統東南亞,但這屬於近現代歷史,不屬於東南亞歷史的正常發展範疇。而且日本只是戰時統治,前後不足4年,也為未獲得法理承認。

  • 6 # 使用者黃先生

    謝邀,不可能,首先從地理條件說起,東南亞是一個十分寬泛的地理概念,並且包括了眾多的海島,地理結構非常分散,不具備象我國秦始皇那樣一統天下的地理條件。而且民族眾多,各民族信仰,生話習慣不同。各民族融合成一體談何容易。我國之所以能夠可以五十多個民族可以溶合,原因是其主體民族漢族基因強大,並且信奉儒家文化,追求中庸和諧,東南亞各民族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 7 # 晚秋時節

    謝謝。東南亞這個區域太廣大了,陸地海域差不多一千多萬平方公里,主要分為中南半島和馬來諸群島兩大部分。這個區域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統一的國家。儘管說法很多,但我認為主要還是地理因素。就按陸地的中南半島說那也是重巒疊嶂,交通極為不便,甚至有的地方人跡罕至,不可能出現一個統一的國家。就是當時這個地區所謂的強國緬甸、越南都曾試圖擴大疆域,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馬來諸群島就更不用說了,就是現在交通仍是阻礙當地交流的主因。當然文化、科技、宗教等也有一定的關係,但主因還是地理因素。

  • 8 # louanhuamingyouyicun

    ♥♥【東南亞】有十一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

    ♥♥【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是【十字路口】上的【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東南亞】處低緯度,屬【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兩種型別。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為主。面積457平方公里。人口6.25億。礦產資源以【石油】【錫】為主。【馬來西亞】有世界最大的【錫礦帶】。【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出口國。

    ♥♥【東南亞】是【橡膠】【油棕】【椰子】【香蕉】【蕉麻】熱帶經濟作物最大產區。

    ♥♥【東南亞】以黃種人為主。全區90多個民族。是外籍華人和華橋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宗教以【羅馬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上座部佛教】【佛教】【印度教】為主。

    ♥♥【東南亞】是全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與潛力】的地區之一。♥♥【二戰時期的東南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東南亞】多數地區屬【英.法殖民地】。二戰期間,【日本法西斯】為了掠奪【石油、橡膠、鐵】等戰略物質,藉以支撐面臨危機的【侵華戰爭】,不惜冒險曾一度佔領【東南亞】大部地區。但從1941年一1945年短短5年便宣告【無條件投降】。張牙舞爪.橫行一時的【日本法西斯】在世界人民的鐵拳之下徹底失敗。【統治世界】的妄圖【黃梁一枕】。♥♥【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1967年【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簡稱【曼谷宣言】開始先後有本地區除【東帝汶】之外的十國先後加入。面積447平方公里,人口5.6億。

    ♥♥【東盟】是東南亞地區國家為發展經濟、保障和平、發展文化的地區合作組織。旨在建立一個繁榮和平的【東南亞】。♥♥【東盟】有10個對話夥伴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美國】。

    ♥♥2003年,【中國】與【東盟】發展成為【戰略伙伴關係】【中國】成為第一個【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盟】國家。♥♥【中國】的【一帶一路】全球經濟戰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東南亞】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世界人民愛好和平。】【東南亞】地區在【東盟】的推動下,必將迎來更大的繁榮與昌盛。【人間正道是滄桑】。

  • 9 # lcz678

    東南亞面積遼闊區域分散,有著富饒土地燦爛文化。那麼為什麼在東南亞的歷史上沒有產生過大一統的國家呢?

    第一,東南亞地形複雜,多山、多水、多島嶼,把整個東南亞分割得支離破碎,僅印度一萬多個島嶼,各區域之間聯絡極不方便,只有越南、緬甸、泰國等整體板塊形成過地區統一性國家。

    第二,東南亞屬於比較封閉地區,交通阻塞,經濟落後,文明程度低,歷史上沒有形成過獨立的文化,因此很難形成統一的文明。

    第三,東南亞部部族多人口分散,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語言不同,想統一根本就很困難,現在大部分國家可能還潛在分裂狀態。

    第四,東南亞自然條件惡劣,荒蕪偏僻,人口不少發展不快,直到唐宋時期,才陸續形成幾個較強民族國家。幾個國家實力差不多,誰都無法相互吃掉,形成一盤散沙,出現多國間對峙局面,所以都難以形成統一。

  • 10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東南亞主要由大陸上的中南半島和海洋裡的馬來群島組成,包括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印尼和東帝汶11國

    歷史上東南亞幾乎呈現出小國爭霸的局面:幾乎每個東南亞國家都曾一度成為該地區的霸主,征服了周邊一些國家,但完全統一整個東南亞的國家從沒出現過,接下來不妨為大家一一回顧東南亞各國的擴張史:

    越南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是什麼冊封國附屬國,而是實實在在由中原王朝統治的郡縣。公元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叫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剛從中國獨立出來的越南其實只統治著位於北緯18度以北的地區,今天的順化、峴港、胡志明市在當時都在越南疆域之外,在今天越南南部地區當時存在著獨立的佔婆國。1471年越南後黎朝滅佔婆國,疆土逐漸向南擴張。1698年越南阮氏家族出兵吞併下高棉(今柬埔寨)。19世紀法國殖民者侵佔了越南、寮國、柬埔寨並將三國合併為法屬印度支那,為反對共同的敵人——法國殖民者三國人民聯合起來組建了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的黨組織在其中扮演領導者角色。在取得抗法抗美戰爭的勝利後越南的野心進一步膨脹,試圖建立統一的印度支那聯邦。在向佔婆、柬埔寨、寮國擴張的同時越南也屢屢和北方的中國爆發衝突:先後和中國歷史上的宋、元、明、清四朝發生過戰爭,其中宋越熙寧戰爭越軍甚至一度攻入過今天廣西南寧一帶(當時稱邕州)。

    柬埔寨建國於公元1世紀下半葉,歷經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扶南王朝的國土大致相當於當今柬埔寨全部國土以及寮國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一帶,同時在周邊地區擁有一些屬國,其中較著名的是真臘。其後真臘日漸強大併成功滅掉了昔日的宗主國扶南,取代扶南成為統治柬埔寨的新王朝。公元802年柬埔寨建立了吳哥王朝,至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時期發展至最高峰,版圖包括現今整個柬埔寨、部分泰國、寮國、緬甸及越南。13世紀中葉起—1434年吳哥王朝由於泰國的素可泰王朝入侵而衰落,此後逐漸淪為越南和泰國爭奪的物件。

    寮國在公元1世紀至7世紀末葉隸屬於扶南國,後來又隸屬於真臘國。公元1353年法昂王建立瀾滄王國(也有翻譯為南掌王國的),為寮國歷史鼎盛時期:版圖由今越南奠邊府邊境起,沿湄公河直達今柬埔寨北部邊境,西接清邁、暹羅,東鄰越南和佔婆。1428年越南黎利建國後南掌曾一度受其控制。曾為清朝的附屬國,常年處於周圍國家戰爭中,15世紀前期日本也曾對南掌提出了朝貢的要求。南掌於1694年分裂為佔巴塞、琅勃拉邦、永珍三個小國。十六世紀又為暹羅所控制。1893年法國入侵,淪為法國保護國。清朝與南掌的宗藩關係也告終結。

    1531年~1752年緬甸的東籲王朝興起,東籲王朝初興時緬甸處於大分裂時期:緬甸北部形成撣族統治的以阿瓦城(今曼德勒附近)為中心的阿瓦王朝,而南部則形成孟族統治的以白古(今勃固)為中心的白古王朝,而身為今天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在當時並不強大。東籲王朝起先與白古、阿瓦結盟,16世紀時滅此二國,統一緬甸,又征服暹羅(今泰國)的阿育陀耶王朝。此外當時在今天緬北地區分佈著木邦、孟養、孟密等國,這些國家其實都是當時明王朝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治理下的土邦(感興趣的朋友參考下圖,可以看見當時明朝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一直延伸到印度洋),但盛極一時的東籲王朝絲毫不給明朝面子——公然吞併木邦、孟養、孟密,由此引發了明與緬甸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朝和東籲王朝都滅亡之後仍由雙方的繼承者清朝和貢榜王朝繼續進行著,最牛逼的是緬甸在和北方的明、清兩朝交戰的同時還在和東南方的暹羅交戰並曾一度征服過暹羅。

    公元1238年泰國素可泰王朝建立,立國之初的素可泰王朝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藩屬,後來卻趁吳哥王朝衰落之機大舉向柬埔寨擴張,疆域遠遠超過現在的泰國版圖。1350年素可泰王朝冊封的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佈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又名大城王朝),不久吞併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征服了暹羅。其後泰國的華人將軍鄭信領導人民起義趕走了緬甸人,建立了泰國曆史上的吞武裡王朝。1771年鄭信率水師消滅了安南(越南)南部河仙的莫士麟政權。又水陸並進,直指金邊,趕走了親安南的柬埔寨王烏迭·安東,另立新王,使柬埔寨重新成為暹羅的屬國。1776年鄭信出兵滅掉了寮國境內的獨立小邦佔巴塞,俘虜其國王,擴大了暹羅的版圖。1778年永珍發生內爭,鄭信趁機支援一派,遣大軍水陸夾攻永珍,圍城兩月,迫其開城投降。永珍及其附近的琅勃拉邦也成了暹羅的藩屬。在與緬甸和安南爭奪中南半島控制權的鬥爭中,暹羅逐漸佔了上風。昔日阿瑜陀耶王朝全盛時奪取的中南半島霸主桂冠又重新戴到了鄭信的頭上。1782年鄭信的部將昭披耶卻克里殺鄭信並自立為王,史稱拉瑪一世,由此開創了延續至今的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在位期間征服馬來半島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蘭丹等地。

    位於今馬來西亞境內的馬六甲王朝在全盛時期,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由於其位置處於航海及經貿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東去資源豐饒的東方文明古國,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西方列強,使到馬六甲不僅成為繁榮一時的商業中心,它也同時成為東西方多種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全盛時期的馬六甲王朝一度迫使當時的渤泥國(今汶萊)臣服,今天泰國南部部分地區也屬於馬六甲王朝。

    汶萊古稱渤泥:14世紀末臣屬於麻喏巴歇。15世紀初又臣服於馬六甲王國。同時開始伊斯蘭化。不久恢復獨立,建立蘇丹國。16世紀初第五世蘇丹博爾基亞當政,國勢昌盛,除加里曼丹島大部地區外,菲律賓南部的一些島嶼亦屬渤泥。

    公元8~9世紀位於今天印尼中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將其勢力一直擴充套件到佔婆,甚至入侵尚在中國統治之下的越南北部,並一度深入其內地,又滅亡真臘並征服位於今天蘇門答臘島上的室利佛逝王國。公元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印尼東爪哇國崛起,統一爪哇島,勢力擴充套件到巴哩島,並和由室利佛逝發展而來的三佛齊王國交戰,戰後吞併了三佛齊王國國都渤林邦,三佛齊王國被迫遷都詹卑。後來情勢逆轉:三佛齊王國取得了三佛齊與東爪哇之戰的勝利,東爪哇國國王穆羅茶亦被三佛齊王國所擒殺,在三佛齊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後被爪哇滿者伯夷國所滅。從1293年至1500年滿者伯夷王國曾統治馬來半島南部、婆羅洲、蘇門答臘和巴厘島,印度尼西亞開始成為統一政權的封建國家和東南亞強大的海上帝國。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外擴張,成為東南亞區域內的小霸主,但迄今為止沒任何一國曾統一整個東南亞,那麼原因何在呢?在我個人看來: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地形上的原因:東亞位於中國南部、印度東部,正處於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板塊的交匯處,由於兩大板塊的衝撞擠壓而形成了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北部地勢較高,山脈呈掌狀向南展開。大河下游和河口為沖積平原;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地勢高峻,沿海有狹窄平原;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不穩定,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強烈的地形特點。東南亞各國之間基本上是以高山、大河、海洋這種在古代難以跨越的天然地理屏障為邊界的,這就使其擴張很難實現,即使一度實現也難以消化同化被征服地區。

    其次是文化上的原因:東南亞地區受鄰近的中國、印度文化影響較大,但其實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極大,難以完全整合——越南、新加坡基本上屬於中華文化圈,而歷史上曾存在過的佔婆、高棉、寮國等國則受印度文明影響較深,緬甸、泰國基本屬於中印文化混合影響的地區,南方海島上的馬來西亞、汶萊、印尼普遍受伊斯蘭文明影響較大,菲律賓則是一個受天主教文明影響較大的國家,但其南部地區受伊斯蘭文明影響也比較大。

    最後由於地形和文化上的原因,東南亞遲遲沒能整合成一個國家,倒是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到來為東南亞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契機:歷史上印尼的夏連特拉王朝、三佛齊王朝和滿者伯夷王朝雖然都曾是東南亞霸主,疆域遠超今天的印尼之外,但從沒統一過今天印尼境內的各群島,也就是說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蘇門答臘、爪哇等地根本不是統一的印度尼西亞國家,恰恰是荷蘭殖民者構建了統一的印度尼西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前也從來不存在統一的菲律賓國家,那時北方的呂宋島和南方的蘇祿島是分別獨立的國家,是西班牙人使其統一起來;英國將原本獨立的馬六甲、柔佛、淡馬錫、沙撈越、沙巴等地整合為馬來西亞;法國將越南、寮國、柬埔寨整合為法屬印度支那。恰恰是在西方殖民者的統治下東南亞各民族之間進行了初步整合,但由於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各自在東南亞都佔據著殖民地,所以實現整個東南亞的整合其實是不可能的。

  • 11 # 王彪243445922

    東南亞成為一個國家,近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國,扼守東亞和西亞海上要道,對中國來說身邊多了一個擁有和自己相抗衡能力的大國,身邊有一個有實力的大國,心裡自然不狠舒服,東方面對日本韓國美國等諸強,北方有俄羅斯,西南有印度,南面又有一個統一的東南亞,中國存於中心,還有臺灣內政問題,中國面臨的壓力自然抖增。

  • 12 # 蘋果永生47904921

    元首說有可能那就一定可以,但是元首又說這樣做我們為與世界主流發達國家為敵,戰敗的話我們就會變成新的東南亞,所以還是足踏實地耕芸好自家的9畝6分地,靜觀世界大局,順勢而為……

  • 13 # 城牆上的守望者260

    答案是否定的,究其原因,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東南亞地區天然的割裂和分離局面。東南亞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區域,高溫溼熱,多熱帶雨林,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紅河等大型河流及支脈水系龐雜,中南半島和多島嶼以及山地地形將許多土地分割開來。導致此地區存在,許多原始社會群落,彼此之間甚至無交流,無法兼收幷蓄形成統一的國家形態,在該地區發掘發現的遺址,例如紅河流域的古螺城,馮源文化,銅豆文化,東山文化等,雖然有一定代表性,但未能向著王朝方向發展。其中,東山文化達到了東南亞地區史前時代文明高峰,但與同時期的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發展更高,作為外來文明對東南亞後續歷史的影響更大。

    第二,文化和歷史的發展演變使東南亞地區國家形態日趨分裂,難以統一。東南亞地區經歷很長時間的原始社會緩慢發展後,受外來文化影響,在大約公元10-11世紀出現了早期國家形態。越南北部傳入中國儒家文化,中南半島上佔婆、扶南、真臘、驃國,以及島嶼上的室利佛逝等國,印度教和佛教等代表的印度文化影響更甚。小國眾多,民族特色和風格還未形成。至19世紀中葉,東南亞地區發展出不同民族的國家。越南地區的越族,中南半島上的泰族,緬族等主體民族各自發展成型並形成各自的語言和宗教社會文化,期間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扮演了重要角色。致使各個國家的文化出現較大差異。近代以來,殖民主義在此地區盛行,西班牙,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透過殖民統治形式將本國文化或多或少的移植到東南亞地區,使該地區文化更趨多元,二戰後,東南亞地區進入相對獨立自主發展階段,與1967年順應歷史潮流建立了東盟,發展至今天,已經成為除歐盟外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但從上述可以看出,東盟未來向一體化實質階段發展,仍然面臨經濟,安全,社會和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挑戰。而且從地緣政治和世界格局來看,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東南亞地區"用一個聲音"發聲,極大的受到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發展現代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