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旅行者

    感覺這句話是說的大多數。勿拿少數詩詞來說事。

    詩的體格使它一般有了基本格調,而且唐和接下來一小段時間還是武為主。詩人實則地位有點尷尬。

    詞發揚時文人地位提高了,述什麼志呢?而且詞的格式使得它更宜於抒情。

    當然,也有更多詩詞本身原因,我瞭解不深。

  • 2 # 語默莫語

    “詩言志”與“詞言情”這兩種文藝理論思想並非對立的個體,而是在詩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都是為詩歌服務的。

    一個“情”的問題,而“情”的產生,又要靠外物的作用。“外物”即客觀事物。也就是說,“情”要先有客觀事物的觸發、感應才會產生,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即“情動於中而形成於言”;而“詩言志”的“志”主要指主觀的思想。前者要依靠客觀事物才能生情成詩,後者“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相對來說,兩者雖有聯絡,但前者強調客觀事物對人的影響和作用;後者強調主觀思想的表達。

  • 3 # 陸小布同學

    詞被稱為詩餘,用詩不能表達的就用詞來表達。詩言志,詞傳情。詩是比較嚴肅的,對主題有一定的要求,表達高尚的感情。不能用來亂開玩笑,也不適合過多描寫小情緒,更不能過多描寫男歡女愛。而詞最初就是街頭巷尾的小曲,正適合自由表達男歡女愛和小情緒。詞發展到宋代,蘇東坡以詩入詞,大大提高了詞的內涵和作用。但是我們看到,從沒有以詞入詩的說法,因為很多優美的詞句,放到詩裡就顯得輕飄飄,根本站不住腳。詩詞的區別盡在於此。

  • 4 # 高天流雲708

    “詩言志”與“詩緣情” 是中國古代兩個重要的詩歌理論。“言志”與“緣情”是詩歌發展不同階段的評述方式,體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不同時期的文化訴求。“言志”與“緣情”各有其內涵和側重,對詩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歌是為了表現作者的內心情感和志意,情感於詩,猶根與本,考據淵源,探尋元典,辨析其語用異同,可以看出詩與情感的緊密聯絡。 “詩言志”與“詩緣情”是我國古代的兩大詩歌美學理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5 # 普洱茶研究所

    從詩歌的發展來看詩歌的頂峰時期是唐代,唐代經濟、政治、文化都是高度發展的時代,教育水平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提升,於是有太多的詩人政治生涯路途坎坷,加之詩歌文化成為當時的主流,所以眾多詩人詩以言志,風格奔放豪邁。

    而詞的頂峰時期則是宋代,宋代的經濟、政治水平發展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是宋朝重文輕武,文人身份地位要遠高於武將!當然這也與宋朝的開國皇帝有關!在如此的背景之下人們多抒情以詞!

  • 6 # 讀書頻道

    這句話放在歷史長河裡看,並不確切,但是,如果是擷取一段時間來看,是有道理的。

    1、

    詩,最初也是傳情的。

    《詩經》裡除了“雅頌”兩部分唱給官員和鬼神聽的之外,多數是抒情詩歌。比如《蒹葭》、《采薇》、《氓》、《靜女》等。

    《毛詩序》雖然說“詩言志”,但是也承認要“情動於中”才能發言為詩。

    陸機在《文賦》裡考察當時已有文體時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沒有“詞”這個東西,所有可以歌唱的,都叫做詩。而歌唱這個東西,不得不說,民間的才是精華;而人類數千年的社會生活中,對普通百姓最重要的,不是“志”,而是“情”。

    2、

    東漢開始,文人大量做詩,他們的詩已經不可歌唱。

    從這時候開始,詩的“言志”的比重越來越多。第一個原因是作者身份的變化。相比較過去詩歌主要是民間小人物所做,東漢以後的詩,越來越多的是有一定地位的文人甚至官員(比如曹操)所做,他們的視野,和民間文人相比,少了煙火氣,所以“言志”多了。

    另外,少了音樂的襯托,傳情的力量也就弱了,形式反過來影響了內容。

    這一段,可以參考羅根澤先生的《樂府文學史》。

    3、東漢開始,雖然文人開始作詩,民間歌曲還是非常繁榮。漢魏以至南北朝時期的樂府,多是能歌唱的。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收錄的那些行、曲、謠、引、吟,基本都可以歌唱。元稹認為,這些歌曲都是先有曲,後有詞的。(王灼《碧雞漫志》)

    唐朝時,很多文人開始作樂府。但是,他們的樂府是不能唱的。比如李白的《將進酒》、《長幹行》等等。

    4、

    不過,音樂這種神奇的東西,人類似乎永遠不能丟下。文人們雖然毀掉了舊樂府的音樂傳承,卻又發現或者發明了新的音樂樣式。

    中唐時期,不少有名望的人開始作新曲新詞。

    A.敦煌莫高窟文獻記載了大量的唐代曲子詞;

    C.《楊妃外傳》雲:“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日,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淋鈴》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

    5、

    宋代同時有了兩種形式的詩歌體裁:

    A.過去能唱現在不能唱的詩;

    B.現在能唱的詞。

    總要做一個分工吧?由於詩的歷史更悠久,因此大家認為它更能登大雅之堂(厚古薄今,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詞的年代太近,就讓他就在民間吧。

    大雅之堂,當然以“言志”為主,因此,“傳情”的任務,就交給詞了。

    6、

    這不是結束。有一天,詞也會成為歷史悠久的文學樣式。

    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固然是“傳情”,“且由他娥媚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何嘗不是“言志”?

    陳其年詞被人稱為“聲色俱厲,較杜陵"安得爾輩開其群,驅出六合梟鸞分"之句,更為激烈。”

    所以,“言志”“傳情”只說,只是一個階段的分工。

  • 7 # 王水wangshui

    詩頌宏志,詞唱深情!詞可以用短章繪情,長短句,逐層表達,使情感更豐富的傳遞。詩是對心境的概括,是對景畫的致敬,更容易引申出觀點,從而圖志。

  • 8 # 小詞巷

    人受打擊要立志或者說狠話、甚至罵人的話都是言簡意賅、鏗鏘有力的吧,簡短押韻有力量。比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立志傳意是最主要的,志向高遠。

    而詞呢,好像寫個情詩、抒發個情緒差,要委婉還要婉轉,還要充分表達自個的情感“悽悽慘慘慼戚”,就很詞少表達不出自己情感。就算豪放派也要抒發抒發再抒發。情緒綿長,情緒去的慢,再加上人的心理感情和矯情,要說的話就會很多吧。想要多多傾訴。

    或許,也與朝代有關吧,詩以唐著名,太平盛世、思想開闊,人們熱情生活,愛矯情的少。詞以宋著名,相對不太太平,愁苦情緒比較多,詩句字數太少、表達太濃縮,不如詞更能抒情。

  • 9 # 閩南大觀園

    在古代文論中,詩與詞是兩類不同的文學形式。我們的古人一向認為,詩比詞要來的更嚴肅崇高一些。這與詩詞本身的產生源頭、表達內容、表達形式、傳播途徑、傳唱人群、以及意識形態的承載,都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詩歌產生的時間很早,比詞的產生早了一千五百多年,遠在春秋時期,孔子已經開始蒐集整理中國的第一本詩歌集——《詩經》,這樣才有了他的弟子們在《論語》中所記載的那句著名的規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經過孔子這樣一整理,夏商周時期的詩歌,精選了305首(實際上遠不止這麼多),流傳到了後世。孔子老人家按照風、雅、頌的體例,把民間老百姓的活潑潑、熱辣辣的歌曲、嚴肅的雅歌、還有廟堂祭祀的神曲,統統歸類存檔,並總結出其中的文學創作手法為賦、比、興,讓後人可以模仿這種基本的創作手法,以達到文辭優美又文以載道的目的。

    這不得不說是儒家的一大貢獻,讓《詩經》這一六藝之首,足以在中華文明的早期就匯入了文化的基因,世人公認中國是“詩的國度”,實在與孔子對詩的傳播有極大關係。

    當然,在北方盛行“《詩經》體”詩歌形式同時,在戰國時期的南方興起了一種叫楚辭的文學形式,嚴格意義上,它也是詩歌的一種,只是更符合南方語言表達方式。它的音律和語言節奏,更加靈活,比起詩經也更繁複。 它的代表詩人是屈原(代表作《離騷》、《九歌》),以及他的弟子宋玉(代表作《登徒子好色賦》)。

    到了兩漢,文學家們根據前人的文學經驗,再創出綜合出宏大敘事體“漢賦”,其體例之富麗,用詞之誇張,想象之瑰美,都足以開一代風氣,這方面代表詩人就是四大著名文學家:賈誼(代表作《吊屈原賦》、《鵩鳥賦》);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兩都賦》。

    漢賦終究太過華麗,有些華而不實的弊病,就等待三國時期的曹操父子以及建安七子們來革新,這一時期的詩歌慷慨高古,一掃頹靡,被後世的唐朝詩人李白譽為“蓬萊文章建安骨”,而後來的竹林七賢也直追這種風格,寫出了不少令人讚歎的好詩,詩言志得到了進一步發揚。之後的陶淵明、謝靈運,各自在田園詩歌和山水詩歌上自成一派,開創了詩歌的新寫作視野,結合他們個人的心中志趣,抒發了魏晉時期詩人們的強烈情懷,也為中國知識分子人格提供了一種註腳。

    與此同時,在文壇也出現了《古詩十九首》、《北朝樂府》、《子夜吳歌》等比較雋永清新的詩歌風格,它們與後來計程車人詩代表庾信、鮑照、薛道衡等,共同構成了在唐代之前的詩歌內容與形式。

    一切似乎都在為唐代的到來做準備。時光進入唐朝,初唐四傑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以相當出眾的才情把詩歌迅速推向新境界,橫掃六朝以來的宮廷詩綺麗頹靡的風格,詩言志再次得到發揚。而張若虛又以孤篇橫絕的才力,再將唐詩玩出闊達的風韻。

    到了盛唐時代,李白、杜甫、高適、王維、孟浩然等一大堆詩人如群星璀璨,噴薄而出,合力把中國詩歌推向最高峰,而唐代科舉制度又特別重視進士科,進士科以作詩為考察重點,再次從制度上保障了詩歌的繁榮。後來的中唐出現了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等,又一批大詩人,詩言志成為中國文人必要的表達手段,除了功名的階梯,更是日常生活社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晚唐,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等優秀詩人的出現,又把詩歌的風格推向另一次高峰。所謂“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詩徹底融化在中國文化的血液裡,濃的化不開。

    作為與詩一樣璀璨的文學形式,我們常說的宋詞,最早卻並不出現在宋朝,而是出現在唐朝,研究者認為大詩人李白就曾寫過《憶秦娥·簫聲咽》,而到了晚唐更是有溫庭筠、韋莊等詩人,在寫詩之餘開始大量寫詞。由於,寫詩之餘還有意猶未盡的情緒表達,或者認為詩言志太過莊重,於是,便打算採用一種更利於情感表達的、形式更活潑的文學形式來表達自己。這樣,詞就出現了。

    詞在這時候,便被稱為“詩餘”。寫詩之餘,順便寫寫詩。同時,文論家們更是認為,詩歌莊重,詞嫵媚。故有“詩莊詞媚”一說。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文壇出現了花間詞派,更出現了李後主這樣的詞壇大家。這種詞媚的風格持續到了宋初,以晏殊為代表的詞人專門寫富貴豔麗的詞,讓人以為詞就是那樣的風格。柳永是區別於晏殊的另一個大詞人,他不寫富貴,專寫煙花柳巷的情愛,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井派詞人,因此被宋仁宗取消了科考資格,而一怒之下“奉旨填詞”。他也成長北宋第一個以寫詞為職業的詞人,造成“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的盛況,伶工歌姬常常因為能得到他一首詞而走紅一時,因此在老百姓心中很有地位。

    但這事讓一個人很不服氣,他就是大詩人蘇東坡。蘇東坡便開始用寫詩的方法來寫詞,開創了詞的豪放一派,詞發展到蘇東坡手上從此有了豪放這一派。之前都是婉約得一塌糊塗。

    蘇東坡因此很得意,他曾問朋友自己的詞和柳永比哪個更牛?朋友說,這是不一樣的風格,蘇學士你的風格要關西大漢拿鐵板敲謝唱,屬於重金屬搖滾風,人家柳永的詞要十七八歲的少女,拿著紅牙拍板,溫柔地唱,那叫小清新。蘇東坡聽到這個評價,哈哈大笑!

    當很多人都開始模仿蘇東坡的風格時,又有一個女人說,蘇東坡寫詞完全牛頭不對馬嘴,詞不是那樣寫的。

    這個女人叫李清照。她不僅這麼說,她還這麼寫,她一口氣寫了幾百首詞,收集在自己的作品裡,叫做《漱玉詞》。她還寫成了理論專著,叫做《詞論》。她說,像蘇東坡那樣,用寫詩的方法來寫詞,本身就是對詞的侮辱,他考慮過詞的感受嗎?在她看來“詞,別是一家”。詞有自己的獨立地位,根本就不是啥詩餘!

    李清照就這樣一路從北宋寫到南宋,從山東寫到江南。蘇東坡的追隨者們也一路寫到了南宋,辛棄疾、岳飛、陸游等人寫出了《破陣子》、《永遇樂》、《滿江紅》、《訴衷情》,以致敬蘇東坡。同時,辛棄疾同學又不滿足於詞的豪放,也寫出了《青玉案》、《摸魚兒》等婉約詞,他證明了高手不侷限於一種風格的才情。

    由此,我們知道詩言志,詞其實也是可以言志的。詞傳情,其實詩未必不傳情。

    人們之所以這麼簡單概括,主要基於歷史上詩詞表達的不同美學範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學形式所能承載的能力也在發生變化。

    一如我們常說唐詩宋詞,言詩必言唐,言必必言宋。但其實在唐之前早有人寫詩,唐之後也常有人寫詞。宋詞也是如此。

    但我們卻不必一口咬定詩必言志,詞必傳情。那是對文學形式和內容多樣性的一種忽略。

  • 10 # 崑崙139100429

    “詩言志,詞傳情”之說大約源於當初部份固化的舊模式,特別是對詞以婉約為正宗的概念。誠然,詞突破了詩、特別是律詩的句式束縛,釆用靈活的長短句而且調式多樣。又加宋朝政風、文風奢糜,以周邦彥為代表多以花月淑景,蜜意柔情為初調和主調,便讓人產生詞傳情的認識。但後來以蘇軾為代表,又有辛棄疾、王安石等寫出了意向宏大、志趣高遠的豪放詞,從此打破了題中所問的嚴格介限。其實此言應解為二者各有側重面,詩、古人也寫愛情,不可絕對化。到現代,尤以毛澤東為最突出的典範,詩、詞並舉,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熳主義舒發壯懷遠志。總之,詩詞本相通,情志共含之。

  • 11 # 慈雲祥

    詩言志詞傳情

    這個問題應該是指古詩詞。因為現代和當代都已經把詩詞融為了一體。不再分的那麼清。

    古時候詩強調的是韻律,講究押韻和節奏感,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用詩來言志更能表達出詩人的雄心和寬闊的胸懷。

    詞是有詞牌的,每個一句多少字都有要求,其格律更適合表達委婉細膩的感情。

    所以,用詩言志用詞傳情能更好更確切的表達詩詞作者的真實的心志和情感。

  • 12 # 煙雲浩淼道

    詩詞是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

    我認為,“詩言志,詞傳情”,這句話沒有錯,可是太過絕對。詩詞本就不分家,只是寫的人有區別而已。畢竟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為何會有詩言志詞傳情的說法

    我認為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人們對詩詞的第一印象使然。下面我分開簡單說下代表,唐詩宋詞。

    一,詩,唐詩。唐朝是一個疆域龐大的帝國,早期明君輩出,中後期因為叛亂導致日漸衰微,終究難免滅亡的命運。可就是在唐朝出現了一大批著名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王維,詩狂賀知章。他們每個人都在詩歌造詣上無人能敵,而他們得作品又都表達完全不同的題材。從邊塞到離別,從浪漫主義到田園風光,從山河破碎到歸隱山林。讀起來都是在表露一種個人志向。唐朝這個詩歌鼎盛的朝代讓人對詩,印象深刻。詩,也經過這些詩人的加工變成了抒發志向,詠物言志的藝術形式。

    二,詞,宋詞。宋朝是封建王朝裡面最為經濟發達的,人民非常富有,朝廷也很有錢。當兵的都僱傭人拿兵器,朝廷每年納幾千萬的歲貢都不帶眨眼的。而且宋詞能夠成為詞裡面代表的原因就是因為宋朝重文抑武,文官節制武官。文人墨客佔據了社會上的主導地位,而他們的最愛便是填詞弄曲,第一詞人柳永就是在煙花柳巷裡,所以還能指望有多少宋詞能夠有多少言丈夫志向的大作?大都是寫寫人生感慨,懷古頌今,再不然就是寫寫小家碧玉,哀怨情仇。也就給後人留下了這麼個傳情的印象。宋詞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蘇軾,辛棄疾,又分為婉約派豪放派。

    三,綜合說下詩詞題材本身。詩講究對賬,押韻平仄。七言律詩五言絕句。而詞,只有詞牌,寫起來也比較隨意,按照詞牌來填詞就可以了,比較隨性,而且詞是可以譜曲唱的。這也是人們認為詞傳情,詩言志的一個原因吧。

    舉例詞作

    像以詞言志的也有不少人。岳飛《滿江紅》,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都是渴望建功立業,抒發志向。近代偉人毛主席的就更多了,《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沁園春.長沙》《沁園春.雪》等等,每一篇都是氣吞山河,讓人蕩氣迴腸,無不表達出毛主席在面對艱難時的堅定革命意志,以及傲視寰宇的偉大氣魄。所以,我認為詩詞都可言志傳情,只在於誰是作者。你認為呢?

  • 13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請先允許糾正一下,詩言志,詞傳情,後半句的詞傳情應該是詩緣情。

    總體來說,詞,是包涵在詩的範圍內,僅是詩的一種表現體裁。所以應該包括在一起來解釋的。

    "志",字意本身指藏在心裡的東西,包括:記憶、志向和懷抱。在此主要是指懷抱。說的是"詩歌是用來表達襟懷抱負的。 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明確提出,"詩緣情"。意思是說"詩歌是抒發感情的"。

    但是在我國長期的文學史上,"詩言志"中的"志",被解釋為經過禮教規範的思想。"詩緣情"中的"情",則被視為未經規範的男女“私情”。以致於在我國自古以來的文學批評史上曾有過"言志"與"緣情"的嚴重對立。

    其實,《毛詩序》(毛傳)指出了詩歌言志抒情的特徵,要求創作詩歌要遵循"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原則。既是先秦儒家對詩歌的總結,也對後世的創作有著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而清代詞人賙濟,則在巜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指出:"初學詞求有寄託;有寄託則表裡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調,求無寄託;無寄託則指事類情,仁者見仁,知者見知"。寄託,指詩詞作者寄情託興的藝術效果。即作者將某些不便言明的或不宜明言的話寄託在另外的事物上,造成一種語在此而意在彼、含蓄雋永的藝術效果,讓讀者透過優美的形象去領會更深刻的內涵。這,也是一種獨到之見解……

  • 14 # 使用者6055188390989

    君不見,滾滾長河水自流。

    君不見,日月不因君停飛。

    春去秋來花殘落,

    人生淡定情緣空。

    今生有酒哥盡飲,

    敗了殘枝怨骨頭。

    來來來,歌一曲,莫了愁。

  • 15 # 湖畔悠悠心

    有關“詩言志”與“詞傳情”的回答

    一.“志”也好,“情”也罷,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詩言志”大家聽得多了。無論是《左傳》還是《尚書》還有那《莊子》、《荀子》都提過“詩言志”。

    到漢代,人們對“詩言志”即“詩是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這個詩歌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基本上趨於明確。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在這裡把“情”和“志”並提,兩相聯絡,我認為是比較中肯而客觀的。

    《毛詩序》的這段話,告訴我們:其實“志”也好,“情”也罷,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二.可是為什麼又有“詩言志”與“詞傳情”之說呢?“詞傳情”中的“情”被偷換了概念:成為“豔情”之“情”了。

    我國詩論家習慣把二者分開來說。直到宋朝張戒在

    《歲寒堂詩話》中還說:

    “建安、陶、阮以前,詩專以言志;潘、陸以後,詩專以詠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詩人之本意,詠物特詩人之餘事”。

    可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舊文人仍然認為詩是言大志向的。

    什麼詠物啊,抒發個人的閒情——兒女情長之類都是詞的事。認為詞是寫“豔情”的。

    正所謂:詩莊詞媚。即“詞”為“豔科”。

    提到詞為豔科就不能不提《花間詞》。你聽這名就夠“花”的。

    《花間集》得名於花間詞人張泌的《蝴蝶兒》詞“還似花間見,雙雙對對飛。”無獨有偶,我國近代我國有個鴛鴦蝴蝶派(中國近代小說流派)也是得名於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

    言歸正傳:

    很長一段時間裡當時文壇主流媒體看不起詞曲小調。

    但是有一個才子柳永慣於在煙花柳巷與歌伎舞女唱和。也愛寫與這些人的離情別緒。所以宋仁宗說:你還是去寫你的那些東西吧!

    因此被宋仁宗取消了科考資格。柳永當初還是熱衷於求取功名的。也寫過給杭州長官孫何拍馬屁,歌功頌德 的《望海潮.東南形勝》。

    科舉無望,便乾脆寫詞吧!

    便自嘲說是“奉旨填詞”。

    柳永便混跡於歌伎舞女之間寫出許多,其情真切,其詞婉約的篇章。

    柳永去世,歌伎舞女發起捐款活動並集體為柳永送行。

    柳永的詞,人們非常愛唱。正所謂“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他的粉絲遍天下。

    宋代婉約詞的代表便是柳永、李清照。

    提到“婉約詞”就不能不提“花間詞”。

    婉約詞是指自花間詞以下,以溫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彥等詞人為代表的詞派,他們的詞表情達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轉,充分發揮了詞"專主情致"的特點。修辭委婉、表情柔膩的詞作。婉約詞在取材方面,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緒,在表現方法上多用含蓄蘊藉方法將情緒予以表達,其風格是綺麗的。

    婉約詞出現較早,從唐五代以溫庭筠(花間鼻祖)為代表的“花間派”開始,繼有宋初的歐陽修、晏殊、晏幾道,與歐、晏同時的柳永,雖在詞的表現方法上大有改進,但仍未脫離婉約風格。之後,又有秦觀、賀鑄,李清照繼起。

    花間集以及婉約詞派的產生是時代的必然。

    回首我國唐詩宋詞的發展脈絡你就會發現:文學樣式的變化,文學題材,以及詩人歌詠的內容的變化離不開相應的那個時代。

    盛唐時期大唐蒸蒸日上。正如李澤厚所說的那樣:“盛唐以其對事功的嚮往而有廣闊的眼界和博大的氣勢;中唐是退縮和蕭瑟,晚唐則以其對日常生活的興致,而向詞過渡。這並非神秘的氣運,而正是社會時代的變異發展所使然。”(《美的歷程》)

    安史之亂給唐帝國以重創;中唐以後政治的腐朽、社會的頹敗,更令廣大文士屈志難伸,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面對著衰亂的時世,人們既有虛無之中的憂患,也獲得了擺脫一切禁錮之後的輕鬆。社會文化迴避那些金剛怒目的剛性文學,轉而需要熨貼人心靈的慰藉,使得人們從焦躁、飢渴的狀態中求得滋潤和平衡。於是,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瑣細化的軟性文學應運而生。加之中唐以來南方都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逐步壯大,追求世俗享樂的意識迅速膨脹,進而成為一股聲勢巨大的文化潮流。曲子詞的興盛正是迎合了這樣的趨勢,

    陳洵《海綃說詞雲》:“詞興於唐,李白肇基,溫岐受命,五代瓚緒,韋莊為首。”

    意思是說:

    詞這種文學體裁在唐朝開始發展,有李白開始打基礎,然後溫庭筠繼承,唐朝以後五代的人繼承詞的事業,以韋莊為第一。

    《花間詞》都是寫什麼呢?請看這一首:雜曲歌辭·楊柳枝

    [ 唐·和凝 ]

    軟碧搖煙似送人,映花時把翠眉顰。

    青青自是風流主,漫颭金絲待洛神。

    瑟瑟羅裙金縷腰,黛眉偎破未重描。

    醉來咬損新花子,拽住仙郎盡放嬌。

    鵲橋初就咽銀河,今夜仙郎自性和。

    不是昔年攀桂樹,豈能月裡索姮娥。

    這種豔情詩我就不翻譯了。

    當時士大夫之類的人不屑於詞,認為詞過於香豔,確實那時的詞與詩差別很大。

    詩言志,詞傳情。(這個“情”此時真是“豔情”了,把《毛詩序》中提到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中的“情”給偷換了。)

    而且這些詞在酒肆妓院盛行,稱“詞為豔科”。

    但這種趨勢自李後主後就改變了。

    講到詞,首先要提到五代詞,因為五代詞是唐詩過渡到宋詞的一個關鍵橋樑,其中的關鍵人物是李後主,即李煜。

    李後主是戰爭的失敗者,卻是文化上的戰勝者。因為他的詞征服了整個汴京,整個汴京文人都開始填詞,詞變成了文學的主要形式,他令原先屬於販夫走卒的歌聲,忽然變成了士大夫用來疏解生命的某一種情懷工具。

    李後主經過亡國之痛,他的詩要比早期深沉的多。改變了原先豔詞的味道,字裡行間滲透著亡國之苦: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真正開闊了詞的題材範圍。不僅是個人“閒情”而可以抒一切情懷。使詞能和詩並舉天下的當推蘇軾的功勞了。他的後繼者陸游、辛棄疾等大有人在。於是詞也可言志了。此時“詩言志”中的“志”與“詞傳情”中的“情”又可以名正言順的表示“思想感情”了。

  • 16 # 零點拾韻

    “詩言志,詞傳情”的正確理解

    這句話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透過詩來表達志,透過詞來抒發感情。首先“志”屬於“情”,“情”包含“志”,兩者之間不存在相互對立的關係。在唐詩宋詞裡,往往是情在志中,志寓於情,當然,也有不少作品單純抒情或單純言志。

    實際上,這句話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何為互文,簡單說就是上文的詞語與下文的詞語相互補充含義,先來看兩個例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裡邊,“物”與“己”互文,“喜”與“悲”互文,整句話的正確理解是:不因為外部環境和個人遭遇產生情緒變化。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沁園春·雪》

    同理,“千里”與“萬里”互文,“冰封”與“雪飄”互文,整句話的正確理解是:放眼望去,雪花飄飄,廣闊大地被冰雪覆蓋。

    再來看“詩言志,詞傳情”,“詩”與“詞”互文,“志”與“情”互文,那麼整句話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透過詩詞來表達志向和抒發感情。

    表達愛情的唐詩舉例解析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元稹為悼念亡妻而作,顯然是抒發思念之情。

    簡單解析一下:還記得以前我們一起去看大海嗎?而今你已不在,我不想到任何地方看海了。還記得我們一起去看過巫山的雲彩嗎?而今你已不在,我不想到任何地方看雲了。每次我走過花叢(比喻美女)中我都懶得去看了,一方面是我本身的修為,另一方是因為心中放不下曾經的你。全詩滿滿的思念,滿滿的一往情深。

    表達志向的宋詞舉例解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這首詞上闕寫景,下闕抒情言志。面對舊日山河,南宋朝天無所作為,而辛棄疾作為曾經的武將卻不得重用,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一片愛國之情無以釋放。整首詞表達了作者渴望再披戰袍,收復河山的遠大志向。

    結語

    詩與詞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不存在所謂“詩言志,詞傳情”的侷限性。詩可言志,詞亦可;詞可傳情,詩亦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丹參片能清理血管垃圾嗎可以長期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