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古代的刺客就是今天的殺手,他們憑藉自己的高超武藝刺殺帝王將相,改變一個國家的權力結構。從法制的角度看待刺客,他們都是國家不安定的因素,當以國法誅之。《史記·刺客列傳》中的五名刺客,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報答自己的恩人而殺人,筆者是不認同他們的行為的。

    曹沫身為魯國將軍,數次敗於齊國,喪師失地,最後以威脅齊桓公生命的方式收回了失地。 曹沫雖然收回了魯國失地,卻成就了齊桓公一言九鼎的名聲,最終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

    專諸用魚腸劍刺死了吳王僚,一舉改變了吳國的權力結構,公子光即位為君,也就是吳王闔閭。專諸刺僚,他自己也被衛士們砍為肉醬,兒子被新吳王任命為上卿。

    豫讓是晉國大夫智伯的門客,韓、趙、魏三家聯合擊滅智伯後,豫讓化身為刺客,要殺趙襄子替置伯報仇。豫讓為了報仇,他不惜毀容變聲,最終還是沒有完成刺殺任務,但他為主人復仇的事蹟卻流傳千古。

    聶政受了嚴仲子的恩惠,替嚴仲子殺了韓國丞相俠累,一國丞相就死於刺客之手,這開了政見不同時就相互刺殺的先河。荊軻受了燕太子丹的恩惠,就去刺殺秦王政,結果失敗而終,秦國以此為藉口,加快了滅燕的步伐。

  • 2 # 布衣學史

    西漢太史公司馬遷所著《史記》中有《刺客列傳》,記載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位刺客,捨身取義完成刺殺及相關任務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爭霸與兼併鬥爭。

    五人中曹沫的事蹟相對“平淡”,結局也最好。因是歷史上第一位憑一已之力,挾持他國君主,為本國要回國土的勇士,所以司馬遷將其排在《刺客列傳》的第一位。從曹沫身上,我們能感受到勇武之氣。

    而專諸、豫讓、聶政、荊軻四人的事蹟,體現出了中國士大夫崇尚的“士為知已者死”的精神信仰。他們處於社會底層,一但有王公貴族賞識“禮賢下士”,他們無以為報,只能是以死盡忠。

    例如,豫讓為給主人智伯瑤報仇,不惜用漆塗身,吞炭使啞,謀刺趙襄子。事敗後,趙襄子問豫讓:“你智伯瑤不是你第一個主人,你為何偏偏執意要為他報仇?”豫讓說:“之前的主人都把我當作一般人對待,而智伯瑤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曹沫之外的四人都是悲情人物,無論任務完成與否,都已捨身取義。當年,燕國太子丹送荊軻刺秦王時,在易水河邊兩人做別。荊軻悲壯的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回!”不覺讓人感嘆道:“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曹沫之外的四人,都是忠心於自己的主人,難稱英雄、更非俠者。俠者大者,當為國為民。他們更多的只是春秋戰國紛爭時期,政客們刺殺政敵和對手的死士。他們的這種捨身家而取“小義”的悲情故事令人不勝唏噓。

  • 3 # 心中的日月521

    初讀《史記》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聶政”。事蹟太慘烈,個人意志太堅定。絕對稱得上濃墨重彩。不過現在想來:細節詳細得有點誇張,估計除了真實的歷史,可能加入了部分民間傳說吧。個人覺得可信度不算太高。

    總的來說:這幾個刺客共同的特點就是:“士為知己者死”。不管是主動地、非常強烈地還是被逼地。那個年代沒有民主自由,人人平等的思想。上位者就是高高在上,“王侯將相有種”。底層的人很難上位。尤其是刺客這類不被統治者急需,很容易被取代的人。一旦受到上位者的一丁點重視,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同理侯嬴為信陵君自殺,老頭一輩子身居低位,無人鳥。被一個高位者如此禮遇,除了付出生命還有其他能報答的嗎?無以為報,只得以命向賠。根本原因:下層人資源太少,面對上層人的恩惠時,沒有足以禮尚往來的資源。又臉皮薄,重義氣,不願欠別人的,只能付出所有(梟雄就不會這樣了,所以亂世梟雄吃的開)。

    但上位者對下層的關心,大多時候不過是籠絡人心而已。“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個人信奉大多數人“人之初性本善”。回報他人的恩惠時人的本性,所以“仗義每從屠狗輩”。而受教育(educated)會讓人變得聰明。更懂得自己的價值,也更能看清上位者的套路。所以“負心多是讀書人”。

    很少看《甄嬛傳》,無意中看到一個片段。甄嬛關心問候守夜的一個小太監。小太監誠惶誠恐,感激涕零。沒看後面的劇情,大機率情況下這位小太監會對甄嬛忠心耿耿。甄嬛絕對不算好人,對小太監的關心必然是出於籠絡人心。真心零分都沒有,甄嬛會真心關心的人只有和自己位置差不多的人,比如眉莊。眉莊小擦傷十分關心,卻無視自己親妹更重的傷。庶妹尚且如此,旁人更是一錢不值。

    回到刺客話題。放在兩千年前,他們的行為稱為“忠義”。放在現在,他們的行為有些愚蠢。但評價人物確實需要放在特地歷史背景下。

    放在春秋戰國背景下,我敬佩他們的行為。放當代背景下,即使受到別人巨大恩惠,也不需要用生命來回報。人人生而平等,我們不需要效忠於任何一個人,只需忠於家國、正義、真理。

  • 4 # 流浪詩人齊新光

    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刺客,這四個人分別是:專諸、豫讓、聶政、荊軻,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專門為其作傳,稱為《刺客列傳》,並且在專諸之前還講了一位魯國將軍曹沫的事蹟,今天我把曹沫、豫讓、聶政三人一併講給大家。

    荊軻和專諸我們課堂上都給大家進行過詳細的講解,我們音訊中就不再細講,只簡單概括:荊軻刺殺秦王嬴政,卻圖窮匕見,刺殺失敗,卻留下了大俠之名,永遠流傳;專諸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以勇決之態,報答公子光的知遇之恩,最後公子光順利繼位,是為吳王闔閭,也就此開啟了吳越爭雄的大幕。

    《史記》之寫「刺客列傳」,或說司馬遷之寫「刺客列傳」,乃是前並無古人、後亦無來者之舉。縱觀「刺客列傳」中所寫人物,諸如荊軻、聶政、豫讓、專諸等,無一不是出身卑鄙、地位低下。而太史公司馬遷竟破天荒為他們立傳。

    相比前世及後來之正史,大多隻記述帝王將相、達官顯貴之事。至於平頭百姓?只可靠邊站便是。二者相對比,則太史公不可不謂開明矣!同時,也可看出其關注底層人物之命運,具有憫人之心。如此,焉能不被評為“史家之絕唱”?

  • 5 # 小磊每日一劇

    荊軻刺秦王,算不算恐怖活動,尚可以商榷,不過可以認定的是,這是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暗殺行動,而且發生在秦王接見燕國使臣的外交場合。

    這個計劃膽大包天,整個使團就是暗殺團,正副團長是暗殺實施人,指使者是燕太子丹,當然燕國王室絕對脫不了干係。

    為了刺秦,燕太子丹已經準備了很長時間。他本來和秦王嬴政曾經在趙國同為質子,患難之中交情還不錯。但等到秦滅掉韓國,他到秦國為質,而嬴政掌握著天下最強大的國家,正雄心勃勃的要征服吞併諸國,又怎麼會和他一個質子論交情呢?矛盾不可調和,那麼就用鮮血來洗刷吧。

    國家的危難,前途命運的不測,受到不友好的對待,極大刺激了燕太子丹。回國後,他便苦心積慮想破解的辦法,怎麼能有效阻擋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然而國小力弱,路路不通,於是想到了刺殺這一招。當然,最好還是挾持秦王簽訂合約,退還侵佔的各國土地,不行再殺了他,以期造成秦國群龍無首的局面。

    整個行動並不是很順利,一波三折,不過總算是到了最關鍵的一步,荊軻近距離接觸到秦王,甚至扯住了他的袖子,差一點就可以結果了他。不過因為差這一點,付出的代價就是荊軻被殺,並加速了燕國的滅亡,燕太子丹更是被燕王喜所殺,作為向秦國請罪的誠意。

    這是一次失敗的行動,而且極不靠譜。

    把暗殺活動搞的這麼光明正大,派出一個使團來搞暗殺,使團的目的就為暗殺,基本上在歷史上也算空前絕後了。

    為什麼會空前絕後呢?因為風險太大,而且成功率極低,把國運寄託於此,無異於豪賭,而下注的簡直就是瘋子。

    風險大有幾個方面,首先來說失敗的風險太大。兩國之間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互不信任已經很久了,要取得秦國的信任就不容易,而一旦被虎狼之國懷疑,則行動必敗無疑,此其一。整個行動需要有合適的人選,周密的佈置,精確的操作,一旦有個閃失,也是前功盡棄,此其二。

    荊軻的確是個人才,他用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贏得了秦王的信任,並處變不驚解除了因為副手秦武陽失態帶來的警報。然而最終秦王的多疑和敏捷,打亂了計劃,荊軻的劍術也的確比不過無名。事實證明了這個風險,冒不起。

    風險大的關鍵還在於,一旦失敗帶來的風險太大。燕國是姬姓之國,周王室的同宗,不過地處偏遠,國力弱小,儲存宗廟就是最大的心願。然而,強敵當前,小心伺候還可能被滅亡,何況敢於公然挑釁呢?這個風險很快也被事實證明了。

    此外,這次刺殺儘管做了大量保密工作,但從燕太子丹,到荊軻,以及他們的

  • 6 # 莽原文士

    《史記·刺客列傳》中塑造了從曹沫到荊軻五個刺客的形象,都是作為正面人物來肯定的。司馬遷說出了他們的共性,就是行動目的明確,完全遵循自己的良知行事。然而,既然題主要求評價這五個刺客,那麼,小牛就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對他們做出分類評價。

    一、被豢養的刺客專諸

    五個刺客無一例外地使用了匕首作為刺殺工具,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此也要求他們藏好這30釐米長的武器,沉著冷靜地靠近對方,出其不意地刺向對方。刺客也必須抱定必死決心,視死如歸。只不過,專諸和聶政的行刺行動似乎與正義無關,純然是拿了人家的好處替人消災的舉動,因而,也不必做過高的道德評價。

    伍子胥和公子光是兩個不擇手段的野心家,前者想借助吳國之力,報復自己的故國楚國;後者想利用伍子胥達到篡位的目的。兩人都把專諸當作最有效的工具,關鍵時刻作為撒手鐧使出去。公子光以吳王僚繼位不合程式為理由,要刺殺這位堂兄弟。陰謀在專諸面前變成了陽謀,專諸不問是非,順水推舟。他不僅欣然接受刺殺任務,而且信心百倍,鼓勵公子光,現在是刺僚的最佳時機。最後,專諸用魚腸劍做武器,完成了使命,自己也死於亂劍之下。

    二、士為知己者死初級版的刺客聶政

    聶政的故事比起專諸來,多出了為母盡孝的情節,多了一份看似知己間的心靈互動,多了一個充滿親情的尾聲。嚴仲子與韓國國相俠累有仇,於是想尋找刺客來消滅俠累。他找到逃亡江湖的聶政,殷勤有加,精誠所至,聶政之心縱然是金石,也要為之所開。果然,聶政在服完母喪後,發了一通默默叨叨的感慨,無非我是一個市井百姓,人家嚴仲子以諸侯卿相禮賢下士,所以我要報答人家。於是,他甘心情願地做了刺客,刺殺了俠累。聶政曝屍於市,聶榮千里尋弟,悲憤萬分而倒斃於聶政身邊。姐弟的親情故事,還被郭沫若改編為歷史劇《棠棣之華》上演。

    三、士為知己者死高階版的刺客豫讓

    智伯與韓魏趙三家瓜分了晉國,勢力做大,為後三家所忌恨,於是被殺。這本是竊國大盜間分贓不均的結果,智伯也不值得人同情。但是,豫讓不同,他要報答對方的知遇之恩。僅憑這一點,他的刺客行為的價值評斷就要高於前兩人。雖然豫讓還侍奉過範氏、中行氏,但是對他真正尊崇、讓他感受到自己作為國士價值的人,卻只有智伯。智伯慘死,他的頭顱被趙襄子做成了酒具,這讓豫讓無法忍受,悲憤欲絕。

    豫讓隱名埋姓,設法接近襄子,以成就復仇之事,不料兩度被襄子識破。第一次,趙襄子赦免了豫讓,因為欽佩豫讓為主報仇的義舉;第二次,趙襄子成全了豫讓,把所穿的衣服遞與了豫讓。豫讓拔劍三次躍起,次次刺透了襄子的衣服,象徵著完成了行刺任務。然後,豫讓伏劍自刎。豫讓所為,也是士為知己者死,但是裡面多了一份真摯的個人情意,這是專諸、聶政所沒有的。

    四、為國家利益而戰的刺客曹沫

    五位刺客中,唯有曹沫沒有犧牲。從嚴格的意義上看,曹沫的舉動與其說是刺殺,還不如說是劫持人質。曹沫作為魯國將軍,率兵於齊國作戰,三戰三北,心裡也真夠窩囊的。就在這時,魯莊公畏懼齊桓公的霸道,割讓遂邑來求和。魯莊公沒有責罰曹沫,仍然讓他擔任大將,曹沫心中更增添了歉疚之感。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曹沫上演了折衝樽俎的大戲。齊魯兩國在柯邑會盟,恃強凌弱、不可一世的齊桓公以戰勝者的姿態,與魯莊公盟誓完畢。沒想到,曹沫手持匕首,衝上前去,劫持了齊桓公。如他所願,齊國退還了侵略的土地,曹沫維護了魯國的尊嚴。不過,一員武將做刺客,搞恐怖行動,不可取;已經答應割地予人,又毀盟,也不可取。因此,在價值評價上,曹沫還是低於荊軻的。

    五、為天下主持正義的刺客荊軻

    荊軻事蹟萬古流傳,荊軻也成了天下英雄,這是荊軻生前所想不到的。荊軻生逢其時,所處的環境與所交往的人物,促使他由一個路見不平、拔劍殺敵的刺客一躍升格為扶弱鋤強、拯救天下的義士。他看到故國衛國危如累卵,憂心忡忡,卻又無可奈何;他看到趙國危在旦夕,義憤填膺,可苦於沒有機會報復秦國;他看到燕國將要被秦軍攻破,也想有所作為。有幸的是,他遇見了太子丹,二人一拍即合,刺殺秦王嬴政,遏止秦國吞併天下的步伐。這悲壯的舉措,註定要有悲劇的結局。然而,荊軻義無反顧,大義凜然,投身到刺秦的前線。在武裝到牙齒的秦王面前,荊軻鎮定自若,勇敢地舉起匕首,刺向嬴政。百密一疏,荊軻劍術略微欠佳,倒在嬴政和他的群臣的劍下。就在此時,他箕踞而笑,聲言唯有一件憾事,就是不能劫持住秦王,逼迫他退還侵佔的六國土地,以回報太子丹,以回報天下人。此時此刻,荊軻的精神昇華了,他以犧牲實現了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 7 # 大大的俞

    如果沒看過的人,聽這些刺殺的故事情節,基本上會覺得:啥腦回路啊!

    大機率的,因為我當初看的時候,基本這麼想的。

    李白曾經很浪漫的描述過刺客:十步殺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然而,《史記·刺客列傳》裡的刺客都是死士型的,只求成功不求後事。

    一、荊軻

    之所以把荊軻提到最前面,是因為他在這些刺客里名氣是最大的。荊軻刺秦王我們都知道,刺客篇裡文學作品影視劇的最愛。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因為燕太子丹的懇求,荊軻在經過漫長且充分的準備後,踏上了刺殺秦王的道路。如果秦王反應稍微慢那麼一點,如果不是想著要挾而單純刺殺,他就成功了。《史記》裡,司馬遷敘述表達裡其實也能看出那麼一點點遺憾的。

    讓我覺得他腦子不行的是,他遵從燕太子的命令去行刺。

    雖然燕國滅亡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否認,燕太子丹的刺殺初衷是因為和嬴政的個人恩怨:同在趙國做質子時交好,去了秦國做質子時卻不被重視因而逃回國。透過老師找到田光做刺客,田光推薦荊軻,不能信任田光於是送別田光時遮遮掩掩的要求保密。荊軻答應行刺,卻又急不可待三番四次的催促只求刺殺而沒有其他承諾或措施。說真的,這麼一個短視,器量狹小毫無謀劃,“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的燕太子,真的不值得田光或荊軻任何一個人送命!

    哦,千萬別說國仇家恨,看《史記》的都知道,那個時期,人才不講國籍,況且荊軻出身衛國,祖先齊國人。

    荊軻是個什麼樣的人?愛讀書,善劍術。在衛國時不被衛元君任用,於是離開。曾經拜訪劍術大師蓋聶,和蓋聶理念不同,於是離開。到了邯鄲與魯句踐遊戲發生爭執,魯句踐發怒訓斥,於是離開。周遊列國,結交的都是豪傑和名望之輩。答應燕太子去刺殺後卻“無所事事”的玩樂其實在等待秦王膨脹的高點,打算出行後因為太子丹拒絕他用樊於期作為給秦王的投名狀於是自己去找秦國叛將樊於期——太子丹不過是不想做惡人而已。在秦殿上,十三歲開始殺人兇戾得一般人不敢直視的秦舞陽嚇得腿軟,荊軻卻能隨機應變冷靜應對。

    綜上述,荊軻是一個有勇有謀,冷靜沉著,大氣有度的人。

    所以,這麼一個出色的人,何以會答應太子丹的請求?可能,除了報答田光的知遇之恩外,也想求個名垂青史的機會。

    二、高漸離

    高漸離的刺殺,大概是為了荊軻也是為了自己。所以,刺客列傳裡他沒有排上號。

    高漸離是荊軻在市井之中結交的朋友,善擊築。他善到什麼程度呢,靠擊築走到了秦王的面前。當年還有一個屠狗之輩,三人醉意熏熏之際,高漸離擊築,荊軻和另一人唱歌相合,縱情肆意,互為知己。荊軻事敗,高漸離隱匿,後來生活勞苦受不了沒有音樂的誘惑而回複本身。當他被秦始皇賞識時被認出了身份,秦始皇愛他的技藝又害怕遭遇刺殺,於是燻瞎了他的眼睛依然常常叫他擊築。時間長了,秦始皇放鬆了警惕,高漸離用灌注了鉛的築擊打秦始皇,刺殺失敗。

    高漸離並不是專業的刺客,如果他沒有走到秦始皇面前,他應該會以擊築大師身份終老。很難說他的刺殺是精心謀劃還是巧遇時機乾脆順從。也或許,他早聽聞秦始皇愛樂又自大,於是潛伏後再以樂師身份一步步走近秦始皇,最終實現刺殺大計。

    三、曹沫

    這個人的勇氣和小人簡直突破天際。

    齊國和魯國交戰,魯國敗退,於是和齊國在柯地舉行盟約議和。齊桓公和魯莊公在盟壇上正要簽訂盟約,曹沫衝上去挾持了齊桓公。匕首指在脖子上,赫赫威名如齊桓公也無可奈何,於是,同意了簽下退回魯國土地的盟約。目的達到,曹沫丟下匕首跳下盟壇回到魯國隊伍裡像個沒事的人似的。然後,神奇的,管仲以盟約已成不能失信於天下而讓齊桓公認栽了。管仲這個理由現在看來有點坑,因為太子丹就是參考了這件事打算對秦始皇要挾不成就殺掉,但是在當時,守信,哪怕是非自願狀態下,非常重要。

    這確實是個有勇的人,但有沒有謀不好說,因為,“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這個三大機率是約數,表示多次。對於多次敗北的人,很難說他多方謀劃並將管仲的人設也考慮進去。因為若是沒有管仲,他自己死不說,魯國說不定也要換個國君。也說不定他有個善此謀的門客。

    不論如何,他成功的拿回了因自己戰敗而失去的國土。

    四、專諸

    這大概是刺客列傳裡唯一正經的專職刺客,順從冷靜決絕,抓住機會孤注一擲不留後路

    畢竟刺客相當於一把刀,出謀劃策應該由刀主人來。因此關於專諸的,公子光的光芒比專諸勝啊。也或許,司馬遷覺得這場刺殺裡,公子光也是刺客之一。

    伍子胥打算髮起吳國和楚國的戰爭,但是當時的吳王僚並沒有發動戰爭的野心,而吳王僚的堂兄弟公子光有篡位的計劃,只有公子光篡位成功吳楚才可能打得起來。於是,伍子胥給公子光推薦了專諸。篡位者都具有耐心。公子光養了專諸很久,終於等來了刺殺吳王僚的機會:母老子弱,吳王僚的兩個弟弟帶了軍隊去了楚國,具有聲望的皇叔季子去了晉國。於是公子光在家裡設宴請吳王僚。吳王僚大概也知道公子光的狼子野心也可能是一向如此,侍衛舉著長矛從宮門口排到了公子光的家裡的酒宴上。酒宴正高潮的時候,公子光到地下室把匕首放在魚肚子裡讓專諸端著魚上去。到了吳王僚面前,專諸掰開魚肚子成功的刺殺了吳王僚,當然,他自己也被侍衛殺死。公子光成功繼位後,專諸的兒子被封為上卿。

    能夠在如此嚴密的包圍圈裡成功刺殺,專諸應該是個看起來不起眼的人,這樣才能讓侍衛不起疑,他也是一個冷靜決絕的人,沒有手抖腿軟和一點遲疑,但凡他有一點膽怯,這場刺殺必不能成功。

    五、豫讓

    有點英雄惺惺相惜的色彩:豫讓刺殺了兩次,趙襄子放了一次後才殺了他。

    豫讓刺殺的信念很簡單也很唯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豫讓侍奉的第一任主人對豫讓很一般,後來智伯滅了第一任主人,他轉投智伯後,智伯把他奉為上賓很是恩寵。智伯攻打趙襄子,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了瓜分土地不說,還把智伯的頭蓋骨做成飲具。這就不能忍了。於是豫讓喬裝太監混入趙襄子宮裡的廁所裡做侍從,伺機刺殺趙襄子。大概他的怨念太過強烈,如廁的趙襄子心有所感把人抓出來了。豫讓相當於智謀型門客,去做刺客也確實為難他了。趙襄子感嘆智伯人死了後繼無人卻有家臣來為他報仇,大義,以後自己避著點就好了,因此放了豫讓。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豫讓並沒有因為趙襄子的寬宏大度而放棄。他把自己整得面目全非聲音也整殘了,行乞於市。妻子認不出朋友認出來了。朋友說,豫讓呀,憑你的才能投靠趙襄子必得重用到時候再行刺不是很簡單麼,何苦這麼為難自己。豫讓說不行,“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是不義的,我這種做法後世這樣的人才會愧疚。然後豫讓藏在趙襄子將要經過的一座橋下,可能豫讓真的不適合做刺客,馬受驚趙襄子一口咬定“此必是豫讓也”。抓到人後趙襄子煩了:豫讓呀,智伯滅了你的第一任主人你沒殺他反而給他效忠,怎麼到我這就揪著我給他報仇呢?豫讓說這怎麼能一樣呢,範、中行氏對我普普通通,因此我也回饋他們普普通通,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趙襄子無奈,行吧行吧,你報仇已有美名,我也沒有理由再放過你了。然後,智伯說出了自己的願望:君子有成人之美,上次您放過我也有了寬宏大量的美名。這次我懇請把您衣服給我讓我刺幾下以成全我刺殺的願望,這樣我死則無怨。趙襄子同意了。豫讓完成了形式上的刺殺,“下報智伯矣”,自殺而亡。

    所以,真的不要讓非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你看智伯的刺殺,每次都是連近身都沒有就被發現了。當然他也夠狠。第二次真的整得非常悽慘,弄得身上發瘡還吞炭弄啞聲音,如果古人知道現代網路用語,能評個整得連媽都不認識。我想趙襄子第一次之所以會放了他,大概也是因為他看著就像不能成事的,一股子純粹的文人的天真氣。當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勇氣可嘉,忠義可表!!!

    六、聶政

    聶政因為躲避仇家帶著母親長姐在齊國從事屠夫工作。韓國國卿嚴仲子得罪了韓國宰相俠累出逃,四處遊歷尋找能夠報仇的人,於是找到了聶政,在聶政母親壽辰上禮數俱全異常的禮賢下士,且奉上百金。然而母親健在不缺吃穿,聶政不想冒險,拒絕了。過了很久,聶政母親去世了,姐姐也出家了,孝期滿後的聶政可以說沒有責任沒有負擔,然後他想起了嚴仲子。

    “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這是說賢者因為一點小小的怨恨而親自到窮鄉僻囊之地尋找報仇的人。看吧,聶政實在清醒的知道嚴仲子是個什麼想法。但是,在他看來,身為一國之卿相不遠千里的禮賢下士送來百金為他這個市井之徒的母親祝壽,自己卻沒有什麼可以等價回報,實在於心有愧

    啊,我真的不知道這是聶政是真的這麼想還是想要從事一樁壯舉。畢竟對於才士來說,於市井之中無為而死實在是一種輕於鴻毛的死法

    於是聶政去找了嚴仲子舊事重提。這時候嚴仲子已經在衛國了。俠累不僅是韓國宰相還是國君的叔父,護衛重重,嚴仲子多次嘗試刺殺也沒有成功。嚴仲子想給聶政派助手,聶政拒絕,人多口雜要是發生意外洩露訊息,嚴仲子就要舉國為敵了

    聶政的行刺非常戲劇性。他直接闖入俠累的府上,俠累坐在堂上身邊都是持戟的侍衛,聶政來得太過突然一往無前的氣勢震驚了所有人,他走上臺階直接刺死了俠累幹翻了十幾個人後毀容剖肚自毀而死。為什麼?他還有姐姐。宰相被殺,聶政被暴屍於市韓國重金求賞讓人來認屍。聶政的姐姐聶榮也是個奇人。她一聽說這事就覺得這很可能是聶政,於是不遠千里跑去認屍,確認後伏屍痛哭:“是軹深井裡所謂聶政者也。”。眾人勸說:夫人呀這人殺了宰相國君正重金懸賞他的身份你怎麼敢來認屍呢?!聶榮說,我知道呀,以前我弟弟之所以在市井之中從事低微的職業就是因為母親和我,現在母親享盡天年去世我也出嫁了,當年嚴仲子不曾嫌棄我弟窮賤的處境身份而賞識他與他結交,士為知己者死,他能不報這份恩情麼?而他為了不牽連我毀容毀身,我卻不能讓他的賢名埋沒於世!然後,聶榮哀痛致死,死在了聶政身邊。

    聶政是個至情至性之人。他頭腦清楚個性冷靜沉著,勇猛而決絕,一個能夠“單槍匹馬入敵營,萬敵營中取首級”的人。

    不好說,聶榮是不是故意點出嚴仲子。聶政能夠為了母親為了姐姐而安於市井,哪怕嚴仲子以重金相誘也不為所動,因為他知道嚴仲子這麼做是有求於他而他有家人,又為了不連累姐姐——也許還有嚴仲子——而毀容殘身,說明這是一個很重親情的人。他姐姐聶榮早知是必死之局依然不遠千里前去認屍,足以表明對弟弟的愛護之情。所以,她對嚴仲子必然是有恨的。大概她和聶政一樣知道,讓聶政付出生命的事情不過是緣於嚴仲子的一點點仇恨

    啊,古代的義士,為了一點有所求的賞識而不惜回以性命!聶政還的這份恩情,其實相當不對等啊!

    縱觀列傳裡的這些刺客,大體都是講究一個“義”字,士為知己者死,就這麼一句話,便能夠讓他們捨生忘死的相報。而且,為義而壯烈赴死,遠比岌岌無名的活著更為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et us be alone together是那部電影裡的臺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