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風如刀

    詩作多是反映生活的,有很多詩人和作者來源於平民百姓,他們寫的詩作有的就是渾然天成沒有經過雕琢的,反而在大多平民百姓中引起共鳴。唐詩鵝。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詩人對景色或者事物最直接的描寫是最容易讓人們理解的也最容易傳唱

  • 2 # 明宇231

    唐詩宋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有不少大家喜聞樂見,膾炙人口的作品流傳至今。但是由於受詩詞格律的侷限,有時也影響和禁錮了思想內容的發揮。現在人吟詩作詞雖然有時衝破了其平庂韻的束縛,但是其意境及思想性很美,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啟迪。

  • 3 # 零下十度原創詩詞

    首先要說到詩歌的用韻,王力先生認為:

    詩歌及其他韻文的用韻標準,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唐以前為第一期。在此時期中,完全依照口語而押韻。

    唐以後,至五四運動以前為第二期。在此時期中,除了詞曲及俗文學之外,韻文的押韻,必須依照韻書,不能專以口語為標準。

    五四運動以後為第三期。在此時期中,除了舊體詩之外,又回到第一期的風氣,完全以口語為標準。

    第一期是完全依照口語來押韻,自然是以當時的口語為標準。古今語音的不同,是清代以後的音韻學家所公認的。所以咱們讀上古的詩歌的時候,必須先假定每字的古音。

    其次說到平仄和對仗

    1.平仄和對仗,是近體詩中最講究的兩件事;古體詩中,也不能完全不講究它們。新詩雖然是一切都解放了,但是就漢語來說,有了字音就不可能沒有平仄,單音詞多了也很容易形成整齊的對仗。新詩雖然不受它們的約束,卻也還有許多詩人靈活地運用它們。

    2.平仄是一種聲調的關係。相傳沈約最初發現在漢語裡共有四個聲調,就是平聲、上聲、去聲和人聲。又相傳“仄聲”這個名稱也是沈約起的。有人說,“仄”就是“側”,“側”就是不平。仄聲和平聲相對立,換句話說,仄聲就是上去人三聲的總名。依近體詩的規矩,是以每兩個字為一個節奏,平仄遞用。假定一句詩的第一第二字是平聲,那麼,第三第四字就應該都是仄聲;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聲,第三第四字就應該都是平聲。

    3.聲調,先應知道聲調的性質。聲調自然是以音高(pich)為主要的特徵,但是長短和升降也有關係。依中古聲調的情形看來,上古的聲調大約只有兩大類,就是平聲和入聲。中古的上聲最大部分是平聲變來的,極小部分是入聲變來的;中古的去聲大部分是入聲變來的,小部分是平聲變來的(或者是由平聲經過了上聲再轉到去聲)。等到平入兩聲演化為平上去入四聲這個過程完成了的時候,依我們的設想,平聲是長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三聲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這樣,自然地分為平仄兩類了。“平”字指的是不升不降,“仄”字指的是不平(如山路之險仄),也就是或升或降(“上”字應該指的是升,“去”字應該指的是降,“人”字應該指的是特別短促。古人以為“平、上、去、入”只是代表字,沒有意義,現在想來恐不盡然)。如果我們的設想不錯,平仄選用也就是長短遞用,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用。

    4.聲調的和長短遞作用是有密切關係的。英語的詩有所謂輕重律和重輕律。英語是以輕重音為要素的語言,自然以輕重遞用為詩的節奏。如果像希臘語和拉丁語,以長短音為要素的,詩歌就不講究輕重律或重輕律,反而講究短長律或長短律了(希臘人稱一短一長律為iambus,一長一短律為 troche,二短一長律為anapest,-長二短律為 dactyl,英國人借用這四個術語來稱呼輕重律和重輕律,這是不大合理的)。由此看來,漢語近體詩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種短長律,“平平仄仄”乃是一種長短律。漢語詩律和西洋詩律當然不能盡同,但是它們的節奏的原則是一樣的

    5.五言古詩雖然不很講究平仄,但五平調或四平調仍是儘可能地避免的,否則就嫌單調了。五仄調或四仄調比較地常見,因為仄聲還有上去人的分別,它們或升,或降,或特別短促,就不十分單調。

    6.近體詩喜歡用平聲做韻腳,因為平聲是一個長音,便於曼聲歌唱的緣故。這恰像英詩裡輕重律多於重輕律,希臘拉丁詩裡短長律多於長短律。在英詩或希臘拉丁詩裡,有些詩雖然本來是用重輕律或長短律的,也喜歡用重音或長音收尾,叫做不完全律( catalectic),大約也是使它較便於曼聲歌唱的緣故。

    跟著歷史的變遷,近代的聲調的實際音高也不能和中古相同,所以人民口頭創作只能依據實際語音,不能再沿用中古的平仄。現代新詩如果要運用平仄,自然也只能以現代的實際語音為標準,例如北京語音裡沒有入聲,平聲分為陰陽兩類,又有一種輕聲,是否仍應該另行發現節奏的規律,這卻是現代詩人所應研究的了。

    所以說一首不合平仄的詩詞也能讓人傳頌的根本原因是它讀起來朗朗上口,唱起來婉轉有味。這樣才會受到廣大平民百姓的認可,口語化更利於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傳頌,廣為流傳。

  • 4 # 伍增傑書法詩詞歌賦

    關鍵是看詩,表達了什麼?給出了什麼?平仄音律,古體詩,新體詩,近代詩,皆有,不可為了湊平仄音律,而忽略了詩詞歌賦的內容,沒有思想也就沒有詩詞歌賦。

  • 5 # 老於52080

    一首好的詩,關鍵在於意境的發揮,以及發自內心的抒情,作者觸景生情從內心發出美妙的詞語,用簡潔的語言匯成詩詞的洪流,如江河奔騰,似小溪細流。

    平仄固然重要,但有時有些呆板,這種現象在唐詩中比較常見。

  • 6 # 一梅君

    想想李白借興賦詩的名作《將進酒》,氣勢恢宏,直抒胸臆,不加雕琢,渾然天成,還有多少人去推敲它的平仄格律?這應該就是好詩詞得以傳頌的典範吧。

  • 7 # 詩為諸藝之魂

    說明它的內容有感人之處,到了可以忽略以前作詩必須的格、律和技巧的程度。它具備強大感染力的原因是:有志,詩言志的志。志是特定人群的共同心聲,可以跨越時空發生共鳴。

  • 8 # 把酒沐唐風

    唐詩宋詞已經不可質疑被世人承認是文學史是的精粹。從詩三百到現代詩的演變,無論如何變革改進,格律詩詞的美一直無可超越。

    既然是格律詩,那麼平仄的要求就不應該那麼隨意。平仄要求的目的就是為了詩詞的抑揚頓挫,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節奏美。

    但也有不少古體詩,雖然平仄作的沒有格律要求的那麼到位,但是因為體裁需要,比如歌行之類的,但字字珠璣,一字千金,擲地有聲。

    如李白的許多歌行體的詩,如《行路難》《將進酒》到現在還膾炙人口。

    再一個原因就是,有些古體詩與近體詩比起來,有些句子的平仄沒有格律詩看起來那麼標準,但這多出現在唐以前的古詩,還有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於古體詩。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也比近體詩自由。平仄與否當然不能用格律詩要求去挑剔了。就像我們現代人不能用古代的法律約束一樣。

    所以,對於前人留下的精華作品,是經過歷史沉澱了的精華,當然被後人接受和傳頌。因為標準不同。

    但現代有些朋友標著律詩,卻不按照格律要求去做,更不按照起承轉合的章法寫,只是字數與律詩一樣,韻腳啥的都不管。更別說承轉對偶,先物後感了。

    不過,也奇怪,這樣四不像的律詩,甚至連打油都跟不上,竟然還有不少鮮花和掌聲。為此我也曾大惑不解了。

  • 9 # 袁聰

    作者一首詩詞的寫作、創作,在平仄上不合,是指詩詞作者在創作、寫作上不符合詩詞文學作品寫作、創作的學術規則和規律。

    為什麼一首不合平仄的詩詞,有時候也被人們認可和傳頌?是因為作者的文才、文風、文彩的水平、水準都寫得很好、很高,其作品的藝術風格、價值取向、思想內容、品質意義、情境內涵等堪稱“經典”,所以一首不合平仄的詩詞人們可忽略不計,或者說原諒、淡忘,被人們認可和傳頌。

  • 10 # 歐三石

    因為平仄交替的是新詩,之前的古詩還不講究平仄,它也是一種公認的格式,且被稱為古風,因此它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 11 # 雲捲雲舒152754837

    個人認為:也許是更為貼近現實生活的緣故……

    古體詩詞裡,比較有名的有兩類,一類屬於打油詩;一類屬於敦煌曲子詞。從流傳下來的這兩類詩詞來看,基本上符合你所說的情況。

    至於現代自由詩嗎,更是和平仄格律不沾邊了……

  • 12 # 詩哥杜士成

    不能完全侷限於所謂的平平仄仄,寫出膾炙人口、意境哲理絕佳的詩詞才是重點。我一直猜想,平仄是後人琢磨出來的,好比彩民琢磨臆猜彩票中獎規矩似的,也許古時詩詞作者沒有顧及(顧忌)那麼多,僅僅是盡情發揮“才情”而已。如同很多詩友所說,若作詩填詞的時候(靈感湧現或即景生情)總想著平仄,也就亂了思路,寫出來的作品只能算作“強詞奪理”了。再說押韻,依據行文,自然押韻就好,被平水韻或中華新韻套上緊箍咒就頭痛了。

    總之,反過來問:被認可和傳頌,是因為不守“規矩”嗎?

  • 13 # 一綹春風79682225

    為什麼一首不合平仄的詩詞會被人認可,傳誦?這就象一盤菜,一盤不按程式做的,胡亂放佐料的菜,但吃著卻很合口味!讓人記住了它,它能讓人回味悠長!這樣的詩詞雖然不合平仄,但有意境,有故事,有情感!這樣就是好的東西!讓人永遠記住!做事也是這樣!要的不是程式,要的是結果!有好的結果就是成功!

  • 14 # 雲鶴166082174

    平仄只是讀起來語句上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很多人看重格律的條條框框。如果按其格式而失去了"詩"的內涵,味同嚼蠟,我想是沒人喜歡的。當然即合格律又有詩言詩語哪是最好的。

    掌握格律比不掌握好,但也不要被套住為好。很多大詩人不合平仄的詩的佔比要比合律的多的多,你不能說不好吧?

    我看到很多人出個聯句什麼的標上平平仄仄,是不是有點多餘,一般都懂。標註的不一定就比別人高。參與是學習的最好方法,寫不好也沒關係,高手也是一步一步上來的。

  • 15 # 雸夜青藜

    那是古風。幾千年整個大中華許多詩人,又留下了多少?平均一年一二首而已。現今國人中每年挑個十來首,你敢說這詩詞不好?古風也是,已去糟粕,留精華了。

  • 16 # 愚叟釣淺灘

    李白之作較多見,正所謂詞不害義也。他的設想設境,意義意思等等都過於常人。想人之難想,言人之難言,引人入勝留連忘返。這樣的萬讀不厭之作還能去咬文嚼字嗎?

  • 17 # 阿祥79874

    應邀簡答:唐詩宋詞元曲都格律詩詞,中華民族詩詞文化的燦爛結晶。

    不管是什麼體裁的詩詞,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得到流傳的就是好詩,好詞。

  • 18 # 費玉山

    文采斐然意境高,

    不合平仄也妖嬈。

    黃河萬里五千載,

    華夏兒孫才氣豪。

  • 19 # 景陽鍾

    只是格律詩對平仄要求的嚴格。

    古體詩對平仄沒有規則上要求。

    詩歌平仄只是詩體規律的一個方面。

    不講平仄就不是近體詩。

    並非所有的近體詩都會流傳唱頌。

    近體詩是唐代中後期形成的詩的經驗。

  • 20 # 攬山曉月

    如果一首詩詞,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景色氣勢磅礴,有聲有色的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卷的時候,就會彌補韻律的不足。同樣能給人們帶來,賞心悅目的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板栗被稱為“秋果之王”,它有什麼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