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平衡好太監和文官集團之間的關係,減收農業稅,提高商稅,和後金達成議和,然後積極修養生息,引進紅薯等高產作物, 不干涉孫傳庭軍事指揮,孫傳庭因為崇禎的亂命而覆滅,史稱:傳庭亡而明朝滅,喪失了最後一支機動部隊,從此再也無力遏制李自成的軍隊,孫傳庭滅亡是一個里程碑, 以後明朝已經喪失了翻身的機會了,沒救了,孫傳庭之前還是有救的, 是不是能緩過來,把明朝延續下去,大家怎麼看的?
6
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有救的

    崇禎犯了太多的錯誤,這些錯誤,只要能避免一個兩個,不說讓明朝起死回生,延遲上幾十年壽命是可以肯定的,至少不讓自己落個亡國之君。

    1. 消除黨爭,明朝末期黨爭激烈,黨同伐異,使得中央效率極其低下,做事不論好壞,只看黨派。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搞不好的,崇禎要是有洪武、永樂的魄力,就殺出一個一言堂來;沒有的話,就找一個賢臣類似於謙、張居正這樣的,放手扶持,壓制其他黨派,要是還不行,那就乾脆重用廠衛,哪怕扶持出劉瑾、魏忠賢之流,也比大家吵架,什麼都決定不了的好。

    2. 攘外必先安內,明末的時候,國家實力已經衰弱,這個時候,已經無法同時應對內外兩線作戰。這個時候,對滿清,採取守勢,以穩固防守為要。從直到明朝滅亡,滿清也沒有真正突破關寧防線來看,明朝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不要想著一勞永逸,盲目的去和滿清決戰,實際上如果不是松錦大戰,明朝的慘敗,以及洪承疇的被俘,最終的結果恐怕也不會落到明朝滅亡的局面。

    3.鎮壓對內,絕不容情。內部的反叛代表人物,李自成、張獻忠都有不止一次投降後又反叛的經歷,不知道崇禎如何想的,反正就是屢屢上當。對叛軍首領,絕不留情,投降之後,必然誅殺。這樣一來雖然不說是能夠打壓下起義,但有威望,有足夠領導力的首領那也不是說出現就出現的,若能誅殺李自成、張獻忠,那麼至少起義勢頭能給延緩個三五年。

    4.不要胡亂指揮,不論是孫傳廷,還是松錦大戰的洪承疇,或者回援被殺的袁崇煥,崇禎慣於朝令夕改,胡亂指揮,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放手讓手下做事,就不會有最後的結果。當然這些胡亂指揮的背後,多半也有黨爭的影子,這個時候,就需要做好第一條了。

  • 2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崇禎繼位之初,用霹靂手段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受株連的多達400多人,此舉受到了東林黨的高度稱讚,也被崇禎視為自己的一大政績。但現在看來,此舉多少有點欠妥當。閹黨被剷除後,東林黨失去了制衡,徹底把控了朝政,並廢除了海稅和工商稅,為了彌補因此帶來的損失,不得不加重農民的負擔,最終造成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果我是崇禎,就只殺魏忠賢一人,留下閹黨繼續和東林黨制衡,或者在清除閹黨之後再扶持一派和東林黨抗衡,這樣朝局就不會失控。

    第二點就是堅持實施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計劃。為了對付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隊伍,時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專門制定了這份計劃。所謂“四正”,就是陝西、河南、湖廣、鳳陽四個正面戰場,以圍剿為主防禦為輔,所謂“六隅”,就是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六個側面戰場,以防禦為主圍剿為輔,合起來,正好是“十面張網”,一處地方有戰事,周邊幾處需全力配合,以求合圍聚殲。這份圍剿計劃實施後,農民軍遭到了沉重打擊,張獻忠被迫投降,李自成僅帶著17個隨從逃入商洛山中。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崇禎卻在此時不顧楊嗣昌的堅決反對,將洪承疇和孫傳庭調離前線,北上去打皇太極,此舉給了張獻忠和李自成捲土重來的機會。

    第三點就是重用孫承宗、袁崇煥和洪承疇堅守遼東,並扶持後金的死敵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林丹汗一直希望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但卻面臨著後金的嚴重威脅。為此他多次派人向崇禎請求聯合抗金。如果崇禎能在此時扶持林丹汗的話,蒙古騎兵加上關寧鐵騎未必不能和皇太極一戰。就算打不贏皇太極,只要林丹汗在後方不斷地侵擾,皇太極就不敢率大軍南下,關寧防線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第四點就是不殺袁崇煥。袁崇煥也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該殺,因為他擅殺毛文龍,並在己巳之變中負有重要責任。但也有人認為袁崇煥死的很冤,畢竟他守寧遠還是有功的,曾在寧錦大捷中炮擊努爾哈赤,使後者中炮身亡。不論如何,殺袁崇煥的後果是很嚴重的,祖大壽因此叛變,大明失去了重要的一帥一將。而且袁崇煥還是在北京城下擊退了皇太極之後被殺的,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崇禎下詔勤王,左良玉手握數十萬重兵卻不來救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害怕成為袁崇煥第二。

    第五點就是接受李自成議和的請求。北京城破前3天,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記載李自成當時提出的條件是:“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簡單點說,李自成就是要求崇禎讓自己當西北王,如果崇禎答應了他這個要求,他就出兵幫助朝廷攻打皇太極。封一個王就可以得到數十萬大軍,對崇禎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划算的買賣了,以李自成的大軍加上吳三桂的兵力一起進攻皇太極,皇太極怕是很難頂得住。但崇禎卻拒絕了李自成的要求,最終身死國滅。

  • 3 # 永樂大帝Judy

    [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按著您的說法,崇禎避開了所有錯誤操作,這麼看來大明朝還是很有可能延續下去的。不說別的,但凡要是能大面積種植地瓜,也不至於有那麼多起義,陝西也不至於餓殍遍地。

    至於皇太極多爾袞之流甘不甘心,在沒有內憂的情況下,累死他們也進不了中原。

  • 4 # 楊利輝

    今天我們就來假設一下,當年崇禎皇帝放開權力讓所有的大臣獲得自主權,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明朝還有拯救的機會嗎?

    為了更好地得到答案,我們就以崇禎繼位之初的背景進行推演,如果我們以後來的歷史來看,崇禎皇帝,他存在著強烈的猜忌心理,每一個有能力的大臣在獲得一定的效果以後就被他給幹掉了。

    以崇禎有自毀長城的傾向。但假若這時候崇禎皇帝自繼位之初,保持著萬曆皇帝的態度,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大臣去處理,那麼現象又會如何呢?

    真實的答案很有可能就是,明朝以最快的速度滅亡,甚至還不會撐到吳三桂放清軍入關的時候。因為我們要知道,崇禎所處的時代是在亂世,亂世之中整個帝國的向心力已經到了冰點。

    這時候每一個大臣或者有實力的人都會想當梟雄,在亂世之中要麼匡扶社稷,要麼就直接分疆裂土。君不見三國時代,曹操等人的姿態,他們直接自立為王把中央進一步促進死亡。

    因此當時假若崇禎皇帝真的不猜忌任何人,把權力都分發下去的話,當年的袁崇煥,後來的孫傳庭有可能打垮八旗軍。

    有可能打敗那些李自成的叛軍,但最終的結果就是,這些地方的官員擁有巨大的權威和實力,他們會直接推翻明王朝的統治。崇禎皇帝的下場可能會比後來還要悲劇。

    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當時那種混亂的年代裡面,在已經擁有極大的離心力的王朝之下。

    任何一個君王都必須要小心翼翼的把控各方這時候,個人的能力和拯救危局的素質都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以最大的能力維護這個框架不瓦解。

    因此崇禎皇帝在面對各方力量,不斷謀求生機的過程中,他始終保持著不信任的態度,任何人有可能會獨霸一方,他就直接把對方幹掉,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傾向,也是在亂世之中一個無解的難題。

    所以每一次到了末日來臨的時候,任何有作為的君王都不可能改變這個朝代的命運,因為他如果不猜忌,那麼自己就會被大臣給推翻,如果要猜忌的話,那麼國家就會被外敵給毀滅

  • 5 # Crazy歷史

    一句話概括:時勢所至,難以迴天!

    天啟年間,各種天災不斷,就預示著明王朝的氣數已定,任你有通天徹地之能,也無法力挽狂瀾。

    即位的崇禎,客觀的評價,若不是在王朝末期,維持一個王朝綽綽有餘,甚至一不留神都有可能創造出一片盛世之景象。然而,崇禎生不逢時,在明末早已經千瘡百孔的時候上位,註定要成為末代皇帝。

    崇禎上任初始,勤於政事,滌盪吏治,重拳打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徹底瓦解了閹黨把持朝政的局面,一時間朝廷上下竟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然而,崇禎生性多疑。他識人眼光獨到,所用之人無不是有大能者。但是他的天性卻始終讓他難以對人完全信任,所以不願也不敢放權。用的人一旦小有成績,就會被他撤職替換。導致很多事情虎頭蛇尾,難以善終。

    另外,在打擊閹黨方面,堅決徹底。但是在其他方面,卻總是舉棋不定,左右搖擺。

    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而李自成卻不是下崗再就業的良好範例。因為他再就的業是推翻大明王朝。

    除了內憂,生育白山黑水間的後金早已經羽翼豐滿,對氣數將盡的大明帝國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崇禎舉棋不定的性格弱點就凸顯了出來。他明知以當時大明的實力,想要實現兩線作戰並取得勝利毫無可能。想要和後金人議和。然而因為一些大臣的極力阻撓,卻總是下不定主意。

    就這樣,一直到戰爭接近尾聲,崇禎依舊沒有明確到底是否議和。這讓大明失掉了最後保命的機會。

    除了人禍,天災同樣是導致大明亡國的禍首之一。

    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飢,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而這種百年一遇的天災,在崇禎執政年間,可謂是接二連三。全國各地不是爆發旱災水災蝗災瘟疫。讓早已經焦頭爛額的崇禎更加雪上加霜。

    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闖王”李自成。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所以,無論崇禎能力如何,都難以改變歷史的大趨勢。大明王朝氣運耗盡,最終倒在了李自成和滿清人不約而同的合力夾擊下。而崇禎,也落得自縊於煤山的下場。

  • 6 # 晨筱雨623

    崇禎想避免大明公司的倒閉只有一條路,砸爛明太祖。首先要取締朱重八的藩王制度,抄沒各藩王家產,最少也要沒收各藩王的田產作為公田分給破產農民。其次,破除朱重八制定的各項稅收定額。說來可笑,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田賦商稅基本是不變的。很多人說江南東林黨士紳偷逃商稅礦稅,這句話實際是不對的。萬曆年間萬曆在江南加徵商稅礦稅幾乎鬧出民變,最終灰溜溜收場,不是萬曆懼怕江南士紳,實際上壓著萬曆的是朱重八洪武年間定下的祖制,按祖制,就是這麼多稅!!!解決的土地和稅收。大明王朝才能有足夠的錢糧去精養軍隊。都說女真滿萬不可敵,女真人的箭射的明軍潰不成軍,可是在廣渠門外,按親歷者記載,袁崇煥在陣中身中數箭,但卻安然無恙,為什麼?!身披三重甲!!!!!所以,如果大明王朝能夠有足夠的軍備支出,給邊軍足夠的重甲和足額的糧餉,後金實際上是可以戰勝的。

  • 7 # 大馬哈魚12

    崇禎施政正確性,也不會好到哪裡的?頂多就是苟延殘喘而已。為什麼這樣說呢?明王朝自鄭和下西洋之後,與外界的交流在萎縮。這是關鍵的。明朝的格局,說實話,燕王朱棣的那一幫智囊絕對是一個跨時代的人物。首先明王朝的艦隊古代沒有,現代按照同等時期及規模來說,很難達到。它的突然出現和突然的消失。我覺得是我們與霸主失之交臂的關鍵。一個國家成為這個世界的霸主,必須是技術型的人是第一位的,明朝的文官集團是一個毒瘤。學習不是為了進步,而是勾心鬥角,為了權利的制衡。

  • 8 # 歷史風物誌

    明朝末年朝廷已經接近於崩潰,如果崇禎早兩代出現也許還可以拯救大明,但可惜的是明朝被明熹宗、明光宗、明神宗三朝將大明的氣數耗盡了,當時的大明即使是朱棣、朱元璋再世也救不了。

    為什麼這麼說崇禎救不了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崇禎登基後面臨的困難。

    第一、明末皇家的震懾力已經微乎其微,這並不是崇禎的責任,據說崇禎登基後非常勤政,事必躬親。公元1642年七月初九,崇禎因為偶感微恙所以臨時通知免早朝,結果被大臣一頓批評,最後崇禎不得不自我檢討。

    第二、天災人禍,明末公元1628年開始,北方大旱,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流離失所,崇禎也不得不在這時期裁撤了陝北驛站,而李自成正式這次裁撤的時候被裁掉的驛站士兵。但是甚至有大臣奏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古代每次大天災必定有疫病,崇禎十四年七月,疫情擴散至北京,到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

    總之崇禎年間水災、旱災、蝗災、疫病似的地方上處於非常脆弱的狀態,民變也不斷爆發。

    第三、外擾。為了鎮壓民變,剿滅流寇,崇禎不得不四處用兵,而皇太極這時候也已經成勢,不斷的騷擾入侵,明朝苦於兩線作戰,每年軍費都高達兩千萬兩以上,明朝的財政入不敷出,欠士兵工資的事也是常有的,所以明朝軍隊軍心早就沒了。

    第四、群臣之間的派系鬥爭從未停過,這個我想無需多說,大家都知道,類似於袁崇煥私殺毛文龍最終袁崇煥又被崇禎幹掉啊。據記載崇禎又一次召見大臣,感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這是當時崇禎想要遷都回南京的時候,被朝臣阻止時的感嘆,為什麼大臣不願意走?因為聽說清朝對降將、降臣很寬容,又捨不得北京的家場,這朝臣天天喊的為國為民早就是口號,真正為國為民的要不在戰場戰死,要麼被派系鬥爭鬥死了。

    總結

    大明這艘船從萬曆開始就出現漏洞,之後沒能修補,到船都已經沉了一大半了已經無力乏天,越掙扎船灌水更快,散的更快,到崇禎手裡,就算崇禎再厲害也就不回了。所以說即使是明太祖明成祖在世也救不回了,我們絲毫不懷疑他們可以再打出一個江山,但是這艘破船已經註定要沉了。任何的政策實行不下去也是空談,不是崇禎一個人就可以唱的了一整齣戲。

  • 9 # 平平聊農民

    明思陵簡稱思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回顧大明朝歷代的,其實還是一個比較勤政的帝王,特別是與他之前的三位皇帝相比,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比如:,30年不上朝,多少朝廷高官,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沒見到皇帝本尊;更是白費,當皇帝不到一個月,就在床上歸西了;更甚,愛木匠活,不愛江山,朝政都交給了代為辦理。

      所以,這麼一看,崇禎帝在明朝算是非常敬業的皇帝了。他在位17年,工作認真負責,全年無休,對家人和下屬也是管理甚嚴,為了減輕國家的財政壓力,更是縮減後宮開支,就連皇后都要自己做飯織布,在歷代皇室,也是堪稱典範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認真工作,勤政愛民的皇帝,卻在公元1644年深夜,與到紫禁城外的煤山,找了一條麻繩,在一棵“歪脖樹”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太監王承恩也自縊殉主。死前,在寫下的遺書中,還不忘叮囑攻進京城的,千萬不要傷害民眾。

      數百年後,回顧這段歷史,無不嘆息、惋惜,也替崇禎鳴不平:如果,當初他能把握住那兩次翻盤的機會,或許,最終也不會落得個自盡的結局。那麼,到底是哪兩次翻盤的機會,足以改變崇禎帝最終的命運呢?

      首先,來講第一個機會。話說在甲申年的正月,李自成帶領著他的農民起義軍打入山西,預計再過兩個月就可以攻進北京城了。那時候的形式,可以說是瞬息萬變,大明王朝岌岌可危。面對李自成農民軍的大舉進攻,如何應對,成為了迫在眉睫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崇禎在年初三,就把李明睿找來商討對策。當時,李明睿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那就是:舉國南遷。他建議崇禎帝效仿南渡,向南進行戰略轉移,讓瀕臨城下的局勢,能夠得到一些緩解,讓大明王朝能夠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以後還可以從長計議。

      其實,李明睿的建議還是可行的,因為,大明朝之前就在南京設有,所有的政治體系都非常健全,中央的人過去就可以直接辦公。而且,明朝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山東和江蘇等地的形式還是比較穩定的,保證皇室人員的安全根本不成問題。

      所以,與其死守北京,最後魚死網破,倒不如,提早離開,另闢蹊徑,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其實,李明睿的這個建議是非常好的,如果,當時崇禎帝能果斷抉擇,統一南遷,或許後來也不用自殺了。但按照當時明朝法度,像遷都這樣的大決定,皇帝要徵得朝中各個部門的支援。

      但是,此時的崇禎還有點小私心,他覺得:這種遷都、棄陵的做法,有違祖訓,害怕以後會留下罵名。所以,他希望這個建議能由群臣來提出,自己可以先假意推脫,然後,再,這樣就最好不過了。

      想到這裡,崇禎立馬召集眾大臣商討應敵對策,並且,以來試探忠臣。而各部領導也表示了對大明的忠心,願為皇帝分憂,代替出征,但就是沒有人提南遷的事。眼看著李自成就要了,崇禎又會意李明睿寫個報告,把這個建議公開化。

      但此時,卻又遭到了時政要臣陳演的反對,並藉此訊息蠱惑人心,搞得人心大亂,甚至,說:“南遷是別有用心,李明睿應該被處理。”雖然,崇禎帝在李明睿和陳演二人之間不斷周旋、暗示,折騰了一個來月,但是,南遷這個事兒始終沒有定下來。

      轉眼間,李自成的大軍攻下了居庸關和昌平,攻進紫禁城是彈指一揮間的事兒了。這回,崇禎坐不住了,直接攤牌說:“南遷的事兒,我決定了!”但是,這個時候卻已經為時已晚,李自成的農民軍已兵臨城下,北京城已經被團團圍住,皇帝插翅都難飛,更別提遷都了。

      有時候歷史也像泡沫言情劇一樣,總有劇情反轉的時候,就在人們都覺得大明這次死定了的時候,崇禎帝的第二次機會來了。

      李自成突然遞來了一封求和信,再次給大明王朝和崇禎帝以喘息之機。說實在的,李自成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軍事頭腦,最多就是個給政府機關賣苦力的打工仔,對唾手可奪的政權並沒有意識,也不知道自己一旦打入北京城後將得到什麼。

      所以,李自成很誠心地給崇禎帝寫了一封求和信,說:“只要把西北地區給他,同時,讓自己採取高度自治的管理辦法,不向中央打報告;此外,還要給他100萬兩白銀做慰問金,自己也不白拿賞錢,會幫著大明抵禦西北的外敵。”

      這比買賣橫看豎看,大明朝都超級划算啊,再說了,現在崇禎帝也別無選擇啊,既然李自成主動丟擲橄欖枝,那就趕緊接啊,總比被人攻進城,滅了好吧。但是,這次機會,崇禎依舊沒有把握住。眾臣面對這封求和信都不敢表態,沒有人願意就割地賠款的事兒發表意見。

      最後,這個孤獨無助的末路皇帝,只能隻身一人登上煤山,選擇了一條不歸路。而更戲劇性的是,他才死了三個小時,李自成就殺入了紫禁城,搗毀了金鑾殿。而那些在會上大放厥詞的忠臣、領導們都在做什麼呢?他們第二天就伏倒在李自成的長矛之下,俯首稱臣了。

      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朱由檢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朱由檢的貼身太監王承恩陪葬墓。清帝、帝時,亦曾為王承恩立碑以嘉許其忠貞殉主。

  • 10 # 窗外7500

    可以的,但人的性格決定了其命運,尤其是帝王,一舉一動都關乎國運。從良心上講祟禎並不昏,勤政更是沒得說,只是性格上優柔多疑,擇人又善變,這一點放在歌舞昇平的鼎盛時代也不算大錯,但明未是爛攤子,外有滿清虎視眈眈,內有李闖常年做亂,加上瘟役橫行,流民四起,就算換了朱元璋也很難收拾殘局,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就象時光不能倒流,只能說明思宗生不逢時,至於功過,各有各的說法罷了

  • 11 # 左清龍

    有救。崇禎也是個好黃帝,不過他的手段在太平年代用的思路用在了明朝末期。他疑心太重,和抬轎的大臣們離心離德,是重要原因,而且還殺了一個手握兵權的忠臣。

    戰時,靠的就是將軍,她卻不三思而行,聽信讒言,殺死大將。導致背心離德加速滅亡。

  • 12 # 江南雪初融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應該先釐清楚明朝敗亡的原因,是歷史必然性還是能夠主觀改變的。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上位初期就以雷霆手段剷除了魏忠賢一黨,但也使朝中的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勢力逐漸做大,在位時期以勤勉著稱,對待皇帝這份工作也是兢兢業業,奈何前兩任皇帝都沒有好好經營大明江山,留給崇禎的是一個爛攤子,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內有東林黨人把持朝政,又有天災導致百姓吃不飽飯,只能揭竿而起,外有後金乘勢崛起。

    這三個問題都不是簡簡單單能擺平的,之所以東林黨人會做大是因為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盡除,朝廷中沒有其它大的勢力可以制衡東林黨人,但是如果不盡早除去閹黨,崇禎這個皇位也很難坐穩,可以說是進退兩難,最終崇禎選擇了前者。如果崇禎能夠改變自己剛愎自用、用人多疑的毛病,大膽啟用新人,並且培植勢力與東林黨對抗,還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還是看執政者的智慧和手段。

    至於國內百姓揭竿而起,主要天災佔了很大部分,然後才是人為,天災不是人力可以扭轉的,前兩任昏君執政也導致國庫空虛,朝廷發不出賑災的銀子,這是人為,但是這是客觀存在的擺在崇禎面前的難題,崇禎很難去解決,透過殺貪官抄沒家財充實國庫,雖然解了一時燃眉之急,但是容易造成朝堂震盪,政權不穩,也是兩難之局。如果施政正確,將平衡之道用到極致,應該也能處理好這個問題。

    如果解決了國內發生的兩個問題,最後的後金外患問題就好解決了,只要不做出錯誤的軍事決策應該不足為慮。

    綜上所述,如果施政正確,解決了以上三個問題,還是能夠延續明朝的國運的。

  • 13 # 雄鷹展翅長空

    崇禎如果施政正確,或許可以延緩明朝的滅亡時間,但避免不了明朝的滅亡;另外崇禎皇帝有成為一代明君的主觀願望,但是他並不具備中興之主的才能,所以他的執政正確就無從談起。大明王朝自身積累了太多的問題,到了明朝末年已經是積重難返。

    明朝的最高統治者集團內部自身一直存在巨大的性格或智商上的缺陷:縱觀明史270多年,歷經10多位皇帝,除了朱元璋、朱允炆、永棣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昏君--喝女人經血的變態皇帝明熹宗,貪玩的蟋蟀皇帝宣宗和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等,沒有一個正常的。朱元璋家族遺傳基因有問題,朱元璋出身社會最低層的乞丐,明朝皇帝選妃將美貌排在第一位,從民間海選,結果很多的文盲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女人納為妃子,替朱元璋家族生下的後代在智商上是會有缺陷的。

    明朝的朱元璋出身社會最底層的乞丐,當了皇帝后對天下的佔有慾比任何一個王朝的皇帝都會強烈:朱元璋下令他的後代以生有的子女多少來取得封賞,讓全國的老百姓來供養他的家族,造成了朱元璋後代的繁殖大競賽,結果到了明朝後期朱元璋家族有100多萬人口。這些朱氏子孫霸佔了全國最好的土地與資源,土地兼併現象非常嚴重。明朝早已經失去了民心,所以李自成的農民軍對朱氏家族進行斬草除根的大屠殺只是民怨的最終火山爆發。

    張居正一條鞭法變法失敗後,宦官專權。明朝的統治基本上是搖搖欲墜了。雖然崇禎皇帝當政後剷除了宦官魏忠賢集團,但是崇禎皇帝本身的能力有問題:反覆無常,剛愎自用,濫殺無辜,缺少正確的判斷力,他身邊的大臣殺了一批又一批。在松錦之戰當中他想節省緊張的前線軍費開支和後勤壓力而強令洪承疇放棄步步為營的鐵桶戰術(此戰術在當時是對的,利於人力物力佔優而長於防禦短於野戰的明軍),改為節省時間的進攻戰和野戰,結果在以騎兵為主長於野戰的後金軍隊面前全線大敗。事實上在松錦之戰中不僅僅是明軍的後勤壓力巨大,對於生產力不發達的後金後勤壓力會更大,長期的消耗對後金更不利。松錦之戰的失敗崇禎皇帝其實要負主要責任的,此戰失敗耗掉了明軍最強大的軍事家底,但是崇禎皇帝自己並不檢討自身的失誤而讓陳新甲來背這個黑鍋。說白了崇禎皇帝有成為中興國主的願望,他的智商與性格卻讓他沒有成為中興之主的能力,造成的結果是他乾的越多,誤的事也越多。還有一個例子,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之下在朝廷上崇禎皇帝要君臣齊交與前線軍隊作戰的軍費,作為帶頭人崇禎皇帝“非常大方的”拿出了幾十萬銀兩,其他的朝廷大臣也分別捐出數萬,數十萬的銀兩,捐款之時都哭窮;明朝滅亡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崇禎皇帝家中搜出千萬兩白銀,在眾朝臣家中也各搜出了數百萬兩白銀。做為一國之主整個天下都是你的,但你在有外敵入侵和國內農民起義的國難之時卻擠出自己零頭的金錢用於前線,透過此事可以看到崇禎皇帝的格局與短視,他的格局是不能做一國之君的。

    明朝後期後金政權崛起,後金八旗軍在薩爾滸之戰與松錦之戰當中殲滅了明軍主力後,由於土地兼併嚴重、百姓養朱氏家族的成本巨大、統治腐敗、前線軍費開支巨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之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雖然殘存的南明政權在南方存在了一段時間,但隨著清軍的入關在清軍追擊之下南明政權也終歸雲消煙滅。

  • 14 # 也嘉

    崇禎執政後,明王朝已經千瘡百孔,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已經波及西北、西南,消耗了中央王朝大量的軍力和財力,讓原本緊張的財政捉襟見肘。後金更是咄咄逼人,且不說袁崇煥採取守勢尚不足以抵禦後金的攻勢,就連遼東明軍的糧餉都難以足額保證,只靠所謂“紅衣大炮”,守住遼東幾個重要據點已經實屬不易了。正是內憂外患並存。

  • 1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明朝在崇禎皇帝執政之時己經是病入膏肓了,因此即便是崇禎能夠努力彌補自己性格的缺陷,盡力做一個德行兼備、善於治國安民的明君,恐怕也未必就能挽回明朝的頹廢之勢。但是如果崇禎真能有所作為,還是可以延遲明朝走向徹底覆滅的時間的。

    (崇禎皇帝執政之初像)

    首先應該看到,明朝之所以會在崇禎統治期間暴發無可遏止的危機,並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嘉靖、萬曆兩朝的不作為,為明朝埋下了衰落的隱患。而到天啟時代,因其寵信魏忠賢而放任其亂作為,更是起到了加劇危機深化的負面作用。

    因此明朝的弊政是自嘉靖皇帝執政時開始出現,而到了萬曆皇帝執政時代開始累積,再到了天啟時代被人為加劇,最後終於在崇禎皇帝執政之時,因天災大作而引發了人禍,而人禍也激起了流民起義。前朝歷代皇帝執政時埋下的雷,就這樣在崇禎皇帝執政時代被引爆了!這就是崇禎執政時代所要面對的客觀現實,也是大環境!而這個大環境卻並不是可以崇禎一人之力便可扭轉的,故而一切假設都不應該忽視這一點,否則做再多的假設也是沒有的大意義的。

    (崇禎皇帝執政後期像)

    此外即便崇禎能夠作明君,也能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但是再好的政策也是要靠人來執行的,可是自嘉靖朝的任用奸佞嚴蒿父子擅權罔利,再繼由萬曆朝的皇帝不作為,然後再然天啟朝的閹黨亂政以來,明朝朝堂之上大臣之中朋比為奸之事,便層出不窮。

    東林黨等所謂“君子黨”與權臣及閹黨等“小人黨”之間的爭權奪利,搞得明朝朝堂烏煙障氣!試圖讓崇禎皇帝在這樣的環境下,憑藉一人之聖明就想扭轉乾坤,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畢竟皇帝是不可能撇下群臣而不用,單憑自己一人之力就能包打天下的!

    因此搞單幹是行不通的,而崇禎卻又無法駕馭這些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的臣工百官們,所以崇禎就算能夠彌補自己的不足,消除自己的性格缺陷,恐怕也是有心挽救明朝的危亡,而終究還是會囿於現實條件的限制,而無力實現他試圖中興大明王朝,挽狂瀾於既倒的夢想!

    而崇禎皇帝在窮盡心力之後,還是沒能挽回明朝走向覆滅所必然趨勢,各地的農民起義軍陸續壯大,最終李自成揮師攻克北京,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也只能選擇君王死社謖的絕路了!之後,又有吳三桂獻出山海關迎清軍入主中原之事發生,自此在明朝的殘軀上使演出了清軍與大順、大西、南明,竟相逐鹿的歷史話劇……

    (崇禎自縊後明朝滅亡,吳三桂迎清軍入關)

  • 16 # 清秋梧桐0459

    崇禎持政開始之時,明王朝已經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即便是換他祖爺爺朱元璋也難以拯救,這不是個人能力問題,而是封建王朝的宿命輪迴所註定的。再加上崇禎個人性情狹隘殘忍多疑,做事急功近利,君臣彼此不信任,數不多的幾張好牌被他打個稀爛,大明不亡天理難容。

  • 17 # 轉眼傷成淚

    估計有點難。大明末期,各種天災人禍不斷,既有百年不遇的小冰河期,又有黨爭內鬥。皇族寄生蟲也太多了。土地兼併嚴重,稅太重。內憂處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紐約》,大家希望女主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