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東森九慧

    孩子做人沒有底線,往往是家庭父母教育的缺失。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家庭影響,社會生活環境影響。以身作則,多於孩子溝通,脫離劣質環境,讓孩子沉浸在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中,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

  • 2 # super小尖

    有的時候被生活所迫,人們不得不放下底線,有的時候被誘惑降服,人們很樂意放下底線,而孩子的成長都是在不斷模仿身邊的大人,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絕好的璞玉,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比自己優秀的人,隨著認知領域擴大,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孩子底線教育,那麼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法律教育

    普通家庭可以透過按時收看《今日說法》欄目與孩子一起學習法律,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帶著孩子去法院旁聽幾次庭審過程,讓孩子意識到法律的管束並不遙遠,犯了大錯就會受到承受不起的的懲罰。或者在日常交流中也可以談一些法律的問題,比如某個學校發生了校園暴力,之後怎麼樣子處理的;比如某個娛樂場所門口打架鬥毆,受到怎麼樣的處罰,諸如此類,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道德教育

    配合校學校的德育,居家生活中也有許多需要德育的點,比如遇到長輩要微笑著打招呼,比如吃飯的時候長輩先動筷子,比如有好東西要學會分享,比如罵人就要捱揍等等,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可以沒錢,但一定要有教養。

    三、陪伴

    大部分問題孩子缺的不是管束,而是陪伴。,筆者認為人活一輩子,結婚之前是為父母而活,結婚之後是為孩子而活,父母的漠不關心,使他們覺得自己都沒有兩塊錢重要,或者自己的出生就是一個錯誤,於是他們開始叛逆,有的孩子到處製造麻煩求關注,有的孩子直接與長輩對著幹,直到他們遇見相似經歷的或者別有用心的異性,用關愛的語氣說出一個指令,他們便會卑微的放棄一切。之後,做再多彌補的事情,為時晚矣。

    所以,美玉的雕刻從來不是一簇而就的,希望家長們多些耐心,孩子教好了,世上的罪惡就少了。

  • 3 # 成功教育是正道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如果說現在孩子做人方面出了問題,一般不外乎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可能是父母自身(也即原件)的問題,導致了孩子(也即影印件)的問題,另一種情況可能就是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了。不管哪種情況,總之是孩子沒有養成好的做人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加減法是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培養好習慣要用加法,矯正壞習慣則要用減法。想讓孩子擁有怎樣的好習慣,就要想方設法地讓他的好的行為不斷出現,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養成的可能性就越大。

    良好的做人習慣主要包括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和自信自強等方面。培養一種好習慣一般需要透過以下步驟:

    一、認識到某個習慣的重要性,也即對他有什麼好處,提出目標,盡力去激發孩子的動力和潛能;

    二、把習慣內容具體化為日常行為,併為孩子確立具體的行為規範;

    三、尊重孩子的偶像和榜樣,使其成為孩子習慣養成的精神支柱和內在激勵;

    四、對習慣內容進行持之以恆地訓練,持續不斷地強化孩子的行為規範;

    五、對孩子的行為加以評估和引導,表揚、鼓勵其良好的行為,矯正不良的行為,但不要總是批評、指責;

    六、為孩子創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群之間的相互協同與配合。

    必須堅持以上步驟的反覆訓練,因為習慣養成貴在持之以恆及協調一致。

    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習慣養成的過程離不開父母與子女的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父母應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身示範,這樣訓練的效果會更好。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只要認真去做、堅持去做,好習慣就一定能養成。

  • 4 # 趙鳳軍老師

    這個問題我從《西遊記》說起吧!西遊記都看了許多年,之所以能夠成為名著,實際上和做人底線有關係!

    先從分析問題,再聯絡《西遊記》分析。

    我不知道你說沒有底線是啥程度?也許你用詞不當。我不承認你的誇大。但是我可以說說怎麼辦?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六歲必須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文明禮貌,因為六歲形成的習慣會伴隨他很多年。在這些好的習慣中,有一個非常重要,這個習慣和他做事的底線直接相關。

    這個習慣就是,懂得是非對錯。

    1懂得是非對錯,就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就懂得什麼是責任負責,擔當。

    2懂得是非對錯,做事就會有個度,也就是說“隨心所欲不逾矩”再規矩之內自由放縱。不會衝破底線。

    3.懂得是非對錯,做事就會思考辨別是非對錯,也就學著長大。人總是要自己學著長大。就要從懂得對錯開始。

    說到這裡啥意思知道了吧。沒底線趁早改正,不要緊,先從是非觀開始吧。必須改。長大以後不好改。

    實際上《西遊記》絕對是名著。

    教育方法:1必須分清是非對錯。

    2必須尊重他人。

    3.錯事自己承擔後果。

    如果你的說服教育好用,就說服教育,如果說服不好用那就………自己想吧!

    只要改掉也許成佛。

  • 5 # 安印主持人

    這樣的孩子,終究還是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及成長環境出了問題,長大後只有遭受大的磨難,或許才能改變,單靠教育是不行的!

  • 6 # 老者6311002534379

    謝邀,這個問題的主角是孩子,孩子就是心智還沒發育健全的未成年人,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做人沒底線",這是可以理解的,說明該孩子還必須接受教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沒底線",也是該孩子的優點,說明他(她)活躍,肯動腦筋,因為每個孩子對於外界都是新奇的,總是存在著童話般的新鮮感。

    對於孩子的教育,監護人要遵循,循序漸進,開導說服為主,不能簡單粗暴,讓孩子有恐懼感,繼而發展為逆反心理。對於教育一定要有威信,所謂"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原則,不允許在原則外行事,“信"就是監護人要作出表率,有時言教是不如身教的,作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交心,在友好愉悅的氣氛中,讓孩子得到正面的教育。教育要一貫性,連續性,不能一日曝十日寒,或者"朝三暮四",作為監護人更要標準一致,口徑一致,不要讓孩子無以適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孩子在寬鬆的,良好的環境下,有一顆敬畏之心,從小事做起,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自小養成勤勞、善良、勇敢、富有獨立性的精神,在長大後一定是有所作所為的。

  • 7 # 鳳姐姐CEO

    做人沒底線的孩子怎麼教育?首先是孩子,作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做事情有分寸,無論對家庭內部還是對家庭外部,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那麼家長如何做孩子的榜樣呢?蒙臺梭利說:“6歲以前的時間對於兒童來說是極為關鍵的。”

    周圍人的行為都會對兒童產生一種刺激,兒童在模仿這些行為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正君以為,家長不要痴心妄想孩子會成為你希望的那種人,如果家長真的有所寄託,有所企圖,不如給孩子做一個榜樣。

    須知,孩子學的就是你的一舉一動,你的言語,你的表情,你的生活情趣。你想要孩子自信Sunny,你就得誠實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

    你想要孩子喜歡看書,你就得多買童書,並經常在家裡津津有味地朗讀幾段。

    你想要孩子安靜,你就得先讓自己的內心安靜下來,當孩子出現很多安靜狀態的時候,不要干涉和打斷孩子的安靜。

    你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你就得經常傾聽孩子的心聲,並儘量尊重他的正當的獨立意願。你想要孩子健康快樂,你自己就得積極樂觀。

    你想要孩子彬彬有禮,你就得在孩子面前一直彬彬有禮。

    你想要孩子少看電視,你就應該先給自己定下看電視的規矩。

    英國曾有科學家長期跟蹤研究一群孩子,從這群6歲時開始觀察,到了26歲,發現他們的性格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孩子到了6歲,很多東西(比如智力、學習能力、性格)就基本定型了。這不光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關於大腦的神經科學研究的成果。

    如果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錯過了6歲以前的關鍵時期,也請家長儘量放寬心,因為家長們的所做所為,並不一定就違背了教育的規律。

    如果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就要冷靜和清醒,想辦法改變自己錯誤的教育行為,挽回一些“損失”,減少對孩子的傷害,讓孩子以後的成長之路更順一些。

    古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正君加一句:“也要大人幫和扶”,少傷害,不溺愛,做榜樣,巧引導。讓我們接納自己,讓我們接納孩子。

  • 8 # 美景頻現處處春

    那就劃清底線,讓他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做了會有什麼後果。有了充分認識後就會約束自己,就好了。

  • 9 # 老於74362667

    養不教,父之過。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怎麼教育孩子了。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從孩子咿呀學話的時候就開始了,不是等到長大成人了在去教育。人的世界觀是慢慢形成的,同樣,教育孩子也是一點一滴的慢慢的過程。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們從前很少對孩子進行正面的教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慣子如殺子。現在就要拿出全部的精力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正面教育,記得一定是正面教育,不要耍小聰明。如果想讓你的孩子能正常成長就一定要你付出努力,孩子大了要以引導為主,不能急,沒有耐心是教育不好孩子的。很可能是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大了都有叛逆的心裡存在。所以,如何引導更為重要。

  • 10 # 武漢數學龔老師

    這樣的孩子,先不要讓其學習文化,先讓其參觀學習,山區的孩子,偏遠地區的孩子,窮苦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生活狀況…

  • 11 # 有故事的人CGK

    不存在沒底線的孩子,孩子的習慣養成,性格特點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圍,可以這麼說,教育孩子是個工程。

  • 12 # 逆風飛翔Lxh

    古有“孟母三遷”就是為了改變孟子的學習生活環境的典範,俗語說:跟著蜜蜂找花朵,跟著蒼蠅找廁所。首先要淨化他的朋友圈和生活圈;二是找到他的興趣愛好去培養特長,每一個人都有特長,如果放錯地方將永遠不會發光,如大米和汽油都是好東西,但不能放在一起,沙子和水泥雖便宜,放在一起就可以建萬丈高樓;三是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學會與孩子平等溝通,特別要注意方法,言傳身教,多做雪中送碳、錦上添花,不做火上澆油;最後建議借力幫助引導,最好的資源是老師、孩子相信的成功人士等,希望每個孩子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 13 # 亮仔吖

    心中只有自己的骯髒思想和慾望,卻沒有做人的底線和道德準則,一旦長大成人走出社會無疑對社會是一不穩定的和諧因素。應趁孩子還沒成人之前加大管教力度,多讓他接觸一些社會上的正人正事,也就是正能量,再就是有意無意的讓他接觸一些青少年犯罪的事實和案例。

    當然,這些都只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不能刻意為之,以免孩子心生反感,產生逆反心理,反而適得其反。

  • 14 # 瀋陽影姐

    那都是從小慣的,就像小樹長成了就不好管教了,這樣的就等著哪天闖下大禍,頭撞南牆了,教監獄這所大學去教育唄。

  • 15 # 朗朗月明

    長期在教育一線工作,碰到過形形色色的學生。但“做人沒底線的孩子”我卻似乎真的沒見過。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有另一番思考:什麼是沒有底線?偷殺搶掠,還是對於教育“油鹽不進”,亦或是獨立孤行,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壞別人利益?問題中並沒有涉及。但不要忘記,再無底線,都是“孩子”。需要教育工作者對孩子進行全面分析。

    首先:歸納孩子的種種行為,做到心中有數。與孩子溝通最怕“給孩子貼標籤”。所以建議多方瞭解孩子的行為,對孩子有一個更加全面的瞭解。第二,可以透過對孩子家庭成員,生活環境家庭背景等方面進行了解,判斷孩子的問題行為根源是否在於原生家庭。只有對孩子的行為和成長過程作了具體的瞭解分析才能制定詳細可操作的教育方案。

    第三:發現亮點拉近距離。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哪怕他是最調皮的孩子。因此,要教育這類孩子,必須找到他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小點。在跟他溝通的時候放大這個閃光點,並由衷地告訴他:“”我真喜歡這樣的你”。然後讓他回去,不提他令人反感的種種行為。為什麼,因為這類孩子被批評慣了,或者說被教育慣了,他對人有戒備心理。如果太刻意跟他談談不攏。只有不經意的肯定才能激發他內心向善的一面。

    第四:放下教育者姿態給予幫助。有了多次的交流肯定建立了信任後可以直入主題:“你希望自己一直這樣嗎?”或者“你覺得我可以如何幫你?”只有教育者放下教育姿態,才能讓被教育者開啟心門。

    第五:陪伴信任幫扶賞識。幫扶一個特殊行為從來都是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孩子行為仍會有反覆偏差,教育者要有充分地耐心,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信任他能戰勝自己,信任他會越來越好,並給予他更多的幫扶賞識。相信,你會漸入佳境。

    願我們充滿耐心,用賞識鼓勵幫助每一個迷途知返的孩子。

  • 16 # 三農曉亮

    小孩子如果做事沒底線多半和家長有關係!主要受父母的影響還有就是當發生孩子在做這樣所謂無底線事的時候父母不去制止孩子甚至可能還會表揚他因為父母會覺得孩子贏了或者這樣不吃虧!我覺得學前教育更重要,以3-5歲孩子為例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一個孩子每當這個孩子和別的孩子一起玩只要是她想要的就必須得到得不到就哭,如果還得不到直接就會去咬別的小朋友,這些都是每一次發生在她父母眼前,卻不及時制止等到被欺負的小朋友哭了被咬了才會象徵性過來說孩子幾句,等到私下卻表揚孩子的行為!孩子在經歷這樣都事後受到表揚所以會更加肆無忌憚了!允許孩子犯錯,但不是沒有尺度,更要告訴他什麼是對和錯,如果你不想讓孩子人生觀坍塌我覺得可以做以下幾點:

    1.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在模仿父母或是在父母授意下才導致的,所以首先父母要做到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孩子!當孩子犯錯不但要說明哪錯了為什麼錯,然後應該怎麼做!

    2.後天環境所引起的比如看到同學或者其他小朋友而效仿,孩子的模仿力很強!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監護出了問題,因為孩子出現的問題往往會在家裡不經意之間會表現出來,所以父母為了能更好的瞭解孩子的在外期間最好多和老師溝通了解!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3.電視,媒體,手機等智慧工具!具不完全統計小學生持有電話人數佔比38%,中學生78%,至於學前教育就是父母經常玩手機,看電視!而當自主擁有手機的孩子如果經常觀看道德觀價值觀不正的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所以對於孩子要及時做教育引導,可以利用手機學習知識觀看有正能量的題材短劇或影視!同樣這個更多是家長對於孩子教育溝通。需要孩子主動去做而不是被動要求!

    其實主要是看家長朋友,監護監護就是看好管好,也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是小亮,多多交流,多提寶貴意見!

  • 17 # 育鄰人

    教育賦予孩子融入集體生活的智慧、給予成長活動邊界。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生命之處本就認知無邊界、生活無底線,嬰兒成長有多種可能,可能變得智慧、變得愚笨。孩子是行為可塑、可教導的代表,也正是由於孩子生命成長的可塑性,開展教育活動才有實質性的意義,也才能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添磚加瓦”。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智慧之道

    教育活動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和成長行為邊界

    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家長和師長透過自身的言行示範,為孩子的成長樹立榜樣,讓孩子透過模仿習得生活技能、識別自然、融入群體社會生活的規則,教育的本質就是人點亮人。學習的本質是孩子為成長儲備生活的技能、知識能量和社會行為規則,是收集對未來生活可能有益的素材,是藉助他人的成長經驗充實自己的人生經歷,以遮蔽、跨越後續生活中可能遇見的溝壑。

    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通俗地講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習慣影響孩子的成長,教育就是人點亮人、點燃人的活動,是孩子透過模仿獲得成長經驗的活動。教育活動傳承人類文明,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活動傳承的智慧成果如果恰好能夠應用到某項社會生活實踐中,它就如同給農作物“追肥”那樣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教學內容未能針對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問題,那它也培植了人類社會成長進步的土壤、提升了國民素質。也就是說針對性強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識教育就是為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著名教育家張伯岑說:“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簡單的講就是為教者需要“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時刻以自身言行示範為孩子們的成長活動做指引。正所謂:“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身為家長、師長首先就應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讓自身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與法律水準。教學活動在於賦予新生命融入社會生活的工具,為孩子們的人生成長指明方向。

    人類生活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透過獲得他人的幫助成長自己,同時又透過幫助他人獲得更多人的幫助。教學活動教會孩子使用人際間交流的工具語言;融入社會分工協作行為邊界準則的道德與法律;認知、標記事物的工具數學;瞭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

    知識是人類成長進步的階梯

    方向是指引人生成長有效前行的指北針,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前人總結的智慧經驗與技能積澱已經浩如煙海,任何個人相較於知識的海洋就如同航船之於大洋。如果沒有燈塔指引航船是靠不了岸的,人生的成長學習同樣如此,在沒有成長目標與方向的情況下,個人很在成長過程中學以致用、學有所成。如果把一個人比作一顆子彈,要是沒有靶標就只能胡亂飛行,最終勢能耗盡而隕落,再或者如同《猴子搬玉米》見這個覺得好、見那個也覺著不錯,最終只能空手而歸。

    成長進步起始於選擇,生產、生活中每天都在選擇。選擇是開啟生活之門的鑰匙,生活中的一切都源於選擇,選擇生活的地域、選擇與誰成為朋友、選擇幹什麼工作、選擇何種飲食......選擇是生活的起始位。選擇為成長指明方向和目標。俗語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每個人都是自己那艘航船的舵手,駛向何方就是由選擇決定的,如果您選定了燈塔那麼您一定能夠在短期內靠岸;如果您選擇駛向深藍,那麼您將經歷更大的風雨,或許也能收穫更多......

    人生之中可用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比如每天能夠利用的最多時間為24小時,每年能夠高效利用的時間是365天,按在世100年計算人生總時長約為36500天。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裡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趣、有價值,就必須做選擇,是選擇農業種植、工業生產,還是創業?選擇決定著未來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選擇定居城市就難免在上下班高峰迎接被擁擠,選擇向鄉下愜意的生活就必然體力受累、物質相對匱乏。選擇讓原本相同的人們開啟不同的生活模式,昨天的選擇影響今天的生活,今天的選擇影響明天可能的前行方向。選擇讓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第一波分流,是人類社會分工協作的起點和基礎。

    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麼還不快樂呢?”此人答曰:“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佛祖笑笑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某日,一遊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憐憫,置一湖於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進。佛祖好生奇怪,問之原因。答曰: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這麼小,既然一口氣不能將它喝完,那麼不如一口都不喝。”講到這裡,佛祖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對那個不開心的人說:“你記住,你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飲。”人生在世可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對自我成長最有幫助的那些資源就足夠了。

    學習活動的本質是找尋到能夠更好促進自我融入社會生活,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協作的工具。人類生活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透過獲得他人的幫助成長自己,同時又透過幫助他人獲得更多人的幫助。學習活動讓每個人能夠熟練使用人際交流的工具語言文字;認知、標記事物的工具數學;瞭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世界上適用於促進個人成長進步的工具“多如牛毛”,每件都是好工具,但每個人都只能選擇其中的一項或者兩項作為重點進修方向。人類社會是分工與協作的有機結合體,沒有一個人能夠“十項全能”,每個人參與社會分工協作的基礎就是突出自身的優勢,拼接到人類社會這個“新木桶”之中去。

    語言是人際交流溝通的工具

    教學活動引導孩子養成好的成長習慣重要

    習慣,是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作息方式,是一系列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的集合;成績,廣義的成績指完成特定任務的成效,狹義指完成學習、完成試卷所獲得的分數。習慣是一些列成長成績的組合體,而成績的獲得同樣離不開好習慣的效力。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足以說明人生成長曆程中,生活習性的重要作用。至於小學教育中是習慣重要還是成績更重要,學習習慣與學習成績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也就是說學習習慣好的的孩子學習成績一定不會很差。同樣,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他的學習習慣也必定屬於優等。

    俗話說:“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都是習慣與堅持的力量。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會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 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決於好習慣的多少。人生彷彿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把高效能的習慣堅持下來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快車。 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你必須明白一點:是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裡的一屋就是人生成長曆程中的習慣,小習慣成就大未來,比如飲食習慣決定您身體的健康狀況;作息習慣影響您利用時間的效率;學習習慣篤定您學習的效率與成長高度......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經過日復一日的砥礪和磨鍊,能夠使人抵達成功的彼岸,攀上事業的高峰。良好的習慣對於助力事業的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真可謂: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圖書館管理員布魯克斯在肖申克監獄裡度過了五十多個春秋,當他收到申請多次未果的假釋令時,不是喜極而泣,而是惶恐不安,他早已習慣了監獄裡的生活,不想改變。他拿著水果刀挾持獄友,想透過犯罪而繼續留在監獄裡,但最終良知讓他放下了手中的刀子,拎起行李箱,走出了監獄的大門。但沒過過久,他就自殺了,他在監獄中養成的生活習慣,不適應監獄外的生活,他又無法擺脫這些習慣。“習慣成自然”,被習慣的事物就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們與我們緊密相連,良好的習慣可助人通往成功的大道、實現人生理想。

    學習是成長進步最好的習慣

    教育活動的主體內容是傳授智慧知識

    自然與法律賦予每個人平等的生存權利,但是生活中的人們卻並不完全相同,他們擁有的智力、財富水平都“不平等”。那麼,造成人與人之間不平等、存在“聰慧”與“愚笨”的根源是什麼呢?根本原因在於學問的多寡,其實,人生真是“人人生而平等的”,作為新生命的每一個人原本是沒有差異的,人與人之間的“聰慧”與“愚笨”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正所謂“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信仰的差別,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但是,放眼四周您就會發現,這個社會有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人們學或者不學、學習的方向和學習的多寡。俗話說:“人不學無智,無智者愚。”強調的就是智慧之道在於求學,求學者因博學而智、不學者愚。

    學習是獲取知識、提高智慧的唯一方式,那麼應該學習什麼呢?學習是一項綜合性成長活動,學習活動概括起來主要包含:

    1】知理論。人行之於世有順境,也難免遭逢坎坷,足夠的理論知識則是指導一個人走好人生之路的根本。就拿日常的工作來說,既有不好做的工作,也有容易做的工作,複雜的、技術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來指導。

    2】習道德。重品行、有節操、守信用是一個人精神修養的根本,而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真正領悟到其中的內涵,並反省自己日常所作所為。為什麼有的人會從事難度大的、高智慧的工作,而有的人從事簡單的工作,這是因為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智慧和知識,同時,對人的道德修養標準方面也有不同要求。

    3】學文化。如果說老師是人成長的佈道者,那麼文化知識就是解開他面對各種困境時解惑明理的鑰匙。學習文化知識能讓人懂得更多的道理,獲得更多的智慧。理論指導實踐、道德指引行為、文化知識是生活更加豐盈、充滿樂趣,正所謂“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貧賤富貴不是上天註定,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在學習中所累積的智慧。事實上,上天不會預定一個人的貧富,更不會讓人存在現在這種差別。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獲得智慧,才能擁有富裕的生活。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是人類智慧彙集而成的海洋,書籍原本就是作者系統思維的集中體現或者社會集體智慧的彙集,如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詳實的記載了中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的《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書籍~智慧的寶庫

    世界上書籍有千萬種,每一種都記錄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知探索歷程,如史書重點記錄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醫學典籍主要記錄藥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醫治方法;生物學彙集人類對自然生命的認知;物理學與天文學講述人類觀察自然、總結自然規律;心理學、教育學集中闡述人生成長活動與教學活動規律......不同型別的書籍蘊含了人類成長所必須的不同精神營養。書是人類成長進步的階梯,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為成長儲備能量。

    俄國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書籍從不同的視角講述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講述著人們生活中的情感故事,史書、詩集、文學典籍......在眾多的書籍中,文學典籍成為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享用的文化大餐,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即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還兼具藝術性。即便是個人傳記或者企業發展實錄,那也是對已經成功個人或企業成長過程的簡潔總結,在總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根據當事人或作者的喜好進行選擇,這也是我們看不同作者書寫同一人物傳記或企業成長錄時會各有側重點的關鍵。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趨利的,也就是說即便在完成著作的過程中,不同的作者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偏好,側重表述與自己喜好相似度高的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大家說說,面對一成績差又不愛學習的孩子,先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