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豬志摩說歷史
-
2 # 逐夢青年702
首先雍正不是暴君,他殺的都是一些貪官汙吏,沒有枉殺老百姓。由於康熙晚年實行寬仁治國,造成了朝廷大量的虧空,到雍正繼位時大清國庫只有八百萬兩白銀,所以雍正雷厲風行追繳虧空處置貪官汙吏,這就得罪了很多人所以他們罵雍正是暴君,雍正在位十三年兢兢業業,到乾隆繼位時大清國庫達到了三千萬兩存銀,為後來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3 # 稼軒何必長貧
我們現在都說康乾盛世,其實嚴格意義上應該叫康雍乾盛世。康熙晚年政治上已經有所腐化,國庫虧空嚴重,雍正革除了許多弊政,有效增加了國家財政,為乾隆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改革肯定會得罪一批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階級,所以雍正被黑也是正常現象。
-
4 # 青鑑
把雍正帝評價為暴君的人最早可追溯到當時的書生曾靜,他在鼓動嶽鍾琪造反的信中,譴責雍正是暴君,羅列了雍正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等十大罪狀。這些罪狀裡有些還是存在的,如弒兄、屠弟,但是大多都是虛妄之言,不足為信。
雍正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如著名清史研究專家馮爾康就認為,雍正是古代歷史上的傑出帝王。其實雍正作為皇帝為了鞏固皇權,採取了一些激烈的措施,表現了殘暴的一面,同時他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勤於政事,還是做了一些好事的。
01.雍正帝的殘暴一面——圈禁兄弟、大興文字獄雍正帝繼位後,對於被康熙圈禁的允禔、允礽兩位哥哥,不聞不問;對於其他兄弟,先是假意優待,在他們放鬆警惕時候抓住機會將其圈禁起來,任其自生自滅。
例如老八允禩,作為當年雍正的最大敵手,黨羽眾多,老九允禟、老十允䄉、老十四允禵圍繞在他身邊,組成所謂的“八王黨”。雍正帝繼位後假裝不計前嫌,封允禩和碩廉親王。這一舉動麻痺了八王黨人,至雍正四年(1726),在剪除允禩等人的羽翼後,雍正帝將允禩、允禟等弟弟們從皇籍中除名,不久將允禩的名字改為侮辱性的“阿其那”(有人說是狗的意思,也有人解釋為不要臉),允禟被改名為“塞思黑”(豬的意思)。將二人分別囚禁。這兄弟二人在被囚禁當年因病去世。允被和允禵二人熬到乾隆帝登基的第二年才重見天日。
大興文字獄是清朝進行思想控制的殘酷手段,始於康熙結束於乾隆,持續近百年,特別是雍正時期,許多人被迫害,受到殘酷的懲罰。著名的有曾靜呂留良案、維民所止案、南山集案等等。
02.雍正帝最大的功績——攤丁入畝、養廉銀和改土歸流雍正帝在位時間只有13年,但是他勤於政事。
雍正元年(1723年),直隸巡撫李維鈞建議,將丁銀攤入錢糧。這個建議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從此開始普遍推行“攤丁入畝”,把固定下來的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為對象徵收丁稅。標誌著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在雍正時期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一制度最大的受益群體是無地、少地農民。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大大的促進了人口增長。到乾隆六年時人口突破1億,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國人口突破4億。
此外,隨著按照土地徵稅的實行,統治者放鬆了戶口的控制,人口的流動性大大增加,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清初官府在徵收錢糧時,加收“火耗”(散碎銀子鑄成銀錠時會有所減少,亦稱耗羨)。實行中,官員徵收火耗很隨意,有的時候納稅人一兩的稅銀要多交幾錢銀子。這些多繳的銀子不入賬,官員可以隨意貪汙。
康熙末年,地方官員以火耗為名,大肆貪汙。雍正要求,地方官府收徵收的火耗必須上交到中央,地方官無權支配。另外發養廉銀對誠實的官員進行財政補貼。這項政策的好處是有效遏制了地方官員非法新增火耗的歪風,降低了百姓的負擔。此外還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據統計,雍正末年的財政結餘由康熙末年的800萬兩白銀增加到6000多萬兩。
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雍正四年(1726年),取消了土司,由中央派官員到地方治理,因為中央任命的官員是有一定任期的,到期要改派,所以稱為流官。改土歸流促進了國家的統一。
易中天先生對雍正的評價比較中肯,說他,他刻薄,但不寡恩;冷酷但非無情。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
-
5 # 春風解語
雍正之所以在“九子奪嫡”中勝出後,被後世詬病,是因為在他登基後,對幾位皇子都處罰過於嚴厲
雍正之所以被後世垢病,一是因為“九子奪嫡”之後,他對於兄弟們的處罰過於嚴厲,甚至是不近人情。
我們先來看看九子奪嫡,康熙久不立儲,太子廢了又立,立了又廢,惹得眾位皇子蠢蠢欲動,當時參與爭奪皇位的就有九位之多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可以說這場爭奪戰,打得是如火如荼,都各有勝算。
九子奪嫡關係圖,可以看出幾位皇子的生母,以及黨羽分佈
大阿哥在這場九子奪嫡中可以說是起起落落,最先吃紅牌,被罰下場去了。起因是大阿哥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胤禔曾經對康熙說出:“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心想,我都沒想殺胤礽,你就想手足相殘,康熙震怒之下,最後下令將胤禔圈禁,終其一生都沒有走出府邸半步,直到雍正即位後的12年病死。
大阿哥結局算是好的,因為他是康熙親自下的手。二皇子胤礽是康熙次子,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裡皇后和康熙皇帝少年夫妻,鶼鰈情深,但生下胤礽後不久便撒手人寰,康熙皇帝把對赫舍裡皇后的愧疚與愛轉嫁到次子胤礽身上,以至於早早就把他立為太子,康熙皇帝的溺愛,導致胤礽任性非常,脾氣暴戾狂妄,太子飛揚跋扈、拉幫結派,被康熙皇帝兩立兩廢,最終被囚禁起來,雍正二年,胤礽病死在紫禁城鹹安宮內。
三皇子胤祉富有才華,愛好詩詞歌賦,是一位白衣飄飄佳公子,他是唯一一位和太子胤礽有來往的皇子,在其他皇子對太子敬而遠之時,他卻毫不避諱和兄長的親厚。也正因此,更加增加了康熙對他的好感,太子兩立兩廢,他不但沒有受到影響,還被封為碩誠親王。
正因為他是太子黨,雍正繼位後,將其派去給康熙守陵,胤祉私下發牢騷,不知道隔牆有耳,被雍正知道了奪去了他的爵位,還被幽禁起來, 雍正十年病逝於景山,他至死也沒有走出幽禁地。
八皇子胤禩,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八爺黨”核心人物,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是他的支持者,擁護者,擁有最美賢名“八賢王”。奪嫡失敗後,並圈禁起來,雍正還為他改名“阿其那”(滿語中“狗”的意思),這有點像小孩過家家,玩輸的一方,被取了外號。雍正四年,胤禩死於監所之中。
胤禟是八爺黨最強有力的支持者,雍正元年被派去西寧駐紮,苦寒之地,雍正三年被革去爵位,雍正四年被革去“黃帶子”(權利與皇族的象徵)、削除宗籍,還被定了二十八條罪狀,雍正令其改名“塞思黑”(滿語中“豬”的意思),在獄中被折磨而死,好像他最慘。
其餘幾個奪嫡的皇子或者被圈禁,或者被流放,反正轟轟烈烈的奪嫡落下了帷幕。因為這幾位皇子失敗後所受到的待遇,雍正被後世詬病。
雍正登基之謎,後世說法眾多,不一而足,甚至沒有正統史料可以表示他的即位名正言順。
第二件被質疑的事情,就是他登基的事情了,可以這樣說,這件事如果放在現在就是頭號娛樂八卦新聞,一個豪門的千億資產繼承案,看四公子怎麼在眾位兄弟中拔得頭籌?連題目都是如此吸引眼球。
其實史學家對於他的登基也是眾說紛紜,不一而足,那個影視劇裡說的把“十”字改成“於”字,不僅僅是不靠譜,完全是瞎扯,別說有滿漢兩種文字記載了,就是簡化字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有的,不要給四阿哥潑髒水了。但是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的,並頒佈於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也不能代表其即位的真實性。
康熙遺詔,並非康熙手跡,所以並不能說明雍正即位就是名正言順
所以兩種說法都有成立的可能,一種是雍正篡位說,至少沒有任何資料表明他的合法身份,另一種是合法說,認為康熙早有打算立四皇子胤禛,只是不想引起爭端,直到臨終前才把皇四子立為儲君。
當然我們也不能對真相枉自猜測,畢竟這是一段公案,大家都沒有確切的論斷。正因為如此,胤禛的上臺,被人詬病、質疑。
雍正登基後,手段鐵血而嚴厲,對官員要求極其嚴格,對平民鎮壓手段更加狠辣,所以他被後世說成冷麵無情雍正上臺後的吏治政策強硬鐵血,他的作風嚴厲,甚至是嚴苛。他老爹在晚年的時候縱容官吏,加上三下江南,使財政虧空嚴重。
他一上臺,就不管你黑的白的,是不是我老爹用了的,一塊給收拾了,名著《紅樓夢》裡提起過這段往事,那銀子如流水般就花了去,可不就是拿著皇上的銀子使在皇上身上嗎?雍正即位後,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由怡親王胤祥總理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從中央開始查起,一直往地方上查,一點面子都沒有給,清查不給力都不行,膽敢包庇,連清查的人一起給辦了,是一點不留情面,所以後世說雍正是個冷麵王,就是他辦事不留情面最好的註解。
本來反腐倡廉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做得太狠了,一改他爹的溫柔措施,對於貪汙腐敗,虧空補不上的,輕者抄家流放,重則菜市口斬首。他特別設定了一個封樁庫,“凡一切贓款羨餘銀兩,皆貯其內,至末年至三千餘萬,國用充足。”
雍正對官吏如此嚴苛,鎮壓平民的手段也是極其狠辣的。比如不論具體情節是什麼,只要是抗官,就以反叛論處,斬殺不赦。看見沒有,現在法治社會進步了多少?雍正時期,別提暴力抗法了,就算是對官府說句狠話,都是大逆不道,法治和人權的進步是多麼重要。
甚至拒捕時,有人“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即系同共濟,均斬立決。”什麼意思呢?在犯人抗拒逮捕之時,如果有人和他在一起,雖然不是共犯,在旁邊看熱鬧都是罪過,而且算同犯,和罪犯一起斬立決。
這也太狠了,雍正時期危險職業之一,吃瓜群眾,別以為吃瓜不犯法,這不就是例子嗎?
這還不算完,你要是敢做什麼民間秘密結社的事情,像現在你打遊戲敢加入家族,分分鐘滅了你,秘密結社,不想混了。於是囑咐官吏們“時時察訪,弋獲首惡,拔樹尋根,永斷瓜葛。”什麼意思,通俗點說,對於民間社團,斬草除根,不能等待春風吹又生。史料記載:蘇州手工業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罷工叫歇,雍正帝嚴加懲處,立碑永禁叫歇。
因為有了這些被後世詬病的舉措,他才會被唾罵,說他是暴君。
雖然雍正嚴苛,無情,但是他在位的時候,勤勉認真,國力強盛,但是他在文化方面的打壓,讓文人們受不了,後世那些關於雍正的醜陋形象,和那些受了壓制的文人,不無關係。
但是不可否認,雍正在位時,其吏治清明,軍事強大,國力強盛,甚至是對“康乾盛世”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1、軍事方面:他啟用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聯合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的反清隊伍,大勝而歸,從此青海完全歸於大清版圖。
雍正時期,青海完全劃歸大清
2、經濟方面:整頓財政赤字,彌補國庫虧空,對因貪汙、勒索而造成虧空的官員,雍正帝毫不留情,凡有犯者即革職抄家,用其家產賠償虧空。經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把國庫虧空填補清楚。
3、吏治方面,雍正時期的吏治可以說是一改康熙時候的溫柔局面,清明嚴苛,所以官員也多有微詞。
4、文化方面:這也是他被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雍正時文字獄極其嚴厲,汪景祺因為"諂附"年羹堯菜市口斬首,查嗣庭因為趨奉隆科多而慘遭橫禍,陸生楠因為議論幾句時政,被軍前正法。最為轟動的是呂留良案,他是有名的文人,去世都40年了,後來曾靜、張熙讀呂氏之書,受其影響,竟去策反嶽鍾琪,要他反清復明,從而釀成禍端。呂留良被開棺戮屍,其兒子、學生處死刑。雍正朝的文字獄比哪一朝都厲害。知識分子動輒就出事了,形成道路而目,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沉悶風氣。防民之口,甚是嚴厲。
在勤政方面,雍正應該不比歷代帝王差,很多檔案都是他親自硃批上去的,可以說,他真正做到了996工作制,別說boss就輕鬆,雍正可是一個愛工作的領導,並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天天泡後宮和嬛嬛上演《甄嬛傳》,雍正沒有時間的。雍正皇帝每週要工作八十個小時,哪裡有時間和紅粉佳人們花前月下,四郎太忙了。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據說所有的檔案,都是雍正親自過目,不假他人之手
雍正雖然是一位胸懷天下的帝王,但是他也是一個普通人,必然會犯普通人的錯誤,世界上哪裡有完美的人,皇帝也是人,他也必然會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所以他被後世不斷演繹,有讚頌,也有唾罵,是人,哪裡有完美無缺?
-
6 # 夏目愛看書
題主的問題是,九子奪嫡最終的雍正,被史書被史書抨擊為暴君,為什麼備註案件一口否定?在我看來雍正皇帝確實是一位明君,雖然也有殘暴的一面,可以說是貼面無情,但是對於維護百姓,減輕生活壓力還是很有幫助的。
史書的記載者是儒生史書可以說是衡量一段歷史的依據,但是不可否認史書的記載能否保證其公正性,特別是這一群儒生。據我所知第一個被儒生坑的很慘的皇帝,叫做秦始皇。由於其尊崇法家,使得秦始皇在坑殺騙人方士的時候被謠傳為坑儒,其實秦始皇真的沒有那麼殘暴,畢竟六國的後代都沒有被秦始皇坑殺何必去殺這些手無寸鐵的儒生呢。至於儒生為什麼對雍正這麼反感,是由於雍正的以下幾點措施:
首先是在雍正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由於辦公事得罪了大量的儒生,比如說在追比戶部欠款的時候得罪了滿朝文武。這就導致大量的大量儒生包括三阿哥的清流,八阿哥的賢王黨對雍親王意見很大。更有甚者,在雍正期間施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制度,即用過這樣的制度使得之前不需要交稅的的官員和地主開始交稅。這件事導致很嚴重的和後果就是河南省考生罷考,因為這種制度侵害了秀才不需要服役的特權,可以說是得罪了全天下計程車子,所以才會導致在歷史上雍正皇帝的評價特別差。其實透過這樣的方法可以縮小貧富差距,然而這些既得利益者怎麼可以接受呢?
文字獄雍正繼位之後,為了維護皇權的發動了文字獄,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兩件案子包括年羹堯案的汪景祺,另一個是因隆科多而被戮屍的查嗣庭。其中最為轟動的事件就是呂留良案,其實這個人本身沒什麼,只是一個有民族思想的學者,在其死後由於曾靜,張熙等人深受啟發,竟然蠱惑嶽鍾琪造反。等到事情東窗事發之後,呂留良被開棺鞭屍,呂氏後人以及學生大量被處死。由於文字獄確實導致了大量的無辜人員被牽連,這樣的雍正皇帝確實是有一點殘暴,但是我想說的是在歷史上只要造反的被滅九族十族的都是很正常的,造反這樣的事情在任何朝代都是零容忍的。最後說一下,在雍正朝大概有三十多起文字獄案,但是在乾隆期間達到八十多起,所以不是雍正殘暴好吧。
史上最勤勉的皇帝據史書記載:雍正在位十三年裡,堅持每天親自批閱每一份奏摺,每天只休息兩個時辰,在數萬件奏摺上面的評語多達一千多萬字。一年只有在自己生日的那天還休息一天,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而且在康熙末年國庫空虛,經過雍正的一些列改革,讓國家人口迅速增長,國庫充盈。提出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的政策,施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並且在乾隆的堅持下推行到全國。
總結:雍正皇帝可以說是康雍乾三代盛世中承前啟後最重要的一環,留下四千萬兩白銀的國庫給了乾隆,要想當初自己剛接手的時候才七百多萬兩。透過自己的改革,減少了貧富差距,同時還減緩了土地兼併,可以說是清朝最優秀的皇帝之一。
-
7 # 大鵬梓鈞
雍正作為一個政治家,評論他的功過是非,著眼點不應是其性情品格,也不應是其皇位獲得是否正當。關鍵要看他對中國歷史、對人類文明做了哪些事情。簡單歸納幾條;改革:承上啟下,第一,整頓吏治。第二,密摺制度。第三,設軍機處。第四,改土歸流。革除土司制度,上數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第五,攤丁入畝。第六,廢除賤籍。另外留給後人的歷史遺產,還有兩點值得特別提出:一是勤政,二是選儲,就是建立秘密立儲制度。既預立皇位繼承人,又不公開宣佈。既有利於在皇子中選優,又避免皇子們爭奪儲位,相對地保證了皇位的平穩過渡。
-
8 # 慕容鑑史
慕容認為雍正算的上是清朝中最勤政的皇帝,史書將其批為暴君是不妥的,或許是對其大興文字獄所產生的反響認為的,若單單用文字獄來評價他為暴君是不妥的,專家一口自然是一口否定,對於雍正評價最客觀的一句話是:一心想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接下來我來為大家細細分析一下史書為何評價其為暴君。
史書的記載的確能夠被說成是現在學者研究歷史的依舊,但不能夠保證史書記載的確為正確的,史書的記錄者大多都是儒生,可以認為儒生的世界與執政者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儒學是我國古代大多王朝沿用的治國學習方式。可一些皇帝根本不屑於用儒學,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後被評價儒學者記錄為暴君。
這根本就是對秦始皇的汙衊,難道說將一些沒用的書籍燒掉,就成為暴君呢?怎麼不在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時候說其是暴君的呢?顯然這是一起被汙衊的事件,雍正皇帝自然也是如此。雍正皇帝做了一件事情得罪了全天下的儒生,那就是施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制度。
這種做法直接導致了天下大多數考生罷考的事件,就是由於這種做法絕大多數的侵犯的官員的利益。考生考試就是為了享有特權不用交糧食,既然如此那麼考生做了官之後不還是得交納糧食,最終導致自己徒增了一個某地官員的頭銜,這是沒有意義的因此這個制度直接得罪了儒學者。
接著來我們來講史書評擊雍正的例項:文字獄雍正上位後,發動了文字獄,不過要說明一點雍正不是第一個發動文字獄的皇帝也不是最後一個,可他是被文字獄坑慘的第一位皇帝。最為轟動的案件莫過於呂留良案,他只不過是一個思想學者,他生前並沒有做出過很過分的事件,他死後他的學生曾靜受到了他生前說的“哲學”的啟示,居然與嶽鍾琪一同密謀造反。
顯然這次謀反並沒有成功,甚至可以說是胎死腹中。東窗事發,呂留良被鞭屍。這是歷朝歷代對一個人人格、家族的侮辱,不過只能說是呂留良的運氣不算是很好,他傳授弟子的的話並不是指大清的國運到頭了,而是說一定要輔佐大清不要走向滅亡的道路。曾靜自以為是導致呂留良死後都不得安生。
這次案件牽連了很多人,文字獄確確實實讓大量無辜的人被牽連,不過造反這種事情放到歷朝歷代可能都會被滅族的,何況這不是捕風捉影,而是人證、物證都在的情況下,沒有誅滅其全族可能是一種寬容。雍正年間的文字獄案件雖然與三十多起,可相比朱元璋與乾隆發動文字獄後的案件可謂是少了很多。
專家否認的原因雍正在上位十三年的時間裡一年只有一天的休息時間那就是在自己生日的時候,而且他還是一個“熬夜狂魔”一天只休息三個時辰,換算到現在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天只休息六個小時,並且這裡面還要包括吃飯、寵幸妃子很可能一天休息的時間都不到兩個時辰,可見雍正有多麼勤政。
康熙晚年造成的國庫虧空,經歷了雍正王朝後直接變成了充盈,這些都是雍正皇帝的功勞,可能在執政上他沒有考慮到儒學者的利益,可他考慮的全部都是大清王朝的繁榮昌盛,這樣的人憑什麼被史書評價為暴君呢?現代專家當然要為其平反,對於他暴君的說法只能說是專家只能是一口否認。
總結:雍正做出的一切全部都是為了大清王朝,史書的記錄者如若是法家一定不會評擊雍正為暴君,一定是一位正直公正的好皇帝,雍正皇帝的功過只能由後人去評說了,只不過看是何人來評價雍正,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關注慕容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
9 # 當朝大學士
雍正並沒有在正史上被黑,雍正之所以名聲不好,大多來自於民間野史傳說,這就是專家能夠一口咬定雍正不是暴君的原因。
歷史上的雍正不僅僅不是昏君,而且算得上是清朝最勤勉的皇帝、中國歷史上勤勉君王之一。據統計,雍正在位十三年,平均每天硃批字數多達8000字。這是什麼概念,就如同你每天都要寫十篇高考作文。
雍正除了是一個“工作狂”,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改革家。我想提起清朝的改革,第一個竄進腦海中的肯定是雍正朝的“新政”。可能處於眾多的原因,大家對這些新政措施一知半解,今天筆者就為大家詳細列舉雍正的新政條款,是非功過,只能體會。
政治改革
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廢除賤籍制度。賤籍制度就是賤民制度,古代除了士農工商外,還有很多人是社會上最低等的“賤民”,這是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嚴重的等級規劃陋習,賤籍世代相傳,不會改變,不得參加科舉,不能做官,不許購置土地產業,不能和普通民眾通婚,從事當時社會所謂的“賤業”,而且永世不得翻身,這些人包括世僕、乞丐等等。在雍正朝的時候,賤籍制度被永久廢除。
第二個舉措:養廉銀製度。所謂養廉銀就是給官員按照地位高低、勞務多寡而分配一定量的薪水,為什麼叫養廉銀呢?因為雍正朝時期嚴肅吏治,為了避免官員受賄現象的出現,雍正採取這個政策,以國庫的名義發放養廉銀,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官員對百姓的盤剝,這也就是“高薪養廉”的最早實踐。
第三個舉措:改土歸流。以前的西南少數民族有首領名叫“土司”,中央政府為了便於管轄,就將當地行政、民政、財政大權全部下放土司,這些土司世襲罔替,這極其不利用中央集權,而且為社會的動盪埋下了不穩定因素。雍正上臺之後,實行“改土歸流”,將土司罷免,派遣地方官員治理,“土司”制度被廢除,行政成為流官,維護了國家穩定以統一。
第四個舉措:密摺專奏制度。密摺專奏雖然在康熙晚年就開始使用,但是確實是在雍正朝完善的。密摺專奏制度的存在,凡是四品官員及其以上品銜的官員都可以秘密上奏摺而不僭越,成了官員互相監督的大殺器,有效防止了官員腐敗現象。
第五個舉措,健全秘密立儲制度。雍正皇帝健全了秘密立儲制度,既不立太子,也不一定傳位嫡長子,而是根據皇子表現,皇上主觀判斷之後,將立儲詔書放置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成為下一任皇帝繼位的登基詔書。這一制度避免了皇子間的殘忍鬥爭,維護了皇族內部穩定。
經濟方面為了充盈國庫,緩解虧空,增強國力,雍正在經濟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舉措:
火耗歸公:火耗是地方官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徵錢銀。以前官員常常以火耗為由,過多攤派賦稅,雍正年間將火耗定為法定稅務,定額定量定時有國家統一收取,地方官員不得胡亂攤派。
鄉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以前的八旗貴族、鄉紳都是不用交稅的,雍正上臺之後,廢黜了八旗權貴及鄉紳的免稅特權,那些只吃俸祿不幹活的貴族也被啟用攤派差事,這就是鄉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一舉對打擊貴族特權、充盈國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攤丁入畝:這是雍正又一項影響深遠的經濟改革。含義就是將賦稅依附在田畝之中,“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廢除了中國兩千多年的人頭稅。這一舉措進一步打擊了大地主階級特權,減輕了農民負擔。
以上這些僅僅為重大改革,其他方面的成就姑且不論。
這就是為什麼史學家都會對雍正皇帝大家讚揚,褒獎其為“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是因為雍正是康乾盛世的中間人,是盛世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員,如果沒有雍正,乾隆的江山怕不會那麼好治理。
為什麼民間流言對雍正口誅筆伐呢?民間流言一直對雍正有失公允,其根本原因是雍正的新政觸及到了頑固派的根本利益。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之後,貴族鄉紳的經濟政治特權受到極大的衝擊。攤丁入畝的政治舉措又使得大地主苦不堪言。要知道,以前掌握輿論的除了當朝官員,就是地主鄉紳,因為識字率極低的古代,只有他們有觀念的編纂權力,這就使得關於雍正的各種野史記載不絕於耳。
其二是雍正前期的政治敵對勢力從中作梗,這些人包括被流放的八爺黨、被圈禁的十四爺黨等等。在自身利益受到衝擊之後,編纂各種流言蜚語打擊雍正就成了他們茶餘飯後的主要工作。
結束語:雍正的是非功過,在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正所謂“謠言止於智者”,歷史資訊的獲取不能單純的依託紙張書本,更不能過度依靠民間野史流傳,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待歷史的添堵應該是審慎的。【文 / 楚南青史君】
回覆列表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是滿人入關順治元年開始後的第四位皇帝,他的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身體好自然嬪妃也多,於是排位老四的雍正皇帝有將近二十個兄弟。最後經過殊死的搏鬥,雍正皇帝最終勝出,成為了大清朝的皇帝。
對於九子奪嫡的故事,或是雍正皇帝題材,電視劇已經拍過無數遍了,世人多罵雍正剛愎陰鷙,而且大多數人認為他的皇位來歷不明,並且抨擊他對於政敵以及幾個兄弟的冷漠殘酷,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雍正皇帝究竟是怎樣的呢?
清朝268年中一共十二位皇帝,入關前兩位入關後十位,雍正作為第四個皇帝可謂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了。論起勤勉,雍正絕對是工作狂,根據專家考證,雍正皇帝堅持每天親自批閱奏摺,經常每天只睡四個小時,每週工作多達八十個多個小時,據儲存下來的文物統計,雍正批改的數萬封奏摺上不僅只是簡單的批紅,有些批示多達上千字。
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其實並不好女色,沒有電視劇中的那麼風流倜儻,他既沒有他老子康熙爺的多情(嬪妃多),也沒有他兒子乾隆爺的濫情(四處留情)。而且對於中央高度集權,設立軍機處,將王權最大化,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最顯著的就是改土歸流,鞏固了清朝對於西南地區的統治力,攤丁入畝,合理化了稅負拉低了貧富的差距,將土地分配均勻化,鞏固了社會的穩定。
同時鐵腕打擊貪汙腐化,大力清理國庫虧空,收繳官員所欠錢糧。不僅如此,有些官員欠款太多想要一死了之保住財產,保住子孫的富貴,雍正下令死了也不能放過,欠債的死了,活著的繼續償還,徹底的斷了虧空國庫後想要一死了之的人的路。但是按理說這樣一個勤勉又極有帝王之術的皇帝會在史上留下這麼多罵名呢?
這要從雍正的一條政令說起,古時候人們都崇尚讀書,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而且只要你通過了鄉試就算是個秀才了,也就是擺脫了普通老百姓的層次,可以不用納稅了,也不用去被徵用做苦工了。但雍正頒佈了一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的政令,讓得拼命讀書就為了當官不納稅不服役的書生,又要納稅和參加徭役了。
要說古時候的讀書人是不能得罪的,這些士子們的心裡不爽,變開始攻擊雍正,加之雍正時期大興文字獄,使得這幫讀書人利用“九王奪嫡”和雍正對待政敵的事情對大肆抹黑黑,在不少書籍中生生的把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寫成了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