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4
回覆列表
  • 1 # 假寶玉愛零待遇

    程朱理學

    進入北宋到公元11世紀下半葉,新儒家分成兩個不同的學派,分別以周敦頤的兩個學生,即程顥、程頤兩兄弟為創始人,他們被稱為“二程”。這是一對“龍兄虎弟”,雖然學術觀點不一致,但在政治上,他們都反對王安石的變法。

    弟弟程頤創立了自己的學派,由朱熹集大成,史稱“程朱理學”。哥哥程顥創立了另一個學派,由陸九淵和王陽明完成,史稱“陸王學派”或“心學”。程氏兄弟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創立者,實現了新儒學的復興,意義重大。但是,朱熹和陸九淵兩個學派從此開始了漫長而激烈的學術爭論,兩個陣營都有自己的粉絲,雙方各種鬥法、辯論,卻誰都不能說服誰,往往不歡而散。

    程頤的“理”的觀念,是受了張載和邵雍的直接啟發。張載用“氣”的聚散來解釋萬物的生滅,這個理論有一個缺陷,就是無法解釋萬物為什麼分成不同的門類。程頤的“理”的觀念便是針對這一點而提出的。他認為,我們所見宇宙的萬物,不僅是“氣”聚集而生的,還因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花之所以成為花,是因為它的“氣”按照花的“理”而聚結,於是便生成為花。

    這就相當於古希臘哲學家們所講的事物的形式和質料的區別。“理”是事物的形式,“氣”是事物的質料。比如我們用陶土捏一個碗,陶土是製作這個碗的材料,而碗的形狀和樣子則是碗的“理”。我們是依據“理”的形式,用陶土(也就是“氣”)來捏成一個碗的。光有物質材料,缺乏碗的“理”,我們就不能製作出一個碗,可能捏出來的是其他的東西,成為廢品,那就不能用了。

    程頤逝世22年後,朱熹(1130—1200年)出生於福建。朱熹在中國學術史上,常被稱為朱子,帶“子”字的稱呼是對這個人學術地位的最高表彰。他不僅學問淵博,而且留下了大量著作。程頤開創的理學到朱熹而完成,朱熹成為這個哲學體系的領袖,影響了中國思想界達六百年之久。雖然朱熹受到心學的挑戰,但程朱理學始終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學派。

    朱熹的理學,與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型論”有高度的相似性。理是永恆的,在具體事物存在之前,這些事物所對應的理便已存在。朱熹認為,在理和氣的關係上,“理”決定“氣”,理氣的結合則構成天下萬物。任何事物都離不開二者,理是產生萬物的本質根據,氣是構成萬物的物質材料。在這裡,朱熹把張載視作世界本源的“氣”,作為第二性的亞層次,地位降格了。“氣”和宇宙總則的“理”,聯結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在這個理氣統一體裡,“理”是第一性的,“氣”是第二性的。

    世界被一分為二,理代表的是形而上的世界,就相當於柏拉圖的“理型世界”,而氣代表的是形而下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理是永恆的,永恆是超越時間的,而氣的世界是有時間的,所以理和氣之間並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畢竟一個在時間之外,一個在時間之內。

    每類事物都有它的“理”,這個理便是事物的本質,是事物的終極標準。那麼,整個宇宙也必定有一個至高的、無所不包的終極標準,它是一切“理”的概括。這個“理中之王”被朱熹稱為太極。朱熹還認為,太極不僅是宇宙萬有之理,同時還內在於每一類事物的每一個個體之中。每個具體的事物,不但有它個別的理,還有太極的整體之理。所謂“一沙一世界”,太極無所不在。

    既然每一個事物從生成開始就有一個理居於其中,這個理就構成了事物的本性。人和其他萬物一樣,也是世界中的一個具體事物,所以人性就是人類的“理”。人類的理是共同的,大家都一樣,但是為什麼實際上每個人都不一樣呢?因為光有理還不夠,還需要氣。一個人必須稟氣而後生,每個人稟受的氣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就不相同,這就是朱熹所說的“氣稟”。理是永恆的、完美的、善的,可是形成每個人的質料卻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有的人善良,有的人邪惡,這就是朱熹關於惡的來源的學說。

    “氣質之性”是一個人稟受的人性,它是不完美的,必須向著它的理念原型,也就是完美的“天地之性”看齊。張載早已對此加以區別,朱熹只是繼承了這個思想。因此,心和其它個別事物一樣,也是理氣結合的產物。心和性的區別在於,心是具體的,性是抽象的。心可以活動,比如思考、感覺,但性卻不能有這些活動。根據人性的二分法,在朱熹看來,心是心,性是性,人性中有相應的理,二者不能混淆。而陸王學派則認為,心即是性、心即是理。這就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思想分歧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

    既然每個人所稟受的氣是不同的,那就有清濁之分。天地之性的氣是稟清的,是良善的,而氣質之性的氣就有清有濁,善惡相混。氣質之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物慾誘惑和牽累,是產生“欲”的根源,也是好人變成壞人的原因。因此,朱熹認為,人們必須放棄對聲色名利的慾望追求,否則就會產生貪嗔痴愛的不良念頭,把“氣”給攪渾濁了。所以,我們就應該使“人心”迴歸“道心”,也就是讓氣質之性向天地之性迴歸、看齊。這就是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

    相應的,在政治上,既然世上每樣事物都有它的理,國家作為一個具體存在的事物,也必定有國家和政府的理。如果國家和政府按照“理”來組織,按照“理”來行事,就必定興旺發達。否則,國家就要陷入混亂和瓦解。

    這就好比造房子。一棟房屋要想建成,就要按照建築學的原理來建造。這些原理是永恆存在的,即使世界上沒有一座房屋,建築學的原理依然存在著。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建築師,就必須充分懂得建築學的原理,按照這個原理來設計、施工,這樣建造的房屋才能持久牢固。要不然就是豆腐渣工程,很快就倒塌了。

    聖人治國,就是按照為政之理來治理國家,任何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遵行了為政之道,即政治的“理”。柏拉圖提出“哲人王”思想,同樣,中國哲學家中多數也持這種看法。因為只有讓聖人,或者哲學家來治國,他們才懂得如何更好地治理國家,原因自然是由於他們懂“理”。

    程朱理學提出“格物致知”,意思是對外界事物調查研究,擴大自己的知識,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瞭解外部世界的目的,就是擴大我們對永恆之理的認識。“格物”是為了從有形之物中體認出超越物體的“理”,我們要做的是透過“格物”來“窮理”。這樣做得到的結果就是:我們既領悟了理念的永恆世界,又領悟了自己的內心之性。我們越多地領悟“理”,也就越多地領悟“心性”,因為人的心通常被人的稟受之氣所矇蔽,人透過“格物窮理”,就可以使“理”這個珍珠再現出來。

    宋元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都將程朱理學扶為官方統治思想,程朱理學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準。在南宋以後六百多年的歷史程序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它也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和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有人批判程朱理學說:“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轉自天涯作者island)

  • 2 # 釋聞安

    程朱理學的核心思想——第一,三綱五常是天理;第二,存天理,滅人慾。程朱理學起源於宋朝,在明朝,取得天朝獨尊的思想地位,科舉考試,類似現在的高考,均以程朱理學為標準答案;到了清朝,既繼承了科舉考試,也繼承了標準答案。現在有一個重要問題,在天朝,為什麼會如此堅持程朱理學嗎?讓我們瞭解三綱,答案一目瞭然。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段理學歷史,拍成電影,會是這樣——某年某月,一個文人,對皇帝說:君為臣綱,這是天理。皇帝大喜:滅臣民人慾,存天子天理,程朱理學,從今開始,科考標準。

    那麼,程朱自稱儒家正統,儒家思想真的是這樣嗎?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什麼是君君臣臣?君做好君,臣做好臣,君仁臣孝。什麼是父父子子?父做好父,子做好子,父慈子孝。什麼是夫夫婦婦?夫做好夫,婦做好婦,相敬如賓,各盡本分。由此可見,程朱理學完全扭曲了儒家,討好帝王,誤國誤民,真是小人之心,豈有君子之風!

  • 3 # mulin30311368

    理。不過,它這個理和柏拉圖的理念不可比,也違背了孔子的原意。對儒家學說來說,它是一種倒退——變得封閉、保守、絕對、缺乏人性,所以它成了封建統治者的穩固統治的工具——愚民、陷民、戕民、使民以呆,所以限制了中國社會變革的程序,扼殺中國科技的發展於搖籃。

  • 4 # 馬釘切克鬧

    簡略地說,程朱理學的核心是“去人慾存天理”,很多人可能對此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這很假很虛偽,其實這是對程頤川和朱熹的“天理”與“人慾”的巨大誤解。

    程朱雖師出儒門,但頗受佛教影響,其學問也雜揉了許多佛學的內容。比如“天理”與“人慾”,就有相當宗教的意味了。其實從程頤川的哥哥程明道開始,宋儒之學就逐漸雜揉了佛學思想。

    “去人慾存天理”只能是一種宗教式的理想,而非現實世界人人皆能為的一種超高境界。何謂“存天理”?就孔子說的“五倫常”,即仁義禮智信,不符合五倫之常者都是“人慾”,然而儒門程朱之說又不離道家陰陽之理、五行運化之義,正所謂春主仁,萬物皆生,人當心存仁愛;夏主禮,人情往來以禮相待,君子之交淡淡如水;長夏主信,信為人之本,當如大地之信而不違時;秋主義,義本是決斷與取捨,是對仁愛的一種粹取與凝練;冬主智,冬氣本藏,藏者收也,人知收斂則生智慧。程朱的“存天理”存的是五倫之理,但這對於普羅大眾、芸芸眾生來說也忒難了點,畢竟我們都是九地凡夫,還真達不到程朱兩夫子要求的那種境界。

  • 5 # 木子哲學

    沒有什麼無極,一陰一陽之太極就是本體。具體事物除了受太極之理的支配,還有其具體道理,因此需要對於萬物做努力的認識,這就是完全符合科學認識的格物致知。程朱理學的本體論一直領先全世界,至今依然如此。

  • 6 # 時說新語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派,有時會被簡稱為理學,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國宋朝以後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他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透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程朱理學的主要內容

    1、理一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或天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

    2、理一分殊 ,認為萬事萬物各有 一理,此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為理一;

    3、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為,與天理相對立。

  • 7 # 論語世界

    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

    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程朱理學在南宋並沒有多少優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學被統治者定為官學興盛以後,程朱理學在日本朝鮮琉球越南影響也頗大。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援。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越。

    程朱理學的主要內容

    1、理一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或天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

    2、理一分殊 ,認為萬事萬物各有 一理,此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為理一;

    3、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為,與天理相對立。

    宋元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多將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扶為官方統治思想,程朱理學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準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在南宋以後600多年的歷史程序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它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也有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少人把程朱理學視為獵取功名的敲門磚,他們死抱一字一義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際,成為於世無補的空言,成為束縛人們手腳的教條,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從而反映出它的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

  • 8 # TeaC

    理學本身早有明確的定義,我想說的是客觀上它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及其效果總體上是負面的,阻礙了社會發展,扼殺了新生思想和新生事物。這是目前為止個人瞭解所得到印象。但不能肯定這個印象是否偏頗或者乾脆就錯了。

  • 9 # 郎四姐

    謝謝邀請!程朱理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家朱熹思想的合稱.二程曾同學於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著作被後人合編為 《河南程氏遺書》.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在窮理方法上,程顥“主靜”,強調“正心誠意”;程頤“主敬”,強調“格物致知”.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去人慾,存天理”,並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二程學說的出現,標誌著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

  • 10 # 歷史有妖氣

    程朱理學講的最多的內容是如何教人學做聖人,也就是在理論上提出了“天理”與“人慾”的對立。

    “二程”最初提出的“不是天理,便是人慾。”朱熹進一步闡釋為: “天理、人慾常相對。”天理其實就是指絕對的道德標準,這個可以達成共識,關鍵是“人慾”指的是什麼呢?

    在這一點上,其實也是後世對程朱理學的一個大爭議。還是來回到古籍原典,看朱熹對此的一個界定: “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人慾也。”,因此,程朱理學認為超出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之上的欲求是“人慾”。

    在程朱理學構建的理想人格里,人要安於命分,即是順乎自然“天理”,逐步體驗到空闊潔淨的境界,達到自我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平衡,以期達到內聖外王的目標。 這或許其實才是程朱理學最主要的內容。

  • 11 # 布衣閒人10

    程朱理學主要講的是什麼?

    先說二程。程是指北宋時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程顥(公元1032——1085),字伯淳。洛陽人。程頤(公元1033——1107),字正叔。洛陽人。兄弟二人曾就讀於周敦頤門下,世稱二程。其學派稱為洛學。二程在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認為王安石變法是“用賤陵貴,以邪妨正”。程顥的理學觀點主要有:“仁為本”,“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主張融客觀於主觀,強調自我內省,“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使心寂然無事,“廓然大公”,“內外兩忘”,這樣便可達到“窮理”、“儘性”的境界。程頤的理學觀點主要有:認為精神性的“理”為宇宙本體,提出“天下只有一個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理”是人內心固有的,因被外慾所誘惑,使“理”、“心”不能會之為一。主張透過反躬內求的修養方法,領悟“天理”,獲取知識。二程的理學思想後被朱熹繼承和發揮,形成了程朱理學。

    再說朱熹。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仲晦。南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政治上主張抗金,思想理論上繼承和發展了程顥、程頤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朱熹認為理是宇宙的根本,理氣相依而不能相離,提出“理在先,氣在後”,“有理便有氣,但理是本”,是“知為先”。朱熹還認為“理”也充分體現了道德倫理。說:“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理則仁義禮智”。朱熹主張“明天理,滅人慾”。朱熹是二程理學的集大成者,他依據二程理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稱為程朱理學。朱熹的“理學”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統治者的重要理論工具。

    二程、朱熹的主要理學著作。

    程顥:《定性書》、《識仁篇》等。

    程頤:《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遺書》等。

    二程的著作被後人偏為《二程全書》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周易本義》、《詩集傳》等。後人編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

    以上僅供參考。

  • 12 # 文過非白

    程朱二主要提出的觀點是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

    “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為,與天理相對立。

    這些觀點使儒學進一步思辨化、理論化,另外它們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另外也在在理論體系的構建方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的因素。

  • 13 # 六月天888888888

    你找資料看看朱熹都做過一些什麼沒道德的事情,再來看看他提出的這些封建糟耙。法制才是正確的,人性生而自私自利,只有靠法律法規程式制度來控制在一個合理合適的範圍之內。讓人知道什麼壞事做了就一定會受到懲處而不敢為,才能最大程度的規範人的思想行為,靠什麼存天理,滅人慾的自制就是個操蛋。

  • 14 # 守仁書院

    本體論:萬事萬物都有天理

    方法論: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居敬持志,讀書信古

    人生觀:存天理,滅人慾

    價值觀:學者乃帝王師,非請不入仕

    世界觀:程朱這方面不行,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張載的陰陽二氣化生天地萬物更靠譜一些

    北宋儒學小嘟博士只服張載的天道,蘇東坡的人道,和王安石的治道

    最後:程朱是坐而論道耍嘴皮子,他們的理論於個人修身有用,於治國安邦就是思想禁錮

  • 15 # 新生隨心所遇隨心所欲

    別樣認知。

    存天理,滅人慾。不可一概而論。

    正論。現代人無法理解。

    反論。時代,環境,條件,多種因素。就有合理性了。

    我的觀點。需要而已。

    社會,要發展。不會停滯。

    歷史,要進步,多種多樣。

    人,站在不同的地位,角度,時刻,都會有不同認知。

    所以,不可一概而論。

  • 16 # 國學思維

    程朱理學的靈魂。

    ……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徵是:都把有規律的理歸因於各種發生的事件(這與奧地利心理學大師榮格的心靈說及萬物有靈類似),人們的作用在於尋找和識辨出那些事件中所隱藏的規律性和獨特作用。因為相互決定的關係,並不像發展規律那樣處於不斷的相互變化之中,所以辯識出的那些往復迴圈似乎就是對變化的最合乎邏輯的解釋了,這也許是《易經》產生的最大情感來源也是孔子撰寫《春秋》價值的最大所在。

    ……宋代儒學大家朱熹就是依此理念而對《易經》與巜春秋》之間的關係作了如此的評價。……他說:《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說出形而下之上,《春秋》以形而下者說到那形而上。

    ……從朱熹對《春秋》地位與意義的解釋可知朱熹的觀念,那就是"影響歷史發展的個人力量來源於他對歷史程序的認識能力。這種對限制絕對自由的承認,即對歷史和個人所生活的時代意識,能夠使君子知道何時行動及如何行動。而這種社會事件的帶有必然性的自由過程構成了《易經》的基本要旨。巜易經》十翼之一的巜文言》一章對此作了最好的表達。

    ……大家都知道《文言》是孔子對《易經》中的"乾"卦所作的個人註釋。而宋代大儒程頤對此也作了自己新的認識。程頤認為:當這種直接性的思維方式把"好學者"和儒家合法性結合起來的源泉直接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並有助於我們理解宋人學者何為堅持主張,學者官員的個人能力既可以判斷歷史又可以評判政府)的時候,它表明儒家努力透過聖人的思想去領悟宇宙歷史的盛哀興亡。由於像巜春秋》這樣的歷史一定要被理解為有特定的意義,而不是被理解為抽象的規則和客觀化的原理。因此一個人要努力使自己再生出聖人所具有的細微感知能力(這些思想和奧地利心理學大師的榮格的象徵與意象思維以及直覺思維非常摟近)。

    ……然而還有一層理念,就是對《易經》的認識可以確保對事物變化的控制。這是朱熹對巜易經》繫辭的闡釋中提出來的。朱熹對此的基本解釋就是《乾》卦作為事物的運動過程的核心精華而存在,它運動並由此知其所知。《乾》背後之理的認識是給予宇宙以秩序,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他塑造出一種認識理念的形式,以及從混屯中創造出一種規律性。因此知識被看作是一種初期形成的宗教藝術,尤其是當它與神一起參與一個被描寫為自我認識(不是創世主所說的理念)的自我創造行動時。乾知其所知,處於萬物之始,並且因為其自我認識是自然的,所以創造現象存在的程序也同樣是自然和容易的。宇宙的巜易》知應是人的認識的一個範例。故對《易經》的理念比其他任何經典更加精確地回答了朱熹的認識論問題。然而這一特徵仍然沒有逃出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而《大學》是朱熹以此來宣稱個人透過修其身和正其心能接近聖人之宏德。這樣的修與正能使人恢復他原來的受之於天的本性,並能直覺地認識到作為一切創造基礎的善的原則。但是如何去認識創造本身呢?只有巜易》能夠闡明這一點。在這裡,朱熹把自己的巜易經》之易知看成是乾卦的易知。(為了用一個來證明另一個)。這絕不是道家的形而上學的理性剋制。(即不是《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不可名"。

    ……朱熹又解釋說,易知只是知親,知親便是知心,是和情感相一致的。因而確實是"有親"處在控制之下,《易》從就是控制人的力量,馴化意志並控制隨心所欲,因而有功或有術。而有功有親之人,其品格可比作天,因為有親有功含有萬物。若知易,一致之感則多,故可近(天之道)這樣又可界定君子在世的使命,即要讓社會秩序符合宇宙中顯然存在的關係的圖式。正如《繫辭》所言:"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就是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宋代新儒家對理學的核心理論基礎。

  • 17 # 樂活光陰

    程朱理學“糾治”女德“滑坡”!

    宋代學術是繼先秦諸子之後,華夏文脈道統的“第二座高峰”,而程朱理學最重要,奠定之後的千年中華文明基因與走向。寫出十幾卷《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博士還認為,程朱理學是推動中國“科學進步的關鍵”!

    程朱理學最大的價值是拆除、吸納蠻夷外邦之學,“中學為體西學(佛教)為用”,建構本土學術,為華夏文明爭話語權。

    其內容是提出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文化“正規化”系統,主要有:理一元本體論、理一分殊、存天理滅人慾。編定了“四書五經”,對《大學》“格物致知”說提出了一套新的“解釋學”,影響深遠。

    提到程朱理學,最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慾”、“以禮殺人”之類高階黑的套話。對於朱熹甚至整出了“兩個尼姑”之類的花邊佐料,煞費苦心啊!讓人覺得這聖賢當得還不如當個小人自在!

    對朱熹這樣的影響中華文明千年的大儒,我們要理性看待,還原事實。

    許多言論都要放到當時的語境情勢之下才好理解。

    比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本來是針對“笑貧不笑娼”這種社會現象而發。當時北宋面臨北方異族凌辱,邊關紅燈區風紀不振,道德滑坡,勾欄瓦舍表演下作,有類似現在酒吧搞某種服務的女性,十分普遍。

    有人詢問程伊川某寡婦因飢餓再嫁的事,為了提醒那些以生計為藉口不顧及人倫者,他便隨口說出這句話,就是讓那些操皮肉生意者顧些顏面,如果把這句發洩情緒的話,要認真追究就好像太歹毒了。其實前一段時間,俞敏洪演講說中國現在女德“滑坡”,說的是當今同樣嚴峻的社會問題,只不過沒人挑破得罪“半邊天”而已。

    另外還有一個高階黑誤解,宋代根本沒有反對寡婦再嫁的禮法,有資料可查。連當朝皇后就有幾位是再嫁的,民間更普遍,和現在沒有什麼差別。這些無端的潑墨言論要澄清。

    現在,我們把宋明理學放到一個國際視野,人類文明史的角度審視,會有許多新的正面的資訊。

    一、程朱理學對中國學術的貢獻是復興了傳統“文脈道統”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道統說”,而且高過學統、皇權,彰顯文人“心性的獨立與自由”。北宋的文人權利和待遇是歷史上最好的,就是讀書人有屬於自己的圈子,可以“價值中立”,皇帝無權干涉。學術上也很獨立,所以湧現了“北宋五子”等學術大家。

    二程、朱熹的新儒學,直接繼承孔子孟子的心性之學正統,吸收了周敦頤的無極思想,是對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的進一步深化。

    二、完成對異族文化的包容統攝

    程朱理學的提出,是在文化上防止四夷之學的“文化入侵”,並且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理論思辯優勢,從此儒家思想也具有了形而上學的高規格,枯枝開出新枝煥發生機,維護傳承了華夏文脈道統。

    三、宋明理學的高度至今未有能超越仍有價值

    現在復興傳統文化,而宋明理學是一筆思想資源,和開掘的礦藏,許多價值被忽視。現在應對近代工商文明的侷促和話語缺失,社會道德淪喪,可以利用傳統的這些思想觀念,整頓風俗,建構本土的學術共同體。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共勉!

  • 18 # 卜耐夫哲學

    愚民或教化愚民,以維護皇帝皇權皇家及眾官僚的利益——在其看來,皇帝皇權皇家及能做上官的才是完美的高貴的,是天之嬌之,而民眾百姓俱是頑劣刁鑽愚蠢低賤的,而沒有他們的教化便都是不可救藥的。

    這就是程朱學說的實質。

  • 19 # 大白楠楠生活小常識

    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祂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它是善的,它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紛擾擾縱橫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所以如果無法收斂私慾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賢(儒家最高修為者,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慾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慾,不是無慾,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他還認為,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透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理學”在中國古代又稱義理之學或道學,其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繼後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這種理學常被稱為“程朱理學”,在元朝及其後的朝代中均為國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學的學者稱為“理學家”。

  • 20 # 聊以養飢

    程朱理學認為萬事萬物只有一個天理。這個天理就是道。整個社會遵道而行就正常。而一旦失道就要正道。正道的宗旨叫存天理滅人慾。

    人慾就是生存的慾望。比如人要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玩好的等等。必須滅掉這慾望。可以吃簡單些穿樸素些,可以住草廬玩山水。這種修行叫清心寡慾。他以這樣的標準要求所有人。當然皇帝除外。這就叫律下不律上。

    理學最為歷代人們所詬病的一個主張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儒學之路從孔孟到他們越走越偏,也越來越變態。他們口口聲聲曰:仁。真不知道其仁在何處?

    作為程朱理學代表的程家兄弟有一次去赴宴。席間有歌妓助興,弟弟程頤認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程顥卻怡然自得,盡興而歸。次日程頤責問程顥不檢點,程顥笑:“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無妓’,今日‘座中無妓’,而你心中有妓。咱倆誰失道也?程頤愧道:是我失道了。程顥笑:你我都未失道。孔子曰食色性也嘛。

    哥哥境界高一點,大有酒肉穿腸過,只如吃青菜的超然品味。弟弟境界遜一點,坐懷難不亂,不能看不見。他們可以召姬,可以三妻四妾,可以因為應酬海吃海喝,這就叫人慾律人不律己。

    何為天理何為人慾,昭然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和團有沒有打過八國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