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月讀歷史
-
2 # 王權九思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國。這也是我國曆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是僅僅12年後(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因可能判死罪的失職鋌而走險,而領導戍卒兵變聲勢浩大各地紛紛響應。隨後,反秦鬥爭由項籍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前207年,項羽3萬大軍大破20萬秦軍,鉅鹿一戰,秦軍被殲滅殆盡。九月,趙高殺害秦二世,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嬰為秦王,子嬰剛即位便將趙高刺殺。前207年十月,劉邦入關,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到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此後漢朝開始了它四百零七年的統治,於公元二百二十年,終於漢獻帝劉協。
瞭解了這些之後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漢朝比秦朝長久了。從漢初起,就奉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此後,惠帝、呂后和文景兩帝時期,都奉行著休養生息的政策。隨後為了與地方豪強妥協,產生出來了察舉制。察舉制,說白了,就是給予了各地豪強派遣代理人進入中央分享權力的機會。由於有了這樣的機會,就能減少地方豪強的分離主義傾向,能夠分享權力的豪強自然會主動穩定局勢。這對政治穩定是非常關鍵的。而秦始皇對於關東六國王室與名門望族的打壓,就顯得嚴厲。每攻滅一國,就將那些家族搬遷到關內,就近監視(後來西漢也學習了這套手法,採取了“遷陵”的政策)。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無奈秦始皇只擅長殺人壓人,卻不屑於哄人。函谷關以東,全都咬牙切齒。
說白了,漢承秦制,種樹的秦,做壞事的是秦,而摘桃子的,做好事的是漢。此外漢還學會了“打補丁”,哪裡出問題補哪裡,就這樣跌跌撞撞走了四百多年。
-
3 # 心無止境ghyo
主要是思想不同,秦朝的治國思想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法家思想就是國家一切都是為了君主一個人服務,不把人民當人,為了滿足個人私慾大興土木,結果導致人民不堪忍受爆發起義,這是秦朝短命的原因。漢朝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漢朝建立之初就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不再大興土木,不發動大規模戰爭,讓人民能得到休息,經濟得到發展,這也是漢朝能延續幾百年的原因
-
4 # 歡橙的故事菜園
秦朝的短命與它的政治制度和一系列不當作為有關:
1、秦朝的法律嚴苛,讓百姓怨聲載道。
2、徭役太重,修馳道、修阿房宮、修長城,讓百姓不堪重負。
3、未趁早選定接班人,致使扶蘇被害,胡亥篡權。
4、秦二世 胡亥昏庸無能,趙高專權,朝廷政局出現嚴重震盪。
漢朝持久與他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及時調整了政策有關:
1、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郡國制”,很好適應了建國之初的形勢;
2、外儒內法,漢朝統治者確立了穩固其統治的治國方針;
3、文景之治,為西漢打下了殷實的經濟基礎;
4、光武建立東漢,並開創光武中興,成功延續了漢朝統治。
-
5 # 相忘於江湖4142
為什麼呢?大秦帝國在華夏曆史上無疑是光輝的一頁,統一十五年完成的壯舉數不勝數,開華夏文明先河。但僅歷十五年,為何?一:始皇帝求治之心太切而暴死使趙高李斯鑽了法治的漏洞。二:對六國貴族過於仁慈,沒有斬草除根。三:始皇帝宏闊的大局觀北御匈奴南撫百越背靠隴西而東出六國,致使關中無秦人。四錯用趙高李斯,趙高實不可封高爵,李斯實乃倉中之鼠耳,一日坐大為害匪淺,總之,秦若不滅,定是華夏文明另一條大道
-
6 # 把自己養好
秦始皇統一中國和漢高祖建立大漢,都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秦朝只存在了十多年就土崩瓦解,而大漢卻綿延生存四百多年,要說其中的原因,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先從德來分析。
曾有大梁人尉繚評價秦始皇說:“……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有虎狼之心……如果他取得天下,天下的人就是他的奴隸了。”
秦始皇總以自我為中心,什麼事稍有不滿意,就加以排斥和摧毀。不管是下逐客令,排斥在秦國做官的別國人,還是焚書坑儒,都體現出他對異己的不能接納。
秦始皇還巡視天下,每走一處都立功德碑,歌頌自己的功德,以留萬世之名。並且為了自己能求仙長生不死,在民間挑選幾千童男童女,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與秦始皇不同,《史記》載漢高祖仁厚愛人,喜歡施捨,心胸豁達。所以他接納各種人才,比如完全相信狹義仁厚的張良,也任用有野心的韓信,以及其他人才。顯示出劉邦的包容性。
在平息了各地叛亂後,漢高祖還給秦始皇、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等沒有後代的君王,安排守墓人,給予這些君王以足夠的尊重,也給活著的人足夠的安慰。
二、從仁的角度分析
就如尉繚所說,秦始皇的確把他統治下的百姓當成他的奴隸,一言不合就取其性命。
在他幸臨梁山宮時,他因對丞相隨從太多不滿,有宮人卻把這事告訴了丞相,他就以宮人洩露他的行蹤為由把當時隨從的所有人殺掉。
秦三十六年,一顆隕石墜落在東郡,因老百在隕石刻了“始皇死而土地分”幾個字,秦始皇就把住在那塊石頭周圍人的全殺了。可見其殘忍和對百姓生命的漠視。
而漢高祖在這方面卻和秦始皇卻迥然不同。在戰爭中,每佔領一座城池,劉邦都會先安撫百姓,不準將士掠奪百姓財物,減少百姓對戰爭的恐慌。
當戰爭結束,天下平定,他就把士兵遣散回家,國家供養這些士兵一年,免賦稅徭役六年,留在關中的諸侯子弟免徭役十二年。
前197年八月,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祖鎮壓並殺了陳豨,但他認為其他官吏和百姓是無罪的,所以全部赦免。
三、從奢與儉的角度分析
秦始皇滅掉一個諸侯,就在咸陽北面仿造一座同樣的宮殿,殿與殿之間還修天橋和環形長廊相連,把從諸侯掠來的美女和器物都放在裡面。十分的氣派,如一座座戰利品博物館。
還有阿房宮的建造,動用的囚徒都七十萬之眾。在關中建宮殿三百座,在關外建宮殿四百座,可見其勞民傷財、窮奢極欲到何種程度。
相比較而言,大漢建立之初,蕭何修一座未央宮,還遭到劉邦的責備, 他認為天下動亂,將士們苦苦征戰才剛結束,就建如此華麗的宮殿,太不合適。不管高祖當時是真心還是假意,但他的確沒有大興土木,做勞民傷財的事。相反,漢高祖還對農民適當的減免賦稅,讓農民得到喘息的機會,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
四、刑法制度的不同
秦朝的刑法嚴苛而刻薄,沒有任何仁義和恩惠可言。宮刑、割鼻、割耳等等,讓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漢朝卻以此為鑑,把這些刑法要麼取締,要麼減輕,讓老百姓看到了生活的一絲希望。
開國君主的建制往往對後世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秦二世胡亥一上位,就大開殺戒,把那些不服從的官吏都加以罪名殺掉,還把可能和自己競爭王位的兄弟也殺掉,完全繼承了他老爹的殺戮本性。
而漢朝後世的作為和秦朝相反,除了減賦減稅,還取消了文人言禁,鼓勵文人抒發秦亡教訓,為新王朝的發展出謀劃策。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秦朝的短命,從失德到失仁到窮奢極欲,再加上嚴酷的刑法,哪一種舉措都是向亡國之道前進,在每一處失政之下都埋下了反叛的火種,最終戍卒陳勝把這火種點燃,整個秦王朝就土崩瓦解。
而漢朝卻在吸取秦亡的教訓之餘,且在漢文帝的懷柔政策和關心民間疾苦親民政策的推動下,使漢朝的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繁榮昌盛的景象。從這點來說,漢朝綿延了四百多年就不奇怪了。
-
7 # 漁人文史
統一在本質上是把不同的群體強行整合,此過程中會產生各種矛盾,一旦處理失當,矛盾的總爆發會使王朝迅速崩潰。因此,長期分裂後的統一王朝面臨更大的危險,其過失導致其覆亡,而其功績則為後來者造福。秦與漢,隋與唐都是如此。
秦朝統治的阻力大於漢朝秦朝統治的阻力源於認同感的缺乏。在秦以前中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說一,商朝方國林立,周朝遍封諸侯。在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長期的分裂與各諸侯國的穩固建設後,各諸侯國形成了較強的地域認同,這種認同在兼併戰爭中勢必會產生矛盾,使秦朝雖然征服六國故地卻難征服人心。“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宣言即是一種體現,在這一點上相似的還有隋朝。
六國百姓對於各自的國家心存懷念,對併入秦國心存不滿。例如,郭開受秦賄賂陷害李牧致使趙國滅亡,最終趙地盜賊群起殺之,郭開在眾人的復仇中屍骨無存。秦始皇推行嚴苛的秦律更加重其仇恨,同時六國舊貴族也對秦朝深仇大恨。張良就曾招募力士刺殺秦始皇,大澤鄉起義後六國貴族幾乎都起兵策劃復國,其中最強悍的當數楚人項氏家族。
經歷了秦朝十餘年的整合以及始皇對大一統思想的極力推廣後,漢朝統一的阻力就相對小了,畢竟對於六國故民來說,秦是頭號仇敵,而劉邦的統一隻是斷了他們的復國夢,加之相對柔和,抗拒程度已不比當年。因此,秦朝以自己的失敗成就了兩漢四百年江山。
秦朝統治方針的失誤與漢朝的成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在幾代人百餘年的時間裡持續發展,最終兼併六國。可以說,商鞅創造的這套嚴密的制度是秦朝成功的法寶。秦始皇作為第一位一統如此遼闊疆土的帝王,沒有前人經驗可借鑑,會想當然地認為能馬上打天下,也能馬上治天下。
對於秦朝這套制度,秦始皇是有十足信心的。他自稱始皇,規定繼任者稱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可見他認為秦朝江山可傳至千秋萬代。秦始皇看到了秦律推行百餘年能持續成功,卻忽略了社會狀況的變化。在相對安定的年代,過分嚴明的賞罰並不合適。畢竟百姓再難獲得軍功,卻易遭受刑罰。
有了制度的加持,秦始皇敢於濫用民力,結果釀成大禍。漢朝充分吸取了秦亡的教訓,注重民生,讓百姓休養生息。劉邦奪取關中後就以“約法三章”和嚴明的治軍紀律、封存府庫分文不取的行為贏得人心,稱帝后又數次釋放奴婢,降低田租。
漢朝對秦制加以取捨,進一步發展了中央集權與君主專權。鑑於相權過大,劉邦透過敲打元老重臣蕭何使之不敢造次。文化上,劉邦恢復了學術自由,廣泛搜求書籍,並對儒家給予足夠的尊重,重用儒生陸賈,又令叔孫通主持制訂禮儀。
秦漢兩朝的歷史證明了新生事物的穩定需要一個過程,此中會有反覆,但先人的探索雖失敗也能造福後世,值得後人銘記。
-
8 # 天晴愛睡覺
王朝的滅亡如同美人遲暮,無法避免。
但是,是有一定規律的。
如果開國只有一代明君,往往二代而亡;秦,隋,晉是也。
如果開國有兩代明君,一般可以延續到五代而亡。南北朝北齊北周,宋齊梁陳基本都是。
如果開國有三代明君,一般就會十代左右滅亡。如同兩漢兩宋。當然如果第十代能遇到明君,要麼重開新朝,要麼就是續上六七代,一共就是十六七代,明朝唐朝就是
-
9 # 溫子哩
不論生意場上,還是官場都講究開門紅,萬事開頭是很重要的,一個短命王朝絕不是一個意外,是很多原因層累造成的,而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也絕對不是一個偶然,肯定有他的可取之處,我們現在來看看秦王朝為什麼短命,而漢朝又為什麼長久久安。
秦朝短命的原因:一.橫徵暴斂在幾百年的諸侯爭鬥中,秦國脫穎而出,東進掃六合,西征犬戎,雖起兵浩浩蕩蕩,但終究“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代君王的霸業,是成就在無數枯骨上的。
長年的征伐,勞民傷財,食物短缺,人丁稀少,秦初即展現的淋淋盡致。雖修馳道,修長城是合理的工程,但這些過於浩大的工程明顯超過了當時的社會負荷能力。
如此還不夠,為了滿足個人窮奢極欲的本性,秦始皇下令修築豪華宮殿,浩蕩的驪山墓等,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二.統治集團的矛盾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病死在途中。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秘不發喪,篡改聖旨,責令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太子。返至咸陽,發喪。胡亥繼位,為秦二世。
秦二世昏庸腐敗,暴虐之性情遠超他的父皇,他每天縱情享樂,作阿房宮,治直道,徭役無減反增。因為是宮廷政變登上皇位,胡亥就把宮廷爭鬥達到了頂點,與趙高合謀,殺蒙恬,蒙毅等忠臣,及二世的弟兄姐妹20多人。
一系列剷除異己,殘害忠良的惡行,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嚴重激化,統治下層與最高統治者漸漸離心離德,整個秦王朝分崩離析了。
三.農民起義農民起義無非是,徭役,賦稅難以負擔,酷吏暴政,使得民不聊生,只得起事。但這無疑為秦王朝的覆滅增加了催化劑。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隨慘遭鎮壓,但各路諸侯王應聲揭竿而起,反秦鬥爭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勢。
四.六國起義秦統一六國,並沒有消除關中與地方政權的深刻矛盾,很多地主舊貴族都懷著強烈的反秦意識,散居在各地。
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六國舊貴族利用形勢,很快恢復了舊政權,擁兵自重。在擁簇楚懷王成為反秦鬥爭領袖後,各路諸侯王應召出兵。最終推翻秦王朝統治。
漢朝長治久安的原因:一.革秦之弊,穩定政局經過八年戰亂,西漢王朝初建,劉邦組織軍隊復員,按軍功賜爵。原秦朝因戰亂失掉原籍的人可重新入籍,獲得該有的土地,宅院。迫於生計從奴婢的人,可面為庶人,這種種舉措極大的穩定了社會時局,緩和了社會矛盾。
二.高度中央集權中央集權是每代君王所作之事,但對於劉邦而言只有前朝可鑑,所以他意識到,秦王朝失敗在了郡縣制上,所以他不能容忍異姓王的存在,“狡兔死,走狗烹”是必然的結局。
劉邦採取了極其強硬的手段殺掉,廢掉其它諸侯王,分封了自家子弟九人為王。雖在景帝時期,吳王劉濞被逼造反,但開國之初卻極大的削減了,手握重兵異姓諸侯王的造反可能。
三.無為而治劉邦認為秦亡於暴政,所以漢朝要改弦更張,與民休息。與北方匈奴和親求和,反對大興土木,輕徭薄賦等都是最好的體現。
到了後來漢武帝開疆拓土,北征匈奴,有人說他窮兵黷武程度不亞於秦始皇。
但我認為,是時的漢朝雖然打到後來也是油盡燈枯,但是當時朝廷的內部高度統一,在“文景之治”後國庫充盈,經濟富庶,且透過“推恩令”將諸侯王的力量削弱至最低。
兵強馬壯,國泰民安的社會基礎明顯比秦始皇時期要好得多,只要充足的資源在,即使輸了也可以東山再起,但相比之下,秦王朝卻一次都輸不起。
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觀
-
10 # 布衣聊歷史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秦王贏政稱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史稱“秦始皇”。
這樣強大的王朝,傳續14年就亡於農民戰爭。這是因為秦統一後沒有讓經歷長期戰亂的人民休養生息,修長城、建驪山陵等耗費無度,又實行嚴刑峻法,百姓們只能鋌而走險。
再有由於秦始皇贏政的突然暴斃,沒有很好的安排權利的接替。胡亥在趙高、李斯的謀劃下登上皇位。胡亥為鞏固皇位殺死了皇長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趙高專權等又進一步造成政局的動盪。
而漢朝開國後,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從劉邦開始採用和親之策求得邊疆的相對穩定,對多位皇帝內採取與民休息的國策,崇尚節儉、減輕百姓的負擔和刑罰。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西漢武帝時國力強盛,西漢又採取了北擊匈奴、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一系列的鞏固措施,實現了政治、經濟和思想等方面的大一統。漢朝分為劉邦建立的“西漢”和劉秀建立的“東漢”合計傳續四百餘年。
-
11 # 墨子的遠行
秦朝
嬴政建立秦朝,稱始皇帝,下令書同文、統一度量。秦朝短短14年間,便檣櫓灰飛煙滅。
1.滅六國天下一統,秦朝沒有及時調整國策,從戰時法治轉向常態法治。
商鞅變法,獎勵耕站,讓整個秦國成為戰車,在於六國爭天下的過程中,發揮出無與倫比的戰力。天下一統六國歸秦,秦已經實現自孝公變法後的戰略目標,國策和戰略目標需及時調整,從爭天下轉變到治天下,修改戰時法令,以適應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愛惜民力,輕徭役、薄賦稅,不再嚴刑峻法,使律法適當寬疏,天下百姓必感恩戴德,歸附與秦朝。秦自統一後,修長城、始皇陵,建阿房宮,無一不是大耗民力之舉。
2.沒有對六國懷柔,安撫六國貴族和百姓,過高的估計了武力的威懾作用。
秦滅六國多有屠城之舉,焚燬六國宮殿、宗廟、史籍,六國之民心中多有怨憤,在表面上臣服,內心並沒有歸附,隨時可能起義反秦,秦始皇以及秦朝貴族集團都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認為統一可以高枕無憂。大赦天下、分田地,減輕賦稅,這些可以極大凝聚人心的措施,從來沒有實施,達到收攏人心的目的。
3.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志得意滿,五次巡遊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沒有把注意力轉移到治理天下,恢復民生,實現秦朝富強上來。
4.在接班人的選擇上出現了嚴重失誤,錯失了最後可能的挽救機會。
《趙正書》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恬。
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扶蘇對此多有不滿,被下令逐出咸陽、去北地監軍。在此之前的戰國時代,各國多有令國君不滿的王室公子,而被下令去往偏遠之地監軍,最終未被立為太子的先例。
始皇多次巡遊天下,把胡亥帶在身邊,而未帶其他公子,可以足見是極其寵愛胡亥的,完全有可能是正常傳位。胡亥其人不學無術,驕奢淫逸,除了嬉戲玩樂,殘暴不仁,跟秦始皇相比有過之而不及,這樣的人是不可能領導一個,新生的不穩固政權的,在其手上只會加速滅亡。
漢朝
2.從漢高祖劉邦開始,連續數代都是有為明君,使得漢朝大治,漢武帝窮兵黷武,海內虛耗,但是能夠及時悔悟。昭宣中興,漢朝國力得到極大恢復,統治得以繼續延續。
3.秦朝得天下之難,失天下之易自警,使得漢朝歷朝君臣不斷反思。
4.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政令朝令夕改,天下民心盡失,使得天下人的怒火,從對西漢末年腐敗、民不聊生的痛恨,轉移到王莽身上來了,最終才會民心思漢。劉秀一統天下,實現了光武中興,漢朝又得以延續兩百餘年,最終超過四百年。
-
12 # 豪哥讀史
秦朝和漢朝相隔很近,因此劉邦能夠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採取一些防範措施,從而保證漢朝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只要把秦朝滅亡的原因反過來,就是漢朝能夠長久的原因,下面談一下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點。
1.秦始皇不立太子和皇后
嬴政早就可以選一個接班人,但是他始終沒有這樣做,結果在權力交接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關於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主要原因就是他不想死,熟悉那段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嬴政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即位之後一直在尋找長生不老之術,直到臨死前最後一次出遊,他還給了徐福3000童男童女,指望這位方士能夠帶回長生不老藥。秦始皇不願面對現實,他認為自己能夠一直活下去,因此始終不立太子,在封建社會,立太子意味著承認自己會死,秦始皇始終在逃避這個問題。至於為什麼不立皇后,主要還是因為趙姬事件給嬴政帶來了比較大的傷害,他的母親和嫪毐保持著不正當關係,甚至威脅到了秦王的位置。從那以後,秦始皇就不相信任何女人,他對自己的妃子持有一種偏見,只把他們看成生育工具。
2.實行苛法
秦國能夠統一六國,主要依靠強大的動員能力,這種全民皆兵的動員能力建立在嚴苛的法律基礎上。商鞅在秦國推行的是一種最適合戰爭的制度,打仗的時候老百姓拿起武器就能上戰場,而且為了立軍功得爵位,每一名士兵都拼命殺敵,就指望帶回敵人的首級回家領賞。不打仗的時候,老百姓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種地交稅,這樣一來秦國的國庫很快就充盈起來,秦軍的戰鬥力也越來越強。但是秦始皇不明白一個道理,商鞅建立的各種法律、政治、經濟制度只適用於戰爭年代,治理天下不能再依靠嚴苛的法律。老百姓們好不容易盼著天下一統,能夠過上幾天好日子,秦始皇卻依然用嚴苛的法律統治人民,這就會激起人們的不滿,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矛盾。
3.濫用民力
秦始皇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皇帝,建立秦王朝之後,他為了抵禦匈奴,派出蒙恬修築長城,為了平定南越,派出趙佗外出征戰,兩人總共帶走了80萬人,這些士兵的日常補給都需要老百姓出力。與此同時,秦始皇瘋狂地修建大型工程,其中有一些像馳道、直道、長城這樣有利於民生的工程,但是絕大多數工程只是為了滿足秦始皇的私慾。秦王朝如此濫用民力,只會加重老百姓的不滿,只要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起來反抗。
4.過於自信
秦始皇太自信了,他的兒子胡亥也遺傳了這一點,他們認為消滅六國只會,關東不會再有人起來反抗。然而就在秦始皇去世後1年,陳勝吳廣就起兵反抗朝廷,這時的秦二世竟然不相信有人起兵,他在趙高的慫恿之下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結果等秦二世回過神來的時候,天下已經出現了成千上萬支義軍隊伍,大廈將傾的情況下,換做是誰也沒有能力挽回敗局。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馬上就確立了太子和皇后的人選,雖然他也出現過廢長立幼的念頭,但是在大臣們的激烈反對之下沒有成功,這就保證了西漢王朝權力交接的穩定性。劉邦入關之後就廢除了嚴刑苛法,建立漢朝後也實行了無為而治的大方針,老百姓不需要受各種壓榨,能夠好好過日子,國家漸漸變得富裕起來,這才有了漢武帝抗擊匈奴的故事。而且,劉邦並沒有盲目自信,他即位後的8年時間裡一直擔心有人會背叛自己,因此相繼消滅了7個異姓諸侯王,讓劉家人繼承他們的位置,這就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治。正是因為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並且有目的性地進行改良,才有了兩漢接近400年的國祚。
-
13 # 黃小莊
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經過了春秋戰國的混戰,結束了多年的戰爭,但秦朝卻只有14年就被取代了,究其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重徭役
當時全國大概有一千萬人,而當兵服役的人卻超過了二百萬,佔全國青壯年男子的三分之一。這麼多的人服兵役,剩下的還有狠重的稅收,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會起義。
二,移民
當時嶺南地區還屬於蠻荒之地,秦始皇採取趙佗等人的意見,把關中50萬人遷移過去,導致關中空虛,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劉邦能輕取關中之地的原因。
三,二世無能
按照秦始皇的昭令,本應該扶蘇登上皇位,但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偷換昭書,逼死扶蘇,命蒙恬自殺,讓昏庸無能的胡亥當了皇帝。胡亥對趙高唯命是從,趙高把持朝政,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百姓被逼無奈,只能起義才有一絲活路。
漢朝命長的原因
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它繼承了秦朝的一統帶來的好處,這和隋唐很像,隋朝打天下,唐朝坐天下。同樣秦朝打天下,漢朝坐天下。
二,輕徭薄賦,無為而治
漢朝初年,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實行輕徭薄賦,同時遵循黃老的“無為而治”,讓百姓自己發展,所以開創了“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國庫非常充足,這才有資金北抗匈奴。
三,充值續命
西漢末年時期,國家已經腐敗不堪,宦官與外戚把持朝政,後來王莽專政,西漢等同滅亡。這時候,光武帝劉秀出現,他經過12年的統一戰爭,把大權又重新奪回。登上皇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光武中興”,成功為漢朝續命。使漢朝成了唯一一個大一統超過四百年的朝代。
綜上所述,這些就是我認為秦朝命短,漢朝命長的原因,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國。這也是我國曆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是僅僅12年後(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因可能判死罪的失職鋌而走險,而領導戍卒兵變聲勢浩大各地紛紛響應。隨後,反秦鬥爭由項籍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前207年,項羽3萬大軍大破20萬秦軍,鉅鹿一戰,秦軍被殲滅殆盡。九月,趙高殺害秦二世,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嬰為秦王,子嬰剛即位便將趙高刺殺。前207年十月,劉邦入關,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到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此後漢朝開始了它四百零七年的統治,於公元二百二十年,終於漢獻帝劉協。
瞭解了這些之後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漢朝比秦朝長久了。從漢初起,就奉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此後,惠帝、呂后和文景兩帝時期,都奉行著休養生息的政策。隨後為了與地方豪強妥協,產生出來了察舉制。察舉制,說白了,就是給予了各地豪強派遣代理人進入中央分享權力的機會。由於有了這樣的機會,就能減少地方豪強的分離主義傾向,能夠分享權力的豪強自然會主動穩定局勢。這對政治穩定是非常關鍵的。而秦始皇對於關東六國王室與名門望族的打壓,就顯得嚴厲。每攻滅一國,就將那些家族搬遷到關內,就近監視(後來西漢也學習了這套手法,採取了“遷陵”的政策)。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無奈秦始皇只擅長殺人壓人,卻不屑於哄人。函谷關以東,全都咬牙切齒。
說白了,漢承秦制,種樹的秦,做壞事的是秦,而摘桃子的,做好事的是漢。此外漢還學會了“打補丁”,哪裡出問題補哪裡,就這樣跌跌撞撞走了四百多年。
主要是思想不同,秦朝的治國思想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法家思想就是國家一切都是為了君主一個人服務,不把人民當人,為了滿足個人私慾大興土木,結果導致人民不堪忍受爆發起義,這是秦朝短命的原因。漢朝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漢朝建立之初就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不再大興土木,不發動大規模戰爭,讓人民能得到休息,經濟得到發展,這也是漢朝能延續幾百年的原因
回覆列表
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經過了春秋戰國的混戰,結束了多年的戰爭,但秦朝卻只有14年就被取代了,究其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重徭役
當時全國大概有一千萬人,而當兵服役的人卻超過了二百萬,佔全國青壯年男子的三分之一。這麼多的人服兵役,剩下的還有狠重的稅收,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會起義。
二,移民
當時嶺南地區還屬於蠻荒之地,秦始皇採取趙佗等人的意見,把關中50萬人遷移過去,導致關中空虛,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劉邦能輕取關中之地的原因。
三,二世無能
按照秦始皇的昭令,本應該扶蘇登上皇位,但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偷換昭書,逼死扶蘇,命蒙恬自殺,讓昏庸無能的胡亥當了皇帝。胡亥對趙高唯命是從,趙高把持朝政,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百姓被逼無奈,只能起義才有一絲活路。
漢朝命長的原因
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它繼承了秦朝的一統帶來的好處,這和隋唐很像,隋朝打天下,唐朝坐天下。同樣秦朝打天下,漢朝坐天下。
二,輕徭薄賦,無為而治
漢朝初年,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實行輕徭薄賦,同時遵循黃老的“無為而治”,讓百姓自己發展,所以開創了“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國庫非常充足,這才有資金北抗匈奴。
三,充值續命
西漢末年時期,國家已經腐敗不堪,宦官與外戚把持朝政,後來王莽專政,西漢等同滅亡。這時候,光武帝劉秀出現,他經過12年的統一戰爭,把大權又重新奪回。登上皇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光武中興”,成功為漢朝續命。使漢朝成了唯一一個大一統超過四百年的朝代。
綜上所述,這些就是我認為秦朝命短,漢朝命長的原因,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