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而不語的小五
-
2 # grace2017
人格,應該就是人格本性。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每個人的一生經歷過很多事件,每一件個事件多多少少都影響到我們對世界觀的看法,重新塑照我們的性格。所謂吸收的越多積累的越多,人格的改變越小。我們看新聞有些人做出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就說這個人人格扭曲,其實應該是受到了突發事情的影響太大,改變了這個人短時間的行為。人格還是要看這個人的過往。
-
3 # 曬黑的向日葵
當然可以,經典的一句話“我不當大哥好多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覺悟也會發生變化,慢慢沉澱,達到一定量也就是質的飛躍,以前的執著也會變淡,不同年齡就有不一樣的心態,自然對人格有所影響
-
4 # 河東清風
人們想要保持一致,就必須成長或者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是人生的一個法則。
儘管很多人仍然相信自己的人格是固定的。在心理學領域,傳統的觀點也認為,人格是不能改變的。
但這並不準確。我們一直在改變,在進化,不論是往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不過,請留意,我們將要發生的改變是有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我們的現狀,我們內心深處的自己,我們在日常生活、關係和抱負中表現出的品質。
有些研究證實了我們改變自己的人格維度的能力,這是件好事。改變的發生意味著我們發現了想要改變的人格,而且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的人格。
-
5 # 四碗情深
成年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基本上已經固定了,很難改變了。下意識裡形成一個習慣了,在特定的環境下,遇到同樣問題的情緒態度都是相同的,這就體現了每個人的性格表現,有人會自知性格不佳嘗試改變,刻意去壓抑自己的情緒,如果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往往結果會適得其反,雙重性格,甚至人格分裂。成年後人格還能稍做改變,但想完全顛覆是不可能的了!
-
6 # 柳柳老師
1、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人格。
關於人格的定義有很多,我從心理學的角度,簡單概括一下人格是由什麼組成的。
人格是由氣質和性格組成的。
氣質呢,就相當於大家平時說的脾氣、秉性這類。
比方說,他很溫順、他很暴躁、他活潑好動等等這些形容,都是指的氣質。
性格呢,主要是指人們對事物的態度,以及相應行為的特徵。
比方說,這人很悲觀、消極,這人意志堅強,這人善於思考等等,這些都是性格的表現。
大家看完上面說的這些,應該有個大概印象了。
2、成年後,人格可以改變,但是,改變是需要條件的。
有句老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說的就是一個人很難改變自己的性格。
我們把本性改為人格,那就是:江山易改,人格難移。
這話說得很對。
比方說,一個從小就膽小怕事的人,你讓他突然怒見不平一聲吼,那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啊,人一旦成年了,性格啊,氣質啊,這些因素基本上就定型了。
沒有特殊情況,很難改變。
雖然很難改變,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人格也可以改變。
上面我說的那個例子,一個膽小怕事的人,平時是不會表現出勇敢的。
但是,如果他很愛家人,而家人遇到了危險,千鈞一髮之際,他為了保護家人,透過內心的激烈鬥爭,他很有可能會戰勝懦弱,大吼一聲,該出手時就出手。
保護家人,就是一種特殊情況。在這個特殊情況下,這個人的人格發生了劇烈變化。
再比方說,一個對老婆冷淡的男人,卻會在面對自己的女兒時,表現出敬職敬責好爸爸的樣子。
所以,人在成年後,要改變人格,必須要有相應的改變條件。
而最重要的改變條件是環境。
因為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適應周圍的環境。
我們的人格跟隨著環境產生變化。
有些變化會很大,有些變化很微小。
無論這種變化是大、是小,總歸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
3、人格的改變,會有好壞兩種結果。
很多時候,環境的好壞,影響著人格改變的結果。
比方說,我有個學生的老公,原來是個從不亂來的男人。但是,他周圍的朋友大多數人都有外遇,或者去做不正規按摩的習慣。慢慢的,我這個學生的老公也變得把男女之事看得很隨便了。
有的改變是往好的方向變化的。
比方說,一個懦弱的人為了保護家人變強。
有的改變,是往壞的方向變化。
比方說,我學生的老公。
所以,在人格改變的過程中,好的環境、正面的引導,都是至關重要的。
-
7 # 阿粥吖
一個人會在生活中漸漸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人的個性不可能一成不變的,就像多年後你會發現以前不善言辭的人變得能言善辯,以前張揚強勢的人變的溫和內斂,生活總會改變我們一些東西。但這些其實是表面的,一個人的本性是不容易改變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這麼個道理。
每一個人都是有多面性的,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他表現出來的那一面,不見得是他的本性。一個人喜歡吃大蔥,可是他身邊的人都很反感他吃大蔥,慢慢的他就不吃了,可是這並不代表他不喜歡大蔥了,只是迫於形勢他選擇放棄。萬事萬物無不處於變化和改變之中,但是有些刻在骨子裡的東西是不容易改變的,但實你想要表現出來的個性是可以改變的。
-
8 # 極客時代
老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所以成年後,人格上的基本上能改變的不多,除非遇到重大事件,能讓自己短時間內經常強烈的刺激。
每種人格都有其優勢和劣勢,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正在往人格進化方面發展。這方面,九型人格理論有過描述,雖然不知道可不可靠,不過我覺得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
-
9 # 小歐來啦
讀書或者孤獨都會讓一個人的人格發生改變,因為一個人安靜的時候往往會是思想最活躍的時候,會回想自己以前的行為,逐漸的人格就會發生改變
-
10 # 米格小豬
成人以後的人格是基本定型,也具備可以改變的可能性。會因為後天的環境和人為因素,譬如發生重大的事情產生了影響甚至是扭曲,都會發生人格變化。當然,人格相對穩定的人也具備穩定性,給人以它是的感覺。
在心理學上來說,人和積極的建設都有助於一道良性迴圈的發生,建議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的人格,這會引發一系列的改變,對於適應能力極差的人不外乎與意外災害,即便是適應能力超強的人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適應新的改變。人本身內部的變化最容易讓人的情緒和性格各方面波動,因而在平時多致力於建設並穩固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改善,而不是猛擊!
-
11 # 心理專家劉愛民
回答是肯定的,成年之後人格可以被改變,也就是人格可以重塑。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的總和。一般來講,人格的形成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環境下形成的。環境不會一層不變,因此人格也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個體的人格好比自然界中的一棵樹,經歷春夏秋冬,它的呈現也會變化不同。
我們有一句俗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人格一旦形成就不再變化。我想提這個問題也多少受這句話的影響。關於人格的改變方面,心理學家做過研究,有理論舉例,在人格的內外向維度上,極端內向和極端外向的人都佔少數,大多數的人處在內向、外向兩級維度之間偏向內向或者偏向外向,所以人格是可以在維度上移動的。
那麼人格定型後在什麼情況下變化呢?相關理論指出,當外界刺激超過了個體的預限值以後就可以使人的性格發生變化。比如一位經歷汶川地震的成年女性來訪者講,原來活潑開朗的她在地震後變得沉默寡言了;一位廚師職業的男性來訪者述說自己幹廚師幾年後脾氣變得急躁了,而以前脾氣比較溫和,現在家裡人越來越不能忍受他的這種變化。這就是環境對成人性格的影響。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不同的人格各有優勢,人格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智慧和事業成就的高低,在每一個領域都會有人格、氣質迥異的傑出代表。羅斯福堅毅、果敢,斯大林自我中心、多疑,但他們都是那個時代偉大的政治家。
最後有一個提醒:如果你的人格特徵給你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困擾,甚至是痛苦的時候,可以聯絡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進行專業調整。
-
12 # 山石頭剪子布
呵呵,改變人格基本不可能,也無必要。但是從科學的角度看,至少在理論上是可部分將人格改變。人格從生物的角度講,就是人腦神經網路。神經網路的產生,一部分由先天遺傳決定,也就是基因,dna,另一部分由後天環境形成,包括學習,經驗等。神經網路一旦形成,確有部分是可改變其連線的,但是,還有部分一旦形成後是不可逆的,也就是沒法改變。需要強調的是,既使可改變的部分,其難度不亞於改變世界。另外,改變人格的過程,被改變者是十分痛苦的,通常精神折磨的過程就是改變人格的過程。大部分人不能過這一關,或自殺或放棄。極少的人能走這去。
-
13 # 果果然然如此
人格的重塑很難很難,能重塑人格的,只有苦難,挺得過去,人格就能被重塑,而且重塑的更好,如果在苦難中沉淪,也會重塑,重塑成的人格是爛泥一堆,正常生活狀態,人格很難被重塑,基本定型的。
-
14 # 愛麗育兒
1.基本不太可能,
2.中國古話說的好“3歲定80”。 意思是3歲之前已經完善和發育了成為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的80%,
3. 小時候的性格 行為 心理特點都已經成為這個人的特有的獨立個體的主要烙印。
4. 一個人的個體心理絕不單純是一個孤獨的個體, 他所形成的自己的特色是來自 社會中 家庭中各種交織在一起的人際關係, 比如 親子關係, 父母關係, 父母在社會中的關係地位, 自己在家中在別人眼中的自我肯定和評判, 這些都形成了小我的個體。 同時小我又與周圍形成互動。互為交錯, 互為影響。
-
15 # 康馨心理諮詢
【人格障礙】在愛與恨的邊緣
叮鈴鈴……值班電話突然響了起來。我急忙拿起電話,那邊傳來一個很年輕的聲音,有點急但還不亂。
“你們是做心理諮詢嗎?”
“你們跟精神病院沒有關係,一點關係也沒有對吧。”
“對,我們是專業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諮詢機構,一般採取非藥物的形式為我們的來訪者和求助者服務,請問您是哪方面的問題?”
“讓我想一想再打。”說著這位男青年結束通話了電話。我想他大概在精神病院做過一些治療但沒有解決問題,使他對精神病院產生了牴觸情緒,同時對與之相關的機構都心存疑慮,讓他想一想也好。
大約30分鐘以後,這位男青年又打來電話。在大約40分鐘裡,他詳述了自己的問題。原來在此之前,他已經六次住進精神病院,包括省市區和上海的一家精神康復機構,儘管所有的精神科醫師都診斷他並非精神分裂症,每次都住開放病房,但還是為他開了包括抗精神分裂症類藥在內的數種藥物,這些要他已經吃了十餘年了,他再也不想吃藥了。事情的起因是在他高三那年冬天,由於劇烈的頭疼他放棄了努力11年的學業,他父親就幾乎是暴跳如雷。不久,他又與姐姐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甚至打了起來,他父親就讓精神病院的救護車拉走了他。從此,只要他已與家人發生衝突,父親就把他送進精神病院。現在他沒有工作,沒有自己的家庭,完全依靠父親生活。另外,他不能長時間呆在同一個地方,有時表現為強迫思維,有時則表現為強迫行為,經常會就一些比如電視關了沒有之類的小問題反覆折磨自己,反覆檢查電器、開關等等,不能與父親心平氣和的交流,經常會起衝突。發作時會摔東西,有時會拿起利器威脅家人。他希望我們這裡能幫助他重新開始生活。
我告訴他只要願意他隨時都可以預約時間,只要他不是精神分裂症我們完全可以幫助他。
誰知這個電話之後,過了3個月的時間,在我幾乎忘記他的時候,那位男青年——D先生才有出現。按照我們的約定,他和父親一起前來,但是遲到了半個小時。D先生解釋之所以這麼久才來是因為和父親約不好時間,畢竟錢是父親出的,得聽父親的。因為D先生已經在電話裡詳細的進行了描述,我就讓父親先說。
D先生為遲到道歉,還沒開始說其他的就明顯的感覺到D坐立不安,似乎有什麼事使他非常焦躁。在徵得了D的同意之後,我讓他先行迴避去另一個房間做心理測試。
原來,D在上高中的時候學習非常好,在省重點還是為於全校前三十名。高三時突然不想上了,給他辦了休學,從此一天學也沒上過。剛不上學時,有一天姐姐說了他幾句,他居然拿刀砍姐姐,姐姐跑了,就砍爸爸、媽媽、姥姥,攔也攔不住,這才想著孩子這一段時間都不大正常,是不是瘋了?就打了精神病院的電話。雖然後來精神病院的醫生並沒有將其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大部分的診斷是躁狂型神經症,只有一個醫生診斷為人格障礙。但是,D鬧得也太兇了,每次鬧起來都幾乎要出人命,有一次甚至社群保安、民警、巡警都來了。不把他送精神病院難道送拘留所?現在為他看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真是發愁。
這時D的測試也做完了,根據測試和與父子倆的談話,我們看到D的確不是精神分裂症,精神病院的診斷沒有問題,他的臨床表現就是雙向情感障礙:很明顯他敏感多疑、不能理解別人、也不愛別人,常將困難、問題歸罪於家人,尤其是父親,因此一點小事就會作出過度的反應。很顯然D的輟學、強迫性思維、強迫行為、焦慮和抑鬱、在家裡鬧和家人爭執打鬥都是一種現象,根本原因是D在既往的經歷中形成的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所以是否可以改善D的人格特質決定著D是反覆的治療、臨床治癒、復發,還是基本能夠解決目前的問題正常生活。
所以設計了精神分析師家庭療法,要求D和父親、姐姐一起來,共同幫助D走出困境。但是由於D的堅持他們並沒有如約前來康馨心理的工作室,第二次D單獨走進了診室。正如我所預料的,D並不配合。他一直堅持現在就告訴他一種立即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要我一提一種療法,D馬上說“現在開始吧”但是隻要我一開始瞭解情況,D就馬上說:“我們不要浪費時間了。”看上去D對了解他的情況以及“被權威所控制”是非常恐懼的,他希望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完全被別人瞭解的情況下解決目前的困境。
所以我不得不先透過放鬆訓練降低D的緊張程度,放鬆下來,進一步取得他的信任。D放鬆了下來,表示感覺非常神奇,感覺現在沒有強迫思維了。但還糾纏於馬上學到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微笑著沒有回答結束了此次諮詢,並預約三天後的下午再來。諮詢結束後,D馬上打電話給二姐:“姐,結束了,你帶我上街吃飯吧。”大概D姐沒有立即同意,D看上去很生氣,一聲不吭地聽著電話,最後好像D姐同意了,他興奮地像個年幼的孩子似的說:“好,馬上就來。”
我估計他並不會如約前來,否則主流的精神病院他的問題早就解決了。果然,他沒有來,第四天上午D打來電話一定要馬上告訴他還有什麼治療方法,具體怎麼做,他自己回家做。我沒有回答他,而是問他是否打算自己解決。D當時非常生氣,匆匆地結束通話了電話。因為D父強烈地要求D儘快正常生活,比較配合,我就給D父打了電話,告訴他當天下午和D一起來,以後不論D如何要求一定陪同,直到D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相對正確的認知為止,有可能的話D的姐姐一起前來。
當天正好是週六,下午D一家四口如約前來,我先讓D和其父親做了個放鬆訓練,使他們緊張的情緒放鬆下來,開始治療,當然根據D的情況適當做了調整。
為了讓D接受治療,我從比較輕鬆的沙盤遊戲開始(沙盤遊戲是一種基於精神分析的遊戲治療)。D沒有像別人一樣在沙上擺上小房子、小人、小動物、小樹等等,而是把手頭幾乎所有的玩具都埋在沙下,只剩下了一把手槍。顯而易見,D對周圍的人群強烈的不滿,甚至想毀滅,與其被動——攻擊性人格極為吻合。儘管常與D發生衝突,D父還是非常吃驚,甚至還有些恐懼。我笑了笑,其實D並不恐怖甚至還有些幼稚,從D的有點得意的神情中完全可以看出來,尤其是父親和兩位姐姐關切的目光更讓他得意。事實上D的父親和姐姐一直以來非常愛D,在這種過分的嬌寵下,D就產生怨恨的心理,但D又是依賴,不能獨立作出選擇和獨自生活,所以形成了被動——攻擊性人格障礙。現在他在沙盤中的設定和表情再現出的就是這種人格障礙的特質。
我微笑著向D的家人表示不用擔心,然後分別與四個人進行了交談,瞭解他們對目前問題的看法、態度以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運用角色扮演的技術扮演現實發生的事件,重現當時的場景,並予以錄影、重放,使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對問題有再認識的過程,包括D都對當時發生的事件有了一點想法。
根據D的情況我私下囑咐D父繼續按醫囑服用藥物,改善D的情緒(隨時報告藥物效果和副作用)。另外因為D自己不能自覺的來訪,因此要求D的父親和二姐一定有一個人在D來訪時陪同,保證D能按照要求連續完成治療過程。同時每次都會對D安排一些家庭練習,需要家人監督執行,家人也要按照治療師的要求改變對D的態度和方法。
在D的3~5次的來訪主要運用了系統脫敏療法減少來訪者對刺激的敏感性,讓他的家人與他一起降低焦慮的指數。在每兩次之間安排D在家練習在治療中學習的放鬆技巧,寫出所經歷的讓個人煩惱的事情,在下一個治療的事端於治療過程中和家人一起探討。逐步讓家人和D都不再重複交往中的一些錯誤做法,也改善D與家人的交流方式。
在D的6~10次來訪,我們安排D用繪畫的方式描繪自己、自己與家人的關係、自己與鄰里的關係、自己與過去同學同事的關係、自己希望的生活、自己的生命樹、自己經歷的不幸事件……D的所有畫作都表明了他幼稚、渴望得到保護但又反抗權威的意願。我們運用精神分析技術,探究他覺得自己不幸的證據,一步步幫助他在畫作上調整自己的位置,幫助他覺察過去自己的哪些行為會導致人際關係方面出現問題,哪些行為會導致目前自己無法正常地學習、工作,從而改變D的錯誤認知。
D終於感覺到了家人都是愛自己的,過去對家人的恨導致了很多錯誤,甚至為了讓父親傷心,放棄自己努力多年的學業,父親也不是萬能的,不能自己想要什麼工作就安排什麼工作,姐姐不再每星期帶自己出去吃飯,是想激起自己努力奮鬥的慾望。
所以我們又花了兩次治療運用合理情緒療法的技術,用更加平和的想法替代挑戰權威的做法,探究他在與其重要的人的關係中表現出的挑釁和後悔。當他表現出挑釁並隨即道歉時,討論這種經歷的意義,探究這種行為方式是否是早期家庭相互作用的一種重複,確實受到傷害時用平和的方式表達痛苦,而不是用誇張的方式。同時安排他在家裡繼續練習。D在治療裡表示,覺得用治療師教的方法與家人和鄰居交往覺得很困難、很彆扭,感到很累,好像非常虛偽。有時自己想好好與父親交流,父親反而很迴避甚至有時還大發脾氣。D父表示D確實在家中的表現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是經常翻舊帳,儘管D每次說過去你如何如何對我,現在你只要不再這麼做了就可以了,但心裡還是很不舒服,有時想想就很生氣。
因此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們按每月一次的頻率安排了三次治療,主要用來發現和改正D在練習中的錯誤。D父又為D安排了一份工作,同時安排D在一所大學的成人教育學院上函授大專。在這一過程中D的依賴心越來越少,與周圍人的關係也變得比較融洽,學習也漸漸有了熱情,工作儘管也還不滿意,也知道努力去幹。有時還有一些問題,我們又安排D參加了五次人際關係團體沙龍,在人與人的交往中,D逐漸成熟了起來。
-
16 # 萬能的璐璐說歷史
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影響,既有早期形成,也有後期改變,可以說是一個複雜條件下的產物。這個產物當然是保持相對穩定的,否則別人很難與你相處了,這也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人是群居動物,要在群體中生存下來,需要群體的接納和愛,因此我們需要表現出與之相適宜、能夠彼此接受的方式。久而久之,當這些方式成為無意識的自動反應時,特定的人格就形成了。
縱觀人的一生,有些人從小到大都保持著一種人格特點,而有的人卻有著很大的改變。我們知道,要打破處於穩定狀態的事物必須引入外力。人格是相對穩定的,要想改變穩定的狀態,必然要加入一種力量,對於人腦而言就是刺激訊號了。這種力量(刺激訊號)可以是內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絕大多數是外在的——不難發現,一般人格變化較大的人,都經歷過對他來說刻骨銘心的一個或者連續多個事件,這些事件對他產生了強力的外在刺激。內在刺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器質性病變產生的,二是意念產生的。前者不可控,後者就是很多人用來主動改變自己的方式了,當然,這種方式見效是緩慢的,需要長期堅持。所以,每天保持好的心態,常懷感恩之心,養成閱讀的習慣等,確實是能夠慢慢改變一個人的,但千萬別改變過大,要不然是會出問題的。
-
17 # 一點點筆記
人的性格,一方面來自遺傳,一方面是後天養成。
遺傳基因來的,很難改變,就是一個人的秉性,所謂“秉性難移”就是這個意思。
後天養成的,就有很多可塑性了,只要你想改變,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去嘗試,說不定就可以“脫胎換骨”。
不同階段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不一樣,對未來追求也不一樣,我們理想的目標也是會有所變動。
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在這個階段找一個偶像,你認為的牛人,你想學習的物件。看他們的行為處事,自己先從模仿開始,然後在日常活動中就去實踐這些方式方法。如果覺得不合適自己,那就換條路子;如果覺得和自己的期望相當,那就可以把它作為你新的性格點。
經歷過模仿階段,就是自己主動去認識自己是誰的時候啦。
如果遇到挫折,就開始消極起來,那可以會向頹廢、不好的方向發展;如果遇到大幸事,一下變得很浮誇,雖然也算改變,但也不是完美的改變。
定好自己想做什麼樣的人,想成就什麼樣的事情。才是關鍵。
-
18 # 熊玲心理諮詢
人格理論告訴我們,人格的形成,始於嬰兒止於於青春期。精神分析理論的“童年決定論”,和俗話的“三歲知老”也都支援說,人格定格在人的早期。 那是否就說明,成年後人格就不能改變呢?
注意,理論研究或理論上是說,人格形成於童年,並沒說成年後人格不能改變。 但,為何還有“江山易移,秉性難改”之說?同樣注意,這一說法,強調的是難改,而非不能改。
顯然筆者所持的觀點是,成人之後,人格是能改變的。更客觀點講,成人之後,人格可能有變,也可能變不了。也即是,人格的變與不變,是有前提條件的。
改變,源自變的動機 。人的行為,以及行為的不斷變化,都始於需求。而在人所有變化的需求中,對改變人格的需求,發生遲緩,往往在青春期,也就是到了成年之後,才產生改變的意願。原因很簡單:青春期的人,才更有自主意識;但這同時,也存在了“江山易移,秉性不改“的難度,原因同樣簡單:人格已趨於穩定的年齡。
事實上,成人之後,發生人格改變是可能的(為更好理解,說人格改變,不如說自我改變)。例子,某女孩,25歲,大學畢業後待業了兩年,目前在一國企做高管。但誰知道,在她已成人的6年間,經歷了自我的鳳凰涅槃。於她的認知裡,從小到大除了成績好以外,一無是處,尤其自卑自己:其貌不揚,體型肥胖;不滿意自己的性格:太內向、膽怯、孤僻等等。讀大三時,因喜歡上某男生,強烈的想改變自己,在愛清的推動下,她兩個月內減掉體重20公斤,外形變美又給自我心境增添色彩,變得格外開朗、健談。可好景不長,臨畢業時,男友突然提出分手,後來得知男友早有新歡,她感覺毫無理由的被背叛,一度陷入失戀的深淵。情感挫敗,將她整個的自我打回了原型,甚至變得更加自卑、孤僻。不久,因抑鬱症住院了半年。好在,她沒有放棄自己,堅持了吃藥,堅持鍛鍊,之後又堅持去工作...開始從抑鬱中慢慢走出來。她說,自高二始就很想改變自己,卻一直未果;那次感情受傷,雖將自己好不容易的改變給予了摧毀,但在艱難的抑鬱期間,也謀生了一個願望,併發誓;一定要變得漂亮、變得優秀,一定要讓某某後悔他的做法!女孩,在這一動力下,逐漸改變著自己,也逐漸成為了她現在——放下了怨恨,變得穩定、豁達的自己。
需承認,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可現實中也多的是這種人:過去是一點都不起眼,長大後卻是了不起,完全變了個人!這些事實本身道出,一個人要實現自我改變,必具有兩大基本前提,或條件:1)當事者有強烈的改變動機,雖然這個動機,很大可能是來自外部環境;2)有對自我改變持之以恆的付出。
人這一生,無論是誰,也無論他的命終結於哪個年齡,其人格都在變化之中,只不過有些人的變化顯著,有些人的變化些微,有些人在某方面有顛覆性改變,有些在某方面有一定的改變。總之,變是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
-
19 # 瀚思心理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人格,對於人格的概念,心理學家有著不同的界定,但是綜合起來來看,人格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綜合,也是各種心理特性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它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具有卻別於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
由人的氣質和性格兩部分構成,氣質無好壞之分,並且不易改變而性格
人格具有以下特徵:
1、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而每個人的遺傳素質不同,又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發育成長,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心理特點。沒有哪兩個人的人格是完全一樣的,這就構成了人格的獨特性。
2、整體性:也就是說飽漢子人格中的各種心理特徵彼此交織,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它雖然不能直接觀察到,但是可以透過外在的行為表現觀察到。
3、穩定性:由各種心理特徵構成的人格是比較穩定的,它懟人的行為的影響是一貫的,是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這就是人格的穩定性,但是個人的穩定性不是說它就不會發生變化,實際上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和一個人的發育成熟,他的人格特點也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
4、功能性:外界環境刺激是透過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也就是說,人格對個人的行為具有調節的功能,一事當前,有的人先從大局出發,有的先顧及社會和集體的利益等等。
5、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格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因此,一個人的人格必然會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文化的特點和他受到的教育的影響,這就是人格的社會制約性。
所以總的來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是由依據的。
文:高晶
主編:劉瀅
回覆列表
人格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
由上面搜到的人格定義來看,人格的形成與漸變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遵循量變到質變的迴圈往復。由此可見,人格在人的一生中時刻在積累質變的因素,一旦條件合適,人格是會發生改變的。成年只是人格形成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點,是由人類自己設定的特定時間,與人格改變與否沒有必然聯絡。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人格中一些特定的例如固執,堅韌等內在於靈魂深處的性格因素,可能是外在條件很難撼動的。正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些東西,值得一個人用生命去守護。
(PS 為什麼讓我回答這麼晦澀的問題?我自己都理不清思路好嗎?看官你能看完我內心也是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