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象策劃

    一個小農意識的皇帝培養的一個溫室裡長大的花朵

    然後這個花朵待在了一個自己能力完全無法匹配的位置

    然後就悲劇了

  • 2 # 小龍女5505

    朱允炆明朝悲情的短暫天子,無奈淒涼的下臺君王。在位四年就因自己的削藩政策、又措施不當而被其叔發動靖難之役推翻,還至此消失於歷史、落得結局成謎至今還爭論不休的悲情君王。

  • 3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一代放牛娃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窮小子逆襲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可是天公不作美,他寄予厚望的長子朱標卻早早去世了,讓朱元璋體驗了一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涼。朱元璋實在很疼愛他的長子,長子去世,他便立了長子的兒子為皇太孫,即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登基後,準備削減各處封國的勢力,於是朱棣起兵,而建文帝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短短三年時間就戰敗了呢?

    朱允炆是朱元璋親封的皇太孫,朱元璋去世之後他繼位名正言順,因此說建文帝擁有天時,當時儘管朱棣起兵造反,名義上打的旗號也是清君側。再說地利,朱允炆身為一國皇帝,可以調動的資源非常龐大,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些資源都掌握在朱允炆的手中。再說人和,儘管朱元璋登基後大肆屠殺開國功臣,但是他還是給孫子朱允炆留下了幾位能征善戰的猛將。

    朱允炆之所以短短三年就被朱棣打敗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朱允炆過於優柔寡斷寬厚仁慈,如果處於和平年代,一位溫和的國君勢必深受朝廷的愛戴,但是朱允炆年少登基,叔伯都是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能臣武將,他的外部環境並不安全,朱允炆的性格註定了他沒有辦法在眾多叔伯兄弟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守住自己的皇位。

    第二個是朱允炆識人不清,儘管朝廷裡還有不少能征善戰的武將,但是他卻選擇了華而不實靠一張嘴走天下的李景隆,在李景隆多次在前線失利後,朱允炆依然深信與他,結果導致領土步步收縮。後來建文帝被打敗,朱棣帶人攻進南京的時候,給朱棣開啟城門的就有李景隆。鑑於以上兩個原因,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的建文帝,還是被自己的叔叔奪取了江山,自己下落不明。

  • 4 # 八百里加急

    一副好牌打的最爛,建文之過一在所用非人,黃子澄齊泰之流,坐議立談無人能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而建文倚重之。二在錯誤削藩,忘了歷史教訓,這事急不得。三在優柔寡斷,戰場瞎指揮,還勿使我負殺叔之名,真正的性格決定了命運。

  • 5 # 回溯史河

    朱允炆之所以失敗一方面和朱允炆本身優柔寡斷有關,朱元璋大量殺害功臣,剛剛上位還沒有穩固好的時候就開始削弱地方勢力了,這必定會引來很多人的不滿,朱棣就是其中一個,朱棣先表現的很不在意,但是他在暗中加強自己的勢力,因為朱允炆失了人心,而他趁機收攏人心,準備奪江山。朱棣是一個很果敢的決策者,善於謀劃。

    在朱元璋死前,曾立下過兩道詔書:

    一個是讓孫子朱允炆繼位;

    二個是不讓藩王來京奔喪。

    從朱元璋的詔書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不讓藩王奔喪就杜絕了他們反叛的可能。因為,要做皇帝要改朝換代總得把上一個皇帝給弄死吧,那麼,皇帝在哪裡呢?皇帝當然在皇城,而朱元璋的第二道詔書就讓藩王沒了進皇城的理由。此時,朱允炆已經登上大寶,做了建文帝,得知自家四叔不遵守爺爺的遺詔,朱允炆當即下詔讓朱棣北歸。

    朱允炆曾經問過太常卿黃子澄:“如果,藩王反該怎麼辦?”黃子澄就以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事例告訴朱允炆只需要清剿就行了。這個計策也確實可行,因為,漢景帝時和現在朱元璋的封藩是大同小異的。但是,關鍵在於漢景帝手下有周亞夫這樣的大將穩定天下,而朱允炆手下可是沒有什麼可用的武將。

    這個新政一出,朱棣就舉兵謀反了,史稱“靖難之變”。而朱棣正是被封為燕王,這也暗合了“莫逐燕,逐燕必高飛,高飛上帝畿”的讖言。僅僅五年時間,建文帝就兵敗如山倒、樹倒猢猻散。而朱元璋四皇子朱棣真正的“飛”上了京畿,登上了皇位,成了明成祖。

    在朱允炆與朱棣反目之時,就有道士歌唱:“莫逐燕,逐燕必高飛,高飛上帝畿”的讖言,但是,這位道士的地位太低朱允炆也聽不到。何況,朱允炆年少氣盛,急於除掉朱棣這個心頭刺,也不會聽別人的諫言。朱允炆削藩太急,最終,導致了朱棣的揭竿而起,自己的江山也落到了他人手中。

  • 6 # 田長旺

    血淋淋的皇權之爭。朱允炆太過庸弱,假如削藩首指朱棣,何有三年"靖難之役"?朱允炆若有雄才大略,何至朱棣入寇南京?

  • 7 # 廣慷Talk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十五歲被立為太子,二十一歲登上皇位,二十五歲被叔叔朱棣奪了皇位後不知所終。對於他來說,一切猶如煙火,極絢爛,又極短暫。

    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朱允炆被朱棣打敗呢?

    其一是操之過急

    他登基才一個月,就開始了削藩。根本顧不了自己當初的想法:如果叔叔們有異心。 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屬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實在沒有辦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德與禮還未來得及登臺表演,劇情直接跳到了第三幕:製造恐怖氣氛。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把幾個叔叔不是貶為庶人就是逼得閉宮自焚。本來就覬覦皇位,本來就心存不甘的燕王朱棣此時不反,更待何時?一生抱負,一腔熱血,難道就讓它默默消散了吧? 建文帝,自己根基未穩,羽翼未豐,水是深是淺,尚未可知。 貿然出手,看似凌厲,卻擊不中要害,反而被人看出破綻。

    其二是識人不當。

    朱元璋駕崩後,給建文帝留下三位重臣: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位飽讀詩書,滿懷修身齊家平天下之志。 方孝孺是經過打壓、磨練之後選拔出來的,齊泰是經過朱元璋親自考核選拔出來的,黃子澄是經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不難看出黃子澄是三位重臣中最脫離實際的人。 來到建文帝身邊時,黃子澄的優勢得天獨厚,當建文帝還是太子時,他就是東宮伴讀,在那種“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深宮之中,他們倆在生活和學習中結下了革命的友誼。 正是這種革命的友誼,在後來建文帝的決策中屢屢發揮作用,使得建文帝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三是婦人之仁

    建文帝還是太子時,有一次,叔叔朱棣用手拍他的後背,說道:“不意兒乃有今日。”意思是,沒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 朱棣的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是大不敬。輕則殺頭,重則誅九族。正巧,朱元璋過來了,見此情景,勃然大怒。 朱允炆不但沒有告狀,反而替叔叔開脫。雖是寬容,確是禍根。 朱棣在建文帝登基朝拜新君時,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行黃道入,登陛不拜”。朱棣的無禮舉動引起了群臣的憤怒,大臣要求就地解決朱棣,建文帝以燕王是自己的至親為由拒絕了這個建議,把仁愛發揮到極致。 當朱棣打著“靖難”的旗幟向建文帝寶座發起進攻時,建文帝派大將耿炳文平叛,臨行前,語重心長地對耿將軍說,“勿傷吾叔”“毋使負殺叔父名”。 此時的建文帝倒有些自以為是,應該估算過雙方的力量懸殊,自以為勝券在握,繼續發揮一下自己的仁慈之心。沒想到,這份叮嚀(也有史書說成詔書)成了一道護身符,被朱棣無不用之極。

  • 8 # Cat無名之輩

    我要是朱棣,我也會反,朱元璋以後朱允炆上臺後用爺爺留給自己的三大顧命大臣齊泰,黃子橙,方孝孺,尤其前兩貨建議削藩(太著急了,時機不到),朱家侄兒就開始削藩,削的朱棣不得不反。

  • 9 # 恬然滋味

    從歷史上看,帝國的第二代皇帝都強悍。仁慈軟弱都失敗。打江山難,守江山一樣難,特別第二代不進則潰。另外就是第一代下來的強人多,需要一個強人管理。所以,基本第二代都是參與了第一代的強者。胡亥,糊里糊塗上位的小二代,亡秦。朱允炆,讀皇帝專科的法定繼承人,弄丟了皇位。我的觀點你評價一個人一定要把他和對手擺在一塊來衡量。許多人給朱允炆找原因,沒有必要。朱允炆朱棣擺在一塊就清楚了。結果是必然的。朱棣有能力有雄心豪情萬丈孜孜以求。朱允炆再怎麼優秀名校畢業,他沒有經歷血與火的洗禮。像他的父親朱標,跟著明太祖打天下,參與決策,朱標的人生經驗是千萬人頭換來的。殺伐決斷的威權和仁慈不矛盾。這是他兒子朱允炆不可以很快具備的。以朱允炆的資質不是遇到朱棣,皇位是穩穩的。有的說不削藩行不行?遇到朱棣削藩都不行。不削藩不知道行不行。但是有一點,譬如朱棣,親身見證自己父親從一個窮光蛋打下萬里江山,而自己也縱橫疆場,能力出眾,那內心的小宇宙超級膨脹,有哥哥在,想著為國為家開疆拓土,固國守邊。哥哥亡了,應該兄弟們之間選儲君,結果傳給孫子。朱棣遇到朱允炆是處心積慮要搶皇位。

    曹操遇到劉備孫權他就統一不了天下。關羽可以威震華夏,但難逃走麥城的悲劇。

    本就是高智商的一幫神玩遊戲。吾輩閒扯。

  • 10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解史。

    建文帝朱允炆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實際上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但是由於在位時間太短,就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走了皇位,不知所蹤,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被殺,一個被囚禁了幾十年,所以很多人對朱允炆的印象並不深刻!

    史書對於建文帝的描述大多都是寫他寬仁賢明,心腸不錯,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不會腹黑和權謀,那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從側面去看,建文帝朱允炆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其實是達不到要求的!

    明朝是由朱元璋率領的起義軍建立起來的,這個放牛娃出身的開國皇帝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腹黑和權謀之術卻相當高明。在明朝政權穩定後,朱元璋出於對武將的猜疑,將他的兒子大多數都封到了邊疆重地,軍政一把抓,整個明朝的風吹草動都會在第一時間被老朱家知道!

    朱棣就是這麼一位王爺,因為他的勇武,被朱元璋封為燕王,領地就在北平,直接和蒙古的勢力接壤,處在了對抗遊牧民族的第一線,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燕軍,戰鬥力可謂十分強悍,在所有的王爺中,除了寧王朱權,就只有燕王朱棣的實力最為強大!

    朱允炆貴為皇帝,手握天下兵權,糧倉和財富,是怎麼被朱棣打敗的,對此小果有三個看法:

    一、朱允炆對自身的瞭解

    朱允炆雖然繼承了皇位,得到了大多數朝臣的認可,但是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又沒有在皇位的繼承過程中得到鍛鍊,對於軍事和政治就是一個小白。在自身實力還沒有徹底穩固的時候,就聽信讒言,急於想要消除叔叔們的勢力,最終為自己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可以說朱允炆的後果是自己帶來的,對自身沒有清醒的認識,對政治沒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對軍事一竅不通,最後被朱棣打敗也在情理之中!

    二、朱元璋對開國將領的屠殺

    前面說了,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是他的腹黑和權謀之術非常高明。在明朝建國以後,朱元璋對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開國將領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導致了可以為朱允炆撐腰的軍事人才幾乎沒有,在兵力和資源都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被朱棣處於劣勢的燕軍打得大敗!

    如果沒有朱元璋對那些開國將領的屠殺,至少可以為建文帝在軍事力量上多一份保證,對朱棣的燕軍也可以起到震懾的作用!

    三、朱允炆的天真

    第一條的時候,說了朱允炆對自身的瞭解太少,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小白。這一條為什麼說朱允炆天真呢?

    靖難之役前,朱棣所率領的燕軍在和朱允炆的明軍對抗的時候,朱允炆天真的對前線作戰的將領下達了一份命令,“不允許傷害朱棣”!至此,朱棣的燕軍在和明軍的戰鬥中,常常由朱棣殿後,保證了燕軍的軍事力量的完善,也對明軍的將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

    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的天真和愚蠢,對一個想要奪取自己皇位的親叔叔竟然猶猶豫豫,心懷同情!

    總結:朱允炆的一生短暫和可笑,後人談到建文帝的時候,第一是同情,第二是憤怒。朱元璋錯誤的估計了朱允炆的能力,也低估了他的兒子們擁有的野心。

    朱元璋在死的時候曾經給他的兒子們說,如果建文帝遇到麻煩,你們這些叔叔就可以進京勤王,也正是他的囑託,給了燕王朱棣起兵的藉口!

  • 11 # 我不是易中天

    歷史上一般用“成果”來評價一位帝王的得失,例如:某年某月某日干了什麼大事,哪天心情舒爽臨幸了某個妃子,而建文帝朱允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為數不多以性格來定性的帝王,他的得失由性格影響大於能力。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中曾評價:

    一個英姿勃發的青年,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卻缺少祖父和叔父們雄才大略的草莽氣。

    就朱棣透過發動“靖難之役”篡位成功來看,整件事情的主題中《明史》很少圍繞朱允炆的能力和主觀判斷力為主線,反而切入要害的關鍵是六個字:性格決定命運。

    我也主要從性格和命運兩個方面來分析朱允炆失敗的原因。

    與命運最相關的詞語就是運氣,有人說朱允炆皇位都丟了還算命好?恰恰相反朱允炆的運氣不是一般的好。當朱標意外猝死,按道理明朝的接班人大有人在,朱棣、朱權、朱橚等人都有資格繼承皇位。

    偏偏朱元璋劍走偏鋒選中嫡長孫朱允炆,而且為朱允炆上位煞費苦心,甚至他爛殺功臣、根除黨派、鐵腕反腐的過程都包含為朱允炆整頓朝綱,達到中央集權的隱晦目的,而朱允炆被選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第一,孝必躬親。朱允炆深受儒家典學影響,為人很孝順,朱元璋生病期間都是朱允炆在照顧,吃喝拉撒,不分髒活累活都幹。

    第二,愛屋及烏。朱允炆對朱標是非常喜愛,結果朱標意外猝死,朱元璋把對兒子的寵溺過繼到嫡長孫朱允炆身上。

    第三,聰慧賢達。單純的個人品質是不能左右一個政治家的傾向,而朱允炆飽受皇家教育,名宿大咖的指點,在治國方面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

    朱允炆在得到皇位的過程中,不用費盡心機拉幫結派,也沒有你爭我奪殺父弒兄,所以說他的運氣不是一般的好。而“靖難事件”恰恰驗證了一個真理,好出生不代表真才幹,我們從朱允炆的性格中尋找答案。

    朱允炆的最明顯的性格特徵是:優柔寡斷。

    這裡的優柔寡斷指的是朱允炆迂腐不知變通,和應試教育中書呆子一樣的治國思想,不是指的他水平平庸,目光短淺。我從整個“靖難事件”的起因,我們可以發現朱允炆早就發現藩王割據的危害。

    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子:“諸王尊屬擁兵多不法,奈何?”《史竊》:“太祖時政治嚴核,中外萬幾,太孫每奉裁決,濟以寬大,中外欣欣愛戴,獨諸王皆挾叔父之尊,多不遜服,太孫常以為憂。

    朱允炆一直在糾結削藩這個事該怎麼辦,雖然當皇太孫的時候信誓旦旦的和朱元璋說過,削藩小事而已,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事到臨頭反而抓瞎了,然後朱允炆又讓其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在整啟事件中發酵。

    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一直在黃子澄、齊泰、高巍等人的進諫中徘徊不斷,最後卻任人唯親,輕信黃子澄的治國理論,而整個削藩過程中自己受儒生紙上談兵的理論影響最多。行動不果斷。靖難事件開始後,並不是一方面倒戈,反而朱允炆持之帝師,讓朱棣處處受制,他卻莫名其妙的下旨:“無使負殺叔父名”,為了一個好名聲處處捉襟見肘。用人不善。李景隆接替老將耿文炳後連續戰敗,朱允炆卻堅持己見,不顧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歷宋徵、御史葉希賢的上疏繼續任用敗將李景隆。人心盡失。在削藩開始朱允炆的手段過於暴戾:“於是廢棣及岷王楩為庶人,幽代王桂於大同,囚齊王榑於京師,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議周王罪。”搞得他叔叔們人人自危,關鍵時刻全部倒戈。

    結果顯而易見,朱棣登上皇位,朱允炆在點燃皇宮的最後一把大火後下落不明。我在這裡僅僅是片面的用性格來分析朱允炆的成敗,並不是完全否定建文帝是否具備一個合格皇帝的基本品行。

    當然歷史的結局都是有所根據,朱允炆的失敗歸根到底還的怨他爺爺,朱元璋的專橫獨斷讓他忽視了身後之事,朱棣的能力明明已經放那了卻選擇棄之不用,那麼朱棣造反也就事出有因。

    最後總結一下,性格決定命運這句名言我們都知道,但我更深信與之匹配的另一句話:成功絕非偶然。朱棣為了當皇帝雖然不擇手段。但是再想想他裝瘋賣傻,逆境不服輸的堅韌,我確定他更適合雄姿英發的大明。

  • 12 # 楓葉0829

    朱允炆被朱棣打敗的原因這裡就不說了,無非是不會用人啊,優柔寡斷啊,沒有經驗啊這種。就聊聊朱棣打敗朱允炆這件事對於當時的影響吧。

    藩王造反成功,在古代大一統封建王朝中,朱棣絕對是獨一份,無論朱棣前還是朱棣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成功的例子。但是朱棣的成功也給了後代藩王一個念想,比如朱棣的兒子朱高煦就是因為自己老爹的成功先例,才會想自己也造反奪位一把。

    要知道朱棣的成功也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但是後人不會想這麼多。導致明朝後期的皇帝對於宗室的提防更甚於宋朝對於武將,使得宗室除了混吃等死之外基本無事可幹,而由於朱元璋給明朝宗室制定的待遇標準,導致明朝後期完全負擔不起龐大的宗室開支,這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

    而對明朝正面的影響呢,大概也就是朱棣做皇帝總得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在當時蒙古殘餘勢力抬頭的情況下,一個勇武的皇帝比一個從小接受儒家的皇帝可能更適合一些。也正因為如此,朱棣的成就在歷代帝王中可圈可點的。

  • 13 # 半閒山人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年號洪武。朱元璋子孫眾多,當大明一統江山之後,朱元璋先後將他25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封為藩王,來保衛京師要地。將大兒子朱標封為太子,可沒想到朱標是個短命鬼,在洪武二十五年因風寒病逝。按常理來說,太子死了,朱元璋應該在其他的兒子中再選一個做太子。

    可是誰也不知道“老朱頭”怎麼想的?他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來繼承大統。他曾有一次站在城樓上,不無得意的拍著朱允炆的頭和他說“孫子,爺爺已經把那些可能造反的人都宰了,等你當了皇上以後,如果有人造反,你的這些叔叔們就會保護你,保衛咱大明的江山”年幼無知的朱允炆,抬起頭看著他,隨口問了一句“那如果是我叔叔們造反,誰來保護我呢?”這下把朱元璋問住了,到死那一天都沒想出來對策。

    這個問題也成了朱允炆心裡,始終揮之不去的難題。他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研究的結果是:加強中央集權的直接手段就是削藩。將所有藩王的領地和部隊都收歸中央,而且先要從力量弱小的藩王開始。這時年輕氣盛的朱允炆,意氣風發,立即採納建議,下旨削藩。

    他們這個削藩策裡有個致命的問題,本來朱棣那邊沒有造反的打算,一看你已經對其他藩王動手了,那早晚都會輪到自己頭上,那還有了好啊?大明朝自建國以來,就有屠戮功臣的傳統!正好這時候朝廷先對周王、代王、齊王、湘王這些人下手,這就給了朱棣喘息之機。

    朱棣造反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能力,一個人能耐越大,越不甘心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環顧當時所有的皇族,沒有一個可以與之較量,尤其是軍事才能。朱棣11歲就來到幽雲之地,這裡正是漠外蒙古跟大明的接壤之處,雙方戰事從未停歇,從小就鍛鍊了他的軍事能力。

    從公元1399年到1402年,3年時間,朱棣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就把大明天下拿下了。後來又前後經過15年時間,把整個原來明朝的版圖,完全納入明成祖的範疇。朱允炆在後宮裡天天四書五經讀著,學問倒不少,也重用了一些讀書人,可這些人治理國家有一套,真正打天下平息戰亂,沒這個能耐。而朱棣在血雨腥風中經歷過,所有殘酷的事兒在他看來,都是很正常的,最多是做起來如履薄冰而已。

  • 14 # 我是小金呀01

    一個是嬌生慣養的皇太孫,一個是不受待見,在戰火中洗禮的皇子,在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

    如果太子朱標不死,那麼大明的皇帝還輪不到燕王,朱標是太祖器重的人,也是大明帝國建立的見證者,跟隨太祖出生入死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

    太子朱標雖然見證了殘酷的戰爭,但是內心卻是仁慈的,在處理洪武四大案中朱標就反對太祖的殺戮。

    在朱標的仁慈下是功臣的信服與大臣的敬仰,可惜太子早逝,年幼的朱允文有削藩的勇氣卻沒有削藩的能力,更是在齊泰光、黃子澄的協助下,加速了消亡……

  • 15 # 史曉生

    明建文元年(1399),發生了明朝建立初期內部權力爭奪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歷時四年,將明惠帝朱允炆趕下皇位,自己登基稱帝,是為明成祖永樂大帝。

    朱允炆被朱棣打敗是必然的,如果朱允炆成功,那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朱棣是為了活命,朱允炆是卻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生死之戰。

    1、朱棣必須要玩命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大孫子,本身皇帝的位置是他父親朱標的,奈何朱標早逝,朱元璋才將皇位傳給朱允炆。登基初期,就在幾個黃子澄、齊德、方孝孺等人的慫恿下,大刀闊斧的進行削藩。

    當時掌握實權的藩王,無非是寧王和燕王等,朱允炆非常聰明的先向實力比較弱的藩王動手。在削藩的過程中,簡單粗暴,只是一些藩王寧可玉石俱焚,也不同意削藩。如湘王,全家自閉宮門,自焚而死。這種慘烈的事件,使其他藩王不免有了兔死狐悲的想法。

    這邊磨刀霍霍,那邊也不是傻子。在一個又一個藩王倒下的同時,燕王朱棣眼看著他這個大侄子是來真的。不玩命肯定是不行了,不然最終的結局就是被削藩、賜死、

    當時的朱棣處境比較艱難,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是像他其他的兄弟一樣,等著被幹掉。要麼就是造反。他比父親朱元璋更為尷尬,朱元璋就算造反失敗,還可以跑路當和尚,可是朱棣卻不能跑,也跑不到哪裡去。

    那麼,就造反吧!

    起兵後,戰爭也不是像想象中那樣順利。畢竟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是合法的皇帝,而朱棣本身,雖打著靖難旗號,實質上怎麼回事,他心裡非常清楚。在道義上,自己就站不住腳。何況當時天下初定,很多人不願意再打仗。

    所以,這場戰役的性質,就決定了戰鬥必須速戰速決,越是拖得時間越長,越是對這對不利。到那時,朱棣別說皇帝,恐怕全家性命都難保。起兵後的朱棣,就如同站在萬丈懸崖的邊上,退一步就會粉身碎骨,因此,唯有不斷地向前。

    戰爭的具體過程不再贅述,總而言之,這場戰爭打的不太順利,雖說最終朱棣取得了勝利,但其中的驚險與艱辛,著實令人心悸。數次都差點兵敗身死。這是一場只能勝利的戰爭,如果失敗,可能史書上對於朱棣,也就僅僅會留下“建文元年,燕王反,滅之”寥寥數字而已。

    2、朱允炆對這場戰役的態度

    首先從削藩開始,朱允炆就錯的離譜。削藩政策是對的。但是在執行上,出現了偏差。急功近利,手段單一。同時粗暴的推進,讓其他藩王有了同仇敵愾的一直想法,這一點上,就失去了人心。

    像朱棣登基後,也進行了削藩,但是在手段上,就高明瞭很多。該懷柔懷柔,該剛烈剛烈。最終把藩王收拾的服服帖帖,對比朱允炆,高下立判。

    其次,就是對於朱棣的措施,前文講到,朱棣曾在建文元年進京朝拜新皇。當時的情況已經比較緊張,朱允炆已經將自己人安排到北平,同時集結了三萬大軍在山海關一帶,準備隨時動手。因此,對於朱棣還敢進京,許多主戰派的大臣向朱允炆建議將朱棣留下,可是,朱允炆以燕王是自己至親的原由放走了朱棣。更為令人已獲得就是在朱元璋忌日時,朱棣託病派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進京,此時兵部尚書齊泰和魏國公徐輝祖就建議必須扣留這三個人,尤其是徐輝祖說道此三人日後必成大器。可惜,建文帝又一次將他們放走。

    建文帝的迷之操作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就是,在戰爭開始後,雙方已經真刀真槍的砍人了。建文帝竟然下令“勿傷吾叔”,這個命令,就好比是朱允炆親手為朱棣穿上了一件防彈衣,並且還是加強版的。在之後的戰役中,有很多次朱棣已經落入下風,但是就是依靠這個命令,逃出生天,這實在是朱允炆自作孽不可活。都真刀真槍的砍人了,還在唸及舊情,著實讓人費解。

    從靖難開始到結束,朱允炆對於這場戰爭的額態度就不端正,充滿幻想和憧憬。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戰,最終的結局,必然是其中一方踩著對方的屍首高呼勝利,這個道理,他明白的太晚。

    3、失敗的原因

    朱允炆失敗的原因,在另一篇回答中已經闡述過。這裡簡單再分析一下。首先,無將可用。朱元璋時期,為了給兒孫鋪平道路,將開國的能臣良將屠殺的一乾二淨。留給朱允炆的,是有一個耿炳文,這位是一個守城好手,不過很可惜的是,他面對的是經歷過血雨風腥的朱棣。

    其次,過於聽信謀臣的話,而沒有自己的分析判斷,同時這幾個謀臣,如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確實是忠心之人,可惜不是治國之才,尤其是適逢當時的情況,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以至於紕漏頻出,書生誤國,誠不欺人!

    最後,根基不穩,朱允炆的皇位,是因為朱標突然暴斃而得來的,雖說名正言順,但是在自身的勢力培養和根基上,完全沒有沉澱,對於全域性的掌控,基本為零,無論是削藩,亦或是對陣,整體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智囊團不給力,前線無將可用,因此,失敗是必然的。

    靖難之役,是朱棣的皇位之路,也是朱允炆的埋葬之路。而朱棣是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第一人,在登上皇位後,勤於政事,使明朝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穩固了明初動盪的局面。而朱允炆,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下落,至今是一個謎。後世的史書上,也對朱允炆多評價為無能的居多。

    勝者王,敗者寇,恆古不變的真理也!

  • 16 # 前朝秘史

    朱允炆被朱棣打敗是有很多原因的,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元璋在稱帝后樹立的太子是朱標,朱標原本就是朱元璋非常重視的兒子,又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成為太子是沒人反對的,但是朱標最後因病去世,並沒能繼承皇位,朱元璋也不得不重新樹立太子,朱元璋覺得明朝需要一個守成之君,所以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但是朱元璋並不是只有一個兒子,所以在朱元璋將朱允炆立為太子後,朱元璋其他的兒子已經心存不滿。

    原本朱允炆繼位,這些藩王就心存不滿,朱允炆登基後不想著怎麼安撫這些藩王,反而決定要削藩,這就觸碰了這些藩王的利益,並且朱允炆削藩的手段非常強硬,一時間藩王們怨聲四起,朱棣更是以“清君側”起兵,其他藩王都開始支援朱棣,畢竟朱允炆的做法已經碰到了藩王們的底線,沒有其他的藩王支援,朱允炆被朱棣打敗還是可以理解的。

    朱允炆被朱棣打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允炆無人可用,在朱允炆成為太子後,朱元璋就開始擔心朱允炆無法駕馭朝中重臣,所以朱元璋開始屠殺功臣,這就導致在朱棣起兵時,朱允炆手下已經沒有將領可用,又沒有其他藩王的幫助,所以朱允炆被朱棣打敗。

    朱允炆之所以被朱棣打敗,主要是因為朱允炆繼位後就選擇削藩,有些操之過急,加之手下又沒有將領可用,所以朱允炆最後敗給了朱棣。

  • 17 # 長亭文史

    朱棣似乎是幾千年皇權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叛亂成功而最終登上大位的人。對於建文帝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朱允炆失敗的原因

    其一建文帝的性格。朱允炆出生時,明朝已經處於相對安穩的狀態,爺爺朱元璋留給他的可以說是一個相對清平的天下。古人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這種安逸的環境造就了他“性聰穎,善讀書,然仁柔少斷”的性格。在面對朱棣的咄咄相逼時,始終顧念情親,最終致使朱棣實力不斷坐大,與建文帝對抗的資本也不斷增加。

    其二建文帝沒有得力武將。在朱元璋時期,因怕養虎為患而大力屠殺功臣良將。要知道,一場戰役的勝利不是光靠一個人,而是眾多有勇有謀的能人出謀劃策取得的。朱元璋這種做法致使在建文帝初期沒有可用的文成武將,失敗在所難免。

    其三朱棣太厲害。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所展現的才能就很厲害,燕王朱棣帶著自己的軍隊一路揮師南下,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抗戰。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朱棣相比於生活在安樂窩的朱允炆要強大得多。而此時的朱允炆卻還在優柔寡斷、念及親情。勝利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以上是我對本次問題的理解,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 18 # 公子皇羽

    朱允炆被朱棣打敗要從三個人身上去分析,分別是:朱允炆、朱棣、朱元璋

    首先說朱允炆。

    第一、朱允炆削藩方式有問題。朱允炆登基後急於削蕃沒什麼問題,但他削藩主次不明、先後不分,柿子撿軟的捏,捏完了還不注意洗乾淨手,結果實力弱的藩王被削藩後下場悽慘反而刺激了朱棣死戰到底。

    第二、朱允炆用人方式有問題。大明朝當時還是以朱允炆為正統的,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但是在用人方面朱允炆有大問題,用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等人主持國政,用李景隆這樣的人統帥大軍,黃子澄作為兵部尚書不知兵,李景隆為帥不知行軍佈陣,這些人在和平時期治理國家或者可以,但是身處亂世平叛定亂就力有不了。

    第三、朱允炆個人性格柔弱。如果朱允炆是一個手段狠辣當機立斷的人,他也不會失敗,可是他偏偏是一個性格柔弱、心慈手軟的人,在李景隆失敗後不重處立威,穩定軍心,最終李景隆叛變開城投降,下令不準傷害朱棣,為的是不讓自己背上殺叔的惡名,結果自己被叔叔趕出皇城,下落不明 。

    再來說說朱元璋

    朱允炆的失敗朱元璋要負很大的責任,朱元璋在活著的時候大肆殺戮開國功臣,文臣武將大多數被他處理掉了,為的是給自己的後代出去驕兵悍將,留下穩定江山,但是他也沒有想到給自己孫子留下幾位可以征戰沙場的名將,致使朱允炆在“靖難之役”時無將可用。

    或者朱元璋想到了,就如歷史上朱允炆問過他一樣,可能造反的將軍們都被處理了,那麼叔叔們造反了怎麼辦?朱元璋沒有回答,或者在這個狠辣的帝王心裡,無論哪個藩王上位,皇位終究還是在他們姓朱的屁股下坐著。

    最後來說說朱棣

    不得不承認朱棣這個人還是比較厲害的,雖然“靖難”成功帶有一定的運氣,雖然這次成功是很大程度上由於豬對手帶著他的一群豬隊友。但這依然不能否認朱棣的過人之處。

    “靖難之役”中雖然實力與朱允炆差距很大,但是經過朱棣一番操作,殊死一博,最終竟然成功攻破南京城大門,踏上了金鑾殿的階梯,併成功上位,成為大明朝的當家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國家會有馬斯克那樣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