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六個月大的時候我去上的班,孩子就交由爺爺奶奶帶,晚上跟我睡。只要我在家,就會粘著我,幹什麼事都是找媽媽,其他家人出門會乖乖說再見,但我出門就一定要跟著,不讓跟就竭斯底裡的哭。一歲半到現在都是跟我睡,爸爸沒跟我們睡,現在爸爸如果來床上睡,就會攆爸爸走。孩子這樣粘媽媽正常嗎?其他成員應該在育兒方面做些什麼呢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636490642

    寶寶粘人現象很普遍,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透過以下四個方面改善這一情況:第一,每天跟孩子愉快告別。孩子哭就讓其發洩,家長還要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不想媽媽走,你很傷心,下班後媽媽就回來了”,然後愉快地走掉。只要每天堅持,慢慢孩子會明白媽媽走了還會回來。第二,與老人溝通訓練孩子單獨玩。時間慢慢加長,讓孩子專心去做一件事,同時也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度。第三,家長可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多交往,邀請鄰居孩子或朋友孩子到自家來玩,或經常出去玩,讓孩子能夠情感轉移。第四,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專心陪孩子,單純地陪寶寶玩,不要總想著讓寶寶背詩認字,比如可以和孩子玩躲貓貓,讓他能找到你。

  • 2 # 每日育兒集

    孩子在1歲半到3歲時是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媽媽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就會造成孩子的戀母心理。三歲五個月,戀母是正常的,再大一些就需要人為干預了。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會造成孩子的嬰兒化心理時期延長,干預了孩子獨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的戀母情結。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整日只圍著媽媽轉,生活圈子太狹窄,對孩子各方面,如智慧、合群行為的發展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適應社會。

    家裡其他成員應該做些什麼?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讓孩子多和其他親人接觸,可以到外公外婆家生活一段時間,讓孩子適當離開媽媽,消除他的依賴性。

    2.為孩子多找幾個小朋友經常一起玩耍。讓孩子知道除了親情之外還有友情。

    3.不要經常對孩子做對待嬰兒般的親暱動作,如親親、抱抱,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4.從小養成孩子獨立睡覺的習慣。

    5.儘量讓孩子自由獨立活動,不要限制,如自己看電視,自己搭積木,自己繪畫等,不要讓他把焦點一直放在媽媽身上。

    6. 讓爸爸、爺爺奶奶每天多陪孩子玩遊戲,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增進和爸爸和其他親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 3 # 隨心舞者小山楂

    這位媽媽一定是位寵愛孩子,孩子至上的媽媽。前幾天看見有個問答說孩子和老公誰排第一,許多媽媽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這就是中國媽媽的典型。也有許多父母意識到不能因為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生活。

    寶寶更愛媽媽那是天性。懷胎十月,寶寶熟悉媽媽的味道、習慣媽媽的心跳;出生後又一直是媽媽精心哺育,時時與之輕聲低語。這些感知都長久保持在寶寶的記憶深處。

    短暫的分離會讓孩子不安。但人的成長就伴隨著分離,短暫的、長久的~在分離中成長,在分離中獨立,生活即如此前進。

    寶馬在育兒的過程中,先要自己做好準備,才會發現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捨不得放手讓孩子飛翔。♥️放手讓寶寶與其他的家人做家務、做遊戲、講故事。讓寶寶與家裡其他親人走得更近些,在寶寶面前多談論家裡人的話題,增加熟悉感。

    ♥️讓寶爸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飯後散步時與碰到的熟人打招呼,剛開始孩子不習慣時,大人們要適度引導。

    ♥️多讓寶寶跟同齡人交往,切記大人只要在遠處保護他的安全,少參與其中。因為寶寶的世界你不一定懂哦

  • 4 # 戀戀南風冬寶媽

    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是天生的,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但是孩子的習慣都是家長養成的。如果孩子過於依賴媽媽,那需要反思在育兒的過程中,是不是有不當之處,讓娃產生了這種習慣,或者之前媽媽不告而別害怕再見不到她。正常範圍內的依賴都是允許的。適度的依賴感也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基礎。如果孩子對你一點依賴的想法也沒有,那可真要引起重視了。太過依賴了也是不健康的,可能影響到孩子社會化的發展。碰到依賴比較嚴重的情況,家長只有拿出更多的耐心來,慢慢引導加上鍛鍊,幫助孩子建設自己的獨立性。總有一天,娃娃會長大,不再依賴爸爸媽媽,到時候,爸爸媽媽們也要為此產生的心理失落做好準備。

  • 5 # 寶媽阿朱

    孩子一般都會比較黏媽媽,但如果說只要媽媽在就完全不接受其他家庭成員的話,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了。

    我看孫瑞雪的著作(愛和自由)中說,孩子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的愛。我和我先生只要有時間就陪孩子一起,玩遊戲或者到外面去玩,大部分時間都是一起的,所以孩子比較有安全感。一般去到一個地方玩,她都不會黏著我們,而會自己去玩。平時我上班了,她會跟我說再見,當然有時也會哭,但只要她奶奶轉移她的注意力,她很快就不哭了。有時因為工作忙,中午讓呆在她奶奶家,她也很樂意。下午放學去接她,她也是和她奶奶依依不捨的樣子。一點都不想念她娘我。

    只要孩子知道我們愛她,她感受到我們的愛,就會有安全感,就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 6 # 成長的滿媽

    孩子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牽絆在這個地方無法成長 刻意多給他一些陪伴和關愛 有時候孩子也不是一定要媽媽一直陪著 只要他心裡知道媽媽是愛他的 他就會有安全感 也就不會那麼粘著媽媽了

  • 7 # 瑒媽的成長空間

    其實孩子的發展總是階段性的,孩子從三歲開始依戀媽媽是很正常的。所謂依戀其實只是相比過去,比如以前可以跟爺爺奶奶一起睡,但是三歲開始他會突然喜歡跟媽媽一起,喜歡媽媽講故事,喜歡跟著媽媽一起玩。這都很正常的。

    其他家庭成員也沒有必要覺得不正常而如臨大敵一般,大家保持原樣,千萬不可有不必要的想法。而媽媽也不要憂慮覺得不正常,其實只要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孩子玩夠了自然會享受自己的時間,或者說這是天性。

    有人怕陪多了會有戀母情節,我倒認為陪少了才會讓孩子因為不滿足而過於的想去依戀媽媽。

    家庭其他成員,比如爸爸,要履行好這樣的職責,不需要刻意為之,做好自己該做的。

    尊重孩子的天性,育兒知識要學,但不是因為育兒知識而產生更多的焦慮的。

    即便是幼兒,尊重信任,少焦慮多陪伴是最重要的。

  • 8 # TT辣媽愛美麗

    有一種苦必須媽媽來擔。

    吃飯媽媽喂,衣服媽媽穿,睡覺必須媽媽哄,甚至媽媽上廁所的時候也要坐在腿上,每次上班都要偷偷摸摸的走,就怕娃抱著大腿哭,甩也不是,哄也不是,分分鐘遲到的節奏,真心身心疲憊啊!

    相信好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其實這正是寶寶處在分離焦慮的敏感期。十月懷胎,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早已熟悉了媽媽的氣味,聲音,出生之後,多數都是寶寶跟著媽媽睡,享受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與疼愛,這樣的感情是世上任何人也無法比擬的,相對於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孩子對媽媽的感情更深厚,依賴也更多,對於寶寶的調皮犯錯,媽媽也更能包容與原諒。

    所以當孩子出現超級黏媽媽的行為,大家也不用太過焦慮,畢竟這是孩子的正常過度時期,一個幼年得到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成年之後會更開朗,更自信。

    我們只要好好享受這個短暫的過程就好了,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對父母的依賴性就會慢慢減退,這也是正常的,我們只是有幸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並參與其中。

  • 9 # TT愛的真諦

    六歲以前的孩子連媽媽其實都很正常。我兒子現在五歲,平常就特別的黏我。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幾下幾點。1、我最瞭解他。每天我們都會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看他喜歡的動畫片,聽他講自己在學校遇到的各種事情。所以我知道他的好朋友是誰,知道他的喜好,知道他為什麼高興,知道他為什麼生氣。我能平靜的幫他處理他遇到的麻煩和困擾。所以我們是好朋友,當然會黏到一塊。2、別人不瞭解他。比如奶奶只忙著他照顧他的起食飲居,沒有興趣去觀看他愛看的動畫片,也記不住其中的角色,和孩子根本聊不到一塊兒去。而爸爸呢,常常站在高高的家長位置上,批評孩子,命令孩子,對孩子缺乏耐心。小朋友當然只能敬而遠之嘍。改變現狀的方法,唯一的就是試著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然後讓他的心靠近你。

  • 10 # 寧媽育兒

    我認為,一般四歲以前的孩子都會很黏媽媽,所以這是很正常的。至於在媽媽上班離家時表現得很不捨,我想可能是孩子處於分離焦慮期,看到媽媽離開了不確定媽媽是否還會回來,所以才不想讓媽媽走。

    想要孩子不太黏媽媽,我的建議是:

    1媽媽和家裡其他親人平時可以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讓孩子知道即使離家一會兒也沒關係,親人們還是會回來的。

    2陪睡由媽媽陪睡逐步過渡到媽媽和其他家人一起陪睡,最後試試看媽媽不陪睡,其他家人陪。比如,睡前由爸爸講睡前故事,或者由奶奶洗澡,讓媽媽儘量少參與這些活動。逐漸淡化孩子對媽媽的依賴。

    3家人做什麼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媽媽自己調整好心態。有時並不是孩子黏媽媽,而且媽媽不捨得放手。要認識到育兒的過程其實是與孩子逐步分離的過程,孩子最終要獨立,離開自己,有自己的生活。

  • 11 # 蘇媽育兒空間

    孩子很黏媽媽是很正常的。孩子在媽媽的肚子懷胎十月,10月在媽媽肚子裡的連線是非常深密切的,不是家裡其他成員能夠替代的。

    題主的詳細描述中說到“孩子六個月大的時候去上班,然後回家的時候就會黏著媽媽,找媽媽。出門的時候一樣一定要跟著媽媽,如果不讓跟著走,就會竭斯底裡的哭。”

    在題主這種描述中,我們看到另一個點是孩子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期處理得好,對寶寶反而起到正面的心理建設,會讓寶寶學會如何適應和媽媽的不同距離。

    一、短暫分離的訓練。

    當媽媽要重新回到職場前,可以跟寶寶進行短暫分離的訓練。這種分離訓練可以從遊戲開始,比如說捉迷藏。媽媽跟寶寶在玩過捉迷藏遊戲的時候,藏起來的時間可以從一小時開始,然後每次延長15分鐘,逐漸將一次離開的時間調整到和上班時一樣,這樣子可以讓寶寶有一個適應分離的過程。

    二、建立分離的儀式,不能夠不辭而別。

    很多媽媽跟寶寶離開的時候,會讓老人家帶著寶寶一邊去玩,吸引寶寶的注意力,然後媽媽偷偷地溜走,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這會讓寶寶非常恐慌,他會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走了,當再次看到媽媽的時候就會黏著媽媽,一刻都不肯離開媽媽。

    媽媽可以提前10到15分鐘跟寶寶擁抱告別,跟寶寶說“媽媽很快會回來”,讓寶寶能夠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我曾經試過跟孩子這樣說,“寶寶下午中午睡完覺以後,媽媽就回來了”,“你下午吃完水果,媽媽就回來了”。媽媽離開的時候,跟寶寶多說“回來”的字眼,讓寶寶逐漸明白媽媽的離開,還會回來的,減低孩子的分離焦慮。

    三、回家後的儀式感要熱情、正式。

    相呼應分離時儀式,回家後媽媽也要很熱情很正式地跟寶寶說“媽媽回來了”,然後抱抱、親吻寶寶,然後強化“回來”這些字眼,這些動作讓寶寶感覺到他是被愛的。

    多進行這樣的練習,就會有助於幫助孩子減輕他的分離焦慮,能夠跟媽媽有很好的距離感。

  • 12 # 全職媽媽育兒日記

    我覺得孩子黏媽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對於全職的媽媽而言,陪伴孩子的時間最多,孩子會依戀,她擔心媽媽會離開,會有分離焦慮症。對於上班族媽媽而言,每天陪孩子的時間很有限,孩子看到媽媽自然想多跟媽媽膩歪一下。這都有一個過程,不管是對於大人還是孩子。

    如果家裡的所有參與到育兒方面的成員都能夠一起制定一個正面管教方案當然對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即便不能統一戰線也無所謂。只要大的事情上,原則性的問題上只有一個人做主就好。

    對於女人孩子的分離焦慮問題,我們可以嘗試著將孩子偶爾暫時交給另一個可託付的人看管,從一小時到一天,循序漸進。讓孩子自己順其自然的適應並且處理和媽媽或者是依戀人的偶爾分離。

  • 13 # 溫全燕

    1.首先孩子黏媽媽是很正常的

    媽媽是孩子與外界建立親密關係的第一步。和媽媽的關係構建好了,才能更好的走出去和其他人連線。可以說這是人整個一生的基石。

    這個時候媽媽的陪伴,尤其重要。

    2.不讓爸爸在床上睡這是不正常,需要亟待解決的點。

    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給孩子成長帶來安全感和踏實感,也是為孩子以後正常的婚姻做好榜樣。

    這時,爸爸迴歸很重要。

  • 14 # 淺淺媽媽育兒經

    很正常的呀,因為孩子總是跟著媽媽,每天吃奶,跟媽媽的感情最深了,突然的分開她肯定不適應。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時我就是特別的粘媽媽,她去哪裡我就得跟著,以至於他們都笑我愛跟腳,我才不管呢。媽媽出門,當天回來,但是我會哭,所以就先把我領到外面去玩,這樣就可以分散精力。

    粘媽媽是每個小寶寶都會有的狀態呢,不用擔心,但是當孩子大點的時候,就要跟其他的家長接觸了。

    平時要讓孩子多跟其他的家長待待,別老是一個人帶著,這樣自己累,也容易讓她過分的依賴媽媽。雖然我們做媽媽的也想無時不刻的看著寶寶。

  • 15 # 沛澤媽讀心理

    0—2歲的寶寶黏媽媽是正常的,這個年齡段是寶寶從媽媽獲得安全感的重要時期,此時寶媽要儘量陪著寶寶,給他足夠的安全感,才能讓他感到安心。

    我認為這個寶寶特別黏媽媽,很可能是沒有從媽媽這裡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媽媽在6個月的時候就去上班了,把寶寶交給爺爺奶奶照顧,所以,他現在才特別害怕媽媽離開,只要媽媽在家,就不準別人靠近媽媽,一步不離地黏著媽媽,這正說明孩子缺乏媽媽的關愛。

    所以,這位媽媽不應該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首先要改變自己,多抽出一些時間陪寶寶,這段時間的陪伴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有很大影響。

    我認識一個小孩,媽媽也是很早就去上班了,她一直由爺爺奶奶帶大,現在孩子很少說話,見到誰都不說話,一天到晚都很安靜,現在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媽媽才著急,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自閉症。

    所以,寶媽一定要多陪陪寶寶,等寶寶3歲以後,他就會不再那麼依賴媽媽了,此時再讓寶爸多陪陪,這對寶寶性格的養成很重要。

  • 16 # 要長大的小竹筍

    孩子很黏媽媽很正常,在孩子的眼裡只有媽媽,一點也不為過。但是天天黏著媽媽,媽媽什麼也幹不了,也挺讓人心煩的。這時候,媽媽一定不要表現的很不耐煩,更不要大聲責怪孩子,那樣只能更刺激孩子,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反而更黏媽媽。另外,家裡其他成員怎麼做呢?尤其是爸爸可以分擔很大的壓力的。這是妻子生病我當超級奶爸的一點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孩子很黏媽媽的原因之一是媽媽那裡有食物。當我帶孩子,孩子哭鬧不停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孩子是不是餓了,找些平時他愛吃的,一般就會停止哭鬧。孩子不會用語言表達,當孩子哭鬧不止時,一般大概是餓了,帶時間長了,孩子就不那麼黏媽媽了,還會很樂意讓你帶。

    其次,可以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可以滑滑梯,認識一些同齡小朋友,慢慢膽子就會大起來,每次說走!爸爸帶你出去玩,就伸著小手讓我抱。不過時間太長的話,還是帶他去給媽媽打個招呼,孩子知道媽媽一直在身邊,感覺就會很安全。

    最後,留心孩子的喜好買一些孩子愛玩的玩具,孩子一定玩的很開心。還可以買一些圖畫本,孩子開心的指著上面的感興趣圖片時,一定是讓你告訴那是什麼,哪會再去黏著媽媽。時間長了,玩累了,說不定還讓你抱著他睡覺呢!

    總之,要學會犧牲自己的一些時間,留心孩子的喜好,耐心的陪伴孩子玩耍,你會發現孩子是那麼的可愛。

  • 17 # 全職媽媽故事

    孩子黏媽媽是很正常的!媽媽離開孩子產生分離焦慮也是正常的!

    0-3歲孩子和照料人形成安全型依戀的關鍵期!何為安全型依戀:這類兒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圍環境。母親在場時,主動去探究;母親離開時,產生分離焦慮,探究活動明顯減少。憂傷時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親的安慰更有效。母親返回時,以積極的情感表達依戀並主動尋求安慰,即使在憂傷時,嬰兒也能透過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然後繼續探究和遊戲。由此可以看出你和您的孩子建立的正是安全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是父母送給寶貝的最珍貴的精神禮物,安全型的人未來對情感的親密和相互依賴感到很自在;

    媽媽上班前要做的就是上班前溫和的和寶寶告別,其他家人保持一致,在媽媽上班的時候照顧好寶寶!

    最後這張圖片送給你!

  • 18 # 職場媽媽二娃記

    孩子粘媽媽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不過這位寶寶似乎粘媽媽到了抗拒其他人的程度,可能需要全家人一起配合,讓孩子有個正常的過渡,慢慢獨立起來。

    首先,媽媽不要著急,你的寶寶才一歲多,粘你是非常正常的,雖然這樣讓你很不自由,但換個角度來說,你在寶寶心目中是最最重要的一人。孩子粘你也只會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等他長大了,就算你捨不得他,他也會漸漸離開你的懷抱,越走越遠。所以,敞開心胸,寬容地陪伴孩子長大,是唯一讓我們生活不再糾結的辦法。

    其次,鼓勵爸爸多參與到寶寶的生活中來。父愛缺失往往是孩子出現只依賴媽媽現象的重要原因,無論爸爸多忙,都應該抽出時間,全心意地陪伴孩子成長。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性格培養最關鍵的時刻,如果你缺位了,那你在孩子的童年裡佔據的分量將大大下降,也不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所以一定要讓爸爸多陪伴寶寶,多與他互動,改變爸爸以往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讓孩子重新愛上爸爸。

    再次,動員家裡其他人,比如爺爺奶奶和寶寶互動。老人家帶孩子,容易出現“只管吃喝拉撒”的情況,不懂得怎麼和小朋友玩,缺少互動。而媽媽可能比較會與互動,所以孩子一對比就更喜歡和媽媽待在一起。要改變這種現象,媽媽可以嘗試和爺爺奶奶溝通,讓他們多注意這方面,把傳統育兒和現代育兒結合起來,全家人齊心協力來幫助寶寶更好地成長!

  • 19 # 女人居家是一寶

    孩子,尤其是非常小的孩子,很是黏著媽媽應該是正常的情況。俗話說得好,有奶便是娘,母愛的光輝一生之中會大部分時光都圍繞和照耀著孩子。孩子之所以黏著母親,是因為從小便建立起來的母子之情,說白了就是母親與孩子建立起來的哺乳關係所形成的一種親情間的默契。

    在嬰幼兒時期的小孩子,每天跟隨媽媽的時間要多於爸爸,也更加多於家庭的其他成員。在嬰幼兒哺乳期,媽媽與孩子的關係密切不能分割,也因為這樣,媽媽會更受累一些。而在哺乳後期或斷了奶後的孩子,家裡的其他成員應該更多融入到看護孩子的任務重,讓之前受盡很多累的媽媽得到適當調節和休息。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母親的付出和功勞是無可替代的,但希望孩子的爸爸和其他家庭監護人也能夠多一些融入進來。當然孩子稍稍大一些了,看護教育孩子的任務也要根據每個人家庭成員的時間和水平來投入到育兒的責任當中來。

  • 20 # Two兔媽媽

    我家孩子1歲8個月,只要我在家的時候,恨不得掛在我身上,曾經講繪本的時候說過,如果媽媽像這個袋鼠一樣,有個袋子,你會不會很開心,她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早上一睜眼睛起,媽媽衝奶粉,一起來,媽媽洗pp,吃飯時,媽媽吃,所有的所有都是媽媽來,直到睡前,媽媽講故事,等她睡去,一天才算結束。

    孩子黏媽媽一定是正常現象,因為血緣,因為愛,因為關注,因為懂,因為溫暖。當然,孩子信賴或者依賴家庭其他成員,媽媽就可以適當的放鬆,緩解心情,更好的帶給孩子正能量,更有效的陪伴孩子。

    仔細觀察,孩子也會依賴月嫂或者保姆,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的依賴取決於誰對自己的關注度和及時性。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第一個人發現的人,第一個及時幫助的人,很容易讓孩子得到安全感。在孩子做了另自己驕傲的事,第一個關注並鼓勵的人,很容易讓孩子信賴。當孩子有不好的情緒時,第一個觀察到並一起處理,找到解決辦法的人,很容易讓孩子追隨。所以其他家庭成員不像媽媽般,但仍就可以讓孩子信賴和依賴。這種關係取決於親力親為,用心,關注和及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均線交易和趨勢線交易真的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