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禾風之戀
-
2 # 奧特曼從來不打小怪獸
可以這麼說吧,因為當時劉邦已經病重,呂后掌權,而樊噲的妻子是呂后的妹妹,陳平害怕殺了樊噲後被呂后報復,就沒有殺樊噲,只是把他帶回長安,結果在回長安的路上,劉邦病死,呂后就釋放了樊噲
-
3 # 嘴痕
陳平之所以不殺樊噲,是知道樊噲在漢高祖劉邦心中的地位,雖然劉邦因為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而遷怒於樊噲,但是隻要想到樊噲曾經隨著自己南征北戰,一統天下,又在平滅異姓諸侯王戰役(英布,彭越等)中出了很大的力。
劉邦只是因為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而殺掉樊噲肯定會後悔,所以他與周勃合計,在平滅梁王盧綰,先將樊噲抓起來,押往長安聽從劉邦發落,但是陳平和周勃回師途中,漢高祖劉邦突然去世,
陳平知道朝中一定是呂后主政了,他一定不能殺樊噲了,便會到長安,哭著跪在漢高祖的靈柩前,說道“你讓我處置樊噲,可我不敢擅自處置大臣,所以將他押解回來了”這是暗中在像呂后表達自己的忠心,呂后也隨即恢復他的職位(這也為後來的陳平周勃滅呂,留下了禍根。)
所以說陳平不殺樊噲,不止是為了防止呂后報復,也是為後來的周勃聯合劉姓滅呂,埋下了基礎。
-
4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劉邦在當上皇帝后,就開始處理自己的手下兄弟,這時他們的關係就沒有那麼純粹,不在是打天下時的兄弟關係,而是君臣關係,君臣之間多了份猜忌。
樊噲和劉邦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多次立下戰功,大漢建立後,不斷有諸侯王造反,劉邦也是派樊噲去平叛,同時樊噲娶了呂后的妹妹,這樣樊噲也和皇室有了一層關係。
陳平是一個何等聰明的謀士,多次化解危機,助劉邦脫困,他自然是清楚樊噲的地位的,得罪了樊噲就得罪了呂后,自己也會有不小的麻煩。
燕王的造反給了劉邦很大的打擊,所以他才確定殺掉樊噲,但是此時皇室關係有微妙的變化,劉邦病重,呂后權力巨大,樊噲即使打江山的部下,也是呂后勢力的一員,如果皇帝反悔陳平還是會有麻煩,殺掉呂后也不會放過自己。這是一道無解的題,樊噲身份特殊,皇室變化微妙,陳平不殺樊噲是正確之舉,不是在皇帝和呂后之間的選擇,是在權力面前的選擇
-
5 # 良戈5
陳平不殺樊噲,形成共識都隊為他是呂后的妹夫,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兩條。
一是陳平聰明過人,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善於名哲保身。他棄楚投奔漢並不是不受項羽重用,當時項羽封他為信武君,而是覺得項羽性格暴虐,怕稍有閃失受害。在逃到漢室途,上船上見他穿著不凡,準備對他下手,他脫光衣服去替船伕划船。
一是對漢室劉氏江山的忠誠。劉病中呂后問承相,劉回蕭何,曹參,周勃,陳平。
-
6 # 司馬小絹
劉邦為什麼要派陳平去殺樊噲呢?為何陳平去後又沒有殺呢?難道是陳平暗地裡在劉邦和呂后之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首先從劉邦病重說起。
劉邦在病重期間,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那些威脅到自己江山的外姓有軍權的人,早己被劉邦給收失了。
這個時候劉邦想起還有一個人沒有處理掉,而這個人就是和自己出生入死,多次立下戰功的樊噲,因樊噲手握軍權同時又娶了呂后的妹妹,
劉邦心裡想!如果自己駕崩,樊噲再和呂后聯手,就會形成外戚干政!自己兒子自己知道,性格過於軟弱難當大任!
為了穩妥起見,還是趁自己還有一口氣在,把樊噲繪殺掉的好,這樣就為自己的兒子永除隱患了。
派誰去殺樊噲呢呢?劉邦想來想去還是派陳平去最合適,因為陳平不但足智多謀還對自己忠誠。陳平是何等聰明的謀士,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善於名哲保身,他不但多次為劉邦脫困化解危機。而且還能為自己在如此複雜的宮庭鬥爭環境下,立於不敗之地。
這次劉邦派陳平去殺樊噲,陳平自然是清楚樊噲地位的,得罪了樊噲就等於得罪了呂后,
再說了,陳平被派去殺樊噲之時,劉邦已經病入膏肓了。
陳平心裡非常清楚,劉邦一死,呂后兒子當皇帝,呂后一定掌控朝廷實權,如果殺掉樊噲,劉邦還活著時呂后拿他沒有辦法,劉邦一死呂布一族肯定拿他開刀,如果不殺樊噲劉邦不會放過他!
聰明的陳平在這個時候做出了,最聰明的決定,來了一個“拖"字!
既不殺也不放,只把樊噲一路慢慢的送往長安!
在陳平和樊噲還沒有到達長安,就傳來劉邦駕崩的訊息。
陳平聽說劉邦已經駕崩,這個時候又展示出他聰明的一面,陳平趕緊日夜兼程,馬不停蹄的跑了回去,來到劉邦的陵前大聲痛哭說:“您讓我去就地處決樊噲,可是我覺得這事事關重大啊!不能輕易處置,所以把樊噲帶回來交給您,誰知您已經駕崩了”,這話說出來既沒有抗旨的意思,又沒有拍呂后馬屁的意思,還能一下子就打消了呂后的懷疑!
這就是一個聰明謀士能夠得以善終的智慧,能夠在劉邦和呂后兩股政治勢力裡遊刃有餘得以生存,還能夠活出自我的最高境界。
-
7 # 山水之間shanshuizhj
捲入多方權力角逐裡,未必能讀懂所有的勾心鬥角。君子可欺不可惑。只要能保持做人的底線,既使世道萬變,照樣釣魚。
-
8 # 武士盜
劉邦快不行了,沒有幾天活頭了,而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呂后殺了很多大臣,誰也不敢得罪她,只能暗中幫助樊噲,不讓他被殺,陳平以後有一個活路了
-
9 # 有鹿從渠求鹿夢
要知道陳平為何不殺樊噲首先要說劉邦為何要殺樊噲,在劉邦人生的後半段,他曾經考慮過換繼承人的問題,想換的人是他最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因為種種原因沒換成,但他知道他老婆呂后的性格,如果他百年之後,劉如意肯定活不了,所以給劉如意留下一條後路,可惜沒用,劉如意還是死了,戚夫人還被做了人彘。
在這種背景下,有人過來打小報告,說是正在打燕王的樊噲有跟呂后謀反的意思,本來呂后已經結黨很多,但是他覺得不足為懼,但再加下老將樊噲,劉如意還能活麼?在這種情況他,很自然的就相信了,即使樊噲是他妹夫,即使樊噲為他出生入死,即使樊噲對他很忠心,他還是信了。之後才有了派陳平、周勃殺樊噲的事情,在這時劉邦未死,陳平是個聰明人,三易其主還能得到劉邦的信任可想而知,他想到了這是個兩難的選擇,如果殺了樊噲,劉邦駕崩,他陳平必然要給劉邦陪葬,如果不殺樊噲,押到劉邦跟前讓劉邦下令殺掉樊噲,呂后還能念這份人情,他還能保住一條命,在這種情況下,陳平自然是要保命了。在押送樊噲回去的途中,劉邦死訊傳到這邊,陳平很聰明的先回去,在劉邦靈前大哭一場,邊哭邊說:“我違抗了您的命令沒有殺樊噲,而是帶回來給您處置,沒想到您先去了”。這話是說給呂后聽的,不說這話,哭完陳平就沒了。
-
10 #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陳平此人,對於人性的洞察,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似乎天下人天下事沒有不在其不知不解之處的,大到興邦定國小到趨吉避凶。他就像是後世太極裡的黏手,除非他不接招,只要他接招,都能迅速化解危機。對於劉邦臨死前要求他去殺樊噲,他施展的是拖字訣。因為他知道,老頭子死後,嗣皇帝繼位,新舊權力交接,他手裡的這個砝是他站隊最好的投名狀。
樊噲非但是劉邦的老鐵,還是他連襟,和劉邦出生入死很多年,不是血親,勝似血親。劉邦晚年各異姓諸侯王的叛亂,讓劉邦對掌兵權的發小兒們都起了芥蒂之心,所以才有了殺樊噲一事。可是樊噲會擁兵作亂嗎?不會。樊噲雖然不是劉邦最器重最有用最欣賞的下屬,可是他是最特殊的。在劉邦不僅沉迷女色更沉迷男色時,是樊噲闖宮進諫扳直了他——這事在滿朝上下都沒有人敢!由此可見,樊噲和劉邦的關係不是一般親信所能比擬的。
陳平是人精,當然更能讀懂劉邦的心,劉邦殺樊噲,不如說是一場政治作秀——給嗣皇帝一個收買人心的機會。這麼多如狼似虎的洶洶群臣,仁弱,不英果的兒子能彈壓的住嗎?大老婆到底靠不靠譜?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他們娘倆能看好不?老子是不是得放點大招扶上馬一程?後世人對於劉邦的能成功表示很不屑,其實劉邦對於勘破人情人事人心上,不說是個中翹楚,也能名列前茅。——這都得益於張良和陳平。不過張良是貴族出身,始終自帶高冷範兒。陳平不同,人世間的貧窮醜惡都見過,他是從底層真正靠讀心術慢慢的像臭蛆一樣趴上來的。在自身沒有危險的時候,才圖進取,不擇手段,不記榮辱。
張良師從赤松子用《黃石公兵法》幫劉邦打天下,陳平是用太公《陰符經》。張良生怕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飄飄然去了,陳平不怕,他始終是留一手的人,所以劉邦死前囑託呂后說陳平不可單獨任相。可是後來扶植文帝登基後,陳平還是擠走了周勃自己獨相漢文帝,誰又能說這不是做給死去的劉邦看的?陳平的內心是:多謝陛下抬愛,我已送走您兩個老婆及多位兒子孫子,成功把江山從老呂家又奪回來交到老劉家手裡了。完美實現了您的囑託。另,為了證明您也有偏差,我把老周擠下去了,現在是獨相。意不意外,驚不驚喜?——只有您想不到,沒有我做不到啊!——沒辦法,鳳凰男不努力,怎麼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陳平不是選擇死劉邦和活呂后,他只是選擇一個能給他更好的政治舞臺的決策者。對於劉邦,呂后,甚至以前的項羽,都不過是陳平實現人生目標的階梯。梯子長短好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他攀。像陳平這類人,能力是無限的精力是無窮的,所差的,就是機遇。顯而易見,陳平是最善於抓住機遇的人,無論是積極進取,還是消極怠工,他把握的分寸都恰到好處。同時期的開國元勳,能像陳平這麼通透又知進退的,怕是沒有別人吧!
-
11 # 草祭William
陳平是個有政治小聰明的人。他之所以不殺樊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樊噲是呂后妹夫的原因。
陳平眼看劉邦就快不行了,這時候要是殺了樊噲,萬一劉邦一死,那呂后絕不會輕饒了他,就算陳平有奉召殺噲的說辭,呂后就算不能殺他,那陳平在劉邦死後的政治生涯基本就結束了。
所以他採取的辦法非常聰明,是把樊噲押回長安,押回來了,劉邦如果沒死,那讓劉邦自己做決定,劉邦死了,那啥也不說了,呂后肯定對他感激不盡。
所以,陳平的行為可以解釋為一種雙保險的明哲保身的手段,即沒有倒向呂后,也沒有違抗劉邦的旨意。
-
12 # 煮茶道史
陳平不殺樊噲的原因,不涉及站隊,而是對個人前途考量後的一種選擇。
在陳平的眼裡,國與君皆輕,唯有自己為重。他為劉邦六出奇計打下大漢江山,無非是一圓自己封侯拜相的夢想。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這方面陳平就是極致的代表。
為此劉邦心知肚明。他曾經就對身邊的人說過:"我用陳平是因為他的能力,而不是他的品德"。言外之意,是說老子這個無賴己經算沒有什麼德行的了,陳平還遠不如我。
因此他們是同一類人,彼此相知相惜。
既然如此,將死的劉邦把斬殺樊噲的任務交給陳平,應該可見預見到陳平從個人的角度考慮未必會盡心盡力去完成,可是他為什麼還是選擇了陳平呢?
臨死之際的劉邦顯然看到了自己百年之後,呂雉及其諸呂外戚將會對劉氏政權構成巨大的威脅。只是這個發現來得太晚了一些,等到劉邦意識到危險時,留給他的時日己經不多了。
他己經沒有時間去遏制外戚勢力的坐大,只能將希望寄託在有人可以在時局改變的關鍵節點上力挽狂瀾。於是,他想到了陳平。
唯有陳平,可以擔此重任。因為只有他,是真正可以做到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謀臣。他曾經六獻奇計,每一計都陰險毒辣,完全顛覆了別人對道德底線的認知,卻最終幫助劉邦稱霸天下。
果然,陳平不負重望,以抗旨不殺樊噲取得了呂雉的信任,在諸呂環伺之下成為大權在握的丞相。等到呂雉去世,他又和周勃聯手,一舉蕩平諸呂之亂。
不得不說,劉邦的這一手玩得漂亮。
-
13 # 煮酒聽史
劉邦稱帝后,為了防止異姓王危及劉氏江山,因此對這些異姓王進行了剪除。而那些異姓王知道了劉邦的心思以後,也紛紛造反。因此,劉邦稱帝后的生活可以說就是在平叛中度過的。
而劉邦之所以能夠狠下心來,消滅這些異姓王,是因為劉邦自己也有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也就是說此時的劉邦已經不需要這些異姓王的幫助了。
在劉邦的軍事集團中,有兩個代表,一個是自沛縣起義時就已經跟著劉邦的以劉邦為首的劉氏軍事集團,一個是以劉邦的老婆呂雉為首的呂氏軍事集團。
這兩個集團本質上都是屬於劉邦的,但是劉邦依舊對其不放心。這才有了劉邦晚年關於廢太子的風波。事實上,劉邦的憂慮也已經應驗了,後來的“諸呂之亂”就是最好的證明。
總之,在這兩個軍事集團中,有一個人十分特殊,那就是樊噲。樊噲既是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兄弟,也是呂雉的妹夫。因此,在經歷國被兄弟背叛的劉邦,對樊噲已經十分不滿,於是他親自讓陳平前去,殺死樊噲。
然而,陳平在抓住樊噲以後,卻並沒有馬上殺死樊噲,而是選擇了等待。那麼,此時的陳平是已經完成了站隊,決定投靠呂雉了嗎?
劉邦多病,命不久矣劉邦去世之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朽了,而他去世之時就在陳平前去緝拿樊噲的時候。古人的壽命普遍都不長,尤其是皇帝,六十歲已經算是高壽。再加上劉邦當時因為平叛被射中一箭,病情嚴重,眼看就要撒手人寰了。
而劉邦死後,即位的就是呂后的兒子劉盈,再加上呂后強勢的性格和劉盈孱弱的性格,後面大漢的朝政很可能就會被呂后把持。
陳平如果在此時殺了樊噲,無論是不是劉邦的命令,呂后都不會放過他,因此陳平不敢。
樊噲是沛縣出身,是劉邦的堅實盟友劉邦的念舊是出了名的。其發小盧綰,並無大才,卻是這麼多沛縣功臣中唯一封王的,可見劉邦有多麼的念舊。眼下劉邦雖然對樊噲投身呂后一黨,十分不滿,但很難說是不是一時怒火。如果陳平火急火燎的就殺了樊噲,一旦劉邦後悔,雖然劉邦表面上不會發怒,但是終歸會對陳平不滿。
再者,就算劉邦真的想殺了樊噲,那也只能劉邦自己親手動手,而不是陳平。
陳平做出的抉擇,是為了自保,而不是站隊劉邦死後,大漢的朝政果然落入了呂后的手中。可是皇帝劉盈因為受到戚夫人事件的影響,很快就抑鬱而終。但是在劉盈的葬禮上,呂雉並沒有流淚,只是乾哭。陳平很快就瞭解到了呂后的意圖,於是便請求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呂后聽了以後,果然高興起來,哭也有了眼淚。僅僅從這裡看,貌似陳平就是投靠了呂后一黨。
然而在呂后死後,呂氏外戚集團發動叛亂,陳平又在此亂之中響應劉氏諸王,消滅了呂氏外戚集團。
可見,陳平所做的一切,並不是所謂的站隊,而是為了自保。
結束語陳平的選擇,與其說是站隊,不如說是自保。事實也證明了,陳平此舉確實是為了自保,因為他在之後的諸呂之亂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14 # 中孚鑑
樊噲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其以勇武著稱。樊噲亦是早期追隨劉邦之一的人物。曾在鴻門宴上為劉邦解圍,因其勇武和對劉邦忠心,故深受劉邦的器重、信任。在劉邦臨終之前,曾讓樊噲去帶兵平亂,然而在之後劉邦卻又讓陳平、周勃去殺樊噲。當然最後陳平並沒有殺了樊噲。
至於陳平為什麼沒有殺樊噲,還是有原因的。也確實有一些在劉邦和呂后之間做出的因素。
樊噲的確對劉邦忠心,這劉邦是知道的,而劉邦之所以在臨終之前想要殺了樊噲,是因為在那時呂雉已經開始掌權專政,對此劉邦也有些無奈。
此時劉邦又覺得自己時日無多。重要的是那時樊噲又帶兵去平亂,換而言之就是樊噲手握重兵,這就讓劉邦會擔心樊噲會和呂后串聯危害大漢天下。
按理說樊噲對劉邦忠心,他是不用擔心樊噲的,但劉邦還是顧忌擔心了。而劉邦之所以會如此擔心,主要原因就是樊噲的夫人是呂雉的妹妹,也就是樊噲為呂雉的妹夫。
因為樊噲和呂后這層關係,劉邦認為他在世時樊噲是忠心於他的。然若他一旦去世,樊噲因為是呂雉的妹夫,擔心樊噲可能就會和呂后相聯,這是對大漢不利的。所以劉邦就讓陳平和周勃去殺樊噲。
當然,陳平是個聰明人,他並沒有殺了樊噲。因為樊噲畢竟是劉邦的愛將,此時雖然下令要殺樊噲,難保以後會後悔。主要的是樊噲又是呂雉的妹夫,那時呂后若在劉邦耳邊進言,陳平的處境就危險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時劉邦已經病重,而掌權的是呂雉。劉邦一旦駕崩,繼位的雖然是太子劉盈,但大權還是掌握在呂后手裡。那時呂后和她的妹妹就會追究殺樊噲之人,到時陳平同樣脫不了干係。
所以陳平並沒有殺了樊噲,而且把樊噲押送回京。他的意思就是把樊噲帶回去,是殺是留皇上、皇后自己做決定,到時就跟自己沒什麼關係的。
而當押送樊噲在途中的時候,劉邦就駕崩了,陳平自然慶幸他沒有殺了樊噲,不然掌權的呂后又怎麼會放過他呢!之後呂后和她的妹妹知道樊噲沒有死,自然不在追求此事了。
陳平此舉不僅保住了樊噲,同時他也是保住了自己。在這件事的過程中,陳平的確有一些在劉邦和呂后之間做選擇的因素。
-
15 # 史無眠
陳平壓根就沒打算殺攀噲,老謀深算的陳平考慮的是在“後劉邦時代來臨”時,如何保住自己的小命與富貴的生活。綜合分析,陳平也算是拜呂雉為老大了。
整個事情是這樣的: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在剿滅英布叛亂時,被流矢射中,在返回長安途中病的越來越重。
上擊布時,為流失所中,行道,疾甚。
就在劉邦將不久於人世時,有人詆譭攀噲,說:“攀噲與呂雉結黨,將在劉邦駕崩後,殘害趙王劉如意。”
人有惡攀噲,雲:“黨於呂氏,即一日上晏駕,欲以兵誅趙王如意之屬。”
劉如意是劉邦與寵妾戚夫人所生之子,深得劉邦喜愛。劉邦曾不止一次的打算廢掉現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為新太子。但由於受到朝中很多大臣反對,便就此作罷。劉邦也深知呂雉對劉如意母子的仇恨,怕自己駕崩後,劉如意母子慘遭呂雉毒手。於是劉邦將劉如意封到趙國為王,並派當朝御史大夫周昌做為趙國宰相輔佐劉如意。
如今本就對呂雉可能殘害劉如意而起疑心的劉邦,在重病時得到攀噲要與呂雉結黨殘害劉如意的訊息,怎能不高度重視。況且攀噲手握重兵,同時攀噲的老婆又是呂雉的親妹妹,這不由得劉邦不信。
在骨肉與愛將面前,劉邦迅速做出了選擇,捨車保帥。必須解除攀噲兵權,幹掉攀噲。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的保證愛子劉如意的安全,同時又能為大漢王朝消滅一個潛在威脅,在自己百歲後,保證新皇帝不受手握重兵的開國功臣攀噲威脅,一舉兩得。
於是,劉邦採用陳平的計劃,把周勃召來。劉邦讓陳平與周勃騎上快馬速到攀噲軍營,接管攀噲軍權,並立馬斬殺攀噲。
陳、週二人接劉邦召令便往攀噲軍營奔去。途中陳平說:“攀噲是皇上故交,勞苦功高,又是皇后呂雉的親妹夫。皇上在氣頭上,我們殺了攀噲也許皇上會後悔,不如將他帶到皇上身邊,讓皇上自己殺吧。”
當陳、週二人憑符節奪取攀噲軍權後,周勃留下代理將軍,陳平押送攀噲前往長安劉邦處。陳平在途中,聽得劉邦駕崩訊息,很是擔心在劉邦死後的“後劉邦時代”,因為處理攀噲這件事而受到呂雉的打擊報復。於是陳平快馬加鞭進入長安,一面為劉邦奔喪,一面向呂雉解釋並投靠呂雉,呂雉這才信任並重用了陳平。
劉邦駕崩後不久,呂雉便毒死了劉如意。隨後,呂雉開始把持朝政,並大肆任命呂氏異姓王。陳平在呂雉把持朝政的時期,仍舊得到呂雉重用,被任命為丞相。直到呂雉死去以後,做為丞相的陳平與周勃等大臣,成功粉碎了呂氏家族謀亂,擁戴劉氏後裔繼任皇位。
但整個事情有個大大的疑點,史書並沒有記載或者講明是誰誣陷攀噲與呂雉結黨準備殘害劉如意的。像攀噲與呂雉的身份,沒有真憑實據就妄加詆譭,不是自尋死路嗎?
舉報之人究竟是誰?在這裡做一下推敲。
首先,從他能直接在劉邦面前誣告攀噲與呂雉,就說明他的身份地位很高。同時,他誣告的理由是攀噲與呂雉意圖殘害趙王劉如意,說明他的目的恰恰是要保護劉如意。滿足以上兩點的朝中大臣,很顯然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劉邦指定派往趙國輔佐劉如意的前御史大夫、現任趙國宰相的周昌。
周昌,在得到劉邦交給的任務後,深知任務之艱鉅。尤其是在“後劉邦時代”,如何保護尚未成年的劉如意,是一件很不容易完成的任務。做為當朝皇后的呂雉在劉邦死後,怎會放過劉如意,這讓周昌很傷腦筋。要想成功完成任務,就必須解除呂雉帶來的威脅。於是,便有了前面講到的,周昌到劉邦那“誣告”呂雉與攀噲意圖殺害劉如意。於是也便有了劉邦讓陳平和周勃解除攀噲軍權,並殺掉攀噲。
但疑點又來了,周昌怎麼可能在無憑無據的情況下“誣告”呂雉與攀噲呢?一個是當今皇后,一個是開國功臣,周昌搞不好會玩火自焚,把自己老命搭進去。空口無憑,生性多疑的劉邦又怎麼可能只聽周昌單方舉報、片面之言,就要立馬斬殺攀噲呢?
這隻能說明一點,周昌確有真憑實據,呂雉與攀噲確實也要聯合殘害趙王劉如意。
周昌如何獲得呂雉與攀噲結黨意圖殘害劉如意的證據呢?這要從以前的太子廢立事件說起。
公元前197年,劉邦決定要廢除現任太子——呂雉的兒子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新太子。大臣們紛紛反對,但都不能說服劉邦。時任御史大夫的周昌冒死竭力進諫劉邦,才改變了劉邦的注意,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
當週昌向劉邦進諫時,恰巧呂雉就躲在廂房裡偷聽。周昌的冒死保住太子劉盈,令皇后呂雉深深感動。事後,呂雉跪謝周昌說:“要不是您,太子幾乎就廢了。”
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看到這,諸君肯給糊塗了,這周昌保護太子,不是和呂雉一夥嗎?怎麼後來可能“誣告”呂雉。不急,看慢慢分析。
御史大夫一職,屬於監察體制,必須剛正不阿。能給劉邦做御史大夫的,就更加要如此。周昌力保呂雉之子,並不是為了討好呂雉,也更不是他與呂雉一夥,周昌純粹是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著想,不存在絲毫個人情感。
正是周昌的剛正不阿,才有了後來的劉邦讓周昌做劉如意宰相,輔佐劉如意。同時,考慮到周昌曾有恩於呂雉(反對廢太子),呂雉不會加害周昌,便更堅定了讓周昌輔佐劉如意的決定。說為輔佐,實為保護!
周昌保護呂雉之子的太子之位,完全是出於一個大臣的職責所在,但呂雉可不這樣想。在周昌被任命為趙王劉如意的宰相後,呂雉反而認為殘害劉如意的機會來了。
呂雉認為周昌保護太子是為了與皇后、太子一夥,所以在殘害劉如意一事上也就不加隱瞞,甚至尋求幫助。呂雉極有可能將與攀噲聯手殘害劉如意的計劃告知周昌,讓趙王劉如意身邊的這個宰相周昌方便時策應一下。但呂雉算計錯了,剛正不阿的周昌將呂雉與攀噲的計劃和盤托出,密告劉邦。於是便有了劉邦派陳平與周勃斬殺攀噲的命令。
但周昌的密告並沒有起到作用,一是劉邦未等到將攀噲押來長安便駕崩了;二是陳平的臨陣“倒戈”。最主要的還是陳平個人的角色轉變。首先,斬殺攀噲的計策是陳平獻給劉邦的,沒有及時斬殺攀噲的還是陳平。陳平雖屢次獻出奇計幫助劉邦奪得天下,但陳平此人好色貪財,在“後劉邦時代”來臨時,又怎麼可能不改變初衷呢。
其實,不論陳平是否投靠呂雉,也不論攀噲是否被斬殺,都不能改變劉如意被呂雉殘害的命運。在劉邦死後,呂雉身為皇太后,有的是辦法整死劉如意。同時,在“後劉邦時代”,陳平放掉攀噲,投靠呂雉也是無奈之舉,沒得選擇。值得劉邦欣慰的是,在呂雉死後,陳平聯合周勃成功粉碎了呂氏家族的叛亂,重新保住了劉氏家族皇權地位。
回覆列表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需要先來研究一下,陳平是個什麼樣的人。
陳平年輕時候分肉,分得讓大家滿意。他為什麼讓大家滿意?是他切割得輕重一樣嗎?肯定不是的。如果是這樣的話,肯定隨便一個廚師水平都比陳平高。那是什麼呢?我覺得是陳平能掌握別人的心理,知道人家喜歡什麼樣的肉,他在分的時候投其所好,這樣大家才會很高興。
(陳平)
後來陳平過江,上了賊船。他知道性命難保,趕緊把上衣脫下來,扔進船裡,然後去幫賊划船。賊本來要砍了他,看到他身無分文,自然就沒有再動手。陳平能躲過這一劫,就在於他從對方內心裡去想。賊需要的是錢,不是命。只不過別人不願意拿錢出來,賊才連帶把命也要了。既然如此,他把上身裸露出來,就是告訴對方,自己身上沒錢,不用要他的命了。
陳平從項羽那裡轉投劉邦,因劉邦很器重他,引起劉邦的那一幫發小哥們不滿,紛紛在劉邦面前說陳平的不是,說他年輕的時候與嫂子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說他貪圖賄賂,總之是品行不好,不能重用。於是劉邦就去問他。這個時候,陳平非常清楚劉邦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劉邦在乎的是忠誠,所以他就著重說了忠誠,說了自己離開項羽到劉邦這裡來,是看中劉邦能用人。至於“盜嫂”的事,他根本不去解釋。因為劉邦在男女關係上,比他還不如。而貪圖賄賂之事,他直截了當說出來,他幹過這事。他為什麼直截了當承認自己幹過這事呢?因為我們說了,劉邦最怕的是人是“有大志向”,和他爭奪天下的。如果這個人只是想貪圖一些小便宜,那其實正是劉邦喜愛的。
所以後來劉邦評價陳平:“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就是說陳平沒有韓信那種想爭奪天下的大志向。所以後來蕭何發現劉邦懷疑他,就搞了一些貪圖賄賂的自汙的事情。他一自汙,劉邦就可以斷定他沒有大志向,也就不懷疑他了。
而陳平正是明白劉邦的心思,所以他才回答劉邦話的時候,答得非常得體。劉邦不但不再懷疑他,反而更重用他。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陳平是一個總能把別人的心理搞得清清楚楚,知道別人想什麼,需要什麼,在乎什麼。而劉邦正是明白這一點,才讓陳平去殺樊噲。
劉邦讓陳平去提樊噲的人頭來見他,他是不是真的想殺樊噲?
不是的。再怎麼說,劉邦建立的也是一個朝廷,他要判哪個人有罪,都要透過廷尉來審查。除非這個人已經提兵造反。而樊噲並沒有提兵造反,而樊噲還是他小姨子的丈夫。所以劉邦不可能立刻就殺他。他那樣說,只是為了嚇唬樊噲,打擊樊噲。讓樊噲不敢支援呂后整治戚夫人母子。而且劉邦還明白,只有陳平才會明白他的心思,因此才派陳平去。
(樊噲)
陳平也正是明白了劉邦的心思,才對周勃說,不要殺樊噲,只把他抓起來,送到京城,交給劉邦處置。我估計當陳平把樊噲送到京城時,劉邦肯定是把他交給廷尉,找他的罪來處置他,但肯定不會判他死刑。
不過事情很快就起了變化,劉邦死了。劉邦死了,這時候,不管放不放樊噲,都是一個問題。不放,呂后肯定饒不了陳平。但是放了,呂后也會猜忌陳平,以為抓殺樊噲是陳平的主意(不是陳平的主意,為何劉邦會派陳平去抓他?)
所以,陳平必須要呂后把事情搞明白。於是他跑到劉邦的陵前,大聲痛哭說:“你讓我就地處決樊噲,可是我覺得這事事關重大,不能輕易處置,所以把樊噲帶回來交給您,誰知您已經駕崩了。”這話一下就打消了呂后的懷疑,呂后因此不但沒責備他,還一直重用他。這麼個人精,讓他48年參加白軍肯定是不可能的。
轉自五一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