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黛山向暖
-
2 # 隱者9858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重文有重文的好處,輕武也有輕武的優點,固定的政策在一定時期也確實能帶來國家的繁榮與民族的興旺,但好的政策如果不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一味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則好處會衍生為壞處、優勢會衍生為劣勢。
北宋的重文化輕武備的政策就是如此。 北宋為什麼會重文輕武呢?這得從宋太祖趙匡胤說起。五代的時候,中原大地狼煙四起,戰亂頻仍,政權更迭如同走馬燈,朝為仇敵、暮為君臣如家常便飯,中原地區最長的政權後梁,存在不過17年,後漢最短,僅僅4年,54年竟然頻繁換了5個朝代,10多個皇帝。因為軍閥林立,連年戰爭,經濟衰退,生靈塗炭,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盼望著和平安寧。在這種情況下,公元960,時任後周殿前司都點檢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當上了皇帝,是為宋太祖。 宋太祖當上皇帝后,有感於武夫亂國的情況,擔心武夫專政,大權旁落,從建國之初便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揚文抑武的政策。
據陸游《避暑漫抄》載,962年,宋太祖特意安排人刻了一塊“誓碑”,立於祖廟寢殿夾室,用銷金黃幔將它遮蓋起來,規定每次新皇登基,都安排一個不識字的宦官引領新皇進去,焚香跪拜,宣誓就職。碑文三條: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這就是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來源之一。 而且,自太祖確立這一政策以來,後代皇帝一直堅守履行,比任何法律條文都執行得好。1071年,樞密使文彥博曾因王安石變法而對宋神宗說:“祖宗自有法制,不必改革以失人心。”宋神宗說:“改革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回答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這說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揚文抑武的政策已經深入朝廷上下之心。宋神宗因蘇東坡反對變法,曾興“烏臺詩案”,要殺蘇東坡,有人上書說,如果要殺蘇東坡,就是違背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的祖訓,宋神宗因此最後釋放了蘇東坡,也是這一政策執行得好的證據。 所以,宋朝不但讓文人治國,而且讓文人帶兵。這種政策在一定的時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險,使宋朝不至於重蹈五代兵變頻繁、政權更換頻繁的覆轍。
但凡事有一利則有一弊,在外敵如西夏、遼國、金國步步進逼、國土不斷喪失的情況下,仍壓制武將、鬆弛武備,這就是荒唐了。宋朝最後滅亡在女真和蒙古的鐵蹄和武力之下,就是不能與時俱進帶來的最嚴重後果,這一政策弊端最後使國家走向了滅亡。 那麼,北宋重文輕武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弊?利的方面,宋朝將文化發展到了中華民族登峰造極之地,帶來了文化的極度繁榮。不利的方面,它也帶來了外族的入侵,國家民族的滅亡。
-
3 # 一鳴荊人
人間正道是滄桑。安史之亂、宦官專權讓曾經金碧輝煌的唐王朝大廈頃刻間土崩瓦解,隨之迎來的便是軍閥混戰、武裝割據的五代十國時期,天下一片大亂。身為後周禁軍統領的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兵變好戲,被擁立為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167年後,同是號稱“80萬”的禁軍卻也毀掉了他因不厚道得來的大宋王朝。
1.大宋王朝禁軍的興起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時,其職務就是後周殿前都點檢,統領整個後周禁軍,屬於典型的武裝篡位立國。北宋正是立國於五代亂世,靠的就是禁軍起家,所以宋太祖認為主要精力應在於防範內部叛亂而不是積極的對外戰爭,便在整個軍事上採取“強幹弱枝”策略,將精壯兵丁選入禁軍,且一直把禁軍當作最信任的嫡系部隊,駐守京師周圍。
《宋史兵志》記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就是說禁軍是北宋王朝的中央軍,廂軍是戰鬥力稍弱的地方軍,多為維持地方治安和捕盜稽匪等。
北宋禁軍的建設自開國起一直都受到歷位皇帝的非常重視。宋太祖趙匡胤親自挑選招募身材強壯高大武藝超群的兵丁,送到全國各地以作標本選拔禁軍,撥發豐厚糧餉,健全禁軍兵權制度,迅速組建成一支由皇權垂直領導的京師御林軍。
由於禁軍的歷史作用和歷代皇帝的重視,北宋禁軍的數量也在發生著驚人的變化。宋太祖時不足20萬,宋太宗時35萬,而宋仁宗繼位後的禁軍人數達到頂點,北宋共有軍隊125.9萬人,其中禁軍則為82.6萬人,這就是《水滸傳》中大家常說的宋朝80萬禁軍的由來。
北宋禁軍一度戰功赫赫。攻打當時的四川割據政權後蜀只用了66天便滅了後蜀 。蜀地這一塊自古都是易守難攻,李白詩中寫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尤其是川蜀地第一險關劍門關,三國時期鄧艾的十萬大軍就是被擋在劍門關寸步不能向前,只能 走陰平小路繞過劍門關,劍門關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劍門關卻被趙匡胤的禁軍給從正面攻破了,這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劍門關被從正面攻破,後來的蒙古鐵騎,以及近代紅軍都沒能從正面踏進劍門關,從而只能繞過劍門關從背後攻打。可以說宋太祖趙匡胤的禁軍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野戰步兵。
2.大宋王朝禁軍覆滅的歷史原因北宋末年(1163年),也就是“靖康之難”的的第二年,金人兵分兩路,南下攻宋。其中東路軍主帥斡離不帶領的人馬僅僅只有6萬人,一路上卻也勢如破竹,竟然毫不費力地打到了東京汴梁城下,北宋滅亡。
那麼,既然北宋有八十萬禁軍,為何讓金兵區區數萬人打到了家門口以至於滅國呢?原來,當年鼎盛時期的八十萬禁軍,在北宋末年早已不復昔日輝煌了。
(1)嚴重減員。王安石變法後,為了節省軍費開支,對禁軍人數進行了裁剪。這樣一來,宋徽宗時期的禁軍記錄在冊的人數其實只有六十萬。然而這六十萬的人數也是不靠譜的。北宋軍隊裡流行“吃空晌”,虛報人數,以便多領工資。《宋史-政錄》記載:宋徽宗時期定州知州曾給徽宗上奏說:“定州路額兵常及十萬,近春秋大教,盡數不及六七千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定州紙面上的兵馬有十萬,但實際檢查發現還不到六七千人。由此看來,北宋這六十萬禁軍人數的水分恐怕也大得驚人。
(2)戰略錯誤。北宋在平定方臘叛亂之後,又意欲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徽宗考慮,如果能收復燕雲十六州,那就是完成了自太祖、太宗皇帝以來的夙願。再說遼國經過金國的連續打擊,主力已經盡喪,盤踞在燕雲的遼國殘軍數量不多;燕雲當地的漢人世家大族派人到東京和北宋聯絡一再宣稱“南望王師”;北宋軍隊、將領又都經過收復河湟、平定方臘的錘鍊,所以宋徽宗決心北伐,收復河湟。
然而,北伐的宋軍主力為北宋的禁軍,而不是長期在西北和西夏、角廝羅交戰的西北軍。北宋禁軍以數量壓制草寇方臘還行,但是攻堅還是不行,十數萬軍隊攻打不下遼國殘兵防守的燕州,兵困城下。其實這時候圍城,利用北宋的強大國力,拼消耗也能擊敗遼國。然而宋徽宗急於勝利,反覆催促,統帥童貫不得已聯絡盟軍金軍攻克燕州消滅遼國,然後用百萬軍費贖回燕雲。這就造成了金軍的輕視,認為北宋軍力極差。
收復燕雲後,宋徽宗和朝廷卻無法撤回禁軍。建立當地的軍隊又需要時日,所以不斷有逃兵出現。 當金國以敵國的面目出現時,加上雙方戰力的巨大差異。這些禁軍一鬨而散,再也沒有被有效的組織起來。
金國長驅直入抵達東京城下,但這時候金軍卻難以攻下東京。一方面東京城池堅厚,另一方面南逃禁軍的目的地就是東京,逃到東京就有可能被重新組織起來;東京的官員也較多,能夠重新組織起來這些禁軍。這些禁軍一旦重新被組織起來,憑藉東京堅城,金軍就難以擊敗了。只是宋徽宗、宋欽宗沒有祖宗宋真宗的魄力,皇帝大臣一味求和,在西北援軍抵達東京城外後,面對能夠擊敗金軍的局勢下,卻達成了屈辱的議和。
金軍北撤後,宋欽宗遣返各地援軍,拒絕執行議和條款。金軍於是第二次南下,這次金軍兵分兩路,一路防禦西北軍再次增援,一路強攻東京。宋欽宗沒有章法,按照金軍要求釋出詔命不讓各地軍隊勤王,並不再組織禁軍抵抗,大開東京城門任由金軍劫掠。
所以,北宋的滅亡,除了北宋禁軍的戰力不強,北宋統治者的軟弱、戰略安排錯誤也是主要原因。
(3)兵權制度,童高攬權。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是軍閥出身,且他是篡位建立的宋朝,因此他對禁軍兵制進行了改革,收攏了兵權。後來北宋又透過獨創的制度,將兵權一分為三,最終歸於皇帝。但是,由於兵權過於分散,調兵權、統兵權、握兵權在不同的官員手中,他們往往會相互掣肘。而且主帥沒有實權,只能按照皇帝的既定政策指揮戰爭,這極大的削弱了宋朝禁軍戰鬥力,使得宋軍禁軍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
宋徽宗時期的禁軍還遇到一個不靠譜的長官,那就是《水滸傳》中著名的高俅了。高俅玩蹴鞠是一把好手,帶禁軍可差得不行。
《靖康要錄》中記載:“(高俅)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其所佔募,多是技藝工匠……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這句話的意思是高俅這傢伙拿禁軍當工匠給自己打雜蓋房子,壓根沒怎麼訓練過禁軍。可憐這些禁軍的大把寶貴時間,就這麼消耗在修房子砌磚瓦這些與訓練無關的事情上了。在高俅統領禁軍的這段時間裡,北宋禁軍的戰鬥實力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再不復昔日榮光了。
(4)重文輕武,戰力下降。宋朝末年,當時全國上下流行一種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禁軍的社會地位低下導致了徵兵困難,於是宋朝徵兵只能面向一些市井無賴、災年饑民,或者是將罪犯刺配為軍,從而滿足徵兵人數。而這樣的人員構成,不過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又如何是號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金兵對手呢。
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一舉蕩平開封,俘虜徽欽兩帝,天下震驚,史稱“靖康之恥”。曾經不可一世的北宋禁軍,就在這一場並不光彩的戰役裡,緩緩的走下神壇,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之中。
老實而不忠厚的趙匡胤,靠著曾經顯赫輝煌的禁軍登上了大宋開國皇帝的位子,但是他永遠也想不到僅僅137年之後,同樣又是因為禁軍葬送了北宋王朝,除了一些客觀歷史的因素外,剩下的恐怕就是因果報應天道輪迴了。 -
4 # 詩壯中華
每個封建王朝都有衛戍帝王所在都城的守衛部隊,因為京師屬於政治中心,高度敏感,故又稱“禁地”。《宋史•兵志》雲:“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又有蕃兵。”大宋禁軍由此得名。
那麼,宋朝禁軍人數有多少呢?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九謂:“藝祖養兵止二十萬,京師十萬餘,諸道十萬餘。”《宋史•兵志》也有統計:太祖臨終前,全國兵力“三十七萬八千,而禁軍馬步十九萬三千”。宋仁宗執政時,宋朝兵力達最高峰,為“一百二十五萬九千,而禁軍馬步八十二萬六千”。到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之後,有“天下禁軍五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八人”。由此可以推斷,北宋期間,京城平均有禁軍50萬人左右。
那麼,數量如此之多,曾建立了一個朝代的大宋禁軍是怎樣走下神壇的?
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三點:
一、禁軍地位特殊,大多是官宦子弟
象歷史上每個朝代一樣,禁軍都是伴隨開國帝王四處征戰的精銳部隊。建國後即改編為京都守衛軍,宋朝禁軍也是這樣產生的。因為天下太平了,駐地又在繁華的都城,執行著特殊的政治使命,容易得到皇帝的恩寵和青睞,官僚們都願意讓子弟就近參軍,以方便相互照顧和今後仕途升遷。久而久之,禁軍中加入的有官宦背景的官兵越來越多,最終和歷朝歷代一樣,禁軍就形成了非常特殊的地位。
二、禁軍養尊處優,戰鬥意志薄弱
相比駐防邊關的軍隊,繁華的京城給禁軍和附近官兵提供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加之宋朝制度允許京師禁軍將士家屬隨軍,將士待遇也高,一個士兵可以養活一家人。由此,之前有功的官兵和新加入的官宦子弟,日漸成為禁軍主流。相對可能會動盪的地方和擔憂外敵入侵的邊境,天子腳下基本都是太平世界。雖然也有訓練、執勤和演習,但在這樣優越的生活環境中,禁軍們都無性命之憂,容易懈怠和養尊處優,日久則戀家、戀權位,貪生怕死,以致喪失了軍人的血性,戰鬥意志極為薄弱。
三、禁軍未經實戰淬鍊,大多淪為花架子
京師禁軍除了日常巡邏,就是到宮禁執勤或扈從皇帝出行。特殊的地位和使命,要求他們外表形象必須優秀。由身材高大、衣甲鮮亮的將士組成嚴整隊伍,也能體現出天子的威嚴,這也是一種政治儀式需要。史書裡稱他們:旗幟鮮明、人馬精銳、軍容雄壯,成為開封市民眼裡“一景也”。《東京夢華錄》卷七中記載說,每年春夏之交的禁軍虎翼軍水戰演習,都會吸引廣大的市民“圍觀”。故此,京師禁軍選拔,更加註重外表,逐漸地淪為花架子。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農曆12月,宋遼締結了“澶淵之盟”。一時天下“太平”,輪換到邊境駐防的禁軍,軍紀變得鬆懈、訓練更為敷衍,有些士兵吃不了苦還會逃跑。此時駐守京都的禁軍又如何呢?歐陽修曾上疏宋仁宗皇帝,批評指出:京師禁軍“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侍之;禁兵給糧,不自荷,僱人荷之”-----由此可見禁軍已經安逸懶惰到了何種程度。
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兩次出兵攻打燕京大敗;1127年1月初,金兵長驅直入,用12萬兵力再度圍城。在外圍阻擊失敗,敵軍壓境形勢下,長期養尊處優、未經實戰淬鍊的禁軍們,貪生怕死,毫無戰鬥意志,即使人數眾多,當金兵一旦攻破外城,“於是皆下城遁走”。
歷史上,能象唐朝神策軍那樣主動出擊,克敵制勝的御林軍不多;能象于謙“北京保衛戰”堅守致勝的守衛軍更少。很多軍隊,在戰事頻繁的現實面前,久經磨練,節節勝利。一旦天下太平後,就容易貪圖安逸,滋生形式主義,逐漸喪失戰鬥力。前秦苻堅率領的官宦子弟兵發起的“淝水之戰”是如此,明朝錦衣衛是如此,清朝八旗軍也是那樣。另外,“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在大勢已去的時候,再厲害的軍隊最終也不容易翻盤。
因而,數量眾多,曾建立了一個朝代的大宋禁軍結局也無法改變。
-
5 # 燕善閣茶道師
宋軍弱不弱?和前後比它確實很弱,雖然有一個牛皮吹出來的70%外戰勝率
宋軍勝利90%都是防禦戰,高勝率來自高捱打率。
補充一個根本原因吧,其實裝備啊,馬政什麼的,還都相對比較次要;宋軍對外戰績比較差,特別是進攻戰很差,主要原因在於沒錢;
對,沒錢;
北宋最火的時候,一年收入是7000萬,由於眾所周知的三冗,這筆收入的一半,而且是至少一半,用來發軍餉了,最多時可達70%-80%,都是用來發軍餉了(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宋英宗)
除去一半以上用來發軍餉,還有很大一部分用來養官了,此處不贅述;
再加上各種日常的賑災,鎮壓起義等開銷,這錢根本就不夠用的。
但打仗,特別是打進攻戰,那是個燒錢的活,畢竟士兵戰鬥力再強也不是高達,需要糧草補給,陣亡還需要快速的徵募補充,這都是要錢的。
唐朝每年養兵支出最多隻佔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實行府兵制時,養兵基本也是下面出錢,中央負擔不大;明初實行衛所兵制,養兵基本不花錢(只限於明初)。
正因如此,中央政府在進行戰略進攻時,有充足的財力購辦軍需,徵募新兵,漢唐明不是不打敗仗,關鍵是打了敗仗後很快就能把新的部隊送上前線。強大的後勤才是打勝仗的根本保障,憑藉國力優勢,耗也把匈奴、高句麗、吐蕃和北元耗死了
宋有這個錢嗎,沒有。每年的財政收入勉強讓那臃腫的一百多萬軍隊有口飯吃就不錯了,所以宋朝空養了百萬大軍,根本沒錢開拔打仗。
但畢竟宋朝給士兵的待遇還說得過去,中前期士兵還願意在防禦戰中效力,宋徽宗時物價飛漲,士兵待遇迅速下降,軍隊連打防禦戰的積極性都沒有,所以金軍一南下,北宋頃刻土崩瓦解,各路大軍自行潰散——根本不願意給朝廷賣命。
南宋基本也是這個情況,不過南宋好歹有長江和四川天險,扛過了金軍,又頂住了蒙古幾波進攻,但襄陽一失,也迅速崩盤。
——————————————————————————
漢唐揍人十拳,被防住五拳,之後五拳把人打死;被人幾次打成重傷,都能滿血復活然後接著去揍人。然後——漢唐好垃圾啊,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宋被人打了十拳,防住七拳,之後三拳直接把宋打死,連復活都沒有。
然後——壯哉大宋,對外勝率70%。
關鍵詞:防守有餘進攻不足,空有數量沒有質量;高勝率來自於高捱打率
當然了,宋軍也不是一開始就弱,趙匡胤時就很強,人家畢竟是脫胎自五代十國那個武人橫行的年代。
這個時候我們就得@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人物——趙光義
宋軍弱源於以下幾點:
1、軍隊士氣普遍低下,宋太宗北伐一次性報銷了他哥留下來的全部精銳,軍隊的傳承沒有了。
2、貪汙腐敗成風,裝備很多看著嚇人但質量不達標
3、馬少,缺乏強力的騎兵部隊(很多人喜歡把這個大鍋甩給唐,實際上宋朝自己自作自受)
4、由於以上幾點,造成宋軍的戰術思想整個就有問題。
關於前兩點大家耳熟能詳。其實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是很徹底,邊軍的兵權沒全弄掉,他弟弟戰敗後徹底廢掉了武將的地位,文官全盤接管軍隊。
文官的確比武官安全(對皇帝而言),不過除個別天賦異稟的人,大多數文官不會治軍也不會打仗,然後就是坍塌式的腐敗和守內虛外(宋朝不抑制兼併,靠腐敗換大臣的忠心嘛)
邊民民風彪悍,對契丹女真仇深似海,本來是當兵的好苗子,但是根本得不到朝廷的信任,邊境的民團裝備極差。
中央禁軍裝備精良,然而兵源都是流民。
什麼募兵制是最先進的軍事制度,屁。
在民族國家誕生前,有吃有喝有太平日子過,誰願意當兵?
募兵制的直接結果是,招募的都是混不下去的地痞流氓,人家當兵就為了混飯吃,報效國家?國家是啥?紀律?老子在城裡下館子都不要錢……
700年後的英國也面臨著軍隊裡充斥著募兵募來的地痞流氓的問題,英國的解決方式是,臨陣脫逃的,私自搶劫的(奉命搶劫不算)就地處決,開小差、違抗軍令等,鞭子往死裡抽你丫的,輔之以近代步兵操典,對軍隊的作戰技巧,佇列都進行了極為嚴格的訓練,才把部隊收拾的服服帖帖。
宋朝並沒有這麼前衛的治軍思想,混飯吃的兵,混飯吃的將軍+一個啥也不懂的軍事主官,戰鬥力從何而來?
關於宋朝的馬,我給大唐辯護一波。
很多人認為是唐朝錯誤的民族政策致使大宋開局沒有養馬地,導致宋軍始終無法組建強力騎兵。
然而……
恩,從開國的21萬官馬敗到3萬匹,怪大唐咯?
關鍵詞:走私;馬政腐敗
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
種馬一年養死三百多,562匹種馬得馬駒27
這馬政是實實在在的吃馬糞
由於宋朝政府馬政管理能力太差,良馬產出率低的同時,種馬大量病死,再加上不停的往境外走私,100年的功夫,官馬就剩3萬了。
由於馬政實在太腐敗,王安石對此毫無辦法,於是開始讓民間養馬彌補軍馬的不足。
歷史雄辯的證明,重要軍事物資是不能完全依賴民間生產的,直接結果是沒有飼養技術和資金的老百姓把高頭大馬養成驢子
所以宋朝的馬不僅數量下降,質量也急劇退化。
自己不能產,只好進口蒙古馬。
按說能把蒙古馬養的更差也是本事,畢竟作為戰馬,體型小負重能力差的蒙古馬本身就很糟糕了,但蒙古馬耐粗飼,一般還真不容易退化。
但是宋朝做到了,進口的蒙古馬養了幾年很快孱弱不堪軍用。
至於養馬地
漢朝開國有養馬地嗎?為啥人家就能培育出良種軍馬然後數萬騎兵北擊匈奴
唐朝滅東突厥時全國官馬不過數萬,不照樣突襲王庭大獲全勝。
哦,關於漢唐的馬政。
盛唐基本保持在30萬匹官馬以上的水平,但別忘了武德二年,全唐總計有馬三萬六千七百匹。
再看老祖宗漢朝,天子連四匹同色的馬都湊不出,大臣出門坐牛車,但武帝時全國官馬四十萬匹。
自己腐敗別怪老祖宗不給力,更何況老祖宗對你真的仁至義盡了。
沒有強力騎兵,軍隊士氣又低,導致宋軍的戰術思想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極度依賴步兵防禦和遠端武器——士兵普遍畏懼肉搏。
那個穿雲裂日神臂弩,擋住金軍的具裝鐵騎了嗎?
恩,不敢刺刀見紅的部隊都不是好部隊,PLA已經告訴我們了。
歷史再次雄辯的證明,在火槍誕生前想依靠弓弩阻擋騎兵衝鋒簡直是笑話
200米,騎兵最多隻需要十幾秒鐘,馬刀就糊你臉上了,弓弩最多隻能射擊一兩次,對付全身披掛鐵甲的重騎兵簡直就是撓癢癢。
而宋軍70%都是弓弩手……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一群畏懼肉搏的地痞流氓,拿著質量嚴重不達標的武器,配上一個不會打仗的將軍,徒步用弓弩迎戰契丹和女真全裝鐵甲的重騎兵
結果,自己想吧……
-
6 # 冒牌東方朔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說一說“禁軍”在古代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所謂“禁軍”,指的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衛帝王、皇宮、都城警備任務的特殊編制的軍隊。
只是由於歷史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禁軍”也出現了許多其他不同的名稱,如禁衛軍、親衛軍、近衛軍、御林軍等等。
而且,隨著封建王朝的不斷衰落,真正的“禁軍”便徹底消亡了,而“禁軍”則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稱號,一般會在論功行賞之時,授予那些立下大功的軍隊和軍隊的統帥。
而從時間上來說的話,其實早在西周的時候,“禁軍”就已經具備了“雛形”,我們都知道西周所採用的政治體制是“分封制”,所以,在分封諸侯的同時,周武王也對諸侯國的“軍力”做了一定的限制。
關於這一點,在《周禮·夏官·司馬》當中便有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從上述的記載當中可以看出,周天子直轄武力有六軍,號稱天子六師,也叫宗周六師,其餘諸侯國則依國家大小分別擁有一至三軍不等的軍力。
而當時“六軍”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拱衛天子、守備王畿、征伐不臣諸侯與蠻夷,這性質恰好與禁軍是相當的,與此同時,六軍的統率將領還要由周天子委任六位朝廷大臣任分別擔任,以便於互相制衡。
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記載,於是,在西周之後,“六軍”一詞便成為“禁軍”的代稱。
等到了秦漢時期,“禁軍”的設定就變得更加複雜了,尤其是在漢朝的時候,“禁軍”都已經發展到“八軍”之多了,而且每一個軍還都有一個十分霸氣、威猛的名稱,跟現在軍隊的“番號”十分的相似。
宋代的“禁軍”最初是由誰一手組建起來的,又有著怎樣的“編制”說到“大宋禁軍”,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那便是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而且,他也是一個跟“禁軍”很有緣分的人。
首先,在他還沒有“黃袍加身”的時候,他便是五代後周政權的“禁軍統領”,也就是說,當時整個“後周”政權的“京畿”,也包括後周的末代皇帝,也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柴宗訓的性命都掌握在趙匡胤的手裡。
所以,當他登高一呼的時候,前來支援他的全部是他麾下的禁軍,所以說,趙匡胤能夠開創大宋政權,他當時麾下的禁軍將士是居功至偉的。
第二,正因趙匡胤是因受到禁軍擁護才登基稱帝的,所以,在大宋開國之後,他先是“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很跟隨他打天下的高階武將的“兵權”,而後,趙匡胤便親手組建了護衛京畿,同時也護衛自己的“禁軍”部隊。
趙匡胤為了確保他親手組建的這支“禁軍”部隊的戰鬥力是最強的,他便下令所有的“禁軍”士兵必須都要是從各地的廂軍、鄉兵中選拔出來的,除此之外,便是經過嚴格篩選從各地招募而來的。
等到“禁軍”士兵招募完之後,趙匡胤又將全部的“禁軍”士兵劃分成了三個部分,並且分別歸屬“三衙”節制,所謂“三衙”指的便是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司。
當然,之所以會分成三個部分,同樣也有“互相制衡”的意思,避免“一家獨大”而擁兵自重。
除此之外,為了更進一步地限制對“禁軍”的調動,趙匡胤還規定:“想要調動禁軍兵馬,哪怕是一個人,都得需要樞密院發兵符方可”
足見,當時的趙匡胤究竟對“禁軍”掌握地有多牢固,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揣摩出趙匡胤的心思,想當年,自己就是藉助禁軍奪的權,那現在自己當皇帝了,就絕對不能讓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自己身上。
上述呢,說了宋代“禁軍”的組建和編制,卻沒有說宋代禁軍的規模究竟有多大,關於這一點,我們當然也的從史料當中去找答案。
我們國家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先生便曾在他的著作《國史大綱》當中說,北宋的禁軍數目非常之大,所養兵員的數量為歷朝歷代之冠。
據記載,宋開國之初禁軍便已達到了二十萬左右的規模,以後則愈增愈多,到北宋中葉之時,禁兵的規模已經增至八十餘萬人。
八十萬之眾的北宋禁軍,究竟經歷了什麼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北宋禁軍在興盛之時,共分為馬軍、步軍、弓軍三種,並且針對這三個“軍種”還分別設有“教頭”,來主抓士兵的管理和訓練,“教頭”之上還設有“總教頭”。
只是在這一時期,禁軍數量過多,而且並不是每一位禁軍的綜合素質都非常的高,而且,這種以“教頭”來管理軍隊的方式,也導致整支“禁軍”的管理十分的鬆散,因此,戰鬥力便大打折扣。
直到被宋神宗在位,王安石變法之時裁減了“禁軍”的兵額,並且分派將領分別統領之後,禁軍的戰鬥力才有所提高。
而到了北宋末年,朝局混亂,奸臣當道,政治腐敗,歷經多年與遼、金的大戰,軍隊的兵員缺額極多,當時京師三衙所統領實際禁軍人數加在一起也僅有三萬人,與“禁軍”興盛之時的“八十萬”相比,可謂是相形見絀。
而等到北宋滅亡之後,大宋政權的都城南遷,緊靠長江天險扼守江南的半壁江山,禁兵主力的也在金兵攻入北宋都城之時,全部潰散。
其實,這個時候,這支由趙匡胤親手組建起來的,曾經擁有八十萬之眾的“大宋禁軍”便已經徹底地消亡,從此退出歷史舞臺了。
可能說到這裡,你要問了,那宋朝退守江南之後呢,就沒有“禁軍”了嗎?
要知道,在退守江南之後,當時的南宋已經比不得之前的北宋了,“保命”對整個南宋政權來講是更重要的,而且經過之前的戰爭,宋朝的軍事實力已經被大大的削弱了。
所以,當時南宋政權在軍隊編制上,便主要以“駐屯大軍”為主,目的便是扼守住各個重要的軍事要塞,以防遼、金的大軍攻來的時候,可以全力以赴地進行抵抗。
最後,不得不說,大宋禁軍其實就只有北宋禁軍,它由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親手足見,曾經經歷過就“禁軍”部隊而言,在歷朝歷代都沒有經歷過的輝煌,但最終也隨著北宋政權的滅亡,煙消雲散,倒在了歷史前進的車輪之下。
-
7 # 兵團戰士1949
簡單說一下,北宋的禁軍僅僅在宋初經歷過極短暫的一個輝煌時期,其他時間都談不上軍隊了,最多算是儀仗兵加收容隊,整個北宋時代禁軍都是民兵性質,既疏於訓練,又恥於守土,屬於國家出錢解決東京越來越龐大人口的就業中心,人數最多時達到近八十萬之眾,若非王安石變法痛加裁減兵額,並且分派將領分別統領,禁軍早成了一盤散沙了,截止到北宋滅亡,禁軍三衙(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司 )人數終於確定在三萬人左右,但隨著東京城破,禁軍也就集體解甲歸田了,至於南宋,人家根本沒設這個機構,以上,謝邀
回覆列表
宋朝的禁軍分中央和地方兩種,除了中央的禁軍和御林軍保衛帝都外,其餘的禁軍也要隨地方軍隊打仗,這樣一來,雖然禁軍數量龐大,但被分割成了很多部分後,也是小部分了。
宋朝後期,腐敗之風盛行。從《水滸傳》中可以看到,官風糜爛,連林沖這樣的禁軍教頭都被逼得走投無路。禁軍質量不行,人心渙散。
進攻的金軍本來還很忌憚,結果發現禁軍戰鬥力太差。金軍很快就如無人之境向南挺進。而大宋朝廷亂做一團,皇帝拿不定主意,保和派把能戰的人都排擠走了。宋軍從上到下不能統一決心,如大廈將傾,這樣的情況下,再有能力的部分禁軍也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