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進入職場後,你會發現處理很多問題和學生時代不一樣了。比如你認為90分比70分好,清北復交比其他學校好,這是典型的優劣排名且思維單一,但是進入職場時,比如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職位的選擇,你需要選擇幾十個維度上的不同的職業,幾十個維度上不同的生活狀態,不會有什麼完全的排名幫助你選擇,這時候需要的是你的另一種思維模式。
6
回覆列表
  • 1 # 一個破小孩

    我們當了十多年學生,不知不覺間陷在一套套固有的思維定勢裡。我們曾篤定是真理,可或許是大BUG;我們曾因為這些做法被表揚,有一天卻可能被它們拖後腿……本文將顛覆你的許多“慣常認知”,並提出中肯的職場建議。

    學生思維一:不隨便要人東西,

    要守禮客氣懂謙讓

    職場錦囊:“欠人情”是融入職場的捷徑

    “我帶了些小點心,要不要嚐嚐?”

    這是職場老人和新人間常有的對話。

    然而事實上,跟渴不渴、餓不餓沒半毛錢關係,職場新人之所以屢屢拒絕別人送到嘴邊的好意,只是因為爸媽從小就叮囑,別隨便要人東西,要守禮要客氣要懂得謙讓。

    於是我們常看到職場新人這樣的表現:同事主動給個東西或幫個小忙,他們臉上的表情從認真到驚訝到不好意思,輔之以連連搖頭或連連擺手,唯恐無法將自己的誠惶誠恐表達充分。

    多數職場老鳥在得到這樣的“回饋”後,相信我,心裡沒有一千頭,也有五百頭神獸奔騰而過。有人會腹誹:就順手幫個小忙,至於這麼大反應嗎,沒見過世面。有人會嘀咕:他(她)拒人千里之外,看來不是好相處的主兒。有人會受挫:得,人家看不上我這點東西(好意),我還是拾掇拾掇趕緊撤吧。而新人們這時候還在回味用了十多年的“金科玉律”:“幹得好,爸媽(老師)說的派上用場啦,get到一張‘禮貌卡’,完美!”殊不知,同事覺得好意被拒絕了,熱臉貼上冷屁股了,心裡覺得尷尬了,已經默默把你劃到“不是一類人”的隊伍裡了。

    有時候,客氣意味著疏離,“不欠人情”意味著“不想打交道”,“自己搞定一切”意味著“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事實上,接受陌生同事的好意並不是件多麼了不得的事,你想想,以一塊點心為契機,你們或許會開啟話匣子,聊到名字,聊到部門,聊到工作環境,聊到上下班路線,甚至聊到幫忙打卡。

    學生思維二:信奉均衡發展

    職場錦囊:強化優勢,才能脫穎而出

    走入社會前,我們在學校裡窩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我們熟知學校對學生的衡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卻對社會上的通用指標不甚瞭解。

    在學校,名次表看的是總分,獎學金看的是總分,評三好學生看的也是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在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評價標準下,我們會選擇把60分水準的數學提升到80分,同時放棄把95分水準的語文提升到98分。原因很簡單,20分的提升比3分來得值,也容易得多。在同樣付諸努力的前提下,我們會選擇收穫效益最多的途徑。於是我們放棄追求“卓越”,轉而看重“均衡”;放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轉而信奉“齊頭並進”。我們獲得了更高的總分,同時也失掉了自己的優勢,變成了論斤稱的“同質化人才”。到最後,大家都很優秀,大家也都很一樣。

    但在職場上,並不缺五成五的全才,倒極度渴望十成十的專才。你做網際網路,沒必要懂水產養殖;你做生物製藥,沒必要熟悉唐宗漢祖;你做時尚美妝,沒必要了解機械製造。每個職場人士都有劃定的職業領域,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強化你的優勢,撇掉無關緊要的枝枝蔓蔓;學會鑽研,學會突破,努力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才,才可以順利地脫穎而出。

    學生思維三: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職場錦囊:找準目標再發力

    中學時期,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高考拿個好分數,大學念個重點名校。我們不需要選擇,不需要思考,升學考試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這是制度為我們規劃好的路徑,也是父母和老師指給我們的方向。蒙著頭蠻闖一氣也問題不大,大方向總錯不了。

    上大學後,又有一條既定的大道鋪在眼前:努力提升績點,多做學生工作,參與各類志願活動……為什麼這麼做?學長學姐說的啊。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可以拿獎學金啊。為什麼要拿獎學金?找工作啊。拿獎學金就能找到好工作嗎?你語塞了,你知道這邏輯關係套起來有些牽強,你甚至連想做什麼職業、想在哪裡發展都無法給出個答案。

    回頭望望,在人生的前二十年,我們都在沿著既定的路線走,這些路線或者是制度要求的,或者是父母教導的,或者是老師建議的,或者是學長學姐現身說法的。我們按照他們的標準要求自己,起早貪黑地學習、忙裡忙外地組織活動;我們看似勤奮,實則懶惰。我們一股腦地把所有精力投注在學習或學生工作上,卻未曾考慮自己將來究竟想做什麼,現在的忙碌對將來的選擇有無助力。於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面試銷售崗位卻從無市場營銷經驗;面試人力資源卻連六大模組都支支吾吾;面試產品經理連H5都一臉茫然……我們未曾費心做過選擇,更毋論找準目標,我們忙著做無目的的努力和隨波逐流的選擇,缺乏清醒的規劃,於是在自以為的勤奮中逐漸碌碌無為且怨天尤人。

    學生思維四:致力於節流,忽視開源

    職場錦囊:時間才是稀缺資源

    初入大學,學生們多半沒有收入,大學課業寬鬆,自由支配的時間也不少。於是很多學生開始淘寶購物,把諸多精力浪費在砍價、拼單和免郵上,歸根結底,不過是出於多則幾十、少則幾角的省錢思維。甚至有不少人習慣於蒐集各種打折資訊、定整點鬧鐘秒殺新品,也有人四處尋找兼職賺外快,最後多是做派發傳單、產品促銷、錄入員這類技術含量甚低的工作。

    在學生的世界裡,金錢是稀缺的,時間是用不完的。他們寧可花幾個小時在十幾元錢上斤斤計較,也不願意下些功夫鑽研photoshop、學個程式設計、考個CPA。他們致力於節流,卻總是忽視開源,寧可活得斤斤計較、省吃儉用,也沒想過時間才是稀缺資源,利用好時間掌握門技藝,才可能帶來無盡的收益。

    於是他們帶著這種思維進了職場,習慣在細枝末節上打轉,樂得在零碎收益裡忙碌。提高技能?何必吶!掌握現有的就夠啦!珍惜時間?who cares!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幾年過後,他們還在原地打轉,薪酬沒見漲,職位沒見升,他們依舊在幾角幾元的圈子裡裹足不前。

    學生思維五:完美主義

    職場錦囊:用折衷來達到最優投入產出比

    在學生時代,不少人是帶著“追求完美”的光環一路走來的。他們會花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寫論文,因為高標準嚴要求。他們凡事錙銖必較、精益求精,不甘於平庸,不屑於同流,點子一定要提別人想不到的,作品一定要拿最亮眼的。他們不能忍受低階錯誤,所以交工前會左檢查右檢查,請人檢視再用機器複查,確保無誤才放心交付。從提升自己和鍛鍊能力的角度來說,這當然是種求之不得的好品質。但是在職場上,除了質量,效率也同等重要。

    職場上講究二八法則,追求投入20%的精力產出80%的成果,因為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即使投入100%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將100%的成果收入囊中。這是一種折衷,用適度的妥協來達到最優分配。

    是不是一週的專案需要半個月醞釀,一個月的專案能延長到兩個月還無法收工?“完美主義”是好事,但要在一定的度之內。工作不會給你無限的時間等你打磨,也看重進度、效率,還有成果。

    學生思維六:等待教導

    職場錦囊:自力更生是基本的職場法則

    上學時有種說法叫“填鴨式”教學,說的是一些老師不管不顧強行“灌輸”,將一大摞的知識統統裝進學生腦裡才罷休。這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教學方式,不過卻生動展現了老師和學生在教學裡的關係。老師唯恐遺漏重點、詞不達意,恨不能把所學所想都傳授給學生;學生少年心性,沉不下心來定在椅子上鑽研。十多年來,我們都是在這種模式中走來的,不愁問不清,不愁沒地兒問。只要有心學習,總有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

    然而,進入社會,帶你的領導也很忙。他的工作不是一手培養個新人,而是高效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至於帶你,那只是附加的任務。他可能要快馬加鞭地寫程式碼,可能要暈頭轉向地組織各類會議,可能要廢寢忘食地碼字寫稿。他的工作也很忙,抽不出多少時間來手把手關注你的成長。所以,做個有心人,學會自學,學會自己成長。缺水了自己澆些,缺陽光了也別指著別人為你挪地兒。別人教你不是天經地義,自力更生是基本的職場法則

  • 2 # 單車上在歡笑

    初入職場的新人,都會在幾年的時間內,完成角色轉變。不過轉變的結果卻會大有不同,有的人朝氣勃勃,奮力前行,有的則變成了職場中的抱怨鬼和懶蛋。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學生思維和職場思維的轉換上。既已踏入社會,就要學著以職場思維去處理問題,而不是拒絕走出襁褓,一輩子做一個不想長大的人。你要知道,思維決定一切,思維到了,一切都會變得簡單。下面我給點建議:

    保持每天記錄工作日誌的習慣,每天下班後寫一份工作日誌。堅持做這樣的事情,不是為了檢查自己的工作,而是為了培養起這個習慣。就我目前而言,無論多忙,每天下班之後,都要抽出時間問問自己:我今天做了什麼?有什麼產出?這一天獲得了什麼?如果每天都在重複前一天的事情,沒有任何變化,和尚撞鐘的機械重複註定無法提升。

    長此以往,想必一年之後,哪怕三年之後,自己的能力也不會有任何提升,只會一直停留在初級職位上,做著最基礎的工作。想要努力的年輕人,必然是追求不斷成長的。前一天的工作中犯了什麼錯誤,如何整改?有哪些不夠完善的地方,如何最佳化?學到了什麼技能,如何用在舉一反三?

    只有不斷地逼迫自己去思考這些問題,一步步完善和最佳化,經年累月,才能獲得長久而踏實的進步。

  • 3 # 小芒果育兒教育

    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後,無論是思維還是角色,都需要做一個轉化。這個是必然。

    至於說如何有效的,這個因人而異,有些人適應能力強,會很快的完成轉變,但是還有些人適應能力弱,需要一些時間來做改變。

    我記得那時我剛出來上班時,就非常不習慣。首先就是身邊的人,讀書時住的集體宿舍,工作了即使住宿舍也沒人陪你,大家大部分都是在外租房,所以大多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默默的有點孤單。

    工作了接觸的人和事都是不一樣的,職場中的人或許會複雜一些,而且不會講什麼情面,工作就是工作。

    所以,我覺得新人還是要早些做好轉換,才會讓自己遊刃有餘。

    剛剛上班,大家都會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出錯或是給別人印象不好,所以有些時候都是夾著尾巴做人。這種在職場也確實可取,畢竟大家都是新認識,都要留個好印象。

    其次,做事不可太張揚,要虛心一些,切不可高傲。剛進入職場,你還是個新人,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些,這樣才會給個好印象。

    最後就是努力。不管學校裡學的怎麼樣,進入職場更加需要努力,不然就會被淘汰。

  • 4 # 夢想視野

    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有時真的需要一定的助力。

    學生向來思維是優勝劣汰並且單純天真,職場人通常都是講究實用主義,很多人有些勢利了,崇拜時間就是金錢等等。

    不同市場有不同的公司,公司裡又有不同的部門,部門裡又有各種分工職業。你或許覺得另一個部門的某某的什麼職位不好,然而實際上他的職位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覺得自己的職位重要,其實根本也不太重要。

    這時,就需要我們轉變思維。如何轉變?首先就是了解部門不同職業間的工作要求,薪資經歷等。從而判斷一個職位的重要程度。然後以宏觀視角,分析你的任務與其他人的任務,你的職業與水平和其他人的相比,到底有哪些優勢劣勢。學會用職業的眼光去看待工作的事與人!

    多看多想多做,你就可以逐漸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人。

  • 5 # 滄海一粒亦微塵

    當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已經陷入了這個邏輯怪圈;試問什麼是學生思維,什麼是職場思維?這是你自己給自己種的心錨;不管在哪兒,只要用心,態度端正,善於學習就行了

  • 6 # 教育老兵

    首先,需要明白,學校和職場,需要的東西不一樣。學校對人的要求,是掌握知識,職場對人的要求,是應用知識。學校對人的驅動,是學習驅動,你要學;職場對人的驅動,是問題驅動,你要解決問題。

    職場思維,說白了,需要的不是你的知識,而是你的能力,你要把以前所學的,現在所學的知識,經過綜合應用,為企業解決問題,這就是一種能力。

    企業的問題,往往是沒有現成答案的,也沒有可參照的經驗的,需要你去創新,需要你腦洞大開,需要你找到破局點,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怎麼辦?還得繼續學習。

    職場思維的基礎要求是,你要能快速熟悉業務流程,一個能快速掌握業務流程的人,往往會快讀度過新手期;進階要求是,你要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既有的流程和產品總是有不完善的地方,你要能看到問題所在,提出解決方案;高階要求是,你能熟悉全域性,包括整體平臺,整體產品體系和各條業務線,在全域性基礎上進行企業運營模式的深度思考,從而提出整體性創新。

    不容易,一步步來吧!

  • 7 # 第一任職

    不可否認,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是多姿多彩的,自詡參與了很多活動,但大多卻沒有真正地把那些經歷轉化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不少經過985、211名校錘鍊後的“學霸”們,帶著一身的榮譽和光環進入職場,縱使滿腹經綸,道理、方法、原理講得頭頭是道,卻總被那些大專、甚至中專畢業的“學渣”虐得體無完膚,結果非常地諷刺!!

    學歷絕不代表能力,這是社會市場的殘酷現實對職場人的基本要求。如果職場人不沉下心來,認真思考職場人必須具備的能力素質,不針對性地查缺補漏、自我提升,反而將“學生思維”帶入工作生活,必將被現實打擊得遍體鱗傷。

    應試教育,在我們這個年代的青年學子腦海裡深深地紮了根。大學以前如此,上了大學還是如此。多少進入校園之前的憧憬,在時間的消磨中,漸漸化為泡影。“學習”這個原本的核心,逐漸被“應試考試”所代替。因此,剛入職場的新人才會出現任職後的一臉茫然和一無所知。

    打破“學生思維”,迅速進入職場軌道,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一、認清“實幹”與“唯分論”的區別

    去年單位新員工培訓,同一批新人全部集中到一起,相互間競爭十分激烈。每個人學得怎麼樣,能力強不強,一目瞭然。沒有人會去在意那些學生時代曾經擁有過的輝煌,反而更加關注你“會什麼”“能做什麼”“做的怎麼樣”。所謂“有為才有位”,能力和作為決定了地位,每個人屬於什麼檔次,領導自然胸有成竹。所以,學習培訓不只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習掌握了多少東西,能為公司創造多少業績。

    二、鼓起生活的勇氣,不要害怕犯錯

    工作就像一塊“大黑板”,寫過字,就會留下痕跡。但是這沒有關係,即使寫錯了,擦掉還可以再來。哪怕一次又一次地犯錯,一次又一次地留下痕跡,這些都是你成長進步的腳印。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學會整理“錯題本”,最怕的就是你害怕犯錯,不敢去嘗試,甚至犯錯後沒有學會反思,一錯再錯,如果這樣,你的職場能力永遠都得不到提升。

    三、眼前的苦是對未來的投資

    生活中處處存在對比。越對比越傷心,特別與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官二代、富二代相比,我們心被傷得更深,更容易對自己苦難人生產生怨恨。凡心之所向,便 努力效仿;凡心之所惡,便索然棄之。久而久之,職場人便漸漸偏離了既定人生方向。每個人都曾胸懷夢想,但很多都被卡在了持之以恆上。直到有那麼一天,理想照進現實,才發現自己就像那流水線上的半成品,空有一個“模型”,卻少了太多“部件”。再後悔,為時已晚。

    四、格局決定你能走多遠

    就拿一次產品展覽會來說,領導與普通職場人的收穫就有天差地別。組織領導透過籌劃展銷會,積攢了經驗,體驗了指揮,提升的是把握全域性的戰略指揮能力。而普通職場人,因為始終懷有“學生思維”,領匯出題,自己答題,領導安排什麼,自己就幹什麼,從不看全域性,提前設想,超前準備,真是紮紮實實跑龍套,認認真真走過場。最後,究竟學到了什麼?也許開據了一下眼界,也許是磨礪了一下職場品質吧!事實證明,那些習慣站在更高層思考問題的人,往往比只盯著一畝三分地的人走得更遠。

    實際上,每名職場人都是一塊璞玉,關鍵在於如何打磨,如果你始終以“學生”自居,用“學生思維”處理工作,你永遠都只能當一名苦逼的底層員工;如果按照“將軍”的標準自我要求,你至少也是個專案經理。

    職場的你最終是什麼模樣,主動權不在領導手上,而在自己手上!

  • 8 # 黃小斜

    從校園踏入職場之前,你最好先知道這五條建議

    今天來聊一聊,職場和校園最大的區別。

    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從校園踏入職場,我覺得是一個跨度比較大的體驗。

    第一點:職場需要自主學習

    原因其實很簡單,大學裡強調的是自主的學習,相對來說,學習任務比較輕,你可以自己安排時間。

    除了一些課程之外,基本上其餘時間都是可以自己安排的,每到考試的時候加強複習一下基本上就可以了。

    但是到公司可並非如此,畢竟公司需要要求你做一些事情,並且能夠及時的拿出成果,這些成果要保質保量,並且能夠達到老闆的要求。

    需要按時上班打卡,不能早退,沒有寒暑假,更加沒有不交作業的理由。

    在學校不交作業,可能就是捱罵而已,而是在職場上,你如果在工作上丟三落四,或者是沒有及時完成工作的話,那結果想必是會比較難看的。

    所以從學校踏入職場必須要調整的,不僅僅有心態,還有你的行動力,學習力以及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第二點:職場等級結比較明顯

    你在學校的話,身邊只有同學和老師。

    但是到了公司,不管你是技術崗位還是其他非技術崗位,大家都會有不同的職級職稱,大家從自己的title上就可以看到自己和大佬們的差距了。

    所以,在視覺上你就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事實上你在工作中也會發現,司齡比較久的同事一定都比較厲害,而你則是一個小白。

    所以,你可能會感覺到巨大的落差,這是你在學校裡感覺不到的,畢竟在學校裡,大家都是從同一起跑線出發的嘛。

    大家都在一起上課,一起考試,能有多大的差距啊,最多就是考試成績相差個幾十分吧。

    而當你到了公司,特別是大公司,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簡直就是天差地別。

    在公司裡,你太不敢直接去和你的上級甚至是上上級溝通,一般來說都會有點心虛。

    但這也是我們這場新人必須克服的一點,因為如果你不克服這一點,就很難邁出溝通的第一步。

    第三點:主動學習還不夠

    如果說大學裡要求的是主動學習,而職場裡要求的可不只是僅僅是主動學習這件事。

    主動學習簡單來說,就是要求你自動發地學習一些東西,在學校裡主動學習,就算你拿不出成果,對別人來說他也不是太重要。

    而在公司裡,主動學習還不夠主動,你需要去承擔責任,主動去承擔工作,主動去幫別人解決問題,主動去把自己的事情拿出成果。

    這就相當於,你要在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還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承擔更多責任,幫更多人解決問題,讓人家看到你的潛力所在。

    這也是很多職場新人非常不適應的一點,因為大家普遍認為自己有一顆主動學習的心就不錯了,至於結果嘛,可能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吧?

    但事實上,在職場只看結果,也就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kpi。

    所以在主動學習基礎上,你需要做到更多,這也是職場裡要想不同的一點。

    第四點:職場裡一定要多問,多溝通,多交流。

    在學校裡,很多學霸都喜歡一個人埋頭自己學,但到了公司裡,即使你是學霸,你也必須學會向更多人學習,主動地向前輩請教,主動的和你的共事者交流,這樣才能夠更快地解決問題,更快地去突破一些障礙,拿到一些成果。

    如果你不願意聽取其他人的建議或者是經驗的話,你很可能會讓自己的效率變得很低,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所以在職場裡你必須做的一點就是多請教,多學習。

    即使你真的覺得自己有很多不會的,請教別人難以啟齒,但是還是必須慢慢的去掌握這個過程,否則你接下來的路會變得越來越艱難。

    因為時間一久了,人們對你的期望越來越高,這時候你就不應該再問一些低階的問題了。

    第五點:從學校到公司,你應該變得更有擔當,更有團隊意識

    從學校到公司,可能以前講究的是班級的榮譽感,班級的團結,但是在學校裡。

    班級相對公司的團隊來說,還不算什麼利益共同體,因為大家更多的是一個朋友之間的關係,不會有利益衝突,所以在校園裡的集體是更加單純的。

    而到職場,你的一個部門,一個小組,大家都是利益共同體,你一個人出了問題,會導致其它人的工作也難以為繼,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只顧著自己,而影響到了別人,你就會成為了木桶效應裡的那個短板。

    工作之後,你就會發現你必須有集體意識,團隊責任感,否則你是很難混好的,簡單來說,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的工作做完了,你就可以不管不顧了,那就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因為你做的事情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影響到整個團隊。

    總結

    這從校園到職場真的是很大的一個坎,如果步子太大了,就容易扯著蛋。

    希望未來要進入職場的寶寶們要重視起來,抓緊時間提升自己。

    很多人從學校踏入職場都會不適應,難以融入到這個環境中,這樣一來很有可能就會陷入到了職場成長的一個泥潭裡。

    如果你想要在職場更快更好地成長的話,還是必須要更加重視這些事情的

  • 9 # 職場壹姐

    1.學生思維(消費者思維)

    在說職場思維之前我們先說幾個學生思維的典型例子。

    黑榜TOP1:“我是來學習的”

    真的,各位小夥伴,千萬不要在找工作和跳槽轉型的時候,抱著一副“我是來學習”的心態去找工作,這種心態就會讓你一敗塗地。

    為什麼會一敗塗地?你是來學習的,你怎麼跟人聊工資,學習是要交學費的好嗎?為什麼你學習,公司還要給你工資?

    而且一旦招了你進來,你會不會在做事情的時候推卸責任,說你沒教過我啊,所以我不會啊?不要覺得自己完全不會做出這種事情,很多職場新人即便沒有講出來這句話,大部分的人在跟朋友吐槽的時候也都說過,覺得自己的領導是傻X。

    這裡想奉勸大家一句,公司僱你來是為了讓你幹活,給公司創造利潤的,不是讓你來學習的,你不會可以請教,但是沒有人有義務教你。

    學生思維黑榜TOP2:沒有解決方案,只會提出問題。

    名校生最喜歡說理論模型,其他的職場新人最喜歡在入職前三年各種吐槽挑公司的問題,職場新人的第二大學生思維就是隻提出問題,卻給不出解決方案。

    你們真的覺得老闆們、領導們看得沒有你清晰,看不到問題嗎?沒有解決的問題有可能是暫時沒有辦法解決,也有可能是解決起來成本太高,沒有必要解決。

    再說一遍,老闆請你來不是聽你的理論也不是聽你提出問題的,boss請你來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的。

    學生思維黑榜TOP3:沒有準備好的事情就不做。

    我個人有案例。我大學的時候唸了雙學歷,第二個本科學歷是旅遊管理。大二的時候,一個做導遊的學姐有個團跟她的時間衝突,於是問我能不能帶。

    嗯,我猶豫了一下,放棄了。

    我當時考慮的是,第一我導遊證還沒考下來,第二我也沒有帶過團,我真的沒有準備好啊。

    理由充分嗎?充分對吧,但是之後當我準備好的時候,卻沒有機會了。

    其實工作裡,很多時候,都是要變做邊學的,你的領導也是一樣的,很多公司都會有各種開荒的任務,就是之前沒有做過的業務,需要團隊在摸索中前行。

    這裡跟第一條不衝突哦,第一條主要是說,你只抱著學習的心態,而不是做事情的心態想要加入公司,而這一條是說,當你做事情的時候,遇到問題,可以不斷學習,勇於探索,而不是覺得凡事都要等你準備好才去做。

    因為第一,你永遠不會完全準備好,第二,當你準備好的時候,可能你已經永遠失去機會了。

    就比如,剛入職場領導有項工作讓你獨立完成,因為你因為沒做過,覺得沒有準備好,於是拒絕了。可當你覺得你準備好的時候,你將永遠失去了這次機會,以及跟這項工作類似的機會。

    學生思維還有很多,比如覺得努力了就要有收穫,覺得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等等,大家可以上網搜一下,相關的文章還蠻多的,這裡就不贅述了。

    ok,說了幾條學生思維,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中槍?

    剛剛的例子裡,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其實學生思維比較類似於消費者思維。什麼是消費者思維?我要買東西,它需要是什麼顏色、什麼品質、什麼價格、什麼品牌,都滿足的時候,我消費,從而得到滿足。

    就像上述的那幾條學生思維黑榜,他們的關注度都是我,我需要學習,我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升職加薪,我要成長機會,我要獲得更多價值……主題都是我要什麼。

    而我做的不好呢,那就是因為領導傻,公司差,不給資源,不給自由,品牌不夠出名才導致的工作推進不順利。

    時間久了,就會覺得公司總有讓人不滿意的地方,認為公司的各種制度、要求、kpi都不合理,不是自己想象的樣子,有一種懷才不遇的痛苦感,於是就會開始尋覓下一家跳槽(就像不喜歡某種商品,轉而去購買其他產品一樣)

    2.職場思維 (生產者思維)

    而職場思維則類似於生產者思維。那什麼是生產者思維?生產者思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是要調研消費者/客戶的需求,瞭解什麼品質、什麼顏色可能會滿足需求,去做調研,去觀察,去討論,去探討用什麼材料製作,成本多少,如何定價可以讓公司利潤最大化,如何讓消費者買到,需要哪些渠道,怎麼做宣傳,如何做促銷……

    這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工作本身的價值不是自己判斷的,而是別人判斷的!這裡的別人可能是消費者、客戶、領導、公司等,總之不是你認為有價值就有價值了,是要讓別人感覺有價值。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其實我們不管投簡歷不中也好,還是面試不順利也好,還是工作之後頻繁跳槽都好,這些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沒有把學生思維轉化為職場思維。

    大家沒有深入地去思考過,到底HR的要求是什麼?公司請你來到底想讓你解決什麼問題?如何才能滿足別人的價值期待?如何才能創造價值?如何才能在創造價值的同時為自己積累價值?

    這些想明白了,如何寫簡歷的思路自然就有了,如何跟HR溝通也就有了答案。

    那麼,如何才能快速轉化為職場思維呢?

    第一,你要增加你的籌碼。

    我們上述說的,工作本身的價值不是自己判斷的,是別人判斷的,所以你需要滿足別人的價值期待,要讓別人感覺你有價值。這並不是說讓你只考慮別人,不考慮自己。

    而是讓你先透過創造價值,增加自己身上的籌碼之後,再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滿足你自己透過工作想要得到的東西,比如更高的工資,或者更高的職位,甚至是更多的假期。

    如果你不能創造出相應的價值,那麼很抱歉,在職場這個談判桌上你沒有交換的籌碼,甚至你都上不了談判桌。

    第二,把他人當成夥伴。

    對,你的同事、領導,甚至是客戶,他們不是上下級,不是朋友,不是競爭的敵對關係,而是夥伴。

    當你想要去創造價值,增加砝碼的時候,你就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提升目標,在這條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是可能幫助你更快達到目標的夥伴。

    如果你把可信賴的人當成是自己同行的夥伴,那你的成功機率就會大很多,大家可以一路上互相扶持,而不是互相指責和抱怨。

    比如你面試的時候,如果你把HR當成是你進入公司,完成自我實現的夥伴,那你跟ta溝通時,就不會是像回答老師提問時那樣畏畏縮縮。

    如果你把你的領導當成是夥伴,你們共同去完成一個專案,那麼在工作、開會和彙報的時候,你也不會躲躲閃閃,覺得領導總是在找你茬兒,隨時在評判你的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以“放過我吧,也放過你自己“寫一篇現代虐心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