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們並不懂,為什麼要教?
8
回覆列表
  • 1 # 秋山靈喵

    孩子閱讀傳統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觀

    “我的孩子不愛讀經,總是讀些搞笑、驚悚的故事,越是惡搞的題材越喜歡得不行,這種

    現象正常嗎?”“我給孩子報了一些國學班,孩子倒是不牴觸,是不是該一直學下去呢?

    ”“孩子能熟練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為什麼我感覺他還是不禮貌、不成熟?”

    近年來,總有些家長困擾於孩子閱讀傳統典籍的方法、效果等問題。其實,引導孩子

    “讀經”,使其願意鑽研傳統文化,既不能上來就啃原典,也不能過於迷信各種“國學班”的速成,個別家長讓孩子告別學校跟隨“大師”上私塾的做法更存在不小風險。真正的傳統典籍閱讀,還應遵循兒童的閱讀和認知規律,本著親子共讀的原則慢慢來。

    先理解再背誦

    引導孩子從小閱讀傳統典籍,有著啟迪心智、完善人格的重要作用,但遵循復古的讀經

    方式,如大段大段背誦、不加分析地囫圇吞棗,既違反兒童的學習規律,從具體效果來看也是事倍功半。

    北大學者張中行回憶自己求學經歷時舉過一例:他從通縣師範學校剛畢業,一時沒找到

    工作,正好趕上北大招生,他就交了一元報名費進了考場。國文課考的是《論語季氏》裡的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要求考生試申其義。他以“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為例,得了高分。雖外語、數學等其他科目考得比較糟糕,但他還是因國文成績出類拔萃而被北大錄取。

    一文進北大,張中行歸功於自己的啟蒙老師(一位姓劉的秀才)引領自己找到了國文學

    習的門道。與傳統的私塾教育不同,劉秀才教傳統典籍分三步走,先講解,再讓學生背誦,再和學生議論。由於明白每個句子的意思,經典名篇的句子自然深深印在學生心中,一生難忘。可見,應該引領孩子循序漸進地從點到面、由表及裡,明白典籍所要表達的思想與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某些“學者”提倡的那種動輒20萬字直接背誦原典,不加講釋,不求理解,是不合適的。

    上世紀30年代,中國一些地方主政者提出在學校重拾復古式讀經方式,學者胡適明確表示反對,認為中小學課本選讀古經傳必須限於學者公認可解釋的部分,而不要選“一流學者認為不易解的部分”。應該說,胡適這種重理解或者理解在先背誦在後的想法,與劉秀才的做法異曲同工,是更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即讓孩子對傳統典籍有了親切可感的第一印象後,再引領其深入閱讀。

    將傳統典籍生活化

    傳統典籍並非憑空而來,多是古人生活、處世哲學、教育經驗的總結,其中蘊藏著豐富

    的思想內涵,是一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處事智慧。因此,將傳統典籍生活化,深入淺出地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對接,以講道理的方式促使孩子深入認知,將傳統典籍變成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讓孩子真正受益。例如,給孩子講讀《論語》時,大可不必一上來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以先從孔子的生平入手,講講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再反觀他的生活智慧和教育理念是怎麼來的。這樣,孩子眼中的孔子就不再是一個老學究、一個單純的教書先生,而是一個可愛的有血有肉的老師。從孔子的生平入手來講解,原本“高大上”的傳統典籍就變得通俗易懂了。

    講解《論語》的具體篇章時,不妨把孔子的教育理念與他對弟子的教誨結合起來,這樣

    孩子才容易聽得進、聽得懂。如有好幾位弟子曾問過孔子該不該“聞斯行之”(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該馬上實行),孔子答覆子路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更有閱歷的父兄,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哪能馬上就做呢?)答覆冉有則說:“聞斯行之。”(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弟子公西華不解為何答案不一樣,孔子的回答是:“冉有遇事畏縮,要鼓勵他勇敢;子路遇事輕率,要叮囑他慎重。”(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事實上,子路最終死於蒯聵之亂,就是仗義執言、不顧後果的性格害了他。 孔子的思想在不同年齡階段是有變化的。如果家長能多角度講解《論語》,將孔子生平、教育思想與《論語》內容相結合,跟孩子辯一辯、議一議,傳統典籍便走下神壇,其中的精華也更容易被孩子消化理解。孩子瞭解了孔子的為人,對其他傳統典籍也會有了解的慾望。 父母成為“讀經”引領人

    很多家長認為自身對傳統典籍研究不夠或一竅不通,所以認為把孩子交給國學班或私塾,讓孩子跟“專業”人士學習才是正道,以為那裡“不僅教知識,也教做人”。此種做法雖討巧、易行,但對兒童尤其低幼孩子而言,並不靠譜。

    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歷來是起步於家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閱讀傳統典籍的價值,不在於孩子對《孟子》《禮記》《大學》倒背如流,而是幫助孩子學會為人處事、知書達禮,瞭解古人智慧,為今所用,為己所用。如果父母將這種責任輕易讓位,顯然違背了讓孩子讀經的初衷。古人家門口往往寫有“詩禮傳家”的字樣,就是強調家庭中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很大程度上,這些教誨至今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

    孩子閱讀傳統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觀,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讀和辨析。目前童書市場上有很多適合親子共讀的傳統文化典籍,如“寫給兒童的啟蒙經典”系列、“國萃戲劇圖畫書”系列、“大家小書”系列中的《孔子的故事》《司馬遷》《中國史學入門》《中國古代衣食住行》,以及夏昆的《在唐詩裡孤獨漫步》《溫和地走進宋詞的涼夜》等,都有專家通俗易懂的註釋,還原了傳統典籍生活化、趣味化的一面,吸引孩子對傳統文化有初步的瞭解。父母和孩子邊閱讀邊探討,不僅增進了親子關係,也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思辨力。在此基礎上,父母再引導孩子逐漸去閱讀原典,如爬坡一樣拾級而上,便真正窺見了讀經的奧秘。

  • 2 # 普洱時光

    教育是一個國家強盛富裕的根本,是一個家庭光宗耀祖之源,個人前程修為之本。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一直源源不斷地傳承繼承。給孩子從小就接觸和灌輸傳統典籍是有必要的,從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習慣都己涵蓋。既使父母文化不高也不影響孩子們學習一些傳統典籍。

    現今學校裡幾乎從小學都有巜弟子規》和《三字經》,學校語文課中的唐詩宋詞古文詩詞是最基本的傳承。也有家長送孩子到一些國學機構學習《論語》《孟子》等傳統典籍。傳統典籍一直影響著並伴隨著華人的成長,有官宦子弟、富豪二代、普通家庭甚至貧窮人家,孔子的《論語》是對人的言行有了行為規範,《三字經》則包含了人從小到老的一些入世規則。傳統典籍從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戲典古文等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生生不息。每個家庭從孩子接受的教育程度多多少少都離不開傳統典籍。

  • 3 # 馬先生129101389

    不明其意不如不學!

    很多學習的所謂國學,不過只是機械般地背誦!流於形式,學於皮毛,我真不知道這種教學有何意義!而很多這種所謂的國學授業不過是利益所使 金錢所趨 譁眾取寵!

    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精髓是:仁 義 禮 孝 德 教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原則,而非獲取功名利祿的工具!目的不同 結果各異!授業者目的不純,學習者只圖功名,這樣的教育其結果和國學的宗旨相去甚遠,怎麼能起到國學教育的功效呢!

    更有甚者,穿漢服 行跪拜之禮,重形式而輕本質,令人啼笑皆非!

    如果小孩沒能在國學中有所收穫,不是國學無用,而是授業者無用!如果真要讓孩子學習國學,一定要慎重擇師,交給那些有德行的老師,而不是那些一心追逐金錢利益的誤人子弟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畫怎麼體現出奮鬥創新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