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梁山好漢大人
-
2 # 投筆長纓
8000W叫小國人口?你也給我定個小國概念呀!按十億算只有中印[摳鼻]按五億算還是隻有中印[捂臉]按一億算8000W也不少呀[哈欠]
-
3 # 卷卷流水
那個時代人口與實力成正比。所以你的提法就有問題。
若是論實力強的超出期望值,倒有兩個可以參考。一個是鄭,領土面積不大,人口也沒多的太過分,但是算第一個起來爭霸的角色。其影響力廣泛,即便後面轉弱,卻能直接改變大諸侯國之間的實力對比。還有個問題就是,在那個時候,他算中等國家。
另一個是宋,這個塊頭要大一點。宋襄公富有唐吉可德精神
-
4 # 範汐治
有,但缺乏足夠的土地或人口,強大也只是暫時的。比如春秋初期鄭國,中期的宋國,後期的吳國和越國;以及戰國時期,宋國的末期也一度非常強大
-
5 # 歷史白皮書
魏國(魏文侯),後又稱梁國(東周戰國)。
戰國七雄第一霸。三家分晉,魏國國土狹小,也就是今天山西夏縣,巴掌大地盤。
至魏文侯(公元前445~前396)在位期間,崇儒重教,招賢納士,勵精圖治、率先稱雄七國,奠定了魏國百年霸業。
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
魏文侯,尊從法家,是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為將,開疆拓土;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著名的“魏武卒”,向西攻佔秦國河西地區,向北擊退趙國,盡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
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公元前409年,魏文侯拜吳起為主將,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國發動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50萬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大破秦軍50萬的奇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魏武卒”一戰,名天下,載史冊,魏武卒成為戰國時代中國軍隊彪悍的代表。
魏武卒在吳起的領導下,曾攻下秦國函谷關,30年間,對秦國開戰六十四起,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魏武卒用刀劍揮灑熱血,教土鱉秦軍老老實實學做人。
今天中國人要感謝秦軍幫助秦始皇統一中國,就要先感謝秦國和秦軍的老師,魏國和魏武卒。
若將早期秦國比作蘇聯,那麼魏國就是德國。
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六年遷都大梁(開封),國號也稱梁國。
-
6 # 大家好我是胖猴子
韓國。因為有鐵山,像德國魯爾區。又有申不害變法,好比俾斯麥。國家不大,位於中間,類似德國在歐陸的區位,一段時間是個刺頭。又稱勁韓。
-
7 # 彭律師觀點
其實戰國七雄都還可以。秦始皇的先輩用六百多年的努力最後統一中國,之所以是秦統一中國,是因為秦的國君大都有為,沒犯什麼錯。但其他國家則不同,歷史上都有有名的國君,但後代就不行了。典型的是趙武靈王,改革成功,但他的後代昏君層出不窮。因此,類似德國的應該都有,只不過看多長時間了。從二戰到現在,也就70多年。相比春秋戰國700多年時間太短了,不好比較。
-
8 # 半野生工程師
有的。
春秋初年的鄭國,面積不算大,人口不算多。當時用兵車計量軍力,鄭國也就二百乘兵車實力。春秋初年,千乘之國基本上是吹牛,實際上晉楚兵車出動水平是六百乘,齊秦大約四五百乘,宋魯三四百乘,哪怕是衛國,兵車規模也不會比鄭少。那麼規模鄭國絕對不大,按相對比例,顯然還不如世界大戰時的德國。
可是這個鄭國地位與影響,比春秋五霸強多了。先建立自己在各國中的霸權,再擊碎天子霸權。諸侯俯首帖耳也就罷了,天子帶著一批諸侯親征,被鄭國結結實實扁了一頓,還一箭射傷了天子。總算怕不好收場,沒活捉天子,互相給個臺階不了了之。當然天子也是實在不願公開封鄭伯為霸主,只能關門罵娘了。
後來的春秋五霸,至少桌面上還自稱什麼尊王攘夷,鄭國這是多威風?天子從此不被諸侯真正當菜,大家各自亂戰,這是多大影響?
好,現在對號入座。天子是超級加強版國聯或聯合國,晉國楚國是加強版美國蘇聯,齊國是加強版一戰時的大英帝國,秦魯宋衛等國是法國日本中國。那麼鄭國是弱化版德國。可是這個弱化德國的影響比現實版德國還強大,奠定了春秋亂戰的基礎。
時間軸倒轉一下,鄭國建立霸權,加強版聯合國組織聯合國軍討伐,被海扁。然後強化版美蘇爭霸開始,還有加強版英法建立臨時霸權。過癮吧?
-
9 # 費材老爸
首先說清楚,德國在歐洲無論人口還是面積都不算小國!然後在說下你要求中的小國人口,大國實力的春秋戰國的諸侯!那只有一個越國!夏朝後裔!著名詩句,三千越甲可吞吳!還有個宋國,商朝後裔!實力不差,但強國環繞
-
10 # 六扇門人jgy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低,糧食需要大量的人口和土地來種植的。沒有足夠的人口和土地,糧食產量就會有限。沒有足夠的糧食,也養不了相當數量的軍隊。過去都是冷兵器時代(沒有槍炮和先進的熱武器),軍隊還是靠人口數量來取勝,沒有相當數量人口的軍隊,你們國家軍事實力就會有限,就不能與別國強大的軍隊相抗衡。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小國的人口,大國的實力是不可能存在的。農耕時代落後的經濟不能與工業時代科技先進的國家比。二戰時期的德國當時雖然人口不多,國土面積也不大,但他們擁有先進的工業生成力,還有當時先進的最新科技武器,因此能夠強大。這是工業革命後高科技時代的產物。不能與春秋戰國時代落後的農耕時代比,他們兩者是之間沒有可比性的。
-
11 # 不接受單純
前期有,鄭莊公時期的鄭國。極其強大,甚至還報復過餘威尚在的周天子,攻略過其他國家。可惜後來生不逢時,在南楚北晉的夾縫中苟延殘喘了幾代。
有些論調認為,鄭莊公雖然比不上後來的五霸,但也算一個小霸主。也因此有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霸主起始,是齊桓公。但爭霸的序幕,是鄭莊公開啟的。
-
12 # 點點滴滴的低調
當然有,春秋不只有五霸,戰國也不只有七雄,實際春秋戰國時期,小國有很多,有的地盤雖小,實力卻不輸七雄。
中山國就是這樣的小國,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小國。
它是少數民族鮮虞建立的國家,地理上卻被中原大國包圍,位於燕趙之間,巴掌大的一塊地盤。
要知道古代最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是天生的民族矛盾,就像二戰德國某元首說的,非我族類,幹就是了,沒有理由。
所以中原那幾個國家看它賊不順眼,動不動就揍它。
其中最大的晉國,打得也最起勁,直接把它列為永久敵國,不停地打,但直到晉國自己都滅亡了,中山國還巍然不倒,堪稱奇蹟。
晉國雖然分裂為韓趙魏,但這三個國家沒有忘記祖宗遺訓,一有空就接著打中山,有幾次都把它打滅國了,但很快又復國,領土還時不時擴張一下,甚至還有錢修了一段長城,巔峰時期號稱“戰車九千乘”,和七雄之一的燕國一戰,中山國直接把燕國首都給打下來了,連燕王也感嘆“中山驍勇,頗具以色列遺風,吾輩所不及也”。
到了趙武靈王時期,中山國內部出了問題,這就沒辦法了,和很多國家一樣,外面風吹雨打都能扛,只要全國一條心,就啥都不怕,一旦內部出事,就完犢子了。
當時的中山王犯了三國錯誤,一是與齊國交惡,如果說中山是以色列,那齊國就是老美,和齊國鬧掰,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個錯誤是把儒家墨家思想奉為國策,要知道這是大國和平年代的發展策略,你一個天天打仗的小國,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都得看機率,現在放下刀槍拿起書本唸經,不是找死嗎;
第三個錯誤是任用了一個非常不靠譜的國相,此人名叫斯瑪希,中文名字司馬喜,如果說前面兩條埋下了亡國的隱患,那第三條就是導火索,總之這個司馬喜善於折騰,內政外交瞎胡搞,幾下就把中山給折騰奄奄一息了。
巧的是,剛好這個時候碰上了趙武靈王,這個趙國幾千年才出一個的明君,此消彼長之下,趙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中山給滅了。
-
13 # 四川達州人
德國怎麼也不算人口小國了。
2018年德國8200萬人,人口總量18位。經濟總量第四,屬次於美日,超越英法,但領導歐盟的頂級強國。
以當前的國家整體實力來說,德國也僅僅只是對軍事力量進行自我剋制而已,國家整體政治影響力、科技工業水平都很強,國民動員組織能力也不差,真正突破限制開始武裝的話,比日本強多了。最少歐洲各國不會有太多反對意見。
春秋諸國中,鄭國、魯國、吳國、越國都屬人口少但實力強大的國家。戰國時期,魏國也屬於這種型別。
-
14 # 再拆家吃火鍋
春秋戰國有沒有“小國的人口大國的實力”的國家,像德國一樣?
小國的人口大國的實力,和德國不太匹配!
不過還是讓我想到了鄭國和宋國!鄭莊公時期的鄭國可以算的是一個霸主,想了解的可以自己搜尋一下相關的資訊,不再複述了!
-
15 # 天晴愛睡覺
國家地盤不大,但是拳頭大的國家,春秋時期是有的
春秋除了五霸,還有三小霸,第一個稱霸的就是鄭莊公。
他所統領的鄭國就是典型的地盤小,拳頭大。
公元前743年,鄭莊公建都鄭(今河南新鄭),主要版圖位於今河南鄭州一帶。
第一架:鄭莊公即位,在平定共叔段之亂鞏固了政權之後,與齊魯結盟假命伐宋,
第二架:由於鄭國勢大,周天子企圖分解鄭莊公權利造成鄭莊公不滿,而後發生周鄭交惡。後繻葛之戰中鄭國擊敗周、虢、衛、蔡、陳聯軍,
第三架:前719年又擊敗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使得鄭國空前強盛
大國做跟班: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著鄭國東征西討,因此鄭莊公被稱為“鄭莊小霸”。
-
16 # 武天老師
其實戰國的一些諸侯國的歷史都挺有意思的,每個國家的發跡史都相當傳奇。東周末期周天子實力衰微,名存實亡。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減。韓趙魏滅掉智氏三家分晉後,整個周朝境內成為七大諸侯國的天下。
戰國時期除了七大國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國家,比如中山國,宋國,魯國,鄭國,衛國,不過這些國家的實力和影響力都很低微,只能在七大強國的夾縫中生存,沒有任何地位可言。
楚國楚國是戰國七雄中前中期最強大的國家,單輪面積而言,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東周的半壁江山,單一個楚國的面積,都快跟其他六國總面積差不多了。由於楚國地大物博,國家人口也高達五六百萬,非常強大。
然而楚國在西周時期僅僅是一個非常弱小的諸侯國。有一個很好玩的典故叫做【鄀國盜牛】(也叫楚人偷牛),講的是當時熊繹(羋姓熊氏名繹)被周成王封在楚地成為諸侯王時,因為貧窮,去鄰國鄀國偷了一頭牛來祭祖。
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楚國的弱小和貧瘠,連王都要去鄰國偷牛來祭奠祖先,也是很悽慘了。
楚國早期非常貧瘠,為了擴大疆土,熊繹乘坐柴車開闢雜草叢生的荊山,衣食住行也和最底層農民一樣。給周天子進貢時,窮到只能用桃木弓,棗木箭作為貢品。據說每次朝貢,連像樣的馬都湊不齊,楚國百姓看到熊繹坐著破車顛沛流離的去上貢,都開始自責勉勵,發奮讓國家富強。
經過數代,楚成王時期楚國開始逐漸強盛,並不斷兼併周圍小諸侯國。周天子也慢慢重視楚國,開始賜胙(周天子給諸侯王賞賜的肉,象徵了地位榮譽),並告訴他鎮守南方,平定蠻夷!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成王惲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
這個時期開始,楚國大力擴充套件疆土。楚莊王時任用孫叔敖等名臣,打敗晉國問鼎中原,成為春秋霸主。楚悼王時,楚國吳起變法,成為當時諸侯國最強大的存在。楚國在整個春秋時期和戰國前中期都是非常強大的存在。
一直到楚懷王時期,被秦相張儀算計,毀壞了齊楚聯盟,又誤用子蘭,靳尚,子椒,不聽屈原、昭睢等賢臣的勸告,前往武關,被秦國扣押。最終楚懷王抑鬱成疾,命隕秦都咸陽。
燕國燕國是最正統的皇室諸侯國,祖上曾是周朝宗室的召公姬奭(讀四音),這個人很厲害,是周武王死後的託孤大臣之一,周成王時期重要性和周公差不多。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姬姓國,它血統最正宗,歷史最久遠的國家,可惜一直非常弱小,一直到燕昭王時期。
燕昭王是燕國地39任君主,在一系列爭辯奪權後,庶出的燕昭王最終艱難上位,成為燕國君主,這個時期燕國幾乎是在各大國的夾縫中生存。
燕昭王勵精圖治,廣邀天下人才,其愛賢敬賢的名聲也在各大國流傳,吸引了當時很多能人賢才。《尋秦記》中著名人物鄒衍就曾是燕昭王的老師。(招賢納士這個成語就是說燕昭王姬職的)
這個時期,燕國有很多了不起的人,於是燕昭王開始改革興燕。樂毅是眾多賢才中最傑出也是最有名的一位。
燕國依靠樂毅的輔佐,開始舉兵伐齊,樂毅連戰連捷,打下齊國七十三座城池,最終強大的齊國僅剩莒和即墨兩座城池。也正是這個時期開始,燕國正式成為列強大國。(樂毅在中國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軍事家,三國志14中樂毅是歷史名將中排名第一的將領,五位指數高達449)
可惜燕昭王死後,其子燕惠王早已不在信任樂毅,最終樂毅被逼走,燕惠王最終沒能滅掉齊國,反而被齊國開始逐漸收復失地。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齊田單以即墨擊敗燕軍,騎劫死,燕兵引歸,齊悉復得其故城。
最逗的是燕惠王看到沒樂毅不行,又派人去請樂毅出山,可惜還揣著架子,抹不開面子,居然開始把鍋丟給樂毅,意思是你看你不忠不義,棄燕而逃!現在我們大燕又不行了,你趕緊來接受爛攤子,不然對不起我爸爸!
結果樂毅估計也氣個半死,寫了一封回信《報燕惠王書》,陰陽怪氣的吹了一遍先王,諷刺了一邊惠王,又把自己一頓誇,但就是不願意再度出山,好歹最後雙方各讓一步,樂毅的兒子開始來往於燕趙兩國,成為燕趙親密關係的粘合劑。
《史記》:於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複通燕,燕、趙以為客卿。
從這時起,燕國開始衰敗,最後一任燕王甚至為了苟活,不惜獻上自己兒子的人頭,只為平息秦王怒火。
-
17 # 歷史觀察哨
歷史上如果出現“小國的人口大國的實力”,一定是這個國家是從弱小變的強大,就像亞歷山大建立強大的馬其頓王國,需要一個偉大統帥。戰國七雄當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就是燕國。由於遠離中原,地處邊陲。燕國是七雄當中名副其實的“小國”。但是燕國就出現了一個偉大統帥。
燕國是戰國時期最正宗的封國,周天子把召公封到了燕國,召公的子孫一直控制著燕國,自從魯國滅亡以後,最正宗的天子封國就燕國一家了,但是在大爭之世,國家強弱依靠的是實力而不是血緣,經歷長平之戰的趙國都能使燕國10萬精銳全軍覆沒,統帥被斬首,可見燕國之弱。
燕國在公元前312年迎來了一位雄主,就是燕昭王,昭王在位期間招賢納士,改革內政,使燕國迅速崛起,北面大破東胡、朝鮮、真番。南面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多個城池幾乎亡國。燕國成為了戰國三大強國之一,燕國的實力達到了鼎盛。
燕昭王時期是不是像德國一樣,一朝崛起,名震天下。但是德國在歐洲並不是小國,只是處於分裂狀態沒有形成合力。和燕國這樣小國稱霸一時的就是馬其頓王國,一個地處偏僻山地小國,由亞歷山大這個偉大統帥帶領下建立死強大帝國。
燕國在燕昭王和樂毅兩位明君賢臣的帶領下稱霸一時,但是小國稱霸有他的侷限性,就是要出現一個偉大統帥才能以小博大,隨著燕昭王公元前279年病逝,燕國的輝煌只有五年隨即曇花一現,隨燕昭王而去了。
-
18 # 水一白聊歷史
看到題主的問題,水一白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號稱“千乘之國”的中山國
中山國雖然在人口、面積、國力等各個方面都要遜色於周邊強國,但卻是個十足的硬骨頭,其早期便號稱有1000輛馬車,即“千乘之國”,巔峰期更是有兩千乘以上,甚至還有“九千乘”之說。
對於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魏國、趙國來說,中山國都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不過,想要拿下中山國,卻也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拿下的。
簡單聊聊中山國興亡始末早在春秋時期 ,鮮虞部落便在燕趙之間這塊地方建立起了一個鮮虞部隊聯盟,下屬有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
不過,由於鮮虞人優越的地理位置,他還是被中原大國盯上了。
在春秋中後期,超級大國晉國便已經盯上了鮮虞人,他們先後吃掉了鼓、肥、仇等鮮虞人的盟友,並一舉攻破了鮮虞人的中人城。不過,僅僅二十年後,鮮虞人便捲土重來,重創晉軍,並奪回中人城。而且他們還以中人城為中心,建立起了國家,即中山國。
不過,小胳膊終究難抗大腿,公元前457年,中山國還是在晉人的猛烈攻擊之下,丟掉了中人城。但天不亡中山,才剛剛過去四年,晉國便被趙、魏、韓三家給分了,中山國也藉此良機,開始復興。
只是,復興之路還是太艱難了,新興的魏國雄主魏文侯即位,手下樂羊、吳起兩大名將,劍指中山,三年苦戰,中山終究不敵,逃離國都遁入太行山中。
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20餘年後,中山國又捲土重來,在靈壽又建起了新的中山國。如下圖所示,中山國幾乎被趙國團團包圍在了國境之內。
面對如此局面,趙人豈能安睡,當真是誓滅中山不可。
然而,趙國的滅中山之路卻是相當漫長的。中山雖小,但作風頑強,面對趙國的幾次大規模進軍,中山都頑強抵抗,擋住了趙國的攻擊。甚至到後來,中山國還開始修築長城,以抵禦趙國。
從公元前380年,中山國復興時起,到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為止,小小的中山國竟在趙國的腹地整整存在了84年之久,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
19 # 投筆鴻毛
春秋“鐵頭娃”的宋國應該是“小國大勢”的例子,《資治通鑑》對宋國有個描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這是指晚期的宋康王。
也有版本的宋襄公被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略顯水分,另外宋國也是少有幾個活到戰國中後期的國家,其巔峰戰力絕不比七雄之中的韓國差。
底蘊宋國的來頭不一般,正經的商朝後裔,西周滅商之後的商人後裔,封地就是宋國,是紂王兄長微子啟在周天子的扶持下建立的國家。在“興滅國,繼絕世”的優待原則下,周人不斷絕商王室的後代。
跟周禮的嫡子制不一樣,宋國還尊商朝“兄終弟及”的舊例,這個周天子允許的。
宋國的疆域範圍基本在現在商丘市一代,商丘,一聽就知道是商人的土地。
這個地方妥妥的平原膏腴之地,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很昌盛。
孔子雖然不能算宋國人,但從他父親往上,祖輩都是宋國人,是宋國貴族。孔子也是正經的商王室後裔,要是攀關係的話,跟紂王也能沾親帶故。
此外,墨子、莊子、惠子等聖人都是宋國人,諸子百家人物及孔子七十二門徒都有很多出於宋國。
經濟就更了不得,雖然沒有找到現在生意人被承為“商人或商賈”與宋國的鐵證,但明顯跟商朝人是有關係的,商人善經商也是史學認知。
宋國地處中原,水陸交通都十分便利,睢水臨商丘、濟水臨陶丘,獲水和泗水交於彭城天生就是經商的寶地。
歷史上認為,第一次有規模的大商群體,就是在春秋宋國出現的,他們甚至形成了最早的第三產業,純以盈利為生。
如歷史上第一位商業理論家“計然”,就是宋國人。
被稱為“陶朱公”的范蠡,就是計然的徒弟,范蠡的商賈之術也是學自計然。
襄公爭霸先點明一下,宋襄公稱霸是以失敗告終的,因為宋國對上的是大國楚國,而且楚國還有點勝之不武。
但另一層面來說,宋國就是有點“鐵頭娃”的屬性,大家都感覺打不過楚國,但宋襄公的思路就是“不服就幹”。
前文說過,由於宋國的底蘊不差,國力也不差,在宋襄公時代就已經有“搞事情”的想法了。
在齊桓公亡故之後,齊國內亂,宋襄公扶持公子昭稱為齊孝公,基於齊桓公稱霸的例子,宋襄公就打算代齊為盟主了。
宋國就對上了同樣想稱霸的楚國。
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未必真有和楚國爭霸的心思,和楚國爭霸的一直是齊國。宋國實力固然不差,但也沒強到哪去,只能說是想凸顯自己的存在感,認為老資格就是自己的資本,結果碰上了楚國這個蠻橫的傢伙。
和秦國一樣,春秋時期的楚國也被認為是蠻夷之國,稱為“荊蠻”,不被中原諸侯認可。這從楚國在戰爭中的行為,就能看出端倪。
齊桓公是第一位稱霸的諸侯,他死了之後,宋襄公就像學個樣子,召開了諸侯會盟,結果和楚成王發生了矛盾,但沒想到楚成王不講規矩,在會盟的時候就突然下令抓了宋襄公,加以凌辱並帶回了楚國,這完全就是蠻夷的風格。
春秋的主流文化是周禮之風,貴族交往有貴族的禮儀規矩,楚成王的做法無疑是壞了規矩。
在魯國的撮合之下,最終還是釋放了宋襄公,但這事不算完啊,抓了一國之君能當沒事發生嗎?
一番摩擦之後,存心報復的宋襄公就和楚國爆發了“泓水之戰”,就是成語“半渡而擊”例子的出處,宋襄公不肯“半渡而擊”最終戰敗。
當時歷史課上都笑話宋襄公的仁義是愚蠢,現在反倒有點佩服了。
列陣而擊是貴族戰爭的規矩,春秋諸侯交戰都要遵守的法則,如必須在邊境交戰,不能擾民,必須下戰書約定時間,必須列陣,不能以多打少等等,早期的諸侯交戰甚至是“回合制”的,你打我一下,我再打你一下。
宋襄公在受到楚王俘虜的恥辱之後,還能保持貴族交戰原則,是不容易的。
楚成王贏了戰爭,輸了人心,如《史記》記載:成王無禮,不遂霸也。
另一面: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襃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真相就是,對當時的楚成王是貶低的,認為他不成霸業,對宋襄公反而是褒揚的,認為有周禮之風。
但不管怎麼說,宋襄公失敗了。
康王爭霸如果說宋襄公的爭霸只是小試牛刀的話,宋康王就是“大刀闊斧”了,同時也是宋國最後的輝煌。因為,他是宋國最後一位國君。
宋康王在位時期已經是戰國中後期了,戰國也並不只有七雄。同時期的人物如秦武王,張儀,孟子等,和影視劇羋月傳有重疊時間,基本就是秦惠文王嬴駟死了之後的事。
宋康王夾在齊楚魏大國之間,仍有稱霸思想,但和秦國結盟,以此緩解齊楚魏之間的攻勢這招,有利有弊,好在此時的宋國並非弱國。
《孟子·滕文公下》對其有評價:“苟行王政,……齊魏雖大,何畏焉。
事實也是,宋康王執政頗有成效: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國。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齊楚魏三國都是戰國七雄之列,這時期的宋國竟能皆敗之,可見實力不俗,千乘之國一般指擁兵十萬上下的兵力,五千乘的宋國絕對不容忽視。
不過這只是曇花一現了,戰國後期的兼併是十分慘烈的,齊楚韓魏四國是反秦聯盟,恰好宋國與秦較好,又夾在四國之間,還一個勁的嘚瑟,所謂槍打出頭鳥,說的就是他。
宋康王強國有方,但是一下得罪了身邊其他強國,結果引來齊魏楚三國伐宋。
宋國是被三大強國合力滅掉的,也是難為他了,這一點與惹了眾怒,在二戰被合力打敗的德國倒有些相似。
公元前286年,宋國被合力滅亡,宋康王被齊軍所殺。
而在七年前,白起就已經打敗韓魏聯軍,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
同年的白起,已經開始了攻打趙國了,大秦統一天下的步伐早已邁開了。
綜述戰國時期的宋國是個被忽略的強國,尤其是宋康王時期,宋國自稱是“五千乘之勁宋”,但仍未必是巔峰時期,宋康王曾被認為是“萬乘之主”,如《呂氏春秋·順說》記載:今大王,萬乘之主也,誠有其志,則四境之內皆得其利矣。
這裡已經有認為宋康王能爭天下的意思了,萬乘之國就算稍有水分,但也無疑屬於強國之列了。
《資治通鑑》也說:與齊、魏為敵國,乃愈自信其霸。
即宋國巔峰時期,是能和齊國魏國匹敵的國家,並有自信能稱霸。
宋康王膨脹了: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斬社稷而焚滅之,以示威服鬼神。
意思就是狂到沒邊了,便射天鞭地,砍倒神壇後燒燬,以表示自己的聲威可以鎮懾鬼神,有點“趙日天”的症狀了,這是真的“宋射天”,還鞭地鎮鬼,也不知道喝了幾斤。
該說不說,齊楚魏三國滅宋不是一戰而滅,是從前289年到前286年,打了三年,最後趁宋國內亂才一舉攻克的,宋國實在不弱。
相比於戰國七雄的韓國,宋康王時期的宋國應該是隻強不弱,韓國是沒膽子與楚國開戰的,更沒本事同時從齊魏楚三國之中佔到便宜的。
可惜的是宋國沒有出現有遠見的賢人,宋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若是能走“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低調發展,宋國是有資本稱為“戰國八雄”之一的。
春秋“鐵頭娃”宋國,由地利而興盛,又因地利而被圍攻,成也地利,敗也地利!
-
20 # 流雲天下
春秋時期除了晉、秦、齊、楚等傳統強國之外,其實也有一些曾一度稱雄一時的國家,最為有名的當屬吳國和越國,《荀子-王霸》甚至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也一樣,除了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之外,其實也有幾個小國實力不弱,劉向《戰國策書錄·敘》就指出:“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今天重點來說說中山、宋、魯、衛,鄭五大千乘之國中實力最強的中山國和宋國。
中山國可謂是打不死的小強,春秋時期就敢硬撼第一強國晉國,甚至曾大敗過晉國,它的真正輝煌始於中山武公,公元前414中山國第一次立國,前406年被魏文侯所滅,20多年後的前381年中山桓公重建中山國。
中山國最強盛之時號稱擁有戰車九千乘,由於它雄踞趙國北方由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但是趙國幾任國君都拿它沒辦法,前323年的五國相王是中山國實力最巔峰時期,雖然其後遇到雄才偉略的趙武靈王,但是趙武靈王歷時十餘年先後五伐中山才滅了中山國,中山國堪稱是戰國七雄之下的第八強國。
宋國在春秋時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不過進入戰國後宋國逐漸淪為二流國家,直到宋康王時期“行王政”,宋國的實力又逐漸強盛起來,宋康王好戰居然敢對周邊強國連續用兵: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國伐薛國,一時之間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不過宋國周邊都是強國,宋康王之所以能取得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和當時微妙的戰國形勢有一定關係,最終宋國還是亡於實力遠在它之上的齊國。
回覆列表
死裡逃生,臥薪嚐膽後的勾踐,親率三千精銳團滅了實力比越國強十倍的吳國。吳國軍師吳子胥曾經進諫吳國國王夫差,千萬不要把勾踐放回越國。如果放跑了勾踐,我們吳國將死無葬身之地。可是昏庸的夫差早已被范蠡送來的西施的迷魂藥給灌暈了,那裡還聽得進去吳子胥的忠言。果不其然,勾踐回國以後用了十年休養生息,又用了十年積蓄力量,然後一鼓作氣滅了戰國後期強大的吳國。夫差在國滅自殺前才後悔莫及,說了一句石破驚天的話:我死後再也無臉見到子胥國相了。