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柚子愛畫畫
-
2 # 神韻軒書法
桂馥(1736一1805),字未谷,號雩門,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o)進士,官雲南永平縣知縣。書法家,文字訓詁學家。篆刻家,清代著名學者,精於考證碑版,尤其擅長隸書。
其隸書厚重拙樸,雄渾威武、從容縱逸,老辣蒼勁。《藝舟雙輯》評其為"分書佳品上″。
隸書的散淡閒逸佈局方法:
一,縱向看:行與行之間較寬疏。
橫向看:上下字距收縮。
二,字與行的間距拉開較大距離,各自有大的布白,形成閒逸、空靈的意境。
桂馥生平喜博覽群書,對金石、六史有獨到研究。家富藏書,有藏書處"十二篆師精舍″,收藏有宋本《說文解字韻譜》、影元抄本《紫雲增修禮部韻略釋疑》、《雁門集》等稀見之本,與濟南學者周永年共建"藉書園″。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桂馥所書隸書書法作品。)
-
3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可謂家喻戶曉。卻不知桂馥的文采韜略並不遜色於紀曉嵐。
桂馥(1736—1805),字冬卉,號未谷。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嘉慶元年(1796)4月,入選雲南永平縣令,開始長達十年的遠宦生涯。學問淵博,邃於金石考據之學,精於金石六書之學。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受到清代大學者、大書法家翁方綱和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阮元的極力推崇。與當時伊秉綬齊名,被同稱為“中國文學雙子星座”。
同時他也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書法方面有很大的造詣。篆刻、漢隸雅負盛名,畢生專攻隸書。被譽為“於漢代隸書一較高下的清代隸書大家”“清代隸書第一人”,盡得漢隸風神!
桂馥認為,書法的發展都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的,要想寫好隸書,先要識篆,搞清楚篆書向隸書演變的脈絡。他的隸書書風質樸平實,用筆沉穩厚重,圓潤蒼勁。筆法技巧應規入矩,結字工穩平實,表現出作為學者的理智和嚴謹。
他傑出的書法成就,與本人淵博的學識,虛心好學的態度,傳統文化的薰陶是分不開的。
附:《隸書雜書冊》欣賞!
-
4 # 傳承古帖筆法章法的人
清代學者桂馥54歲考中進士,任知縣。隸書圓筆多,在滿族人眼裡可以糊弄,在漢族人眼裡,僅在縣級書協的水平。他54歲考取功名,表明他至少為功名奮鬥了40年,精神可嘉。
-
5 # 永書101
終於看到有人問到桂馥的書法問題了,我立刻就點選了“回答”按鈕。倒不是我對桂馥有多瞭解,而是我太喜歡他的作品了。
我上高中的時候,有一次難得逛了一家新華書店,本來是去看看有沒有化學複習題之類的課外書籍,沒想到一眼就被一本桂馥的隸書字帖吸引了,當時我還並不知道隸書書法的更多講究,只是覺得我們的漢字在桂馥的筆下,這樣寫很美、非常美。
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東卉,號雩門,別號蕭然山外史,桂馥書法晚稱老苔,一號瀆井,又自刻印曰瀆井復民。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官雲南永平縣知縣。書法家,文字訓詁學家。精於考證碑版,以分隸篆刻擅名。曾為"閱微草堂"題寫匾額。著有《說文解字義證》、《繆篆分韻》、《晚學集》等。清代“樸學”之風大盛,其正面的影響力一直延續至當代,在儲存和傳遞古代文化遺產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在另一方面,許多人樸學過盛,走火入魔,"凡古必真,凡漢必好",深陷“崇古而泥古不化”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桂馥生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當然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但他卻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實在是難能可貴!他雖然基本認同樸學,卻不完全受漢古之風的羈絆,表現在書法藝術上,也是如此,他的隸書書法工穩淳樸,厚重古拙,整嚴潤健,直逼漢人。
如果靜下心細看桂馥的隸書作品,我們的確能夠讀得出來一位學者的理智和謹嚴,他的作品筆墨技巧非常高超,法度森嚴,結字工穩平實,一絲不苟。觀看桂馥書法作品,感覺晚風拂面,沁人心脾。
也有人評價桂馥隸書缺少靈動,缺少激情色彩,缺乏書法家的鮮活個性。
我看這是對桂馥書法藝術的曲解!桂馥長期治學於漢碑,盡得漢隸古樸神采,這種古樸和工穩正是桂馥的激情與個性,因為桂馥的人生也如同他的書法一樣,嚴謹、冷靜、目光遠大,心懷教育,心懷家國!
中國書法在漢唐時期達到藝術高峰之後,後世千百年沒有再出現突破,但在明清時期,隸書發展竟然出現了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小高峰,雖然僅僅是曇花一現,但確實是湧現出一大批隸書書法大家,這其中,桂馥書法絕對可居於第一方陣之中。
桂馥書法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書法的人來說,最值得借鑑學習的是桂馥的沉穩、堅定,對於學習書法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浮躁之人,常常看看桂馥的書法,你一定會安靜下來!
-
6 # 方圓居文化
清代著名學者桂馥的書法怎麼樣?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來認識一下桂馥其人。
桂馥是一位文學、書法集大成者,在清代具有很高的名望我對桂馥極富好感,除了因為他的隸書寫得極工極美以外,還有兩個原因:其一,他是山東曲阜人,同孔子一樣是我們這些山東人引以為豪的大文化家;其二,他的名字那樣有文化氣息,讓人一看到就產生“桂馥蘭香”的雅緻。
桂馥,字未谷,一字東卉,號雩門,別號蕭然山外史。晚年的桂馥在書法作品上常署名老苔和瀆井,又自刻印曰瀆井復民,很雅、很有文化。
桂馥是山東曲阜人,同孔子是老鄉,乾隆五十五年考取進士,曾經做過雲南永平縣的知縣,但他在官場上的政績遠沒有文化和書法有名氣。
桂馥書法以隸書為有名,曾為“閱微草堂”題寫匾額。著有《說文解字義證》、《繆篆分韻》、《晚學集》等。
桂馥的隸書圓潤、工整、華麗、大方,是清代很有代表性的書法大家繼漢代以後,我國的隸書書法在清代出現了第二個興盛期,一大批極有才氣的隸書大家在這個時期雲集薈萃,如金農、伊秉綬、鄭簠、鄧石如被稱為“清代隸書四大家”,他們的書法風格各異,卻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獨具匠心,獨成一體。
在清代四大家中,我最喜桂馥的書法。他的書法繼承了成熟時期漢隸的所有特徵,尤其是波磔筆畫寫得開合有度,不溫不火,圓潤而內斂,含蓄而極富文化底蘊。
桂馥的書法總體呈扁方型,這也是漢代傳統隸書的典型特徵,同時在筆法上借鑑篆書筆意,很有古風雅韻。他的書法在用墨上講究濃墨墨亮,寫出的字就顯得飽滿莊重,氣勢磅礴。
用現代流行書法的眼光看,桂馥的書法結字過於平直,莊重有餘,靈動不足。
-
7 # BR博瑞藝術
桂馥“學間刻苦,於石考據之學。翁方綱、阮元極推之。篆刻、漢隸雅負盛名。與當時伊秉綬齊名,被同稱為“中國文字學雙子星座”。愈小愈妙
桂馥的隸書更多表現的是學者的理智和謹嚴,筆墨技巧應規入矩,結字工穩平實,因而亦難免有失生氣靈動和藝術家的情感色彩以及鮮活的個性特質。但他的書法藝術長期淫於漢碑,可謂盡得漢隸風神之典範,於後學者不啟迪。尤其是對當今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學書心態與浮躁之氣,不失為一劑清心良藥。[大笑]
-
8 # 儒雅大健康
桂馥的隸書更多表現的是學者的理智和謹嚴,筆墨技巧應規入矩,結字工穩平實,因而亦難免有失生氣靈動和藝術家的情感色彩以及鮮活的個性特質。
但他的書法藝術長期淫於漢碑,可謂盡得漢隸風神之典範,於後學者不啟迪。尤其是對當今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學書心態與浮躁之氣,不失為一劑清心良藥。
-
9 # 如石書藝
桂馥的確是清代大名鼎鼎的學者,以嚴謹治學著稱,他的學術和涵養反映在他的書法裡,體現了理性、規矩、工穩、古雅。他是清隸大家,曾與伊秉綬,陳鴻壽、黃易齊名。
但是,現代人對他的隸書認可度不高,認為他的隸書過於工穩,顯得刻板,缺乏伊秉綬的“趣”,沒有黃易的討巧,也沒有陳洪綬的誇張。我以為這與他的個性有關,但其實桂馥的這種中庸之道是書法的本真,是隸書的正道,有專家認為,桂馥的隸書具有漢隸的正大氣象,是直通漢隸的典範,但也有人認為,他的刻板沒有漢隸風神。我以為,是否漢隸嫡傳,主要看氣格,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比四家其他三位都要正宗。
當然,書法須在傳承的基礎上有創新發展,這一點,桂馥的隸書少了一些創意,無疑屬於保守派。
-
10 # 呦go
桂馥生於清代中期。一生讀書、科舉、治學、為小官。他的人生是平常的,正如他的書法,沒有強烈的風格,中正平和,充滿廟堂之氣,堂堂正正,但是其高度又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桂馥可以講是清中翼這一路進士書法的一個代表。
桂馥(1736——1805),字冬卉,號未谷,另外還有雩門、肅然山外史號,桂馥書法晚稱老苔,一號瀆井,又自刻印曰瀆井復民。山東曲阜人。曾為“閱微草堂”題寫匾額。
桂馥是清代傑出的學者,書法家。他少承家學,博覽典籍,特別精於金石六書之學。曾任長山訓導,與周永年共同“買田築借書園”,在濟南五龍潭畔修建了潭西精舍,桂馥撰《潭西精舍記》一文,刻石立於潭旁,今仍存。
桂馥於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中進士。自嘉慶元年 (公元1796年)起,任雲南永平縣知縣10年 。
桂馥一生致力於“說文學”的研究,與段玉裁併稱“段桂”,有《說文義證》、《繆篆分韻》、《續三十五舉》等著作傳世。
桂馥治學嚴謹,“發揮旁通”,使學者能引申貫注,便於後學。桂馥認為“士不通經,不足致用;而訓詁不明,不足以通經”。所以,他潛心研究文字學,用了40餘年的功夫,取《說文解字》和經籍相參照疏證,寫成了《說文義證》50卷。桂馥生當“樸學”大盛之時,畢生精力治文字考據之學,但他能不被時尚所囿,看到“樸學”的弊病,他引除幹《中論》之語:“鄙儒博學,務於物名,詳於器械,考於訓詁,摘其章句而不能通其大義之所極。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功成”批評時下學風,其見識在當時樸學之上。
桂馥還精於金石碑版的考證,著有《札樸》、《晚學文集》、《說文諧聲譜考證》、《歷代石經考略》等。《歷山銘》刻石尚存千佛山。他也長於詩文,除詩集外,還有《後四聲猿雜劇》等作品。桂馥首先是一位學者,但是他的這種學問現在越來越不為時下的這種商業浮躁的社會所認同和認識。因為像他這類的學者是要有經濟基礎的,而桂馥恰恰具備了。
桂馥的漢隸雅負盛名,兼能山水畫藝。他與當時伊秉綬齊名,被同稱為“中國文字學雙子星座”。
清代是隸書的復興時期,隸書擺脫了漢代後長期徘徊不振的狀態,在眾多書家的努力下,以至超邁晉、唐、直追兩漢,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清代隸書氣象。所以,清代是我國繼漢代以來隸書興盛期的第二個高峰。桂馥善隸書,是提倡漢隸的一位先驅者,其隸書方嚴厚重,醇古樸茂,無論是用筆還是結字,都已擺脫清初以來寫隸書者常見的波挑習慣和詭異字形。《木葉厱法書記》雲其“善分隸,得《孔寅碑》之神。論者以為山左第一。著有《國朝隸品》,兼工指書。《復初齋集》有題桂未谷指頭八分歌,行楷書亦瘦秀飄逸,自成一家,嘗自傳楹語云:‘願與不解周;旋人飲酒難’。為不識姓名者作書。吳穀人、洪稚存皆為之書。予並得寓目。尤精篆刻,所著《續三十五舉》及《繆篆分韻》,印人鹹奉為圭臬雲。”(見《皇清書史》)桂馥在技法上的平實質樸和氣息上的理智從容,被認為是直接漢人的典範,以至有“百餘年來,論天下八分書,推桂未谷第一”的評價。
從傳世墨跡來看,他的隸書結構純正,採取漢隸的骨骼,正如《退庵隨筆》所評“能縮漢隸而小之,愈小愈精”。今人鐘鳴天評雲:“桂馥的隸書,用筆渾厚凝重,體勢雄強。楊翰曾說他‘一生精力,萃於小學,故隸書直接漢人,零篇斷楮,直可作兩京碑碣觀,隸法淳古樸茂。’”
桂馥的隸書更多表現的是學者的理智和謹嚴,筆墨技巧應規入矩,結字工穩平實,因而亦難免有失生氣靈動和藝術家的情感色彩以及鮮活的個性特質。但他的書法藝術長期淫於漢碑,可謂盡得漢隸風神之典範,於後學者不無啟迪。尤其是對當今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學書心態與浮躁之氣,不失為一劑清心良藥。
-
11 # 張勁逸
桂馥首先是一位學問家,主要致力於金石考據之學。翁方綱、阮元極推之。
由於研究金石古文字,再加上出生在山東曲阜,周圍就是《史晨碑》《張遷碑》《禮器碑》因此從小耳濡目染,有了童子功,近朱者赤,對篆刻、漢隸極具功底雅負盛名。
桂馥書法 愈小愈妙,其隸書走的端正嚴謹一路。清朝以來書論認為他的隸書為百餘年來第一。別饒古韻,意趣橫逸。
桂馥的隸書更多表現的是學者的理智和謹嚴,筆墨技巧應規入矩,結字工穩平實,因而亦難免有失生氣靈動和藝術家的情感色彩以及鮮活的個性特質。但他的書法藝術長期淫於漢碑,可謂盡得漢隸風神之典範,他的漢隸字帖,如《曹全碑》《禮器碑》和原碑帖放在一起,幾乎可以亂真,所以,對於想學漢隸的愛好者,初學階段,完全可以透過他的字帖筆法,把握漢隸筆勢結構。起到透過刀鋒看筆鋒的效果。
他曾在《答蔡松原見贈詩》寫到:"一枝沉醉羊毫筆,寫遍人間兩漢碑"。就是說幾乎已經臨遍了當時著名的漢碑,對於一位嚴謹的金石學者大家來說,這絕非虛言。如果欣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主要風格還是《禮器》《乙瑛》《史晨》典雅工整風格。
儘管他常喜歡說自己愛在酒後醉態作書。但觀其書法仍是中規中矩,不失故態,並沒有感受到一點酒後酣暢淋漓的亂態。相反,標榜自己滴酒不沾的金農,陳曼生的隸書倒是恣肆奇狂,帶點狂放不羈的瀟灑;桂馥的書法,似乎學問的理智,一絲不苟更多一點。稍稍欠點藝術家的創意和自由的色彩。所以和伊秉綬,何紹基,金農比起來。流傳力度影響範圍不是那麼大。還是有其藝術方面的原因的。
桂馥的書法還有一個特徵就是結體近扁,布白舒朗勻稱,用筆方中含圓,筋肉溫潤。《退庵隨筆》說"未谷能縮漢隸而小之,愈小俞精"。沒有深厚的學養金石功底,是沒能力寫出小隸書的,這是他清絕古今,獨樹一幟的奇特之處。觀桂馥書法,如僧人禪定,靜心斂氣,頓覺四周一片清寂。
-
12 # 錢禮博書藝院
桂馥(公元1736—1805年),山東曲阜人。字冬卉,號未谷,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進士。桂馥曾任雲南永平知縣,並率於任上。桂馥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著名學者、文字訓詁學家。桂馥一生著述豐富。桂馥治學之餘,精研漢碑於隸書一體取得很高的成就,其書法作品在社會上影響廣泛,深受世人讚賞和肯定。
桂馥的隸書作品用筆樸實,結構開展,氣息古高,給予人們以厚重、大氣的感覺。他的作品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評價書家未必一定要斤斤計較一筆一畫之拙劣,而應綜合評價書家在與書法相關領域的造詣,這樣才會得出相對科學的結論。
桂馥不但留下了大量的精美書作,在書論方面也留下了寶貴的文字。所有這些,都是他在中國書法史上作出的貢獻,奠定了其在中國書法上的地位和作用。
-
13 # 一槳星輝
清代著名學者,文字學家,篆刻和書法家。擅長漢隸,其風格沉著厚重,圓潤蒼勁。傳世書法作品較少,每平尺拍賣價格二十萬以上。
-
14 # 虛懷若古666
桂馥篆刻、漢隸最為盛名。其八分書論者以為百餘年來第一。桂馥的隸書更多表現的學者的理智和嚴謹。對當今急功近利淺嘗輒止的學書浮躁心態是一劑清心良藥。
-
15 # 竹山堂
【人物簡介】
桂馥是清代乾嘉年間著名學者、文字訓詁學家,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其一生酷嗜讀書,博涉群籍,曾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尤諳考據之學,以治文字、金石之學聞名,與同時代的段玉裁併稱“南段北桂”。又擅長碑版考證,兼精書畫篆刻,戲劇、音樂無所不通。他一生著述頗豐,有《說文義證》五十卷、《札樸》十卷、《晚學集》八卷、《未谷詩集》四卷等。
【書法建樹】
桂馥,精研漢碑,於隸書一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清張維屏《松軒隨筆》評其書:“百餘年來,論天下八分書(即隸書),推桂未谷第一”,清代文字學家王筠評說:“桂未谷與伊墨卿(伊秉綬)南北對峙”。
由此可見桂馥隸書得到了前人充分肯定,算得上是清中期振興漢碑、弘揚隸體的代表人物。
桂馥的隸書作品,用筆樸實,結構開張,氣息高古,給人以厚重、大氣之感,頗具漢隸雄健渾厚一路的體貌。結體大多嚴謹而規矩、平穩而凝重,雄強而挺拔,筆畫方中寓圓、舒展坦蕩,多用重墨。世人熟知的紀曉嵐“閱微草堂”的題名字幅即為桂馥所書。
【作品】
-
16 # 蜀山狂客
要回答這個問題,狂客得首先簡介下桂馥是個什麼樣的人。桂馥,是清代最為傑出的學者,是著名的文字學家、書法家和篆刻家。桂馥最擅長金石考據之學,其篆刻、書法雅負盛名,名動一時。尤擅隸書,直入漢人。隸書工穩淳樸、厚重古拙、整嚴潤健,雄強開合。清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藝舟雙輯》中評其為“分書佳品上”。桂馥少承家學,博覽典籍、天賦極高,又勤奮有加。特別精於金石六書之道,曾任長山訓導,與周永年共同“買田築借書園”,藏書萬卷。二人在濟南五龍潭畔修建了潭西精舍,桂馥撰有《潭西精舍記》一文,刻石立於潭旁,至今仍存。
桂馥生平喜博覽,於書無所不讀。對金石、六史有獨到研究。家富藏書,有藏書處“十二篆師精舍”,收藏有宋本《說文解字韻譜》、影元抄本《紫雲增修禮部韻略釋疑》、《雁門集》等稀見之本。與濟南學者周永年共建“籍書園”,出兩家所藏書籍,以助後學,振興文教。藏書印有“未谷”、“瀆井復民”、“桂馥印信”及“文字祭酒”等。與山東泗水藏書家王家榕書信交住密切,多是相互討論藏書之事。為周永年作《周先生永年傳》,記其藏書之事甚詳。著有《說文義證》、《晚學集》、《禮樸》、《繆篆分韻》、《續三十五舉》等,可謂是著作等身之人。
桂馥,“學問刻苦,守石考據。”為當時名流翁方綱、阮元輩極力推之。因篆刻、漢隸雅負盛名,與大篆書家伊秉綬齊名,被同稱為“中國文字學雙子星座”。桂馥擅長隸書,其書更多表現的是學者的理智和謹嚴,筆墨技巧應規入矩,結字工穩平實,因而亦難免有失書法的生氣靈動和藝術家的情感色彩,以及鮮活的個性特質。但他的書法藝術長期浸淫於漢碑,可謂盡得漢隸風神之典範,於後學者啟迪甚多。尤其是對當今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學書心志與浮躁之氣,不失為一劑清心良藥!
-
17 # 重陽後生
書貴瘦硬方通神!而桂之隸書感覺肉多於骨,墨色滯呆,缺少生氣。沒有在漢代隸書中繼承優秀的的基因,個人認為桂之隸屬於差的一類。
回覆列表
王鐸:行書 早期 清代初期書法繼承明代的餘緒,在書壇上有 影響的書法家仍是明代遺民,其中以王鐸、傅山、朱耷、 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均擅長行草書,而以 王鐸、傅山的影響最大。王鐸行草渾雄恣肆,一時獨步。 傅山的行草雖勁健不及王鐸,但由於他不降清,以書法發 揮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蕭然物外、自得天機的意趣。 朱耷的行草藏頭護尾,其點畫及其轉折中蘊涵著一種國 破家亡的慘痛的心情,和他的畫有同一機抒。 明代末年狂放不羈的狂草書風,在清代並沒有得到 發展,這是由於清代禁錮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書格 行書格 不入,所以清初以後書法家很少有能寫草書的,加之康熙酷愛董其昌的書法,至乾隆又推崇趙孟頫的書法,因 此趙、董書體身價大增,一般書法家只奉趙、董為典範。 而清代科舉制度所產生的館閣體要求的烏、方、光,使 得這一時期的書法,出現靡弱妍媚的風氣。這時的帖學 更為狹隘。當時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有沈荃,為明代臺閣體書法家沈度的十世孫,他學董其昌,御製碑文多由他手書。高士奇書法亦學董其昌 ,因工書受薦入內廷,得到康熙的寵幸。陳奕禧的行草書也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賞識。雍正十一年(1733),□命將他的墨跡勒石為 《夢墨樓帖》10卷。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 □並稱為康熙間四大家。這些人有的是學者,有的是畫 家,著述宏富,書法雖遠追晉、唐,實際上是受趙孟頫、董其昌的影響較大,作品中脫離不了帖學帶來的軟弱的氣質。 編輯本段傅山:草書 在帖學衰頹時期,有一些書法家起來學習漢碑。倡 導碑學的首推郭宗昌,他工漢隸並著《金石史》,意在 提倡碑學。另有萬經著《分隸偶存》、顧藹吉著《隸辨》, 這些著作對提倡漢碑隸書有一定的影響。當時學漢隸似 乎成為一種風氣,如顧苓學《夏承碑》,鄭□學《郭有道 碑》、《曹全碑》,朱□尊學《曹全碑》,其他能寫隸書 的書法家有王鐸、傅山、王時敏、周亮工、程邃、王澍 等。其中影響最大要數鄭□和朱□尊。鄭□嗜古碑,收 藏非常豐富,學漢隸50多年,其隸書主要取法《曹全碑》, 而且用行草的筆意來寫隸書,他的隸書對當時書法家影 響很大。朱□尊是學者和詩人,他的隸書也學《曹全碑》, 融歐陽詢書法,清新而流麗。 中期 清代中期帖學仍很風行。乾隆在位很久,而 且嗜書又深,盡力蒐集歷代名跡,命梁詩正摹刻《三希堂 法帖》,對帖學的發揚起著積極的作用。乾隆自己學習趙字,巡遊江南到處題詩立碑,流風所及,自然是帖 草書學 雜館閣之書盛行。當時帖學書法家有張照、汪由敦、孔繼涑諸家。張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繼入顏真卿、米芾,其成就雖不及董其昌,但筆勢略強。帖學書法家中還以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四大家為代表。翁方綱其書法學唐碑不遺餘力,亦涉獵漢碑,其氣質仍與帖 學相近,他擅長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學上其功甚大,著有 《兩漢金石記》、《蘇米齋唐碑選》等。梁同書,早年 書法宗趙、董,後追溯顏、米,工楷、行,書法秀逸,但 缺乏雄強之氣。他與梁□、梁國治並稱三梁。劉墉,書 法取徑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搖脈聚。王文治,書法強 調風神,秀麗飄逸,但缺少劉墉的魄力。此外,姚鼐的 行書蕭疏澹宕,永□的楷書、行草典雅端麗,錢澧的顏體楷書,豐腴厚潤,鐵保的草書,張問陶、郭尚先的行書, 在當時都比較有名。 編輯本段金農:漆書 清代中葉碑學風氣漸開,碑學書法家不斷湧現。較著名的有金農、鄧石如、伊秉綬。金農為揚州八怪之一, 他的楷書取法魏、晉、南北朝碑刻,得法於《龍門二十品》、《天發神讖碑》,創造所謂漆書,力追刀法的效果, 強調金石味。金農作詩直接貶低王羲之的書法是俗姿, 他不願向他作奴婢,寧肯去學漢代的《華山碑》。這樣 抨擊帖學,提倡學碑,在當時帖學盛行的時代,是非常 大膽的。由於乾隆、嘉慶時,學者研究金石之風興起,也 給書法界大開眼界。於是阮元寫《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大力推舉碑學。他說:宋、元、明書法家 多為《閣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沒有書法可言。 他要求人們振拔流俗,宗漢、魏古法。阮元這兩篇文章 影響很大,無異是提倡碑學的宣言。接著包世臣在《藝 舟雙楫》中也大談碑學,提出把鄧石如作為學碑的典範。 鄧石如是清代學碑的書法巨匠。他自幼失學,終生布衣, 依靠賣書為生, 漆書擅長四體書和篆刻,他在篆書上突破了 秦以來李斯、李陽冰的玉□篆筆法,開創了篆書的新風 格。他的隸書學漢碑,遍臨漢、魏諸碑,繼承漢分隸法, 成遒麗綿密的新體。鄧石如楷書取北魏碑,行草書由碑 中衍變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詣,創造了富有金石氣 的風格。伊秉綬擅長隸書,以顏書筆法體勢作漢隸,魄力 宏恢,有獨特的風貌。康有為認為鄧石如、伊秉綬是清 代碑學的開山祖師。 此外,這時期有許多以學者身份而善書法的書法家, 如:桂馥、錢坫、孫星衍、錢大昕、錢泳、張廷濟等,他 們都擅長隸書,由於他們有堅實的文字學基礎,其篆隸 醇雅清古,別開生面。這時期還有一些畫家也兼為書法家, 如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 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鄭燮熔真、草、篆、隸於一爐,自 名為“六分半書”。汪士慎的隸書、黃慎的草書,體現 了不因循守舊的藝術風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 人人善書。丁敬隸法行草,古樸簡率,得曠然天真的趣 味。蔣仁行草書出入顏、米,而又凝練鬱勃。黃易、奚 岡的隸書完全從漢碑中得來。陳鴻壽的隸書將篆隸相融, 中斂外肆,意趣清新。 編輯本段伊秉綬:隸書 晚期 晚清的書法與中期相較,雖然大家不多,但碑 學仍是方興未艾,這時篆書和金文勃興,漢、魏、南北 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對書法的影響仍起著極大作用。 康有為認為:清代的書法有四變:康熙、雍正時,專仿董 其昌;乾隆時,都競相模仿趙孟頫;歐陽詢的書法盛行 於嘉慶、道光時期;北朝碑派又萌芽於咸豐、同治時期。 這一觀點雖不十分準確,但大體上是符合清代書法因世 推移的風尚。清代晚期碑學在書壇上佔了主要地位,使 以學帖為主的書法家不得不正視碑刻上的書法,而碑學 書法家也相容帖學,這樣晚清的書法又出現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書法以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為代表。何紹 基的書法以顏真卿為基礎,蒐集周、秦、兩漢古篆籀,下 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 書成就尤其突出,楷書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勁有北朝 書法的氣象。晚年精篆隸,60歲後將漢隸名碑幾乎臨寫 殆遍,所以他的隸書筆法穩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 顏字、北朝碑刻、篆隸於一爐,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 趙之謙書畫、篆刻都兼長,書法初學顏真卿,後取法六 朝碑刻。他的楷書顏底魏面,用婉轉圓通的筆勢來寫方 折的北魏碑體,而且他的行草、篆、 隸書隸諸體,無不摻以 北魏體勢,自成一格。何紹基、趙之謙對清代末期的書 法影響極大。這時期的書法家還有張裕釗,他以北碑為 宗,高古渾穆,用筆外方內圓,其楷書對後來也有一定 的影響。篆、隸成就比較突出的是吳熙載。他是包世臣 的弟子,篆書學習鄧石如,渾雄不足而清逸過之,可惜 缺少個性,行草書純學包世臣,也缺乏創造。楊沂孫擅 長篆書,方勁雄健。吳大□是金石收藏家,善寫篆、隸, 隸書平穩,篆書能用金文結體來寫,面貌一新。當時寫 篆書的還有徐三庚,以《天發神讖碑》筆法寫篆書;莫 友芝以《禪國山碑》及漢碑額體勢寫篆書,都各有面貌。 寫隸書的有:俞樾、楊峴等。此外,翁同龢以寫行、楷 著名,書法由顏入魏,蒼老平淡,筆力凝重,晚年也寫隸書, 用筆極為凝練。 編輯本段孫星衍:篆書 清代末年,以楊守敬、吳昌碩、康有為、沈曾植等書法最著名。楊守敬,收藏漢、魏、六朝碑刻甚多,擅 長隸書和行楷書,曾東渡日本,帶去不少碑帖,並收日本 學生,著有《平碑記》、《學書邇言》等,對近代日本 書法產生一定影響。吳昌碩,為清末書、畫、篆刻大家, 篆書對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變方為長,講究氣勢;隸 書效法漢《三公山碑》、《裴岑紀功碑》,亦別具一格; 行書由王鐸上追唐人,晚年“強抱篆籀作狂草”,融會 貫通,開闢了新的境界。沈曾植是著名學者,書法學習 鍾繇、索靖,更熔鑄漢、魏碑刻,晚年精於章草,自碑 學盛行,書法家都用心於篆隸,草書很少有著名的。沈曾 植在草書上獨闢蹊徑,對後來有一定的影響。康有為在 書法理論上,發揮了阮元、包世臣的崇碑觀點,著《廣 藝舟雙楫》,對近代書法理論影響極大。他的書法亦植 根於北朝碑刻,尤其是北魏《石門銘》、山東掖縣雲峰 山諸石刻對他影響最深,所以他的書法渾拙古勁,奇肆 開張,有縱橫跌宕的氣勢,具有獨特風格。 編輯本段蔣仁:行書 總結清代書法發展情況,可以看到清代書法發展進 程中,碑學和帖學的競爭和消長。碑學的興起在清代是 有客觀原因的:①清中葉以來金石考據的興盛。清代知 識分子為了避免文網,走上金石考據的治學道路,而這時 漢、魏、南北朝碑刻不斷出土,人們除了證經考史之助 外,碑刻上的文字也為書法提供嶄新的資料,使書法家的 眼界頓為開擴;另一方面書寫篆、隸需要字字有來歷,清 代文字學的成就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基礎,所以清代許多書法家同時又是金石學家。②由於篆刻藝術的發展,也給 書法藝術的創新提供了條件。清代書法家多善治印,所 以能將凝練蒼樸的金石趣味,運用到書法創作中去,使 書法有了金石氣,這些都是隋唐以來書 行書法藝術中所不曾 有的。③文人畫的發展,使得繪畫的書法化更為濃厚,反 之文人畫對書法藝術增加了新的血液,所以清代書法,無 論是用筆、用墨,以至章法都有創造。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